第五章基礎教育德育改革教材_第1頁
第五章基礎教育德育改革教材_第2頁
第五章基礎教育德育改革教材_第3頁
第五章基礎教育德育改革教材_第4頁
第五章基礎教育德育改革教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四章

基礎教育教學改革案例一1、有一艘船在海上遇險,很快要沉默,船上載有12人,但只有一只最多能載6人的救生艇,現在,請你選擇能上救生艇的6人,并說明你的理由。2、船上的12個人是:船長天主教父

72歲的醫生企業經理弱智的男孩你自己青年模范工人患絕癥的小女孩妓女精通航海的勞改犯新近爆發的個體戶貪污的國家干部選擇的幾個前提條件是:選擇的環境是不可改變的乘客的個人信息僅此而已不采取抽簽等隨機和偶然的方法不采用放任自流或全體毀滅的方式選擇的原則:生存原則、生存可能性原則、自我優先原則、婦女兒童優先原則、最大功利或快樂原則、平均功利或公平的快樂原則等學生選擇集中在以下兩組:1、船長、72歲的醫生、企業經理、精通航海的勞改犯、青年模范工人、你自己2、船長、72歲的醫生、企業經理、天主教父、青年模范工人、你自己

小結:選擇的標準——社會準則(道德)選擇的結果——個性差異(品德)案例二怎樣才能鏟除曠野里的雜草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帶著他的一群學生漫游世界,他們游歷了所有的國家,拜訪了所有有學問的人。后來他們回來了,個個都滿腹經綸。在進城之前,柏拉圖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來,對他的學生說:“經過幾年的游歷,在座的都已經是飽學之士。現在學業就要結束了,我們上最后一課吧。”弟子們圍著柏拉圖坐了下來。柏拉圖問:“現在我們坐在什么地方?”弟子們回答:“現在我們坐在曠野里。”柏拉圖又問:“曠野里長著什么?”弟子們說:“曠野里長滿雜草。”

柏拉圖說:“對,曠野里長滿了雜草。現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這些雜草?”弟子們非常驚愕,他們都沒有想到,一直在探討人生奧妙的老師,最后一課問的竟是這么簡單的一個問題。

一個弟子首先開口說:“老師,只要有一把鏟子就夠了。”哲學家點點頭。另一個弟子接著說:“用火燒也是很好的一種辦法。”哲學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第三個弟子說:“撒上石灰,就可以除掉所有的雜草。”

接著講的是第四個弟子,他說:“斬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來就行了。”接著講的是第四個弟子,他說:“斬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來就行了。”等弟子們都講完了,哲學家站了起來,說:“課就上到這里了。你們回去后,按照各自的辦法除去一片雜草。沒除掉的,一年后再來相聚。”一年后,他們都來了,不過他們發現原來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雜草叢生了,它變成了一片長滿谷子的莊稼地。弟子們在谷地前的空地上坐下,等待柏拉圖的到來,可是柏拉圖始終沒有來。幾年以后,柏拉圖去世,弟子們在整理他的言論時,在書的最后補了一章:要想鏟除曠野里的雜草,方法只有一種,那就是在上面種上莊稼。同樣,要想讓靈魂無憂,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據它。思考:假如你是一名教師,案例中,柏拉圖和弟子的對話給你帶來什么樣的啟示?【心靈感悟】用美德占領心靈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一片長勢良好的莊稼地里,都難免會出現一兩棵雜草。學生作為發展變化的、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出現一些不良品行,完全是可以理解的。關鍵是,一旦我們的孩子表現出了不良的言行,我們的教師應該如何應對呢?案例中,柏拉圖和其弟子的對話相信會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啟發。

首先,我們的教師應該教育感化學生,在學生的心靈上播撒愛、感恩和溫情的種子。除去野草,柏拉圖的弟子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方法:“用鏟子鏟”“用火燒”“用石灰”“連根拔掉”都可以除去野草,但是為什么這些方法不是最有效的方法呢?一是,他們忽略了“野草”的特點,“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按照這些弟子的方法,只能暫時地除掉野草,但是卻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二是,即使用這些方法除掉了野草,地上也會出現或深或淺的傷害的痕跡,一塊完整的土地因此而變得滿目瘡痍。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在草地上種上莊稼,精心呵護莊稼的成長,茁壯成長的莊稼剝奪了小草生長所需要的陽光、水分、土壤,導致小草干枯而死。同理,當學生出現了不良品行時,教師的強制和暴力可能起到暫時的效果,但是同時也可能會傷害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的抵觸情緒、影響師生關系。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教育和感化學生,在學生的心田上撒播愛、溫情和感恩的種子,用優秀的品行引導不良的品行。

其次,一兩的預防勝于一磅的治療。之所以長野草,是因為地荒,學生之所以出現不良的品行,與學生的精神空虛分不開。因此,避免學生出現不良的品行,我們教師要重在預防,防止青少年們精神空虛。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明確地喊出這樣的口號:“休叫心靈空蕩蕩——這才應當是共產黨員、青年團員、教師和家長關懷少年的當務之急。要在少年的心靈里確立起對某種神圣的和不可違背的原則的深刻信念,對某種唯一正確并與真理相符的原則的深刻信念。要讓這些唯一正確的道德真理成為少年明亮的路燈,成為向他指引正確道路的星辰。”為此,我們要引導學生盡早擁有豐富的精神生活。教育要給孩子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和信念;教育,滋養美好的人性;要把人性中最善良、最美好、最純真的東西植入孩子的心田……總之,就要讓美德占領青少年的心靈!一、本章考核要求1.了解世界學校德育改革的背景與政策;我國德育目標的基本表述。2.理解英、美、日德育政策的特點;有關的道德教育理論;德育內容的全球化與本土化;網絡對道德教育的影響;德育模式;德育課程在學校德育中的作用。3.掌握學校德育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所涉及的主要內容;德育方法和途徑發展變化的趨勢;我國中小學德育內容的特點及我國德育方法與途徑變化的趨勢。1.掌握學校德育的作用、所涉及的主要內容(1)學校道德教育的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參見文字教材p193-195的有關內容。①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道德意識主要包括對生活在周圍的人們道德生活的理解,對個人行動道德價值的感受,對道德規則的社會性學習和對道德準則的尊重;個人的道德關懷意識和在生活中感受善和追求價值的趨向性;對道德問題的敏感性;道德態度與道德信念對提高道德境界和道德實踐的積極意愿;共同生活的價值共契意識和倫理責任與義務的承擔意識。學校道德教育應關注學生道德意識的覺醒,在生活實踐中形成和發展學生的道德意識,促進學生道德的發展。②培養學生的道德自主性道德自主性是個體自覺的選擇和決定道德行動、追求道德的內在屬性。也是個人選擇行動、追求生活目的、求得生活幸福的條件,這一條件使人的行動在價值情境中自覺地選擇。個體道德自主性的建立,意味著個人擁有道德價值和道德行動選擇的自由。學校在實施道德教育時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一方面要尊重學生的自由和自主性,另一方面要有目的有意識地發展學生的自主性。③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道德品質的形成與發展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實踐和學校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與發展起來的。就學生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規律看,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是在活動與交往的過程中完成的。學校在品德教育中,應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利因素,為學生創設活動、交往的機會和良好的道德實踐環境。④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與道德意志道德情感是對現實生活中人們的思想道德關系和行為的愛憎、好惡的主觀態度,是伴隨思想道德認識而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當人們對思想道德有了一定認識時,并不意味著就能轉化為相應的行為,而是需要有情感因素滲透到認識中去,只有認識與情感發生共鳴時,才會產生信念,進而轉化為行為習慣。道德意志是人們形成思想道德行為所做出的頑強的自覺的努力。它包括毅力與自我控制力。道德意志是調節行為的精神力量,正確的信念形成后還要靠意志作保證。學校道德教育是培養學生道德情感與道德意志的重要方式,應把人在道德生活中的積極體驗與升華作為個人道德發展的重要內容。⑤培養學生的道德實踐能力道德實踐能力包括道德判斷能力、道德選擇能力、道德行動能力。它既是個體進行道德建構的重要的實踐能力,也是個體在生活中產生道德價值的重要的實踐品質。學校道德教育要培養學生的選擇與判斷能力,使學生能自主決定自身的生活目標和道路。(2)德育內容參見文字教材p206-220、p232-235的有關內容。德育內容是指德育活動所要傳授的具體道德價值與道德規范及其體系。世界各國德育所包含的主要內容有:公民教育、國際理解教育、個性教育、人與自然的教育;目前,我國德育內容已擴展為: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紀教育、心理教育等方面。2.理解網絡對道德教育的影響參見文字教材p196-198的有關內容。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網絡時代。網絡對人們的道德生活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1)網絡與德育內容重新構建德育的內容,加強德育內容在多變的社會情境下的張力,乃當今德育的重要使命;(2)網絡與德育方式當網絡走進人們生活并成為人們生活一部分的時候,德育方式的變革已勢在必行;(3)網絡與德育效果網絡對青少年兒童的積極影響主要表現在培養了他們的道德實踐能力,但也帶來了思想道德觀念混亂和行為誤導等一些負面影響。參見文字教材p196-198的有關內容。3.理解英、美、日德育政策的特點

(1)英國德育政策的特點(參見教材p198-199)①傳統深厚、較為保守;②改革轉向世俗化,反對壓抑人性的宗教教育;③德育目標具有較高的一致性。英國的學校道德教育涉及宗教教育、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2)美國德育政策的特點(參見教材p199-201)①注重現實生活;②具有共同的價值基礎。美國沒有統一的道德教育目標,但把學生培養成具有愛國精神、能對國家盡到責任和義務的責任公民是美國學校共同的培養目標和價值基礎;③強調美國精神。美國德育的內容主要有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3)日本學校的德育政策的特點(參見教材p201-203)①重視傳統;②學習西方;③關注現實。日本學校道德教育的內容全面而具體,1997年頒布的中學德育大綱對中學德育內容作了16項規定。

參見文字教材p198-203的有關內容。4.理解有關道德教育的理論

(1)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參見教材p203-204)孔子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是“仁”與“禮”。其德行修養原則與方法為:立志樂道、自省自克、身體力行、改過遷善。

(2)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參見教材p204-205)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主要內容為:強調人類行為是個體和環境交互作用的產物班杜拉認為,人生活在社會之中,通常是通過觀察別人和模仿他人的行為而獲得知識、技能和行為習慣的,這種觀察和模仿是人際之間的學習,因此稱之為社會學習。②兒童通過替代強化而獲得道德行為其主要觀點是,兒童只需觀察就可獲得大量的新的行為,而這一過程的實質是“替代強化”,這意味著兒童可通過替代強化去獲得道德行為。社會生活中的各種因素均直接影響到兒童的道德形成與發展,如果充分利用這些因素的有利條件,積極創設良好的社會環境與氛圍,鼓勵兒童的正確行為,抑制其不良習慣,無疑將對兒童的道德成長產生重要作用。(3)拉斯的價值澄清理論(參見教材p205-206)價值澄清理論認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價值觀是多元的、相對的和變化的,因此,學校德育要幫助兒童掌握價值澄清的方法,不是直接把價值觀教給學生,而是通過學習、分析、評價、反思,尤其是在教師的引導下以討論、辯論等方式,使學生形成適合他自己的價值體系。價值澄清包括四個基本要素:關注生活、接受現實、啟發思考、培養能力。5.理解德育內容的全球化與本土化德育內容是指德育活動所要傳授的具體道德價值與道德規范及其體系。實踐證明,在當今各國的德育內容中,全球化與全球意識、本土化與本土行動已有機結合在一起。其主要表現在:(1)以全球意識培養世界公民;(2)以本土行動弘揚民族美德。參見文字教材p206-208的有關內容。6.理解公民教育的含義及主要內容公民教育是指每個出生在這個國家里的公民都有權接受的教育,它以培養合格的公民為基本目標。公民教育的基本內容有:(1)道德品質教育;(2)文明習慣與文明行為教育;(3)愛國教育。參見文字教材p209-212的有關內容。7.理解國際理解教育的含義及如何培養國際理解能力(1)含義:教育應當增強受教育者的國際意識,使他們具有國際理解的態度,從而促進國際理解。學校德育中的國際理解教育的內容,反映了師姐各國迫切要求平等交往與合作、謀求世界和平、開創世界國際化格局的普遍要求。2.培養學生的國際理解能力,應當:了解自身,尊重他人學會關心,學會合作相互交流,平等對話和平協商,處理矛盾8.個性培養

(1)個性培養在各國基礎教育中的地位(2)各種基礎教育對個性的培養9.掌握德育方法與途徑的多樣化(1)德育方法,是指教師和學生在德育過程中為達到一定的德育目標而采取的有一定內在聯系的活動方式與手段的總稱。德育途徑,也稱德育組織形式,任何德育都是通過一定的德育途徑來實施的。

(2)世界各國德育方式與途徑呈多樣化趨勢,即綜合性、現代性、實踐性。(3)德育方法體系的改善主要表現在:①綜合運用各種方法;②合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③凸現道德實踐;④重視人的道德主體性。(4)所采取的德育方法與途徑主要有:①德育課程②輔導③公益活動④德育模式10.理解德育模式

國外常見的四種德育模式:(1)體諒模式(參見教材p226-227)英國教育家邁克菲爾認為道德教育的任務應當放在讓學生體諒與尊重別人,為別人的幸福而幸福。邁克菲爾從學生的需要出發,以體諒為核心,注重道德情感因素,其基本思想是“少評價,多關心”,因此她所設計的德育課程模式被稱作體諒模式。(2)社會行動模式(參見教材p227)美國教育家紐曼針對以往的道德教育過多灌輸道德理念的傾向,提出應關注道德實踐,并提出了社會行動這一道德教育模式。他認為,德育的重點是培養公民的社會行動能力,而這一能力應從學生時代開始。(3)道德認知發展模式(參見教材p227-228)道德認知發展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瑞士的皮亞杰和美國的科爾伯格,也是當代德育理論中流行最廣、占據主導地位的德育學說。他們認為,培養個體的道德認知能力即道德判斷,包括道德理解能力、道德判斷能力、道德選擇能力是道德教育的任務。(4)完善人格模式(參見教材p228)美國學者里考納總結了美國學校的德育經驗并吸納各派理論的長處,提出了以追求兒童人格完善為宗旨的完善人格理論。里考納認為,學校應當向學生傳授普通的道德價值觀,而且以尊重、責任為其主要內容。里考納提出了完善人格的三要素,即:道德意識、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并給教師提出了具體的操作建議。填空題由皮亞杰和科爾伯格的

模式可知,培養個體的道德認知能力,包括道德

能力、道德

能力、道德

能力是道德教育的任務。11.了解我國的德育目標的基本表述(1)1993年,我國《小學德育大綱》規定的小學德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學生初步具有愛國家、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情感和良好品德;遵守社會公德的意識和文明行為習慣;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潑開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幫助別人、為集體服務和辨別是非的能力,為使他們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礎。”(2)1995年,我國《中學德育大綱》規定的中學德育的總目標是:“把全體學生培養成為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具有社會公德、文明行為習慣的遵紀守法的公民。在這個基礎上,引導他們逐步地樹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并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思想覺悟,使他們中的優秀分子將來能夠成為共產主義者。”其中,初中階段的德育目標是:“熱愛祖國,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為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努力學習;初步樹立公民的國家觀念、道德觀念、法制觀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勞動習慣和文明行為習慣;遵紀守法,懂得用法律保護自己;講科學、不迷信;具有自尊自愛、誠實正直、積極進取、不怕困難等心理品質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響的能力。”高中階段的德育目標是:“熱愛祖國,具有報效祖國的精神,擁護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初步樹立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奮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確的人生觀,具有公民的責任感;自覺遵守社會公德和憲法、法律;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學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愛、自強自立、開拓進取、堅毅勇敢等心理品質和一定的道德評價能力、自我教育能力。”12.掌握我國中小學德育內容的特點我國中小學德育內容的特點主要表現在:(1)內容具有豐富性與全面性改變了以往過分強調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忽視基礎文明和道德教育的情況,在重視樹立公民國家觀念、黨的基本路線教育等政治教育的同時,把心理品質的發展列入了德育目標要求。(2)內容具有層次性與多元性在德育目標要求上區分層次,把對全體學生的普遍要求和對其中優秀分子的要求區別開來。面對以社會主義道德為主體的多種道德、多種價值觀并存的狀況,人們對道德教育的需求也是多元化的,所以,德育目標的多層次,既體現了德育目標從社會實際和受教育者實際出發,又體現出德育目標的引導性和前瞻性。(3)關注學生道德心理發展水平現行的中小學德育大綱非常關注學生的德育心理發展狀況,因此,反映在德育內容中就出現了心理教育。這一方面改變了以往忽視中小學生自身發展特別是心理發展的狀況,另一方面也豐富和充實了德育內容。(4)重視道德實踐能力的發展道德實踐能力是個體道德建構的重要實踐能力,也是個體在生活行動中產生道德價值的重要實踐品質。道德實踐能力的發展是個體道德發展的重要內容,道德實踐能力的培養是真正對學生道德自主性的尊重,也是把道德自主性落實到道德行動中去的重要方式。13.理解德育課程在學校德育中的作用

參見文字教材p221-224的有關內容。德育課程是道德教育內容或教育影響的形式之一,是學校道德教育內容與學習經驗的組織形式。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何通過課程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乃一大熱點。德育課程的類型包括三種:(1)學科德育課程學科教學對道德教育的直接作用表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與掌握是提高學生理性能力的重要途徑;其次,各科教學本身就包含著許多重要的價值和和道德教育的因素;第三,教師的思想道德品質、工作作風、對學生的責任感、事業心等都是影響學生思想品德的因素;第四,教學方法與教學組織形式也具有德育意義。(2)活動德育課程其作用主要表現在:首先,道德活動可以使道德知識變為實踐策略;其次,道德活動可增強學生道德學習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