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項目-新能源綜合利用建筑研究示范_第1頁
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項目-新能源綜合利用建筑研究示范_第2頁
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項目-新能源綜合利用建筑研究示范_第3頁
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項目-新能源綜合利用建筑研究示范_第4頁
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項目-新能源綜合利用建筑研究示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新能源綜合利用建筑研究示范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項目項目組織單位:中國科學院項目承擔單位: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北京中科能集團太陽能光熱、光電、地源熱泵及蓄熱技術的綜合利用和集成;太陽能和建筑的有機結合;研究示范,積累經驗,獲取技術參數,為奧運建筑項目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借鑒,為新能源建筑產業化做技術準備。一、項目摘要太陽能熱水太陽能發電地源熱泵供熱空調1、能源和環境所面臨的挑戰和壓力我國建筑業的迅速發展,每年新建建筑面積10億多平方米,年增長率23%以上;建筑物能耗急劇增加,建筑用能已達全社會能源消費量的30%以上;常規能源的使用對環境產生污染;2008年綠色奧運對能源和環保的要求。二、目的和意義2、發展低能耗的新能源建筑勢在必行。3、目的:研究解決新能源和建筑二張皮及單一新能源利用的不穩定性,探索合理的新能源保證率。4、直接意義:研究示范成果為奧運項目的設計和建設提供實際的經驗。5、預期效果:推動新能源建筑產業的起步和發展。三、國內外新能源綜合利用概況1、國外美國、德國、日本等太陽能建筑已進入起步階段如:日本“陽光計劃”、“東京都太陽城計劃”;美國“百萬屋頂計劃”;德國“千戶屋頂計劃”等;地源熱泵技術已商業化。2、國內天津大學、中科院廣州能源所、北京太陽能所等20多個單位進行研究工作。目前還不具備產業化,商業化的條件。四、項目的基礎條件中科院廣州能源所:研究隊伍,專業配套,已有全國首套大型實用性太陽能空調系統成果及經驗;中科能集團:地源熱泵產品和工程經驗;天普太陽能公司:各種太陽能集熱器技術和產品,大型太陽能工程技術基礎;現天普公司已投資興建示范建筑,土建工程正在建設中。考核指標1、新能源示范建筑總面積8000平方米;2、采暖空調負荷符合國家節能建筑標準采暖熱負荷281KW,泳池熱負荷72KW,空調冷負荷330KW,45℃生活熱水用量平均每天9噸;太陽能為主的新能源提供建筑物采暖空調能耗的80%以上,熱水負荷90%以上由太陽能提供;太陽能光電系統提供峰值50KW的電力并網發電。五、項目考核指標和計劃安排計劃安排2002年1季度1、技術調研集總體方案設計;2、進行太陽能集熱器、地源熱泵系統的設計。2002年2季度1、項目實施方案設計2、建筑設計、建筑施工單位招標。2002年3季度1、建筑施工、安裝。2、系統樣機組裝、調試。2002年4季度:樣機系統分析驗證,改進及檢測實驗。2003年1季度1、系統調試2、冬季采暖運行及檢測。2003年2、3季度:進行空調制冷運行及檢測;2003年4季度:進行資料匯編、整理,撰寫研究報告;2004年1季度:項目驗收。1、建筑物的節能研究示范設計建造集辦公、展覽、會議、公寓為一體的多功能實用建筑,總面積8000平方米,以此適應奧運建設項目中類似功能需求;加強墻體和屋頂隔熱,墻體和屋頂傳熱系數控制在0.3W/m2.k;減少玻璃窗戶的熱量損失,采用LOW-E中空玻璃,傳熱系數2W/m2.k;建筑設計為雙座,中間為陽光頂,不僅美觀,而且為雙座樓提供自然采光;空氣調節系統采用地板+天棚埋管供熱(冷)方式,采暖熱水30-35℃,空調冷水19-21℃,和太陽能及地源熱泵相匹配,大大提高設備運行效率。六、項目內容及其創新點南立面圖東立面圖新能源綜合利用示范建筑模型2、新能源供熱(冷)綜合利用系統供熱(冷)系統示意圖主要分系統a.太陽能集熱器:總計1350m2(150m2供熱水,采暖、空調1200m2

);b.太陽能單效吸收式溴化鋰制冷機組:200KW;c.地源熱泵機組:400KW;d.貯水池:2000m3。熱力系統運行模式a.冬季:優先利用太陽能,不足時啟動地源熱泵機組利用地能補充;b.夏季:優先利用太陽能驅動太陽能-溴化鋰吸收式制冷機組,不足時啟動地源熱泵機組,同時利用熱泵機組余熱供應熱水;c.過渡季節:由太陽能系統對游泳池加熱并提供生活熱水,秋季富裕部分注入地下水池蓄熱。3、太陽能光伏發電并網系統常規光電板300m2,格子式光電板200m2,峰值發電功率50KW。所發電能并入大電網。4、太陽能集熱器與建筑結合研究示范U型真空管模塊和屋頂結合;熱管真空管模塊和屋頂結合;儲熱式真空管和南立面墻結合;真空管集熱透光窗研究。5、太陽能光電板與建筑結合研究示范

太陽能光電板挑檐;花格型太陽能光電板和建筑結合。6、太陽能利用景觀示范太陽能加熱草坪;太陽能庭院燈;太陽能光電泵水幕;太陽能顯示屏。7、項目創新點低能耗;

有效利用采光頂;集熱和隔熱結合;蓄熱解決太陽能的不穩定性;系統集成優化及控制;新能源和建筑結合服從建筑美學及結構要求;工廠化預制,就地組裝,簡化施工安裝;1、技術可行性分析各分項技術已經過驗證;利用的材料、設備部分是商業化的,部分是試制成功的機組。2、技術的風險在于系統集成后新能源保證率的量化指標上可能有差異。七、技術可行性分析和風險分析夏季,通過計量研究太陽能溴化鋰吸收式制冷機組在整個制冷系統中比例,進一步評估太陽能系統用于制冷熱源的貢獻率。冬季采暖期,我們計劃進行兩種供暖方式的試驗:第一種,采用從儲熱水池和太陽能集熱幕墻直接空調輸送熱媒水;第二種,探討以儲熱水池的熱水為低溫熱源由熱泵提升后用于采暖,研究和討論太陽能跨季節貯存在此套采暖系統中的價值和意義。通過對光電系統的輸出計量,我們將可以得出光電系統的實際發電量。實驗和數據采集需要進行冬季、夏季工況下各至少一個典型月份的連續實驗記錄、測算評估。八、研究、試驗方案九、經濟性和社會效益分析與用天然氣采暖空調及供熱水相比,太陽能等新能源替代建筑用能80%以上,節約費用82%。有效減少污染物排放,低電力消耗,減輕電網壓力。系統運行費用預測1.項目的開發工作現在的物質條件場地自給,公共工程基本齊全,配電設施良好,有部分簡單測試儀器,尚缺一些專用儀器設備、配套設備,已建成的裝置需改進提高,部分裝置需要拆除重建。2、項目主要負責人和主要承擔人員陳勇李先航江希年羅贊繼李戩紅馬偉斌趙大山吳艷元楊金良王洪寬趙震劉小龍

十、立項條件分析新能源示范建筑施工現場十一、經費來源總預算

年度經費來源合計使用計劃2002年2003年2004年單位自籌1500100045050申請國家撥款200200地方撥款100100總計1800130045050單位:萬元基建:1435萬元新能源設備系統:300萬元能源材料費:25萬元試驗合作外協費:9萬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