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汽車風險測試規程 第 2 部分:保險杠測試_第1頁
保險汽車風險測試規程 第 2 部分:保險杠測試_第2頁
保險汽車風險測試規程 第 2 部分:保險杠測試_第3頁
保險汽車風險測試規程 第 2 部分:保險杠測試_第4頁
保險汽車風險測試規程 第 2 部分:保險杠測試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T/IAC***-****

目次

前言................................................................................II

1范圍...............................................................................1

2規范性引用文件.....................................................................1

3術語和定義.........................................................................1

4試驗方法...........................................................................2

5評價內容..........................................................................27

附錄A...............................................................................31

附錄B...............................................................................34

附錄C...............................................................................36

參考文獻............................................................................37

I

T/IAC***-****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

起草。

本文件是T/IAC《保險汽車風險測試規程》的第2部分。T/IACXX包含了以下文件:

——第1部分:低速結構碰撞測試

——第2部分:保險杠測試

本文件由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提出并歸口。

本文件負責起草單位:中保研汽車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平

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人壽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華

聯合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陽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太平財產保險有限公司、北京車和家科技有

限公司、北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上汽集團創新研究開發總院、寶馬(中國)汽車貿易有限公司、上汽

大眾汽車有限公司、大眾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吉利汽車研究院(寧波)有限公司、重慶長安汽車

股份有限公司、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日產中國(投資)有限公司、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蔚

來汽車有限公司、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

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劉樹林、解保林、曾必強、彭偉、畢欣、周展飛、裘新、郭佳雙、張曉斌、彭

華明、彭曉勇、崔泰松、湯曉東、王鵬翔、姚劍鋒、顧功堯、沈光勇、張亞軍、郭鳳駿、趙欣超、劉

翠、劉珍海、何玉棟、崔鑫、杜波濤。

II

保險汽車風險測試規程第2部分:保險杠測試

1范圍

本文件規定了保險行業對保險汽車的保險杠測試方法和評價內容。

本文件適用于GB/T15089中規定的整備質量不超過3500kg的載客車輛和載貨車輛(M1類和N1類)。

其他車輛可參照執行。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

文件。

GB/T15089機動車輛及掛車分類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3.1

結構耐撞性damageability

車輛完成碰撞測試后,評價車身結構抵抗變形以及對高價值零部件保護能力的指標。

3.2

可維修性repairability

車輛完成碰撞測試后,評價車輛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采用較少的資源,使之接近或達到原車技術

狀況的指標。

3.3

維修經濟性maintenanceeconomy

車輛完成碰撞測試后,評價車輛通過維修將車輛恢復到接近或達到原車技術狀況過程中,所需維修

費用的指標。

3.4

維修比repairratio

車輛完成碰撞測試后,將車輛恢復到正常狀態所需維修費用與新車銷售廠家指導價的比值。

3.5

縱梁longitudinalrail

1

車輛前部/后部結構在碰撞中用于傳導縱向主要碰撞力的梁系結構框架。

3.6

吸能盒crashbox

在車輛前/后端用于吸收碰撞能量的獨立可變形結構件,常用于連接防撞橫梁和主要結構縱梁。

3.7

防撞橫梁bumperbeam

用于保護車輛前部和后部的橫向結構梁,分為前防撞橫梁和后防撞橫梁,在車輛前/后端碰撞中起

到阻止外部物體侵入車輛的作用,通常安裝在車輛前后結構上。

4試驗方法

4.1試驗準備

4.1.1車輛檢查

車輛抵達試驗室后,應檢查和確認車輛狀態是否符合試驗要求,包含但不僅限于如下幾個方面:

a)車輛基本參數及配置信息是否提供;

b)車輛外觀是否損傷;

c)車輛零部件是否完整且符合廠家規定PDI(出廠前檢查)合格狀態;

d)車輛是否存在液體泄漏現象;

e)車輛狀態指示燈是否正常;

f)車輛是否存在車輛故障碼;

如發現與試驗相關的異常,則詳細記錄異常狀態和部位,并對其存在測試結果產生影響的異常進行

修復或更換無異常車輛。

4.1.2車輛準備

4.1.2.1檢查并調整各輪胎胎壓至車輛生產企業規定的車輛半載狀態下的胎壓值。

4.1.2.2調整車輛至正常運行狀態,即沒有駕駛員、乘客和貨物,燃油箱中加入占總容量90%~95%的

燃油或在燃油箱附近位置放置其他等質量配重替代物,并帶有隨車工具、備胎等,測量和記錄此時的車

輛質量和前后軸軸荷,該車輛質量即為整備質量。

2

4.1.2.3若測試車輛為純電動汽車或混合動力汽車,在制造廠商建議的最大充電狀態下對純電動汽車

或混合動力汽車的高壓系統進行檢測。若制造廠商無建議,則在不低于汽車儀表顯示最大電量95%的帶

電狀態下對高壓系統進行檢測。保險絲不拆除,并遵循車輛制造廠商規定的撞擊前和撞擊后的注意事項。

4.1.2.4固定測試設備安裝在車輛行李箱區域或前排乘員以后區域。測試設備包含但不限于以下設備:

數據采集系統:該系統采集試驗過程中各傳感器的數據。

4.1.2.5在車輛表面粘貼攝影標識,標識位置如下:

a)方向盤和儀表板前緣用攝影標識標記;

b)在車輛的左前門、右前門周圍粘貼Mark圓形標識。

4.1.2.6在車輛前端合適位置(副車架或發動機支架等位置)安裝牽引掛繩。

4.1.2.7在車輛外部合適位置安裝T0時刻指示燈,并在車輛上與壁障第一接觸點處粘貼帶狀開關。

4.1.3乘員艙調整

4.1.3.1座椅、頭枕、靠背角、轉向管柱按如下規定進行調節:

a)前排座椅位置調節至前后和上下行程的中間位置;

b)頭枕調整至最高位置;

c)使用3D-H設備將主駕駛位置座椅靠背角調節至23°或廠家指定位置;

d)轉向管柱調節至空間行程(軸向和角度)的中間位置。

4.1.3.2駕駛員安全帶上固定點調整到制造廠商推薦位置或最上固定位置。

4.1.3.3在駕駛員座椅上布置一個75±5kg的假人或等質量的配重物,假人或配重物通過標準三點式

安全帶固定在駕駛員座椅上。

4.1.3.4關閉所有車門,但不鎖止。若車輛已配備自動落鎖裝置,車門無法在車輛向前運動時保持在

非鎖止狀態,則門鎖保持其自動狀態。

4.1.3.5在測試之前,車輛安全氣囊、預緊式安全帶等碰撞安全相關部件都處于開啟激活狀態。

4.1.3.6在測試之前,車輛的側窗玻璃可以保持關閉或打開狀態,天窗(若有)須保持關閉。

4.1.4車輛調整

在碰撞試驗前,判斷車輛是否滿足正常行駛和碰撞試驗要求。如不滿足,需按廠家要求進行調整至

滿足廠家設計要求。推薦采用四輪定位設備測量試驗車輛的四輪定位參數。

在碰撞試驗后采用四輪定位設備對試驗車輛四輪定位參數進行測量,并記錄碰撞后車輛定位參數,

3

如表1所示。

表1四輪定位參數記錄表

序號項目名稱左側項目名稱右側

1前輪個別前束前輪個別前束

2前輪外傾角前輪外傾角

3前輪后傾角前輪后傾角

4前輪內傾角前輪內傾角

5后輪個別前束后輪個別前束

6后輪外傾角后輪外傾角

4.1.5車輛故障碼確認

在碰撞試驗前采用適用該型號車輛的故障診斷儀對車輛進行故障診斷,對所檢測的影響的故障碼

進行記錄且對可能影響評價結果的故障碼進行清零。

在碰撞試驗后采用故障診斷儀對車輛進行故障診斷,并對所檢測到的故障碼進行記錄,如表2所

示。

表2車輛故障診斷信息

故障代碼異常描述描述備注

4.1.6試驗質量

試驗質量分為整備質量和試驗設備質量;試驗設備質量包括一個75±5kg的假人和測試設備質量,

測試設備質量不超過20kg。

車輛的實際試驗質量可高于目標試驗質量,該試驗質量須在試驗報告中體現。

4.2車輛前端保險杠全寬動態試驗

4.2.1試驗照片

記錄測試車輛碰撞前后的狀態,包括測試前后車輛側面視圖、左前視圖、右前視圖。記錄駕駛員位

置假人在碰撞前后的位置,記錄儀表板碰撞前后的狀態,詳細拍攝視角見表3。

4

表3試驗照片拍攝

序號照片視角(平視)試驗前試驗后

1測試車輛銘牌√——

2車輛前方正視√√

3車輛左前45°√√

4車輛右前45°√√

5車輛左側√√

6車輛右側√√

7假人左側√√

8車輛前吸能盒√√

9車輛儀表板√√

10碰撞損壞零配件——√

11碰撞損壞結構件——√

4.2.2高速攝像

試驗中推薦采用5臺高速攝像相機,其中地面高速攝像相機4臺,分別記錄車輛的左側全局視圖、

左側局部視圖、右側全局視圖、右側局部視圖,1臺頂拍高速攝像相機記錄碰撞過程中乘員艙內狀態,

如圖1所示。高速攝像機拍攝速度為不小于1000fps。

圖1高速相機擺放位置圖

5

4.2.3試驗壁障

試驗壁障為車輛前端保險杠全寬動態試驗專用壁障即保險杠壁障,各項參數詳見附錄A,保險杠壁

障安裝在剛性墻上。碰撞時壁障不能發生移動,車輛與壁障發生碰撞后應避免與周圍其他物體發生二次

碰撞。

4.2.4試驗要求

4.2.4.1碰撞速度

+0.5

車輛的碰撞速度為10.0?0.5km/h。碰撞速度通過測速儀測量得到,牽引系統自身的速度測量值作為

碰撞速度的參考。

4.2.4.2重疊率

保險杠壁障離地高度為455±3mm,正面動態試驗撞擊過程中車輛中心線應與壁障中心線重合,最

大允許橫向偏差±50mm,當車輛接觸到碰撞壁障時刻,車輛的車身高度應與撞擊前車輛靜態下測量的

車身高度保持接近,兩高度差應≤10mm。

圖2車輛前端保險杠全寬動態示意圖

4.2.5試驗數據采集

4.2.5.1加速度數據采集

在車輛左右B柱下端區域和左右縱梁前端區域安裝加速度傳感器,如表4所示。為測量準確,車

身加速度傳感器須平整牢固的固定到車身結構件表面。

表4加速度傳感器布置

安裝位置測量參數通道數

左B柱下端Ax、Ay、Az3通道

6

右B柱下端Ax、Ay、Az3通道

左縱梁前端Ax、Ay、Az3通道

右縱梁前端Ax、Ay、Az3通道

4.2.5.2閉合件間隙測量

測量試驗前后車輛前機蓋四周關鍵區域間隙變化,測量區域包含前機蓋四周與大燈、翼子板、風擋

玻璃等固定配件的間距變化,測量區域如圖3所示。如果前機蓋四周安裝有裝飾件,可測量前機蓋與裝

飾件以外固定配件的距離代替,最大距離不大于300mm。若測量點所在位置,前保險杠皮沒有明顯的界

面分割線,則該位置可不做測量,但仍須對該測量點進行主觀評價。

圖3車輛前機蓋周圍間隙測量位置示意圖

4.2.5.3結構縱梁縱向變形測量

4.2.5.3.1定義坐標系

使用處于水平位置的空載車輛建立坐標系,水平支撐面定義為X-Y平面,車輛的縱向中心線定義

為X軸,從車頭指向車尾方向為X軸的正方向,從前排主駕駛位置指向前排乘員側位置為Y軸的正方

向,垂直向上為Z軸的正方向,車輛前輪輪輻中心連線的中心點定義為坐標原點。

7

圖4車輛整車坐標系

試驗前,至少標記底盤3個特征點,使用圓球用來還原碰撞后車輛的坐標系。一般情況下,參考點

布置在底盤上遠離碰撞端、不發生變形的剛性結構上。試驗前后分別使用三坐標測量系統對測量點進行

測量,并計算其變化量。

4.2.5.3.2測量點位置

車輛前端左、右縱梁位移量測量區域如圖5所示。

圖5左右縱梁位移量測量區域

4.2.5.3.3縱梁位移測量點

試驗完成后,須拆卸防撞梁之后再進行縱梁位移測量。

縱梁位移測量點從前縱梁與獨立吸能盒的連接位置開始選取(若車輛前縱梁前端無獨立吸能盒設

計,從前縱梁的最前端開始選取),從該位置向車輛后端方向每間隔150mm選取一個測量點,共選取

10個,如測試區域不足10個點,則按區域內實際選取點數測量。

8

4.2.5.4碰撞損壞件記錄

碰撞后將駕駛員位置車門開啟最大位置,移出假人。

根據試驗車輛損壞實際部件和故障碼檢測結果,依據該車型對應的維修手冊要求對試驗車輛進行

拆解,并記錄損壞配件,并拍照記錄,如表5所示。

表5損壞件清單

序號零件編碼名稱換修噴漆

4.3車輛后端保險杠全寬動態試驗

4.3.1試驗照片

記錄測試車輛碰撞前后的狀態,包括測試前后車輛側面視圖、左后視圖、右后視圖以及車輛后端防

撞梁照片等,詳細拍攝視角見表6。

表6試驗照片拍攝

序號照片視角(平視)試驗前試驗后

1測試車輛銘牌√——

2車輛后方√√

3車輛左后45°√√

4車輛右后45°√√

5車輛左側√√

6車輛右側√√

7車輛后端防撞梁√√

8假人左側√√

9車輛后吸能盒√√

10碰撞損壞零配件——√

11碰撞損壞結構件——√

4.3.2高速攝像

試驗中推薦采用5臺高速攝像相機,其中地面高速攝像相機4臺,分別記錄車輛的左側全局視圖、

9

左側局部視圖、右側全局視圖、右側局部視圖,1臺頂拍高速攝像相機記錄碰撞過程中后尾門狀態,如

圖6所示。高速攝像機拍攝速度為不小于1000fps。

圖6高速相機擺放位置圖

4.3.3試驗壁障

試驗壁障為車輛后端保險杠全寬動態試驗專用壁障即保險杠壁障,各項參數詳見附錄A,保險杠壁

障安裝在剛性墻上。碰撞時壁障不能發生移動,車輛與壁障發生碰撞后應避免與周圍其他物體發生二次

碰撞。

4.3.4試驗要求

4.3.4.1碰撞速度

+0.5

車輛的碰撞速度為10.0?0.5km/h。碰撞速度通過測速儀測量得到,牽引系統自身的速度測量值作為

碰撞速度的參考。

4.3.4.2重疊率

保險杠壁障離地高度為405±3mm,車輛后端保險杠全寬動態試驗撞擊過程中車輛中心線應與壁障

中心線重合,最大允許橫向偏差±50mm,當車輛接觸到碰撞壁障時刻,車輛的車身高度應與撞擊前車

10

輛靜態下測量的車身高度保持接近,兩高度差應≤10mm。

圖7車輛后端保險杠全寬動態碰撞示意圖

4.3.5試驗數據采集

4.3.5.1加速度數據采集

在車輛左右B柱內側下端區域安裝加速度傳感器,如表7所示。為測量準確,車身加速度傳感器需

牢固固定在車身結構件上。

表7車身加速傳感器

安裝位置測量參數通道數

左B柱下端Ax、Ay、Az3通道

右B柱下端Ax、Ay、Az3通道

4.3.5.2閉合件間隙測量

測量試驗前后尾門/后備箱蓋四周關鍵區域間隙變化,測量區域包含尾門/后備箱蓋與后翼子板、后

尾燈、車頂/后風擋搭接區域等固定配件的間距變化,測量區域如下圖8所示。如果尾門/后備箱蓋四周

安裝有裝飾件,可測量尾門/后備箱蓋與裝飾件以外固定配件的距離代替,最大距離不大于300mm。若測

量點所在位置,后保險杠皮沒有明顯的界面分割線,則該位置可不做測量,但仍須對該測量點進行主觀

評價。

11

圖8車輛行李箱蓋/后背門周圍間隙測量位置示意圖

4.3.5.3結構縱梁縱向變形測量

4.3.5.3.1定義坐標系

使用處于水平位置的空載車輛建立坐標系,水平支撐面定義為X-Y平面,車輛的縱向中心線定義

為X軸,從車頭指向車尾方向為X軸的正方向,從前排主駕駛位置指向前排乘員側位置為Y軸的正方

向,垂直向上為Z軸的正方向,車輛前輪輪輻中心連線的中心點定義為坐標原點。

12

圖9車輛整車坐標系

試驗前,至少標記底盤3個特征點,使用圓球用來還原碰撞后車輛的坐標系。一般情況下,參考點

布置在底盤上遠離碰撞端、不發生變形的剛性結構上。試驗前后分別使用三坐標測量系統對測量點進行

測量,并計算其變化量。

4.3.5.3.2測量點位置

車輛后端左、右縱梁位移量測量區域如圖10所示。

圖10左右縱梁位移量測量區域

4.3.5.3.3縱梁位移測量點

試驗完成后,須拆卸防撞梁之后再進行縱梁位移測量。

13

縱梁位移測量點從后縱梁和獨立吸能盒的連接位置開始選取(若車輛后縱梁后端無獨立吸能盒設

計,從后縱梁的最后端開始選取),從該位置向車輛前端方向每間隔120mm選取一個測量點,共選取

10個,如測試區域不足10個點,則按區域內實際選取點數測量。

4.3.5.4碰撞損壞件記錄

試驗后將駕駛員位置車門開啟到最大位置,移出假人。

根據試驗車輛損壞實際部件和故障碼檢測結果,依據該車型對應的維修手冊要求對試驗車輛進行

拆解,并記錄損壞配件,并拍照記錄,如表8所示。

表8損壞件清單

序號零件編碼名稱換修噴漆

4.4車輛前端保險杠角度動態試驗

4.4.1試驗照片

記錄測試車輛碰撞前后的狀態,包括測試前后車輛側面視圖、左前視圖、右前視圖。記錄駕駛員位

置假人在碰撞前后的位置,記錄儀表板碰撞前后的狀態,詳細拍攝視角見表9。

表9試驗照片拍攝

序號照片視角(平視)試驗前試驗后

1測試車輛銘牌√——

2車輛前方正視√√

3車輛左前45°√√

4車輛右前45°√√

5車輛左側√√

6車輛右側√√

7假人左側√√

8車輛碰撞側吸能盒√√

9車輛儀表板√√

10碰撞損壞零配件——√

14

11碰撞損壞結構件——√

4.4.2高速攝像

試驗中推薦采用5臺高速攝像相機,其中地面高速攝像相機4臺,分別記錄車輛的左側全局視圖、

左側局部視圖、右側全局視圖、右側局部視圖,1臺頂拍高速攝像相機記錄碰撞過程中乘員艙內狀態,

如圖11所示。高速攝像機拍攝速度為不小于1000fps。

圖11高速相機擺放位置圖

4.4.3試驗壁障

試驗壁障為車輛前端保險杠角度動態試驗專用壁障即保險杠壁障,各項參數詳見附錄A,保險杠壁

障安裝在剛性墻上。碰撞時壁障不能發生移動,車輛與壁障發生碰撞后應避免與周圍其他物體發生二次

碰撞。

4.4.4試驗要求

4.4.4.1碰撞速度

+0.5

車輛的碰撞速度為5.0?0.5km/h。碰撞速度通過測速儀測量得到,牽引系統自身的速度測量值作為碰

15

撞速度的參考。

4.4.4.2重疊率

保險杠壁障離地高度為455±3mm,正面角度動態試驗撞擊過程中測試車輛與保險杠壁障對準,車

輛前端重疊部分占車輛寬度的15%,最大允許橫向偏差±50mm,當車輛接觸到碰撞壁障時刻,車輛的

車身高度應與撞擊前車輛靜態下測量的車身高度保持接近,兩高度差應≤10mm。

圖12車輛前端保險杠角度動態示意圖

4.4.5試驗數據采集

4.4.5.1加速度數據采集

在車輛左右B柱下端區域和左右縱梁前端區域安裝加速度傳感器。為測量準確,車身加速度傳感

器須平整牢固的固定到車身結構件表面。

表10加速度傳感器布置

安裝位置測量參數通道數

左B柱下端Ax、Ay、Az3通道

右B柱下端Ax、Ay、Az3通道

左縱梁前端Ax、Ay、Az3通道

右縱梁前端Ax、Ay、Az3通道

4.4.5.2閉合件間隙測量

測量試驗前后車輛前機蓋四周關鍵區域間隙變化,測量區域包含前機蓋四周與大燈、翼子板、風擋

16

玻璃等固定配件的間距變化,測量區域如圖3所示。如果前機蓋四周安裝有裝飾件,可測量前機蓋與裝

飾件以外固定配件的距離代替,最大距離不大于300mm。若測量點所在位置,前保險杠皮沒有明顯的界

面分割線,則該位置可不做測量,但仍須對該測量點進行主觀評價。

圖13車輛發罩周圍間隙測量位置示意圖

4.4.5.3結構縱梁縱向變形測量

4.4.5.3.1定義坐標系

使用處于水平位置的空載車輛建立坐標系,水平支撐面定義為X-Y平面,車輛的縱向中心線定義

為X軸,從車頭指向車尾方向為X軸的正方向,從前排主駕駛位置指向前排乘員側位置為Y軸的正方

向,垂直向上為Z軸的正方向,車輛前輪輪輻中心連線的中心點定義為坐標原點。

圖14車輛整車坐標系

試驗前,至少標記底盤3個特征點,使用圓球用來還原碰撞后車輛的坐標系。一般情況下,參考點

17

布置在底盤上遠離碰撞端、不發生變形的剛性結構上。試驗前后分別使用三坐標測量系統對測量點進行

測量,并計算其變化量。

4.4.5.3.2測量點位置

車輛前端左、右縱梁位移量測量區域如圖15所示。

圖15左右縱梁位移量測量區域

4.4.5.3.3縱梁位移測量點

試驗完成后,須拆卸防撞梁之后再進行縱梁位移測量。

縱梁位移測量點從前縱梁與獨立吸能盒的連接位置開始選取(若車輛前縱梁前端無獨立吸能盒設

計,從前縱梁的最前端開始選取),從該位置向車輛后端方向每間隔150mm選取一個測量點,共選取

10個,如測試區域不足10個點,則按區域內實際選取點數測量。

4.4.5.4碰撞損壞件記錄

碰撞后將駕駛員位置車門開啟最大位置,移出假人。

根據試驗車輛損壞實際部件和故障碼檢測結果,依據該車型對應的維修手冊要求對試驗車輛進行

拆解,并記錄損壞配件,并拍照記錄,如表11所示。

表11損壞件清單

序號零件編碼名稱換修噴漆

4.5車輛后端保險杠角度動態試驗

18

4.5.1試驗照片

記錄測試車輛碰撞前后的狀態,包括測試前后車輛側面視圖、左后視圖、右后視圖以及車輛后端防

撞梁照片等,詳細拍攝視角見表12。

表12試驗照片拍攝

序號照片視角(平視)試驗前試驗后

1測試車輛銘牌√——

2車輛后方√√

3車輛左后45°√√

4車輛右后45°√√

5車輛左側√√

6車輛右側√√

7車輛后端防撞梁√√

8假人左側√√

9車輛碰撞側后吸能盒√√

10碰撞損壞零配件——√

11碰撞損壞結構件——√

4.5.2高速攝像

試驗中推薦采用5臺高速攝像相機,其中地面高速攝像相機4臺,分別記錄車輛的左側全局視圖、

左側局部視圖、右側全局視圖、右側局部視圖。1臺頂拍高速攝像相機記錄碰撞過程中后尾門狀態,如

圖16所示。若高速攝像機拍攝速度為不小于1000fps。

19

圖16高速攝像相機擺放位置圖

4.5.3試驗壁障

試驗壁障為車輛前端保險杠角度動態試驗專用壁障即保險杠壁障,各項參數詳見附錄A,保險杠壁

障安裝在剛性墻上。碰撞時壁障不能發生移動,車輛與壁障發生碰撞后應避免與周圍其他物體發生二次

碰撞。

4.5.4試驗要求

4.5.4.1碰撞速度

+0.5

車輛的碰撞速度為5.0?0.5km/h。碰撞速度通過測速儀測量得到,牽引系統自身的速度測量值作為碰

撞速度的參考。

4.5.4.2重疊率

保險杠壁障離地高度為405±3mm,后端角度動態試驗撞擊過程中測試車輛與保險杠壁障對準,車

輛后端重疊部分占車輛寬度的15%,最大允許橫向偏差±50mm,當車輛接觸到碰撞壁障時刻,車輛的

車身高度應與撞擊前車輛靜態下測量的車身高度保持接近,兩高度差應≤10mm。

20

圖17車輛后端保險杠角度動態碰撞示意圖

4.5.5試驗數據采集

4.5.5.1加速度數據采集

在車輛左右B柱內側下端區域安裝加速度傳感器。為測量準確,車身加速度傳感器需牢固固定在車

身結構件上。詳細見表13。

表13車身加速傳感器

安裝位置測量參數通道數

左B柱下端Ax、Ay、Az3通道

右B柱下端Ax、Ay、Az3通道

4.5.5.2閉合件間隙測量

測量試驗前后尾門/后備箱蓋四周關鍵區域間隙變化,測量區域包含尾門/后備箱蓋與后翼子板、

后尾燈、車頂/后風擋搭接區域等固定配件的間距變化,測量區域如下圖18所示。如果尾門/后備箱蓋

四周安裝有裝飾件,可測量尾門/后備箱蓋與裝飾件以外固定配件的距離代替,最大距離不大于

300mm。若測量點所在位置,后保險杠皮沒有明顯的界面分割線,則該位置可不做測量,但仍須對該測

量點進行主觀評價。

21

圖18車輛行李箱蓋/后背門周圍間隙測量位置示意圖

4.5.5.3結構縱梁縱向變形測量

4.5.5.3.1定義坐標系

使用處于水平位置的空載車輛建立坐標系,水平支撐面定義為X-Y平面,車輛的縱向中心線定義

為X軸,從車頭指向車尾方向為X軸的正方向,從前排主駕駛位置指向前排乘員側位置為Y軸的正方

向,垂直向上為Z軸的正方向,車輛前輪輪輻中心連線的中心點定義為坐標原點。

22

圖19車輛整車坐標系

試驗前,至少標記底盤3個特征點,使用圓球用來還原碰撞后車輛的坐標系。一般情況下,參考點

布置在底盤上遠離碰撞端、不發生變形的剛性結構上。試驗前后分別使用三坐標測量系統對測量點進行

測量,并計算其變化量。

4.5.5.3.2測量點位置

車輛后端左、右縱梁位移量測量區域如圖20所示。

圖20左右縱梁位移量測量區域

4.5.5.3.3縱梁位移測量點

試驗完成后,須拆卸防撞梁之后再進行縱梁位移測量。

23

縱梁位移測量點從后縱梁和獨立吸能盒的連接位置開始選取(若車輛后縱梁后端無獨立吸能盒設

計,從后縱梁的最后端開始選取),從該位置向車輛前端方向每間隔120mm選取一個測量點,共選取

10個,如測試區域不足10個點,則按區域內實際選取點數測量。

4.5.5.4碰撞損壞件記錄

試驗后將駕駛員位置車門開啟到最大位置,移出假人。

根據試驗車輛損壞實際部件和故障碼檢測結果,依據該車型對應的維修手冊要求對試驗車輛進行

拆解,并記錄損壞配件,并拍照記錄,如表14所示。

表14損壞件清單

序號零件編碼名稱換修噴漆

4.6車輛前/后端防撞橫梁靜態試驗

4.6.1試驗車輛外觀件拆卸

測量時,將車輛前/后端防撞橫梁外的保險杠蒙皮、中網等零部件進行拆除,拆除防撞橫梁上的所

有可拆組件(如吸能材料等),露出完整的防撞橫梁。

拆卸過程中需最大限度的保證不會改變其他部件的尺寸位置關系和性能指標,并且可進行復原。

4.6.2試驗照片

記錄測試車輛前/后防撞橫梁的狀態,包括前/后防撞橫梁各角度視圖、防撞橫梁與縱梁鏈接位置,

測量過程等,詳細拍攝視角見表15。

表15試驗照片拍攝

序號照片視角(平視)

1測試車輛銘牌照片

2防撞橫梁正前方

3防撞橫梁正前上方45°

4防撞橫梁正左前45°

5防撞橫梁左前上方45°

6防撞橫梁正左側方

24

7防撞橫梁正右前45°

8防撞橫梁右前上方45°

9防撞橫梁正右側方

10防撞橫梁測量位置

11防撞橫梁與縱梁鏈接位置

12測量過程照片

13假人左側

4.6.3試驗環境

試驗室溫度應高于0℃,低于40℃。試驗前將試驗車輛或試驗配件在該環境下存放至少6h。

試驗場地應能夠滿足被測量車輛、相關測試設備和人員的正常工作所需。在試驗車輛停放位置周圍

至少2m的范圍內應平整、干燥和干凈。

4.6.3試驗數據采集

根據4.6.3.1-4.6.3.3測試要求分別測量防撞橫梁有效高度、有效結合尺寸和有效寬度。

特殊防撞橫梁結構處理方法見附錄C。

4.6.3.1防撞橫梁有效高度測量

以一個垂直平面貼合保險杠輪廓,由接觸點分別向上、向下取離平面10mm遠的保險杠輪廓點為

上下參考點,參考點之間的垂直距離即是防撞橫梁有效高度。如圖21所示。

圖21防撞橫梁有效高度測量

在防撞橫梁上取如下3個位置進行測量:車輛中心點(C)、左(L)/右(R)側(縱梁)的前部

25

中心點。這3個測量點均在水平方向±50mm的范圍內進行測量,取該范圍內的最小值。如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