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基于可持續發展觀的雷州半島鄉村傳統聚落人居環境研究一、本文概述《基于可持續發展觀的雷州半島鄉村傳統聚落人居環境研究》一文,旨在深入探討雷州半島鄉村傳統聚落人居環境在可持續發展觀指導下的現狀、問題及其優化策略。文章首先概述了雷州半島的地理、文化和歷史背景,分析了其鄉村傳統聚落人居環境的形成和發展過程。隨后,結合可持續發展理論,對雷州半島鄉村傳統聚落的人居環境進行了深入剖析,包括其生態環境、社會環境和經濟環境等方面。在此基礎上,文章揭示了雷州半島鄉村傳統聚落人居環境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如生態環境破壞、社會結構變化、經濟發展滯后等。文章提出了基于可持續發展觀的優化策略和建議,旨在促進雷州半島鄉村傳統聚落人居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當地社會經濟的繁榮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通過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夠為雷州半島乃至更廣泛地區的鄉村傳統聚落人居環境改善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啟示。二、雷州半島鄉村傳統聚落概述雷州半島,位于中國廣東省的西南部,是一個充滿歷史底蘊和獨特文化風貌的地區。這里的鄉村傳統聚落,不僅是當地居民世代生活的場所,更是雷州文化的重要載體。這些聚落以其獨特的建筑風格、空間布局和生態環境,展現了雷州半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雷州半島的鄉村傳統聚落多以家族或村落為單位,形成了一種緊密的社會結構。聚落的建筑風格獨特,多采用傳統嶺南建筑的形式,注重通風采光和防雨防潮,體現了當地居民對自然環境的深刻理解和巧妙利用。同時,聚落的空間布局也十分講究,通常以宗祠為中心,民居圍繞其展開,形成了獨特的空間結構。在生態環境方面,雷州半島的鄉村傳統聚落注重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聚落周圍的自然景觀如山水、田園等,都被巧妙地融入到了聚落的設計中。同時,當地居民也形成了許多與自然環境相適應的生活方式和習慣,如利用自然水源進行灌溉、種植適應當地氣候的農作物等。然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雷州半島的鄉村傳統聚落也面臨著許多挑戰。一方面,傳統建筑和文化的保護與發展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矛盾;另一方面,如何在現代化進程中保持和發揚鄉村傳統聚落的特色和優勢,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對雷州半島鄉村傳統聚落的研究,不僅有助于我們深入了解這一地區的歷史文化和生態環境,更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研究可持續發展觀在鄉村建設中的實踐應用的典型案例。通過對這一地區的研究,我們可以為其他地區的鄉村建設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啟示。三、雷州半島鄉村傳統聚落人居環境現狀分析雷州半島位于我國南部沿海,其鄉村傳統聚落的人居環境具有獨特的地域特色和歷史文化價值。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傳統聚落人居環境面臨著諸多挑戰和變化。自然環境的保護與利用:雷州半島的自然環境優美,擁有豐富的水資源、農業資源和海洋資源。然而,近年來由于過度開發和不當利用,導致部分地區的生態環境遭受破壞。傳統聚落在規劃建設中,應更加注重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居住條件與基礎設施:當前,雷州半島鄉村傳統聚落的居住條件普遍較為簡陋,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部分聚落的房屋結構老舊,缺乏現代生活所需的設施,如衛生設施、網絡設施等。同時,公共交通、供水供電、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也有待完善。文化傳承與創新:雷州半島的鄉村傳統聚落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載體。然而,在現代化的沖擊下,傳統文化的傳承面臨挑戰。如何在保護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實現文化的創新與發展,是當前人居環境改善的重要任務之一。社會經濟發展與居民需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雷州半島鄉村傳統聚落的居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他們渴望改善居住條件,提高生活質量,同時也希望保留和傳承傳統文化。因此,在改善人居環境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居民的需求和期望,實現經濟發展與文化傳承的雙贏。雷州半島鄉村傳統聚落人居環境現狀分析表明,當前人居環境面臨著自然環境保護、居住條件改善、文化傳承創新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等多方面的挑戰。為了推動鄉村傳統聚落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綜合考慮這些因素,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劃策略和實施措施。四、基于可持續發展觀的優化策略針對雷州半島鄉村傳統聚落人居環境的研究,我們提出了基于可持續發展觀的優化策略。這些策略旨在保護并提升鄉村聚落的人居環境,同時促進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社會文化的繁榮。我們需要推動綠色建筑的普及和發展。通過采用環保材料和技術,減少建筑對環境的影響,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我們還應鼓勵傳統建筑與現代綠色建筑技術的結合,以保留鄉村的歷史和文化特色。我們需要優化鄉村聚落的空間布局。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使鄉村聚落的空間布局更加合理,既滿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又能有效保護自然環境。同時,我們還應注重公共空間的打造,為居民提供交流和活動的場所。再者,我們需要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通過改善交通、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提高鄉村的居住條件和生活質量。同時,我們還應加強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提升鄉村的公共服務水平。我們需要推動鄉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通過發展鄉村旅游、特色農業等產業,提高鄉村經濟的持續發展能力。我們還應注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使鄉村的經濟發展與文化保護相協調。基于可持續發展觀的優化策略旨在保護并提升雷州半島鄉村傳統聚落的人居環境,促進鄉村經濟、社會、文化的協調發展。這將有助于實現鄉村的可持續發展,為鄉村居民創造更美好的生活環境。五、策略實施的前景展望隨著全球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日益重視,雷州半島鄉村傳統聚落人居環境的研究與實踐,站在了一個全新的歷史起點上。基于可持續發展觀的策略實施,將為這片古老而富饒的土地描繪出一幅全新的未來畫卷。從經濟角度來看,可持續發展策略的實施將促進雷州半島鄉村傳統聚落的經濟轉型。通過發展綠色農業、生態旅游業等產業,不僅可以提高當地居民的收入水平,還能有效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經濟與環境的雙贏。同時,隨著綠色產業的興起,也將吸引更多的外來投資和人才,進一步推動鄉村經濟的發展。從社會角度來看,可持續發展策略的實施將提升鄉村居民的生活質量。通過改善基礎設施、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加強社區建設等措施,可以讓鄉村居民享受到更加便捷、舒適的生活。同時,通過弘揚傳統文化、推動文化創新等方式,也可以增強鄉村居民的歸屬感和自豪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再次,從環境角度來看,可持續發展策略的實施將對雷州半島的生態環境產生積極影響。通過推廣清潔能源、實施節能減排等措施,可以減少對自然資源的破壞和污染,保護生態環境。同時,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和管理,也可以促進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恢復,維護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穩定。從全球視野來看,雷州半島鄉村傳統聚落人居環境的研究與實踐,將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有益借鑒和參考。通過分享經驗、交流技術等方式,可以促進全球范圍內鄉村可持續發展的進程,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基于可持續發展觀的雷州半島鄉村傳統聚落人居環境研究與實踐具有廣闊的前景和巨大的潛力。只要我們堅定信念、科學規劃、積極行動就一定能夠繪就出一幅美麗宜居的鄉村新畫卷為子孫后代留下寶貴的財富。六、結論本研究以可持續發展觀為指導,對雷州半島的鄉村傳統聚落人居環境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通過分析鄉村傳統聚落的人居環境現狀,揭示了其面臨的諸多挑戰與問題,如生態環境破壞、傳統建筑風貌喪失、社區活力下降等。研究也發現了鄉村傳統聚落所蘊含的豐富生態智慧和文化價值,對于當前的城市和鄉村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研究結果表明,可持續發展觀對于指導鄉村傳統聚落人居環境的改善與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保護傳統風貌和生態環境的基礎上,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與設計,可以有效地提升鄉村聚落的居住品質和生活環境,實現鄉村的可持續發展。具體而言,本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基于可持續發展觀的鄉村傳統聚落人居環境優化策略。包括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恢復和提升鄉村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保護和傳承傳統建筑風貌,弘揚鄉村文化特色;激發社區活力,促進鄉村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等。這些策略不僅有助于改善鄉村居民的生活條件,也能夠促進鄉村地區的生態、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本研究對于雷州半島乃至更廣泛地區的鄉村傳統聚落人居環境改善與提升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未來,我們期待更多的研究和實踐能夠關注鄉村傳統聚落的人居環境問題,共同推動鄉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參考資料:雷州半島是中國的第三大半島,因歷史上屬于雷州所轄而得名,與山東半島、遼東半島合稱中國三大半島。雷州半島猶如一條巨龍沖向南海,氣勢磅礴。地理位置、面積約相當于今湛江市所轄區域,位于祖國大陸的最南端,區位優越,位居粵、瓊、桂三省(區)交匯處,又控扼瓊州海峽之咽喉,乃海上絲綢之路之要津。在北部灣文化圈及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雷州半島是雷州民系的根據地,亦是雷州文化的發祥地,更是天下雷州人的精神象征所系之處。它背靠厚重的大陸,力拔千鈞;面朝蔚藍的大海,俯覽華夏。聚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滋潤萬物。半島以雷州話、雷州換鼓、雷州石狗、醒獅、人龍舞、儺舞等諸多文化內容為載體,構建了獨特的人文地理范圍。“雷州多雷說”,以現代科學觀點看,固然荒誕不經,不可置信,它卻是古雷州的雷文化的組成部分,因此以訛傳訛,世代不絕。據史家考證,雷州半島上的先民是西甌、雒越人,隋唐后北方人對嶺南土著人稱俚僚人,即漢族、黎族、京族的祖先之一。雷州的雒越人圖騰崇拜雷電,制造青銅鼓以象征雷,銅鼓既是神器又是樂器,供奉銅鼓為神,又擊鼓作樂,相娛為樂。雒越人傳承,供鼓祭雷,相沿成習。唐貞觀五年(631年)陳文玉任東合州刺史,三年后奏準朝廷將州名改為雷州。陳文玉在任八年,死后被謚封為“雷震王”,朝廷派禮臣到雷州建祠以祀之,并尊陳文玉為雷祖,其祠稱雷祖祠,又把陳文玉神化,有許許多多故事說他是雷種、雷神。雷州境內的人民,不論是雷州人還是北來移民中原人,都一致尊崇雷祖陳文玉。雒越人信仰天雷,北方人信仰道教中的雷神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在祭祀雷祖活動中,嶺南文化與中原文化觀念合二而一。雷州雒越人依祖先傳統上供銅鼓,北方人從道教上供豬牛羊犧牲品。北方人念念有詞,頂禮膜拜;雒越人呼天喚地,擊鼓鏗鏗。最初的祭祀理念是既祭雷祖,又祭雷神,也祭天雷,而隨著陳文玉的神化,以及各種各樣的雷傳說,雷祖、雷神與天雷已渾然一體,后來祭祀活動就簡稱為“祭雷”了。史料顯示,雷州祭雷的宗旨,就是祈求雷神庇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唐宋二代,閩人從福建等地大量移入雷州,與當地雒越人漸漸融合。雷州祭雷習俗在傳承中嬗變,至明末清初演繹出“雷州換鼓”的雷文化高峰。所謂雷州換鼓,就是“每年定期供鼓以祭雷”,祭雷時供上新鼓換下舊鼓。換鼓是祭雷的俗稱。雷州人稱銅鼓為雷鼓,稱天雷為天鼓,擊銅鼓象征天鼓,祈禱雷聲常作,雨水充沛。換鼓之日,州內官民齊集雷祖祠前,還有高廉瓊的州縣官員應邀前來助興。新供的100多面大雷鼓,以銅鑼、銅鈸伴配,進行擊樂大演奏。鼓聲如雷,天崩地裂。在擊樂聲中,巫師、道士千般作態,亦咒亦歌,離奇怪異;又有善男信女組成的祈禱儀仗隊,載歌載舞,酬雷謝天,惟妙惟肖。因而雷州換鼓以其規模天下無雙,祭雷演技天下叫絕,與廣德埋藏、錢塘江潮、登州海市并稱為天下四絕。《中華新語》云:“雷人輒擊鼓享神,亦號雷鼓,云雷天鼓也,霹靂萬物者也。以鼓象其聲,以金發其氣,故以銅鼓為雷鼓也。”可見,雷州祭雷,以雷鼓象征天鼓,創造的是雷鼓作聲,天鼓相應,天人合一,人神共樂的精神境界。這就是雷州換鼓的精神實質,也是雷文化的精髓。雷圖騰——雷傳說——雷州——雷震王·雷祖——雷神——雷州換鼓(祭雷),這就是古雷州的雷文化發展脈絡。雷文化延續了上千年,“雷州多雷說”也延續上千年。如果今有人以“雷州多雷說”為依據,作出“雷州以多雷而得名”的結論,那也是不足為奇的。歷史記載,唐貞觀五年(631年),陳文玉出任東合州刺史,唐貞觀八年(634年)表奏朝廷要求將州名改為“雷州”,其理由是東合州與該州古時的名稱合州、南合州容易混淆。至于陳文玉為什么用“雷”字為州名,沒有史料可資查考,但可以進行猜想。猜想一,陳文玉以雷為州命名,其目的是促進民族團結,凝聚俚人的民心,以利管治。陳文玉是北方人,他的前任是雒越人首領。雒越人敬仰崇拜雷,又有祭雷的習俗。以雷為州命名,是對雒越人的尊重,表明陳文玉要當雒越人的官員,這樣雒越人就會擁戴他,轄區之內政通人和可以期望。如果這個猜想成立,雷州得名是出于崇雷敬雷,并非因為多雷。猜想二,陳文玉以雷為州命名,既是為了迎合民俗,也是對上天的祈禱,愿州內雷聲常作,風調雨順。陳文玉所處的時代,是雷州半島從狩獵過渡到農耕的時代,陳文玉出生于海康縣一個獵戶人家,對狩獵與農耕的艱難看得清楚。農耕仰賴天澤,要年豐歲稔,只得祈求雷神庇護,及時行云化雨,潤澤州境。以雷為州命名,意在敬示州托雷管,望多加眷顧。如果這個猜想成立,那雷州得名是因為敬雷、盼雷,也并非因為多雷。也許還可以做很多的猜想,但猜想畢竟是猜想,猜想不能代替史實。總而言之,州以雷命名也許與雷有關,但究竟是因雷多而得名,還是因雷少而得名,均無可考。據現存最早的《雷州府志》記載:雷州“郡南有擎雷山,其得名以此。”這證實,是因為州府南面有擎雷山,州才以“雷”命名。辭書《辭海》、《辭源》、《中國大百科全書》尊重了歷史記載,對雷州或雷州半島都沒有作出“因多雷而得名”的詮釋。大家也應尊重史實和科學,不要輕言“雷州因多雷而得名”。雷州半島位于中國大陸最南端,地處東經109°31′~110°55′,北緯20°12′~21°35′。東瀕南海,西臨北部灣,北控高涼,南望瓊儋。半島三面環海,海岸線長約1180公里,連海島海岸線總長達1450公里。因歷史上屬于雷州府轄地而得名。雷州半島主要轄遂溪縣、雷州市、徐聞縣、以及湛江市轄區的赤坎區、霞山區、開發區、麻章區、坡頭區。突出于南海之中。北依嶺南丘陵,南隔瓊州海峽與海南省相望,西瀕北部灣。南部為玄武巖臺地,占半島面積的3%,略呈龜背狀,臺地上多分布有孤立的火山錐,雙峰嶂,海拔382米。中西部和北部多為海成階地,占半島面積的7%,海拔在25米以下。中東部為沖積和海積平原,占半島面積的4%,地形平緩。半島岸線曲折,港灣眾多。東部為臺地溺谷灣海岸,南部為火山臺地海岸,西部為海成階地和臺地溺谷灣海岸。港灣主要有湛江港、雷州灣、流沙港、烏石港、安鋪港。半島之東近岸海域中有30多個島嶼,較大的島嶼有東海島、硇洲島、新寮島和東里島。東海島位于雷州灣與湛江港之間,面積247平方公里,人口約23萬,地勢平坦,東部有沙堤,東北蔚律港水深26~41米,西部沙灘寬闊,有長6820米的大堤與大陸相連。硇洲島為火山島,位于東海島之東,面積53平方公里,島上最高火山錐海拔6米,東部為陡崖。半島地表水缺乏,河流主要有南渡河、西溪河、英利河、通明河、調風河、地表河流短少,呈放射狀獨流入海。鑒江、九州江、南渡河、遂溪河是境內的四大河流。青年運河縱貫半島北部,長236千米。其中南渡河為雷州市最長河流,又名擎雷水,干流全長88公里,注入南海。流域面積1444平方公里,占雷州市面積的8%。屬熱帶季風氣候北緣。年平均氣溫5℃,1月平均氣溫14℃,7月平均氣溫28℃。年平均降水量1417~1804毫米,5~10月為雨季,9月為暴雨鼎盛期,有明顯的干、濕季之分。常年多風,冬季盛行西北風和東北風,夏季盛行東南風和西南風,年平均風速3米每秒。夏秋季多臺風,年平均登陸臺風2~3個。半島東側沿海為不規則半日潮,西側沿海為規則全日潮。雷州半島藍天碧海,四季如春,適宜動植物、微生物的繁殖和生長。生物資源豐富,物種眾多。特色物種有天然次生樟木林、油茶、紅樹林、蒲草、劍麻。其中雷州市有原始樟樹林6萬畝,是全國規模較大的群落樟樹林帶;劍麻面積5萬畝,是全國最大的劍麻基地。動物主要有水牛、雷州黃牛、雷州山羊、豬、雷州狗、雷州虎、穿山甲、豹貓、黃猄、孔雀、貓頭鷹、鷓鴣、麻雀、金錢龜、金鰻、黃魚、石斑、鱟、青蟹、花蟹、烏賊、海參、沙蟲、日月貝、文蛤、毛蚶、龍蝦、對蝦等。經濟農作物主要有甘蔗、花生、芝麻、黃麻、茶葉、胡椒、豆類、蔬菜等。喬木主要有:馬尾松、榕樹、苦楝、毒箭木、樸樹、鴨腳木、黃檀、山竹樹、山竹子、木棉、沙羅、水翁、樟樹、厚支樹、黃槿等。灌木主要有山槐、刺勒木、兩面針、東風桔、破布木、雀梅藤、崗稔等。鐵路有黎塘——湛江、廣州——湛江線與衡陽——友誼關、貴陽——柳州、北京——廣州線相連。公路成網,干線有徐聞-廣州公路縱貫半島。水運以湛江為中心,港口主要有湛江、海安等,可通往沿海各地。民航以湛江為中心,通廣州、海口、香港等。半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造就了旖旎迷人的熱帶風光,主要風景區有湖光巖、東海島、粵西熱帶作物試驗站等。雷州半島地處中國大陸南部邊陲,西控北部灣,東瞰南海北部大片水域,南與海南島共扼瓊州海峽,又是海南島的重要依托,地位重要。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一部以半島為基地,利用4月的北風季節,發起海南島登陸戰役,強渡瓊州海峽,5月1日解放海南島。雷州半島歷史悠久,文化璀璨。自西漢以來,歷代大多在這里設郡置縣,一直是雷州半島政治、軍事、經濟、文化、航運的中心,因而被稱為“天南重地”。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由于雷州半島位居祖國大陸緊南端邊陲,優秀的古老的百越文化廣泛吸收融會了流入的北方文化,互相碰撞、融合,不斷充實、更新,逐步形成獨放異彩的雷州文化。它是天南重地區域文化,在南粵歷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雷州文化與廣府、潮州、客家文化并稱為廣東四大文化,在中國眾多的地域文化之林中占有重要的一席。雷州文化源遠流長,由于雷州半島是紅粘土,所以文化有紅土文化之稱,雷州半島有很多特色文化,都是在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中流傳,對后人有很大啟發。歷代英才匯集推動了多種文化的融合,使雷州成為楚越文化、土著文化、閩南移民文化、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匯地,擁有閩南文化、宗教文化、俚僚文化、流寓和名人文化等各具特色的文化類型,催生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雷州方言、雷州音樂、雷州歌、雷劇、雷州石狗、雷州儺舞、雷州換鼓、雷州陶瓷、醒獅。“文明之光輝耀千秋,偏遠之地鐘靈毓秀”。據史書記載,僅唐宋兩代,被貶謫到雷州半島或在雷州半島留下足跡的名人就有22人,包括寇準、李綱、蘇軾、蘇轍、湯顯祖等名臣賢相和文豪。他們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明和清廉剛直的浩然正氣,在雷州半島的發展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唐宋之前,居住在雷州半島的主要是百越族,文化生態還是原始的俚僚文化。先賢們逗留雷州半島期間,開辦書院,倡導教化,傳播中原先進的文化、思想及生產技術,并寫下了無數詩詞文賦。他們為官做人的浩然正氣,也給當地帶來了清新的風氣。及至清代,雷州涌現了以陳瑸、陳昌齊、陳喬森為代表的一大批本地人才。如今,雷州已成為粵西地區獨有的國家級歷史名城。史家公認,唐宋以前,雷州半島還是蠻荒之地,當地居民多為古越國人,他們鴻蒙未開,文化生態主要是落后的俚僚文化。唐宋以來,一批中原名士被貶謫到此。正是他們,從廟堂之高跌落到江海之遠后,沉潛意念,奮發精神,關心民瘼,用成熟先進的中原文明,用清廉剛直的浩然正氣,行教化,興水利,勤政不息,筆耕不輟,幾百年薪火相傳,才使這片洪荒之地,成了鐘靈毓秀的沃土——蔚藍色的海洋與南下的“北風”混合碰撞,春風化雨,沖刷澆灌著紅土地,洗卻蒙昧,不但最終孕育出了以清朝“陳氏三杰”為代表的大批本地人才,而且仍顯示著迷人的魅力,滋養著后人。雷州半島方言,包括漢方言(閩南語、粵語、客家語等)及其他少數民族方言(壯語等)。半島主要的方言為雷州話,乃屬閩南語系一支,海內外雷人同胞的共同母語,主要分布于國內的廣東省西南部、廣西東南部、海南北部以及海外的東南亞、歐美華人華僑聚集地區。雷州話通行范圍很廣,是雷州半島及周邊地區人民的日常生活使用語言,為中國大陸最南端方言,同時也是廣東四大方言之一。雷州話得名于古雷州府,主要分布于今整個雷州半島及半島周邊地區,因歷史上這一區域屬于古雷州府之轄地,所以稱為雷州話。今湛江市屬的雷州市、遂溪縣、徐聞縣、麻章區、東海島、赤坎區、霞山區、坡頭區、廉江市南部、吳川市東部和茂名市電白區及粵西、桂東南、瓊北等縣(市)、區鄉鎮通行雷州話,國內人口覆蓋800多萬,海外人口約150萬。雷州城的雷州話是雷州話的代表,是正音。漢元鼎六年(前111年)至民國初,數千年里一直是縣、州、郡、道、軍、路、府治之所在地,成為雷州半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現出版有《雷州話注音字匯》《雷州話詞典》《雷州方言詞典》和《雷州方言志》等著作。雷州半島民系,主要為雷州民系,也稱雷州人,為廣東四大族群之一。雷州民系是指歷代從福建地區(大多數古莆田中轉)而后遷居于雷州半島及半島周邊地區早期先民的后裔,據有關史料記載,最早遷居于雷州半島的莆田先民是秦朝初年(公元前221年)。雷州民系以雷州話為母語,現聚居于海內外30多個國家和地區。常住雷州半島本土人口600萬多,常住國內其他地區人口約200萬,遷居海外人口約150萬。雷州民系有自己獨特且歷史悠久的雷州文化,是閩民系的一支。雷州民系與潮汕民系、泉漳民系、閩臺民系、海南民系頗有淵源,不過長期下來,雷州民系根據當地的地理環境,早已發展出和古閩南文化不同的雷州文化。雷州民系剛毅果敢,求真務實,淳樸重義,形成了較強的團結性。自古以來,有無數名流將士或因征戰、或因被貶、或因路過雷州半島,他們的舌尖與雷州半島的特產以及飲食有過親密的接觸,留下了不少佳話。1200年前,一場突如其來的臺風,把第五次東渡日本的唐朝高僧鑒真“刮”到海南島。鑒真在海南島渡船北上,路過雷州半島時與菠蘿蜜(湛江又稱大樹菠蘿)結緣。有一天,鑒真出去化緣,但是到了中午時分,所獲無幾。鑒真又饑又累,只好坐在在菠蘿蜜樹下休息。突然,鑒真感覺樹上有果實掉下來,他定睛一看,發現那果實外表其形如巨陀頭,長得像如來的頭像。那果青中帶黃,果實裂開,芬香四散,催人流涎。饑餓的鑒真覺得是上天對他的恩賜,立刻把果實掰開,忍不住一嘗果肉,頓覺甜美無比。鑒真兩掌合十,口念佛陀,感謝佛恩。歡喜雀躍的鑒真隨后招呼隨行的和尚過來飽吃一頓。這個美妙的故事也讓菠蘿蜜得“佛果”的美名。后來鑒真問徐聞當地人那果實之名,得知叫“菠蘿蜜”,學富五車的鑒真想到“菠蘿蜜”在梵語中是“到達彼岸”之意,頓時喜出望外。因為已經五次東渡失敗的鑒真相信這是佛冥冥之中給他的啟示,暗示他堅持下去就能夠到達日本彼岸。有志者事竟成,鑒真第六次東渡日本終成功。東漢建武年間,光武帝得知交趾郡(現越南境內)首領征側、征貳姐妹反叛(史稱“二征起義”),就拜馬援為伏波將軍南下征討逆賊,馬援在雷州半島征戰期間,為避免大軍受到瘴氣的侵襲,就經常吃薏苡(又名薏米)。徐聞一帶仍流傳薏米的傳說。據古志載,嶺南“上霧下潦,飛鴦墜水”,也就是說瘴霧彌漫、暑熱蒸人,在天空中飛行的鳥兒也會因為突然中暑而墜水而死。馬援率部南征時,兵至雷州半島,將士水土不服。眼看士兵多染時疫,馬援就尋求良方,雷州半島當地人就向他推薦一種能使人身體輕爽、阻止瘴氣侵襲的預防瘟疫的特效藥——薏苡。馬將軍就命令士兵經常吃薏苡以增強體質,避免瘴氣的侵襲。馬援班師回朝之前,發現自己深深地愛上了有健脾去濕、舒筋除痹、清熱排膿等功效的薏苡,便將薏苡滿滿裝了一車帶回去種植。據《后漢書·馬援傳》載:“南方薏苡實大。援欲以為種,軍還,載之一車。”京城里無人見過薏苡,還以為馬援從南方帶回了奇珍異寶。馬援死后,有人上書誣告他當初用車載的全是上好的珍珠。不明真相的光武帝勃然大怒,把封馬援為新息侯的大印都追收回去了。后來有“薏苡明珠”的成語,意思是薏米被進讒的人說成了明珠,比喻被人誣蔑,蒙受冤屈。宋代詩人蘇軾曾賦詩嘆曰:“伏波飲薏苡,御瘴傳神良,能除五溪毒,不救讒言傷。”果真是一車薏苡毀忠賢。宋代的蘇軾、秦觀師徒,都是好酒之徒,他們曾經和雷州半島的一種酒結下不解之緣。蘇軾被貶海南,經過雷州半島的時候,遇見被貶雷州的弟弟蘇轍。后者送蘇軾去海南之前,朗誦陶潛《止酒》詩,勸蘇軾不要再飲酒。但是蘇軾顯然做不到。蘇軾說“予飲酒終日,不過五合,天下之不能飲無在予下者”,他喜歡飲酒。后來蘇軾遇赦從海南返回,路過雷州時,他的弟弟蘇轍已經離開雷州,但是這次,他遇到了“蘇門四學士”之首的秦觀,秦觀正是因為受到老師蘇軾的牽連而被貶雷州多日。話說秦觀抵達雷州之后,好酒的他了解到雷州海康縣城北五里的英靈崗,釀的一種十分美味的“蜜酒”,便給它取了一個動人的名字——英靈春。秦觀眼見老師蘇軾遇赦北還,非常高興,用雷州當地產的英靈春接待老師。師徒兩人舉杯痛飲,喝了雷州美酒英靈春之后,秦觀詩意大發,寫下了《飲酒四首》。大意是說,雷州原有的酒比水還淡,來一年也沒喝過它;為了招待貴客,他們造了“英靈春”,這酒比葡萄酒還好;等先生以后去世了,就用它配杜康酒來祭祀。可惜的是,秦觀最終沒能用雷州產的英靈春配杜康酒去祭祀的老師蘇軾。因為他比老師先走了一步。1100年,哲宗崩,徽宗即位,秦觀得以從雷州返還,在滕州華光亭痛飲之后含笑而逝。蘇東坡聽到秦觀暴死的消息,悲痛得“兩日為之食不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鄉村旅游逐漸成為一種受歡迎的旅游方式。在咸寧地區,鄉村旅游的發展尤為迅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觀光、休閑和度假。然而,鄉村旅游的發展也帶來了一系列環境問題,如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因此,如何實現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以咸寧地區鄉村旅游為研究對象,探討聚落建成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策略和方法。咸寧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文化遺產,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目前,咸寧地區的鄉村旅游主要集中在溫泉、赤壁、通城等地區,以農家樂、民宿、生態觀光等為主要形式。然而,隨著游客數量的不斷增加,一些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如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環境衛生差、服務質量不高等。聚落建成環境是鄉村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可持續發展對于鄉村旅游的長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聚落建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可以保護生態環境,避免過度開發和破壞自然景觀。可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改善生活質量。可以傳承和弘揚鄉村文化,增強游客的文化體驗感。在鄉村旅游開發過程中,應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劃和管理方案,確保聚落建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應明確開發目標和定位,根據當地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合理確定旅游產品和服務內容。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提升游客體驗感。應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工作,確保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鄉村旅游的發展應注重社區參與和利益共享。在聚落建成環境的開發過程中,應積極引導當地居民參與其中,發揮其主體作用。同時,應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確保當地居民能夠分享到旅游業發展帶來的收益。這不僅可以提高當地居民的積極性和參與度,還可以促進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鄉村文化是鄉村旅游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在聚落建成環境的開發過程中,應注重保護和傳承鄉村文化。應加強對傳統建筑、民俗等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應通過舉辦文化活動、開發文化產品等方式傳承和弘揚鄉村文化。這不僅可以增強游客的文化體驗感,還可以促進鄉村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綠色發展是實現聚落建成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在鄉村旅游開發過程中,應注重推動綠色發展。應推廣生態環保技術和管理模式,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應推廣綠色建筑和綠色交通等低碳生活方式,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應加強生態修復和環境治理工作,提高生態環境質量。本文以咸寧地區鄉村旅游為研究對象,探討了聚落建成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策略和方法。通過科學規劃和管理、促進社區參與和利益共享、保護和傳承鄉村文化以及推動綠色發展等措施的實施,可以實現咸寧地區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這對于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以及傳承和弘揚鄉村文化都具有重要意義。可持續發展觀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要的能力的發展。我國人均資源相對不足,生態環境基礎薄弱,選擇并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中華民族徹底擺脫貧困、創建高度文明的明智選擇。中國科學院《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1999年)提出,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實現三大目標,實現人口規模的零增長,實現能源消耗的零增長,實現生態退化的零增長。而在三大目標的實現中,人口數量的零增長居首。可持續發展觀作為人類全面發展和持續發展的高度概括,不僅要考慮自然層面的問題,甚至要在更大程度上考慮人文層面的問題。因此,許多文獻研究可持續發展,都把視野拓展到了自然和人文兩個領域,不僅要研究可持續的自然資源、自然環境與自然生態問題,還要研究可持續的人文資源、人文環境與人文生態問題。從單純地關注自然—社會—經濟系統局部的自然屬性,到同時或更加關注社會經濟屬性,以把握人與自然的復雜關系,尋找全球持續發展的途徑,這是現代生態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特征,也是環境社會學與社會生態學興起的根源。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是八十年代提出的一個新概念。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第一次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現代人的需求以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換句話說,就是指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它們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系統,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后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也就是江澤民同志指出的:“決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既有聯系,又不等同。環境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發展,但要求在嚴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質和保護環境、資源永續利用的前提下進行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追求的目標:人口、資源與發展關系的協調;自然、經濟、社會復合系統的健康、持續、穩定的和諧發展。理論基礎(基本理論):人地系統協調發展論(人地關系論)、三種生產理論、資源永續利用理論、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理論雷州半島是中國的第三大半島,因歷史上屬于雷州所轄而得名,與山東半島、遼東半島合稱中國三大半島。雷州半島猶如一條巨龍沖向南海,氣勢磅礴。地理位置、面積約相當于今湛江市所轄區域,位于祖國大陸的最南端,區位優越,位居粵、瓊、桂三省(區)交匯處,又控扼瓊州海峽之咽喉,乃海上絲綢之路之要津。在北部灣文化圈及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雷州半島是雷州民系的根據地,亦是雷州文化的發祥地,更是天下雷州人的精神象征所系之處。它背靠厚重的大陸,力拔千鈞;面朝蔚藍的大海,俯覽華夏。聚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滋潤萬物。半島以雷州話、雷州換鼓、雷州石狗、醒獅、人龍舞、儺舞等諸多文化內容為載體,構建了獨特的人文地理范圍。“雷州多雷說”,以現代科學觀點看,固然荒誕不經,不可置信,它卻是古雷州的雷文化的組成部分,因此以訛傳訛,世代不絕。據史家考證,雷州半島上的先民是西甌、雒越人,隋唐后北方人對嶺南土著人稱俚僚人,即漢族、黎族、京族的祖先之一。雷州的雒越人圖騰崇拜雷電,制造青銅鼓以象征雷,銅鼓既是神器又是樂器,供奉銅鼓為神,又擊鼓作樂,相娛為樂。雒越人傳承,供鼓祭雷,相沿成習。唐貞觀五年(631年)陳文玉任東合州刺史,三年后奏準朝廷將州名改為雷州。陳文玉在任八年,死后被謚封為“雷震王”,朝廷派禮臣到雷州建祠以祀之,并尊陳文玉為雷祖,其祠稱雷祖祠,又把陳文玉神化,有許許多多故事說他是雷種、雷神。雷州境內的人民,不論是雷州人還是北來移民中原人,都一致尊崇雷祖陳文玉。雒越人信仰天雷,北方人信仰道教中的雷神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在祭祀雷祖活動中,嶺南文化與中原文化觀念合二而一。雷州雒越人依祖先傳統上供銅鼓,北方人從道教上供豬牛羊犧牲品。北方人念念有詞,頂禮膜拜;雒越人呼天喚地,擊鼓鏗鏗。最初的祭祀理念是既祭雷祖,又祭雷神,也祭天雷,而隨著陳文玉的神化,以及各種各樣的雷傳說,雷祖、雷神與天雷已渾然一體,后來祭祀活動就簡稱為“祭雷”了。史料顯示,雷州祭雷的宗旨,就是祈求雷神庇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唐宋二代,閩人從福建等地大量移入雷州,與當地雒越人漸漸融合。雷州祭雷習俗在傳承中嬗變,至明末清初演繹出“雷州換鼓”的雷文化高峰。所謂雷州換鼓,就是“每年定期供鼓以祭雷”,祭雷時供上新鼓換下舊鼓。換鼓是祭雷的俗稱。雷州人稱銅鼓為雷鼓,稱天雷為天鼓,擊銅鼓象征天鼓,祈禱雷聲常作,雨水充沛。換鼓之日,州內官民齊集雷祖祠前,還有高廉瓊的州縣官員應邀前來助興。新供的100多面大雷鼓,以銅鑼、銅鈸伴配,進行擊樂大演奏。鼓聲如雷,天崩地裂。在擊樂聲中,巫師、道士千般作態,亦咒亦歌,離奇怪異;又有善男信女組成的祈禱儀仗隊,載歌載舞,酬雷謝天,惟妙惟肖。因而雷州換鼓以其規模天下無雙,祭雷演技天下叫絕,與廣德埋藏、錢塘江潮、登州海市并稱為天下四絕。《中華新語》云:“雷人輒擊鼓享神,亦號雷鼓,云雷天鼓也,霹靂萬物者也。以鼓象其聲,以金發其氣,故以銅鼓為雷鼓也。”可見,雷州祭雷,以雷鼓象征天鼓,創造的是雷鼓作聲,天鼓相應,天人合一,人神共樂的精神境界。這就是雷州換鼓的精神實質,也是雷文化的精髓。雷圖騰——雷傳說——雷州——雷震王·雷祖——雷神——雷州換鼓(祭雷),這就是古雷州的雷文化發展脈絡。雷文化延續了上千年,“雷州多雷說”也延續上千年。如果今有人以“雷州多雷說”為依據,作出“雷州以多雷而得名”的結論,那也是不足為奇的。歷史記載,唐貞觀五年(631年),陳文玉出任東合州刺史,唐貞觀八年(634年)表奏朝廷要求將州名改為“雷州”,其理由是東合州與該州古時的名稱合州、南合州容易混淆。至于陳文玉為什么用“雷”字為州名,沒有史料可資查考,但可以進行猜想。猜想一,陳文玉以雷為州命名,其目的是促進民族團結,凝聚俚人的民心,以利管治。陳文玉是北方人,他的前任是雒越人首領。雒越人敬仰崇拜雷,又有祭雷的習俗。以雷為州命名,是對雒越人的尊重,表明陳文玉要當雒越人的官員,這樣雒越人就會擁戴他,轄區之內政通人和可以期望。如果這個猜想成立,雷州得名是出于崇雷敬雷,并非因為多雷。猜想二,陳文玉以雷為州命名,既是為了迎合民俗,也是對上天的祈禱,愿州內雷聲常作,風調雨順。陳文玉所處的時代,是雷州半島從狩獵過渡到農耕的時代,陳文玉出生于海康縣一個獵戶人家,對狩獵與農耕的艱難看得清楚。農耕仰賴天澤,要年豐歲稔,只得祈求雷神庇護,及時行云化雨,潤澤州境。以雷為州命名,意在敬示州托雷管,望多加眷顧。如果這個猜想成立,那雷州得名是因為敬雷、盼雷,也并非因為多雷。也許還可以做很多的猜想,但猜想畢竟是猜想,猜想不能代替史實。總而言之,州以雷命名也許與雷有關,但究竟是因雷多而得名,還是因雷少而得名,均無可考。據現存最早的《雷州府志》記載:雷州“郡南有擎雷山,其得名以此。”這證實,是因為州府南面有擎雷山,州才以“雷”命名。辭書《辭海》、《辭源》、《中國大百科全書》尊重了歷史記載,對雷州或雷州半島都沒有作出“因多雷而得名”的詮釋。大家也應尊重史實和科學,不要輕言“雷州因多雷而得名”。雷州半島位于中國大陸最南端,地處東經109°31′~110°55′,北緯20°12′~21°35′。東瀕南海,西臨北部灣,北控高涼,南望瓊儋。半島三面環海,海岸線長約1180公里,連海島海岸線總長達1450公里。因歷史上屬于雷州府轄地而得名。雷州半島主要轄遂溪縣、雷州市、徐聞縣、以及湛江市轄區的赤坎區、霞山區、開發區、麻章區、坡頭區。突出于南海之中。北依嶺南丘陵,南隔瓊州海峽與海南省相望,西瀕北部灣。南部為玄武巖臺地,占半島面積的3%,略呈龜背狀,臺地上多分布有孤立的火山錐,雙峰嶂,海拔382米。中西部和北部多為海成階地,占半島面積的7%,海拔在25米以下。中東部為沖積和海積平原,占半島面積的4%,地形平緩。半島岸線曲折,港灣眾多。東部為臺地溺谷灣海岸,南部為火山臺地海岸,西部為海成階地和臺地溺谷灣海岸。港灣主要有湛江港、雷州灣、流沙港、烏石港、安鋪港。半島之東近岸海域中有30多個島嶼,較大的島嶼有東海島、硇洲島、新寮島和東里島。東海島位于雷州灣與湛江港之間,面積247平方公里,人口約23萬,地勢平坦,東部有沙堤,東北蔚律港水深26~41米,西部沙灘寬闊,有長6820米的大堤與大陸相連。硇洲島為火山島,位于東海島之東,面積53平方公里,島上最高火山錐海拔6米,東部為陡崖。半島地表水缺乏,河流主要有南渡河、西溪河、英利河、通明河、調風河、地表河流短少,呈放射狀獨流入海。鑒江、九州江、南渡河、遂溪河是境內的四大河流。青年運河縱貫半島北部,長236千米。其中南渡河為雷州市最長河流,又名擎雷水,干流全長88公里,注入南海。流域面積1444平方公里,占雷州市面積的8%。屬熱帶季風氣候北緣。年平均氣溫5℃,1月平均氣溫14℃,7月平均氣溫28℃。年平均降水量1417~1804毫米,5~10月為雨季,9月為暴雨鼎盛期,有明顯的干、濕季之分。常年多風,冬季盛行西北風和東北風,夏季盛行東南風和西南風,年平均風速3米每秒。夏秋季多臺風,年平均登陸臺風2~3個。半島東側沿海為不規則半日潮,西側沿海為規則全日潮。雷州半島藍天碧海,四季如春,適宜動植物、微生物的繁殖和生長。生物資源豐富,物種眾多。特色物種有天然次生樟木林、油茶、紅樹林、蒲草、劍麻。其中雷州市有原始樟樹林6萬畝,是全國規模較大的群落樟樹林帶;劍麻面積5萬畝,是全國最大的劍麻基地。動物主要有水牛、雷州黃牛、雷州山羊、豬、雷州狗、雷州虎、穿山甲、豹貓、黃猄、孔雀、貓頭鷹、鷓鴣、麻雀、金錢龜、金鰻、黃魚、石斑、鱟、青蟹、花蟹、烏賊、海參、沙蟲、日月貝、文蛤、毛蚶、龍蝦、對蝦等。經濟農作物主要有甘蔗、花生、芝麻、黃麻、茶葉、胡椒、豆類、蔬菜等。喬木主要有:馬尾松、榕樹、苦楝、毒箭木、樸樹、鴨腳木、黃檀、山竹樹、山竹子、木棉、沙羅、水翁、樟樹、厚支樹、黃槿等。灌木主要有山槐、刺勒木、兩面針、東風桔、破布木、雀梅藤、崗稔等。鐵路有黎塘——湛江、廣州——湛江線與衡陽——友誼關、貴陽——柳州、北京——廣州線相連。公路成網,干線有徐聞-廣州公路縱貫半島。水運以湛江為中心,港口主要有湛江、海安等,可通往沿海各地。民航以湛江為中心,通廣州、海口、香港等。半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造就了旖旎迷人的熱帶風光,主要風景區有湖光巖、東海島、粵西熱帶作物試驗站等。雷州半島地處中國大陸南部邊陲,西控北部灣,東瞰南海北部大片水域,南與海南島共扼瓊州海峽,又是海南島的重要依托,地位重要。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一部以半島為基地,利用4月的北風季節,發起海南島登陸戰役,強渡瓊州海峽,5月1日解放海南島。雷州半島歷史悠久,文化璀璨。自西漢以來,歷代大多在這里設郡置縣,一直是雷州半島政治、軍事、經濟、文化、航運的中心,因而被稱為“天南重地”。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由于雷州半島位居祖國大陸緊南端邊陲,優秀的古老的百越文化廣泛吸收融會了流入的北方文化,互相碰撞、融合,不斷充實、更新,逐步形成獨放異彩的雷州文化。它是天南重地區域文化,在南粵歷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雷州文化與廣府、潮州、客家文化并稱為廣東四大文化,在中國眾多的地域文化之林中占有重要的一席。雷州文化源遠流長,由于雷州半島是紅粘土,所以文化有紅土文化之稱,雷州半島有很多特色文化,都是在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中流傳,對后人有很大啟發。歷代英才匯集推動了多種文化的融合,使雷州成為楚越文化、土著文化、閩南移民文化、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匯地,擁有閩南文化、宗教文化、俚僚文化、流寓和名人文化等各具特色的文化類型,催生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雷州方言、雷州音樂、雷州歌、雷劇、雷州石狗、雷州儺舞、雷州換鼓、雷州陶瓷、醒獅。“文明之光輝耀千秋,偏遠之地鐘靈毓秀”。據史書記載,僅唐宋兩代,被貶謫到雷州半島或在雷州半島留下足跡的名人就有22人,包括寇準、李綱、蘇軾、蘇轍、湯顯祖等名臣賢相和文豪。他們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明和清廉剛直的浩然正氣,在雷州半島的發展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唐宋之前,居住在雷州半島的主要是百越族,文化生態還是原始的俚僚文化。先賢們逗留雷州半島期間,開辦書院,倡導教化,傳播中原先進的文化、思想及生產技術,并寫下了無數詩詞文賦。他們為官做人的浩然正氣,也給當地帶來了清新的風氣。及至清代,雷州涌現了以陳瑸、陳昌齊、陳喬森為代表的一大批本地人才。如今,雷州已成為粵西地區獨有的國家級歷史名城。史家公認,唐宋以前,雷州半島還是蠻荒之地,當地居民多為古越國人,他們鴻蒙未開,文化生態主要是落后的俚僚文化。唐宋以來,一批中原名士被貶謫到此。正是他們,從廟堂之高跌落到江海之遠后,沉潛意念,奮發精神,關心民瘼,用成熟先進的中原文明,用清廉剛直的浩然正氣,行教化,興水利,勤政不息,筆耕不輟,幾百年薪火相傳,才使這片洪荒之地,成了鐘靈毓秀的沃土——蔚藍色的海洋與南下的“北風”混合碰撞,春風化雨,沖刷澆灌著紅土地,洗卻蒙昧,不但最終孕育出了以清朝“陳氏三杰”為代表的大批本地人才,而且仍顯示著迷人的魅力,滋養著后人。雷州半島方言,包括漢方言(閩南語、粵語、客家語等)及其他少數民族方言(壯語等)。半島主要的方言為雷州話,乃屬閩南語系一支,海內外雷人同胞的共同母語,主要分布于國內的廣東省西南部、廣西東南部、海南北部以及海外的東南亞、歐美華人華僑聚集地區。雷州話通行范圍很廣,是雷州半島及周邊地區人民的日常生活使用語言,為中國大陸最南端方言,同時也是廣東四大方言之一。雷州話得名于古雷州府,主要分布于今整個雷州半島及半島周邊地區,因歷史上這一區域屬于古雷州府之轄地,所以稱為雷州話。今湛江市屬的雷州市、遂溪縣、徐聞縣、麻章區、東海島、赤坎區、霞山區、坡頭區、廉江市南部、吳川市東部和茂名市電白區及粵西、桂東南、瓊北等縣(市)、區鄉鎮通行雷州話,國內人口覆蓋800多萬,海外人口約150萬。雷州城的雷州話是雷州話的代表,是正音。漢元鼎六年(前111年)至民國初,數千年里一直是縣、州、郡、道、軍、路、府治之所在地,成為雷州半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生命的美麗中考語文作文
- 監理工程師職業心理健康考核試卷
- 安全教育在危機管理中的價值與應用考核試卷
- 體育用品行業綠色包裝與可持續發展考核試卷
- 畜牧獸醫技術考核試卷
- 上海高三語文作文素材
- 幕墻施工中的安全操作規程考核試卷
- 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南太湖聯盟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3月聯考 數學試題(含解析)
- 5-6MSI同步計數器1-74161基本概念
- 1-3數制-非十進制和十進制
- 米、面制品安全生產與管理考核試卷
- 資金過橋合同協議
- 2024年山東青島職業技術學院招聘筆試真題
- 2025-2030國內智能玩具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及競爭策略與投資發展研究報告
- 倉庫操作規程試題及答案
- 2025履約類保函擔保合同范本
- 2025年03月河北邯鄲武安市事業單位春季博碩人才引進55名筆試歷年典型考題(歷年真題考點)解題思路附帶答案詳解
- 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范解讀與應用
- 2024年記者證考試時事新聞處理試題及答案
- 《運動處方》課件-老年人運動處方
- 項目管理流程與操作手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