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大學試題(新聞學與傳播學)-中國新聞事業史筆試歷年真題薈萃含答案_第1頁
2024年大學試題(新聞學與傳播學)-中國新聞事業史筆試歷年真題薈萃含答案_第2頁
2024年大學試題(新聞學與傳播學)-中國新聞事業史筆試歷年真題薈萃含答案_第3頁
2024年大學試題(新聞學與傳播學)-中國新聞事業史筆試歷年真題薈萃含答案_第4頁
2024年大學試題(新聞學與傳播學)-中國新聞事業史筆試歷年真題薈萃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年大學試題(新聞學與傳播學)-中國新聞事業史筆試歷年真題薈萃含答案(圖片大小可自由調整)答案解析附后卷I一.參考題庫(共25題)1.最早以《勞動歌》為題譯載了《國際歌》歌詞的是()A、《勞動界》B、《勞動音》C、《勞動者》D、《勞動與婦女》2.《大公報》的“四不方針”內容和評價。3.簡述新聞策劃的原則。4.《遐邇貫真》5.新聞宣傳的“六大兵種”6.梁啟超的新聞思想包括哪些內容?對當時的報界有何影響?7.簡述“新記”《大公報》的“四不”方針。8.新聞傳播經歷的4個階段()、()、()和()。9.簡述評論的分類。10.簡述黃遠生的新聞業務活動特點和新聞思想。11.申報》創刊于()A、1882年4月B、1893年2月C、1868年9月D、1872年4月12.朝報13.從1906年到1908年,清政府頒布的報刊出版法律有()A、《大清印刷物專律》B、《報章應守規則》C、《大清報律》D、《大清律例》E、《報紙條例》14.簡述新聞策劃的策略和技巧。15.1895年11月中,強學會成立后,將《萬國公報》改名為()16.什么是中國古代報紙?它有何特征?17.“五四”運動以后我國誕生了哪些它們有哪此特點?18.我國的人民廣播事業是怎樣發展起來的?19.《民呼日報》20.紅軍在長征途中辦過哪些重要報刊?21.第一個中央機關報《向導》是在()創刊的A、北京B、廣州C、上海D、浙江22.簡述建國后的黨報。23.《時報》24.抗戰時期共產黨在國統區公開出版了什么機關報刊?25.我國早期的新聞通訊事業是怎樣發端的?卷II一.參考題庫(共25題)1.《羊城采新實錄》2.解放戰爭期間出現過哪些鼓吹走“第三條道路”的報刊?它們的具體情況是怎樣的?3.簡述《紅星》報的性質及主要內容。4.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報紙是——“()”。發行于公元(),是世界現存最古老的報紙,現保存于英國大不列顛圖書館。5.新聞工作者的職業特征6.《紅星報》7.“五四”時期我國的新聞事業有哪些重大改革?8.簡述新聞政策的“四不允許”。9.《新青年》雜志——五四時期最重要的報刊,主編為()、()。10.歷代封建政府發行的官報是()A、小報B、邸報C、開元雜報D、報房京報11.簡述人物新聞的采訪。12.《北華捷報》13.《中國女報》14.解放戰爭時期香港出版過哪些進步報刊?15.簡述建黨初期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黨報。16.什么是“開元雜報”?17.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統治區公開出版的第一張機關報是()18.革命根據地的黨報僅中央革命根據地比較重要的有:(一)《()》(二)《()》。19.簡述報紙的優勢。20.《新民從報》21.《字林滬報》22.敦煌進奏院狀23.《民報》24.中國古代農民起義軍和近代勞動人民進行過哪些革命宣傳活動?25.簡述新聞照片的采訪的特點。卷III一.參考題庫(共25題)1.試述“大江報案”的起因、經過、結果和影響。2.為什么要學習中國新聞事業史?3.鴉片戰爭前外國傳教士出版過哪些中文報刊?這些報刊有何共同特點?4.何謂“五四”時期的“四大副刊?5.《察世俗每月統記傳》和《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的概況是怎樣的?6.《蘇報》7.《新華日報》創刊于()A、1939B、1941C、1937D、19388.“蘇報案”9.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我國的新聞事業有何特點?10.1948年4月2日()接見《晉綏日報》編輯人員,并發表重要講話A、陳毅B、周恩來C、毛澤東D、劉少奇11.楊月樓案12.唐代“開元雜報”、“歸義軍進奏院狀”辨識。13.《()》——中國共產黨建黨后出版的第一個日報,于1925年6月4日在上海創刊,主編瞿秋白。14.《清議報》15.電視的優勢在于哪里?16.《新聞報》17.中國境內第一座廣播電臺的創辦人是()18.1947年6月()發表了劇本《前線》中有關“客里空”的部分情節,并借用“客里空”作為一切不真實的和弄虛作假的新聞工作作風的代名詞。A、《文萃》B、《新民報》C、《晉綏日報》D、《譯報》19.簡述國民黨統治區的“拒檢運動”。20.簡述新聞評論的重要性具體表現。21.二三十年代我國新聞教育事業和新聞學研究的狀況如何?22.試述辛亥革命時期報刊宣傳的特點和業務改進。23.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第一個月報是()A、《政治周報》B、《熱血月報》C、《中國軍人》D、《真報》24.簡述會議新聞的采訪。25.()的出現,標志著我國古代報紙由封建官報一統天下局面的終結,民間辦報歷史的開端。卷I參考答案一.參考題庫1.參考答案:C2.參考答案: 內容: 不黨: (1)各國都有黨派,中國也有。承認黨派但是不與任何黨派有關聯。但這并非中立之意,基于中國的現實而言,原則上等視各黨,純粹以公民的地位發表意見,沒有任何偏見與成見。 (2)以國家利益為評判是非的唯一標準,一視同仁。 不賣: (1)不以言論做交易。保證言論的獨立,不為金錢左右。 (2)不接受任何政治性質的資助。 不私:沒有任何私人所途,并無私用,向全國開放,為民眾的喉舌。 不盲:(1)一知半解,為之盲信;隨聲附和,為之盲從。評詆激烈,昧于事實,是為盲爭;感情沖動,不是詳求,是為盲動。 (2)對問題有獨立的思考,對事理調析透徹,遇事頭腦冷靜,明辨是非,實事求是。 評價:四不方針是中國資產階級報界實際發展的理論總結,也是本身發展的理論總結。不僅從根本上否定了資產階級政黨報紙的墮落,否定了以金錢為背向的奴才報紙,同時也區別于商業報紙的“經濟獨立”“無偏無黨”的八字方針。3.參考答案: 1.真實性 2.系統性 3.獨特型 4.及時性4.參考答案: 1853年8月由英國馬禮遜教育協會主辦,是香港地區最早的中文報刊。1856年停刊。5.參考答案: 1983年首屆全國新聞攝影理論年會上,把新聞攝影與文字新聞、新聞漫畫、新聞紀錄電影、口語廣播、新聞電視并成為新聞宣傳的“六大兵種”。6.參考答案: 梁啟超在近代中國新聞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不僅是一位著名的報刊活動家,同時也是一位新聞思想家。他的新聞學論文有30多篇,其中重要的有。《論報館苞益于國事’、《清議報第一百冊祝辭》、《敬告我同業諸君》、《國風報敘例》、《輿論之母與輿論之仆》、《讀十月初三日上諭感言》等篇。他在這些文章中,根據自己的辦報經驗,吸收西方的新聞理論,形成了他的新聞思想。其主要內容是: 一、關于報紙功能的主張。戊戌變法前,他在《論報館有益于國事》一文中,將報紙的功能歸納為“去塞求通”四個字。他針對當時中國閉關自守、妄自尊大、愚昧無知的狀況,尖銳地指出:一個國家的強與弱,取決于國情的通與塞。“通”包括通上下和通中外兩個方面:通上下是為了,“宣德達情”,即把朝廷的政策“喻之民”,把百姓的下情達于上,通中外是為了“知己知彼”,打破閉關鎖國的局面。而“去塞求通”最好的辦法,就是辦報,因為報紙可以起到耳目喉舌的作用。他的這種思想,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要求沖破封建藩籬,發展資本主義的愿望。戊戌改變以后,梁啟超到了日本,接受了西方新聞思想的影響,進一步把報紙的功能歸納為“監督政府”和“向導國民"這兩個大天職。他系統地論述了政府為什么需要監督、由誰來監督、報紙為什么能夠監督政府和怎樣監督政府等問題;同時論證了國民為什么需要向導、由誰來向導、報紙為什么可以向導國民和怎樣向導國民等問題。他指出,報紙“當如父兄之視子弟”那樣去監督政府,“當如孝子之事兩親,那樣去向導國民。他的這一思想,具有資產階級民權思想的色彩,對當時報界有很大影響。 二、關于辦報原則的主張。他在《清議報第一百.冊祝辭》中,提出了衡量報紙好壞的四條標準,也就是辦好報紙的四項原則。它們是:1.宗旨定而高。就是說,報紙應當“以國民最多數之益”為宗旨,不應該以“牟利”、“媚權貴”、“悅市人”為宗旨。2.思想新而正。就是說,報紙應該宣傳新思想、而這種新思想一定要適合中國國情,看看這種思想是否對中國有利,再決定是鼓吹之還是拋棄之。3.材料富而當。就是說,報紙內容要豐富,而且要使讀者“閱一字得一字之益”。4.報事確而速。指出新聞報道準確無誤是取信于讀者的前提;迅速及時是贏得讀者的重要因素。 三、關于健全輿論的主張。梁啟超在1906年以后,對什么是輿論、輿論的形成、輿論的力量、輿論的種類、輿論與報紙的關系和報紙怎樣才能造成健全的輿論等問題,作了系統的論述。他指出,輿論是“多數人意見之公表于外者”,輿論是一,“天地間最大之勢力”,報館是造成輿論“之機關之最有力者”,報紙要造成健全的輿論必須具備五個要素:即報人要有豐富的知識;要出以真誠,以國家利益為目的;要堅持“直道”,“不侮鰥寡”,“不畏強御”,要出以“公心”,不以自己的好惡來判斷是非,要有節制,對讀者要“導之以真理”,不能“撥之以感情”。 四、關于宣傳方法的主張。粱啟超總結他的辦報經驗,提出了兩種相反相成的宣傳方法,即浸潤的方法和煽動的方法,所謂浸潤的方法,就是“旦旦丙聒之,月月而浸潤之”的潛移默化的方法;所謂煽動的方法,就是“故作驚人之語,造極端之詞”以使讀者猛省的方法。梁啟超的這些主張,對當時和以后很長一個時期的新聞界有很大的影響,尤其他的報紙兩大天職說和辦報四條原則,為許多報紙所奉行,對改變報界的面貌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他提出的“暗中為輿論之主,表面居輿論之仆”的觀點和故意造極端之詞的宣傳方法,則對以后的報界起了消極作用。7.參考答案: 《大公報》提出“不黨、不私、不賣、不盲”的辦報方針,并以此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一方面這是符合新聞傳播規律的,可以說是中國較早實踐“客觀公正”新聞理念的,也為之后報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模范作用;另一方面,這也可能是受當時的歷史條件客觀制約,只有這樣才能夠做到好的發行量和認可度。不過總的對于當時來說這個理念是進步的。8.參考答案:口頭新聞;手抄新聞;印刷新聞;電子新聞9.參考答案: 按內容范圍分,有政治評論、思想評論、經濟評論、文化評論、國際評論等;按重要程度分,有社論、編輯部文章、評論、本報評論員文章、短評、編者按等。10.參考答案: 特點:(1)題材重大,內容翔實。 (2)分析深刻,見解獨到,憂國憂民,記載重大事件,針砭時弊,經常入木三分。 (3)文筆生動,亦莊亦諧。 思想:(1)報紙應“主持公理,指斥時弊”。 (2)新聞報道要客觀公正,真實全面。 (3)記者要加強自身的修養和基本功的訓練,做到四能:腦筋能想;腿腳能奔走;耳能聽;手能寫。11.參考答案:D12.參考答案: 唐孫樵《讀“開元雜報”》中,記載的開元時期一種每天條布于宮門外的朝政簡訊的的載體。每天公開發布,內容完全是宮廷新聞,作為中央政府公開發布宮廷新聞的工具,直接向民眾宣布,時效迅速。無固定名稱,后唐和宋代方稱之為“朝報”。13.參考答案:A,B,C14.參考答案: 選好題目、標新立異、協同作戰、共同受益。15.參考答案:《中外紀聞》16.參考答案:唐代才有確證出現了專門用以傳播新聞的媒介——中國古代報紙特征:在內容、形式、發行和傳遞上三個方面不同于現代報紙,具體來說內容上:皇帝的諭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員的任免開降獎懲。宮廷動態等公告性材料。形式:只是材料的堆砌,沒有分欄、標題、消息等。發行與傳遞: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機構發布、由水陸驛站傳遞的。總之其刊載的材料來自官方,有官文書色彩,是作為人們滿足了解朝廷動向的需求而抄傳的。因此,它是一種新聞傳播媒介。17.參考答案: 隨著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宣傳,中國無產階級不斷覺醒。他們開始登上中國的政治舞臺,開始要嫠求創辦自己的報刊作為本階級輿論工具。“五四”運動以后至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前,在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的領導下,創辦了中國第一批無產階級的報刊。主要有:第一個理論機關刊物《共產黨》。 一、1920年《共產黨》月刊,1920年11月7日由黨的上海發起組創辦,李達主編,是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理論機關刊物。該刊著重介紹共產黨的建黨理論,介紹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經驗以及列寧的學說,還發表了一些初步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觀點論述中國革命問題的文章,批判了當時一些反馬列主義的反動思潮。 二、改組后1920《新青年》。在《共產黨》月刊創刊的前兩個月,黨的上海發起組就將《新青年》改組為自己的機刊物。改組后的《新青年》配合后來創刊的《共產黨》月刊,為宣傳和捍衛真正的馬列主義,為中國共產黨的建堂準備作出了貢獻。 三、《勞動界》周刊,1920年8月15日由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創辦。它用大量的篇幅報道了中國內外工人階級的罷工運動,號召工人階級組織起來,爭取解放。并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淺顯地向工人兄弟解釋了剩余價值的秘密,喚醒了工人階級的覺悟。被工人們稱為自己的“喉舌”和“明星”。《勞動界》出至1921年1月23日第24期停刊。 四、《勞動音》周刊,是北京共產主義小組于1920年11月7日創辦的,主要編輯人是著名的工人運動領袖鄧中夏。1920年12月5日停刊,僅出5期。該刊用大量觸目驚心的真實事便反映了當時工人受剝湛削受壓迫的悲慘生活,用正確的方法指導了工人們的罷工斗爭,很受工人群眾的受戴和歡迎。 五、《勞動者》周刊(1920年10月3日至1921年1月2日)和《勞動與婦女》周刊(1921年2月13日),都由廣東共產主義小組創辦。這兩個刊物在向工人進行馬列主義的通俗宣傳,號召工人階級組織起來,推翻現存地政府,實現社會主義,爭取解放等方面取得不少成績。但同時也比較明顯地宣傳一些無政府主義和工團主義的思想。 我國的第一批無產階級報刊雖屬初創,但開始形成了自已的特點和優良傳統。歸納起來有如下幾點1、旗幟鮮明,具有無產階級的階級性和黨性2、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宣傳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即理論聯系實際結合起來,即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3、密切聯系群眾,注意在工人群眾中開展組織工作;4、在辦報思想上很重視新聞的真實性。18.參考答案: 1940年3月,周恩來歷盡艱辛從莫斯科帶回一部由共產國際援助的廣播發射機。中共中央立即成立了以周恩來為主任的廣播委員會,并著手進行籌建電臺的工作。同年12月30日,呼號為“XNCR”的延安新華廣播電臺開始播音。它是在共產黨領導下創辦的第一座人民廣播電臺。當時的條件是十分艱苦的:用破舊汽車頭改制成發動機;用燒木炭的辦法產生的煤氣代替汽油;用幾根長木桿子接起來充當發射天線;機房、編輯部設在半山腰的窯洞里,所以被子稱為“窯洞廣播電臺”。電臺設立后,由于敵機的轟炸,特務的破壞,加上設備的殘缺,播音總是斷斷續續。到1942年底終因廣播發射機使用的大型電子管失效而不得不停播。 1945年9月5日,延安新華廣播電臺恢復播音,到1947年3月,電臺一直高在延安,對外稱“延安新華廣播電臺”,對內則是新華社編輯科的一個口語廣播組。組長是楊述,編輯有韋君宜、張紀明,播音員有李慕琳、孟舒、錢家楣、王恂等。1946年6月,口語廣播組擴大必為語言廣播部,部主任是溫濟澤。由于設備得到改善,逐步走向正軌。南京、上海、重慶甚至南亞一些國家都可以收聽到它的播音。 1947年3月14日,延安新華廣播電臺在蔣軍的進攻下撤出延安,在陜北子長縣一個偏僻村子里繼續播音,改名為陜北新華廣播電臺。1947年4月,晉冀魯豫解放區在太行山建立廣播電臺,接替陜北新華廣播電臺繼續播音。1948年5月,新華廣播電臺隨黨中央轉移到河北平山縣西柏坡村。當時解放戰爭已進入戰略反攻階段,新華廣播電臺及時報道前線傳來的捷報。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親自為電臺撰寫過不少廣播稿。 1949年3月25日,新華廣播電臺隨黨中央進入北平,改名為北平新化華廣播電臺。9月27日,又改名為北京新華廣播電臺。10月1日下午,北京新華廣播電臺在天安門廣場現場直播開國大典的盛況。全國已有40多家人民廣播電臺進行聯播。這是我國廣播事業史上第一次舉行的全國電臺聯播節目。12月5日,北京新華廣播電臺改名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與此同時,中央廣播事業管理局宣告成立,局長先后由李強、梅益等擔任。從此,我國的廣播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19.參考答案: 1909年5月15日于右任于上海租界創辦,于自任社長。由于揭露貪官污吏罪行。于右任被驅逐出租界,該報只辦了92天。20.參考答案: 1934年10月,紅軍主力撤離中央根據地,開始了二萬五千里長征。在大約一年艱苦卓絕的長征途中,工農紅軍仍堅持出版屯一些油印報刊及其它宣傳品。 《紅星報》在長征中已經代替了《紅色中華》作為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宣傳機關。編輯部隨中央軍委行軍,僅有的兩條扁擔挑著4個鐵皮箱子,每期油印七八百份發至連隊。不管是在瑞金還是在長征路上,《紅星報》都很重視依靠全黨全軍辦報。它的編輯部平常只有三五人,卻擁有一支500多人的通訊員隊伍。這些通訊員有部隊的各級領導,也有戰士。它的社論及許多評論文章,大部分由中央黨政軍的領導和各方面的負責同志撰寫。周恩來、朱德、博古、王稼祥、陳云、彭德懷、聶榮臻、洛甫等都曾為《紅星報》寫過社論和文章。由于《紅星報》的宣傳對象絕大部分是工農出身的紅軍戰士,因此該報很注意大眾化、通俗化,文章短小精悍,版面圖文并茂,文字通俗易懂,深受紅軍戰士和廣大群眾的喜愛,被稱為“革命的喇叭”。 此外,還有紅三軍團的《戰士報》;紅一軍團的《戰士》及《戰士快報》;總政治部機關刊物的《前進》;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的《紅爐》和《紅爐副刊》;紅二方面軍的《前進》和《戰豐報》;紅四方面軍紅九軍政治部的《不勝不休》等等。這些報刊都是油印的它們從各個方面反映了偉大的長征。21.參考答案:C22.參考答案: 1949年3月5日,華北〈人民日報〉遷至北平出版,改組為中共中央機關報。23.參考答案: 1904年6月12日在上海創刊。是戊戌政變后保皇黨在國內創辦的第一份報紙。由康門弟子狄葆賢和羅普分任該報經理和主筆,該報率先將一張報紙分為1-4版,兩面印刷,徹底擺脫書頁式報紙痕跡。率先創辦報紙周刊。這些業務手段后來為各報所效法,一直沿襲至今。1912年冬狄葆賢將《時報》盤給黃伯惠。24.參考答案: 抗戰時期,共產黨在國統區公開出版和發行的機關報刊是《群眾》周刊《新華日報》。 《群眾》周刊于1937年12月11日在漢口創刊,是抗日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國統區創辦的第一種機關刊物。一年后遷至重慶出版。1946年6月又遷往上海,出至第14卷第9期被迫停刊。1947年1月黨派人到香港出版香港版周刊(運回內地國統區發行),直至1949年10月出至第143期后終刊。 《新華日報》于1938年1月11日,在漢口創刊,同年底遷至重慶出版,1947年2月28日被國民黨政府封閉。“新華日報”是中共在國統區公開出版的機關報。周恩來作為中共中央南方局書記,親自領導了《新華日報》的工作。潘梓牟、傅鐘、張友漁先后擔任社長,華崗、吳克堅、章漢夫、熊瑾玎等先后擔任總編輯。 《群眾》周刊和《新華日報》的出版,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首先,改變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以來黨的國統區沒有公開出版的機關報的狀況,從此,黨可以更直接、更訊速地向國統區人民宣傳自己的主張了;其次,它們在抗日“大后方”高舉起全民抗戰的旗幟,有力地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大發展。毛澤東曾贊揚《新華日報》是大后方堅持抗戰、堅持團結、堅持進步的一面旗幟,它的作用同八路軍、新四軍在敵后作戰一樣,抵得上黨的一個方面軍。第三,它們堅持在國統區出版,積累了套同國民黨進行合法斗爭的經驗和城市辦報的經驗,同時為黨的新聞事業培養了一批骨干力量。第四,它們在國統區既是黨的機關報,又是人民的喉舌,做到了黨性和人民性的統一,從而豐富了無產階級的新聞理論。25.參考答案: 象近代報刊一樣,最早在我國辦痛記過社的也是外國人。1872年英國路透社派科林茲到上海創辦遠東路透分社。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法國哈瓦斯通訊社、美國合眾通訊社、日本東方通訊等在中國設立分社。 中國人自辦的通訊社,最早的是1904年1月17日由駱俠挺在廣州創辦的中興通訊社。1908年,清廷比利時人員在比利時創辦的遠東通訊社。該社總部一度設在上海,通訊員有陳景韓、汪康年、黃遠庸等著名報人。接著,又有1911年2月由楊實公在廣州創辦的展民通訊社。1912年,楊公民在廣州創辦的公民通訊社、大中通訊社及嶺南通訊社。1918年7月,著名報人邵飄萍在北京創立了我國北京最早的通訊社新聞編譯社。1921年8月,胡政之在上海創辦國聞通訊社。據不完全統計,到1926年,全國大大小小的通訊社有150多家。其中初具規模的民營通訊社只有兩家。新聞編譯社“每日總有一二特殊稿件,頗得各報好評”。國聞通訊社在胡政之等人的苦心經營下有較大發展,在北京、漢口、哈爾濱設立了分社,1936年停辦。卷II參考答案一.參考題庫1.參考答案: 1872年出版于廣州,一說是我國內地出版的第一家國人自辦的近代化報紙。現已失傳。2.參考答案: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統治區的一些報刊鼓吹走“第三條道路”;既不走共產黨的道路,也不走國民黨的道路,而走一條非國非檢,無黨無派的“中間道路”。持這種論調的報刊,其政治背景比較復雜。一、持反動立場的中國青年黨和民主社會黨的《中華時報》、《再生》周刊等他們鼓吹第三條道路,實際上是一種政治陰謀。二、代表民族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利益的民主黨派報刊,如《周報》、《民主》、《平民》等。他們宣傳“第三條道路”,是幻想中國走英美式的資本主義道路。三、還有一些以“無黨無派”自居的報刊,如《大公報》、《觀察》等。它們鼓吹“第三條道路”,是為了趁機撈取政治資本。 在這些鼓吹“第三條道路”的報刊中,影響最大的是1946年9月在上海創刊的《觀察》周刊。(它的前身是《客觀》周刊,1945年11月在重慶創刊)。這是一個政論刊物,自稱“大體上代表著一般自由思想分子”。它一方面抨擊國民黨的貪污腐敗,另一方面又反對共產主義和工產黨。有的文章甚至武斷地說:“就統治精神上說,共產黨和法西斯黨本無任何區別”,共產黨的勝利只能是“以暴易暴”,因而大力鼓吹西方的民主自由和資本主義道路。 當時,美帝國主義看到蔣介石政權即將崩潰,想要扶植“第三種勢力”,讓“自由主義分子”來領導中國;在知識分子中,走“第三條道路”的論調也有一定市場,《觀察》的發行量就由10000份上升到50000多份。如果任憑這種論調發展下去,對人民解放戰爭的最后勝利非常不利。為此,黨中央一方面通過新華社發表評論,指出“在中國人民和人民敵人的生死斗爭中,沒有‘第三條道路’可走”,號召人民擦亮眼睛,認清“第三條道路”的本質;另一方面通過一些進步報刊,如上海《文萃叢刊》、《文匯報》、香港的《華商報》等,對這種論調進行駁斥,幫助持這種觀點的知識分子丟掉幻想,認清形勢,站到革命一邊來。通過對“第三條道路”的批評,各民主黨派均改變主張,參加到共產黨的統一戰線中來,就連《觀察》的主編儲安平也到了解放區,只有堅持反動立場的青年黨和民社黨跟著國民黨跑到臺灣去了。3.參考答案: 《紅星報》是中國工農紅軍軍事委員會的機關報。內容十分豐富,有社論、要聞專電、消息、前線通訊、戰績、捷報和國內外時事。并設有17個專欄,圖文并茂、通俗生動。被稱為“戰士的良友”。擔負著黨報和軍報的雙重任務。4.參考答案:敦煌邸報;887年5.參考答案: 以準確迅速地報道新近發生的事實,引導輿論為主要職責,這是一個政治性強、社會影響廣泛因而社會責任重大的職業。6.參考答案: 是中國工農紅軍軍事委員會機關報。1931年12月在瑞金創刊,遵義會議前鄧小平主編。后來由陸定一主編。《紅星報》內容豐富、生動,對提高紅軍的政治覺悟幫助很大。7.參考答案: “五四”時期,由于新文化運動的不斷深入,加上我國一些進步的、有創造性的新聞工作者的不斷努力,我國新聞事業出現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興盛局面。這個時期,除了革命報刊在數量上的激劇增加外,在新聞業務的各個方面都有了一些重大的突破,實行一些重大的革。 一、白話文的廣泛應用,是這一時期報刊民改革的重要內容。這項劃時代的改革是《新青年》雜志倡導并首先實行的。此后,大量報刊紛紛效法,形成了一股不可阻擋的改革洪流。在《新青年》之前也曾有過一些報刊和歷史人物提倡過白話文,但都沒有象這一次那樣形成潮流。只在文字旁邊加點以示句讀,加圈以示分段。采用通俗的白話文之后,開始用標點占一格的辦法以示句讀。再后,又由《新青年》帶頭形成了包括句號、逗號、括號、問號、驚嘆號等一整套新式的標點符號。這大大提高了漢英語表述上的嚴密性。報刊編排有很大改進使用新式標點符號。早期的中國報刊是沒有標點符號,不分段落的。后來稍有改進,如不再將“皇上”(大總統)的命令排在重要的地位,而將重要的地位,而將重要的新聞作為頭條;開始重視標題的制作,甚至采用了通欄的大標題;版面的分欄也不求一致,各報有各報的風格,有的還采用了辟欄的開式,有的則格外注意插圖,以美化版面等等。 二、副刊的改革很引人注目。 三、政論被廣泛采用,且形式多樣,戰斗性強,在“五四”期間為宣傳新思想、批判舊世界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此外,由于各種思想觀點都能同時在報刊上進行自由的討論,故報刊成為百家爭鳴的園地。這是“五四”時期我國新聞事業的重要特點。 四、著名大報開始向國外派駐記者。如1920年10月矍秋白等人就擔任報北京《晨報》和上海《時事新報》的特派員前往蘇俄采訪。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朝政之被《大公報》派往法國,采訪巴黎和會。有些報刊則將特派員派住領國日本,以開辟國際新聞的來源。有些報刊則在留歐學生中發展特約通訊員,如周恩來就曾作為天津《益世報》的物約記者,為該報寫回了大量的旅歐通訊。 五、新聞事業的大發展,使得新聞學研究及新聞教育也開始在我國發展起來。一些有抱負的青年新聞工作者紛紛出洋留學。如林白水、邵力子等,便是我國第一批出國留學新聞學的新聞工作者。1918年,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首創中國第一個新聞學研究會。這個研究會同時又是新聞教育的機構。因此,我國最早的新聞教授、學者、新聞學著作和新聞學研究期刊等也隨之出現了。8.參考答案: 1.不允許刊登反對、違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新聞報導和文章 2.不允許刊登泄露黨和國家政治、經濟、軍事機密的新聞報導 3.不允許刊登有損民族團結、侮辱各種宗教的新聞、文章 4.不允許刊登暴力、色情等毒化社會風氣的報道和文章9.參考答案:陳獨秀;李大釗10.參考答案:B11.參考答案: 一是注意選擇。 二是確定采訪對象之后,要對其作些了解 三是注意采訪中的提問 四是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 五是采訪中要注意觀察,抓住人物的特點,寫出個性。12.參考答案: 又名《華北先驅周報》或《先鋒報》。上海第一家英文報刊。1850年8月3日由英商奚安門創辦,每周六出報。主要刊載廣告、行情和船期等商業性材料,同時也刊有言論、中外新聞和英國駐滬外交、商務機關的文告,并轉載其他報刊的稿件,供外國僑民閱覽。有關太平天國的報道甚多,是研究太平天國的重要參考資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英國政府的觀點,被視為“英國官報”。1864年轉為《字林西報》副刊。13.參考答案: 1907年1月14日,在上海創辦。秋瑾任主編兼發行人。清末婦女刊物。月刊。“本報之設以開通風氣,提倡女學,聯感情,結團體,并為他日創設中國婦人協會之基礎為宗旨。”特點是以通俗易懂的文字鼓吹婦女解放,呼吁婦女走向社會。該報共出兩期。秋瑾就義后,與《女子世界》合并,改名《神州女報》。14.參考答案: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民主黨派和一些愛國民主人士利用香港的特殊地位,在這里出版了許多進步報刊。它們在反對蔣介石獨裁統治、爭取人民民主和全國解放的斗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做出了很大貢獻。這些報刊主要有: 一、《華商報》。1941年創刊,1942年12月日軍占領香港后停刊。1946年1月4日在香港復刊。復刊后的《華商報》,是共產黨領導下的愛國民主統一戰線的報紙。董事長是香港愛國人士鄧文釗,總編輯是著名國際問題專家劉思慕,總經理是民盟負責人薩空了,共產黨的負責人是章漢夫。先后參加社論委員會的還有許滌新、陳此生、廖沫少、夏衍、喬冠華、張鐵生、彭彰風、楊奇、高天等人。該報群英會萃,陣容強大,是當時在香港和華南地區影響最大的一家進步報刊。1949年10月廣州解放后停刊,工作人員撤到廣州籌辦《南方日報》。 二、《解眾》周刊。它原是中國共產黨在國統區公開出版的刊物,1937年12月創刊漢口,1947年1月在香港復刊。此利用各種偽裝封面出版后運到國統區發行,1949年10月停刊。 三、《正報》。1945年11月13日創刊,中共廣東省委主辦,是戰后中國共產黨在香港公開出版的第一家小型報紙,楊奇任社長兼總編輯。 四、《人民報》。1946年3月1日在香港創刊,由中國農工民主黨主辦,社長李伯球,總編黃藥眠。同年4月遷至廣州出版,成為中國民主同盟南方總支部的機關報,同年8月停刊。 五、《光明報》(半月刊)。1947年1月在香港出版。它是中國民主同盟的機關刊物。此外,解放戰爭時期在香港創辦的進步報刊還有《大眾報》、《文匯報》、《世界展望》、《遠東通訊》等。15.參考答案: (一)《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于1920年將《新青年》改組為機關刊物,1920年12月7日,又出版了《共產組》月刊。 (二)《向導》與《先驅》 《向導》是中共中央的第一個政治機關報,1922年9月在上海創刊。16.參考答案: “開元雜報”是唐代開元年間的朝廷公報抄件。唐人孫樵《讀開元雜報》一文對此作了記載。17.參考答案:《新華日報》18.參考答案:紅色中華;紅星報19.參考答案: 便于深入報道、選擇性強、保存性強。20.參考答案: 是近代大型綜合性半月刊雜志,由梁啟超于戊戌變法流亡日本后所籌辦。1902年2月8日在橫濱出版。以內容廣博著稱。是梁啟超宣揚在中國實行君主立憲﹑反對民主革命的重要陣地。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以與《民報》論戰為分水嶺前后有所不同。后與民報展開長期論戰,1907年11月20日出至第96期,在清廷宣布預備立憲后終刊。21.參考答案: 初名《滬報》,創辦于1882年5月18日,日刊。總主筆由《字林西報》總主筆巴爾福兼任。另聘戴譜生、蔡爾康為華人主筆。同年8月更名為《字林滬報》。創辦初期一度成為與申報競爭最激烈的一家報紙。1899年出讓給日本在上海開設的東亞同文書會。22.參考答案: 現存的年代最早的一份中國古代報紙。原件為英國倫敦不列顛圖書館收藏。這份報紙被封存在敦煌石窟達1000年之久,1907年才被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運往倫敦。1983年經中國新聞史學者考證,確認為中國古代的報紙,并命名為"敦煌進奏院狀"。23.參考答案: 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報。1905年11月26日創刊于東京,其前身為《20世紀之支那》。月刊。革命派在海外的主要宣傳陣地,孫中山為其撰寫發刊詞,提出了“三民主義”。主編胡漢民、章太炎。以宣傳同盟會的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為宗旨,傳播西方資產階級社會政治學說。1908年10月出版第24號時,日本政府以其“激揚暗殺”為詞封禁。1910年1月復刊,2月停刊,共出26期。《民報》除在日本發行外,大部分秘密運銷于中國。各期的最高發行量達1.7萬份。24.參考答案: 中國古代有過幾百次農民起義。最初的起義者只知道進行一些口頭宣傳。這種宣傳往往帶有迷信色彩。象秦末陳勝起義時,密令吳廣夜里躲在樹林中學狐貍叫“大楚興,陳勝王!”這就是一種帶有迷信神秘色彩的口頭宣傳活動。唐、宋農民起義者開始進行文字宣傳。他們在街市和公共場所散發預制的宣傳品,當時稱為“匿名帖子”。 元末農民起義者開始使用寫有鼓動口號的旗子來進行宣傳。他們把這種旗子插到各地,鼓動群眾起來進行反元斗,爭。明末李自成、張獻中率領的農民起義軍,利用揭帖、旗報、牌報來進行宣傳。揭帖就是張貼在墻上的公告和遞給私人的帖書。起義軍用它來宣傳政策和鼓動人民起來反抗官府和財主。旗報和牌報是把起義軍的口號、政策、法令和戰報寫在布旗上和木牌上,派專人持往敵后供各地人民傳閱,突破了封建王朝對農民起義軍的新聞封鎖,起到了鼓舞人民和瓦解敵軍的作用。 鴉片戰爭以后,近代勞動人民在反對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斗爭中,亦大量利用了揭帖這種宣傳工具,并且印發了宣傳小冊子和時事漫畫。在鴉片戰爭中,廣東勞動人民就發出過《三元里等鄉痛罵鬼子詞》和《大敗鬼子圖》等有影響的揭帖和時事漫畫。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軍則主要利用政治性的小冊子進行宣傳活動。定都天京(今南京)以后,太平天國設立了刷書衙,吸收揚州、南京等地的刻字工人,專門印制這種宣傳小冊子。著名的有洪秀全等人撰寫的《天父下凡詔書》、《太平救世歌》、《醒世文》等。在洪仁玕寫的《資政篇》中,曾經提出過設立新聞館、發行《新聞篇》的主張,可惜這一主張因為太平天國的迅速失敗而未能實現。 總之,近代勞動人民由于物質條件的限制沒有創辦報紙,但他們的宣傳活動搞得有聲有色,’在對敵斗爭中起到過很大的作用。現代革命宣傳活動中經常使用的傳單、標語、布告、漫畫等宣傳形式,可以視為古近代揭帖等宣傳形式的繼續租發展。25.參考答案: 1.尋找和發現新聞事實的能夠反映內在本質的形象 2.必須身臨現場進行采訪攝影 3.理性思維、形象思維、技術操作同步和統一卷III參考答案一.參考題庫1.參考答案: 清末著名報案,發生在武漢。兩篇文章引暴湖廣總督。 1911年7月17日,《大江報》發表何海鳴時評《亡中國者和平也》,引起清廷注意,湖廣總督瑞徵震怒,逐將主編詹大悲等人逮捕,查封,大江報》館。 《大江報》事件發生后,一時輿論嘩然,紛紛指責湖廣總督摧殘言論的暴行,漢口各革命團體和報界公會集會抗議,許多新軍士兵來到報館表示聲援,當局懾于民憤,對詹等人只好判了18個月徒刑。2.參考答案: 中國新聞事業史,是構成我國無產階級新聞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新聞學專業開設的一門必修專業課。 學習中國新聞事業史的目的是: 第一,熟悉我國新聞事業發展的歷史,探索其內在規律,印證和豐富新聞理論。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產生、發展的規律。新聞事業也不例外。它有自己的特殊的發展規律,有待我們去總結、去探索。比如報紙是怎樣產生的問題,國內就有幾種不同的說法。有人認為報紙是社會需要的產物,因為社會上有了解信息的需要,報紙便應運而生;有人認為報紙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的產物,有了紙張、筆墨和印刷術,才可能有報紙;也有人認為報紙是階級斗爭的產物,報紙從它誕生的第一天起,就作為階級斗爭的工具而存在的.我們學習了新聞事業史,就可以看到,這三種觀點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同時還可以根據大量的新聞史實提出新的觀點,豐富和發展新聞理論。 第二,借鑒新聞事業的歷史經驗,改進現在的新聞業務工作。我國的新聞事業,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封建統治者辦過報,民間報房也辦過報;洋務派辦過報,維新派也辦過報,資產階級革命派辦過報,無產階級革命派也辦過報;外國人在中國辦過報,中國人在外國也辦過報。各種不同的報刊,都積累了各種不同的經驗和教訓。認真總結這些經驗教訓,對于改進我們今天的新聞業務工作,是有借鑒作用的。 第三,繼承和發揚前輩新聞工作者的優良傳統,努力開創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新局面。那么,前輩新聞工作者給我們留下了哪些優良傳統呢?一是他們站在時代的最前列,不斷地向人民傳播先進思想,推動社會變革的革命傳統,二是做人民的喉舌,為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奮斗的傳統;三是堅持真理,不畏強暴,直書無隱的傳統,四是大膽創新,不斷改革新聞業務的傳統;五是艱苦奮斗,兢兢業業,為發展我國的新聞事業而獻身的傳統。這些優良傳統,值得我們去學習、繼承和發揚。同時,我們還要結合現在新的形勢、新的需要,努力去開創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新局面。3.參考答案: 中國第一批近代報刊。是鴉片戰爭前函方各國派遣來華的基督教傳教士創辦起來的。從1815年到1842年,外國傳教士在中國和中國附近的地方創辦過6家中文報刊。它們是。由英國傳教士馬禮遜和米憐在馬六甲創辦的《察世俗每月統記傳》(1815~1821),由英國傳教士麥都思在巴達維亞(今雅加達)主編的《特選撮要每月統記傳》(1823~1826);曲英國傳教士吉特在馬六甲主編的《天下新聞》(1828~1829),由士羅在澳門編印的《依涇雜說》(1826~?);由普魯士傳教士郭士立在廣州創辦的《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1833-1837,后遷新加坡);由麥都思在廣州主編的、《各國消息》(1838~?)。在這6家中文報刊中,影響較大的是《察世俗每月統記傳》和《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 這個時期外國傳教士辦的中文報刊,有以下幾個共同的特點: 第一,它們的辦報目的是一致的,就是想征段中國人的心。起初,傳教士們以為宣傳基督教教義就能夠敲到這一點,所以最早創辦的《察世俗每月統記傳》確實是一份宣傳宗教的刊物。可是,當他們發現上帝并不能感化中國人時,便改變了做法,轉而大力宣傳西方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想用“知識的炮彈”來使中國人就范。《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就是這樣做的。它的出版意圖,“就是要使中國人認識我們的工藝,科學和道義,從而清除他們那種高傲和排外的觀念”。這一目的,它們是達到了的。 第二,它們都盡量做到中國化。傳教士們知道,他們所辦報刊的讀者,是具有幾可翠文化傳統的中國入,因而不得不使自己辦的報刊適合于中國人的口味。所以,無論報刊的形式和報刊的內容,都披上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外衣。比如,這些報刊都采用了中國古代報紙的傳統形式—書冊式,封面上印著《論語》中的孔子語錄:“子日多闖,擇其善者而從之。”“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文章也多采用中國傳統的章回體形式,經常出現“欲知后事如何,且昕下回分解”的字樣;論述問題則經常引用“四書五經”和程朱著作的用語等等。 第三,出現了由宗教性報刊到向非宗教性報刊發展的趨勢。如果說《察世俗每月統記傳》是一份純宗教性刊物的話,那么,它以后出版幾份中文報刊的宗教性內容日益減少,非宗教性內容日益增多,并且出現了新聞、評論和廣告等非宗教性報刊。4.參考答案: “五四”時期的“四大副刊”是指:一、北京《晨報》副刊;二、上海《民國日報》副刊《覺悟》;三、上海《時事新報》副刊《學刊》;四、北京《京報》副刊。 “五四”以前,我國報紙上的副刊一般以刊載詩文小說和一些消閑無聊的文字為主,一向不為編輯和讀者所重視,被稱為“報屁股”隨著新文化運動的深入開展和新思潮的廣泛傳播,報紙的副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的被先進知識分子用作宣傳新思潮的重要陣地。上述“四大副刊”,便是運動中影響最大的四個副刊。它們程度不同地為推動新文化運動作出了貢獻。 1919年2月《晨報》第七版副刊在李大釗的幫助下進行改組,增加了《自由論壇》和《譯叢》兩個欄目,積極介紹“新修養、新知識、新思想”,傳播社會主義思想和馬列主義理論。李大釗自己亦在這一版上發表了十幾篇重要的文章。1919年5月1日,這個副刊還出版了《勞動節紀念》專號,是我國報紙第一次出專號紀念無產階級的節目。1921年10月,改出單張的《晨報副鐫》,由孫伏園主編,得到魯迅的支持,在文化界有廣泛影響。 《民國日報》從1919年6月16日起,將原來專載黃色作品的《國民閑話》和《民國小說》兩個副刊取消,改出《覺悟》副刊,由陳望道、邵力子等主編。《覺悟》在共產黨上海發起組織的影響下,在傳播社會主義思想方面起過重要的作用,是“四大副刊”中宣傳馬克思主義立場最多鮮明的一個。 《京報》副刊從1924年底開始由孫伏園主編。在迅的翔和支持下,積極宣傳新思想,提倡新文學,發表過許多新文學的優秀作品。 《時事新報》副刊《學燈》創刊于1918年3月,是“四大副刊“中的右翼,尤其在后期,它更成了宣傳基爾特社會主義的重要工具。但是,在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中,它仍能與其它進步報刊共同戰斗,宣傳新思潮、新知識。因此在進行資產階級的文化、科學與教育的傳播方面,《學燈》仍不愧為當時著名的副刊之一。 “五四”時期的“四大副刊”在傳播新思汗腺、新知識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它們對解放人們的思想,沖破封建主義的桎梏,推動歷史前進到了重大的作用。5.參考答案: 《察世俗每月統記傳》是第一家近代中文報刊,1815年至1821年在馬來亞半島的馬六甲出版,創辦人是馬禮遜,主編是米憐。1807年馬禮遜來到中國廣州傳教,受到清政府的嚴格限制,無法開展活動。他的助手米憐到南洋考察后,便選擇離中國較近、華僑居住集中的馬六甲作為活動基地。1815年5月,米憐夫婦偕同中國刻字工人梁發來到馬六甲,辦起了印刷所。同年8月5日《察世俗每月統記傳》創刊。該刊以“闡發基督教義”為宗旨,以“灌輸知識”和“砥礪道德”為闡發教久之輔。因此,該刊的主要內容是介紹基督教的基本廈理,講解《圣繹》警句和故事;其次是宣傳倫理道德;再次是介紹各國概況和科學常識(只刊登過一條關于月食的消息)。為了便于中國人接受,該刊常常引用孔孟語錄,以儒家經典中的用語來闡釋基督教教義,并且采用比較通俗的詩歌、對話,章回小說等形式進行宣傳。該刊每期發行2000份左右。1821年因米憐病重而停刊,連續出版達7年之久。 《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是外國人在中國境內出版的第一家中文報刊,l833年倒刊于廣州,由普魯士傳教士郭士立創辦,后由傳教士、外國商人和官員組織的“在華實用知識傳播會”接辦,1837年遷至新加坡出版。該刊明確宣布“為維護廣州和澳門的外國公眾的利益而開辦”,實際上就是為外國殖民主義者侵略中國鳴鑼開道。隨著辦報宗旨的變化,該刊的內容、宣傳策略和報刊業務也都發生了顯著變化。在內容上,仍然以宗教、道德、科學為基本內容,但宗教性的內容減少了,科學和時事政治性的內容增加了。新聞報道有外國消息和廣州消息,還有京報消息摘錄,同時,每期必有言論。在宣傳策略上,該刊不直接抨擊中國思想文化科技的落后,“不必談論政治,也不要在任何方面使用粗魯的語言去激怒他們”。在報刊業務上,除刊登評論和時事政治新聞外,還首次刊登社冬新聞、具有廣告性質的行情物價表和文化作品。所以可以這樣說,中國近代報刊新聞文體的演變發展是從《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開始此外,該刊還發表過《報紙論略》一文,介紹了西方報紙的起源和當時西方國家重要報紙的情況。這是中文報刊上發表最早的新聞學專文。6.參考答案: 1896年6月26日創刊于上海,創辦人是胡璋。1903年,愛國學生章士釗擔任《蘇報》主筆,言論日趨激烈。同年6月29日﹐《蘇報》又以顯著位置刊出章太炎的著名政論《康有為與覺羅君之關系》﹐引起清政府的震恐。兩江總督魏光燾會同租界當局對抓捕《蘇報》新聞人。陳范﹑章士釗等先期走避﹐章太炎﹑鄒容等6人被捕。《蘇報》也于1903年7月7日被查封。史稱“蘇報案”7.參考答案:D8.參考答案: 1903年夏天,清政府以《蘇報》刊登章太炎介紹鄒容《革命軍》的文章,以章太炎、鄒容詆毀清政府,圖謀不軌為借口,與帝國主義相勾結,逮捕《蘇報》的一些負責人,封閉《蘇報》館,并將章、鄒二人判刑。鄒容被虐死在獄中,年僅21歲。這就是我國新聞史上有名的“蘇報案”。9.參考答案: 國共合作成功,促進了中國革命新高潮的到來,也迎來了新聞事業的大發展。這個時期的中國新聞事業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革命報刊大發展。包括三個方面:(1)由于工農革命運動的興起和北伐戰爭的爆發,一批工農兵報刊應運而生。其中最重要的是中華全國總工會的機關刊物《中國工人》省港罷工委員會的機關報《工人之路特號》和黃埔軍校青年軍人聯合會辦的《中國軍人》。(2)為加強對各地革命運動的領導,中國共產黨在各地創辦了一批黨委機關報如北京的《政治生活》、廣東的《人民周刊》、河南的《中州評論》、湖南的《戰斗》周報等等。為直接指導“五”運動的開展,中國共產黨不在上海創辦了黨的第一張大型日報《熱血日報》。(3)在共產黨的真誠幫助下,國民黨的各級機關報及其工、農、軍、學、婦組織的革命報刊大幅度地增加。上述這些報刊對促進國共合作,推動革命運動,支持北伐戰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國共兩黨的報刊在宣傳上都有許多共同點,如國民黨上海機關報《民國日報》對待“五卅”運動所采取的態度,就與中共中央辦的“熱血日報”是一致的。相反地國民黨左右兩派的報刊之間則存在著激烈的斗爭。 三、大批共產黨人參與國民黨報刊的工作,有的還擔任主編。如毛澤東就主編了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的機關刊物《政治周報》,惲代英主編了國民黨《新建設》月刊等等。 四、南方革命運動高漲,新聞事業獲得很大發展;北方則處在軍閥政府的黑暗統治下,新聞事業受到摧殘,因而形成了“南北兩重天”的局面。10.參考答案:C11.參考答案: 清末四大奇案之一。同治十二年(1873)舉人楊乃武與小白菜為余杭知縣劉錫彤陷害。“謀夫奪婦”定擬,問成死罪。楊乃武及其家屬不服,屢屢上訴,最終得以昭雪。《申報》在此案整個過程中多加宣傳,起到了重要作用。12.參考答案:“開元雜報”是唐代開元年間一些朝廷消息的匯集,而不是一家報紙的名稱;它是手抄的,傳播范圍很小;無固定刊期和刊頭;主要記載盛世景象和政務瑣事,其性質是用以傳播新聞的媒介,因此是中國古代的報紙。而“歸義軍進奏院狀”是主管(節度官)的文書,內容并不是朝廷公分所載的,而是進奏院管院收集、歸納的,具有新聞報道性質,并且其在進奏院發出前、傳遞過程中、主官收到后,都有可能被抄錄、傳閱,因此它實際上發發揮了新聞傳播的作用,因此它是一種由官文書向正式管報紙轉化過程中的原始狀態的報紙。13.參考答案:熱血日報14.參考答案: 維新派報刊。梁啟超創辦于日本橫濱并自任主編。1898年12月23日發刊。旬刊。政變后保皇派在海外辦的第一個機關報。以開民智、振民氣為宗旨。一面抨擊封建頑固派,一面頌揚光緒皇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