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政治與政治學〔加粗加下劃線的是上一屆劃的填空題~~〕第一節政治的含義一、什么是政治:〔不同的政治觀〕政治是人類文明開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以后對政治的討論分為兩類:一類是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觀,另一類是非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觀。〔一〕非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觀神權政治觀:認為是一種上帝安排的人世力量,強調君權神授。神學政治觀為政治生活提供了一種合法性解釋,但是經不起推理和實證。道德政治觀:認為政治是一種社會價值追求,是一種標準性的道德。道德政治觀從應然角度出發,不能反映社會政治生活,沒有揭示社會政治生活的本質。權力政治觀:認為政治就是爭權奪利。權力政治觀無視了政治生活中確實實存在的價值和道德,也沒有權利背后的經濟動因。管理政治觀:抓住了政治的公共性和管理性兩大特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無視了政治的統治性。政治是對社會價值進行權威性分配的決策性活動。教材認為,政治就是人們圍繞公共權力而展開的活動以及政府運用公共權力而進行的資源的權威性分配的過程。對這一概念應作如下理解〔P6〕:社會需要進行資源分配:政治生活的根本對象是社會價值物,分配源于資源的稀缺性。分配必須是權威性的:即合法強制性的分配。權威性的分配是一個系統化過程〔二〕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觀包羅萬象,其根本線條是〔P5〕:第一,“政治是經濟的最集中的表現”,整治活動和政治現象是派生的事物,受到更深層次的經濟結構的制約,政治屬于上層建筑,被經濟根底決定,并反作用于經濟根底。第二,“政治就是各階級之間的斗爭”。政治關系是社會關系之一,它具有公共性和階級性兩種屬性。在階級社會中,政治主要是相互對抗的階級之間的關系。第三,“政治就是參與國家事務,給國家定方向,確定國家活動的形式、任務和內容?!闭问且环N有規律的社會現象。一切政治關系和政治活動都是圍繞國家政權這一社會公共權力展開的。政治的核心是國家政權?!踩痴蔚暮x:政治就是在特定經濟根底上,人們為維護和實現自身利益,圍繞社會公共權力所從事的一切活動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特定社會關系。二、作為博弈的政治〔p9〕〔一〕政治博弈的要素:局中人〔參加者〕、資源、對策、規那么及目標,即劇中人運用它們的資源,在一定規那么范圍內制定對策以到達他們的目的。〔P9〕1.博弈要有局中人;兩個以上的參與者。2.目標和結果;不同的行為者目標不同。3.博弈的策略:博弈的核心就是策略的運用。所有參與者策略相互作用決定博弈結果。4.規那么:這是政治博弈中最重要的要素,政治博弈規那么主要包括憲法等規章制度和傳統風俗等非正式規那么?!捕痴尾┺牡念愋停骸瞤11〕1.零和博弈。它是一種參加一方所得為另一方所失的博弈。雙方處于總體沖突狀態,每一方所追求的典型策略就是取得全面的勝利,結果是只有贏家和輸家,即得失相加等于零。兩位候選人之間的競爭就屬于這種情形。2.非零和博弈。它是指一方參與者的所得不再恰好為另一方的所失,他們不再是完全敵對的,而且可能一直認為博弈的某一結局比另一結局更佳,如政治妥協、政治交易。消極的零和博弈很是常見,消極的非零和博弈適用的政治情形是,參與者處于總體沖突之中或沒有意識到公共利益,每一方采取的策略是追求全面的勝利,結果是輸家多于贏家,甚至全是輸家〔如冷戰時期,蘇美兩國假設爆發核戰爭;選舉中3人以上競選一個職位,結果一人獲勝〕。積極的非零和博弈適用的政治情形是參與者有分歧,但存在共同利益,為此,他們采用的典型策略是討價還價,結果是贏家多于輸家甚至每一方都是贏家〔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美關系〕。第二節政治學一、政治學的定義〔交集〕政治學是從事權利的組織和安排研究,包括公共權力如何產生、構建、配置等問題的研究,而在這種研究中,個人與國家的關系、社會與政府的關系、政府權力各個局部結構的關系以及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成為政治學研究的核心問題。教材定義:政治學是研究公共權力的形式及運作規律的科學。政治學有標準性與科學性兩個方面,即從研究方式和方法上看,政治學研究有兩種方式:政治哲學和政治科學。政治哲學:論證某些政治價值是值得追求的。政治科學:對政治生活進行量化分析,對政治現象進行解釋和預測,對政策效果進行績效評估。二、政治學的歷史開展〔一〕中國政治學的歷史開展:中國重和合,西方重分別?!捕绸R克思主義政治學的觀點1.背景:是歷史開展的必然產物,是無產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論武器,建立在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理論兩塊理論基石之上。2.政治學的歷史開展相關著作〔p17〕:馬克思主義政治學體系形成于經典作家的政治著作。馬克思主義政治學走向成熟的一個重要標志——《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綱領性文獻——《共產黨宣言》列寧豐富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奉獻——《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國家與革命》3.特點:科學性、階級性、革命性、開展性。〔三〕西方政治學的歷史開展〔p19〕〔交集〕西方政治學的開展經歷了6個時期:古典主義時期〔古希臘—19世紀中葉〕、舊制度主義政治學〔19世界中葉—二戰,從哥倫比亞大學建立政治學系到20世紀中葉〕、行為主義時期〔二戰后—20世紀60年代中期〕、理性選擇主義政治學、新制度主義政治學和新古典主義政治學〔當下〕。1.古典主義政治學與舊制度主義政治學古典主義政治學:這個時期的政治蹙額與哲學往往難以區分。古典主義時期的政治學集中在歐洲,其典型特征是標準性活動,即強調道德、倫理和價值判斷。古典主義政治學可以稱為“政體論”。直接傳承古典主義政治學傳統的舊制度主義政治學的主要特征是:政治制度與政治價值的統一性以及由此帶來的政治科學與政治哲學的合一性;整體主義的方法論和世界觀;制度中心主義和制度決定論。2.行為主義政治學和理性選擇主義政治學?!矁热荩卣鳌承袨橹髁x時期:這一階段代表性的人物及觀點如伊斯頓的《政治系統論》等。具有以下特點:行為主義強調對個人行為的研究,而不關心重大的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在后行為主義時期,國家又重新成為政治學的一個中心概念。另外,當行為主義不能解釋很多現實問題時,一些政治學者借用經濟學的“經濟人”假設開展政治學,從而形成了理性選擇主義。無論是行為主義還是理性選擇主義,由于背離了政治學的最根本傳統,不關心整體性的制度和價值觀,存在前述的問題是必然的,但是,相對于傳統政治學的宏觀整體主義思維和制度決定一切的假設,微觀的個體主義思維方式和偏好選擇集假設都是彌足珍貴的政治學財富。3.新制度主義政治學和新古典主義政治學。三、當代政治學方法論〔一〕行為主義〔p29:背/兩個老師重點的交集〕根本特征:1.個人主義:行為主義關注的是政治活動者的行為,斷然拒絕機構研究法。2.科學主義:運用科學的方法研究政治現象。資料的量化是科學的重要目標。3.心理主義:行為主義強調“社會科學的統一”,及政治學要合法的利用社會學、經濟學和心理學的資料,從人的觀念入手來描述和解釋政治現象。4.價值中立:行為主義研究主張“價值祛除”或“價值中立”。評價:優點:1.行為主義給人們提供了觀察正直的新角度即個體主義的微觀視野。2.行為主義的方法論主要是用于分析政黨政治下的選舉行為和投票行為,這也就決定了其在選舉政治中依然是有生命力的。3.行為主義強調社會科學的統一性為政治學的開展提供了理論源泉。缺點:1.當政治學不再關心政治價值或主張價值中立的時候,政治學也就失去了其本來面目。2.無視整體性制度與規那么的存在而一味地關注個體行為的量化分析,得出的理論可能存在根本性錯誤。〔二〕理性選擇主義的內容〔p30〕〔背〕〔只有后面那個老師劃了,上一屆都木有劃~~〕社會選擇理論:阿羅是社會選擇理論的開山始祖。集體行為理論:奧爾森。公共選擇理論:布坎南。1.社會選擇理論:社會選擇問題屬于福利經濟學的論題,含義是如何通過個人選擇來確定社會選擇,或者說,如何通過個人的意愿來決定社會的意愿。阿羅在1951年對此問題進行了深刻研究,證明了社會選擇的不可能性定理。阿羅不可能定律主要是投票悖論,即雙峰值偏好問題。2.集體行動理論:理性的“經濟人”必然會在集體行動中“搭便車”,從而導致“集體行動的困境”。在奧爾森看來,集團的共同利益實際上可以等同或類似一種公共物品,任何公共物品都具有供給的相聯性與排他的不可能性兩個特性。公共物品的兩個特點決定集團成員在公共物品的消費和供給上存在搭便車的動機,即使個人不為公共物品的生產和供給承當任何本錢也能為自己帶來收益,因為公共物品的消費并不排斥不承當本錢者的消費。3.公共選擇理論:公共選擇理論否認了“二元性的假設”〔即假設政治行為人不同于經濟行為人,它追求的不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是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將經濟學對人的分析假設重新統一到“經濟人假設”。它認為,政府一旦形成,其內部的官僚集團及其組織成員也會有自己的利益,也是一個經濟人,也會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由此甚至會導致政府的變異,如追求權力最大化、預算最大化,從而機構膨脹,大量滋生尋租與腐敗現象最終導致政策失敗,政府失效等等。〔三〕新制度主義〔p34〕新制度主義的三大流派是歷史制度主義、理性選擇制度主義和社會學制度主義。1.歷史制度主義:強調制度變遷中國家、政府和其他組織對人的行為的影響。2.理性選擇制度主義:重視制度安排的作用,認為政治結果其實就是行為者策略性計算的結果。理性選擇制度學派提出了制度創新理論,即當人們認為創新在制度方面的收益大于因此招致的本錢時,新制度就會出現。第二章政治權利權利包括強制力、作用、結果三個方面。〔上一屆的填空題中劃的〕一、政治權利及相關概念政治權利的概念:〔p37〕〔背/交集〕政治權利就是在政治關系中,權利主體依靠一定的政治強制力,為實現某種利益而作用于權利客體的一種政治力量。這一定義說明政治權利包含如下根本要素:1.權利主體,是占有或行使權力的個人或團體,如國家、政黨、政治團體和個人。2.權利客體,是指接受權利作用的群體或個人。在不同的權力關系中,主體于課題的位置可以互換。3.政治作用,是權利主體所擁有的政治力量,主要是政治強制力,但這并不排除半強制力量和非強制力量的作用。這些力量包括適用暴力,經濟誘導和心理控制等因素。4.目的性,即利益。使用權力者總是持有一定的目的,包括物質利益,精神利益,如身份、地位等。5.權利格局,權利主體能否到達目的取決于政治力量的比照和權利主體內部的向心力程度。二、政治權利的類型〔能夠判斷〕〔p40〕〔交集〕按照政治權利主體劃分:原始社會政治權利、奴隸主階級的政治權利、封建主階級的政治權利、資產階級的政治權利和無產階級的政治權利。按照政治權利主體的組織類型劃分:公共權力、政黨權利和政治社團權利。按照政治權利的功能劃分: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等。按照政治權利的來源劃分:強制性權力、功利性權利、操縱性權利、人個性權利和合法性權利。強制性權力強制性權力是存在最為普遍的權力形式。強制性權力是指,甲要求乙做某事,乙因受到甲的威脅,雖然不愿做但不得不去做。在中央集權制國家,中央政府首腦要求地方做行政長官支持他的政策,否那么將以降職威脅;公民必須納稅,因為不納稅就會發生他不希望看到的結局;一個小國屈于大國的淫威而被迫妥協,這一切都是強制性權力。〔二〕功利性權力功利性權利根本上與強制性權力相反。如果權利客體服從權利主體的意志,權利主體就會給權力客體某種好處。如政府首腦對地方行政長官許諾:“如果支持我的稅收政策,我就會給你一個大型的工程或工程?!边@種權力被稱為是功利性的,因為權利主體對客體提供的東西是實用的、有價值的。作為功利性的政治獎勵,主要包括財富、職位、雇傭、榮譽以及權力〔權力及可以作為手段,也可以作為目的〕。〔三〕操縱性權力并不是建立在公開的溝通根底上,而是以更巧妙的方式全部或局部地改變權利客體的價值觀,即權利主體向權利客體明示或暗示了威脅或承諾。實行操縱性權力的技巧主要有“洗腦”、宣傳和社會化?!跋茨X”是一種特殊情況下的操縱技巧,主要發生在展示對戰俘心理攻勢。社會主要國家的專門宣傳隊伍最為龐大。實現操縱性權力的另一個重要方法是借助社會化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家庭、朋友、學校、單位、所屬團體、報紙、電視和政府都起著重要作用?!菜摹橙烁裥蜋嗔θ烁裥蜋嗔σ步杏绊懥?。如果權威來自人們對制度與過程的尊敬,那么影響力來自人們對特殊類型的人的尊敬,這種人具有超凡的品質、個人魅力、啟示力。如克里斯馬〔chrisma〕專門術語的代表,列寧、毛澤東、鄧小平、丘吉爾、羅斯福,還有給世界帶來災難的希特勒。人格型權利通常也是一種權威。〔五〕合法性權利合法性是每一個政治體系都致力追求的。合法性政治權利,就是被社會認同的政治權利。主要是憑借強制力,通過信仰體系來實現。三、權力、權威與合法性〔三者間關系:重點/交集〕〔p44〕權利是指一種能力,某人和某機構具有要求他人服從的能力。權威是指某人和某機構所具有的讓別人自覺服從的能力和合法資格。權威與權力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它被認為是正當的權利,它以合法性為根底。合法性是指某個政權、政權的代表為什么應該獲得其成員的忠誠的問題。顯然,合法性是一種特性,這種特性不是來自正式的法律或命令,而更主要的是來自根據有關價值體系所判定的、有社會成員給予積極的社會支持與認可的政治統治的可能性和正當性。合法性不僅僅是一個權力問題,更重要的是它涉及權利和權威的根底。合法性權力的獲取主要是通過信仰體系和有限政府來實現。在合法性權力中,關鍵是權威。權威和權力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它被認為是正當的權力〔權力+合法=權威〕。如何將權力轉化為權威,其中的關鍵是合法性問題。權威以合法性為根底。實現由合法性向權威的轉換,需要一定的條件。這些條件需要從構成合法性的根底中去找。條件之一:合法律性。條件之二:合法性中的合利益性因素上升為執政者實際政績的有效性。政權權威的保持不僅要以合法性為依托,同時也需要日常的良好政績源源不斷地為其補充能量。條件之三:合法性中的合道德性因素較多或完全在執政者身上表達。三、政治權力的根底〔背:p49/交集〕〔一〕武力:武力是政治權力的首要根底?!捕池敻唬厚R克思、恩格斯認為,政治活動產生的前提是物質生產活動,生產力的開展和社會大分工的出現培育了政治權力。而經濟根底決定著政治權力的性質,經濟權力制約著政治權力,政治權利的大小在很多時候也是由經濟財富決定的?!踩臣寄埽涸谛问缴希寄芸梢员划斪鰴嗔Φ臉嫵梢兀俏覀円话氵€是把技能當做解釋不同的領導人的權力差異的至關重要的因素?!菜摹硠訖C:動機是個人所渴望的體驗或占有某種事物的愿望,是行為的動力。動機是政治權利的重要根底,因為一個人是否擁有權利動機直接關系到他能否擁有權力,權利動機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關系到他的權力的大小,并且還決定了一個民族國家的權力強弱?!参濉持R:我們這里說的知識不僅指一個人讀書的多少,還指他占有的信息量和資料的多少。這種“力量”在政治上就是以權利根底的身份出現。〔六〕制度根底:作為一個國家政治權利衡量指標的綜合國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該國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績效??梢哉J為制度本身是政治權利的最根本根底,它直接決定了作為權力根底的武力、財富、知識等因素。第二節政治權利的分配一、政治權利的分配亞式分類法運用了兩個根本標準:誰擁有權力和誰從權力中收益?!瞤51〕附加:〔上一屆的填空題〕1.韋伯提出權威的三種類型是:傳統型權威、個人魅力型權威、法理型權威。第三章政治文化一、政治文化的內涵〔交集〕〔一〕政治文化的定義〔講義與教材有沖突〕關于政治文化概念的三種觀點:將政治文化定義為政治體系的心理方面,包括對政治體系的認知、情感和評價。將政治文化定義為政治體系中主觀方面,既包括政治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不僅包括觀念性的政治文化,還包括政治制度和政治標準。概念:〔p63〕它是指社會成員在長期的政治社會化和政治實踐的過程中形成的、直接影響人們政治行為的、相對穩定的心理過程和心理特征。理解其概念應把握以下幾個方面:1.政治文化主要是指社會成員針對政治體系各層面的心理過程和心理特征。2.政治文化的形成是感性和理性、自發與自覺的統一。3.政治文化具有相對的穩定性。4.政治文化具有結構性,按主體劃分、按功能劃分的亞文化。政治文化包括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兩個層次?!捕呈状翁岢觯骸瞤62〕1956年,美國著名的政治學者阿爾蒙德在《比擬政治體系》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政治文化”的概念,用以替代傳統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政治意識“等概念來指稱政治體系中支配人民政治行為的各種主觀性因素?!踩痴挝幕念愋?.狹隘型文化、順從型文化和參與型文化——阿爾蒙德和維巴在《公民文化》中的分類狹隘型政治文化:主要存在與那些處在比擬原始階段的,由一些相對獨立的子系統組成的社會政治體系中。順從型政治文化:是指政治體系的成員對政治體系中的角色、結構、權威、標準以及自己在體系輸出方面的責任等有較明確的認知、情感和價值取向,而對于政治體系輸入方面的取向以及社會成員作為政治參與者的自我取向卻非常低。政治體系的成員與體系的關系實質上是一種被動的服從關系?!仓醒爰瘷嘈偷恼误w系中〕參與型政治文化:是社會成員對政治體系作為整體以及體系的輸入和輸出方面有明確的認知。與民主政治制度一致。2.統治政治文化與群眾政治文化——從社會的根本政治結構來劃分的它們的分野是以深層的社會結構和政治結構為根底的,即社會的階級分野。前者是政治領導階級的情感、價值取向和態度,后者是一般成員的情感、價值取向和態度。3.盡善型政治文化與工具型政治文化——亨廷頓以政治文化對政治變化的反映和吸收異質文化的能力為標準劃分的前者把道德、宗教與政治價值觀結合在一起,從人性善出發,認為國家是實現人類共同幸福的社會組織,統治者為了社會公益進行統治。后者把政治價值原那么與倫理道德原那么進行嚴格區分,認為人不是道德完人,必須用權利來制約權利,用法律來標準所有政治活動?!菜摹痴挝幕墓δ?.政治文化是政治體系得以存在和維持的必要根底:政治文化對政治體系的作用有二:其一是解決政治體系的合法性問題;其二是解決政治體系的穩定性問題。2.政治文化是影響政治制度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政治文化是政治制度的靈魂,政治制度設計表達政治文化理念。一個國家占主導地位的政治文化總是統治階級的政治文化,始終是維護統治階級的經濟、政治利益的。3.政治文化決定著政治體系中政治制度的實際運作狀況:通過影響人們的政治行為,而影響政治制度的實際運作。〔顯規那么和潛規那么〕4.政治文化制約著政治體系的變革和開展二、政治文化的內容〔p65背〕政治文化的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根本成分,即政治認知性成分、政治情感性成分和政治評價性成分。1.政治認知性成分:即人們對政治組織、政治過程、政治目的、政治角色、政治產品等方面的認識。這些知識主要從長期的政治社會化過程中獲取,也有一局部來源于長期的政治實踐的經驗積累。政治文化中的認知性成分構成了人們對政治體系進行判斷以及選擇行為目標和行為方式的根底。2.政治情感性成分:即對政治體系或對政治活動的感情。政治情感是人們在政治生活中對政治系統、政治統治活動或政治事件所具有的一種直觀的評價。它形成的根底是日積月累的知識和經驗的積淀,帶有極大的主觀成分,主要反映個人或集體的選擇偏好。3.政治評價性成分:即人們依據一套他們認為是正確和合理的準那么、信條,或明確、或含蓄地對政治體系進行的價值判斷。它主要包括政治價值觀念和政治評價的心理過程兩局部,其中政治評價標準尤為重要,它決定著社會成員對其政治行為的取舍。三、作為新型政治文化的社會資本〔P68〕〔一〕含義:社會資本是指社會群體內部的成員在相互聯系的過程中所產生的信任和標準,它們能夠提高社會效率,提高投資于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收益。簡單地說,社會資本是在社會或其特定的群體中,成員之間普及信任的程度?!捕掣疽兀盒湃巍藴屎蜕鐣撓怠P湃问歉?,標準和社會聯系是兩個方面?!踩持饕卣鳎荷鐣院头俏镔|性;長期性和積累性;生產性和增殖性;不可轉讓性和使用的互惠性。教材認為社會資本的四個特征:1.提高了投資與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收益〔生產性和增值性〕??梢钥朔w行動的困境,也就是克服“搭便車”情況。還有一種是契約后行為。2.社會資本并非天生的,需要創造和建構。3.社會資本并非天生的,需要創造和建構。4.社會資本是一種公共物品,不能由私人部門提供,是個人寄身于社會網絡的共享品。第四章意識形態一、意識形態的概念〔P73〕〔看課本了解〕有兩個共同點:第一,將意識形態看做是一種認知世界的信仰體系,是某一團體對世界的認識;第二,認為意識形態與個人、集體的行為有著密切聯系,是行動的思想前提,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個人和集體的行為。二、意識形態的根本類型〔P79〕〔交集〕〔一〕馬克思主義:只有共產黨才是唯一代表全人類利益的政黨,主張通過革命取得無產階級的政權,并通過無產階級專政和生產資料的國家與全民所有制的形式來實現人的全面開展,即實現共產主義社會?!捕趁裰魃鐣髁x:將資本主義的優點與社會主義的優點結合起來,同時克服二者的缺點,尋找一條街與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間的“第三條道路”?!踩承伦杂芍髁x〔背〕新自由主義繼承了傳統自由主義的根本價值觀,但它把強調的重點放在保證個人實現自由權利的社會公正上。尤其強調私有制和市場經濟對實現個人權利的極端重要性,主張國家的中立性,反對國家對社會和個人事務過多地干預,積極倡導公民社會的作用,竭力維護社會的多元主義價值。它是對西方古典價值的弘揚——又被稱為“新古典主義”;它始終強調個人主義的價值——“新個人主義”;它宣揚多元價值和多黨政治——“新多元主義”。〔四〕新保守主義:保守主義極其重視現存的傳統、秩序、等級和自由的價值。新保守主義在秉承保守主義經典價值的根底上,特別強調憲政秩序的重要性,倡導一種“憲政的民主”。一方面,新保守主義強調國家對于維護個人自由和社會秩序的重要性,主張加強國家權威;另一方面,它又竭力反對國家大規模干預社會經濟?!参濉成缛褐髁x〔背〕社群主義在批評新自由主義的過程中開展起來,二者形成了當代西方政治理論量相對峙的局面。相比個人主義,社群主義的特點在于倡導公共利益優先,用公益政治學代替權利政治學,這是社群主義的根本主張。新自由主義的哲學根底是新個人主義,社群主義的哲學根底是新集體主義。社群主義反對新自由主義把自我和個人當做理解和分析社會政治現象與政治制度的根本變量,認為個人及其自我最終是由他或他所在的社群決定的。因此,社群才是政治分析的根本變量。社群主義強調國家、家庭和社區的價值,倡導愛國主義。在價值觀上,新自由主義強調個人權利優先的原那么,而社群主義那么強調集體權力優先的原那么。比起個人權利來,社群主義特別倡導公共利益優先,用公益政治學替代權力政治學是社群主義的根本主張?!擦趁褡逯髁x:可以從心理和政治兩個層面來界定民族主義。在心理上,民族主義是一種心理狀態。在政治上,民族主義是一個民族追求建立自己的國家的政治運動。三、意識形態的根本功能〔背/交集〕〔一〕意識形態的政治功能將自己的意識形態變為全社會的意識形態,就開始了意識形態的政治化過程。意識形態的政治化過程實際上就是意識形態與統治權的結合過程。一方面,使意識形態滲透到社會公眾之中,使其普遍接受;另一方面,大力發揮意識形態對統治地位合法化的辯護功能,證明自己政權存在的合理性。意識形態政治化顯示了意識形態強勁的政治功能,即維護政權的合法化,推動大規模社會政治發動,實現政權的轉移?!捕骋庾R形態的經濟功能〔主要〕在社會經濟過程中,任何個人、團體的目標首先是保護自己的既有利益,其次是實現既有利益的增長。為實現這兩個目標,意識形態有以下根本經濟功能:1.保護團體內部團結和穩定性:任何一種意識形態都是作為某個團體的意識形態存在的,是團體成員共有的。它有助于團體成員彼此達成認識上的一致與行動上的統一。2.論證團體集體行動的合理性:在經濟生活中,任何團體采取的集體行動都是受意識形態影響甚至支配的。意識形態的論證功能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對團體成員來說,使之確信采取與集體一致的步驟和做法是合理的,由此實現團體內部成員間的團結協作;另一方面,對其他團體以致整個社會來說,意識形態的作用在于使特定團體的行為披上代表全社會利益的外衣。3.發動團體全體成員采取集體行動,以實現行動的規模經濟:表現為兩方面,一方面是激發所有成員的信心和熱情,鑒定師先行動目標的決心;另一方面,是使團體的長遠目標對團體成員來說更具吸引力、說服力,以獲得所有成員的支持,作出短期利益的犧牲。4.約束團體成員的行為,減少“搭便車”現象的出現:它是諾思意識形態理論的核心。諾思認為,意識形態指的是所有人解釋他們周圍世界時擁有的主觀信念。因此,意識形態能夠修正個人行為,減少集體行動中的“搭便車”問題。但這種約束力量是不穩定的,是一種“軟約束”,在執行集體目標的過程中,會由于與個人收益最大化原那么的背離,逐漸失去效力。5.標準團體之間的關系第五章政治社會化一、政治社會化的含義:P91〔一〕政治社會化的幾種觀點:1.政治社會化是社會成員學習政治知識和技能的過程。2.政治社會化是社會塑造其成員的政治心理和意識的過程。3.政治社會化是政治文化傳遞和延續的過程。綜上所述,政治社會化就是社會成員在政治實踐活動中逐步獲取政治知識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識和政治立場的過程。政治社會化的過程實際上是兩個運動過程的辯證統一:就個體而言,是個人通過教育等獲得政治屬性,形成政治人格,成為政治人的過程。就群體而言,是群體的政治文化傳播與延續的過程。政治社會化本身就實現了這兩個目的。從宏觀上說,政治社會化主要是社會的政治意識積累、傳播和延續的過程,是政治文化和意識形態發揮作用的重要前提。二、政治社會化的特點P931.政治社會化是人們從事政治實踐、成長為政治人的過程。2.政治社會化是社會成員與政治體系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互動過程。3.政治社會化是對社會政治意識繼承與創新的統一。4.政治社會化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三、政治社會化的主要媒介〔P95背〕1.家庭—第一媒介:家庭是社會成員最初的、影響最為直接的政治社會化媒介。與其他媒介相比,家庭在塑造兒童人格、形成人生觀及政治啟蒙方面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2.學校:學校是兒童脫離家庭后所進入的第一個專門的社會化機構,通過課程及活動灌輸特定政治意識和政治價值,促進或改變家庭所形成的政治觀,因而是政治體系培訓公民的重要手段。3.同輩團體:是具有大體相同的教育程度、社會經濟背景、興趣愛好相近者的自愿組合。這是一種非正式的社會結構,但對青少年的觀念、態度影響極大。4.工作場所:是政治社會化的正式媒介。在工作場所,個人對自己的地位、權利、義務都有明確認識,其政治態度和政治行為也趨于確定化。工作場所實施政治社會化的特點是定向選擇。5.群眾傳播媒介:播送、電視、報刊、網絡等也是現代社會政治社會化的重要渠道。但這種媒介可能會扭曲公眾輿論,公共輿論并不總是可靠的。6.選舉及其它政治活動場合:有助于公民在政治實踐中提高政治認識和政治技能,不失為政治社會化最有效的途徑之一。7.社會政治組織:是為了某種政治目的而組成的社會成員的集合體。社會政治組織的政治社會化功能主要表達在通過宣傳組織的主張、信仰來影響社會成員的政治取向,以及通過組織的活動向其成員傳播政治知識和技能,培養特定的政治文化。8.特定的政治符號:如國旗、國歌等,在社會生活中具有政治象征意義和代表意義。第六章國家一、國家的理論〔P103背〕〔一〕國家含義:國家是一種政府結構,通常是獨立自主的,并有足夠的權利來貫徹其法令。國家以權利為紐帶,組織內部是一種統治、管理的縱向關系。國家是管理社會的公共性權威組織的總體性指稱,是一個兼具是實證性與標準性的概念?!捕硣业睦碚摚?.國家神權說:是最早的一種國家學說。國家是由神或上帝直接或間接創造的,是神為了保護人類而創造的。政治權力來自神授,統治者是上帝在人間的代理人,人民應絕對服從之。君主只對神或上帝負責,不對任何人負責?!┚y治的護身符理論過程:上帝創造一切 人生而有罪 人不能自我治理 上帝委托教會和君主來管理人民國家是上帝在人間的代表2.國家社會共同體說:國家是人們為了特定目的而結合成的群體。亞里士多德認為,國家是一種自然產生的有益團體。每一個國家都是一種團體,每一種團體都是為了某種善而建立。但是社會共同體說沒能很好地把國家與其它社會團體區別開來。3.社會契約說:主要代表有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鳩、盧梭。是對國家神權說的直接否認。國家是處于自然狀態的人們為了保障生命與財產平安而訂立契約建立的。國家的任務是遵守自然法,保障公民權利;如果違背契約,人民就有權推翻政府。社會契約說直接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和新國家的建立。4.國家統治說:國家的核心要素是政府,政府是實現統治的工具。國家統治說說明了一些國家的統治特征和統治手段,但并不能科學的解釋國家統治的本質,也難以讓人明白國家到底為何物。5.階級斗爭起源論:國家是階級統治的工具。馬克思主義是關于無產階級解放的條件和途徑的學說,其國家起源學說建立在為無產階級斗爭提供了理論支持的根底之上?!踩硣业谋举|馬克思主義揭示了國家的本質。1.國家的本質在于以暴力為后盾的階級專政。具體地說:A.國家的產生是基于統治階級的意志B.國家政權是中掌握在統治階級手中C.國家權力始終是用來為統治階級的利益效勞的2.國家按地域劃分國民3.國家是一種特殊的暴力機器〔四〕國家的根本目的〔重點〕1.平安:國家的首要目的是保障共同體的平安。這種平安應建立在根本的正義之上,不應狹隘地理解為統治者的平安。平安也不是絕對的,國家為追求平安而進行的軍備競賽會導致各個國家的不平安,這就是平安悖論。平安是國家的首要的、根本的目的。2.秩序:國家在保障平安的根底上必須保障資源分配的一定秩序。這種秩序的形成必須基于兩個條件:法律的限制是人們生存所必需的;秩序的仲裁必須是基于合法程序的公正裁決。3.正義:國家應該滿足個人和團體生存所需的根本要求。正義既包括分配資源的方法,也包括分配資源的結果。資源分配應該給予公平交易,時機均等,同時又應該保障分配結果不至于差異巨大。平安需要暴力來保障,秩序需要權力來維護,正義需要權威來達成。二、民族國家的建構〔背〕P108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一〕民族國家的要素:1.領土:國家的管轄要有一定的范圍,當區域歸屬不明確時,容易產生民族國家之間的糾紛。2.人口:一國領土上有以共同語言和共同心理為特征而居住的人群。隨著國家的演進,會有更多的民族的人口居住在一起。3.主權:自主管理的需要產生主權4.政府:承當國家權力的實體機構〔二〕民族國家建構的危機1.認同性危機:建立民族國家時遇到的第一個障礙。認同性危機是國家統一的一大障礙。2.合法性危機:合法性來自與民眾的自愿的服從,能否滿足民眾的經濟和政治需求,是建構現代民族國家過程中最核心的問題。3.滲透性危機:國家有能力讓其疆域內的所有組織和個人服從其法令,否那么就存在滲透性危機。4.參與性危機:民眾需要參與權利的分配過程,才能克服參與性危機。5.分配性危機:一個民族國家必須滿足分配中的根本正義,才能穩定開展。〔三〕民族與國家的關系1.國家對民族主義的培育和利用:鑒于民族主義所具有的特質,國家在共同體范圍內有方案地培養出民族主義,以到達國家的目標。2.民族對國家的破壞:民族的疆界與國家疆界并不吻合的國家,民族主義也成為國家一體化的重要威脅。民族國家就是我們在一般意義上所指的國家概念,當一個民族不愿意服從一個權力時,就開始了民族解放運動,出現了民族主義,在民族主義意識的驅使下,新的國家就出現了。三、劃分國家類型的方法與標準〔能夠判斷劃分標準〕P119西方政治學,對國家類型的劃分經歷著從“分類法”到“類型學”的過程。分類法指傳統的國家分類,主張對國家作“質”的區別,如:亞里士多德以統治人數和效勞對象為標準,把城邦分為君主、貴族和共和政體。布丹以主權的歸屬取代統治者的人數標準,把國家分為君主、貴族和民主三大政體。類型學主張以實證標準,反對以先驗的、思辨的標準,如韋伯的分類法:從共時性角度,把國家劃分為民主主義國家、極權主義國家和威權主義國家。從開展的角度,把國家劃分為傳統國家、過渡國家和現代國家。馬克思的分類法那么是基于所有制與階級劃分的。〔一〕以所有制形式為標準的劃分奴隸制國家、封建制國家、資產階級國家、社會主義國家〔二〕以國家和社會的關系為標準的劃分吉登斯根據國家與社會的融合程度,將國家形態區分為傳統國家、絕對主義國家和現代民族國家。區分的標準主要有〔1〕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變遷,〔2〕人身監視力的加強,〔3〕軍事暴力的國家化,〔4〕人類行為的工業主義特征?!踩骋哉沃卫硇问綖闃藴实膭澐忠哉沃卫硇问交驒嗔谐潭?,可將國家劃分為集權主義國家和分權主義國家。集權主義國家包括法西斯主義國家〔極權主義國家〕和威權主義國家。四、單一制國家與聯邦制國家的比擬〔背〕P136〔一〕單一制國家單一制國家是由假設干行政區域或自治區域組成的統一主權國家,權利和威權合法地集中于中央機構。單一制國家的特點:1.統一的憲法及其它根本法律2.統一的立法、行政及司法體系3.統一的中央政權機關,最高國家權力歸中央掌握4.全國行政單位和自治單位按地域劃分,受中央權力統轄5.國民具有統一的國籍6.由中央國家機關統一行使外交權〔二〕聯邦制國家聯邦制國家是指由自己的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的假設干成員國或成員州構成的統一的國家。特點:1.國家具有最高立法、行政和司法機關,行使國家最高政治權力。各聯邦組成單位也有獨立的立法、行政、司法機關,與中央機關之間無隸屬關系。2.國家有統一的憲法和法律,各聯邦單位又有自己的憲法和法律。3.國民既有聯邦國籍,又有組成聯邦單位的國籍。4.對外關系方面,聯邦是國際政治中的主權國,各聯邦單位也有一定的對外交往獨立性,可以在聯邦憲法允許的范圍內活動,有些聯邦國家的組成單位還可以以獨立資格參加國際組織?!踩潮日諈^別:1.單一制下,地方權力是中央授予。聯邦制下,聯邦權力是地方授予的。2.單一制下,有利于中央政府統一調配資源和協調開展,公民很難影響政府的公共政策。易使人民產生對國家和政府的疏離感。聯邦制下,有利于聯合向外擴張和免遭軍事攻擊,能夠觀察地方官員的決策過程和效果,有利于形成公民對地方政府的親近感。3.單一制下,具有較強的征稅能力,有利于福利方案的實現。全國實行統一的國籍、法律體系和政府等,一般實行一院制。聯邦制下,更容易試驗新工程,損失較小,但是可能會導致重復建設。各成員單位有自己的國籍、法律和政府,一般實行兩院制。世界上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都采用兩院制,更多的國家實行一院制。英國是“議會之母”。五、國家機構的權利〔背〕P139國家機構主要由國家元首、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組成?!惨弧硣以椎淖饔肞139國家元首是一個國家在實際上或形式上對內對外的最高代表,在國家機構體系中實質上或象征性地居于首腦地位。元首對于國家的作用:象征作用、代表國家、對內代表國家的統一?!捕沉⒎C關的權利P1421.立法權:制定和修改憲法及普通法律;提出法案;委任立法制度。這是一會的傳統權利。2.財政權:對政府提出的預算案、賦稅案、公債案以及其它財政法案的審議權,又稱財政同意權。3.監督權:批準官吏任命,監督政府執法,主要以聽證會或委員會批準制度為主。〔三〕司法機關的權利P1461.資本主義國家的司法權利主要有獨立審判權、違憲審查權和政策制定權違憲審查權就是違反憲法的法律、法令和各種法規,法院有否認或者撤銷的權利。2.中國的司法權利我國司法機關的主要職能是偵查和審判。偵查權——公安機關;訴訟權——檢查機關;審判權——法院〔四〕行政機關的權利1.貫徹立法機關通過的各項決策、議案、提案。2.制定各項政策,發布行政命令,管理社會經濟、文化、科技、教育、衛生等方面的工作。3.領導全國行政機關,選拔、管理、任命行政機關工作人員。4.負責或協助軍事力量的編制、訓練、調遣和指揮事宜。5.處理對外事務。附加:1.主權的觀點出現于絕對主義國家階段。2.美國最高法院法官人數最多9位法官,由總統任命。第七章政府一、政治體制的內容和類型〔背〕P150〔一〕政治體制理論政府是國家的組織要素,廣義上包括中央和地方的全部立法、行政、司法和官僚機構。狹義上主要包括中央和地方行政機關。不同國家政府設置的差異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階級性質與國家職能。兩種政府體制學說:1.分權學說—分權制衡:亞里士多德的分權思想:他把政權分為討論權、行政權和司法權。波里比阿的制衡觀念:他認為羅馬實行了一種兼有君主、貴族和民主三種政體特點的混合整體,并指出在幾個政府機構之間存在者相互牽制和平衡的關系——首次提出的制衡觀念。西塞羅立法與行政分立的思想:恢復元老院的尊嚴和執政官的權利洛克對英國體制的闡發:主張國家權力分為立法權、行政權和聯盟權,其中立法權至上。孟德斯鳩關于三權分立的系統論述:創立了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權分立學說。2.議行合一:〔思想:盧梭最早提出,概念: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著名的“議行合一”〕盧梭的思想啟示:直接民主思想,“議行合一”是直接民主的一種形式。他認為行政權與立法權應該結合,同時強調適用于小國。馬克思對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的批判:認為資產階級議會在本質上是“有產者的統治”,是金錢政治,是“不斷踐踏人民意志”而不能反映民意的“清談館”。巴黎公社的政治實踐;蘇維埃俄國的政治實踐;中國的議行合一。〔二〕政治體制的類型政治體制的分類標準主要有兩個:一是政體的宗旨,二是執政者的人數多少。古典的分類〔亞里斯多德〕人數目的一人統治〔品質的統治〕少數人統治(財富的統治)多數人統治〔數量的統治〕正當政體:旨在維護全體利益君主政體貴族政體共和政體變態政體:旨在維護自己利益僭主政體寡頭政體平民政體〔民主政體或暴民政體〕委員會制度:〔就人類社會的實踐看,政治體制可以劃分為君主制和共和制?!?.君主制〔1〕割據君主制〔2〕等級君主制〔3〕專制君主制〔4〕立憲君主制〔二元君主制、議會君主制〕2.共和制〔1〕總統共和制〔2〕議會共和制〔3〕半總統制〔4〕委員會制〔5〕人民代表大會制〔三〕政權組織形式的特點:1.君主制:專制君主制特點:一是等級會議對王權的牽制作用喪失;二是君主建立起直接對國王負責的官僚機構:三是確立了君主至高無上的地位。二元君主制的特征:〔1〕政府與議會分別掌握國家權力?!?〕君主是實際權力的中心。〔3〕君主職位一般由王室成員按王位繼承。〔4〕早期的二元君主制常常是封建貴族地主階級與資產階級相互妥協的政體形式,現今那么是國家歷史慣性的結果。典型的二元君主制如1871-1917年的德意志帝國和明治維新后的日本?,F在的摩洛哥、約旦、尼泊爾等國仍實行這種政體。議會君主制的特征:〔1〕議會是國家權力的實際中心。〔2〕君主成為虛位國家元首。〔3〕君主職位仍由王室成員按王位繼承規那么世襲。〔4〕與二元君主制類似,早期的議會君主制常常是貴族地主階級與資產階級相互妥協的政體形式,當今那么是國家歷史慣性的結果,實質是資產階級專政。最早實行議會君主制的是英國。2.共和制總統制共和制的特征:〔1〕總統在整個國家權力體系中處于中心地位。〔2〕國家權力體系按照“三權制衡”的原那么構建?!?〕總統實行任期制,由選舉產生。美國是總統制共和制政體的典型。議會共和制的特征:〔1〕國家權力的中心是議會。〔2〕國家元首是總統,由選舉產生,但是虛位元首,只行使程序權和禮儀權。〔3〕總統實行任期制,如違反憲法將受彈劾和審判?!?〕政府官員與議會議員可以互相兼任。法蘭西第三、第四共和國、新加坡等實行議會共和制政體?;旌瞎埠椭普w〔半總統制〕的特征:〔1〕總統由選民選舉產生,既是國家元首,又擁有任免總理、主持內閣會議、公布布法律和統帥武裝部隊等大權?!?〕議會也由選民選舉產生,由占議會多數席位的政黨組織內閣?!?〕總理作為政府首腦,必須對議會負責,必須得到議會的多數信任,總統對全民負責,議會不得彈劾。〔4〕總統任命和撤換總理,但要議會多數支持。法國、俄羅斯、波蘭等國實行混合共和制政體。委員會制:委員會制實際上是一種共和制政體。〔1〕實行集體國家元首和集體政府首腦制度?!?〕實行議行合一的立法行政體制。〔3〕委員會委員是根據各黨派之間長期達成的政治慣例來分配委員名額的?!?〕委員會以各黨派之間的互相妥協為運作前提。委員會制產生于古羅馬,最典型、最持久實施這種政體形式的國家是瑞士。二、中央政府〔了解〕P160〔一〕總統制的中央政府總統制國家的行政權力集于總統一身,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國家行政機關首腦。美國是最典型的總統制國家,實行立法、行政、司法分權制衡原那么。盡管總統也受到約束,但仍是政治中的核心,其主要作用有:主要立法者、行政首腦、國防和外交政策首腦、政黨領袖。〔二〕內閣制的中央政府內閣是國家政治制度的核心,主要特點是行政部門與立法部門相結合,立法與行政權都集中在內閣手中。首相是內閣首席大臣,其余閣員由首相挑選,對首相負責?!踩郴旌闲偷男姓C關這是一種兼具總統制與內閣制特點的行政機關。一般而言,總統具有很大權力,居于政治核心地位;總理雖然相對弱小,但對總統又有相當的制約權力。——法國總結:內閣制政府模式——內閣與議會的融合總統制政府模式——總統與議會的別離半總統制政府模式——內閣制與總統制的融合〔四〕中國的中央政府1.黨,黨以執政者身份管理國家事務,通過歸口管理制度領導各方面工作。政治局常委會、政治局和書記處在中國政治中至關重要。2.國務院是最高行政機關,具有廣泛的行政職權。3.中國行政機關的設置遵循議行合一原那么。對議行合一原那么的新理解:人民代表大會還是政府都是在執行黨的意志和政策,最終歸各級黨的委員會領導。三、官僚制的含義和特征P166〔一〕官僚制的含義:官僚制是指所有大型組織中由受過訓練的專職人員組成的行政管理機構?!捕彻倭胖频奶卣鳎旱燃壷?、非人格化、穩定性、專業化。四、官員行為理論〔背〕P169〔一〕部門政治理論1.政府是許多局部的總和,各個部門均有自己的利益。政策過程是一個協調各方觀點、建立一個一致或多數聯盟從而能夠制定一個政策的過程。2.在部門政治中,分歧與妥協過程的特點影響政策的輸出。3.政策過程具有耗時性?!捕彻賳T理論官員理論的主要要素:1.官僚自主性,即行政機構和個人超越其法定的地位和職能,超越政治家的控制,在公共決策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的現象。2.信息不對稱3.預算擴大化傾向官僚自主性既可能是由于行政對其部門利益追求的結果,也可能是政治過程中信息不規程的必然性產物。為了追求部門利益,行政機構有預算最大化傾向,因為預算越大,機構也就越大,機構負責人的權力越大,其控制的資源也就越多。在政治過程中,作為政治代理人的行政機構擁有明顯的信息優勢。由于天然的信息優勢,行政機構就會去擴展其部門的權利和影響力。附加:1.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機構設置的最大區別:社會主義實行“議行合一”。2.所有的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組織原那么都是民主集中制。3.在總統制國家,行政權力集于總統一身,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行政機關首腦。第八章政黨一、政黨的產生和概念P174〔一〕政黨的產生方式:1.議會內正當的產生方式:議會民主制度先于政黨的產生,從議會內政黨走向全國性政黨。2.議會外政黨的產生方式:政黨的產生先于民主制度的建立,政黨立國之后建立起黨治國家?!捕痴h的含義:政黨是具有共同利益的特定階級或階層的代表,在一定的政治主張根底上形成的圍繞國家政權開展活動的政治組織。特征:1.政黨具有的最重要也是最本質的特征在于,它是把政府形式上的結構與社會中的各種不同成分聯系起來的“紐帶”。2.政黨具有明確的政治目標以及綱領。3.政黨圍繞國家政權開展活動。4.政黨是一種制度化的組織,有系統的組織機構合組織原那么。5.政黨的存在受到法律的保護,具有合法性。二、政黨的類型P177〔掌握分類標準和每種類型的特點〕〔一〕按理念的本質和角色來劃分——使命政黨和掮〔qián〕客政黨使命政黨:這是以吸引人們信奉其理念為主要目的,而非以擴大選民支持以贏得公職選舉為主要目標的政黨?!绹纳鐣髁x勞工黨掮客政黨:這種政黨的目標是要盡可能的推出候選人,而這些候選人要盡可能的代表許多不同利益和政治理念。以贏得選舉為核心目標?!绹拿裰鼽h和共和黨這種政黨劃分是以政治理念在塑造政黨態度與行動方面所扮演的角色進行的?!捕嘲醇瘷嗟某潭葋韯澐帧謾嘈驼h與集權型政黨分權型政黨:這些政黨推舉候選人的權力一般集中在地方性黨組織之中,全國性黨組織只有有限權力,并且不能或無力干預地方性黨組織的決策?!绹拿裰鼽h和共和黨集權型政黨:這些政黨的地方組織可以推舉候選人,但中央組織有權否決某些候選人的提名,或決定候選人名單上的排列順序?!鄶祰摇踩嘲凑h對黨員的控制能力劃分——強控制政黨與弱控制政黨〔四〕按團結性來劃分——一致性政黨和分散性政黨〔五〕以意識形態或政治傾向為標準劃分——保守型政黨、改進型政黨和激進型政黨〔六〕以法律是否成認劃分——合法政黨和非法政黨〔七〕以政黨是否執政劃分——執政黨和在野黨〔八〕以對現行政治制度的態度劃分——擁護體制黨和反體制黨〔九〕按吸取成員方式〔迪韋爾熱〕——群眾型政黨、干部型政黨和信徒型政黨群眾型政黨:在成員吸收上不存在階層限制。干部型政黨:僅從積極從事政治活動的精英中吸收成員,并寄予厚望。信徒型政黨:以對領袖的忠心為標準吸收黨員。前四種劃分標準主要是針對政黨組織本身的結構特征所做的劃分。三、政黨的作用P182〔背〕1.目標制定。不僅反映政黨的具體問題態度,也說明其政治哲學傾向。2.利益表達。通過綱領與行動代表一定階級、階層或社會群體的利益。3.發動與社會化功能。通過競選活動發動政治參與,同時進行政治社會化。4.精英的形成與遴選。主要通過操縱選舉、控制議會、組織政府、制定政策等活動來遴選國家精英。四、政黨面臨的挑戰〔政黨的適應性問題〕P187〔ppt和上一屆的重點都木有~~〕不同國家的政黨體制共同面臨的課題:政黨體制如何轉變?政黨如何去適應?政黨適應性是增強政黨應對國內外環境壓力的更深層次的適應,它意味著正當不再去扭轉、改變其所處的環境,而是轉變自身去是適應環境。迪克森看來,政黨的“適應性”存在著兩難:一方面,每一次應對環境變遷的成功經歷都會為后代留下珍貴的經驗和遺產,促進“適應性”的延續與高效。但與此同時,“適應性”也隱藏著風險,政黨過度地回應社會同樣會使他在未來環境的變革前變得脆弱。迪克森提出了適應性分析要素:1.政黨的適應性取決于黨內精英群體。2.政黨的適應性取決于政黨對監控環境的反應機制的有效性。3.政黨的適應性取決于環境本身的性質。五、政黨制度的含義P190〔這里是按照ppt整理的〕政黨制度是一個國家通過政黨進行政黨活動的方式或狀態。政黨制度的類型:1.競爭型政黨制度:一黨獨大制、兩大黨制、兩黨制、有限多黨制、絕對多黨制2.非競爭型政黨制度:極權主義的一黨專制制、威權主義的一黨威權制、社會主義的一黨領導制六、現代政黨面臨的挑戰1、政黨過度趨同“我認為市場經濟符合公眾利益,但并不等同于公眾利益;我們必須摒棄保守黨業已失敗的教條主義,但我們也避開老左翼的傳統政策。新英國的人民將像重視物質財富一樣注重友誼、親情、善意和文明?!薄心?布萊爾:《新英國:我對一個年輕國家的展望》2、政黨功能萎縮社會根底的變化〔信息社會〕利益集團的挑戰3、現代政黨的悖論1〕寡頭統治的鐵律:政黨是實現政治民主的工具,但政黨的寡頭化傾向卻日益嚴重;2〕公共選擇定律:政黨本來必須與其所代表的特定社會階級利益相符,但為了選舉,政黨卻試圖卻代表所有社會階層;3〕意識形態上悖論:政黨本來是意識形態鮮明的組織,但在選票邏輯的拉動下,政黨的意識形態色彩日益淡化,但卻死不成認。七、資本主義國家的政黨制度P192〔掌握內容和特征〕〔一〕兩黨制:即兩個規模相當的政黨競爭職位,雙方各有幾乎相等的時機贏得足夠的選民支持,如英美。兩黨制的特征:多為掮客政黨而非使命政黨;關心爭取所有選民;多為中庸政黨,不偏激政黨綱領之間差距不大兩黨制的優勢:〔1〕責任明確,選擇明確;〔2〕公平競爭,有效防止對政府權力的長期壟斷;〔3〕鼓勵溫和的政治活動。〔二〕多黨制:即兩個以上的政黨相互競爭,通常通過聯合陣線組成政府的體制。多黨制的特征:單一政黨難以組閣,往往由政黨聯盟組閣;政府不穩定不一定是由于政黨分化或聯合政府;倫理、宗教和階級問題也是政府不穩定的重要原因。多黨制與兩黨制相比的缺點:〔1〕選民無法直接決定誰組閣政府;〔2〕關鍵政黨影響力超出其選票;〔3〕多黨制鼓勵意識形態競爭;〔4〕多黨制易導致政治不穩定。當然,簡單地將多黨制與不穩定相聯系也是不科學的。〔三〕一黨制:這種政黨體制只存在一個合法政黨,或者其它政黨雖然存在,但在法律上不允許它們與執政黨競爭政權的體制。一黨專制制:以納粹德國、法西斯意大利法西斯政黨為代表,這些政黨壟斷政權,禁止他黨,實行恐怖統治,黨國合一。一黨權威制:主要存在于戰后新興民族獨立國家。第九章社會力量一、利益集團的概念P201利益集團是指社會生活中,具有共同利益要求的社會成員,為了共同目標而組織起來的正式或非正式的社會組織。二、利益集團的分類P204〔能夠區分類型和區別〕〔一〕根據利益集團的組織程度劃分:1.非正規性利益集團:這是在突發事件中形成的運動性或騷亂性群體,它以不滿或抗議的形式自發表現出來,缺乏持續性組織。2.非社團性利益集團:它們也沒有專門的組織,但是由于建立在種族、語言、宗教、職業利益等根底上,以文化或經濟利益為聯結點,因而比非正規性利益集團具有更多的利益連續性。3.機構性利益集團:這存在于行政機構、立法部門、軍隊、政黨、公司及教會組織中。這些機構很多本身就是權力機構,因而這些機構的利益很容易表達出來。4.社團性利益集團:這是專門從事利益表達的利益集團,它是為了表達某些特定團體的目標而專門建立起來的,這種利益集團組織有專門的工作人員和工作程序。一般而言的利益集團就是該類。〔二〕根據利益集團代表的利益可以劃分為:1.群體利益型利益集團:這類團體主要為某一性質的群體利益而斗爭。又可分為以政治利益為目的的利益集團和以經濟利益為根底的利益集團。2.公共利益型利益集團:這是人們圍繞環境問題、生態問題等公共議題而建立起來、促進公共利益改善的利益集團。〔三〕根據利益集團的組織規模劃分1.小型政治團體2.中型政治團體3.大型利益集團〔四〕從利益集團與政府或政黨的關系劃分1.美國的競爭性的政治團體2.法國和意大利的非自主性的利益集團3.斯堪的納維亞各國的階級合作性的利益集團4.社會主義國家的橋梁性的利益集團三、利益集團的作用P207對于利益集團在資本主義政治過程中的作用。必須基于其社會和政治制度的現實來認識。1.集中各種利益2.政府的助手3.制約政治權力4.利益集團的弊病四、新興社會組織的政治作用P2151.影響政府決策并推動政府決策的民主化2.民間組織的活動改善了政府的形象,增強了公民的政治認同感3.民間組織自治實現了社會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目標。4.非組織性的基于共同利益之上的潛在利益群體的活動直接改變了政府的行為。五、新聞媒體的政治功能P222新聞媒體的作用是雙向的:一方面,它可以被民眾啟動,形成對政府和政治過程的有效制約,保障公民的根本權利;另一方面,它可以為統治集團所利用,成為政府控制社會的利器。新聞媒體的政治功能主要包括:1.傳播信息2.影響輿論3.設置議程4.政治社會化5.監督政府附加:1.社團的根本組織特征:非營利性〔NPO〕和民間性(NGO)第十一章政治統治一、政治統治的假設干理論P247〔一〕政治統治的含義政治統治就是運作政權和穩固政權的過程。〔二〕假設干理論〔重點是精英統治論和多元統治論〕影響較大的是精英統治論、多元統治論、無產階級論和新馬克思主義的統治理論。1.精英統治論:〔核心是精英與社會階級的關系〕〔1〕精英統治論深遠的思想淵源,其作為正式理論的創始人為帕累托和莫斯卡?!?〕任何社會都分為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精英與非精英。〔3〕無論在任何制度中,社會統治權都掌握在少數精英手中,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中學消防安全疏散演練方案模板
- 2025年商場勞動節活動方案
- 汽車使用與維護 課件 1.1.3 車輪參數信息識讀
- 2025年電動叉車儀表總成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年生物冰袋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年現代辦公用品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年照明電器設備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語言與文化》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周口理工職業學院《數學學科知識與教學技能》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西藏2025屆數學三下期末教學質量檢測試題含解析
- 2025年心理b證筆試試題及答案
- 玉盤二部合唱簡譜
- 2022年中小學體育課堂教學規范
- 中藥調劑處方審核考試題
- 故事派文案培訓課件(成都知了)
- 企業重組 特殊性稅務處理
- 裝修單項項目確認單
- 華為員工準則手冊
- 2020版中國阿爾茨海默病癡呆診療指南(全文)
- GDFJ005修改個人信息申請表
- 《電工與電子技術基礎》試題庫及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