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2-2023學年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2-2023學年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2-2023學年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2-2023學年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博羅縣2022-2023學年度第一學期高一期中質量檢測歷史試題總分:100分,測試時間:75分鐘一、選擇題:本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玉琮、玉璧被古人視作溝通天地的神器,神人獸面紋(下圖)是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玉器上的主體紋飾。良渚的貴族們刻畫該紋飾體現了()A.出現社會等級分化 B.貴族完全壟斷祭祀權力C.國家形態初步顯現 D.貴族借助神權維護統治【答案】D【解析】根據“玉琮、玉璧被古人視作溝通天地的神器,神人獸面紋(下圖)是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玉器上的主體紋飾?!笨傻贸隽间镜馁F族們刻畫該紋飾主要是借助神權,宣揚統治的合法性,鞏固自身的統治,D項正確;從材料看不出等級,排除A項;B項太絕對,排除B項;從紋飾不能看出國家形態形成,排除C項。故選D項。2.據表中的記載,可以認定的事實是()記載出處禹傳益……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于益,其實令啟自取之《戰國策》益讓帝禹之子啟。《史記》啟賢,能敬承繼禹之道?!睹献印芬娓蓡⑽?,啟殺之《竹書紀年》A.禪讓制得以完善 B.中央集權制確立 C.啟武力奪取王位 D.家天下局面開啟【答案】D【解析】從表格內容可以得出,家天下的局面是從啟開始的,標志著世襲制取代了禪讓制,標志著“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世襲制不是禪讓制,排除A項;中央集權制在秦代才確立下來,排除B項;《竹書紀年》是中國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經秦火的編年通史,但它在宋時歷經了佚散后又重新收集整理的過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可信度和史料價值,所以啟武力奪取王位,不能被認定為歷史事實,排除C項。故選D項。3.商王仲丁去世后,商朝連續發生了爭奪王位的斗爭導致王朝衰落。而西周在王位繼承方面卻相對穩定,產生了11代12位王。這主要得益于()A.宗法制 B.禮樂制 C.察舉制 D.井田制【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商朝在王位繼承上的斗爭導致王朝衰落,而西周在王位繼承方面相對穩定,主要得益于宗法制下的嫡長子繼承制,A項正確;禮樂制是維護分封制宗法制的工具,其在減少王位繼承產生斗爭的作用較小,排除B項;察舉制產生于漢代,排除C項;井田制對王位繼承沒有影響,排除D項。故選A項。4.東周時期,周桓王與鄭國矛盾激化,便率陳、蔡、衛等國軍隊討伐鄭國。結果王室軍隊敗北,桓王肩頭還中了一箭,狼狽撤走。鄭國派人去“慰問”,桓王只好忍氣吞聲,不了了之。這反映了()A.中央集權不斷削弱 B.血緣紐帶得到加強C.分封制度遭到破壞 D.社會等級秩序森嚴【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分封制下諸侯要服從周天子的政令,但題干中東周時期周桓王與鄭國發生軍事沖突且周桓王被打敗,這體現了分封制度遭到破壞,C項正確;兩周并未實現中央對地方的直接控制,不能表述為中央集權,排除A項;題干反映的是分封制遭到破壞,血緣紐帶體現宗法制,且根據所學知識東周時期宗法制也遭到破壞,排除B項;題干中諸侯國與周天子發生戰爭,社會等級秩序遭到破壞,排除D項。故選C項。5.老子在其著作《道德經》中提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边@體現了老子()A.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B.無為而治的主張C.小國寡民的主張 D.“民貴君輕”思想【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我無為而民自化”體現了老子的無為而治的思想,B項正確;題干并未體現萬事萬物均存在對立的兩個方面,且對立雙方可以互相轉化的辯證法思想,排除A項;題干只強調了無為而治,并未體現小國寡民思想,排除C項;民貴君輕是孟子的思想,排除D項。故選B項。6.墨子的“兼愛”即主張人與人之間不分貴賤高低,都要像愛護自己那樣相互友愛,天下就能從動亂中解脫出來,因此墨子主張()A.非攻 B.法治 C.尚賢 D.禮治【答案】A【解析】根據“主張人與人之間不分貴賤高低,都要像愛護自己那樣相互友愛,天下就能從動亂中解脫出來”可得出墨家主張和平相處,不要戰爭,因此是非攻的主張,A項正確;法治是法家,禮治是儒家,排除BD項;材料沒有體現尚賢,排除C項。故選A項。7.商鞅變法中規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同時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室居住,這些規定旨在()A.普及郡縣制度 B.增加國家賦稅 C.打擊宗族勢力 D.限制土地私有【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和“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可知商鞅變法中強制拆散大家庭為小家庭,為了鞏固小農經濟,進而增加國家賦稅收入,B項正確;題干內容與普及郡縣制度和打擊宗族勢力沒有關系,排除AC項;強制拆散大家庭為小家庭可以鞏固小農經濟,鞏固土地私有制,排除D項。故選B項。8.江南原本被中原諸國視為蠻荒的“夷人”聚居之地,但公元前544年,吳國公子季札出使中原諸國,對于中原各國貴族視為“文明”象征的樂舞與詩歌,皆能一一點評,得其精髓;對于各國政治現狀,也能做出準確的研判。這反映了()A.中華文明多元起源 B.江南地區融合中原文化C.中原諸國傲慢無禮 D.江南地區開始超越北方【答案】B【解析】根據“吳國公子季札出使中原諸國,對于中原各國貴族視為‘文明’象征的樂舞與詩歌,皆能一一點評,得其精髓;對于各國政治現狀,也能做出準確的研判?!笨傻贸鼋系貐^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有融合了中原文明,B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起源的多元,排除A項;材料不能體現傲慢無禮,排除C項;江南地區開始超越北方是在隋唐時期,排除D項。故選B項。9.《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曾經用這樣的話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法令出一”、“別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據此可知()A.中央集權建立 B.王位永久世襲C.官僚政治開始 D.皇權至高無上【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秦代皇帝制度下“法令出一”、“別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可知皇帝獨攬大權,國家大小事務都由皇帝裁決,皇權至高無上,D項正確;題干說明的皇帝制度,不涉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排除A項;題干體現的是皇權至上,并非皇位世襲,排除B項;官僚政治開始的標志是郡縣制取代分封制,并非皇帝制度,排除C項。故選D項。10.西漢初年,社會殘破,皇帝找不到顏色相同的四匹馬來駕車,將相大臣有時只能乘坐牛車;文景時期,糧食增產,糧價極低,普通百姓也擁有馬匹。這得益于()A.推行了郡國并行制 B.重用法家思想治國C.建立刺史監察制度 D.“與民休息”政策【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西漢初年社會凋敝,到文景時期社會經濟有所恢復和發展,其主要得益于休養生息政策的實行,D項正確;郡國并行制與漢初經濟恢復發展基本沒有關系,排除A項;漢初推崇黃老之學,排除B項;刺史制度是漢武帝時期建立,排除C項。故選D項。11.先秦至西漢初,山東東部地區得“魚鹽之利”,總體上是商業活躍的地方西漢中期以后,這一地區商人活動開始步入低谷。造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經濟重心的轉移 B.實行經濟壟斷 C.絲綢之路的開通 D.諸侯勢力削弱【答案】B【解析】解讀材料可知,山東東部地區由西漢以前的商業活躍到西漢中期以后步入低谷,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導致這種變化的原因是漢王朝實行重農抑商、鹽鐵官營等政策有關,這些經濟壟斷政策抑制了民間商業活動,強化了政府對經濟的控制,導致了商人活動開始步入低谷,B項正確;根據材料無法得出先秦至西漢中期“經濟重心”是否發生了轉移,排除A項;開通絲綢之路貿易應該有利于相關的商業活動活躍,而不是跌入低谷,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諸侯勢力”問題,排除D項。故選B項。12.法家強調“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儒家認為在處理法律訴訟時,要考慮父子之情、君臣之義。到了西漢,董仲舒“引經決獄”,即引用儒家經典作為審理案件的依據,例如在審理兒子為了保護父親不被他人所傷,而誤傷自己父親的案件時,根據《春秋》之義,判定“兒子非律所謂毆父,不當坐”。據此可知,漢代()A.儒家倫理影響法律 B.儒學取得正統地位C.血緣親情逐漸淡化 D.法律審判有失公正【答案】A【解析】根據“儒家認為在處理法律訴訟時,要考慮父子之情、君臣之義?!薄耙洓Q獄”“兒子非律所謂毆父,不當坐”等內容可得出,漢代法律受到儒學的影響,以禮入法,A項正確;材料沒有強調儒學的正統,排除B項;血緣親情并不會淡化,排除C項;法律審判是按實際情況綜合考慮,并不會有失公正,排除D項。故選A項。13.下表為漢代部分大司馬大將軍(中朝官員核心)概況,據此可知兩漢的主要社會問題是()姓名人物簡介衛青西漢武帝皇后衛子夫的弟弟霍去病衛青的外甥、霍光同父異母的兄長霍光西漢宣帝第二皇后霍氏的父親(廢黜劉賀)王莽西漢平帝皇后王娥父親何進東漢靈帝皇后何氏的哥哥(召董卓進洛陽)A.宦官專權 B.選官用官強調血緣關系 C.外戚干政 D.中朝的設立威脅皇權【答案】C【解析】根據“西漢武帝皇后衛子夫的弟弟”“衛青的外甥、霍光同父異母的兄長”“西漢平帝皇后王娥的父親”等可得出這些人都是外戚,因此當時的問題是外戚干政,C項正確;ABD項與材料無關,排除ABD項。故選C項。14.此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其宗旨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贝藭淖髡呤牵ǎ〢.戰國的孟子 B.西漢的司馬遷 C.東漢的班固 D.北宋的司馬光【答案】B【解析】根據“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可得出是司馬遷的《史記》,《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文筆簡潔,語言生動,刻畫人物形象生動,在文學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約3000年的史事。B項正確;ACD項錯誤,排除ACD項。故選B項。15.張騫通西域被稱為“鑿空”,開辟了通西域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中國絲綢不斷向西出口,胡蘿卜、胡椒等也通過這條路傳入中國。它的開通()A.消除了匈奴對漢王朝的威脅 B.延緩了少數民族封建化進程C.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 D.造成了西域地區野蠻落后【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張騫通西域促使中原乃至西域地區的交通線路逐步開辟,絲綢之路的開通有利于東西方文化的交流,C項正確;張騫通西域沒有消除匈奴對漢王朝的威脅,A項表述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張騫通西域加快了少數民族封建化進程,排除B項;西域地區的野蠻落后不是張騫通西域造成的,排除D項。故選C項。16.漢初,詔舉賢良,方正。漢中期,察舉制又增加了敦樸、直言、清白等名目,出現了“竊名偽服,浸(逐漸)以流競(流于形式),權門貴仕,請謁繁興”的現象。這反映了()A.察舉制出現弊端 B.察舉制標準放寬 C.察舉制注重品德 D.察舉制傳承發展【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竊名偽服,浸(逐漸)以流競(流于形式),權門貴仕,請謁繁興”,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反映的是兩漢時期的察舉制沽名釣譽,權貴壟斷,引發風氣敗壞,說明察舉制存在弊端,A項正確;察舉制增加考查項目不等于考查標準放寬,排除B項;注重品德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項;根據材料無法判斷察舉制是否被傳承發展,排除D項。故選A項。17.兩漢時期,江南主要的農作物是水稻,而南朝時期則有麥、粟、黍等農作物與水稻交錯播植。江南原有的“火耕水耨”的耕作方法也在南朝得到徹底改變,南方水田耕作,廣泛使用鐵犁牛耕。上述變化反映出南朝時期()A.江南經濟有了明顯發展 B.江南經濟迅速超過北方C.中原優勢地位不復存在 D.經濟重心已轉移到南方【答案】A【解析】根據“江南原有的‘火耕水耨’的耕作方法也在南朝得到徹底改變,南方水田耕作,廣泛使用鐵犁牛耕。”可得出隨著南方的開發,江南地區的生產力提高,經濟有所發展,A項正確;此時江南經濟得到顯著開發,但不能說迅速超過北方,排除B項;中原地區當時仍然是政治經濟中心,排除C項;經濟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排除D項。故選A項。18.晉武帝公布的占田法令中,規定了官吏和士族占田蔭客的數量,一個一品官,可以占有土地50頃和佃客50戶,衣食客3人。國家還給品官和士族以菜田或廚田。這些措施()A.加強了國家對土地的控制 B.使世家大族獲得了政治特權C.有利于大土地所有制發展 D.推動了門閥政治的迅速發展【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一個一品官,可以占有土地50頃和佃客50戶,國家還給品官和士族以菜田或廚田”,可知在西晉的占田法下,品階比較高的官員將成為掌握大量土地的地主,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占田法令中對達官貴族意在將其占田數量限制在法定之內,因占田者對土地均只有使用權,沒有買賣權,土地相當于被重新收歸國有,因此占田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對井田制的恢復,這一措施有利于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發展,C項正確;土地的實際控制權在士族和大地主的手中,鞏固了士族的地位,不利于國家對土地的控制,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世家大族獲得了大量土地,無法體現出是否獲得了“政治特權”,排除B項;僅憑材料無法得出“門閥政治迅速發展”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C項。19.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中央與地方失去聯系,一切制度全歸紊亂,鄉舉里選的制度亦無從推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曹魏推行()A.九品中正制 B.察舉制 C.三省六部制 D.科舉制【答案】A【解析】解讀材料可知,時局動蕩,察舉制已經無法正常推行,選官制度缺失,導致用人標準混亂,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曹操以陳群為尚書,掌吏部用人事,陳群始設九品中正制,A項正確;察舉制是兩漢時期的選官制度,不是曹魏時期的選官制度,排除B項;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時期的中央官制,不是曹魏時期的選官制度,排除C項;科舉制始設于隋朝,唐代發展后成為自唐至清的選官制度,不是曹魏時期的選官制度,排除D項。故選A項。20.《隋書》認為,隋朝開通大運河,是為了高麗戰爭運輸兵馬物資;后世學者認為,其主要是為了滿足隋煬帝巡幸江南的娛樂需求;當代史學家認為經濟重心逐漸南移是根本原因。據此可知,關于隋朝大運河開鑿原因的認識()A.只能有一種正確合理的觀點 B.反映了歷史的復雜性、多面性C.說明立場不同影響歷史解釋 D.后世學者研究比古代觀點可信【答案】B【解析】解讀材料可知,不同時代的歷史學家對于隋朝大運河開通的原因有著不同的歷史解釋,各位歷史學家處在不同的歷史時代,采用多角度,多元化的方式來分析歷史問題,結合史學研究方法可知,關于隋朝大運河開鑿原因的認識反映了歷史的復雜性、多面性,B項正確;“只能有一種正確觀點”不符合史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表述錯誤,排除A項;材料中提及的歷史學家只是處于不同的時代,無法判斷他們的立場是相同還是不同,排除C項;后世學者的研究不一定古代研究觀點可信,只是所處的時代不同,判斷歷史研究觀點是否可信,主要依靠歷史史料佐證,而不是研究人員所處的時代,D項說法錯誤,排除D項。故選B項。21.漢代九卿,就名義論,只是辦理皇室內廷事的家務官,唐代始正式有六部尚書,顯然成為管理國家政務的機構,不像漢代只是皇帝的侍從。這一變化說明唐代()A.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B.中央決策機構成熟C.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D.行政機構日益完善【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漢代官僚行政機構名義上是皇室內廷的家務官,唐代的官僚行政機構只負責管理國家政務,體現了官僚制度的不斷發展和成熟,D項正確;題干并未體現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不能反映中央集權的變化,排除A項;題干強調的是漢代九卿到唐代六部尚書體現的官僚行政機構的性質變化,而非中央決策機構的成熟,排除B項;九卿和六部的變化不能體現行政效率的變化,排除C項。故選D項。22.唐朝時,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不需要地方長官察舉,更不需中正評定,沒有出身門第的限制,可以自行報名投考,由此可知,科舉制()A.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 B.提高了官員文化素質C.有利于社會階層流動 D.淡化了等級觀念【答案】C【解析】解讀材料可知,平民百姓可以通過科舉改變命運,躋身官僚行列,在社會的等級之間,必然會出現等級中的升降、甚至貴賤間的對流,重點強調科舉制加強了社會各階層之間的流動性,C項正確;中央集權解決中央與地方之間的矛盾,材料未涉及,排除A項;提高官員文化素質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項;只是增強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性,等級觀念并未淡化,排除D項。故選C項。23.唐朝初年,人丁是征稅的主要依據,唐朝后期,征稅的原則是“戶無主客,以現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造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大量減少 B.貧富差距擴大 C.人口流動性大 D.土地兼并嚴重【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戶無主客,以現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可知唐代后期兩稅法的征稅原則是,不再區分士戶(本貫戶)、客戶(外來戶),只要在當地有資產、土地,就算當地戶籍,上籍征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造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天寶年間,土地買賣和兼并之風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減少,均田制無法推行,租庸調制也無法維持,政府財政收入銳降,為了解決財政困難,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楊炎的建議,實行兩稅法,D項正確;根據材料無法得知唐代人口是減少還是增加了,排除A項;“以貧富為差”的意思是,每戶按人丁和資產繳納戶稅,B項表述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人口流動性大”不是導致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排除C項。故選D項。24.3-5世紀,儒學在東亞和東南亞等地區流行。隋唐以后,朝鮮、日本等國的各級學校把儒學經典作為教科書,儒學成為官學。儒學的向外傳播()A.說明中國是世界文化中心 B.源于儒學的強大吸引力C.源于開放兼容的文化政策 D.增強了各地的民族認同【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3-5世紀,儒學在東亞和東南亞等地區流行”,可知這是由于儒家的優秀文化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吸引著朝鮮、日本等國爭相學習,列為官學,B項正確;根據材料無法判斷中國是否是世界文化中心,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文化政策”,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民族認同”問題,排除D項。故選B項。25.宋太祖讓宰相趙普擬定某官缺名單,宋太祖討厭此人,把名單撕了。下次太祖又要趙普擬,趙普把前日撿起的破紙用漿糊黏貼了遞給太祖,趙普說暫無別人合適,太祖無奈只得同意。材料反映了()A.宋初相權凌駕于皇權之上 B.官僚政治傳統影響君主行C.皇權與相權既斗爭又依存 D.宋初官員的任免具有隨意性【答案】B【解析】解讀材料可知,雖然宋太祖討厭擬被人用人員,但后期又無奈同意了,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丞相制度自秦朝建立以來,都是皇帝的副手,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同時賦予了宰相制約皇帝的權利,說明官僚政治傳統影響君主行為,B項正確;相權沒有凌駕于皇權至上,A項表述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皇權與相權不是相互依存的關系,排除C項;宋代對于官員的任免不具有“隨意性”,任免官員是嚴格且謹慎的,排除D項。故選B項。26.王安石變法圍繞“理財”與“整軍”兩個方面開展。涉及農業、商業、軍事、科舉、教育等諸多領域。變法主要的目標是()A.調控經濟 B.擴大稅源 C.提高軍力 D.富國強兵【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和所學知識,王安石變法圍繞“理財”與“整軍”兩個方面開展,“理財”的目的是增加財政收入進而達到富國的目的,“整軍”的目的是提高軍隊戰斗力進而達到強兵的目的,所以王安石變法的主要目標是富國強兵,D項正確;對經濟的調控是具體的措施,而非目標,排除A項;擴大稅源和提高軍力都只是目標的一部分,表述不全面,排除BC項。故選D項。27.北宋時,宰相和樞密院各掌文武二柄,彼此牽制。只有當戰事爆發時,宰相才會兼任樞密院長官,兼具文武大權于一身。進入南宋后,出現了宰相長期兼任樞密院長官的現象。這一變化說明()A.宰相權力不斷加強 B.南宋面臨的戰爭較多C.北宋存在冗官問題 D.二府三司制威脅皇權【答案】B【解析】材料體現的是宋朝時期,只有當戰爭爆發時,宰相才會兼任樞密院長官,兼具文武大權于一身,但是南宋后,出現了宰相長期兼任樞密院長官的現象,說明當時南宋面臨的國防壓力增大,戰事頻發,B項正確;根據材料無法判斷宰相權力是否增強,排除A項;材料與北宋冗官問題無關,排除C項;北宋實行的二府三司制有利于加強皇權,D項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28.《遼史》記載:契丹“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边@一制度的實行源于()A.民族之間的矛盾沖突尖銳 B.遼朝的人口結構比較復雜C.南北生產生活方式的差異 D.契丹歷史傳統的持續影響【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由于南北生產生活方式的差異,遼政權對地處長城內外社會經濟和政治模式落差較大的不同民族地區實行“因俗而治”,以契丹國制和漢制分管南北,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C項正確;根據材料無法的得出民族矛盾是否尖銳,排除A項;“遼朝的人口結構比較復雜”不是導致南北面官制的主要原因,排除B項;“契丹歷史傳統”只是實行南北面官的因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D項。故選C項。29.遼人自稱炎黃子孫,稱自己為“中國”,同時也稱宋朝為“中國”。金人進入中原以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國”、“懂禮即中國”等漢儒學說和理論,自稱中國,金人并沒有將宋人排除于中國之外,宋也有承認金人占據的中原地區是中國,并引申金朝為中國。這()A.反映宋向少數民族妥協示弱 B.有利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C.表明遼與金被中原文化折服 D.說明少數民族地位不斷提高【答案】B【解析】根據“遼人自稱炎黃子孫,稱自己為‘中國’,……金人進入中原以后,……等漢儒學說和理論,自稱中國”可得出少數民族政權遼與金,都自稱是炎黃子孫,與中國有關,這反映的是中華民族的認同觀念,有利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B項正確;材料不能反映宋的妥協,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遼與金對中原文化的認同,而不是折服,排除C項;材料與地位高低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30.漢族大臣許衡給元世祖上書說“考之前代,北方奄有(統治)中夏,必行漢法,可以長久。故后魏、遼、金歷年最多,其他不能實用漢法,皆亂亡相繼后衛”,許衡主張()A.學習漢族典章制度 B.學習魏遼金的制度C.在地方實行行省制 D.治國需要因地制宜【答案】A【解析】解讀材料可知,許衡認為少數民族政權中,只有實行了漢族的政治制度,政權才能穩固長久,元朝國土面積遼闊,更應當學習漢制,所以許衡主張學習漢族典章制度,A項正確;許衡主張學習漢族典章制度,不是學習魏遼金的制度,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行省制”,排除C項;材料主旨是“許衡主張學習漢族典章制度”,而不是“治國需要因地制宜”,排除D項。故選A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40分。第31題14分,32題14分,33題12分。3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先秦諸子學術實有共同之主題,即重建現實政治、社會、道德與思想的秩序。其原因有二一是外在客觀原因,禮樂崩壞之際,秩序重建是當務之急二是內在主觀原因,知識階層自覺承擔歷史使命……“儒道墨法”不同的僅僅是實現目標的途徑和手段。——摘編自陸玉林、王興周等《中國學術通史》材料二在這幅立軸畫中,孔子、老子、紅衣羅漢(釋迦牟尼)坐于樹下共究玄理?!择T友蘭《中國哲學簡史》(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概括先秦諸子重建社會秩序的客觀原因,并分別指出儒家、法家為了重建社會秩序采用的主要途徑或手段。(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概括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思想領域呈現出的特征?!敬鸢浮浚?)客觀原因:經濟上:鐵犁牛耕出現,井田制逐漸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現,社會經濟發展。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逐漸瓦解,諸侯爭霸,禮崩樂壞。階級上,新興的士階層崛起、受重用。途徑或手段:儒家:強調“克己復禮”,實行“仁政”重建社會秩序。法家:強調法治,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重建社會秩序。(如答到“以法治國”、“變法革新”等法家觀點也可酌情給分。)(2)特征:儒佛道三教合流,思想多元,儒學正統地位受到挑戰。(佛道思想盛行:儒家正統地位受到挑戰:儒佛道三教合流,思想多元)【解析】【小問1詳解】客觀原因:根據所學,可從經濟、政治、階級等方面概括,可得出經濟上:鐵犁牛耕出現,井田制逐漸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現,社會經濟發展。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逐漸瓦解,諸侯爭霸,禮崩樂壞。階級上,新興的士階層崛起、受重用。途徑或手段:根據所學,概括儒家、法家的主張即可,得出儒家:強調“克己復禮”,實行“仁政”重建社會秩序。法家:強調法治,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重建社會秩序?!拘?詳解】特征:根據“在這幅立軸畫中,孔子、老子、紅衣羅漢(釋迦牟尼)坐于樹下共究玄理?!钡贸鋈宸鸬廊毯狭?,思想多元,儒學正統地位受到挑戰。3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東漢以來,匈奴、鮮卑等邊疆民族大規模內遷。西晉末年,政治黑暗,漢族大量流向邊遠地區,從而擴大了漢文化的影響邊疆民族在漢文化的影響下得到進一步發展,向中原地區展開更大規模的遷徙。晉室東渡,漢族大量南遷,促進了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內遷各族積極推行漢化政策,并以建大一統之功為己任,以華夏正統自居;在政治上逐漸由割據走向統一的同時,文化程度不斷提高,大量漢人南遷,促進了漢族與南方各族的交融以及漢文化在南方地區的進一步發展。這些為后來隋唐更大規模的統一奠定了基礎。——摘編自劉正寅《中國歷史上華夏認同的演進與升華》材料二唐朝對待不同的民族問題采取相應的政策措施,設立軍事行政機構針對的是解決北方突厥、回紇民族問題,以及東北秣褐民族問題冊封制度針對的是回紇、韓羈、南詔民族和親政策針對的是緩和唐朝和吐蕃的關系。唐朝統治階級能夠從各個民族問題產生原因出發去解決或緩和矛盾,實行開明的政策,在總體原則上依然牢牢把握著“以和為主”這一政策尺度。——摘編自馬曉琳《淺析唐代民族政策的主要措施及其評價》(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的方式,并分析民族交融的影響。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朝民族政策的特點。【答案】(1)原因:人口遷徙(少數民族內遷/漢人南遷);少數民族統治者漢化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征伐戰爭。影響:促進民族間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擴大漢文化的影響;促進邊疆地區的開發:促進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為隋唐統一莫定基礎。(2)特點:政策靈活;因地制宜;政策開明;以和為主。【解析】【小問1詳解】原因:根據“自東漢以來,匈奴、鮮卑等邊疆民族大規模內遷?!钡贸鋈丝谶w徙;根據“內遷各族積極推行漢化政策”得出少數民族統治者的漢化改革;根據所學可得出還有征伐戰爭。影響:根據“在政治上逐漸由割據走向統一的同時,文化程度不斷提高,大量漢人南遷,促進了漢族與南方各族的交融以及漢文化在南方地區的進一步發展。這些為后來隋唐更大規模的統一奠定了基礎?!笨傻贸龃龠M民族間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擴大漢文化的影響;促進邊疆地區的開發:促進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為隋唐統一莫定基礎等?!拘?詳解】特點:根據“唐朝對待不同的民族問題采取相應的政策措施”得出政策靈活;根據“設立軍事行政機構針對的是解決北方突厥、回紇民族問題,以及東北秣褐民族問題冊封制度針對的是回紇、韓羈、南詔民族和親政策針對的是緩和唐朝和吐蕃的關系?!钡贸鲆虻刂埔?;根據“唐朝統治階級能夠從各個民族問題產生原因出發去解決或緩和矛盾,實行開明的政策”得出政策開明;根據“以和為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