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46講
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課標要求:通過了解冷戰的典型事件,認識冷戰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戰的發生、發展與世界格局變化之間的相互影響。
二戰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國首腦相繼召開一系列會議,在締結一系列條約和協定后,建立了以美蘇兩大國為主導的“雅爾塔體系”。
我的一邊坐著巨大的俄國熊,另一邊坐著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間坐著的是一頭可憐的英國小毛驢。——丘吉爾雅爾塔會議“三巨頭”一、冷戰與兩極格局1、什么是冷戰——冷戰的含義是指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逐步形成的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長期對峙與競爭狀態。2、冷戰背景:①雅爾塔體系奠定了美蘇兩極格局的基礎2.冷戰背景:②直接原因:二戰結束后,美蘇失去了戰時同盟的基礎。一、冷戰與兩極格局
法西斯的消亡導致戰時同盟合作的基礎瓦解,使得美蘇合作的共同利益消失,而美蘇在戰時同盟掩蓋下的矛盾得以暴露,這些矛盾包括其固有的矛盾(如意識形態)以及戰后美蘇分配利益中的一系列矛盾,如波蘭問題、土耳其問題、伊朗問題等。這些矛盾加深了雙方相互間的懷疑和不信任。——沈志華《冷戰五書》
美國在世界上處于領導地位……愷撒、成吉思汗、拿破侖或其他任何一個偉大的領袖所擔負的責任,都不能同美國總統今天所擔負的責任相比。
——杜魯門
波蘭問題對于俄國人不僅僅是個榮譽問題,而且是個安全問題……因為蘇維埃國家一些極為重要的戰略問題都與波蘭有關……波蘭問題對蘇維埃國家來說是一個生死攸關的問題。
——《1945年2月斯大林在雅爾塔會議上的講話》美國:進行全球擴張、企圖稱霸世界,將蘇聯視為最大障礙蘇聯:力圖擴大在東歐的影響以維護自身安全,發展社會主義③根本原因:美蘇兩國在國家戰略、國家利益、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序幕:1946年丘吉爾的鐵幕演說一、冷戰與兩極格局“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在這條線后面,坐落著中歐和東歐古國的都城……所有這些名城及其居民無一不處在蘇聯勢力范圍之內,不僅以這種或那種形式,屈服于蘇聯的勢力影響,而且還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強的高壓控制。”——丘吉爾演說
1947年3月12日杜魯門總統在國會宣讀咨文,要求美國援助“受共產主義威脅的希臘和土耳其”,并公開宣稱,美國要在世界一切地方與蘇聯和共產主義對抗,此即“杜魯門主義”。標志:1947年“杜魯門主義”一、冷戰與兩極格局3.冷戰表現:實質:是美國遏制蘇聯和共產主義、稱霸世界的全球擴張主義
我們選擇希臘和土耳其不是因為它們特別需要援助,也不是因為它們是民主的光輝典范,而是因為它們是通向黑海和蘇聯心臟的戰略大門。——美國著名評論家李普曼《紐約先驅論壇報》(1947.4.1)領域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政治經濟軍事地緣政治1947年,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實施馬歇爾計劃(1947)穩定了西歐資本主義制度,加強對西歐的控制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1949),形成了以蘇聯計劃經濟模式為主導的經濟體系1949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北約)1955年,華沙條約組織成立(華約)1949.9德意志聯邦共和國1949.10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活動:自主學習,閱讀教材P110,找出冷戰的表現,完成表格。1947年,杜魯門主義美國對蘇聯發動冷戰的標志標志美蘇兩極格局形成下圖是1947年美國(圖一)和1949年蘇聯(圖二)以馬歇爾計劃(MarshallPlan)為題材創作的漫畫。[問題]材料中的兩幅漫畫主題有何不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形成這種不同的主要原因。[結論]
不同:圖一,馬歇爾計劃旨在幫助歐洲復興;圖二,馬歇爾計劃旨在控制西歐國家。原因:美蘇冷戰對峙,兩者政治立場不同。不對稱:美國及其盟國的總體實力始終強于蘇聯及其盟國;不完全:有些國家處于兩大陣營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亞等。奠定兩極格局的基礎雅爾塔體系1945打開美蘇冷戰的序幕鐵幕演說1946美蘇冷戰開始的標志杜魯門主義1947兩極格局正式形成北約與華約19551955年,華約成立,兩極格局正式形成。特征:不對稱和不完全;4.兩極格局的形成:一、冷戰與兩極格局兩極格局冷戰推動加劇
國際格局是指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過一系列的抗衡、分化組合而形成的一種相對穩定的結構。
兩極格局是指以美蘇兩極為中心,在歐洲形成北約與華約兩大軍事集團對立、在全球形成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全面對抗的格局。二、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化力量的成長1.特點: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東西方關系既有緩和,又有激烈的冷戰對抗。2.表現:①緩和:美蘇展開對話②對抗:發生了第二次柏林危機和古巴導彈危機。3.影響:第二次柏林危機古巴導彈危機(一)冷戰的發展
1958年11月,蘇聯要求美、英、法三國在6個月內從西柏林撤軍,遭到堅決反對,第二次柏林危機爆發。1961年8月12-13日,東德在西柏林周圍拉起一道全長約154千米的路障和鐵絲網,后來改建成水泥墻。這就是“柏林墻”。美國對此提出強烈抗議,并派裝甲部隊來到柏林墻下,與蘇聯坦克對峙,但雙方避免發生直接軍事沖突。柏林墻是德國分裂的象征,也是冷戰的重要標志性建筑。▲
1961年修建柏林墻1958—1961年第二次柏林危機
盡管我們的階級對抗是不可調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軍事沖突的問題上卻找到了共同的立場和共同的語言。——赫魯曉夫◎蘇聯部署在古巴的導彈射程◎古巴導彈危機古巴導彈危機1962年
◆原因:1962年,蘇聯開始向古巴運送導彈,準備在古巴建立導彈基地。◆結果:美國武裝封鎖古巴,經過對峙和談判,蘇聯最終從古巴撤走導彈,危機結束。二、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化力量的成長1.特點: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東西方關系既有緩和,又有激烈的冷戰對抗。2.表現:①緩和:美蘇展開對話②對抗:發生了第二次柏林危機和古巴導彈危機。3.影響:兩次危機雖然沒有達到局部熱戰的程度,但它們所帶來戰爭,特別是核戰爭的風險是空前嚴重的。第二次柏林危機古巴導彈危機(一)冷戰的發展材料:在西方國家中,法國總統戴高樂首先向美國的領導地位發起挑戰。他主張歐洲應是“歐洲人的歐洲”。主張歐洲聯合起來,擺脫美國人的控制。1.西方陣營逐漸分化(二)多極力量的成長二、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化力量的成長歐洲共同體的成立和發展①西歐:材料:從古代到近代,歐洲多國曾稱雄于世界,昔日的歐洲列強都已降為二等國、三等國。——丘吉爾
材料:歐洲各國能力有限,不能保證各國人民享受新時代的繁榮……為此需要建立更大的市場,除非歐洲各國創造一個經濟共同體,進而建立一個聯邦或一個實體,否則繁榮和社會的大發展是難以想象的。材料:從814年至1945年1100年間,法德之間的大仗、小仗加起來73次,這意味著每15年就打一仗。……1950年5月,法國外交部長舒曼提出“舒曼計劃”:“把法國、德國的全部煤礦和鋼鐵生產置于一個聯營機構的管制之下”,“各成員國之間的煤鋼流通將立即免除一切關稅”。原因現實:二戰使西歐喪失了世界政治經濟中心的優勢地位根本:經濟發展的需要直接:法德的和解外部:應對美蘇的威脅(1)經濟:西歐國家經濟實力大大增強。影響(2)政治:開始擺脫美國的控制,推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3)世界格局:沖擊了兩極格局,使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1.西方陣營逐漸分化(二)多極力量的成長二、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化力量的成長歐洲共同體的成立和發展①西歐:進程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歐洲共同體(1952年)(1958年)(1958年)(1967年)材料
下表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歐國家外交演變軌跡。20世紀50年代歐洲出于經濟上和軍事上對美國的依賴,在外交上亦步亦趨,追隨美國的冷戰政策20世紀60年代1966年,法國宣布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體系,提出對蘇聯、東歐國家“緩和、諒解、合作”的原則1969年,聯邦德國提出“新東方政策”,實現了同蘇聯、東歐國家的關系正常化20世紀70年代改善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關系。在中東、南部非洲和中美洲等問題上,違背美國的旨意,支持第三世界——摘編自楊勉等《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
【思考】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歸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歐外交發展的趨勢及其原因。
趨勢: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歐外交從追隨美國到尋求獨立自主。1.西方陣營逐漸分化(二)多極力量的成長二、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化力量的成長歐洲共同體的成立和發展經濟的“起飛”及其要成為“政治大國”的追求①西歐:②日本:原因①進行民主改革③加強政府投資,重視科技教育④美國的大力扶植⑤朝鮮戰爭爆發后,美國在日本的大量軍事訂貨,刺激了經濟的發展。②制定合乎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20世紀80年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表現日本謀求政治大國地位。形成美、日、歐三足鼎立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沖擊了兩極格局,促進世界向多極化方向發展。影響(二)多極力量的成長二、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化力量的成長2.社會主義陣營開始瓦解①原因:蘇聯的大國主義和民族利己主義②表現:東歐國家反對蘇聯控制的斗爭,中蘇關系的破裂波茲南事件、匈牙利事件(1956)蘇聯鎮壓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1968)P123
材料:1960年7月,蘇聯政府單方面決定,在一個月內撤回全部1390名援華專家,廢除343個專家合同和257個科技合作項目。此舉給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科技事業造成巨大損失,很多在建的重要工程被迫下馬。1961年,蘇聯又趁中國經濟困難之際,要中國連本帶息歸還朝鮮戰爭時期的軍事貸款(本息共計達14.06億盧布)。蘇聯對中國施加的壓力嚴重損害了兩國關系,為了頂住蘇聯的壓力,維護國家主權和利益,中國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第三編)3.中國的振興①標志事件:擁有“兩彈一星”、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美國總統尼克松正式訪華等。②意
義:中國成為國際社會中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二、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化力量的成長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尼克松訪華196419721967197119701979中日建交中美建交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4.第三世界的興起
二、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化力量的成長萬隆會議為不結盟運動奠定組織和思想基礎(1)萬隆會議:1955年,29個亞非國家和地區參與。戰后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國際會議,誕生了體現和平共處原則的“萬隆精神”。1955年萬隆會議第三世界崛起的開始2.不結盟運動:1961年成立,其性質是松散的國際組織。其成員國和觀察國等絕大多數是發展中國家,人口總和占世界人口的55%左右。(中國于1992年9月成為其觀察員國)1961年不結盟運動成立①政策:非集團、不結盟。②重要任務:反對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③行動綱領: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萬隆會議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不結盟運動是發展中國家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臺的標志。西方陣營逐漸分化社會主義陣營開始瓦解中國崛起第三世界的興起①西歐:歐洲共同體的成立和發展。②日本:經濟的“起飛”及其要成為“政治大國”的追求①原因:蘇聯的大國主義和民族利己主義。②表現:東歐國家反對蘇聯控制的斗爭,中蘇關系的破裂①標志事件:擁有“兩彈一星”、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美國總統尼克松正式訪華等。②意義:中國成為國際社會中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1955年萬隆會議召開;1961年不結盟運動的興起,標志著發展中國家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臺。兩極格局中孕育著多極化發展趨勢(二)多極力量的成長二、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化力量的成長(一)美蘇關系三、兩極格局的瓦解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再次加強對蘇聯遏制,同時大搞軍備競賽,提出并實施“戰略防御計劃”,企圖拖垮蘇聯。1.70年代末對抗:③蘇聯戰略收縮:蘇聯從阿富汗撤軍,宣布不再干涉東歐事務,同意兩徳統一。2.1985年以后,走向緩和:①對話:美蘇首腦多次會晤,建立了多層次對話機制。②裁軍:1987年,美蘇簽署《關于消除兩國中程和中短程導彈條約》,1991年,兩國簽訂《美蘇關于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主要是以蘇聯的退讓和妥協為前提的(二)中蘇關系1.1989年,戈爾巴喬夫訪華,蘇聯與中國關系也實現了正常化。蘇聯美國領導人赫魯曉夫艾森豪威爾、肯尼迪概況美國:①艾森豪威爾:通過對話談判,逐步“軟化”蘇聯。②肯尼迪:采取“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欖枝”的“和平戰略”。蘇聯:赫魯曉夫提出與美國“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重大緩和事件1959年赫魯曉夫訪美(戴維營會談);重大對抗事件A.1958--1961年的第二次柏林危機;
B.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1)第一階段(20C50S中—60S初):既緩和又對抗,美攻蘇守,優勢在美。總結歸納:冷戰的發展22(2)第二階段(20C60S中-70S末):由對峙走向緩和,蘇攻美守,優勢在蘇。。蘇聯美國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尼克松原因美國霸權地位相對衰落A.布雷頓森林體系逐步瓦解,美元地位動搖;B.經濟滯脹狀態;C.陷入侵越戰爭的泥潭;
D.西歐、日本的崛起。蘇聯國力提高,戰略武器與美國大致平衡。重大緩和事件尼克松調整政策,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收縮:A.調整與日、西歐的伙伴關系;B.結束越南戰爭;C.中美關系正常化。D.美蘇雙方會談;開始在限制和裁減核武器方面達成一些協議;主張加強在經濟、科技、環境領域的合作重大對抗事件A、蘇聯:絕不放棄意識形態的斗爭;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B、美國:積極推進“和平演變”策略
23西方的和平演變:指西方國家以政治、經濟、文化滲透等,對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進行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促使它們向西方靠攏,向資本主義“和平演變”。蘇聯美國領導人戈爾巴喬夫里根、(老)布什原因美攻原因:A.80年代經濟復蘇;B.里根政府的強硬態度。蘇守原因:A.經濟困難,社會矛盾激化;B.侵略阿富汗,負擔沉重;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重大緩和事件A.蘇軍撤出阿富汗;
B.中蘇關系正常化;C.兩徳統一;D.美蘇簽署《中導條約》(1987年)和《美蘇削減戰略武器條約》(1991年)。重大對抗事件美國加強對蘇聯遏制,同時大搞軍備競賽,提出并實施“戰略防御計劃”,企圖拖垮蘇聯。(3)第三階段(20C80S-90S初):美攻蘇守,蘇聯全面收縮。24總結歸納:冷戰的發展1、東歐劇變(1989)
東歐劇變是指從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東歐各個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制度發生根本性的改變,社會主義制度最終演變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劇烈動蕩。它是東歐社會主義事業的失敗,使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陷入低潮。(三)兩極格局的瓦解1989年,波蘭成為第一個發生劇變的東歐國家。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國并入聯邦德國,德國正式宣布統一。1992年,南斯拉夫解體。1993年,捷克斯洛伐克一分為二。1989年拆毀柏林墻實質:社會制度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社—資)1.原因:①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弊端;②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改革背離社會主義方向;③外部原因:東歐劇變和西方的“和平演變”戰略。2、蘇聯解體(1991)(三)兩極格局的瓦解
戈爾巴喬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取代科學社會主義,提倡所謂“多元化”和“公開性”,推行多黨制,從根本上動搖共產黨的領導。引起人們思想的混亂,導致了局勢動蕩,直至蘇聯解體。有人曾形象地說:“戈爾巴喬夫改革的手術刀不是揮向黨身上的腫瘤,而是揮向了黨的脖子。”戈爾巴喬夫3.影響:兩極格局崩潰,冷戰結束,世界多極化趨勢不可逆轉。2.標志:12.21《阿拉木圖宣言》“獨聯體”成立,12.26蘇聯解體【思考】冷戰的影響(1)消極加劇了世界的緊張局勢,使世界局勢長期動蕩不安。(2)積極①美蘇兩國勢均力敵,在近半個世紀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②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在共存中相互借鑒,取長補短,推動了世界的整體發展。③促使亞非拉發展中國家不結盟運動興起,第三世界由此崛起。④美蘇雙方爭奪在軍事、科技等領域的優勢,客觀上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美蘇冷戰下國際關系的特點
世界格局的演變: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
美蘇為首的兩極格局多極化趨勢加強(一超多強)課堂小結(2022·全國甲卷·35)1951年,美國黑人團體民權大會向聯合國發起請愿活動,指控美國政府對黑人犯有種族滅絕罪行。美國政府指責請愿活動是共產主義的宣傳,并尋找支持政府的黑人來駁斥這些指控。這反映出當時()A.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正式形成B.民權大會的指控缺乏事實依據C.美國對待種族問題的態度受冷戰意識影響D.美國政府對國內的種族平等問題漠不關心C(2022·山東高考·15)1967年,法國學者塞爾旺-施賴貝爾在其著作中宣稱,如果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國家不迅速采取行動以重新確立對歐洲經濟和社會的控制,歐洲也許會繁榮昌盛,但將在歷史上第一次被更為發達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統治。該著作出版后在歐洲很快成為暢銷書。這反映出歐洲社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分析項目管理考試的評分標準試題及答案
- 江蘇省贛榆縣海頭高級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生物上學期周練練習1無答案
- 微生物檢驗過程中的常見問題試題及答案
- 未來項目管理考試評估標準試題及答案
- 微生物檢驗師的責任與使命試題及答案
- 課題申報書參考
- 重要考點2025年注冊會計師考試總結試題及答案
- 學術課題申報書
- 證券從業資格證考試相關法律條款試題及答案
- 對項目實施過程的反思與總結方式試題及答案
- 2025年濮陽職業技術學院高職單招語文2019-2024歷年真題考點試卷含答案解析
- 農田水土保持的技術與治理策略研究試題及答案
- 2024農業考試重要措施試題及答案
- 2025年安徽滁州中鹽東興鹽化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國際貿易實務與案例教程題庫及答案
- 2025新能源考試試題及答案
- 小學思政教育主題班會
- “良知與悲憫”高頻素材積累-2024-2025學年高一語文單元寫作深度指導(統編版必修下冊)
- 2024山西三支一扶真題及答案
- 技術經紀人(初級)考試試題(附答案)
- 2025年江蘇省南通啟東市江海產業園招聘1人歷年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