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配人教版必修1第1章走近細胞第1、2節從生物圈到細胞、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第2章組成細胞的分子第1、5節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細胞中的無機物第2節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第3、4節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第3章細胞的根本結構第1、3節細胞膜——系統的邊界、細胞核——系統的分工合作第2節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第4章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第1節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第2、3節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第5章細胞的能量供給和利用第1、2節降低化學反響活化能的酶、細胞的能量“通貨”——ATP第3節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第4節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第6章細胞的生命歷程第1節細胞的增殖第2、3、4節細胞的分化、細胞的衰老和凋亡、細胞的癌變必修2第1章遺傳因子的發現第1節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一〕第2節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二〕第2章基因和染色體的關系第1節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第2、3節基因在染色體上、伴性遺傳第3章基因的本質第1節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第2、3、4節DNA分子的結構、DNA的復制、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第4章基因的表達第1、2節基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基因對性狀的控制第5章基因突變及其他變異第1節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第2節染色體變異第3節人類遺傳病第6章從雜交育種到基因工程第1、2節雜交育種與誘變育種、基因工程及其應用第7章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第1、2節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又來、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必修3第1章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第1、2節細胞生活的環境、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性第2章動物和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第1節通過神經系統的調節第2、3節通過激素的調節、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的關系第4節免疫調節第3章植物的激素調節第1、2、3節植物生長素的發現、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其他植物激素第4章種群和群落第1、2節種群的特征、種群數量的變化第3、4節群落的結構、群落的演替第5章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第1節生態系統的結構第2、3節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第4、5節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第6章生態環境的包護第1、2節人口增長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選修1專題1傳統發酵技術的應用專題2微生物的培養與應用專題3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專題4酶的研究與應用專題5DNA和蛋白質技術專題6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選修3專題1基因工程1.1、1.2DNA重組技術的根本工具、基因工程的根本操作程序1.3、1.4基因工程的應用、蛋白質工程的崛起專題2細胞工程專題3胚胎工程專題4生物技術的平安性和倫理問題專題5生態工程
1.細胞學說的建立過Ⅰ
2.多種多樣的細胞Ⅱ不因幸運而固步自封,不因厄運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強者,善于從順境中找到陰影,從逆境中找到光亮,時時校準自己前進的目標。
知識體系預覽第1、2節從生物圈到細胞、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
考綱要求(必考知識和實驗)熱點關注1.細胞學說的建立過程Ⅰ2.多種多樣的細胞Ⅱ1.原核細胞的結構特點2.顯微鏡的操作及圖像辨析3.識別某些常見的原核生物自主復習根底梳理一、生物的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1.細胞是生物體和的根本單位。2.病毒無結構,組成成分是蛋白質和,朊病毒只含有蛋白質,營生活。〔必須依賴活細胞增殖〕二、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1.系統:指彼此間、的組分有規律地結合而形成的整體。2.最根本的生命系統是,最大的生命系是。3.高等生物的生命系統層次有:細胞→→器官→系統→→種群→→生態系統→生物圈〔植物無“系統”層次〕。結構
功能
細胞
核酸
寄生相互作用
相互依賴
細胞生物圈
組織
個體
群落三、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細胞多樣性和統一性的原因。不同的細胞形態、大小千差萬別,這說明細胞具有。2.不同的細胞都具有、和細胞核〔或擬核〕這些相似的根本結構,這說明細胞具有。四、細胞學說1.細胞是一個有機體,一切動植物都由發育而來,并由所構成。2.細胞是一個的單位,既有它自己的,又對與其他細胞共同組成的的生命起作用。3.新細胞可以從中產生。多樣性細胞膜
細胞質統一性
細胞
細胞和細胞產物
相對獨立
生命整體老細胞
根底小測1.以下生物中,不具有細胞結構的是〔〕A.酵母菌B.SARS病毒C.藍藻D.大腸桿菌2.生命系統的最根本層次是〔〕A.原子B.細胞C.分子D.質子①②③④⑤是使用、操作顯微鏡的幾個步驟,以下圖為顯微鏡觀察中的兩個視野,其中細胞甲為主要觀察對象,當由視野〔1〕到視野〔2〕時,操作過程的正確順序是〔〕①轉動粗準焦螺旋②轉動細準焦螺旋③調節光圈④轉動轉換器⑤移動裝片A.①②③④B.③①②C.⑤④③②D.④⑤①②4.以下各組屬于原核生物的是〔〕A.乙肝病毒、大腸桿菌B.藍藻、酵母菌C.支原體、放線菌D.草履蟲、變形蟲BBCC
〔1〕該細胞為生物細胞,判斷的理由是。〔2〕該細胞與植物葉肉細胞相比,所共有的結構包括等。〔填標號〕〔3〕該細胞的細胞壁與植物細胞的細胞壁相比,不同之處表現在。〔4〕該生物主要以的方式進行繁殖。〔5〕該生物的遺傳物質除存在于③中外,還存在于〔填標號〕中,其在基因工程中的作用是。原核原核沒有核膜
①⑤⑥⑦〔至少答其中三個〕該細胞的細胞壁不含纖維素,主要成分是由糖類和蛋白質結合而成的化合物二分裂②作為運載體5,據圖答復:考點突破考點1病毒的特點1.病毒無細胞結構,是由核酸和蛋白質組成,且都有嚴整的結構。2.生活方式為寄生,它必須利用寄主細胞提供的原料、能量、酶和物質合成場所,才能進行增殖等活動。病毒一旦離開活細胞,不再有任何生命活動。所以病毒的培養必須利用活細胞,不能利用培養細菌的培養基。3.病毒對寄主細胞的危害,主要靠其增殖活動破壞細胞的結構,使細胞的功能喪失。如乙肝病毒破壞肝細胞;脊髓灰質類病毒破壞脊髓灰質前角的運動神經元,導致小兒麻痹;HIV病毒破壞T淋巴細胞,使人喪失免疫功能。4.病毒的遺傳物質為DNA或RNA,每種病毒只有一種核酸〔DNA或RNA〕二者不能并存。5.病毒能繁殖后代,所以屬于生物,由于它不能獨立地完成一定的生命活動,所以它不屬于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例一由A型流感病毒中的H5N1亞型引起的禽流感是一種高致病性禽類傳染病,其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以下關于禽流感病毒的說法正確的選項是〔〕A.雖然能引發傳染病,但是其沒有細胞結構,因此它不是生物B.能引發傳染病,必須寄生在活細胞內C.在人工配制的富含有機物的培養基上就可以培養D.通過細胞分裂進行繁衍后代【解析】此題考查病毒的結構、增殖和生活特點。解答此題需先明確考查的知識點,再結合知識儲藏逐個分析各選項。病毒雖然沒有細胞結構,但其可在寄主細胞內繁殖,是生物,A項錯誤。病毒必須利用寄主細胞提供的原料、能量和物質合成場所,才能進行增殖等活動。病毒一旦離開活細胞,不再有任何生命活動,B項正確。病毒專門營寄生生活,只有利用活細胞才可培養,C項錯誤。病毒通過增殖來繁衍后代,而不是通過細胞分裂,D項錯誤。【答案】B【解題總結】對病毒的考查一般分為結構、繁殖和培養三個方面,仍然需要牢記病毒是非細胞結構生物,必須寄生在活細胞中以復制的方式完成繁殖。跟蹤訓練如圖是艾滋病病毒〔HIV〕和大腸桿菌噬菌體〔T4〕的結構模式圖,比較二者的結構和化學組成,相同或不同的特征是〔〕A.二者不具備細胞結構,核心物質的化學結構相同B.HIV的外殼成分含有磷脂,T4外殼含有核酸C.二者核心物質都是核酸,外殼的化學結構不同D.HIV有細胞膜的結構,T4有細胞核的結構2.以下傳染性疾病的病原體中,能夠獨立進行新陳代謝的為〔〕A.瘋牛病的病原體B.艾滋病的病原體C.流行性感冒的病原體D.肺結核的病原體CD考點2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結構層次概念舉例細胞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神經細胞、心肌細胞、上皮細胞組織由形態相似,結構、功能相同的細胞和細胞間質構成神經組織、肌肉組織、上皮組織器官幾種不同的組織結合成的能完成某一生理功能的結構腦、心臟、小腸系統能共同完成一種或幾種生理功能的多個器官的組合神經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個體由若干器官和系統協調完成復雜生命活動的單個生物。單細胞生物由一個細胞構成一個個體蛙、人、草履蟲、龜
種群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內,同種生物個體的總和某區域內同種龜的所有個體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內,相互之間具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各種生物的總和一座山上的所有生物生態系統由群落與它所生存的無機環境相互作用構成森林生態系統生物圈由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環境構成地球上只有一個生物圈總之,1.由細胞→個體,既表達了高等多細胞生物個體發育的歷程,也重演了生命的進化歷程,即由單細胞生物進化到多細胞生物。2.個體→種群→群落表達了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系。3.群落→生態系統→生物圈表達了生物與其生活環境的關系。跟蹤訓練3.以下組合,在生命系統的層次中依次屬于種群、群落和生態系統的一組是〔〕①一個池塘中的全部生物②一片草地上的全部昆蟲③某水庫中的全部鯽魚④一根枯木及枯木上的所有生物A.①②④B.③①④C.①②③D.②③④4.以下不能看做生命系統結構層次的是〔〕A.人的身體B.細菌和真菌C.人工合成的病毒D.池塘5.以下生物系統結構層次是按照由簡單到復雜的順序排列的是〔〕A.細胞→組織→器官→系統→生物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生物圈B.細胞→組織→器官→系統→生物體→種群→群落→生物圈→生態系統C.細胞→組織→器官→系統→種群→生物體→群落→生態系統→生物圈D.細胞→組織→器官→生物體→系統→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生物圈BCA考點3顯微鏡的使用一、使用方法取鏡→安放→對光→放置裝片→使鏡筒下降→使鏡筒上升→低倍鏡下調清晰,并將要放大觀察的物像移至視野中央→轉動轉換器,換上高倍物鏡→緩緩調節細準焦螺旋,使物像清晰。物像大小看到細胞數目視野亮度物鏡玻的距離視野范圍高倍鏡大小暗遠小低倍鏡小多亮遠大二、高倍鏡與低倍鏡的比較顯微鏡下所成的像是倒立的放大的虛像。倒立是指上下、左右均是顛倒的,相當于將觀察物水平旋轉了180°。放大是指長度或寬度的放大,不是指面積或體積的放大。視野的大小與放大倍數成反比,即放大的倍數越大視野越小,看到的標本范圍就越小。例二以下有關顯微鏡操作的表達,錯誤的選項是〔〕A.標本染色較深,觀察時應選用凹面反光鏡和大光圈B.將位于視野右上方的物像移向中央,應向右上方移動玻片標本C.假設轉換高倍物鏡觀察,需要先升鏡筒,以免鏡頭破壞玻片標本D.轉換高倍物鏡之前,應先將所要觀察的物像移到視野正中央【解析】先思考使用顯微鏡的步驟及本卷須知,然后對照各選項作答。標本染色較深時透光性較差,視野相對變暗,觀察時應選用凹面鏡和大光圈增大進光量。光強用平面鏡和小光圈,光弱用凹面鏡和大光圈。顯微鏡下觀察到的是倒像。物像位于視野右上方,那么在玻片標本中位于左下方,要移向中央應向右上方移動玻片標本。轉換高倍鏡觀察,只需轉動轉換器換上高倍物鏡即可,假設視野不清晰,可調細準焦螺旋,故C錯誤。在轉換高倍鏡之前,將要觀察的物像先移到視野中央,以便在較小的視野中觀察到物像。【答案】C【解題總結】視野中細胞數目的相關計算。①一行細胞:個數×放大倍數的比例倒數=最后看到的細胞數。②圓形視野范圍細胞的數量可根據視野范圍與放大倍數的平方成反比計算。跟蹤訓練6.某同學在顯微鏡下觀察綠色植物葉的徒手切片,當轉動細準焦螺旋時,有一局部細胞看得清晰,另一局部細胞看上去較模糊,這是由于〔〕A.反光鏡沒有調節好B.標本切得厚薄不C.細準焦螺旋沒有調節好D.顯微鏡物鏡損壞7.如果在載玻片上寫一個字母“b”,那么在視野中看到的是〔〕A.BB.DC.PD.qBD考點4細胞多樣性及統一性一、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比較原核細胞真核細胞大小較小較大本質區別無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有以核膜為界限的真正的細胞核細胞壁有,主要成分是糖類和蛋白質有,主要成分是糖類和蛋白質植物細胞有,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和果膠;動物細胞無細胞壁細胞質有核糖體,無其他細胞器有核糖體和其他細胞器細胞核擬核,無核膜和核仁有核膜和核仁DNA存在DNA存在形式擬核:大型環狀質粒:小型環狀細胞核:和蛋白質形成染色體細胞質:在線粒體、葉綠體中裸露存在分裂方式一般為二分裂無絲分裂、有絲分裂、減數分裂舉例細菌、藍藻的細胞動物、植物、真菌的細胞二、細胞的多樣性1.不同生物細胞多樣性的原因:遺傳物質不同。2.同一個體細胞多樣性的原因:細胞分化的結果。三、細胞的統一性1.結構:不同細胞都有相似的根本結構,即都有細胞膜、細胞質和與遺傳有關的核物質。2.組成:不同細胞有根本相同的化學元素和化合物的種類。3.細胞中的某些生命活動相似——DNA復制、蛋白質合成等。遺傳物質都是DNA,遺傳密碼通用等。例三以下是表示①②③④四個框圖內所包括生物的共同特征的表達,正確的選項是〔〕A.框圖①內都是原核生物,且都能發生突變B.框圖②內的生物都不含葉綠素,且都是分解者C.框圖③內的生物都具有細胞結構,且都有細胞壁D.框圖④內都是異養生物,且都能進行有絲分裂【解析】先判斷各框圖內的生物所屬類型,再對照各項確定答案。煙草花葉病毒無細胞結構,不屬于原核生物。硝化細菌可利用土壤中的氨氧化時所釋放的能量來制造有機物,即可進行化能合成作用,屬于生產者。衣藻和金魚藻屬植物,有細胞壁;酵母菌屬真菌,硝化細菌屬細菌,都具有細胞壁,但細胞壁的成分有所不同,故C項正確。硝化細菌屬自養原核生物,可進行分裂增殖,但不是有絲分裂,有絲分裂是真核細胞具有的增殖方式之一。
【答案】C【解題總結】辨析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原核生物是由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例如,所有細菌、藍藻〔念珠藻、色球藻、發菜等〕、放線菌、支原體、立克次氏體、衣原體等都是原核生物。不要把噬菌體和酵母菌這樣帶“菌”的都誤認為是原核生物。噬菌體是病毒,即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酵母菌等一些真菌是真核生物。地球上絕大多數生物是真核生物。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根本區別在于前者沒有由核膜包圍的成形的細胞核。跟蹤訓練8.以下四組生物中,細胞結構最相似的是〔〕A.變形蟲、水綿、香菇B.煙草、草履蟲、大腸桿菌C.小麥、番茄、大豆D.酵母菌、靈芝、豌豆9.以下有關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表達中,錯誤的選項是〔〕A.藍藻和水綿細胞中都含有核糖體B.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最大的區別是原核細胞沒有由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細胞核C.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都有染色體D.原核細胞的細胞膜的化學組成和結構與真核細胞的相同CC實驗探究實驗方法探究性實驗與驗證性實驗。
1.探究性實驗:指實驗者在不知曉實驗結果的前提下,通過自己實驗、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結論,從而形成科學概念的一種認知活動。2.驗證性實驗:指實驗者針對的實驗結果而進行的以驗證實驗結果、穩固和加強有關知識內容、培養實驗操作能力為目的的重復性實驗。3.二者的比較:探究性實驗驗證性實驗實驗目的探索研究對象的未知屬性、特征以及與其他因素的關系驗證研究對象的已知屬性、特征以及與其他因素的關系實驗假設假設一般采用“如果A,則B”的形式表達,是根據現有的科學理論、事實,對所要研究的對象設想出一種或幾種可能性的答案、解釋由于結論是已知的,因此不存在假設問題實驗原理因探究內容而異因驗證內容而異實驗過程應有的實驗步驟實際上并未完成,因探究內容而異應有的實驗步驟,可以是曾經做過或尚未做過的,因驗證內容而異實驗現象未知,可以不描述已知,應準確描述對應假設,分類討論。一般需討論“如果出現結果①會怎樣,如果出現結果②或③又會怎樣”。但有時也會出現“預測最可能的結果”的問題,此種情況應根據已有知識推測最合理的結果實驗結論不同的測驗結果有相應的不同結論對應實驗目的做出肯定結論實驗結果預測典例導悟例為“探究食鹽對草履蟲的影響”,依據所給的材料和用具完成實驗方案,預測可能的實驗結果并得出相應的結論。〔1〕實驗原理:草履蟲具有應激性,它對外界刺激能發生反響。〔2〕材料用具:草履蟲培養液、食鹽、吸管、顯微鏡、載玻片、鑷子、吸水紙。〔3〕實驗方案:①從草履蟲培養液中吸一滴含有草履蟲的培養液,滴在載玻片的左側,右側滴一滴不含草履蟲的培養液,并將兩滴培養液連通。在低倍顯微鏡下觀察草履蟲的運動狀況。過一段時間后,左、右兩側培養液中的草履蟲數量大致相等〔見示意圖〕。〔提示:實驗排除食鹽濃度因素的影響〕②。〔4〕預測可能的實驗結果并得出相應的結論。①預測:。結論:。②預測:。結論:。③預測:。結論:。【解析】此題為一道探究性實驗題,在設計時,需確定自變量和因變量,嚴格控制好無關變量。自變量食鹽對因變量草履蟲的刺激效果包含有益、有害、無影響三種情況。【答案】〔3〕②向左側草履蟲培養液中加一粒食鹽,在顯微鏡下觀察草履蟲的移動情況〔4〕①草履蟲集中在右側說明食鹽為草履蟲的有害刺激②草履蟲集中在左側說明食鹽為草履蟲的有益刺激③草履蟲仍然均勻分布于兩側說明食鹽對草履蟲的生活無影響能力提升研究人員發現,人體中一種重要激素,即所謂的“瘦素”,能夠控制人的食欲,注射后,食欲會下降,從而對人體是否發胖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某校生物興趣小組想利用以下材料,設計實驗探究“瘦素”能否控制動物的食欲以及能否具有減肥作用,請你幫他們完成以下實驗設計和預測實驗結果并分析。實驗題目:“瘦素”能否控制動物的食欲以及是否具有減肥作用。材料用具:大鼠假設干只、普通飼料、一定劑量的“瘦素”溶液、生理鹽水,其他所需條件均滿足。步驟設計:〔請簡要寫出〕第一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區塊鏈在提升教育公平性的五年計劃2023-2028
- 商務禮儀師考試有效反饋機制與試題答案
- 細致梳理酒店經營管理師考題及答案
- 車輛自動化檢測系統的技術發展試題及答案
- 質量工程師考試要掌握的常見難點試題及答案
- 交通工程測量及評估方法試題及答案
- 2024年酒店考試中的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考核試題及答案
- 紡織機械行業知識測驗試題及答案
- 紡織機械操作證書考試的知識補充試題及答案
- 紡織機械行業發展新機遇試題及答案
- 《交通運輸概論》 課件全套 第1-7章 緒論、公路運輸系統-綜合運輸系統
- 大學生就業創業法律實務智慧樹知到課后章節答案2023年下上海建橋學院
- 不確定的危機下做確定的業績
- 七年級生物下冊期中考試試卷和答案
- 老舊供熱管網改造工程技術標投標方案
- 葫蘆島鵬翔生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年產農藥系列產品3700噸、年產胡椒環2000噸建設項目環評報告
- 最新火電廠工作原理演示文稿
- 證據清單模板
- 婚前醫學檢查證明(含存根)
- GB/T 13288-1991涂裝前鋼材表面粗糙度等級的評定(比較樣塊法)
- DB63-T 2086-2022水利水電工程堆石混凝土壩施工質量檢驗與評定規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