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謝中書書定_第1頁
答謝中書書定_第2頁
答謝中書書定_第3頁
答謝中書書定_第4頁
答謝中書書定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孔子曾經說過:“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自古以來許多文人墨客都喜歡游山玩水,他們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歌詠自然山水的優美詩文。如:蘇軾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更有孟浩然的“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這些優秀的詩句真是不勝枚舉,今天,我們要走進的這篇文章,更是被稱為是一幅“清麗的山水畫”,又是一首“流動的山水詩”,既像畫又是詩,那會是一篇怎么樣的文章呢?我們一起來感受和學習這篇《答謝中書書》。答謝中書書10高聳入云夕陽欲頹清流見底1反復誦讀中感知內容、把握文意,積累一些文言詞。2品味語言,通過想象理解作品優美的意境,體會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重點)(難點)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中國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書信,書信的實用性和審美性的結合十分完美。書信文學功能多種多樣,可以抒情,也可以寫景,可以寫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談論文學,談論政治等。書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歷經南朝宋、齊、梁三代,到三十七歲時,拜表解職,隱居到句容山,就是后來的茅山。梁武帝遇有國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詢他的意見,時人稱為“山中宰相”。梁武帝多次要他出來做官,他堅辭不受。陶弘景是文學家、思想家、醫學家,他受道教思想影響很大,隱居后遍游名山,修道煉丹,并作為道教宗師而垂名青史。《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給謝徵的一封回信。寫于南北朝,這個時期,因政局動蕩,矛盾尖銳,不少文人遁跡山林,從自然美景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黑暗的人世,而隱居句曲山(今江蘇茅山)。這些文人在他們的書信中,常常描山畫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為對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請同學們聽讀課文,并在課本上及時做好旁批和圈點。體會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風格。《答謝中書書》課文朗讀。圈點要求1用斜線畫出句子的停頓。2用波浪線畫出文中優美的寫景句。一

讀一讀字音夕日欲頹沉鱗競躍tuíyuè

lín二

寫一寫字形yuán()鳥亂鳴沉鱗jìng()躍猿競三

文言知識積累部分來自《點撥》一古今異義曉霧將歇古義:消散;今義:休息夕日欲頹古義:墜落;今義:衰敗,萎靡

部分來自《點撥》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古義:語氣詞,相當于“罷了”;今義:名詞,耳朵二一詞多義欲:夕日欲頹將要實是欲界之仙都與“界”合用,欲界,指人間自:自康樂以來自從自非亭午夜分如果部分來自《點撥》三詞類活用五色交輝名詞用作動詞,輝映

四名句積累1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2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導思1文章描寫了怎樣的自然美景?導思2:文章的語言很美,具體體現在哪些地方?結合句子賞析。自然美景語言關鍵詞:思想之美景色之美原文:山川之美,古來共談。譯文: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贊嘆的啊。翻譯課文第一段原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五色交輝: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斕。五色,古代以青、黃、黑、白、赤為正色。交輝,交相輝映。注釋:譯文: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第二段原文: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四時:四季。俱:都。曉:早晨。歇:消散。頹:墜落。沉鱗競躍:潛游在水中的魚爭相跳出水面。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注釋:譯文: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爭相跳出水面。原文: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實:確實。欲界:指人間。自:自從。與yù:參與,這里指欣賞。注釋:譯文:這里實在是人間天堂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的人了。第三段怎樣理解“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答案】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字里行間,與謝靈運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1“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句話有什么作用?【答案】本題運用開頭句段作用分析法。首句總領全文,奠定了寫景抒情的基調。【難點探究】作者描寫的景物有山、水、石壁、魚、樹木、猿鳥、夕陽、霧。這些景物是雜亂無章的嗎?作者按什么樣的順序來寫的?【答案】不是。由仰視到俯視再到平視,由早到晚。作者依次向展現了山川四時的美景,和一天中晨昏景色的變化,為我們勾畫了一個活靈活現、趣味盎然的山林世界。重點品析第二段作者是怎樣進行動靜結合的景物摹寫的?【答案】一是形體的動與靜:高峰為靜,流水為動。二是光色的動與靜: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三是聲響的動與靜: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部分來自《點撥》3“高峰入云,清流見底。”這兩句描寫了哪些景物?是從哪些角度來寫的?【答案】描寫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種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凈;分別從仰觀、俯察兩種視角來寫。部分來自《點撥》4“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試用形象的語言描繪其畫面,并說說這幾句描寫取得怎樣的表達效果?【答案】猿鳥的嗚叫聲穿越了清晨即將消散的薄霧,傳入耳際;夕陽的余暉中,魚兒在水中競相嬉戲意思對即可。這幾句描寫,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了生命氣息。部分來自《點撥》5“曉霧將歇……沉鱗競躍”一句有什么妙處?【答案】“曉霧將歇……沉鱗競躍”一句通過描寫朝與夕兩個特定時間段的生物的活動,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了生命氣息。重難點小結部分來自《點撥》本文作者用寥寥數筆,描繪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畫卷,其間景物色彩燦爛,生命勃發,靈動飛揚。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悅,體現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答謝中書書總引: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括:欲界之仙都仰視:高峰入云俯視:清流見底平視: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晨昏:曉霧、猿鳥;夕日、沉鱗具體敘寫文章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1結構縝密。本文屬小品,全文分三部分。開頭以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當中的寫景部分則具體敘寫山川之美。先仰視“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見底”,復平看“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曉”與“夕”兩層來寫,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脈絡貫通。最后“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先以感嘆總括前文,再以名人證實此說。這樣,首尾呼應,議敘結合,使文章主體部分更為鮮明突出。2語言凝練。這篇小品語言極富特色,言簡意賅,無一句之虛,無一字之冗。先以“高峰”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