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飲食營養學(中醫飲食營養學講稿)_第1頁
中醫飲食營養學(中醫飲食營養學講稿)_第2頁
中醫飲食營養學(中醫飲食營養學講稿)_第3頁
中醫飲食營養學(中醫飲食營養學講稿)_第4頁
中醫飲食營養學(中醫飲食營養學講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297第一章中醫飲食營養學的概念和內容概念“營養”一詞并非外來語,宋代大文豪蘇東坡《養生說》中即有“營養生者使之能逸而能勞”?!盃I養”古代又作“榮養”。[例如]《晉書·趙至傳》云:“至年十三,請師受業……至日,吾小未能榮養,使老父不免勤苦?!敝两?,在日本仍沿用“榮養”一詞。營:經營,營造。榮:榮盛,繁榮。養:養護,補養。營養,系指機體攝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或養料,以維持正常生命活動的過程。近百年來,西方醫學傳入我國,其中一門與營養學性質相近的學科(nutrition)被譯為“營養學”,而實際上,我國固有的中醫飲食營養學已有兩千多年歷史,自成體系,滲透于中醫各科之中。中醫飲食營養學,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應用食物來保健強身,預防和治療疾病,或促進機體康復以及延緩衰老的一門學科。它和藥物療法、針灸、推拿、氣功、導引等學科一樣,都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某種意義上講,中醫飲食營養學在預防醫學、康復醫學、老年醫學領域中,更占有重要地位。飲食:泛指固態、流態、半流態的食物或食品。食物:給人提供養分,滿足心理要求的自然界的一種物質。食品:食物進一步的加工品。天然營養保健品:介于藥食之間的天然物質,古稱為“餌”。食品的標準:色、香、味、形、器(器皿)、意(含義、意義)、質(營養成分、中醫作用)、效(效果)、量,或營養成分、心理滿足、飽腹感。研究內容中醫飲食營養學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基礎理論和臨床應用兩大部分,從歷代有關文獻記載和臨床實際情況分析,基本包括飲食養生、飲食治療、飲食節制和飲食宜忌四個方面,前兩者是指飲食在實際生活與臨床中應用的范圍;后二者是指飲食在生活與臨床中應用的方式方法。四者密切相關,不可分離或孤立。所以有一種看法,認為使用添加藥物的藥膳,如黃芪燉雞之類,就是“中醫飲食營養學”,實際上,這種看法是不全面的。飲食養生中醫飲食養生,習稱“食養”、“食補”,是泛指利用飲食來達到營養機體、保持健康或增進健康的活動?!端貑枴の宄U笳摗匪f的“谷肉果菜,食養盡之”,這是食養概念較早的記載。飲食物的作用,不僅體現在維持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它還具有補養作用,所謂“無病強身”,這是與現代營養學觀點不同的。食養的內容按歷代中醫中藥有關文獻統計,常用的近百種食物的補養作用,計有聰耳、明目、烏發、生發、增力、益智、安神、健膚、美容、輕身、固齒、肥人、強筋、壯陽、種子(助孕)、益壽等二十余種。這些作用在提高人體健康素質和預防保健方面有著重要意義,是構成中醫養生學的一個組成部分。飲食治療中醫飲食治療,習稱“食治”、“食療”,是泛指利用飲食來治療或輔助治療疾病的活動。它的理論和實際應用方法十分豐富,是為中醫天然療法的一個重要方面。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千金要方》一書就有“食治篇”,后又有《食療本草》等飲食療法專著相繼問世。食療的作用和藥療基本一致,主要體現在扶正與祛邪兩方面。[例如]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篇》中所說:“食能祛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氣血”。他同時還指出藥療與食療的不同之處:“藥性剛烈,猶若御兵?!薄叭裟苡檬称金?,適性遣疾者,可謂良工?!彼⒁帽怡o語:“為醫者當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后命藥?!敝嗅t食療內容滲透在中醫各科中,食療方法和方劑豐富多彩,近年來,中醫食療成果已有不少被現代科學所證實,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如應用芹菜防治高血壓病;應用燕麥防治高血脂癥;應用紅棗防治貧血癥;應用木耳防治眼底動脈出血癥以及用百合、馬齒莧、苦瓜等防治細菌和病毒性感染疾患等,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飲食節制中醫飲食節制,習稱“食節”、“食用”,是泛指飲食的方式方法,包括飲食的合理習俗、飲食衛生制度等。它包括因時、因地、因人而異地正確選用飲食,且提倡全面膳食和節制飲食。《素問·生氣通天論》提出的“食飲有節,謹和五味”就是食用的基本觀點。中醫食節內容散在于中醫、中藥、養生、民俗、民情、居家等學科中,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飲食文明和古代衛生學水平,是中國飲食文化和醫藥文化的結晶,如前面提及的食物應用的規律和方法(如食物的量、次數、時間、季節等。);全面膳食,不偏食;不暴飲暴食;講究食物衛生清潔;進茶、進酒適量,把與飲茶、飲酒有關的活動納入飲食文化范圍之中,以達到情志養生的效果。飲食宜忌中醫飲食宜忌,習稱“食忌”、“食禁”。“宜”為常,故不多言,言“忌”較多。中醫“食忌”內容十分豐富,有別于現代營養學內容。它主張,常人與病人的飲食內容不應該也不可能是一個固定的模式,應因人、因地、因時、因病而有所不同。它實際是在強調飲食的針對性,得當則為宜,失當則為忌,在生活和臨床中要做到“審因用膳”[例如]《金匱要略》所說:“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后世醫家孫思邈進一步提出“安生之本,必資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因此,在生活和臨床中品評飲食的營養價值,不論是用于食補,還是用于食療,都不應從珍、奇、名、貴出發,而應著眼于其使用是否得當。中醫飲食營養學中,飲食禁忌內容在生活和臨床應用方面有一些具體要求,如飲食與季節、與體質、與地域不同在應用方面的禁忌;食物之間、食物與藥物之間的配伍禁忌;飲食調配制備方面禁忌,以及患病期間的飲食禁忌等。這些內容豐富了中醫飲食營養學,具有一定的科學意義。中醫飲食營養學的基本觀點中醫飲食營養學和其他中醫學科一樣,它的發生與發展,因受歷史條件的影響,其理論與中國古代樸素的哲學理論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其特點體現于宏觀與整體觀方面。天人相應整體營養觀中醫認為,人處在天地之間,生活于自然環境之中,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和自然具有相通相應的關系,遵循同樣的運動變化規律。這種人和自然息息相關的關系體現在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包括飲食營養方面。早在兩千年前,古代醫家就認識到飲食的性質對機體的生理和病理方面的影響。[例如]《素問·宣明五氣篇》所載的“五味所入”和《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指出的“五味所生”等皆說明作為自然界產物的“味”對機體臟腑的特定聯系和選擇作用。除此,食物對臟腑尚有“所克”、“所制”、“所化”等作用。中醫常據天人合一的整體營養觀運用食物來達到補虛、瀉實、調整陰陽的目的。自古以來,以養生益壽,防治疾病的古代佛、道、儒、醫、武各家學說,無不用人體內部與自然界的協調統一的理論來闡述人體的生、老、病、死規律,同時也無不應用天人相應的法則來制訂各種休逸勞作,飲食起居措施,對須臾不可離的飲食內容,以及進食方式提倡既要注意全面膳食“合而服之”,同時又主張因時、因地、因人、因病之不同,飲食內容亦有所變化,做到“審因用膳”和“辨證用膳”。調理陰陽營養觀分析歷代食養與食療著作不難看出,傳統營養學理論核心就在于掌握陰陽變化規律,圍繞調理陰陽進行食事活動,以使機體保持“陰平陽秘”。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謹察陰陽之所在,以平為期。”中醫理論認為,機體失健,乃陰陽失調所致,所以治療和飲食養生等則以調理陰陽為基本原則。《素問·骨空論》說:“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余則瀉。”或補或瀉,都是在調整陰陽,都是以平為期。關于飲食的宜忌,中醫也是從陰陽平衡出發的,于陰平陽秘有利則宜,反之為忌。[例如]痰濕病人忌食油膩;木火質人忌食辛辣;老人若陰不足陽有余,則應忌食大熱峻補之品;發育期兒童無特殊原因不宜進補;某些患者,如皮膚病人、哮喘病人應忌食蝦蟹等海產品;胃寒患者忌食生冷食物等。其實質是為防止犯虛虛實實之弊??傊龅饺纭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匪f:“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痹谑澄锎钆浜惋嬍痴{劑制備方面中醫亦注重調和陰陽,使食物無寒熱升降之偏頗。[例如]烹調魚、蝦、蟹等寒性食物時須佐以蔥姜酒醋類溫性調料,以防菜肴偏于寒涼,食后有損脾胃而引起脘腹不舒等癥;又如食用韭菜等助陽之品,常配以蛋類以滋陰,以達到陰陽互補之目的。食藥一體營養觀1.食藥同源中醫學歷史表明,食物與藥物同出一源,二者皆屬于天然產品。食物與藥物的性能相同,具有同一的形、色、氣、味、質等特性。因此,中醫單純使用食物或藥物,或食物與藥物相結合來進行營養保健,或治療康復的情況是極其普遍的。在《內經》所載的十三個方劑中,有一半是食物成分,這也是最早的“藥膳”方。在《五十二病方》中有1/4為食物成分方劑,《傷寒論》112方中則占1/2以上。在以上古方中,應用桂、姜、棗、椒、茴、扁豆、薏米、甘草、酒、醋,乃至動物膠膏等食物是極為普遍的。2.食藥同理食物與藥物同用,除因食藥同源外,主要基于食物與藥物的應用由同一理論指導,即食藥同理。中醫認為,機體衰弱失健或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就意味著陰陽兩方面的互相消長,如陰陽的偏盛偏衰等。如何調整這種陰陽失調,張景岳說:“欲救其偏,則惟氣味之偏者能之。”食物與藥物一樣,皆屬氣味之偏者,正如《壽親養老新書》所說:“水陸之物為飲食者不管千百品,其五氣五味冷熱補瀉之性,亦皆稟于陰陽五行,與藥無殊……人若知其食性,調而用之,則倍勝于藥也……善治藥者不如善治食?!笔澄锏姆乐渭膊∽饔?,也是通過祛除病邪,消除病因,或補虛扶弱,調整重建臟腑氣機功能,來達到消除陰陽失調的。3.食療與藥療關系食藥同源,食藥同理,二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從眾多的本草、方劑典籍中,不難發現食藥同用的例證。如采用烏雞、羊肉、驢皮、豬膚、鳥卵、蔥、姜、棗等以補益陰陽氣血或調補胃氣,進而達到防治疾病之效。而從大量古代食譜、菜譜、茶譜中又不難發現其中也有不少藥物,如枸杞、山藥、黃芪、茯苓、丁香、豆蔻、桂皮之類,以提高食品保健強身和防治疾病的功效。食療與藥療的區別食療藥療攝取過程長,用量大,作用緩攝取過程短,用量小,作用急無毒副作用有毒副作用,只是有大小多少之分基于營養,成分易被機化基于治療,成分不易被同化滿足心理要求不一定滿足心理要求輔助治療或直接治療直接治療全面膳食與審因用膳相結合營養觀數千年的飲食文化歷史表明,中華民族的飲食習慣從整體來看,是在素食的基礎之上,力求葷素搭配,全面膳食的。正如《素問·五常政大論》所說的“谷肉果菜,食養盡之”和《素問·藏器法時論》所說的“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所謂全面膳食,就是要長期或經常在飲食內容上盡可能做到多樣化,講究葷素食、主副食、正餐和零散小吃,以及食與飲等之間的合理搭配。既不要偏食,也不要過食與廢食。但另一方面,對特殊人或患者,也不主張采用與常人一樣的飲食模式,可據其不同的體質、職業、信仰與病情,做到審因用膳和辨證用膳。參考:營養、微量元素與人體健康欣逢盛世,人人都想健康。怎樣才能獲得健康,確是一個大有講究的問題。1.健康的必需條件積歷代經驗總結,經現代科學求證,對于健康的必需條件當前普遍認為,第一是精神(心理)因素,要有一顆善良的心,有一個辯證唯物論的思想方法,提高自己心理承受能力;第二是營養狀況,要有營養知識,并且努力做好;第三是運動水平,要不拘形式的做到多運動,勞動不完全等同于運動,運動量不足,熱量消耗不了,是導致疾病和亞健康狀態的重要原因;第四是醫療條件。上述三條做到了,仍會有問題,就要去看病,現代醫療條件也是保證健康的必要條件。四條中,任何一個因素都不是萬能的,任何時候都應講求多種有利因素的積極協同作用。2.營養是健康的物質基礎國際上流行一種說法:三高飲食(高蛋白、高脂肪、高糖)造成了現代文明?。ㄐ哪X血管病、癌癥、糖尿病和亞健康狀態)。其實還有三低(低維生素、低礦物質、低膳食纖維)作怪。很多人對這六大營養要素不了解,當然做不好營養平衡,甚至有不少人將營養與蛋白質畫等號。對營養的認識,實在應引起人們極大的關注才行。于若木先生認為應把營養教育做為一個“待定的國策”來看待。如,1995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查表明,7~18歲學生比10年前平均身高增加3.09cm,平均體重增加2.05kg,但營養不良問題依然存在。主要是蛋白、脂肪、糖類營養過剩、體重超標、肥胖兒增多。胖男孩由1985年的2.75%增加到1995年的8.65%,胖女孩由3.38%增加到7.18%。尤其不容忽視的是城市男生肥胖兒高達12.03%!這種狀況,對體質、智力產生不良影響,并為心血管病、糖尿病等病證的早發埋下隱患。小胖子、大胖子、老胖子隨處可見,這實在不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營養是造就一個強大民族的手段(如日本),也是繁榮一個民族的手段。在中國,先富起來的農民,因富而病、因病而返貧的大有人在。中國營養學會曾呼吁把營養教育做為扶貧的一項內容來實施。就個人而言,對蛋白、脂肪、淀粉(糧食)的日需量分別是0.8~1g/每kg體重,0.8~1g/每kg體重,0.8~10g/每kg體重。身高與體重要有個恰當的比例,每天有500g青菜,200g水果吃,可保維生素不缺乏。膳食纖維20~30g/d即足夠。唯獨微量元素的補充比較困難。3.微量元素是健康的守護神礦物質元素是人體生長發育的六大營養要素之一。通常將日需量占人體重1/萬以上的元素稱宏量元素(如鈣、鎂等),1/萬以下的稱微量元素。目前世界衛生組織(WHO)確認的14種必需微量元素有鋅、銅、鐵、碘、堿、鉻、鈷、錳、鉬、釩、氟、鎳、鍶、錫。前三種營養——蛋白、脂肪、淀粉,簡單稱為能量營養的話,后三種營養——維生素、礦物質元素、膳食纖維則可稱為功能性營養,其中微量元素是核心,因為它不容易得到滿足。礦物質元素的作用,在人體生長發育中起著全方位的作用。從機體組織的建造、修復,到生理代謝,到增強免疫功能,甚至有直接防病治病的作用。如鈣不僅僅是造體元素,也是生理代謝不可缺少的元素,許許多多疾病都與缺鈣有關。中醫所說的腎陰虛、腎陽虛,都是缺鈣引起的。中老年人腎虛證最多,與中老年人缺鈣最嚴重是相一致的。陸上動物,尤其人類,都呈缺鈣狀態,特別是亞洲人,缺鈣最嚴重。所以,人們應樹立這么一個信念:千補萬補,鈣是第一補!再如,血紅蛋白的合成,不僅需要氨基酸,還需要鐵元素。缺鐵時,血紅蛋白合成不了。生理代謝是通過酶來完成的,酶的活性組份中心往往是微量元素。如錳是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組成部分,硒是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的組成部分,鉬是亞硝酸還原酶的組成部分,它們的活性是分別靠錳、硒、鉬元素激發的。同樣,鋅、鐵、銅、鎳等元素也有自己相應的酶。缺乏微量元素,生理代謝都不會正常。在輔酶或維生素中,微量元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鈷能使維生素B12的活性提高4倍,甚至更高。在激素類中,也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如碘參與甲狀腺素的合成,鉻能加強葡萄糖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在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中,也有它們的身影,如錳能激活脫氧核酸酶,保證遺傳信息傳遞時不變樣。總之,“由于微量元素與人體關系的研究一步步的深入,生命科學有了長足的進展,以前原因不明的不治之癥,通過微量元素的研究找出了病因。四大地方病——甲狀腺腫、克山病、大骨節病、氟骨病無不與微量元素的短缺有關。此外,食管癌、鼻咽癌、肝癌高發區具有明顯的地理分布的特點,也與當地的土壤、水中缺少某種微量元素有關”。(于若木文集《微量元素與人體健康》1988年12月13日在“全國第四次微量元素與健康學術討論會”上的講話)微量元素在保護人們健康和防病治病方面,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舉足輕重的。當然,人體內微量元素也需要平衡,缺乏和過量都有害而無益。所以,了解自己體內微量元素情況,已經是一個衡量和預測健康狀況的重要手段。4.21世紀微量元素食品必將大行其道失去了的東西,才會感到它的重要。隨著人們生活的安定、物質豐富,食物越來越精工細做,反而使功能性營養越來越缺乏。因為這些東西都集中在糧、果的皮和胚中。如糙米營養全面,但口感差,做精米后,維生素、微量元素、膳食纖維損失殆盡。人們,尤其孩子們,以口感為標準選擇食品,加上商業行為上的重口味,重香、色、味型的大肆宣傳,造成能量營養過量,功能性營養奇缺的后果?;ㄥX雖多,身體卻越來越差。正如一座高樓大廈失去平衡會倒塌一樣,不平衡的營養,也不可能養育出聰明智慧健美活潑的孩子來。那些未老先衰的人,那些英年早逝的學者,恐怕營養不平衡是他們罹難的重要因素。再回頭去吃粗糧食物行嗎?顯然不妥?;貧w大自然,不能回歸到茹毛飲血的方式里去。那樣既滑稽可笑,其實也做不到。21世紀,很可能是一個在食品中強化微量元素的年代。到那時將有一系列的營養平衡食品供應?,F在有不少廠家已經緊鑼密鼓地進行著策劃。其中,廣東蓋世寶集團有限公司最新上市的多元素食用鈣系列產品是比較理想的。當前,人們要主動加強對營養知識的了解,找出您健康構成中的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地訂出措施,并持之以恒的堅持下去,就一定能獲得一個健康的體魄。這方面,我們廣東省微量元素科學研究會健康之友聯誼會也許能給您一個誠摯的幫助。大家共同努力,讓我們的孩子們聰明美麗,青年人矯健完美意氣風發,中老年人健康長壽雋永智慧。認真做好了,也就是為富國強民做出了自己的貢獻。第二章中醫飲食營養學發展史概述我們中華民族祖先應用飲食養生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是伴隨著人類長期的生活實踐逐步發展起來的,從現有資料估計,距今至少已有三千年以上歷史。早期食事活動擇食《淮南子》中有:“古者民茹草飲水,采樹木之實,食螺蚌之肉”。飲事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原始人類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發現了有治療作用的食物,可作為食,也可作為藥,同時,通過進一步的實踐(這個過程是很長的),逐漸把一些天然物產區別為食物、藥物、毒物。據《山海經》記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边@里所指的“毒”就是包括食物、藥物和毒物的天然品。因此,藥、食均來源于天然產物,即“藥食同源”?;鸬睦脤τ诨鸬睦?,《周禮》說:“燧人氏始鉆木取火,炮生為熟,令人無腹疾”。火給人類帶來光明和溫暖?;鸬陌l現和利用,使人類第一次掌握了一種神奇的自然力。上古時代的人由吃生食(寒食)進步到吃熟食(套食)是食療由萌芽到形成雛型的一個重要因素。周《古史考》中謂:“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實,穴居野處。山居則食鳥獸,衣其羽皮,飲血茹毛;近水則食魚鱉螺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胃腸。于是圣人造作鉆燧出火,教民熟食,民人大悅,號曰燧人?!边@些記載,說明了上古時代人類從吃生食進步到吃熟食這一歷史過程。在農畜牧業發展的基礎上,人類開始利用火以燒煮食物,從而有了烹調技術的發展,這與后來食療的發展具有密切關系。農業的發展,火的應用,人們開始能吃熟食,提高了食物的利用率,擴大了食物的來源,同時由于食物營養成分的改變,改變了營養狀況,促進了大腦的發育,加快了人類的進化。另外,由于燔生為熟,起到了消毒滅蟲,防止胃腸疾病和寄生蟲病的作用。這就大大保證了古代人民身體的健康和強壯,為人類的健康、長壽和種族的繁衍,開辟了新紀元。湯液的應用隨著火的利用,能被人利用的食物品種的日益增多,烹調技術便受到重視。湯液始于伊尹的傳說就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通鑒》云:“伊尹佐湯伐桀,放太甲于桐宮,憫生民之疾苦,作湯液本草,明寒熱溫涼之性,苦辛甘咸淡之味,輕清重濁,陰陽升降,走十二經絡表里之宜,今醫言藥性,皆祖伊尹?!庇辛溯^為豐富的食物和火,就可以加以烹調,配制為各種湯液。伊尹為商湯的宰相,精于烹調。在《呂氏春秋·本味篇》中,引伊尹和商湯的談話時,就講了許多烹調問題,其中就有“陽樸之姜,招搖之桂”的話。姜桂既是佳肴中的調味品,也是發汗解表的常用藥物。所以有人認為“桂枝湯”是從烹調里分出來的最古處方之一。因“桂枝湯”中的五味藥如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棗都是廚房里的調味品。酒的應用《戰國策》載:“帝女令儀狄造酒,進之于禹”。經考證,夏商時期釀酒活動十分發達,這一點也可由出土夏商時期的酒器所證實。酒既是一種飲料,又對人體具有多種醫療保健作用,是食藥兼用之品。它能通血脈、行藥勢、御寒氣,它還能溶解出不溶于水的成分,若將中藥置于酒中浸制,既可借助酒通行血脈之性,增強藥勢,使藥力迅速通達全身,故又有“酒為百藥之長”之稱;又可取其溶解之力,制造多種食用酒和藥用酒,進一步豐富了飲食保健的內容。由于酒對中醫學的重要作用,故又有醫字從醫,即醫字由酒而來之說。食事制度建立,食醫出現飲食治療經過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的漫長歲月,由萌芽而漸趨形成雛型。到達公元前五世紀的周代,當時統治階級為了保護他們的健康和調制適宜的飲食,開始設置食醫和食官以專司其事?!笆翅t”這種職務,與“疾醫”、“瘍醫”、“獸醫”一起構成周代醫政制度的四大分科,并排在諸醫之首。當時食醫專管調和食味,注意營養,防止疾病,確定四時的飲食,是專為王家服務的。如《周禮·天官》記載:“食醫中士二人,掌和王之六食、六飲、六膳、六羞、百醬、八珍之齊。”可見當時已將食治提到很高的地位,且逐漸成為專業。調味品的應用除了夏禹時已可制酒外,酒變酸即成醋,古時叫苦酒,為《周禮》五味之一。酒和醋除作為飲料和調味外,也廣泛用于醫藥中。醬也是一種發酵制品。在《周禮》中也有記載。當時已能制造多種醬,故稱為“百醬”。由于醬和豆醬、豆豉、醬油等制品的使用,也發現了它的治療作用,如用豆豉作健胃解毒劑等。公元前二世紀劉安所著的《淮南子》已有制造豆腐的記載。醬、酒、糖、豆腐等食品的制造,說明當時已從簡單直接食用動植物食品,發展到能夠制造出多種經過化學變化的食品,食品營養成分的利用率得到提高,人類飲食物的品種更加豐富,這是營養學上一個很大的發展和飛躍。理論體系初步形成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到了秦漢時期,飲食保健也從長期的實踐經驗積累,發展成為一門納入正規醫療保健行政制度的學科,并從理論上加以總結,營養學理論體系已初步形成。主要表現,包括食療食物在內的本草學的發展,辨證論治醫療原則的確立等。《山海經》食物記載在當時成書的《山海經》中記載藥品116種,其中植物52種,動物61種,礦物3種,其中不少是食療性質的。書中更有許多關于食物治病的記載,如“何羅之魚……食之已癰”、“有鳥焉……名曰青耕,可以御疫”等。《黃帝內經》對飲食養生和飲食治療做了較系統論述《黃帝內經》約成書于戰國時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著,在中醫發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僅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對世界醫學的發展也產生不可忽略的影響?!饵S帝內經》對飲食養生和飲食治療做了較系統的論述,確定了明確的原則和實施的方法。[例如]如:“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故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于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于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于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于辛,筋脈沮弛,精神乃殃。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边@是說飲食的五味必須調和,不能偏勝,偏勝則能引起種種疾患。若能五味調和,飲食合宜,則健康能獲保證,壽命就長。主張常人應全面膳食,如《素問》中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和而服之以補益精氣?!边@就是藥治要與食治結合起來。尤其在應用猛藥時,要注意飲食成分的全面完整。這和現代營養學的觀點是完全吻合的。書中并指出一些飲食調理、飲食宜忌、飲食衛生等方面的具體方法?!饵S帝內經》中所載方劑,一半以上含食物成分。所以說《黃帝內經》一書,為后世飲食療養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食藥結合典籍出現,《神農本草經》成就隨著醫學的發展,本草學也有了發展。據考證,《神農本草經》的編輯成書約在漢代,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藥物學著作。在《神農本草經》中,作為藥物的重要組成部分,收載了許多食療食物,如大棗、枸杞子、赤小豆、龍眼肉等,對食療食物的功效、主治、用法、服食法等都有一定的論述,對促進食療本草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西漢時本草學中所載藥物日見增廣。這是由于漢武帝南征北戰,擴展版圖,南方的熱帶植物藥和北方的寒帶植物藥在戰爭中都有所交流所致。公元122年前后,張騫出使西域,帶回石榴、胡桃、胡瓜、苜蓿、蒜葫、葫荽、西瓜、無花果等多種種子。后漢馬援又從交趾帶回薏苡種子。這樣就大大增加了食物和入藥的品種?!秱s病論》東漢杰出醫家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采用不少食物,用以治病,如書中提出的“豬膚湯”和“當歸生姜羊肉湯”都是典型的食療處方。諸醫家營養說在《論語》一書中,我們可知當時學者的飲食衛生觀。如:“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笨磥砥滹嬍承l生要求幾乎與現代相差無幾,是比較嚴格的。三國時期魏武帝曹操,對“食療”也頗有研究,他親自撰寫了《四時御食制》,可惜此書大部已佚散。當時著名神醫華佗,用蒜泥加醋治療嚴重蛔蟲嘔吐病例獲愈,開了食療用于急癥的先例。營養學理論提高時期秦漢之際,方士蜂起,順應統治階級帝王們的愿望,尋求長生登仙之道。如秦時的安期生,漢時的李少君,至晉代的葛洪,他們對飲食營養、衛生、化學都有相當闡發,其中雖有不合理的成分,但對食治食養都有或多或少的貢獻。晉唐時期,飲食營養學在前代初步形成的理論指導下,食養食療實踐和經驗的積累更為廣泛和豐富,特別是對一些營養缺乏性疾病的認識和治療取得較大成就。若干由營養素缺乏所致的疾病,如甲狀腺腫、腳氣病、夜盲癥等都能認識,并用有關食物來進行治療。[例如]晉葛洪在其所著《肘后方》中,首先記載用海藻酒治癭病(甲狀腺腫)以及用豬胰治消渴病(糖尿病)。東晉醫家支法存對腳氣病(維生素B1缺乏病)很有研究,擬醫方多條治療。方中藥物頗多含有維生素B1。以后孫思邈在支氏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腳氣病為食米區疾病,并提出食用谷皮和米熬粥來預防。后來,《諸病源候論》記載了用羊治甲狀腺腫,蟾酥治創傷,羚羊角治中風?!肚Ы鸱健肥子秘i肝治夜盲癥?!耙耘K補臟”的原則也就產生了。總之,當時食療已被醫家們充分重視,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就強調“若能用食平疴,釋情遣疾者,可謂良工,長年餌生之奇法,極養生之術也。夫為醫者,當需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后命藥。”他還引扁鵲的話說:“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藥忌者,不能以除病也,……若能用食平疴釋而遣疾者,可謂良工?!迸c此同時,在理論總結上,食療開始逐漸從各門學科中分化出來,出現了專門論述食療的專卷,標志食療專門研究的開始?!秱浼鼻Ы鹨健肥朝熃涍^前代的發展,到了唐朝集其大成,而出現了專著。孫思邈《千金方》中第二十六卷為“食治”專篇,強調以食治病,認為“夫為醫者,當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制之,食療不愈,然后命藥。”除序論外,分“果實、菜蔬、谷米、鳥獸蟲魚”四門來敘述,是現存最早的營養療法專篇。他對飲食養生非常重視,認為“安生治本,必資于飲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睆娬{飲食有節,五味不可偏盛等,對于老年養生、婦幼養生、四時養生等也多有論述。《食療本草》唐顯慶時,孟詵所著《食療本草》問世,他搜集民間所傳,醫家所創,加以己見,集食物藥物于一書,成了我國第一本“食物療法”專著。本書共收食物227種,分別介紹食物的性能、效用、烹調方法,以及進食原則等。其他有關食療著述唐代昝殷著《食醫心鑒》,約成書于公元853年,本書以食治方為主,共列有十五類食方。南唐陳士良著《食性本草》,此書載食醫諸方及五時調養臟腑之術,評者認為此書總集舊說,無甚新義。王燾的《外臺秘要》載有多種食治疾病的方法。唐人對食物與藥物的區分已有明確認識?!笆朝煛毙纬蓪??,有了蓬勃的發展。南朝齊梁間的陶弘景總結前人本草,寫成《本草經集注》,首創把藥物分成八類,其中就有三類,即果、菜、米食屬于食療食物。營養學理論全面發展時期宋代以飲食治病防病已很普遍,且有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始揖幾氲尼t學巨著,如《太平圣惠方》中,記載28種疾病都有食治方法?!妒備洝穼TO食治一門,共有30條,詳述各病的食治方法。這一時期,影響較大的代表著作有《飲膳正要》、《壽親養老新書》等。《壽親養老新書》宋陳直宋神宗時(1085年)陳直撰《壽親養老新書》,這是一本老年疾病治療保健學著作,記有食療方劑162首,對老人的食治貢獻甚大。強調老人尤應注重飲食養生,以食治病為養老之大法。此外,書中還記載了部分用于婦兒的食治方,如鯉魚粥治妊娠胎動,鮑魚羹治產婦乳汁不下,扁豆粥治小兒霍亂等?!讹嬌耪吩鏊蓟墼嬌盘t忽思慧(蒙古人)于天歷三年(1331年)著《飲膳正要》一書,開始從健康人的飲食方面立論。這是我國第一部有名的營養學專著,全書共三卷,它繼承了食、養、醫結合的傳統,對每一種食品都同時注意它的養生和醫療效果,因此本書所載的基本上都是保健食品。且對所載各種食品,均詳述其制作方法,烹調細則,實屬難能可貴。并記述了少數民族的食物,豐富食藥資源;強調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飲酒禁忌等;且全書附有插圖20多幅。營養學進一步實踐時期明清時期至民國明、清時期,對營養學的研究有了進一步發展,有關飲食保健的著作大量涌現。如《食物本草》、《隨息居飲食譜》、《飲食須知》等,從不同角度對食物的性能、功用、主治、膳食結構等作了有實用價值的闡述。另外,如《救荒本草》等救荒和野菜類著作,擴大了食物的來源,這是營養學上的一大貢獻。《本草綱目》明代李時珍的偉大著作《本草綱目》共載藥1892種,增加新藥347種,其中不少是食物。有許多藥是要經過生物變化才能制成的,如酥、乳腐等,大大豐富了食治的食品。他認為“蓋水為萬物之源,土為萬物之母,飲資于土,……飲食者人之命脈也”。說明人的健康長壽,必須注意飲食營養。書中記載有多種飲食物:食用水、谷類、菜類、魚類、果品類、獸類等,還有藥粥、健身酒類等,內容極其廣泛,不勝枚舉?!峨S息居飲食譜》清代王士雄(孟英)的《隨息居飲食譜》,成書于咸豐十一年(1861年)。書的前序中謂:“人以食為養,而飲食失宜或以害身命”、“頤生無玄妙,節其飲食而已。食而不知其味,已為素餐,若飽食無數,則近于禽獸?!睆娬{了食養、調節飲食對生命的重要性。本書共載食物等340味,論述其性味、主治、烹制甚詳,是食療著作中頗有影響的一本著作。《老老恒言》《老老恒言》為清代曹庭棟所撰,共五卷。前四卷為老年人日常起居寢食養生方法,在參考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養生實踐經驗,提出自己的觀點。第五卷論述粥,并系統將粥分為上中下三品。在老年養生中重視保護脾胃的功能,認為“少食以安脾”,“粥食應養脾”,“食物有三化。一火化,爛煮也;一口化,細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老人惟借火化,磨運易即輸精多?!睍杏涊d粥譜100余種,從擇米、擇水、火候到食候等都有論述,如蓮肉粥、藕粥、胡桃粥、杏仁粥等,均可供老年人食養或食療選用。其他食療著作朱肅所撰的《救荒本草》大都為前人未經記載的可食植物,直接增廣了人類利用植物的范圍。鮑山曾備嘗黃山的野蔬諸味,別其性味,詳其調制,著《野菜博錄》四卷,別具一格。對熱性病的食療亦受到了重視,如吳有性所著《溫疫論》即有“論食”一節,如謂:“時疫有首尾能食者,此邪不傳胃,切不可絕其飲食,但不宜過食耳。有愈后數日微熱不思食者,此微邪在胃,正氣衰弱,強與之,即為食復。有下后一日,便思食,食之有味,當與之,先與米飲一小杯,漸進稀粥,不可盡意,饑則再與。”孟河費伯雄撰有《費氏食養》三種,即《食鑒本草》、《本草飲食譜》及《食養療法》。尤以“食養療法”一詞為費氏首先明確提出者。黃鶴輯的《粥譜·附廣粥譜》共載藥粥方二百多個,成為藥粥現存的第一本專著。飲食營養學的現代發展近年來,隨著祖國醫學的發展,中醫飲食營養學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飲食生活方面對食養食療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飲食營養學又有了新的發展。在著作方面出現許多專業工具書,如食養食療、保健醫療食品類書和辭書等。同時,大量科普書籍也相繼問世。更引人矚目的是,近年來中醫食療和食補開始進入醫療、護理、家政、航天乃至國防等專業方面,并取得不少科學成果。在中醫教育方面,1976年國家正式批準成立中醫養生康復專業,在本專業中設“中醫飲食營養學”課程,從而使傳統營養學術與技術得到延續與傳播?,F在,不少中醫單位開展了食療的臨床工作,研制了藥膳和療效食品。個別中醫院設立食療科或食療門診,中醫的傳統保健食品也被廣泛地推廣應用。中醫飲食營養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參考:中華藥膳漫話一、中華藥膳源遠流長中國藥膳的歷史,源遠流長,近2000年前的典籍中記載:“母親調藥膳,思情篤密?!保ā逗鬂h書·列女傳》)由此可見,漢代已經有了藥膳應用的史實。經過歷代研究改進,從而發展為中國傳統醫學的一門實用營養方面的學科,或稱之為“中醫營養學”。它不但為中華民族的傳統醫療奠定了“藥食同源”的保健基礎,而且具有人群預防和臨床針對疾病的治療意義。與此同時,它也包涵著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與博大精深的國粹成分。不僅成為祖國各民族進行養生的手段,而且近代以來這項理論和技藝已傳播于世界許多地方,諸如東南亞鄰國人群中間,都很喜愛藥膳。中華藥膳,漂洋過海,先是東渡日本以及東南亞等國,而后又走向西方歐洲大陸,獲得了異國他鄉人民的青睞。近代國內各地區,曾2~3年召開一次食療養生康復等不同類型的會議,1989年中日兩國在京召開了第一次國際性盛會,繼此1993年又在京召開了亞洲首屆藥膳大會,這門學科,已經引起了世人的關注。二、藥膳食療的分類藥膳食療的分類,歷史上存在著龐雜繁多現象,學者們各抒己見,有的從食療角度分類,有的從烹飪方法分類,有的從疾病應用方面分類,然而隨著當代醫學及食品工業的發展,藥膳食療的分類也在進步。更接近其功能(作用)的分類方法,筆者認為比較合理。(一)保健類藥膳食品這類食品是針對人體的不同情況,投予不同的食品膳食,從而達到機體健康的維護和慢性疾病求得早日康復的功效。比如肥胖者可用減肥之品,消瘦者可用增肥食物,智力較差者可用增智、增力類藥膳,視力欠佳者選用明目之品,耳不聰者可用耳聰藥膳,要求美容烏發者,也有相應的膳食。(二)預防類藥膳譬如春季氣候易變而常罹患感冒,便可服用相應的預防類藥膳加以預防;夏季易患腹瀉,即可運用馬齒莧粥防御;為防中暑,可用綠豆湯之類,發揮其既清熱又防暑濕的功用;秋季干燥,呼吸道易感性強,便可用百合貝母杏仁類膳食防御;冬令寒冷,可用當歸黃芪羊肉藥膳以御寒而增強機體抵抗力。(三)康復類藥膳人體大病之后,機體衰弱,便可用扶正固本類藥膳,促使早日康復,例如參芪類配方;若患有慢性病而氣血兩虛者,可施以豬肚紅棗羹,或玫瑰花烤羊心等以促康復;平常表現有陽虛者,可選用當歸燉羊肉、良姜燉雞肉等;如陰虛表現者可采取滋陰之品(如沙參玉竹粥之類),從而使機體由第三狀態轉為健康體質。(四)治療類藥膳此類膳食是針對某種疾病而辨證施膳,以達到病理變化的改善或康復的可能。例如臨床發現有營養不良患者,則可運用茯苓鯉魚羹治療,以補充優質蛋白,使血漿蛋白濃度很快提高到一定水平,從而獲得消腫的目的。又如肺經虛寒咳嗽,可采用川貝杏仁豆腐清痰鎮咳,以收療效。若患胃腸熱證而便秘者,選以黃芩膏茶清熱通便潤腸,收效不錯。此外,當代也有另一種分類,“生物工程食品”,是利用生物技術開拓的新型營養健康人食用的食品,“天然保健食品”,則是以傳統藥膳為主,輔以現代化加工而成的滋補性食品,可促進患者或第三狀態者康復其功能,“強力美容食品”,既可增強體質,又能保護皮膚健康,而且國外命名此類膳食為“健康膳食”。三、藥膳的原料選擇藥食并用的食物是藥膳選擇原料的廣泛來源,這些在實際烹飪中采用的干果類數不勝數。據史書記載,漢代醫圣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一書中,用大棗為藥物原料的處方就達58首之多。明代大藥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則在大棗條目下收有十九首方劑,由此可見其藥食并用的重要性了。(一)廣義的藥膳原料選擇凡是日常人們飲食所用的食物類,通通屬于藥膳的可選原料,不論是五谷雜糧,或豆類、小雜糧、水果及其干果類、各類蔬菜類,都可用作食療和藥膳的選料。此外在動物類的禽獸、家畜或水產海味皆在選料的范圍。(二)狹義的藥膳原料選擇在這類原料中往往牽涉到中草藥類的藥食并用之品,例如山藥既屬日常生活用的食品,也是藥用的補腎健脾的良藥,貝母、苦杏仁經過炮制,便成了祛痰鎮咳的有效藥膳了。阿膠是驢皮加工而成,配伍烏雞肉則具有良好的補血養血和美容的效果。綜觀中草藥類的藥食原料,不少于200余種,據研究表明常用的中草藥,一般有600余種,其中1/2就是食用之品。那么配伍其它食物,加工成藥膳,則其種類便相當可觀和繁多了。(三)調料和飲料類原料人們日常生活所用的糖、酒、油、鹽、醬、醋等均屬藥膳的配料,尤其飲料酒類,是制藥膳必不可少的原料,各類香味品配伍于藥膳內的調味品,而能增加藥膳的美味,并且可提高藥膳的成品的功能,故而尤為人們所欣賞。各類蜂蜜、蔗糖都是運用于藥膳的制作工藝的佳品。此外非蔗糖類的甜味劑,如蛋白糖、甜葉菊等便是近代科學特制的新型調味品,實際采用于藥膳中可以說大有為藥膳增輝的效果,原因是有些人(糖尿病人等)禁忌用糖或不想吃糖者,便多了一類調味的選擇。第三章食物的性能和飲食作用食物性能的概念食物的性能理論是前人在長期的生活與臨床實踐中對食物的保健和醫療作用的經驗總結。連同對藥物應用的認識,逐漸上升為理論。古代醫家把食物的多種多樣的特性和作用加以概括,建立了食物的性能概念,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中醫食療理論。這一理論是與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病因、病機、治則、治法等中醫基礎理論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食物的性能,古代簡稱為“食性”、“食氣”、“食味”等,和藥物性能一致,也包括氣(性)味歸經、升浮沉降、補瀉等內容。食物性能與藥物性能的異同食物的“性”食物“氣”或“性”與藥性“四氣”或“四性”說相一致。古人按寒、涼、(平)溫、熱基本上把食物分為三大類氣質或性質。歷代中醫食療書籍所載的食性很多,如大熱、熱、大溫、溫、微溫、平、涼、微寒、大寒等,只是表明食物性能方面的差異程度,而無明顯界限。以常見三百多種食物統計數字來看,平性食物居多,溫熱性次之,寒涼性更次之。從生活與臨床應用食物經驗看,寒涼性質食物多屬于陰性,具有滋陰、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作用。溫熱性質食物屬于陽性,具有溫經、助陽、活血、通絡、散寒等作用。食物的“味”食物的“味”,即是指食物的主要味道,仍概括為“五味”,即:酸(澀)、苦、甘(淡)、辛、咸。五味的作用與藥物“味”的作用相一致。為酸收、苦降、甘補、辛散、咸軟等。以常見三百多種食物統計數字來看,甘味(甘味食物具有補益和緩解疼痛、痙攣等作用,如蜂蜜、飴糖、桂圓肉、米面食品等。)食物最多,咸味(咸味食物具有瀉下、軟堅散結和補益陰血等作用,如鹽、海帶、紫菜、海蝦、海蟹、海蜇、龜肉等。)與酸味(酸(澀)味食物具有斂汗、澀精、止瀉、縮小便的作用,如烏梅、山楂、石榴、柿子等。)次之,辛味(辛味食物具有發散、行氣、活血等作用,如姜、蔥、蒜、辣椒、胡椒等。)更次之,苦味(苦味食物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降氣等作用,如苦瓜、苦杏仁、橘皮、百合等。)較少。此外,還有淡味,中醫將之歸于甘味范圍,有滲利小便、祛除濕氣等作用,如西瓜、冬瓜、茯苓、黃花菜、薏苡米等。五味之外尚有“芳香”概念,系指食物的特殊嗅味,芳香性食物以水果、蔬菜居多如橘、柑、佛手、芫荽、香椿、茴香等食物,芳香性食物一般具有醒脾開胃、行氣化濕、化濁辟穢、爽神開竅、走竄等作用。不同于藥物“味”的作用方面,尚有:辛味食物(如辣椒、胡椒),苦味食物(如苦瓜),尚有健脾作用;咸味食物(如魚、蝦、蟹),尚有補腎,養血分作用。各種食物所具有的味可以是一種,也可以兼有幾種,這表明了食物作用的多樣性。至于五味的陰陽屬性,則辛甘屬陽,酸苦咸屬陰。食物的歸經食物的“歸經”也是食物性能的一個主要方面,歸經顯示某種食物對人體某些臟腑、經絡、部位等的突出作用,它表明食物的重點選擇性。實際上這是古人對食物作用選擇性的認識,是食物作用的內在規律。中醫還認為,食物的歸經與“味”有一定的聯系[例如]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夫五味入胃,各歸其所喜……物化之常也。”。一般情況下:辛味食物歸肺經,用辛味發散性食物(如蔥、姜、芫荽等)治療表證、肺氣不宣咳嗽癥狀;甘味食物歸脾經,用甘味補虛性食物(如紅棗、蜂王漿、山藥等)治療貧血、體弱癥狀;酸味食物歸肝經,用酸味食物(如烏梅、山楂等)治療肝膽臟腑等方面疾患;苦味食物歸心經,用苦味食物(如苦瓜、綠茶等)治療心火上炎或移熱小腸證;咸味食物歸腎經,用咸味食物(如甲魚、昆布、海藻等)治療肝腎不足,消耗性疾患(如甲亢、糖尿病等疾患)。食物的升降浮沉食物的升浮沉降性能概念與食物的氣與味有密切關系。食物的氣味性質與其陰陽屬性決定食物作用趨向。一般來說,質地輕薄、食性溫熱、食味辛甘淡的食物,其屬性為陽,多具有升浮的作用趨向(如姜、蒜、花椒等),具有發散、宣通開竅等功效,如香菜、薄荷能解表而治療感冒,菊花、綠茶能清利頭目而治療頭痛;反之,質地沉實,食性寒涼,食味酸苦咸的食物,其屬性為陰,多具有沉降的作用趨向(如杏仁、梅子、蓮子、冬瓜等),具有清熱、平喘、止咳、利尿、斂汗、止瀉、補益等功效,如西瓜清熱而治熱病煩渴,冬瓜利尿而治小便不通,烏梅收斂而止瀉痢等。根據三百多種常用食物統計數字表明,具沉降趨向的食物多于升浮趨向的食物。食物的補瀉食物性能的“補”與“瀉”概念,—般是泛指食物的補虛與瀉實兩方面作用,這也是食物的兩大特性。補性食物一般分別具有補氣、助陽、滋陰、養血、生津、填精等功效;瀉性食物一般分別具有解表、散熱、開竅、辟穢(防疫)、清熱、瀉火、燥濕、利尿、祛痰、祛風濕、瀉下、解毒、行氣、散風、活血化瘀、涼血等功效。根據常用的三百多種食物統計數字分析瀉性食物多于補性食物,由此看來,中醫營養手段不僅為補虛扶正,更大程度是為了瀉實祛邪。飲食的作用概述飲食的作用是由它自身固有偏性(性能)如“性”、“味”、“歸經”、“升降浮沉”以及“補瀉”等特性決定的。它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飲食的預防作用身體早衰和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體自身;人體正氣旺盛,而又能避免邪氣的侵襲,就會保持健康狀態,反之則發生疾病。一切有利于維護正氣、抗御邪氣的措施都能預防疾病;一切損害正氣、助長邪氣的因素都能引起疾病,從而導致早衰和死亡。預防思想是中醫理論體系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廣義地說,所有關于飲食的保健措施都是以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為目的的。飲食對人體的滋養作用,本身就是一項重要的保健預防措施。合理安排飲食可保證機體的營養,使五臟功能旺盛、氣血充實,恰如《內經》所言:“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爆F代研究證明,人體如缺乏某些食物成分,就會導致疾病。[例如]如缺少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就會引起肝功能障礙;缺乏某種維生素就會引起夜盲癥、腳氣病、口腔炎、壞血病、軟骨癥等;缺乏某些微量元素,如缺少鈣質會引起佝僂病,缺乏磷質會引起神經衰弱,缺乏碘會引起甲狀腺腫,缺乏鐵質會引起貧血,缺少鋅和鉬則會引起身體發育不良等。而通過食物的全面配合,或有針對性的增加上述食物成分就會預防和治療這些疾病。中醫學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就有用動物肝臟預防夜盲癥,用海帶預防甲狀腺腫大,用谷皮、麥麩預防腳氣病,用水果和蔬菜預防壞血病等記載。除了從整體觀出發的飲食全面調理和有針對性的加強某些營養食物來預防疾病外,中醫學還發揮某些食物的特異性作用,直接用于某些疾病的預防。[例如]如用蔥白、生姜、豆豉、芫荽等可預防感冒;用甜菜汁或櫻桃汁可預防麻疹;用鮮白蘿卜、鮮橄欖煎服可預防白喉;用大蒜可預防癌癥;用綠豆湯預防中暑;用荔枝可預防口腔炎、胃炎引起的口臭癥狀;用紅蘿卜粥可預防頭暈等?,F代研究表明,中醫所述的某些食物的預防保健作用確有科學道理。除了食物對人體整體的影響外,有的食物如大蒜能殺菌和抑制病毒,故可防治呼吸道感染和腸道傳染病等。生山楂、紅茶、燕麥能夠降低血脂,故可預防動脈硬化。近年來,人們還主張用玉米粉粥預防心血管病,用薏苡粥預防癌癥等。食物對疾病的預防作用,也越來越受到國際醫學界的重視??茖W家們已經發現有很多食物能夠預防各種疾病。如發現苦瓜、蘆筍、馬齒莧等有防癌抗癌作用。另外,對于飲食習慣和飲食方法在疾病預防中的作用,也日益引起科學家們的關注。飲食的滋養作用《難經》中載:“人賴飲食以生,五谷之味,熏膚(滋養肌膚),充身,澤毛?!闭f明我國在兩千多年以前,已十分重視飲食的營養作用。飲食的滋養是人體賴以生存的基礎。一個人一生中攝入的食物要超過自己體重的1000~1500倍,這些食物中的營養素(中醫稱為“水谷精微”)幾乎全部轉化成人體的組織和能量,以滿足生命運動的需要。中醫學認識飲食對人體的滋養作用是從整體觀出發的。它認為各種不同的食品分別可以入某臟某經,從而滋養臟腑、經脈、氣血,乃至四肢、骨骼、皮毛等。飲食進入人體,通過胃的吸收,脾的運化,然后輸布全身,成為水谷精微,而滋養人體。這種后天的水谷精微和先天的真氣結合,形成人體的正氣,從而維護正常的生命活動和抗御邪氣(致病因素)。此外還形成維持機體生命的基本物質“精”。“精”藏于五臟,是臟腑功能活動和思維、意識活動,即“神”的基礎?!皻?、精、神”為人體之三寶,生命之所系。而它們都離不開飲食的滋養。所以,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曾經說:“安身之本必資于飲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背S玫氖逞a方法,有平補法、清補法、溫補法、峻補法四種。平補法有兩種意義,一種是應用不熱不寒,性質平和的食物。如多數的糧食、水果、蔬菜,部分禽、蛋、肉、乳類食物,如粳米、玉米、扁豆、白菜、鵪鶉、豬肉、牛奶等。一種是應用既能補氣,又能補陰或既能補陽,又能補陰的食物。如山藥、蜂蜜既補脾肺之氣,又補脾肺之陰,如枸杞子既補腎陰,又補腎陽等,這些食物適用于普通人保健。清補法是應用補而不滋膩礙胃,性質平和或偏寒涼的食物,有時也以瀉實性食物祛除實證,如清胃熱,通利二便,加強消化吸收,推陳而致新,以瀉中求補。常用的清補食物有蘿卜、冬瓜、西瓜、小米、蘋果、梨、黃花菜等,以水果、蔬菜居多。溫補法是應用溫熱性食物進行補益的方法。適用于陽虛或氣陽虧損,如肢冷、畏寒、乏力、疲倦、小便清長而頻或水腫等癥患者,也常作為普通人的冬令進補食物。如核桃仁、大棗、龍眼肉、豬肝、狗肉、雞肉、鱔魚、海蝦等。峻補法是應用補益作用較強,顯效較快的食物來達到急需補益的目的。此法的運用,應注意體質、季節、病情等條件,需做到既達到補益目的,而又無偏差。常用的峻補食物有羊肉、狗肉、鹿肉、鹿胎、鹿尾、鹿腎、甲魚、熊掌、鱒魚、黃花魚、巴魚等。食物的延緩衰老作用中醫理論認為,生、長、壯、老、死,是人類生命的自然規律。生命的最終衰亡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注重養生保健,及時消除病因,使機體功能協調,而使衰老延緩,所謂“延年益壽”還是可能的。中醫在應用飲食調理進行抗衰防老方面,除因時、因地、因人、因病之不同,做到辨證用膳,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外,還常注意對肺、脾、腎三臟的調理。因為這三臟在生命過程中,特別在機體與自然界的物質交換、新陳代謝過程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早在兩千年前,古人就認識到,肺“司呼吸”、“天氣通于肺”,脾為“水谷之?!薄ⅰ皻庋础?,腎為機體的“先天之本”,因為“腎藏精”,“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臨床實際表明,肺、脾、腎三臟的實質性虧損,以及其功能的衰退,常導致若干老年性疾患。[例如]如肺虛或肺腎兩虛所致的咳喘,脾肺兩虛的痰飲喘咳,脾虛或脾肺雙虛的氣短、倦怠、消化不良、營養障礙,腎虛腰酸腿疼、小便失常、水腫、低熱、消瘦以及健忘、牙齒松動、須發早白或脫落等未老先衰的征象。另外,從中醫養生抗衰防老所確立的治則治法來看,也多從補益肺、脾、腎方面入手,對歷代保健醫療食譜中所含食物成分進行統計,發現其功效也以調補肺、脾、腎三方面為多。食補、食療方中以抗衰老為主要功效,出現率較高。基本歸肺脾腎三經方面的食物有以下幾種。扁豆、豌豆、薏苡米、蠶豆、粳米、糯米、小米、稻米、大麥、黑大豆、蕎麥、黃豆、小麥、核桃、大棗、栗子、龍眼、荔枝、蓮子、山藥、藕、芡實、桑椹、山楂、烏梅、落花生、百合、白果、杏仁、荸薺、梨、羅漢果、橄欖、黑芝麻、枸杞子、生姜、芫荽、蘿卜、芋頭、冬瓜、大蒜、西瓜、蘋果、荷葉、棗仁、白砂糖、蜂蜜、橘皮、蘑菇、銀耳、木耳、紫蘇葉、茶葉、香椿、茼蒿、木瓜、韭菜子、南瓜、紫菜、海帶、海藻、淡菜、海參、豬膚、牛乳、鵪鶉蛋、豬肝、牛肉、鹿肉、鹿胎、鹿鞭、雞肉、鴨肉、鯉魚、鯽魚、鱔魚、牡蠣肉等。飲食的治療作用食物與藥物都有治療疾病的作用。但食物每人每天都要吃,較藥物與人們的關系更為密切,所以歷代醫家都主張“藥療”不如“食療”。古代醫者如此想,也是如此做的。在治療過程中,確實先以食療,后以藥療。只有食療不能取效時,才以藥療。古時人們稱道能用食物治病的醫生為“上工”。[例如]如宋代《太平圣惠方》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夫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清神爽志以資氣血,若能用食平疴,適情遣疾者,可謂上工矣?!憋嬍持委熥饔糜腥齻€方面:補——補益臟腑人體各種組織、器官和整體的機能低下是導致疾病的重要原因。中醫學把這種病理狀態稱為“正氣虛”,其所引起的病證稱為“虛證”。根據虛證所反映的癥狀和病機的不同,還可分為肝虛、心虛、脾虛、肺虛、腎虛以及氣虛、血虛等等。主要表現如心悸氣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食入不化,咳嗽虛喘,腰膝酸軟等。中醫主張體質虛弱或慢性虛證患者可用血肉有情之品來滋補。[例如]如雞湯可用于虛勞,當歸羊肉湯可用于產后血虛,牛乳飲用于病愈后調理,胎盤粉用于補腎強身,豬骨髓用于補腦益智,動物臟器用于滋補相應的臟腑等。米面果菜等也有改善人體機能,補益臟腑氣血的作用。[例如]如粳米可補脾,和胃,清肺;荔枝甘溫能益血,益人顏色,身體虛弱、病后津傷都可用它來滋養調攝;花生能健脾和胃,滋養調氣,營養不良、乳汁缺乏皆可用以補虛益氣;黑芝麻有補血、生津、潤腸、烏發的作用;銀耳有益氣生津等作用,可用于肺脾兩虛、津虧陰虛體弱之人等。瀉——瀉實祛邪外部致病因素侵襲人體,或內部功能的紊亂和亢進,皆可使人發生疾病。如果病邪較盛,中醫稱為“邪氣實”,其證候則稱為“實證”。同時又有正氣虛弱的表現,則是“虛實錯雜”。此時既要針對病情進行全面的調理,又要直接去除病因,即所謂“祛邪安臟”。[例如]如大蒜治痢疾,山楂消食積,鰻魚治肺癆,薏米祛濕,藕汁治咳血,赤豆治水腫,豬胰治消渴,蜂蜜潤燥等。有些食物有多方面的治療作用,如雞蛋除營養作用外,還有調節臟腑功能、清解熱毒等作用。李時珍說:“雞子黃補陰血,解熱毒,治下痢甚驗?!闭{——調整陰陽人體的生理機能只有在和諧協調的情況下,才能得以維持,從而處于健康狀態,免受病邪的侵襲。生活中,飲食得當則可起到維持陰陽調和的作用。另外,對因為陰陽失調所導致的疾病狀態,利用飲食的性味也可進行調節。根據陰陽失調的不同情況,可有扶陽抑陰、育陰潛陽、陰陽雙補等很多方法。[例如]如陽虛的人可用溫補,選牛肉、羊肉、狗肉、干姜等甘溫、辛熱類食品補助陽氣;而陰虛的人當用清補,選百合、淡菜、甲魚、海參、銀耳等甘涼、咸寒類食品養陰生津。在日常生活中,偏熱的體質或熱性疾病,可選用性質屬寒的食品。[例如]瓜果、蔬菜中性寒者偏多,如梨汁、藕汁、橘汁等,可用于清熱、止渴、生津;西瓜、茶水等,可清熱、利尿;蘿卜、甘草可治外感喉痛;芫荽、荊芥能清熱、解毒;赤小豆、白扁豆可清熱除濕等。偏寒的體質或寒性疾病,可選用性質屬熱的食品。[例如]調味品中性熱者偏多,如胡荽面、姜糖湯可溫中發汗;辣椒、生姜能通陽健胃;胡椒、茴香可治胃寒疼痛;小茴香和石榴皮煎服可用于治療痢疾;蔥白和生姜煎服可用于治療風寒外感;大茴香炒焦研末,紅糖調和,黃酒沖服可用于治療疝氣疼痛等。參考:歷代本草文獻所載具有保健作用的食物歸納如下:聰耳(指增強或改善聽力)類食物:蓮子、山藥、荸薺、蒲菜、芥菜、蜂蜜。明目(指增強或改善視力)類食物:山藥、枸杞子、蒲菜、豬肝、羊肝、野鴨肉、青魚、鮑魚、螺螄、蚌。生發(指促進頭發的生長)類食物:白芝麻、韭菜子、核桃仁。潤發(指潤發、美發)類食物:鮑魚。烏須發(指頭發早白早黃者得以恢復)類食物:黑芝麻、核桃仁、大麥。長胡須(指不生胡須的男性)類食物:鱉肉。美容顏(指潤肌膚、助顏色等)類食物:枸杞子、櫻桃、荔枝、黑芝麻、山藥、松子、牛奶、荷蕊。健齒(指使牙齒堅固、白潔)類食物:花椒、蒲菜、萵筍。輕身(指消肥胖)類食物:菱角、大棗、榧子、龍眼、荷葉、燕麥、青粱米。肥人(指改善瘦人體質,增加肥胖)類食物:小麥、粳米、酸棗、葡萄、藕、山藥、黑芝麻、牛肉。增智(指益智、健腦等)類食物:粳米、蕎麥、核桃、葡萄、菠蘿、荔枝、龍眼、大棗、百合、山藥、茶、黑芝麻、黑木耳、烏賊魚。益志(指增強志氣)類食物:百合、山藥。安神(指使精神安靜、利睡眠等)類食物:蓮子、酸棗、百合、梅子、荔枝、龍眼、山藥、鵪鶉、牡蠣肉、黃花魚。增神(指增強精神,減少疲倦)類食物:茶、蕎麥、核桃。增力(指健力,善走等)類食物:蕎麥、大麥、桑椹、榛子。強筋骨(指強健體質,包括筋骨、肌肉以及體力)類食物:栗子、酸棗、黃膳、食鹽。耐饑(指使人耐受饑餓,推遲進食時間)類食物:蕎麥、松子、菱角、香菇、葡萄。能食(指增強食欲、消化等能力)類食物:蔥、姜、蒜、韭菜、芫荽、胡椒、辣椒、胡蘿卜、白蘿卜。壯腎陽(指調整性機能,使陽痿、早泄等復常)類食物:核桃仁、栗子、刀豆、菠蘿、櫻桃、韭菜、花椒、狗肉、狗鞭、羊肉、羊油脂、雀肉、鹿肉、鹿鞭、燕窩、海蝦、海參、鰻魚、蠶蛹。種子(指增強助孕能力,也稱續嗣,包括安胎作用)類食物:檸檬、葡萄、黑雌雞、雀肉、雀腦、雞蛋、鹿骨、鯉魚、鱸魚、海參。第四章飲食的應用食物、食品及中醫保健醫療食品的概念食物系指供人食用的天然物質。它可以提供人體必需的營養素滿足生理與心理方面的要求,如飽腹感和色、香、味、形的食欲享受感等。一般不具備劑型、劑量、用量和用法方面的限制。如糧食、水果、蔬菜等。食品,系指由食物加工而成的,便于食用的成品。其性質與食物是一樣的,如糧食加工品、菜肴等。傳統保健醫療食品系指按傳統食品風味加工制作的具有一定保健醫療作用的食物加工品。又稱“藥膳”、“壽膳”、“御膳”等。,是介于食品與藥品之間的一種品類,既具有食品的性質,提供人體必要的營養素,又有一定的劑量要求。近年來在國內外流行的滋補藥膳,也多源于傳統保健醫療食品,以菜肴為主體。這類食品是以滋補藥為主,或以其它特定藥物作為原料,按照一定的組方,經過精心炮制加工,再與特定的食物配合烹調而成。藥膳建立在中醫的理論基礎上,符合中醫的陰陽五行,辨證施治學說。它是取藥物之性,用食物之味,食借藥力,藥助食威,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一種食療方法。而且我國中藥資源甚為豐富,為藥膳提供了良好條件。僅在目前常用的五千種中草藥藥材中,可供作藥膳食品的就有五百種左右。[例如]冬蟲夏草、天麻、人參、貝母、黃芪、山藥、當歸、白術、首烏、熊掌、燕窩等。食物的配伍應用在生活和臨床中單獨應用一種食物來保持營養或進補或治療的情況是很少的。人們為了增強食物的效用和可食性,常常把不同的食物搭配起來應用。這種搭配關系,稱為食物的配伍。根據食藥同理、同用的原理,食物的配伍,基本依照藥物配伍的“七情”理論。其中,“單行”是指用單味食物烹制,另外幾方面都是談配伍關系的,它是我們組方配膳的基礎。配伍關系基本上分為協同和拮抗兩方面。食物的協同配伍方面包括“相須”和“相使”,拮抗方面包括“相畏”、“相殺”、“相惡”和“相反”。相須配伍同類食物相互配伍使用,起到相互加強的功效。如百合燉秋梨,百合與梨共奏清肺熱、養肺陰之功效。雪羹湯中的荸薺與海蜇共奏清熱化痰之功效等。相使配伍一類食物為主,另一類食物為輔,使主要食物功效得以加強。如五加皮酒,辛散活血的酒,加強了五加皮祛風濕的功效;如姜糖飲,溫中和胃的紅糖,增強了生姜溫中散寒的功效。相畏配伍一種食物的不良作用能被另一種食物減輕或消除。如扁豆中植物血凝素的不良作用能被蒜減輕或消除。某些魚類的不良作用,如引起腹瀉、皮疹等,能被生姜減輕或清除。相殺配伍一種食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食物的不良作用。如上例,蒜能減輕扁豆中植物血凝素的不良作用。實際上,相畏和相殺是同一配伍關系從不同角度的兩種說法。相惡配伍一種食物能減弱另一種食物的功效。如蘿卜減弱補氣類食物(如鵪鶉、燕窩、山藥、山雞等)的功效。相反配伍兩種食物合用,可能產生不良作用,形成了食物的配伍禁忌。據前人的經驗,食物的配伍禁忌比藥物的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還多。如柿子忌茶、白薯忌雞蛋、蔥忌蜂蜜等。但對食物禁忌的經驗,目前尚缺少科學實驗的結論,有待今后加以重視和研究。依據配伍“七情”精神,在保健食品配制上前人也作了不少努力。舉例如下:升降并舉:升浮性質食物和沉降性質食物并用。以防止升降過偏之弊。如蔥豉湯中加食鹽,以防止蔥、豉過于辛溫發散之性。散收同用:補益類食物常調以發散性食物,以防止滋膩之性。如芫爆里脊中的芫荽,可防止豬肉滋膩礙胃之性。寒熱并調:即寒涼性質食物和溫熱性質食物并用,以防止寒、熱過偏之弊。如炒苦瓜佐以少量辛熱的辣椒,可防止苦瓜苦寒過偏之性。攻補兼施:即瀉實祛邪性質食物和補虛扶正性質食物并用,以防止攻邪而傷正之偏。如薏苡粥中添加紅棗,即可防止薏苡仁清熱利濕過偏之性。其他尚有表里兼顧、動靜相調等配伍方法,也都是“七情”配伍的發展應用。飲食應用禁忌概述祖國醫學是很重視飲食宜忌的,對臨床也確有實際意義。有關飲食宜忌的最早根據為《素問·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所載“五味所禁”以及《素問·五藏生成篇》所載的“五味之所傷”等。后世醫家在實踐中不斷加以發展總結,形成了一套為大家所遵循的理論和學說。漢代《金匱要略·禽獸魚蟲禁忌并治第二十四》中說:“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補體,害則成疾?!惫视孟嘁耸澄吨尾○B病,謂之食養或食療。而不相宜食品則禁之,謂之食禁或食忌,俗稱“禁口”或叫“忌口”。祖國醫學根據幾千年來的實踐,在治病防病中提出不同的飲食宜忌,其總的原則是以食物的四氣五味,來調整人體的陰陽偏勝,以達到治療疾病和保護健康的目的。祖國醫學也早已注意到過分強調忌口,可能引起營養不良,因此主張忌口要根據具體的情況來定。[例如]如金代醫家張從正已認識到過分忌口的不對,在其所著《儒門事親》一書中曾記載一例久瀉患者,給服羊肝而愈,他認為病人的高度消瘦與病情遷延難愈是“忌口太過之罪也”。明代醫家陳實功說:“飲食何須戒口,冷硬膩物休餐?!鼻宕~桂也說過:“食入自適者,即胃喜為補。”都是主張靈活掌握飲食宜忌的實例。中醫所指的飲食宜忌包括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廣義的飲食宜忌概念涉及到食物與體質、地域、季節、年齡、病情以及飲食調配、用法、用量等方面。而狹義的飲食宜忌概念僅包涵飲食與病情方面的禁忌?;疾∑陂g飲食禁忌病癥的飲食宜忌是根據病癥的寒熱虛實、陰陽偏勝,結合食物的五味、四氣、升降浮沉及歸經等特性來加以確定的?!秲冉洝吩鴮Ω鞣N不同疾病的飲食禁忌進行了闡述,除禁忌飲食五味過偏等外,《素問·熱論篇第三十》還具體地指出:“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腹瀉),此其禁也?!碧拼鷮O思邈《千金要方》中即指出:“凡諸惡瘡差后,皆百日慎口,不爾,即瘡發也?!敝嗅t學對病人的飲食禁忌方面積累了很多經驗,并有系統的理論指導。根據中醫文獻記載,古代醫家把患病期間所忌食的食物高度概括為以下幾大類:生冷冷飲、冷食、大量的生蔬菜和水果等。為脾胃虛寒腹瀉患者所忌。、粘滑糯米、大麥、小麥等所制的米面食品等。為脾虛納呆或外感初起患者所忌。、油膩葷油、肥肉、油煎炸食品、乳制品(奶、酥、酪)等,為脾濕或痰濕患者所忌。、腥膻海魚、無鱗魚(平魚、巴魚、帶魚、比目魚等)、蝦、蟹、海味(干貝、淡菜、鮑魚干等)、羊肉、狗肉、鹿肉等。為風熱證、痰熱證、斑疹瘡瘍患者所忌。、辛辣蔥、姜、蒜、辣椒、花椒、韭菜、酒、煙等,為內熱證患者所忌。、發物指能引起舊疾復發,新病增重的食物。除上述腥、膻、辛辣等食物外,尚有一些特殊的食物,如蕎麥、豆芽、鵝肉、雞頭、鴨頭、豬頭、驢頭肉等。為哮喘、動風、皮膚等病患者所忌。六大類。另外,個別疾患,如麻疹初起可適量食用發物,如豆芽、芫荽等,以利透發等,均屬例外情況。臨床上常見的寒證宜忌的原則為益氣溫中、散寒健脾。宜食溫性熱性食物,忌用寒涼、生冷食物。、熱證宜忌的原則為清熱、生津、養陰。宜食寒涼平性食物,忌食溫燥傷陰食物。、虛證陽虛者宜溫補,忌用寒涼,陰虛者宜滋補,清淡,忌用溫熱,一般虛證病人忌吃耗氣損津、膩滯難化的食物。陽虛病人不宜過食生冷瓜果、冷性及性偏寒涼的菜肴食物。陰虛病人則不宜吃一切辛辣刺激性食物,如酒、蔥、大蒜、辣椒、生姜之類。由于虛證患者多數有脾胃功能的減退,難于消化吸收,因此也不宜吃肥膩、油煎、質粗堅硬的食物,食物應采用清淡而富于營養的為宜。、實證是指病實邪實而言,如熱證、寒證中都有實證,在虛證中也有正虛邪實的。飲食宜忌也要根據辨證情況標本兼治或者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抓住主要矛盾才能配合藥治而獲良效。常見實證如水腫忌鹽、消渴忌糖,是最具針對性的食治措施。的飲食宜忌。服藥飲食禁忌清代章杏云所著《調疾飲食辨》一書“發凡”中云:“病人飲食,藉以滋養胃氣,宣行藥力,故飲食得宜足為藥餌之助,失宜則反與藥餌為仇?!边@一認識是頗為正確的。病人服中藥時有些食物對所服之藥有不良的影響,則應忌服,也有某些食物可以增進藥物作用的發揮?!秱?、《金匱要略》中指出服藥時忌生冷、粘膩、肉、面、五辛、酒、酪、臭物等。服藥期間對某些食物的禁忌,前人稱為服藥禁忌,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忌口。[文獻]在古代文獻上有甘草、黃連、桔梗、烏梅忌豬肉;薄荷忌鱉肉;茯苓忌酯;鱉魚忌莧菜;雞肉忌黃鱔;蜜忌蔥;天門冬忌鯉魚;白術忌大蒜、桃、李;人參惡黑豆、忌山楂、蘿卜、茶葉;土茯苓忌茶等。但對飲食宜忌不能絕對化,要具體病情具體分析,如水腫忌鹽,中醫列為五不治之一,但有時也由此引起鈉減體倦而虛損,即長期忌鹽引起的低鈉血癥。進一步正氣不足而病情難以好轉;故水腫不重的病人不宜絕對忌鹽。小兒麻疹忌食過度,可致營養不良。還要注意個體差異,如有些患者罹患皮膚病,因某種飲食而發作或加重,即應禁忌。飲食經調制或配制后是可以改變其性質而改變其宜忌的。孕期和產后飲食禁忌孕期和產后,母體處于特殊生理階段,飲食調養有著重要意義。妊娠期,母體臟腑經絡之血注于沖任經脈,以養胎元。此期母體多表現陰虛陽亢狀態,因此應避免食用辛辣、腥膻之品,以免耗傷陰血而影響胎元,可進食甘平、甘涼補益之品。如孕早期宜食清淡易消化飲食,對妊娠惡阻孕婦應避免進食油膩之品,可食用健脾、和胃、理氣之類食物。、孕中期胎兒生長發育較快,宜加強滋補。和妊娠后期由于胎兒逐漸長大,影響母體氣機升降,易產生氣滯現象,故應少食脹氣和澀腸類食物如蕎麥、高粱、番薯、芋頭等,為防止或減輕水腫,應采用少鹽或低鹽飲食。的飲食禁忌。孕期飲食禁忌,是指懷孕期間孕婦應忌食或盡量避免食用對胎兒不利的飲食物,又稱“忌食養胎”。《時病論》說:“清腸之槐花,去寒之姜、桂,利濕之米仁,……皆為犯胎之品,最易誤投,醫者不可不敬懼乎”。根據飲食物對胎兒的不同影響,歸納起來,主要有活血類食物活血類食物能活血通經、下血墮胎,故孕期應忌食。這一類食物主要有桃仁、山楂、蟹爪等。如《本草綱目》說蟹爪“能墮生胎,下死胎。”、滑利類食物滑利類食物能通利下焦,克伐腎氣,使胎失所系,導致胎動不安或滑胎,故應避免食用。這一類食物主要有冬葵葉、莧菜、馬齒莧、茄子、荸薺、慈菇、薏苡仁等。如《隨息居飲食譜》說慈菇“功專破血、通淋、滑胎、利竅”。、大辛大熱類食物此類食物不僅能助生胎熱,令子多疾,并可助陽動火,旺盛血行,損傷胎元,故孕期避免食用或忌用。這一類食物主要有肉桂、干姜、花椒、胡椒、辣椒,以及生姜、大蒜、羊肉、雀肉、鰻鱺魚等。如《隨息居飲食譜》說花椒“多食動火墮胎”,說胡椒“多食動火燥液,耗氣傷陰,破血墮胎,……故孕婦忌之”,鰻鱺魚“多食助熱發痛,孕婦及時病忌之”等。、酒類飲料酒類飲料,特別是烈性白酒,為純陽之物,能助火生熱,消胎氣,影響胎兒生長發育,甚則導致胎兒畸形,故孕期應忌酒類飲料。以及其他有關食物。其他食物如昆布、麥芽、槐花、鱉肉等,因昆布能軟堅化結,麥芽能催生落胎,槐花能墮胎等,故孕婦也應忌食。孕婦產后,瘀血內停,不宜進食酸澀收斂類食物,如烏梅、蓮子、芡實、柿子、南瓜等,以免不利惡露排出;亦不宜進食辛辣發散和滲利小便類食物,以防加重產后氣血虛弱。中醫學認為,“產后必虛”。產婦多表現陰血虧虛,或瘀血內停等癥象。另一方面產婦還要以乳汁喂養嬰兒。因此,產后的飲食原則應以平補陰陽氣血,尤以滋陰養血為主,可進食甘平、甘涼類糧食、畜肉、禽肉和蛋乳類食品,慎食或忌食辛燥傷陰、發物、寒性生冷食物。[文獻]正如《飲膳正要》所說:“母勿太寒乳之,母勿太熱乳之,……乳母忌食寒涼發病之物?!薄侗爰颐亍吩疲骸叭樽又府敼濓嬍?,慎七情,調六氣,養太和。因母強則子強,母病則子病,故保嬰者必先保母,一切酒、面、肥甘、熱物、瓜果、生冷寒物皆當禁之?!笨傊?,古人對孕乳期的飲食是甚為重視并嚴格要求的。參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一、食物多樣、谷類為主人類的食物是多種多樣的。各種食物所含的營養成分不完全相同。除母乳外,任何一種天然食物都不能提供人體所需的全部營養素。平衡膳食必須由多種食物組成,才能滿足人體各種營養需要,達到合理營養、促進健康的目的,因而要提倡人們廣泛食用多種食物。多種食物應包括以下五大類:第一類為谷類及薯類:谷類包括米、面、雜糧,薯類包括馬鈴薯、甘薯、木薯等,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膳食纖維及B族維生素。第二類為動物性食物:包括肉、禽、魚、奶、蛋等,主要提供蛋白質、脂肪、礦物質、維生素A和B族維生素。第三類為豆類及其制品:包括大豆及其他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