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語文試卷及答案(新高考全國Ⅱ卷)_第1頁
2023年高考語文試卷及答案(新高考全國Ⅱ卷)_第2頁
2023年高考語文試卷及答案(新高考全國Ⅱ卷)_第3頁
2023年高考語文試卷及答案(新高考全國Ⅱ卷)_第4頁
2023年高考語文試卷及答案(新高考全國Ⅱ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新高考全國∏卷)

語文

注意事項:

L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碼填寫清楚,將條形碼準確粘貼在考生信息條形碼粘

貼區。

2.答題時請按要求用筆。

3.請按照題號順序在答題卡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

紙、試卷上答題無效。

4.作圖可先使用鉛筆畫出,確定后必須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描黑。

5.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弄皺,不準使用涂改液、修正帶、刮紙刀。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搞好調查研究,一定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廣泛聽取群眾意見。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是獲得正確認識

的源泉,也是檢驗和深化我們認識的根本所在。調查研究成果的質量如何,形成的意見正確與否,最終都要由人民

群眾的實踐來檢臉。毛澤東同志1930年在尋烏縣調查時,直接與各界群眾開調查會,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諸

如該縣各類物產的產量、價格,縣城各業人員數量、比例,各商鋪經營品種、收入,各地農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

怎樣,各類人群的政治態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這種深入、唯實的作風值得我們學習。領導干部進行調查研

究,要放下架子、撲下身子,深入田間地頭和廠礦車間,同群眾一起討論問題,傾聽他們的呼聲,體察他們的情緒,

感受他們的疾苦,總結他們的經臉,吸取他們的智慧。既要聽群眾的順耳話,也要聽群眾的逆耳言:既要讓群眾反

映情況,也要請群眾提出意見。尤其對群眾最盼、最急、最憂、最怨的問題更要主動調研,抓住不放。這樣才能真

正聽到實話、察到實情、獲得真知、收到實效。

調查研究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樹立求真務實的作風,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錯誤的勇氣。現在有的干部善

于察言觀色,準備了幾個口袋,揣摩上面或領導的意圖來提供材料。很顯然,這樣的調查是看不到實情、得不到真

知、做不出正確結論的。調查研究一定要從客觀實際出發,不能帶著事先定的調子下去,而要堅持結論產生在調查

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對調查了解到的真實情況和各種問題,要堅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報喜

又報憂,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

(摘自習近平《談談調查研究》)

材料二:

社會科學并不擁有像自然科學一模一樣的實驗室,那是沒有人能否認的。但是,如果說社會科學研究者并不能

控制他所要觀察的現象,那也并不完全正確。其實不過是控制的技術問題,而不是能不能控制的問題。

在物理實驗里用斜面滾球來實驗引力,斜板這實驗因子并不影響所要觀察的引力現象,因為實驗者在計算球動

的速率中會考慮到這斜板的因子——換一句話,所謂實驗并不是孤立現象,而是把所有發生作用的因子都加以充分

考慮的意思。

觀察社會現象時,如果我們能確知觀察情境中各種因子對于被觀察現象所起的作用,我們同樣可以達到自然科

學的實臉中所具備的條件。在技術上,觀察社會現象比觀察自然現象更為困難。社會現象并不限于人的動作,而且

包括人的動機;動機又受著人所接受的那一套認為應當如是的規律支配;這套規律是社會所共有的,而且是在時間

里累積下來的——這是人的生活適用于他所處的具體環境的方法,是在人和物的接觸中,在動作里,給人的滿足與

否的結果里,選擇和淘汰出來的,而且也永遠在變動之中——在這里我們可以見到社會現象有著不能分的兩部分:

一部分我們可以在體外看得到的,另一部分,在體外是看不到的。這第二部分必須由經驗者本人用語言表達出來,

才能使旁觀的人明白。觀察社會現象的困難常發生在第二部分。

談到這里,我愿意提出最重要的問題來了。那就是社會現象的研究工作中觀察者必須和被觀察者取得充分合作。

合作還不夠,必須不分觀察者和被觀察者而大家一同來分析大家的經臉。

我在上邊已說到科學的觀察必須充分確認現象發生的情境,考慮到一切會影響現象的因子。這是實驗的真正意

義。觀察社會現象時,因為語言材料的重要,最容易影響敘述現象正確性的是調查者和所要觀察的現象的人事關系。

有些不肯正視這關系的學者,只提出一個“客觀”的空洞概念。但是“客觀”是什么意思呢?是指對觀察的現象沒

有興趣,或是沒有關系么?這是不可能的。

一個人去觀察一個現象必然是有興趣的。你自己可以不問這問題,可是被觀察的人是不會不問這問題的。你不

能不和這些人接觸,談話,問問題。這些人必然要問:“這人為什么要來問我們呢?”——這問題問得對的,因為

一切調查的結果必然會影響到被調查者的生活的,不論是好是壞。你說“客觀”,人家不能承認,而且人家是對的,

因為實際受到影響的是他們,他們不能不防。于是調查者逢著“秘密”和“撒謊”了。其實被調查者的“秘密”和

“撒謊”是調查者的“秘密”和“撒謊”的反映。人事很像鏡子,你對別人的態度反射成了別人對你的態度。

科學的社會研究第一是要認清自己的立場和目的。如果你是想去“敲詐”被調查的人,那么你絕不會得到可靠

的材料。天下沒有不知道自衛的人,社會科學絕不能從“斗智”的方法上得來。換一句話說,社會研究必須站在被

調查者的利益上。你如果要研究鄉村,你必須同情農民,為他們服務,你的研究結果必須是有利于農民的,不但你

存心是如此,而且你要用事實來證明,使農民相信你。正像一個醫生對一個病人,病人沒有理由去欺騙醫生,正因

為欺騙的結果是自己受害。

一個研究的人是站在“不知”的地位,被問的是站在“已知”的地位。前者對后者是“學習”而不是“拷問”,

態度上應當是“尊重對方”“執疑待決”,這種態度必然會得到對方的尊重和友誼,因而樂于幫助你。

(摘編自費孝通《亦談社會調查》)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談到社會調查要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并特別提到要深入了解農民,二者有相同的出發點和

針對性。

B.材料一以毛澤東在尋烏縣的調查為例,論述調查要深入、唯實,這與毛澤東本人在《調查的技術》中的倡導也

是一致的。

C.材料二指出,社會科學雖不能像自然科學那樣通過實驗展開研究,但倘若方法得當,觀察社會現象時也能獲得

良好的效果.

D.材料二認為,社會研究者只有像醫生對待病人那樣關心被調查者,才不會“逢著”被調查者的“秘密”和“撒

謊”。

答案:

B

理解和分析文章內容A項,“都談到社會調查要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并特別提到要深入了解農民,二者有相同的

出發點和針對性”錯誤。只有材料一談到“社會調查要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兩則材料都沒有“特別提到要深入了解農

民”;材料一是說調查研究要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實事求是,材料二是說社會現象的研究工作中觀察者必須和被觀察者

取得充分合作,還必須站在被觀察者的利益上等二者沒有相同的出發點和針對性。C項,“社會科學雖不能像自然科

學那樣通過實驗展開研究”曲解文意,材料二中只是說“社會科學并不擁有像自然科學一模一樣的實驗室”,并不意味著

社會科學不能通過實驗展開研究,且根據材料二第三段中的“觀察社會現象時,如果……我們同樣可以達到自然科

學的實驗中所具備的條件”可知,如果達到了某些條件,社會科學也是可以通過實驗展開研究的。D項只有像醫生對

待病人那樣關心被調查者,才不會……"撒謊錯誤根據材料二倒數第二段中的“正像一個醫生對一個病人,病人沒

有理由去欺騙醫生,正因為欺騙的結果是自己受害''可知,這里是將社會研究者與被調查者的關系與醫生和病人的關

系進行類比,“只有……才不會……”的表述錯誤。

2.根據材料二的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人的外在行為與內在動機可能并不一致,這給社會科學研究者的觀察帶來挑戰。

B.一些無法看到的現象需要通過經驗者的語言來表達,這可佐證語言材料的重要。

C.如果調查者詢問的問題也正是被調查者所關心的,被調查者就不會有防備心理。

D.即便調查者出于友善的目的展開調查,調查的結果也會影響到被調查者的生活。

答案:

C

根據文中信息進行推斷“如果……就……”說法絕對。根據材料二中的“一切調查的結果必然會影響到被調查者的生活

的,不論是好是壞?.??.?因為實際受到影響的是他們,他們不能不防”可知,即使調查者詢問的問題也正是被調查者所關

心的,但只要涉及被調查者的利益,影響到他們的生活,他們還是可能會有防備心理的。

3.下列對材料一和材料二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從調查研究工作需要堅持群眾路線、堅持實事求是原則兩方面展開論述。

B.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論證人的動機受社會共有規律的支配且處于不斷的變化中。

C.材料一運用排比,既突出社會調查需廣泛深入、求真務實,也增強了論證氣勢。

D.材料二層層遞進,采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論證結構。

答案:

B

分析論點、論據、論證方法、論證結構“主要論證……處于不斷的變化中”錯誤,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論證的是在技術

上觀察社會現象比觀察自然現象更為困難,且觀察社會現象的困難常發生在體外看不到的部分。

4.材料二最后兩段使用“敲詐”“斗智”“拷問”等詞語,請簡析其作用。

答案:

①生動形象地說明了社會調查中觀察者對待被觀察者的錯誤態度,從反面論證了觀察者要認清自己的立場和目的,

擺正自己的態度和觀點。②增強了論述的趣味性,便于讀者更好地理解較為深奧的學術問題。

分析材料的論證語言解答此題,可從語言特點、論證觀點、讀者感受等角度進行分析。從語言特點上看,“敲詐”“斗

智,,,,拷問,,是將觀察者與被觀察者的關系類比為審訊人和犯人的關系等,用詞生動形象。從論證觀點上看,根據材料

二最后兩段的具體內容可知,“敲詐”斗智”“拷問”的主體都是社會調查中的觀察者,受體都是被觀察者且這些詞語在

語境中都是貶義詞,揭示了觀察者對待被觀察者的錯誤態度。且根據“敲詐”“絕不會得到可靠的材料“、“斗智”不能得

來社會科學、“拷問”得不到對方的尊重和友誼來看,作者從反面論證了自己的觀點。從讀者感受上看,生動形象的語

言增強了論述的趣味性,便于讀者更好地理解較為深奧的學術問題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談到調查研究中的“客觀”,二者的側重點有什么不同?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認識。

答案:

①材料一側重于調查應從實際出發,而非帶著現成“調子”;②材料二側重于不能把客觀曲解為對被調查者的漠然態

度;

③材料一是就領導干部應堅持人民立場和實事求是原則而言,材料二是就社會科學調查者應有的立場和目的而言。

分析不同材料論述的側重點解答此題,可從論述內容和論述角度(話題范圍、出發點、目的、立場等)方面分析。

從論述內容上看,材料一中提及“客觀”的語句是“調查研究一定要從客觀實際出發,不能帶著事先定的調子下去,而

堅持??..??建立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側重于調查應從實際出發,不能帶著事先定好的調子。材料二中提及“客觀”的

語句是“有些不肯正視這關系的學者,只提出一個“客觀’的空洞概念??????這是不可能的”“你說”客觀,人家不能承認'

',由

作者的語氣以及“空洞概念”“這是不可能的等表述可知,作者對這種“客觀”是否定的;再聯系上下文語境可知,

”這

關系”指的是“調查者和所要觀察的現象的人事關系”,一些調查者把“客觀”曲解為為了保持距離,冷漠對待被觀

察者,

不去接觸親近。材料-摘自習近平的文章告誠領導干部在做調查研究時應堅持人民立場和實事求是原則。材料二

也是在講如何做好調查研究,只不過告誡的對象是社會科學調查者告誡他們首先“要認清自己的立場和目的”。

(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社戲(節選)

沈從文

蘿卜溪邀約的浦市戲班子,趕到了呂家坪,是九月二十二。一行十四個人,八個笨大衣箱,坐了只辰溪縣裝石

灰的空船,到地時,便把船靠泊在碼頭邊。掌班依照老規矩,帶了個八寸大的朱紅拜帖,來拜會本村首事滕長順,

商量看是在什么地方搭臺,哪一天起始開鑼。

半月來省里向上調兵開拔的事,已傳遍了呂家坪。不過商會會長卻拿定了主意:照原來計劃裝了五船貨物向下

游放去。長順因為兒子三黑子的船已到地卸貨,聽會長親家出主意,也預備裝一船橘子下常德府。空船停泊在河邊,

隨時有人把黃澄澄的橘子挑上船,倒進艙里去。戲班子乘坐那只大空船,就停靠在橘子園邊不多遠。

兩個做丑角的浦市人,扳著船篷和三黑子說笑話,以為古來仙人坐在斗大橘子中下棋,如今仙人坐在碗口大橘

子堆上吸煙,世界既變了,什么都得變。可是三黑子卻想起保安隊隊長向家中訛詐事情,因此只向那個做丑角的戲

子苦笑。

長順約集本村人在伏波宮開會,商量看這戲演不演出。時局既不大好,集眾唱戲是不是影響治安?末了依照多

數主張,班子既然接來了,酬神戲還是在伏波宮前空坪中舉行。凡事依照往年成例,出公份子演戲六天,定二十五

開鑼。并由本村出名,具全紅帖子請了呂家坪的商會會長,和其他莊口上的有名人物,并保安隊隊長、排長、師爺、

稅局主任、督察等,到時前來看戲。還每天特別備辦兩桌四盤四碗酒席,款待這些人物。

到開鑼那天,本村和附近村子里的人,都換了漿洗過的新衣服,荷包中裝滿零用錢,趕到蘿卜溪伏波宮看大戲。

因為一有戲,照習慣呂家坪鎮上賣大面的、賣豆糕米粉的、油炸餅和其他干濕甜酸熟食冷食的,無不挑了鍋罐來搭

棚子,競爭招攬買賣。婦女們且多戴上滿頭新洗過的首飾,或鍍金首飾,發藍點零首飾,扛一條高腳長板凳,成群

結伴跑來看戲,必到把人晚最后一幕雜戲看完,把荷包中零用錢花完,方又扛起那條凳子回家。有的來時還帶了飯

要和針線,有的又帶了香燭紙張順便敬神還愿。平時單純沉靜的蘿卜溪,于是忽然顯得空前活潑熱鬧起來。

長順一家正忙著把橘子下樹上船,還要為款待遠來看戲親友,準備茶飯,因此更見得熱鬧而忙亂。家中每天必

為鎮上和其他村子里來的客人,辦一頓過午面飯。又另外燒了幾缸熱茶,供給普通鄉下人。長順自己且換了件大船

主穿的大袖短擺藍寧綢長衫,罩一件玄青羽綾馬褂,舞著那個掛有鑲銀老虎爪的紫竹馬鞭長煙桿,到處走動拜客。

第一天開鑼時,由長順和其他三個上年紀的首事人,在伏波爺爺神像前磕頭焚香,殺了一只白羊,一只雄雞,

燒了個中神黃表。戲還未開場,空坪中即已填滿了觀眾,呂家坪的官商要人,都已就座。開鑼后即照例“打加官”,

由一個套白面具的判官,舞著個骯臟的紅緞巾幅,臺上打小鑼的檢場人叫一聲:“某大老爺祿位高升!”那判官即

將巾幅展開,露出字面。被尊敬頌祝的,即照例賞個紅包封。有的把包封派人送去,有的表示豪爽,便把那個賞金

用力直向臺上攢去,惹得一片喝彩。當天第一個叫保安隊隊長。第一出戲象征吉祥性質,對神示敬,對人頌禱。第

二出戲與勸忠教孝有關。到中午休息,勻出時間大吃大喝。休息時間,一些戲子頭上都罩著發網子,臉上顏料油膩

也未去凈,爭到臺邊熟食棚子去喝酒,引得觀眾包圍了棚子看熱鬧。婦女們把扣雙鳳桃梅大花鞋的兩腳,擱在高臺

子踏板上,口中噓噓的吃辣子羊肉面,或一面剝葵花子,一面并談論做夢績麻瑣碎事情。下午開鑼重唱,戲文轉趨

熱鬧活潑。

學班走到幾位要人身邊來請求賞臉,在排定戲目外額外點戲。

大家都客氣謙讓,不肯開口。經過一陣揖掇,隊長和稅局主任是遠客,少不了各點一出,會長也被迫點一出。

隊長點“武松打虎”,因為武人點英雄,短而熱鬧,且合身份:會長卻點“王大娘補缸”,戲是趣劇,用意在于與

民同樂。戲文經點定后,照例也在臺柱邊水牌上寫明白,給看戲人知道。開鑼后正角上場,又是包封賞號,這個包

封卻照例早由蘿卜溪辦會的預備好,不用貴客另外破鈔。

最末一出雜戲多是短打,三個穿紅褲子的小花臉,在臺上不住翻跟斗,說渾話。

收鑼時已天近黃昏,天上一片霞,照得人特別好看。一切人影子都被斜陽拉得長長的,臉龐被夕陽照炙得紅紅

的。到處是笑語嘈雜,過呂家坪去的渡頭,尤其熱鬧。方頭平底大渡船,裝滿了從戲場回家的人,慢慢在平靜河水

中移動,兩岸小山都成一片紫色,天上云影也逐漸在由黃而變紅,由紅而變紫。太空無云處但見一片深青,秋天來

特有的澄清。在淡青色天末,一顆長庚星白金似的放著煜煜光亮,慢慢地向上升起。遠山野燒,因逼近薄暮,背景

既轉成深藍色,已由一片白煙變成點點紅火。……一切光景無不神奇而動人。可是人人都融和在這種光景中,帶點

快樂和疲倦的心情,等待還家。無一個人能遠離這個社會的快樂和疲倦,聲音與顏色,來領會贊賞這耳目官覺所感

受的新奇。

(有刪改)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蘿卜溪的酬神社戲,適逢秋天橘子收獲時節,按慣例在伏波宮前空坪中連演六天。

B.女人們成群結伴來看戲,有的還會帶上飯瞥針線或香燭紙張,富有鄉土生活氣息。

C.“打加官”第一個就叫保安隊隊長,可以見出蘿卜溪辦會者對他有所忌憚和逢迎。

D.排定戲目外額外點戲需封賞,會長“也被迫點一出”,此細節暗示了會長的吝嗇。

答案:D

理解文本相關內容選項中“此細節暗示了會長的齊音“理解不正確,原文第9段中的“開鑼后正角上場,又是包封賞

號,這個包封卻照例早由蘿卜溪辦會的預備好,不用貴客另外破鈔”,已經交代清楚會長作為貴賓是不用為額外點戲包

封的。

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開頭寫戲班子如約而至,接下來又寫到“省里向上調兵開拔的事”,令人感覺到一種尋常歲月隱約生變的

氣氛。

B.傳統白話小說常以描摹衣飾來刻畫人物,本文寫社戲之日長順走動拜客,就使用了這種筆法來表現長順的鄭重

守禮。

C.最后一段景物描寫,同魯迅《社戲》對歸家途中的景物描寫一樣,都以自然之美襯托了散戲后人們的失落與惆

悵。

D.沈從文這里寫社戲,同他在《邊城》中寫端午節一樣,都是通過對民俗的鋪寫描繪了存有世外桃源意味的鄉土

社會。

答案:C

分析鑒賞藝術特色“都以自然之美襯托了散戲后人們的失落與惆悵”不正確。本題采用了不同文本相近內容對比分

析和鑒賞的形式,考查點為景物描寫與人物情感的關聯,難度比單篇大。本文最后一段描寫的景物是唯美詩意、靜謐

幽遠、溫暖祥和的,“一切光景無不神奇而動人”,人們觀賞社戲之后“帶點快樂和疲倦的心情,等待還家”,“無?個人能

遠離......來領會贊賞這耳目官覺所感受的新奇”,“失落與惆悵”偏離文章主旨

8.本文是如何描寫社戲的儀式感的?請結合全文簡要說明。

答案:

①描寫戲前周密、隆重的準備工作。如戲班子帶了“八寸大的朱紅拜帖”,本村出名具全紅帖子請貴賓;時局不好,但凡

事還是依照往年成例進行。②詳細描寫看社戲人的服飾言行。人們換上漿洗過的新衣服、婦女戴首飾抗長凳、長順

衣著隆重、賞紅包封等。③描寫社戲鄭重開鑼的場景。第一天開鑼時硫頭焚香,殺羊殺雞,開鑼后“打加官④描

寫戲目內容安排。第一出戲象征吉祥,第二出戲勸忠敬孝,卜.午轉趨熱鬧,戲目安排清晰不能雜亂。

理解文章內容社戲的儀式感流露在小說的字里行間,需要在細節中提煉概括,比如掌班依照老規矩帶了“八寸大的朱

紅拜帖,,,本村出名,具全紅帖子邀請商會會長和其他莊子的有名人物,從社戲前的準備工作來描寫社戲的儀式感。

人們看戲的裝束也表現出儀式感,比如文中對長順的描寫“長順自己且換了件大船主穿的大袖短擺藍寧綢長衫,罩一

件玄青羽綾馬褂,舞著那個掛有鑲銀老虎爪的紫竹馬鞭長煙桿,到處走動拜客”,衣飾名稱交代得如此詳細,人物動作如

此生動,凸顯出社戲的儀式感。另外,文中第7段對開鑼場景的描寫細致傳神,且戲目由第一出的象征吉祥性質到

第二出的勸忠敬孝,再到下午的轉趨熱鬧,戲目安排清晰不能雜亂,也體現了儀式感。考生需要感受這種細節呈現的內

涵,然后加以整合,并準確、有條理地表達出來。

9.文中記述社戲的籌備及演出過程,多處使用“依照往年成例”“照習慣”“照例”等,含有哪些意味?請結合

全文談談你的理解。

答案

①表明社戲歷史悠久,在當地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當地人極為尊禮重教即使在戰爭背景下,也照例進行社

戲表演,體現了對民風民俗的重視和堅守:3表現了對寧靜美好的世俗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品味重要詞語的意蘊文章在記述社戲的籌備及演出過程中,多處使用“依照往年成例”“照習慣'"'照例''等詞,說明社

戲是當地每年都舉辦的,在當地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把社戲活動辦得這么隆重,充滿儀式感,說明當地人極為

尊禮重教。根據第2段中的“半月來省里向上調兵開拔的事,已傳遍了呂家坪”可知,當時正處于戰爭中,但是當地人

仍嚴格遵循以往的程序進行社戲表演,體現了對民風民俗的重視和堅守。開鑼那天,戲還未開場,空坪中就己填滿了觀

眾,他們通過社戲表演釋放對牛活的熱情,結尾處“無一個人能遠離這個社會的快樂和疲倦,聲音與顏色,來領會贊賞

這耳目官覺所感受的新奇”,表現了當地人對寧靜美好的世俗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凡戰,若我眾敵寡,不可戰于險阻之間,須要千方寬廣之地。聞鼓則進,陽金網4,無有不勝。法口:“用

眾進止。”晉太元時,秦苻堅進屯壽陽,列陣洲水,與晉將謝玄相拒。玄使謂苻堅目:“君遠涉吾境,而臨水為

陣,是不欲速戰。請君少卻,令將士得周旋,仆與諸君緩轡而觀之,不亦樂乎!”堅眾皆曰:“宜阻肥水,莫令

得上。我眾彼寡,勢必萬全。”堅曰:“但卻軍,令得過,而我以鐵騎數十萬向水,逼而殺之。”融亦以為然。

遂麾兵卻,眾因亂而不能止。于是,玄與謝琰、桓伊等,以精銳八千渡泗水。玄、琰進兵大戰;肥水南,堅眾大

潰。

(節選自《百戰奇略》)

材料二:

太宗日:“古人臨陣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變之法乎?"靖日⑶:“前代戰斗,多是以小術而勝無術,以

方善而勝無善,斯安足以論兵法也?若謝玄之破苻堅,非謝玄之善也,蓋苻堅之不善也。”太宗顧侍臣檢《謝玄

傳》閱之,曰:“苻堅甚處是不善?”靖曰:“臣觀《苻堅載記》日:'秦諸軍皆潰敗,唯慕容垂一軍獨全。堅

以千余騎赴之,垂子寶勸垂殺堅,不養。'此有以見秦師之亂。慕容垂獨全,蓋堅為垂所陷明矣。夫為人所陷而

欲勝敵不亦難乎臣故曰無術焉苻堅之類是也。“太宗日:"兵有分聚,各貴適宜。前代事跡,孰為善此者?”靖

日:“苻堅總百萬之眾而敗于溫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吳漢討公孫述,與副將劉尚分屯,相去二十里,

述來攻漢,尚出合擊,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跡,足為萬代鑒。”

(節選自《唐太宗李衛公問對》)

[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將,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

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

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夫為人A所B陷而欲勝D敵E不亦難乎F臣故曰無術焉G苻堅之類Il是也。

答案:EFG

主觀型文言斷句“夫為人所陷而欲勝敵'’的意思是“被人陷害卻還想戰勝敵人”,句意完整連貫,故“勝敵”后應斷開;“不

亦?…..乎”是反問句式,“乎”是疑問語氣詞,可譯作“嗎”,“不亦難乎”可譯作“不也是困難的嗎'',語意完整,故需在“乎''國

斷開;“苻堅之類''作“是也”的主語,兩者之間不應斷開,故應在“苻堅”前斷開。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溫和。

B.聞金則止,金指敲擊刁斗發出的聲音,古代軍隊行動中聽到鳴金信號就停止前進。

C.片善,文中指微小長處,其中的“片”與成語“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

D.果,指實現、成為事實,與《桃花源記》中“未果,尋病終”的“果”意思相同。

答案:C

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識,理解文言詞語的含義“其中的'片,與成語‘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錯誤,這兩個

“片'’都是小、稍少之意。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苻堅與謝玄隔泗水列陣,苻堅的部下認為,應當在泗水阻擊,不讓晉軍渡河,苻堅則想讓晉軍先渡河上岸,再

以鐵騎逼殺晉軍。

B.苻堅的大軍在后撤過程中發生了混亂,不受控制,謝玄等人乘機率八千精兵渡河,兩軍大戰于觀水之南,苻堅

的部隊潰敗。

C.苻堅全軍大敗,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隊得到保全,苻堅帶領殘兵千余人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兒子慕容寶勸他

乘機殺掉苻堅.

D.李靖認為,吳漢善于用兵,在討伐公孫述的戰斗中,分兵合擊,最終取得了勝利;唐太宗認為,吳漢戰例的得

失可以作為萬代借鑒。

答案:

D

理解文意“唐太宗認為,吳漢戰例的得失可以作為萬代借鑒''錯,根據材料二中的“靖日:苻堅總百萬之眾而敗于肥水,

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吳漢討公孫述…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跡,足為萬代

鑒。”可知,苻堅戰例是失,吳漢戰例是得,唐太宗認為可以作為萬代借鑒的是這兩個戰例的得失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請君少卻,令將士得周旋,仆與諸君緩轡而觀之,不亦樂乎!

(2)古人臨陣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變之法乎?

答案:

(1)請您稍稍后退,讓將士們得以展開戰斗,我與各位騎馬慢行觀戰,不是很愉快嗎!

[“卻”(后退)、“得”(得以)]

(2)古人臨陣時出奇兵,攻擊敵人意想不到之處,這是變化的方法嗎?“不意”

[(意想不到,沒有事先防備)、“斯”(這)]

14.材料二中,李靖認為跳水之戰苻堅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①外因:為慕容垂所陷害。②內因:用兵能合不能分。

概括分析原因由題干可知,需從材料二中找到李靖對肥水之戰中苻堅的評價語句,然后再分析李靖的觀點。根據“若

謝玄之破荷堅非謝玄之善也,蓋荷堅之不善也”和“臣故日無術焉苻堅之類是也''可知苻堅沒有謀略,不善用兵。根據

““秦諸軍皆潰敗,唯慕容垂一軍獨全。堅以千余騎赴之,垂子寶勸垂殺堅,不果。此有以見秦師之亂慕容垂獨全,蓋堅

為垂所陷明矣”可得出苻堅失敗的外因:為慕容垂所陷害。根據“苻堅總百萬之眾而敗于肥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

也”可得出苻堅失敗的內因:用兵能合不能分。

參考譯文材料-:大凡作戰,如果兵力對比我眾敵寡,不可在險狹之地與敵交戰,一定要選擇平坦開闊之地做戰場。

部隊聽到鼓聲就前進,聽到鳴金信號就停止,這樣(作戰)沒有不勝利的。兵法上說:“指揮大軍作戰,要能控制部隊進

退。”東晉太元年間,前秦帝符堅率領大軍進駐壽陽,在肥水一岸擺好陣勢,同晉將謝玄(隔水)時峙。謝玄派人對苻堅

說:“你率軍長途跋涉踏入我境,卻臨水列陣,是不想同我迅速作戰。請您稍稍后退,讓將士們得以展開戰斗,我與各位

騎馬慢行觀戰,不是很愉快嗎!”苻堅的部下都說:“應當依仗肥水,不讓晉軍渡河上岸。我軍兵多,對方兵少,這樣做

一定會萬無一失。”苻堅說:“只管退軍,讓他們渡河,(趁其渡河之時)我率領幾十萬騎兵朝河中行進,逼近并殲滅他

們。”苻融也贊成這樣做。于是苻堅指揮秦軍后撤,(不料)部隊因此大亂而不能停止。于是,謝玄與謝瑣、桓伊等人,

率領八千精兵渡過肥水。謝玄和謝瑣進兵與秦軍在肥水之南激戰,苻堅部隊潰敗。

材料二:唐太宗問:“古人臨陣時出奇兵,攻擊敵人意想不到之處,這是變化的方法嗎?’'李靖答:“前代的戰斗,多是憑借

小智謀戰勝沒有智謀的人,憑借微小長處戰勝沒有長處的人,這些人哪里能談論兵法呢?如謝玄(在肥水)擊破苻堅,

不是謝玄善于用兵,而是苻堅不善于用兵的緣故。”唐太宗回過頭命侍臣挑選出《謝玄傳》來閱覽,說:苻堅哪些地

方處理得不好呢?”李靖答L我看《符堅載記》上說「(肥水之戰)前秦各軍都潰敗了,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隊獨自得到

保全苻堅率領千余名殘兵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兒子慕容寶勸慕容垂殺掉苻堅,沒有實現。從這里就可以看出秦軍的

混亂。慕容垂一軍獨自得到保全,苻堅被慕容垂陷害就很明顯了。被人陷害卻還想戰勝敵人,不也是困難的嗎?所以

我說沒有智謀,苻堅這一類人就是這樣。‘'唐太宗問:“軍隊有分兵有聚合,使用何法以適宜為貴。前代的事跡中,誰是

擅長這一兵法的人?”李靖答:“苻堅統率百萬大軍卻在肥水戰敗,這是用兵能合卻不能分導致的。吳漢討伐公孫述,和

副將劉尚分兵駐扎,相距二十里,公孫述來攻打吳漢,劉尚出兵合擊,大敗公孫述,這是用兵能分而又能合導致的。’'唐

太宗說:“是的。這此得與失的事跡,足以作為萬代的借鑒。”

文言精讀實詞:①屯:駐扎,駐守。②萬全:萬無一失。③然:正確,對。④摩:指揮。⑤孰:疑問代詞,誰。⑥去:距,距離

虛詞:①莫:不要。②但:只管。

句式:①蓋堅為垂所陷明矣廣為?…」所????..”表示被動。②苻堅總百萬之眾而敗于肥水:狀語后置句。

(~)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湖上晚歸

林通

臥枕船舷歸思清,望中渾恐是蓬瀛。

橋橫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濕飛如見避,紅蕖香裊似相迎。

依稀漸近誅茅地㈤,雞犬林蘿隱隱聲。

【注】誅茅地:詩中指人的居所。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人描寫自己乘船歸家途中所見,筆下畫面隨著行程逐次展開,自然流暢。

B.詩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暉的映照之下,有動有靜,多姿多彩,令人愉悅。

C.詩人如處仙境的感覺被人居之地的雞鳴狗吠之聲破壞,心情也發生了變化。

D.詩人調動多種感官,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描寫,狀物生動,筆觸鮮活而細膩。

答案:

C

鑒賞詩歌思想內容、藝術手法“被人居之地的雞鳴狗吠之聲破壞,心情也發生了變化”錯誤,"雞犬林蘿隱隱聲”意思

是雞鳴、犬吠之聲在林蘿間隱隱傳出,與“湖上晚歸”的詩題相呼應,詩人如處仙境的感覺并沒有被破壞,心情也一直是

恬淡安寧的。

16.王國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這一觀點在本詩中是如何得到印證的?請簡要分析。

答案:

①詩人心境澄清:首句以“歸思清”三字引出歸家途中詩人的內心狀態,此時的他心如止水,平和靜謐。2心境投射出仙

境:受心境影響,詩人眼中的橋、寺、翠羽、紅冀等或寧靜安詳,或靈動明快,仿佛有了感情,令人如入“蓬瀛”。

鑒賞詩歌思想內容+遷移理解文外觀點(審美鑒賞與創造)王國維的“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指的是自身的

觀點、情感會投射到景物中。題干問的是“這一觀點在本詩中是如何得到印證的”,那么我們就要關注詩人的心態和詩

中景物的特點,先分析詩人的心態,然后分析這一心態與詩中景物的關聯。結合詩歌標題可知,此詩寫于詩人歸家途

中,而首句中的“歸思清''直接點出詩人的心態,此時的他心境澄清,心態平和。然后分析在這一心態的影響下,詩中景

物的特點由“渾恐是蓬瀛”可知,歸家途中的景物優美,讓人如人仙境。因為詩人的心態是平和靜謐的,所以在他的眼中,

“橋橫水木”“寺倚云峰’,寧靜安詳;“翠羽濕飛”“紅渠香裊”,靈動明快。據此即可得出答案。

思想內容鑒賞首聯寫詩人乘船回家,途中景色迷人,仿佛仙境。詩人頭枕船舷,歸意彌清,舉目四望,周圍碧波蕩漾、

云霧茫茫,小船好像行在蓬瀛仙界。詩人隱居湖邊,少/世俗的憂慮,表現出澄清的心境、逍遙的姿態。頷聯展現

歸途中的靜態景象,“橋橫水木”“寺倚云峰”,景物悠然,時值秋天,小橋流水、山寺云峰,都沉浸在夕陽晚照之中,格

外寧靜,詩人盡情地享受著晚霞的沐浴,委婉地寫出詩人內心幽靜安閑,并不急于回家的狀態。頸聯由遠及近,轉而

描寫歸鳥和紅荷,雨后初晴,鳥兒的翅膀濕漉漉的,正安靜地棲息,被詩人的船獎驚動,振翅回避。湖面微風輕拂,

荷花姿態婀娜,清香馥郁,仿佛正在熱情地歡迎詩人的歸來。“如見避”“似相迎”以擬人手法,細膩生動地描寫了翠

鳥、紅荷的狀態,傳達出詩人愉悅的心情。尾聯寫船兒不緊不慢地在水面行駛,風平浪靜,不知不覺地就到達了誅

茅地,遠遠地聽到雞鳴、犬吠之聲。靠近目的地,詩人心境愈發恬淡。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中記載,李存勖將李克用留給他的三支箭收藏在祖廟中,其后用兵作戰,

“,”,裝在錦囊中背在身上,奔赴戰場。

(2)陸游《臨安春雨初霽》中“,”兩句,看似閑適恬靜,實則透露出詩人由于內心

的惆悵而徹夜難眠。

(3)小剛在他創作的歷史小說《正氣歌》中寫道:文天祥月下獨步于江邊,眼前壯闊的景象使他不禁吟誦起前

人的寫景名句“,"。

答案:

(1)(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

(2)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3)

示例一: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示例二:星垂(隨)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示例三: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示例四:涌艷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示例五: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2小題,7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那次云南之行,有一個意外收獲,就是看到了騰沖皮影戲。

那天晚上,到一家古色古香具有民族特色的飯店用餐,飯吃到一半,服務員來通知,皮影戲開始了。我放下飯

碗,下了樓。《龜與鶴》正在上演,水塘邊,一只仙鶴優雅地舞著,踱著,鳴著,顧盼著,尋覓著;另有一只烏龜,

爬上了水塘的土墩,舒四肢,伸頭頸,享受著寧靜,享受著美景。仙鶴發現了烏龜,飛過去停在烏龜背上,用長長

的喙去啄烏龜的頭,烏龜飛快地把頭縮進殼里,四肢也縮了進去,任仙鶴如何啄,如何氣惱,如何焦急,烏龜就是

啟然不動,讓仙鶴①,以至于本應是勝利者的仙鶴,反而著急地叫了又叫……

見我對皮影戲有興趣,服務員就介紹說,皮影戲是當地居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有悠久的歷史。皮影是用驢

皮或牛皮刻成人物、動物,用細繩拴著,再連接著小竹竿。藝人在幕后操縱著小竹竿,皮影則甩手投足,舞槍弄棍,

騎馬沖殺,無所不能,往往令觀眾②。

18.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

答案:

①奈何不得(或束手無策、一籌莫展、無計可施)②如醉如癡(或嘆為觀止、嘖嘖稱贊)

正確使用成語第①空,由前文“任仙鶴如何啄,如何氣惱,如何焦急,烏龜就是居然不動”和后文“以至于本應是勝利

者的仙鶴,反而著急地叫了又叫……”可以推斷,此時的仙鶴對烏龜絲毫沒有辦法,由“絲毫沒有辦法”這個意思進而聯

想到相關成語,如“奈何不得”“束手無策”“一籌莫展”“無計可施”等。第②空,根據前文“藝人在幕后操縱著小竹竿,皮

影則甩手投足,舞槍弄棍,騎馬沖殺,無所不能'',可見皮影戲非常精彩,由此可知“往往令觀眾……”一句應是表達觀眾被

皮影戲吸引或觀眾陶醉其中、贊美皮影戲等意思,可聯想到表達“陶醉”“贊美”之意的成語,如“如醉如癡”“嘆為觀

止”“嘖嘖稱贊”等。

19.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如果寫成“正優雅地跳舞,踱步,鳴叫,顧盼,尋覓”,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案:

①畫面表現力不同。原句在“舞”“踱”“鳴”“顧盼”“尋覓”五個動詞后加助訶“著”,可以描繪出仙鶴正在舞動、踱步、鳴

叫、顧盼、尋覓的狀態,比改寫句的“跳舞,踱步,鳴叫,顧盼,尋覓“更有畫面感.能帶給讀者更多的沉浸感受。②音韻節

奏不同。原句“舞著,踱著,鳴著,顧盼著,尋覓著“中“著”的使用,使音韻更和諧,且五個動詞,先用單音節詞,后用雙音

節詞,具有語言節奏上的細微變化。比改寫句“跳舞,踱步,鳴叫,顧盼,尋覓“整齊的音節顯得更加活潑。

賞析語句的表達效果首先比對原句與改寫句,并將它們不同的地方畫出來;然后重點分析這些不同點,看它們各自具

有怎樣的特點及表達效果。就此題來說,第一處不同是動詞后有無內容,原句在動詞后有助詞“著”,而助詞"著”的用法

是表示動作或狀態的持續,助詞“著”的使用,既使音韻更加和諧,又可以描繪出仙鶴正在舞動、踱步、鳴叫、顧盼、尋

覓的狀態,比改寫句的“跳舞,踱步,鳴叫,顧盼,尋覓更有畫面感,能帶給讀者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