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我國玉米害蟲發生、識別與防治先正達技術培訓會2010年1月23日內容一、玉米生產概況二、地下害蟲三、刺吸式害蟲四、食葉與蛀莖害蟲一、玉米生產概況第二大玉米生產國,產量占世界總產的20%左右。2007年,播種面積為4.386億畝,總產1.523億噸;2008年為4.479億畝,總產為1.659億噸。此外,還有約600萬畝甜、糯等鮮食玉米和2500萬畝的專用青貯玉米。總產和單產均位居糧食作物的第二位。2008年種植面積躍居第一位。中國玉米種植帶中國玉米種植帶北方春播玉米區:自北緯40°的渤海岸起,經山海關,沿長城順太行山南下,經太岳山和呂梁山,直至陜西的秦嶺北麓的以北地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寧夏和內蒙古的全部,山西的大部分,河北、陜西和甘肅的一部分,玉米主產區之一。播種面積占全國的40%左右。以平播為主,少數地區地膜覆蓋。近年來推行高留茬保護性耕作栽培。該區主要害蟲為地下害蟲、玉米螟、玉米蚜、玉米葉螨、雙斑螢葉甲等。此外,草地螟、粘蟲有些年份為害重。局部害蟲如玉米旋心蟲、旋幽夜蛾、蛀莖夜蛾等。黃淮海夏播玉米區:涉及黃河、海河和淮河流域,包括河南、山東、天津,河北、北京大部,山西、陜西中南部和江蘇、安徽淮河以北區域。分別占全國播種面積和產量的36.8%和36.1%。本區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年降水量500-800mm,且多集中于玉米生長發育季節。多為小麥-玉米兩熟制。階段性干旱與病蟲草害對玉米生產的威脅很大。該區主要害蟲為地下害蟲、苗期害蟲薊馬、玉米螟、玉米蚜、玉米葉螨、棉鈴蟲、桃蛀螟為主要害蟲。地下害蟲耕葵粉、二點委夜蛾是當地新發害蟲。此外,粘蟲、蝸牛、麥根蝽、金龜子等西南山地玉米區:包括四川、云南、貴州的全部,陜西南部,廣西、湖南、湖北的西部丘陵山區和甘肅的一小部分。占全國玉米播種面積的18.4%,總產量占13.4%。本區近90%的土地分布在丘陵山區和高原,而河谷平原和山間平地僅占5%。多數土地分布在海拔200-5000米范圍內,種植業垂直分布特征十分明顯。經常發生春旱和伏旱。間作套種是本區的重要特點,種植方式復雜多樣。種植制度從一年一熟到一年多熟兼而有之:高寒山區1年1熟春玉米,或春玉米同馬鈴薯間作;丘陵山區間套復種玉米,主要是早春作物如馬鈴薯、蠶豆、豌豆、油菜或春小麥套種玉米或復種玉米;平原地區以玉米為中心的三熟制,例如小麥-玉米-甘薯,小麥-玉米-水稻,綠肥-玉米-水稻等三熟制,有間作套種,也有復種,其中以小麥-玉米-甘薯構成的旱三熟制推廣面積最多,增產作用最大。該區主要害蟲為地下害蟲(彎刺黑蝽)、玉米螟為主,玉米鐵甲蟲局部為害重。此外。大螟、條螟與桃蛀螟與玉米螟混合為害。南方丘陵玉米區:包括廣東、海南、福建、浙江、江西、臺灣等省全部,江蘇、安徽的南部,廣西、湖南、湖北的東部。玉米面積較小,占全國面積的5%左右。鮮食玉米為主。玉米螟、大螟、甜菜夜蛾、斜紋夜蛾和棉鈴蟲等西北灌溉玉米區:包括新疆的全部和甘肅的河西走廊以及寧夏河套灌溉區。占全國玉米種植面積的2%-3%。主要害蟲為地下害蟲、玉米螟、葉螨,北疆三點斑葉蟬、金龜、棉鈴蟲。青藏高原玉米區:包括青海和西藏,是我國重要的牧區和林區,玉米是本區新興的農作物之一,栽培歷史很短,種植面積不大。主要害蟲食葉害蟲刺吸式穗部害蟲鉆蛀性
玉米螟棉鈴蟲甜菜夜蛾粘蟲雙斑螢葉甲草地螟旋幽夜蛾玉米鐵甲蟲地下害蟲玉米螟桃蛀螟條螟大螟蚜蟲葉螨灰飛虱葉蟬赤須盲蝽玉米螟棉鈴蟲桃蛀螟燈蛾類金龜子蠐螬金針蟲旋心蟲耕葵粉蚧地老虎二點委夜蛾螻蛄彎刺黑蝽造成經濟損失的蟲害有50多種二、地下害蟲地老虎的種類很多,主要有: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也叫土蠶、切根蟲,雜食性害蟲,可為害棉花、玉米、煙草、芝麻、豆類、多種蔬菜等春播作物,也取食黎、小薊等雜草。黃地老虎A.segetum
:
為雜食性害蟲,能為害多種作物、蔬菜和雜草等。大地老虎Tracheatokionis
:全國各地均有分布,常與小地老虎混合發生,一般密度比小地老虎低。1.地老虎(blackcutworm)形態特征:老熟幼蟲體長33一45毫米,頭部黑褐色,有不規則深褐色網紋,體表多皺紋,臀板有兩大塊黃褐色斑紋,中央斷開,有較多分散的小黑點。為害狀:初孵幼蟲在小苗上取食,心中出現了許多半透明的小斑點。幼蟲長大后,從地上轉移到地下為害,白天潛藏在土里,晚上出來取食,將莖基部咬斷,使田間缺苗斷壟。大齡地老虎危害造成空心苗。黃地老虎大地老虎地老虎2.蠐螬(grub)俗名白地蠶,為金龜總科幼蟲的統稱。金龜子分類上屬鞘翅目、金龜子總科。為害玉米的主要有:華北大黑鰓金龜Holotrichia
oblita
、東北大黑鰓金龜H.diomphalia
、銅綠麗金龜Anomala
corpulenta和黃褐麗金龜A.exoleta等。為雜食性害蟲,寄主范圍廣。形態特征:體肥大,體型彎曲呈C型,白色到黃白色,體壁較柔軟多皺。頭部黃褐色到紅褐色,上顎顯著,頭部前頂每側生有左右對稱的剛毛。具胸足3對。為害狀:終年在地下活動,取食萌發的種子或幼苗根莖,常導致地上部萎蔫死亡。害蟲造成的傷口有利病原菌侵入,誘發病害。蠐螬發生規律:年生代數因種、因地而異。是一類生活史較長的昆蟲,一般1年1代,或2-3年1代,長者5-6年1代。如大黑鰓金龜2年1代,暗黑鰓金龜、銅綠金龜一年1代。蠐螬共3齡。1、2齡期較短,第3齡期最長。
為害特點幼蟲在土中取食播種下的種子、萌出的幼芽、為害玉米根部和莖基部,使植株枯萎致死,造成缺苗斷壟。形態特征老熟幼蟲20~30mm,細長圓筒形,體表堅硬而光滑,淡黃色到深褐色,身頭部扁平,口器深褐色,尾端分叉,并稍向上彎曲,各叉內側有1個小齒。各體節寬大于長,從頭部至第9腹節漸寬。3.金針蟲(wireworm)叩頭甲蟲、鐵絲蟲、姜蟲、金耙齒等,鞘翅目叩頭蟲科幼蟲的總稱,常見有溝金針蟲Pleonomus
canaliculatus和細胸金針蟲Agriotes
fuscicollis
。此外,還有寬背金針蟲和褐紋金針蟲Melanotus
caudex
。發生規律一般2~5年完成1代,因種和地域而異。幼蟲耐低溫而不耐高溫,以幼蟲或成蟲在地下越冬或越夏,每年4~6月份和10~11月份在土壤表層活動取食危害。雄成蟲善飛,有趨光性。雌蟲飛行能力弱,一般多在原地交尾產卵,故擴散為害受到限制,因此在蟲口高的田內一次防治后,在短期內種群密度不易回升。金針蟲類4.螻蛄(molecricket
)華北螻蛄Gryllotalpa
unispina和東方螻蛄G.orientalis兩種。形態特征華北螻蛄成蟲體長39~45mm,東方螻蛄成蟲體長31-35mm。體灰褐至暗褐色,觸角短于體長,前足發達,腿節片狀,脛節三角形,端部有數個大型齒,便于掘土。為害狀直接取食萌動的種子,或咬斷幼苗根莖,咬斷處呈亂麻狀,造成植株萎蔫。螻蛄常在地表土層穿行,形成的隧道,使幼苗和土壤分離,失水干枯而死。螻蛄發生規律
華北螻蛄和東方螻蛄分別2~3年和1~2年完成1代。以成蟲和若蟲在土中越冬。當土層10cm以上地溫在8℃以上時,開始活動。地溫升至10-12℃時開始取食返青小麥和春播作物等。以夜間9~11時活動最猖獗。喜在輕鹽堿地、無植被覆蓋的干燥向陽地埂附近或路邊、渠邊和松軟的水漬狀土壤里產卵。有趨光性。5.玉米耕葵粉蚧玉米耕葵粉蚧Trionymus
agrestis
河北、山東、河南、北京、山西、遼寧等省,我國玉米上的新害蟲。形態特征:雌成蟲體長3-4.2mm,寬1.4-2.1mm,扁平長橢圓形,兩側緣近于平行,紅褐色,全體覆白色蠟粉。雄成蟲小,深黃褐色。為害特點:以雌、若蟲在近地面的葉鞘及根部刺吸寄主的汁液,密集為害,被害玉米植株矮小,葉片發黃,生長發育緩慢,下部葉片干枯或根莖變粗,造成全株枯萎死亡。玉米耕葵粉蚧發生規律:除為害玉米外,還為害小麥、高粱等禾本科作物。以卵在卵囊中附在玉米根茬上或土壤中殘存的秸稈上越冬,每年9-10月雌成蟲產卵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氣溫17℃左右時開始孵化。
1年發生3代,以第2代發生時間長、為害嚴重,主要為害玉米幼苗。1齡若蟲活潑,沒有分泌蠟粉,是藥劑防治最佳時期,2齡后開始分泌蠟粉,在地下或進入植株下部的葉鞘中為害。6.彎刺黑蝽彎刺黑蝽Scotinophara
horvathi
四川、重慶和湖北局部地區為害嚴重形態特征:成雄蟲體長8~9mm,雌蟲9~10mm。前胸背板暗黃色,后足脛節中部黃褐色,身體其余部分黑色。前胸背板前角尖長而略彎,指向前方,其側角伸出體外,端部略向下彎。體表密被短毛,成蟲常粘滿泥土,呈黑褐色。若蟲4-6齡。為害狀:成、若蟲在莖基和根部刺吸汁液。苗早期被害,心葉常枯死;5葉后被害,葉片上出現排孔或心葉卷曲、皺縮、縱裂,或生長點受損導致植株矮化畸形或呈叢生狀。彎刺黑蝽為害狀彎刺黑蝽心葉扭曲枯心苗7.玉米異跗螢葉甲玉米異跗螢葉甲Apophylia
flavovirens
鞘翅目葉甲科,俗稱玉米旋心蟲、黃米蟲等。遼、吉、晉和豫局部重。形態特征老熟幼蟲8~11mm。頭褐色,腹部姜黃色,中胸至腹部末端每節均有黑褐色毛片,中、后胸兩側各有4個,腹部1~8節兩側各有5個。為害癥狀以幼蟲從苗基部蛀入。蛀孔處褐色,輕者葉片上出現排孔、花葉,重者常造成花葉、萎蔫枯心或形成枯心苗,分蘗較多,植株畸形,俗稱“君子蘭苗”,不能正常生長。發生規律:北方每年l代,以卵在玉米田土壤中越冬。5月下至6月上旬越冬卵陸續孵化,幼蟲蛀食玉米苗,幼苗期可轉株為害,苗長至近30cm后,很少再轉株為害。幼蟲為害期約1個半月左右,于7月中、下旬老熟后,在地表做土繭化蛹,蛹期10天左右羽化出成蟲。
成蟲白天活動,夜晚棲息在植株間,一經觸動有假死性,成蟲很少為害玉米,啃食葉肉,只留下表皮,少量將葉片咬成孔洞。玉米異跗螢葉甲8.玉米蛀莖夜蛾玉米蛀莖夜蛾Helotropha
leucostigma
laevis
鱗翅目,夜蛾科。別名大菖蒲夜蛾、玉米枯心夜蛾。分布在東北、華北。寄主有玉米、高粱、谷子、菖蒲、稗草形態特征:末齡幼蟲體長28-35mm,頭部深棕色,前胸盾板黑褐色,胸足淺棕色,腹部背面灰黃色,腹面灰白色,毛片、臀板黑褐色,臀板后緣向上隆起,上面具向上彎的爪狀突起5個,中間1個大,是該蟲主要特征。發生規律:1年l代。以卵在雜草上越冬。5月中旬卵孵化。幼蟲危害玉米苗,由近土表下的莖基部蛀入,向下取食心葉,蠶食莖髓。先使莖葉萎蔫,后全株枯死。幼蟲可轉株危害多株玉米幼苗后,老熟幼蟲入土化蛹。一般每株只有l頭幼蟲。玉米蛀莖夜蛾二點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
防治技術-地下害蟲藥劑拌種:用50%辛硫磷或48%毒死蜱乳油拌種,用藥量為種子重量的0.2%~0.3%;或用好年冬顆粒劑播種時溝施。用48%毒死蜱或40%辛硫磷1000倍液灌根,然后澆一遍水。或傍晚莖葉噴霧(小地老虎幼齡期)。毒土、毒餌誘殺:用50%辛硫磷乳油每畝50g,拌炒過棉籽餅或麥麩5kg,傍晚撒在作物行間(地老虎、螻蛄)。捕捉幼蟲:清晨拔開萎蔫苗、枯心苗周圍泥土,挖出地老虎、蛀莖夜蛾等大齡幼蟲。誘殺成蟲:利用黑光燈、頻振式殺蟲燈、糖醋液誘殺成蟲(地老虎)。防治技術-地下害蟲發生嚴重時可澆水迫使害蟲垂直移動到土壤深層,減輕為害(金針蟲)。翻耕土壤,減少土壤中幼蟲存活數量。應用蠐螬型白僵菌防治蠐螬。三、刺吸式害蟲1.薊馬(Thrip)主要有玉米黃呆薊馬Anaphothrips
obscurus
、禾薊馬Franklinielle
tenuicornis和稻管薊馬Haplothrips
aculeatus等,均屬纓翅目,前兩者屬薊馬科,后一種屬管薊馬科。形態特征體長一般為1~1.7mm,通常具兩對狹長的翅,翅緣有長的纓毛。
薊馬黃淮海夏玉米重要的苗期害蟲,近年來發生較重,2008年山東省發生面積2135萬畝,以晚春玉米、套播玉米和早播夏玉米田受害重。全省中等發生,平均被害株率40.7%,百株蟲量452頭。聊城和東營大發生,被害株率100%,平均百株蟲量分別為1233頭和1873頭;濰坊、淄博、菏澤、萊蕪、濟南偏重發生。薊馬為害狀通常在心葉中為害,以其銼吸式口器刮破玉米表皮,口針插入組織內吸取汁液。葉片抽出后,葉片上呈現斷續的銀白色條斑,伴隨有小污點。嚴重時心葉卷曲畸形,呈馬尾狀,易導致細菌性頂腐病。發生規律一年1~10代。在禾本科雜草根基部和枯葉內越冬,次年5月中下旬遷到玉米上為害。干旱發生重。
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
同翅目,蚜科,俗名膩蟲。分布廣。為害玉米、高粱、小麥、狗尾草等。形態特征分有翅孤雌蚜和無翅孤雌蚜2型。體長約1.6-2mm。觸角4-6節,表皮光滑、有紋。有翅蚜觸角通常6節,前翅中脈分為2-3支,后翅常有肘脈2支。為害狀群集于葉片背面、心葉、花絲和雄穗取食。能分泌“蜜露”并常在被害部位形成黑色霉狀物,發生在雄穗上常影響授粉導致減產。此外蚜蟲還能傳播玉米矮花葉病毒和紅葉病毒,導致病毒病造成更大損失。2.玉米蚜(cornleafaphid)
遼寧、吉林以及黃淮海夏玉米區危害呈上升趨勢,尤其在抽雄散粉期,蟲口密度大,高達每百株玉米14萬頭,嚴重時造成雌穗發育不良,霉污病還會影響光合作用,影響籽粒灌漿,造成產量損失。
發生規律一年10-20代。主要以成蚜在小麥和禾本科雜草的心葉里越冬。翌年產生有翅蚜,遷至玉米心葉內危害。雄穗抽出后,轉移到雄穗上危害。玉米蚜的大發生和品種抗性以及氣象條件的影響較大,玉米品種間抗性差異明顯,高溫、干旱有利于其生長發育和繁殖。玉米蚜3.玉米葉螨蛛形綱,真螨目,葉螨科的統稱,俗稱紅蜘蛛。危害玉米的主要有:截形葉螨Tetranychus
truncatus
、朱砂葉螨T.cinaabarinus和二斑葉螨T.urticae等。在大部分玉米栽培區均有發生,為雜食性害蟲。除危害玉米外,尚可危害棉花、麥類、豆類等。形態特征雌螨體長0.28~0.59mm。體橢圓形,多為深紅色至紫紅色。為害狀聚集在葉背取食,從下部葉片向中上部葉片蔓延。被害部初為針尖大小黃白斑點,可連片成失綠斑塊,葉片變黃白色或紅褐色,嚴重時枯死,造成減產。玉米葉螨發生規律
1年發生多代,以雌成螨在雜草根下的土縫、樹皮等處越冬。翌年5月下旬轉移到玉米田局部危害,7月中旬至8月中旬形成危害高峰期。葉螨在株間通過吐絲垂飄水平擴散,在田間呈點片分布。防治方法用含有丁硫克百威或吡蟲啉的種衣劑包衣,對苗期蚜蟲和紅蜘蛛有一定控制作用;苗期或喇叭口期或在抽穗初期,若發現蚜蟲和紅蜘蛛較多時,噴灑40%樂果乳油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00倍或50%抗蚜威2000倍液等;對于紅蜘蛛:在點片發生時,及時用殺螨劑進行防治,噴霧防治的重點為中下部葉片背面。4.灰飛虱(Smallbrownplanthopper
)灰飛虱
Laodelphax
striatellus
同翅目,飛虱科。北起黑龍江、南至廣東、東自沿海各省、西至新疆,都有分布,尤其以華東、華中、華北發生較多。主要為害水稻、玉米、小麥以及看麥娘、游草、稗草、雙穗雀稗等雜草。危害特點成蟲、若蟲均以口器刺吸玉米汁液危害,一般群聚于玉米心葉中。引起黃葉或枯死。最重要的是玉米粗縮病的主要傳毒介體。灰飛虱形態特征:分長翅和短翅型。長翅型雌蟲體長3.3~3.8毫米;短翅型體長2.4~2.6毫米,灰褐色,頭頂稍突出,長度略大于或等于兩復眼之間的距離,額區具黑色縱溝2條,額側脊呈弧形。前胸背板、觸角淺黃色。小盾片中間黃白色至黃褐色,兩側各具半月形褐色條斑紋,中胸背板黑褐色,前翅透明,中間生1褐翅斑。發生規律:年生4~5代,5~9月幾乎每月1代,齡期多為5齡,少數也有6齡。主要以3~4齡若蟲在麥田、田邊地埂的禾本科雜草上越冬,翌年春當旬均溫度高于10℃時則越冬若蟲開始羽化。生長發育的最適溫度為15~28℃,5月上旬為危害玉米幼苗的高峰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玉米植株上的蟲口密度最大。11月上旬若蟲潛伏越冬。冬暖夏涼的年份易發生。灰飛虱灰飛虱與粗縮病田間被害狀防治方法選用抗性品種:沒有高抗品種,但有些品種對玉米粗縮病有一定的抗性(耐),如農大108、金海5號、魯單50等。內吸性殺蟲劑拌種或包衣:采用滿適金100毫升+銳勝100克、或用10%吡蟲啉125克至150克拌種100公斤玉米種子,或采用70%高巧按種子量的0.6拌種或包衣,對苗期灰飛虱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對玉米粗縮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灰飛虱種群數量大時不能控制粗縮病發生。及時噴藥防治灰飛虱:玉米出苗后,在6葉前,當田間發現灰飛虱時,及時噴施殺蟲劑(吡蟲啉、吡蚜酮、噻蟲嗪等)進行防治,每隔7-10天再噴藥一次。防效有限。調整播期:麥收后平播,避免麥套玉米,是控制玉米粗縮病的根本措施。5.三點斑葉蟬三點斑葉蟬Zygina
salina
北疆部分地區嚴重發生,呈加重趨勢形態特征:成蟲體長2.6mm~2.9mm(包括翅為3.lmm左右)。體色灰白,復眼黑色,無單眼.頭冠向前成鈍圓錐形突出,頭頂前緣區有淡褐色斑紋,呈倒八字形,中胸盾片上有3個大小相等的橢園形黑斑。小盾片末端亦有一相同形狀的黑斑。前、后翅白色、透明,后翅無緣脈,共有三條翅脈伸達翅的邊緣,有兩橫脈,腹部背面具黑色橫帶。若蟲5齡。三點斑葉蟬發生規律北疆1年發生3代,主要以成蟲、若蟲聚集葉背刺吸汁液,破壞葉綠素。為害較重的田塊被害葉片嚴重枯焦,部分組織成紫紅色條斑,7月下旬以后大部分受害葉片干枯死亡。從全株來看,上部為害輕,下部為害重。10月上中旬以后,隨著玉米老熟,以成蟲轉到田邊、渠埂禾本科雜草上、冬麥苗上繼續取食,以成、若蟲越冬。
防治方法4月下旬至5月上旬,結合麥田防治蚜蟲,用20%甲氰菊酯(滅掃利)乳油或2.5%溴氰菊酯(敵殺死)乳油2500倍液噴霧防治,減少進入玉米田的蟲量。5月下旬至6月上旬,玉米3~5葉期,用10%氯噻啉可濕性粉4000倍液、18%吡蟲.噻嗪酮可濕性粉、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500-3000倍液噴霧防治。清除地頭及田間雜草,尤其是禾本科雜草,減少早春越冬蟲源寄主。食葉與蛀莖害蟲亞洲玉米螟
Ostrinia
furnacalis
玉米生產的最主要害蟲,俗稱鉆心蟲,常年5-10%;大發生25%-30%,甚至更高;氣候變暖,利于玉米螟越冬,北方春玉米區玉米秸稈儲存數量較大,導致越冬蟲源基數偏高,大發生頻率增加。如遼寧省1997年、1998年和2003年玉米螟大發生。1997年平均百株玉米有蟲300頭,最高1450頭,重災區玉米全部倒折,減產20%以上;吉林省中部地區由原來以1代為主的不完全2代區變為完全2代區,玉米螟一直是吉林省玉米生產的主要問題,每年因玉米螟為害造成玉米損失10億公斤。1.亞洲玉米螟(Asiancornboer)
各地均有分布,北方春玉米區1-2代。每年發生面積接近1300多萬公頃。2008年發生1570多萬公頃,中等發生,東北偏重到大發生;黃淮穗期中等,局部偏輕或偏重
亞洲玉米螟
發生規律:
黑龍江大部以及吉林敦化等地每年1代,黑龍江肇東、吉林中西部、遼寧、內蒙以及山西和河北北部大多為2代區,夏玉米區3代,西南1-4代。海南7代。老熟幼蟲在莖稈、穗軸和根茬內越冬,翌年春天化蛹,成蟲飛翔力強,具趨光性。成蟲產卵對植株的生育期、長勢和部位均有一定的選擇,成蟲多將卵產在玉米葉背中脈附近,為狀塊。亞洲玉米螟防治對策加強對玉米螟發生規律的研究:世代、穗期加強玉米螟預測預報技術的研究:提高準確率
加強對玉米螟防治的指導和政府投入:公益性、統一
加強綜合防治措施的協調與配合:封垛、誘殺、放蜂
加強玉米抗螟品種選育和推廣利用:抗、耐品種
加強穗期防治技術的研究穗期防治困難加快轉基因抗蟲玉米的產業化進程防治方法白僵菌封垛在越冬代玉米螟羽化前,利用白僵菌封垛技術防治越冬代玉米螟,應用白僵菌封垛防治玉米螟比對照提高垛內幼蟲罹病率70~80%,降低蟲量80~87%;大面積示范結果可壓低田間螟害率70%左右,對一代玉米螟有很好的控制作用。
防治方法
釋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在一代螟始見卵時開始釋放赤眼蜂,每畝20000頭,分兩次釋放,第1次釋放5天后釋放第2次。防治效果較好,相對防效達70%-80%之間。關鍵是要掌握放蜂的時機。防治方法小喇叭口期利用白僵菌防治玉米螟,每畝20克拌河沙2.5公斤,初見花葉株后及時用白僵菌防治,撒入玉米心葉叢中,防效好。田間花葉株率高,可以在心葉末期再施一次白僵菌菌沙,防治效果很好。白僵菌菌沙防治心葉期玉米螟為害,對穗期玉米螟也有很好的控制作用,比化學農藥顆粒劑效果好,方法簡便。用于鮮食玉米防治玉米螟,施藥應掌握在小喇叭口時期效果最好。防治方法大喇叭口期用1%辛硫磷顆粒劑、3%廣滅丹顆粒劑,用量每畝1~2千克,使用時加5倍細土或細河沙;或用0.1%或0.15%氟氯氰顆粒劑,拌10~15倍煤渣顆粒,每株用量1.5克。或用14%毒死蜱(樂斯本)顆粒劑每株1~
2克;或50%辛硫磷乳油按1:100配成毒土混勻撒入喇叭口,每株撒2克,防治效果好,但對蛀穗沒有控制作用。用95%敵百蟲晶體1000~1500倍液、或畝用48%毒死蜱(樂斯本)50ml、或三唑磷微乳劑50毫升兌水40~50公斤或使用高效低毒化學農藥80%氟蟲腈(銳勁特)水分散粒劑3克心葉噴霧。2.大螟(Purplestemborer
)大螟Sesamia
inferens
西南及南方玉米區大部分地區均有發生,以深丘區和山區危害較重,春播玉米重于夏播玉米。為害狀:苗期葉片被害成孔洞或生長點受損形成枯心苗,植株矮化,甚至枯死。葉鞘被害后常干枯。玉米心葉期被害常被取食成孔洞缺刻狀,有多頭幼蟲在同一莖稈內取食,使植株枯死。蛀食果穗、穗軸、莖稈和雄穗柄,造成莖稈折斷和果穗腐爛。有轉株為害習性。大螟發生規律:1年3~7代,以幼蟲在寄主殘體中越冬,次年春天化蛹。成蟲晝伏夜出,越冬代成蟲多選擇5~7葉玉米苗基部第2、3葉葉鞘內側產卵,初孵幼蟲群集葉鞘內為害,初孵幼蟲群集在幼苗葉鞘內取食,2齡后蛀入莖內取食。3.棉鈴蟲(cottonbollworm)棉鈴蟲Helicoverpa
armigera
鱗翅目,夜蛾科。為害玉米、棉花等。形態特征幼蟲體色變異較大,由淡綠至黑紫色,以綠色及紅褐色為主。老熟幼蟲體長40-50mm,頭黃褐色,背線明顯,呈深色縱線,氣門白色。腹部第5~7節背面和腹面有7~8排半圓形刻點。為害狀幼蟲取食葉片成孔洞或缺刻狀,有時咬斷心葉,造成枯心。葉上蟲孔和玉米螟為害狀相似,但孔粗大,邊緣不整齊,常見粒狀糞便。幼蟲可轉株為害。幼蟲穗期危害十分嚴重,取食玉米籽粒,為害果穗除造成直接產量損失,還可加重穗腐病發生。發生的年份或局部嚴重地區,對穗期危害甚至超過玉米螟。黃淮海和新疆重。兼性遷飛害蟲,遼南棉鈴蟲從黃淮遷飛而來。1年3~7代,以蛹在土中越冬。6月下~7月為害玉米心葉,8月下~9月上旬為害玉米穗。成蟲對黑光燈趨性強,卵散產在葉片、葉鞘或花絲上。棉鈴蟲防治技術防治最佳時期在3齡前,可采用以下方法:3齡前葉面噴灑功夫、高效氯氰菊酯等化學農藥。6月下旬在玉米心葉中撒施殺蟲顆粒劑,結合防治玉米螟進行防治。卵初期釋放螟黃赤眼蜂。4.粘蟲(Orientalarmyworm)幼蟲粘蟲Mythimna
separata
鱗翅目,夜蛾科。別名粟夜盜蟲、剃枝蟲、行軍蟲。俗名五彩蟲、麥蠶等。分布除新疆未見報道外,遍布全國各地。形態特征老熟幼蟲長36~40mm,體色黃褐色到墨綠色。頭部紅褐色,頭蓋有網紋,額扁,頭部有棕黑色“八”字紋。背中線白色較細,兩邊為黑細線,亞背線紅褐色。為害狀
3齡后咬食葉片成缺刻狀,5~6齡達暴食期,很快將幼苗吃光,或將成株葉片吃光只剩葉脈,造成嚴重減產,甚至絕收。粘蟲發生規律
1年2~8代,遷飛性害蟲,33度以北地區不能越冬,長江以南以幼蟲和蛹在稻樁、雜草、麥田表土下等處越冬。翌年春天羽化,遷飛至北方為害,成蟲有趨光性和趨化性。幼蟲畏光,白天潛伏在心葉或土縫中,傍晚爬到植株上為害,幼蟲常成群遷移到附近地塊為害。幼苗被害狀防治技術:消滅在3齡前,早晨或傍晚噴辛硫磷、高效氯氰菊酯、毒死蜱等殺蟲劑1500~2000倍噴霧防治。利用糖醋盆、黑光燈、頻振式殺蟲燈或楊樹枝把等誘殺成蟲。桃蛀螟
Conogethes
punctiferalis
雜食性害蟲,寄主植物多,世代復雜,原來主要為害果樹和向日葵。形態特征老熟幼蟲體長22~25mm,背部體色多變,淺灰到暗紅色,腹面多為淡綠色。頭暗褐,臀板灰褐。各節有粗大的褐色瘤點。各體節毛片明顯,灰褐至黑褐色。為害狀主要為害雌穗,取食玉米粒,造成產量損失,并能引起嚴重穗腐,且可蛀莖,造成植株倒折。在雌穗上幼蟲多群聚為害,1穗上可有多頭螟蟲。5.桃蛀螟
(yellowpeachborer)桃蛀螟桃蛀螟發生規律
1年2~5代,以老熟的幼蟲在寄主的秸稈或樹皮縫隙中作繭越冬,翌年化蛹羽化。成蟲有趨光性。卵多單粒散產在穗上部葉片、花絲及其周圍的苞葉上。黃淮及西南發生較重。防治技術同玉米螟6.高粱條螟高粱條螟Chilo
venosatus,也稱高粱鉆心蟲、甘蔗條螟形態特征老熟幼蟲長20~30mm,初乳白色,上生淡紅褐色斑連成條紋,后變為淡黃色。夏型腹部各節背面具4個黑褐色斑點,上具剛毛,排列成正方形。冬型幼蟲黑褐斑點消失,體背有紫褐色縱線4條,腹純白色。為害狀初孵幼蟲在心葉內咬食葉肉,被害部只剩表皮;大齡幼蟲蛀入心葉、莖或雌穗軸內取食,待心葉展開后可見網狀或不規則小孔;被害莖稈內常有多頭幼蟲聚集蛀食,遇風易折。夏型冬型高粱條螟發生規律
1年2~4代,以老熟幼蟲在寄主組織內越冬,翌年化蛹羽化。成蟲晝伏夜出,有趨光性、群集性。一般田間濕度較高對其發生有利。防治技術同玉米螟7.草地螟(meadowmoth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又叫黃綠條螟,分布在吉林、內蒙古、黑龍江、寧夏、甘肅、青海、河北、山西、陜西、江蘇等省。主要在東北、內蒙、河北、山西北部為害玉米。形態特征:幼蟲:老熟幼蟲體長19-21mm,頭黑色有白斑,腹部黃綠或暗綠色,有明顯的縱行暗色條紋,周身有毛疣。為害特點:初孵幼蟲取食葉肉,殘留表皮,長大后可將葉片吃成缺刻或僅留葉脈,使葉片呈網狀。是一種間歇性暴發成災的害蟲。玉米田嚴重時百株幼蟲最高達到5000頭以上。發生規律:遷飛行害蟲,分布于我國北方地區,年發生2~4代。1~3齡幼蟲多群集在網內就近取食。以老熟幼蟲在土內吐絲作繭越冬。草地螟防治技術清除田間地頭的雜草。在3齡(即幼蟲長度5-10mm,結網前)立即進行防治。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00-4000倍噴霧,或2.5%的敵殺死乳油2000-2500倍液,或用2.5%的功夫乳油1800-2000倍液,或用20%的殺滅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均勻噴霧,也可用Bt制劑防治,重點部位是玉米葉片的背面和葉緣。8.雙斑螢葉甲(double-spottedleafbeetle)
也稱玉米雙斑長足跗螢葉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
,屬鞘翅目,葉甲科。雜食性害蟲,我國各地均有分布形態特征成蟲體長3.6~4.8mm,長卵形,棕褐色,具光澤。每個鞘翅基部具1近圓形淡色斑,四周黑色。幼蟲體色白色至黃白色,體長6-8mm,11節,頭和臀板褐色,前胸背板淺褐色。有3對胸足,體表有成對排列的不明顯的毛瘤。為害狀成蟲取食葉肉,殘留不規則白色網狀斑和孔洞。還可咬食花絲,影響授粉。也取食灌漿期的籽粒,造成籽粒缺損,易被其它病原菌侵染,引起穗腐。發生規律
1年發生1代,以玉米田的土壤及根須上的卵在土中越冬,翌年5月中下旬開始孵化,幼蟲在土中取食作物根部和雜草。雙斑螢葉甲具有遷飛性和群集性,高溫干旱利于蟲害的發生,粘土地、地邊雜草多的地發生重。雙斑螢葉甲雙斑螢葉甲化學除草和免耕技術的推廣,小機械數量增加,土壤深翻及鋤耙等農事活動減少,長期生存環境適宜,蟲口基數逐年加大。暖冬氣候,越冬卵存活率高,造成該蟲的嚴重發生。成蟲轉移擴散能力強,防治難度大,單家獨戶防治難以達到理想防效。寄主植物多,形成很好的食物鏈,種群數量大防治技術應加強對雙斑螢葉甲發生規律的研究,防治技術上:①雙斑螢葉甲的防治首先利用種子包衣,消滅土壤中為害玉米根系的幼蟲。②清除田間地頭的雜草。
可用10%吡蟲啉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20%速滅殺丁乳油2000倍液噴霧防治成蟲。噴藥時間在中午10時前和下午5時后,重點為受害葉片或雌穗周圍。02年以來,陜、冀、京、內蒙、黑、吉、遼、京先后發生9.玉米鐵甲蟲玉米鐵甲蟲Dactylispa
setifera
鞘翅目,龜葉甲總科,鐵甲科。廣西、云南等地發生。形態特征:成蟲體長5~6mm,頭胸部暗褐色,鞘翅藍黑色,前胸背板及鞘翅上部均生有黃褐色或黑色長刺,作有序排列。幼蟲體長約7.5mm,扁平,乳白色,腹部末端有1對尾刺,腹部2~9節兩側各生一淺黃色瘤狀突起,背部各節具一字形橫紋。玉米鐵甲蟲發生規律
1年1~2代,以成蟲于寄主或雜草上越冬。以成蟲和幼蟲取食葉片,成蟲沿葉脈咬食葉肉,形成白色枯條斑,幼蟲在葉片內潛食葉肉,留下表皮,嚴重時一個葉片上有蟲數十頭,造成全葉干枯。防治方法①可用90%晶體敵百蟲800倍液、20%殺蟲雙水劑1000倍液、20%氯氰菊酯1500~2000倍液于傍晚或清晨噴霧防治。②早期摘除有幼蟲或卵的葉子。10.旋幽夜蛾旋幽夜蛾Scotogramma
trifolii
鱗翅目、夜蛾科,也稱甜菜藜夜蛾,三葉草夜蛾,在東北、華北、西北各地均有分布。寄生范圍:甜菜、亞麻、馬鈴薯、花生、豌豆、玉米、高粱、向日葵、灰藜、刺蓬、蟲實、洋蔥等。形態特征:初孵幼蟲黃褐色,取食后變綠,老熟幼蟲幼蟲體長30-35毫米,有綠色、黃褐色和黑褐色等,氣門線白色明顯。體表剛毛稀疏,無肉瘤,有光澤。腹足為單序缺環。旋幽夜蛾為害特點:低齡幼蟲將玉米葉片吃成缺刻,大齡幼蟲可將葉片全部吃光,僅留較粗葉脈。發生規律:遷飛性害蟲,成蟲白天潛伏,晚間10時左右活動最盛,有趨光性和趨化性,卵期5~16天;幼蟲有吐絲假死性,白天潛伏、夜晚危害,幼蟲4齡,幼蟲期約17天~32天,老熟后入土化蛹。玉米田偶發性害蟲。2005年6月,吉林省白城通榆縣玉米旋幽夜蛾暴發,1.2萬公頃的作物被吃光,其中大多為玉米。防治技術雜草誘集,集中消滅:三葉草夜蛾在藜科雜草上的產卵趨性強,因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寺廟設計改造方案范本
- 2025至2031年中國快速電熱水器行業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2025寫字樓辦公室租賃合同范本
- 2025至2031年中國五支套鋼銼行業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鋁合金推桿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自動控制鞋型熱定型機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氧化鋁磨刀器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農田換茬除草方案范本
- 高層打樁工程施工方案
- 綠色塑料草坪施工方案
- 線切割每日點檢表A0
- 年產美甲貼100萬張新建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
- 信息時代的研究生 學習與創新能力培養
- 起重機防搖擺控制PPT課件
- 第十一章 地役權
- 西門子Siemens 840D參數詳解
- DLT 596-2021 電力設備預防性試驗規程
- 風機基礎土方開挖專項施工方案
- 詩歌朗誦《詩意中國》
- JTGF80+1-2019公路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152頁
- 節煤型高溫沸騰爐的結構設計與應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