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國論》教學設計(山西省縣級優課)_第1頁
《六國論》教學設計(山西省縣級優課)_第2頁
《六國論》教學設計(山西省縣級優課)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六國論》教學設計第一課時學習目標根據注釋,自主翻譯全文,理解文章大意。掌握文中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文言現象,總結疑難字詞句。2、熟讀文章,梳理本文結構。3、了解作者及其創作背景。4、熟讀寫作素材,概括六國滅亡的原因。一、作者簡介蘇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號老泉,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并以文學著稱于世,世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蘇洵擅長于散文,尤其擅長政論(對當時政治問題發表的評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謚法》三卷。相關背景戰國七雄:秦、韓、趙、魏、楚、燕、齊2戰國七雄:秦、韓、趙、魏、楚、燕、齊2、前230年滅韓前228年滅趙前225年滅魏前223年滅楚前222年滅燕前221年滅齊2、北宋建國后,鑒于唐末藩鎮割據和五代軍人亂政,實行中央專制集權制度,將軍權完全收歸中央,造成了軍事上的衰勢。北宋建國往后一百年間,與契丹、西夏作戰60余次,敗多勝少,到蘇洵所處的時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納銀20萬兩,絹30萬匹;向西夏納銀10萬兩,絹10萬匹,茶3萬斤。這樣“陪鄰”的結果,助長了契丹、西夏的氣焰,加重了人民負擔,極大地損傷了國力,帶來了無窮的禍患。蘇洵正是針對這樣的現實撰寫《六國論》的。文體介紹論:是散文的一種,以論證為主,其特點是善于說理。“六國論”在這里是一個省略式短語,實際應是“六國破滅之論”。文章旨在分析六國失敗的原因,借古諷今。所以,本文既是一篇史論(原指作史者在“本紀”“列傳”之后評述所記史事和人物的文字。后來凡是關于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論文,也都稱為“史論”),也是一篇策論(指議論當前政治問題、向朝廷獻策的文章)。三、熟讀文章,根據注釋自主翻譯全文,并標出疑難字詞。四、熟讀課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及分論點,梳理文章結構,并嘗試復述。五、熟讀下面的材料,概括每一組闡述的六國滅亡的原因。第一組1、秦國從秦孝公開始,商鞅變法,法度得以持續,未被廢除,使得國家國力得以逐漸增強。滅六國之前,秦國的國君幾乎是代代明君,而六國的國君明君鮮有,且多半昏庸。2、韓國弱小,申不害變法圖強,但是韓國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沒有發展的空間,以至于被其他國家軍事攻擊后國力榨得一干二凈,變法失敗后,國君昏庸,距離秦國最近,秦的“遠交近攻”政策正好試用,韓國最先被秦所滅。3、趙國在戰國時期可謂是個很能打的國家,軍事實力很強,戰國四大名將趙國占了兩個,李牧與廉頗,只可惜君主昏庸,秦國打不過趙國,就用反間計,可惜兩位老將軍都被秦國的反間計害了,被罷了軍權,反間計竟然能一次又一次得逞,這樣的國君,國怎能不滅?4、魏國自李悝變法后,國強民富,只可惜,也是君主昏庸,魏國流失了很多個頂尖級人才,令秦國翻天覆地的法圣商鞅,曾經被老丞相公叔痤引薦給魏王,而魏王棄之;吳起曾經也在魏國,被棄后來去了楚國;齊國軍事家孫臏在魏國被陷害后,被人營救去了齊國;范雎原是魏國大臣,被人陷害逃去了秦國做了丞相;魏王的弟弟信陵君,被魏王所不容,去了他國,后來被反間計,信陵君心灰意冷,不久死去。這么多的頂尖級人才魏國都流失了,而被他國所重用了,魏國豈能不滅?5、楚國政治上被訛詐,還疏遠忠臣;軍事上又拋棄楚國“尚武”的傳統,不斷兵敗。楚國的意識形態及政治制度逐漸落后于時勢,且與其他國家的差距越拉越大,其他國家大大小小都變法,而楚國變法時間最短,影響最小,舊勢力強勢,國力衰弱。6、燕國決策失誤,荊軻刺秦王惹怒了秦國,進而讓秦國找到了理由,加速了滅亡。7、秦國滅了五國之后,齊國朝無賢臣,野無精兵,人心渙散,不戰而降。原因:第二組1、自秦孝公開始,秦國唯才是用,是故商鞅法家、張儀縱橫蔡澤計然家、呂不韋雜家、尉繚兵家都能在秦國成就一番大業。秦國用人之道不在于學派出身,有才利國則用之。2、六國對人才卻是敬之而不用之,徒取“敬賢”的虛名罷了。譬如當時的戰國四大公子門客動輒就是數千人,得勢之時則人聚,失勢之時則人散,究竟是“養賢”還是“養閑”?齊國大興學宮論學,卻不用士子治國,一切“治國長策”都只不過是紙上談兵。秦非人杰地靈之地,歷代的大才絕大部分都來自六國,若非秦國用人之務實,豈能吸引這些人才?相反六國人才濟濟,卻置之而不顧。譬如魏惠王時期,先后放走商鞅,迫害孫臏,鞭笞張儀,無視樂毅。這些都可謂是治國之大才,每一個人之后都曾改變過戰國的格局。3、秦國“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正因為孝公與商鞅的青山松柏之情,所以才會有商鞅的“極心無二慮,盡公不顧私”。4、六國之才大多是懷才不遇,屈原忠心為國卻始終不能得到大用;“廉頗老矣,一飯三遺矢”何其的荒誕,也致使一代名將客死他鄉;更有荒誕的是韓國派水工鄭國去秦國大興水利工程,名為“疲秦計”,最終導致秦國的國力昌盛,為之后的滅六國提供了充足的財力支持;戰國的最后一位戰神李牧也因“叛國”的罪名被殺,用人之不信,自毀其長城,趙國最終也將自己送進了墳墓。原因:第三組六國君主中了秦國的挑撥離間的詭計,造成六國之間相互怨恨、猜忌,致使不同心協力,不能“合縱”聯合抗秦。2、六國之間互相侵奪以及六國與秦的頻繁戰爭,造成六國壯年勞動力的大量死亡,使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戰爭的頻繁,統治者的苛捐雜稅,使廣大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民窮國衰,六國滅亡,勢所必然。

3、秦國采納張儀連橫之計,引誘六國各自割地和秦,破壞六國合縱,挑撥六國互相殘殺,削弱六國力量,秦乘機從中取利。六國合縱,對秦的存在是個極大威脅。于是秦派策士孫衍引誘齊、魏伐趙,破壞縱約;秦想侵奪魏的安邑,但又怕齊救魏,于是勸齊滅宋。當秦已得魏的安邑,又欲攻打韓國時,秦又說齊滅宋是不義的,勸諸侯去伐齊。原因:(一)翻譯下列加點字的含義。1、六國互喪,率賂秦耶彼此都滅亡

2、不能獨完

保全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他們的暴露4、暴秦之欲無厭

殘暴的滿足5、子孫視之不甚惜看待,對待6、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結交、親附

7、始有遠略

開始,起初8、始速禍焉

才招致9、洎牧以讒誅等到10、革滅殆盡之際消滅接近(二)請判斷下列加點詞活用類型并翻譯。11、義不賂秦名詞作動詞堅持正義12、禮天下之奇才

名作動禮遇、禮待13、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名作動咽下14、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名作動自取下策15、李牧連卻之動詞的使動使……后退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使……起舞使……哭泣(三)請翻譯下列古今異義詞。16、其實百倍它的實際數目17、思厥先祖父祖輩父輩18、可謂智力孤危智慧力量19、下而從六國破亡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