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課沈從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賜》教學設計(山西省市級優課)_第1頁
《第七課沈從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賜》教學設計(山西省市級優課)_第2頁
《第七課沈從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賜》教學設計(山西省市級優課)_第3頁
《第七課沈從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賜》教學設計(山西省市級優課)_第4頁
《第七課沈從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賜》教學設計(山西省市級優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傳記閱讀課:噴發英武正氣主備人:趙文秀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學會通過圈點勾畫概括中心話題的閱讀方法。掌握傳記篩選整合題的解題方法。進一步熟練掌握選擇題的比對分析法。過程與方法:自主閱讀展示交流講解示范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傳主身上的大愛情懷和擔當精神。教學重點:掌握傳記篩選整合題的解題方法,高效答題。教學難點:學會通過圈點勾畫概括中心話題的閱讀方法。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為進一步提升傳記閱讀能力,熟練掌握傳記閱讀方法和解題方法,這節課我們完成一篇傳記閱讀練習《噴發英武正氣》。二、閱讀與展示1、請大家閱讀傳記《噴發英武正氣》完成后面練習。2、隨機抽三名同學上黑板完成。噴發英武正氣很小的時候,宗璞就開始背誦詩詞。父親馮友蘭會給她選一些詩,每天早晨背上書包在母親床前背了再去上學。宗璞還讀了很多兒童讀物,她讀過《格林童話》《愛麗斯漫游仙境》,而在小孩子中流行的《七俠五義》《隋唐》《小五義》《水滸》《蕩寇志》,她也都讀了。宗璞甚至還看了不少成人讀物,八九歲時就讀了《紅樓夢》,看到林黛玉死,哭得泣不成聲。童年的閱讀,尤其是詩詞對宗璞的影響是巨大的。1944年,15歲的宗璞就寫了一篇關于滇池月光的散文并在刊物上發表。此后,她開始嘗試創作小說。1948年,宗璞的短篇小說《A.K.C.》發表在《大公報》上,她從此走上文學創作道路。1957年,發表在《人民文學》上的《紅豆》。小說描寫女大學生江玫和銀行間少爺齊虹之間的愛情悲劇,突現出宗璞在特殊年代對青年愛情觀的人文關懷。這為宗璞贏得了聲譽,也帶來了麻煩。《紅豆》被打上“毒草”的標簽,她無奈擱筆,直到“文革”結束后,才陸續寫了《弦上的夢》《三生石》《我是誰?》等作品。宗璞的許多中短篇小說和散文都寫到了“文革”。在《1966年春夏之交的某一天》中寫到很多知識分子被批斗、被迫自殺,對這些人的遭遇,宗璞無疑是同情的,但她自己是堅強的,——她不僅在被批斗和羞辱的巨大痛苦里,選擇了堅強地“活下去”,而且還對那個時代發出了尖銳的質疑:“而這一切,是在革命的口號下進行的。這世界,以后還不知怎樣地荒謬,怎樣地滅絕人性!”這就啟發和促使我們要在更深的層面去反思那一段歷史。有一部作品,對于宗璞來說,這就是她的長篇小說《野葫蘆引》。“七七事變”后,一大批教授、學者在戰火硝煙中跋山涉水,把西南邊陲造就成為保存中華民族文化命脈的“圣地”。宗璞隨父親馮友蘭南遷,就讀西南聯大附屬中學。當時西南聯大畢業學生從軍者有800余人,宗璞目睹了青年學生的愛國行動,認為“如果不寫上這一筆,就是不完整的”。滇西戰役是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一次重要戰役,十分輝煌,長時間被埋沒,被歪曲。抗日老兵被審查,流離失所,翻譯官被懷疑是特務,他們徽章上的號碼被說成是特務編號。“把這段歷史從塵封中磨洗出來”被宗璞視作自己的責任。小說包括《南渡記》《東藏記》《西征記》《北歸記》四卷。從20世紀50年代起,宗璞開始動筆,如今60多年過去,前三卷已陸續出版。其中,《東藏記》獲得了第六屆茅盾文學獎。一方面,宗璞通過規模恢宏的小說敘事來寫抗日戰爭,寫我們民族的深哀巨痛;一方面宗璞熱情謳歌中國知識分子毀家紓難,先公后私的愛國情懷。這樣一部作品,沒有出現在充滿豪情的男兒筆下,倒是宗璞寫出來了,令人驚嘆。作家王蒙曾評價《野葫蘆引》:“噴發著一種英武,一種凜然正氣,一種與病弱之軀成為對比的強大與開闊。”在文壇上,宗璞是一面以自我生命守護中國文學真火的旗幟。近30年,她在病中筆耕不輟,以至真至純的文學結晶為時代立言。從寫《東藏記》開始,宗璞的視網膜脫落,頭暈頻頻發作,半邊身子麻痹,只能在助手的幫助下口述成文,7年才寫完。《南渡記》寫完,父親去世了;《東藏記》寫完,先生去世了。經歷了更多死別,又經歷了一些大事件,對人生的看法更沉重了一些,對小說結局的設計也更現實,更富于悲劇色彩。宗璞寫得很苦,實在很不瀟灑。但她“即使寫得淚流滿面,內心總有一種創造的快樂。宗璞最大的困難是寫戰爭。她經歷過戰爭的災難,卻沒有親身打過仗。她害怕憑借材料只會寫成一般的報道。困惑之余,書中澹臺瑋、孟靈己年輕的身影給予宗璞極大的啟發。用人物統領材料,將材料化解,再摶、再煉、再調和,就會產生新東西。宗璞誠心誠意地烘托書中人物,用書中人物的喜怒哀樂燭照全書,一切就會活起來了。(摘編自《光明日報》2016年4月28日)【相關鏈接】①宗璞十歲時,隨父親馮友蘭與清華大學一起南遷到昆明,在西南聯大度過了8年時光。宗璞的哥哥馮鐘遼于1943年志愿參加中國遠征軍,任翻譯官,那年他19歲。隨著戰事的推移,他用雙腳從寶山走到畹町。宗璞對這段歷史有一種親切感。(肖鷹《宗璞與長篇小說<野葫蘆引>》)②在宗璞的作品里,體現出馮友蘭先生屢屢講到的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替往圣繼絕學,替萬世開太平”的擔當精神,還表現出對大地、對自然、對人、對物甚至一只鳥、一只貓的那種大愛。(李建軍《一位盡力發光的作家》)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在父親的影響下,宗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讀書,不僅涉獵范圍廣泛,而且感情非常投入。童年的閱讀為她以后的文學創作奠定了基礎。她親身經歷了文革,看到很多知識分子被迫自殺,自己也被批斗,所以才會對那個時代發出了尖銳的質疑。抗戰的特殊經歷使她認識到作家的責任,關于抗戰的小說包括《南渡記》《東藏記》《西征記》《北歸記》四卷,影響深遠。近30年的筆耕不輟,使宗璞的視網膜脫落,頭暈頻頻發作,半邊身子麻痹,只能在助手的幫助下口述成文。(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A.小說《紅豆》為宗璞贏得了聲譽,讓她從此走上文學創作道路,但也被打上“毒草”的標簽,使她一度被迫擱筆。B.抗日戰爭爆發后,知識分子南遷的歷史、西南聯大的故事,沒有出現在充滿豪情的男兒筆下,卻被宗璞寫出來了,令人驚嘆。C.面對把戰爭寫成一般報道的憂慮,宗璞采用人物統帥材料的方法,展示在戰爭中人物的喜怒哀樂,使寫作活躍而有新意。D.宗璞在創作《野葫蘆引》時遭遇到病痛的折磨、經歷了親人的離世,由此可見,在整個創作過程中宗璞的內心一直是沉痛的。E.宗璞在病痛中堅持寫作,以至真至純的文學結晶為時代立言,用自我生命守護著中國文學真火的旗幟,令人欽佩、贊美。(3)宗璞的作品體現著“大愛”和“擔當”,二者有何關系?有哪些表現?請結合材料具體說明。三、講解與示范1、傳記第一次閱讀時要圈點勾畫出語段的中心話題。(1)讀書(2)創作(3)紅豆(4)作品中的“文革”(5、6)野葫蘆引(7)用生命創作(8)用心創作2、請同學分析解題過程,教師做適當補充。D強加因果CEA張冠李戴B偷換概念D曲解文意分析:根據題干要求首先明確答題的兩個關鍵詞“關系”、“表現”。第一問關系:大愛與擔當大愛是擔當的基礎,為擔當提供動力;擔當用以表現、實現大愛。第二問要明確題干“有哪些表現”的含義。大愛表現在?擔當表現在?明確是篩選整合題,然后勾畫與大愛擔當有關的語句。第三段:“突現出宗璞在特殊年代對青年愛情觀的人文關懷”第四段:“對這些人的遭遇,宗璞無疑是同情的”第五段:“把這段歷史從塵封中磨洗出來被宗璞視作自己的責任”第六段:“宗璞熱情謳歌中國知識分子毀家紓難,先公后私的愛國情懷”相關鏈接:在宗璞的作品里,體現出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替往圣繼絕學,替萬世開太平”的擔當精神,以及與人對物的大愛。概括作答:大愛:關心青年人的成長擔當:創作《紅豆》,在特殊年代對青年愛情觀加以引導。大愛:文革中對知識分子遭受迫害給予同情擔當:創作作品表達對文革的憂思大愛:感動于師生的愛國行動和滇西戰役的輝煌擔當:創作《野葫蘆引》,譜寫中國學人抗戰史詩。參考答案:①大愛是擔當的基礎,為擔當提供動力;擔當用以表現、實現大愛。②在宗璞的作品里,體現出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替往圣繼絕學,替萬世開太平”的擔當精神,以及與人對物的大愛。③關心青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