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福建省廈門雙十中學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中考試語文本試卷共8頁。滿分150分。注意事項:1.答題前,學生務必在練習卷、答題卡規定的地方填寫自己的學校、準考證號、姓名。學生要認真核對答題卡上粘貼的條形碼的“準考證號、姓名”與學生本人準考證號、姓名是否一致。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練習卷上無效。3.練習結束后,學生必須將練習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現代文閱讀(38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閱讀一首詩或研究一個詩人時,人們常常想到“背景”,這首詩是什么情況下寫出來的?這個詩人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里?“背景”分析成了一個既定思路,幾乎每一個批評家都對它毫無猶豫地信手拈用,而很少有人對它似乎天經地義的權力提出質疑。事實上,詩歌的“背景”和“意義”二者之間并沒有誰決定誰的因果鏈條,“背景”只是闡釋者借以理解詩歌的途徑之一,意義的歷史和語言的歷史、審美的歷史一樣,并非是當時的真實而是現時的理解,所以我們應當再次追問的是:詩歌的意義是不是由背景限定的?離開了背景,詩歌是不是就不能理解?首先我們應當承認詩歌本身是一個自給自足的文本,它是由詩歌的特殊語言構成的傳情表意的藝術品,盡管語言的“指涉性”使文本“像許多引文的鑲嵌品,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轉化”,但背景歷史卻只是“其他文本”之一,相當多的詩歌并不需要背景的支撐為靠山就可以擁有完足的意義。特別是那些歷久彌新、傳誦不絕的抒情詩歌,它并不傳達某一歷史事件、某一時代風尚,而只是傳遞一種人類共有的情感,像自由、生存、自然、愛情等等,它的語言文本只須涉及種種情感與故事便可為人領會,一旦背景羼入,它的共通情感被個人情感所替代,反而破壞了意義理解的可能,正像尼采在《歷史的使用與濫用》里說的,有時人們不得不學會忘卻,因為有時過多的記憶損害了人的自身創造力,而在文學里,過多的背景記憶正妨礙了詩歌欣賞的自由,使閱讀者在歷史專制下不得不被背景耳提面命。像李商隱《無題》,當批評家用窺探王茂元家婢女或窺探入道女冠的“背景”參與解釋時,詩歌就失去了永恒的魅力而只成了隱私的實錄,“美”作為代價償付了“真”,而“善”也有可能在“真”的道德尺度下被無情勾銷。可是,人們讀詩是為了讀詩而不是為了通曉歷史,既然詩歌是一種文學文本,充其量有一些虛構的歷史痕跡,那么,我們為什么一定要讓“歷史”來取代它呢?既然詩歌是“特殊語言構成的一個傳情達意的藝術品”,那么,它在寫作時就包容了極其復雜的心理活動,這種心理當然受到歷史環境、個人經歷的種種影響,政治形勢、學術思潮、地理民俗、民族心態、經濟環境,換句話說整個文化都會在詩人心里留下痕跡,但是,這一切都必須經由一連串的“移位”才能滲入創作,并受到詩人個人的稟賦、氣質、性格這一磁場的扭曲,受到具體創作時極微妙的心境變形,往往迂回曲折,才在文本中留下極其含糊的“印跡”。詩史上顯而易見的一個事實是,一個盛世的詩人未必總寫快樂爽利的頌詩,一個盛世的詩人未必總寫愁苦哀怨的諷刺,把“背景”看成是一種必然性規定性的“勢力”或“靠山”,至少犯了兩種毛病,一是把復雜的詩歌活動簡化為一種“刺激——反應”模式,仿佛把活生生的詩人都當成了牽線木偶,把一出靈動萬變的人生大舞臺看成了死樣呆氣的牽線傀儡戲;二是把文學降格為歷史學的附庸,忽略文學的個性存在,只看到歷史賦予的意義,而沒看到語言技巧與審美經驗賦予的意義。毫無疑問,背景批評應當允許存在并作為探尋意義的一個途徑,尤其是詩歌主題與歷史背景相關密切的時候。但是,意義畢竟是由詩歌本身的語言文本提供的,我們不應讓背景替代人們的閱讀與理解,更不應讓背景越俎代庖地取代審美主體的感悟,換句話說,“背景”不應當成為“壓倒”的力量成為解讀詩歌的唯一鑰匙,詩歌是一個開放的國度,這里沒有大門,沒有關閉大門的鎖,更沒有手持武器檢查通行證的衛兵,克萊曼在《莎劇意象之發展》里說:“把詩歌與歷史現象劃分為一個個鴿籠般的系統,再把每一首詩上貼個標簽,這樣仿佛我們的理解便達到了最終目的,這是一個很奇怪的錯誤。這一刻板的分解的分類破壞了有活力的感悟,使我們領會不到詩歌的整體魅力和多彩的豐富性。”同樣,背景之于意義也不是標簽,而只是參考性的“提示”。在這里切忌犯“決定論”的毛病,把一種壟斷的專制的權力輕易地交給了“背景”,卻阻塞了其他通向“意義”的途徑,以享有特權的歷史學家的外在權威取代了詩人及作品的內在權威,在面對詩歌的時候,批評家還不如先行承認那句雖然令人尷尬但也令人輕松的古老箴言:“詩無達詁①。”(摘編自葛兆光《漢字的魔方——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學札記》)[注]①達詁:確切的訓詁或解釋。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我們不能被“背景”限定了探尋詩歌意義詮釋的途徑,因為當時的真實已無法還原而只能達成現時的理解。B.經典抒情詩歌之所以能傳唱不絕,并不因為其背后有來自其時代的支撐,更因為其本身擁有完足的意義。C.語言的“指涉性”使得詩歌文本可以自給自足,同時也吸收和轉化了其他文本,這其中便包括了歷史背景。D.背景批評固然可以作為探尋詩歌意義的途徑,但這也有可能是以犧牲詩歌的審美性和人的創造力為代價的。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個人經歷、政治形勢、學術思潮、地理民俗、民族心態、經濟環境等都屬于詩歌“背景”的范疇,會對詩人產生種種影響。B.“極其復雜的心理活動”包括整個文化經由一連串的“移位”滲入創作,并受具體創作時的心境變形后在文本中留下“印跡”的過程。C.文學被降格為歷史的附庸,導致批評者只看到了歷史賦予的意義,忽略了文學本身經由語言技巧和審美經驗而得到的意義。D.承認“詩無達詁”有助于避免給詩歌貼標簽,避免刻板分類對詩歌整體魅力和多彩的豐富性的消解,盡管這可能帶來解讀的不確定。3.下列選項對詩句的解讀,不太適合作為劃線句論據的一項是()(3分)A.宋之問《渡漢江》所言“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經查證,表達的是詩人于公元706年從流放地私自出逃,途經漢江時惴惴不安的心情。B.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所言“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呈現的是詩人晚年因被人誹謗而請友人去洛陽為其表白心跡的懇切。C.謝靈運《登池上樓》名句“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被認定為旨在影射南朝時期政治環境的風云變幻和詩人渴望重返政壇的迫切。D.杜甫《登岳陽樓》名句“吳楚東南拆,乾坤日夜浮”,既用大筆刻畫出洞庭湖的壯闊無垠、波濤浩渺,也暗示出安史之亂后社會的動蕩。4.請簡要分析概括本文的行文脈絡。(4分)5.請結合本文內容,談談如何開始中國古典詩歌鑒賞單元學習之旅。(6分)(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題。《北上》是作家徐則臣的長篇小說,2019年榮獲第十屆茅盾文學獎。該書講述了1901年意大利人小波羅由杭州出發,沿京杭大運河一路北上的故事,也揭開了運河沿岸幾個家族之間的百年秘史。材料一:袁毅:在你生活中,大運河處于什么位置?徐則臣:從小生活在河邊,初中時住校,到冬天,宿舍的自來水管凍住,我們就端著牙缸、臉盆往校門口跑。校門前是一條人工運河,一大早河面上水汽氤氳,河水暖人。后來在淮安生活過幾年,每天在大運河兩岸穿梭,對運河也知道了不少。二十年來,綿延千里的大運河成了我小說寫作不可或缺的背景。袁毅:為寫作《北上》,你做了哪些案頭工作和田野調查?徐則臣:二十年來,但凡涉及運河的影像、文字、研究乃至道聽途說,我都要認真地收集和揣摩。但要把一條河作為自己的寫作對象.僅熟悉和了解是不夠的,你得吃透它,像熟悉你的家人一樣熟悉它。這次我看了60多本專業書籍,這些資料如果我不寫這小說,可能一輩子都不會讀。寫作這小說的4年里,我又重新把運河從南到北走了一遍,個別河段走了不止一遍。袁毅:“到世界去”原來是你小說的重要主題之一,而如今你創作《北上》,這似乎是一場反思與尋根之旅,你尋找到什么呢?徐則臣:跟找到什么比,我更看重“北上”的過程,沒有這個北上的過程,我可能永遠也不會知道大運河對我們有多重要,說它改變了中國和中國人一點都不為過。過去我理解的到世界去就是直往外走。在《北上》中,意大利人到中國來何嘗不是“到世界去”?所以,“世界”是辯證的。袁毅:“將兩個意大利人放置到中國運河人文歷史書寫中,以一種比較的視角介入《北上》的寫作”,你是有意為之?徐則臣:有意為之,也是題材使然。經過兩次鴉片戰爭到1900年,中國已經被迫“全球化”了,中國的事已經不單是中國人的事,也是整個世界的事,所以我想引入他者的視角,看看在這種差異性的目光下,中國是一個什么樣子。袁毅:為什么將運河故事開始和結尾的時間節點選在1901年和2014年?徐則臣:寫運河,不僅要寫它的歷史,更要寫它的當下。小說起自清政府宣布廢止漕運的1901年,結尾在2014年大運河申遺成功。漕運廢止,意味著運河作為國家層面上的運輸功能到此結束,既然大運河最重要的現實功能就此逐漸喪失,那么我們是否可以重新發掘運河承載的文化功能,思考、探索大運河在新時代下的意義?袁毅:當下,該如何用文化這把鑰匙,去打開并“喚醒”大運河?徐則臣:我們都找到了“文化”這把鑰匙。只是我在一己天馬行空地虛構,沿河的建設者們卻要步步為營地落實。我認為,各地在打造運河文化帶時,應將本地獨特的人文景觀和史跡充分融入建設中,而非千人一面,只借著運河的資源,把具有特殊歷史和文化內涵的一段河道簡單地做成旅游和商業的基地。(摘編自袁毅、徐則臣《訪談:用文化這把鑰匙“喚醒”大運河》)材料二:虛構才是重回歷史現場、審視運河古今的最佳途徑。徐則臣在《北上》中通過設置歷史與當下兩條線索,虛構了幾個獨立的的故事,對大運河實現了精細入微的審視,刻畫了一個有血有肉、立體豐富的大運河世界。小說在歷史線索的敘事中,以保羅·迪馬克、謝平遙等人乘船北上為主要視角,見證了運河沿岸的繁華與苦難。在當下線索中,小說主要以邵秉義、謝望和等人的故事為主,抒寫大運河的衰敗和人們對運河文化價值的執著。僅僅回溯歷史,展示當下是遠遠不夠的,大運河是世界文化遺產,它不僅屬于中國,更是世界的。因此,徐則臣還通過域外人的視角,將大運河置于世界格局中進行審視。大運河在中國大地上已流淌千年,中國人可能早就習焉不察。但對于熱愛運河的意大利人迪馬克兄弟來說,中國的大運河是一條“嶄新”的河流,他們的看法可能更為客觀真實。同時,域外視角也更能展現大運河文化及其他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例如,小說寫道:“他是融會貫通的天才,改變了我對中醫的偏見。”借助萊恩醫生之口,表達了對中醫文化的贊譽。小說還以喜愛中國文化的兩位意大利人的視角,寫了深邃博大的茶文化、氣派有范兒的毛筆字、風姿神韻的楊柳青年畫等,這有助于喚醒國人對中國優秀文化的認同感與自信心。大運河是前現代中國的代表物,在講求速度的現代社會,大運河與現代化的公路鐵路運輸相比,速度是相當慢的。而徐則臣在《北上》中試圖更新人們的觀念。“快怎么就能成為這個世界唯一的指標了呢?”“慢,也可能成為快。”他認為“一個東西有局限性的同時也有它的優勢,要在正視局限性的前提下,發揚和擴展它的優勢。”其實,大運河在現代社會也可以發揮屬于自己的價值。比如,書中的人物周海闊因為對大運河的喜愛,收集運河的歷史遺跡,在遠河邊開了一家還鎖民俗客棧,讓人們能放慢生活節奏,從各種古老的物件中,窺見大運河的人文之美,從而獲得心靈的撫慰。《北上》喚醒了一種觀念:不能以犧牲歷史文化和自然生態為代價,來追求現代化的快速發展。(摘編自苗家樂、黃德志《審視、反思與喚醒——評徐則臣的小說〈北上〉》)6.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大運河在徐則臣小說里,常是不可或缺的背景,而在《北上》里成了主角,這說明徐則臣對運河的理解、思考在深化。B.《北上》從古今中西不同角度書寫大運河,既敘寫了跨越上百年的家族命運變遷,也對大運河進行了文化審視與反思。C.當下運河文化帶的建設,注重運河旅游和商業項目開發,拋棄了當地歷史和文化的特殊性,運河的文化屬性消失殆盡。D.借助域外視角,作家對大運河的相關歷史審視可能更為客觀真實,同時也有助于表達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與自信。7.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在創作過程中,徐則臣對自己堅持多年的“到世界去”的寫作理念產生了懷疑,并在《北上》中作了修正。B.通過案頭查閱和田野調查,搜集獲取再多的相關資料,也不能替代虛構在小說創作中所發揮的獨特作用。C.在現代社會,大運河在速度方面處于劣勢,但蘊含的文化價值對構建社會群體的文化認同仍然十分重要。D.“喚醒”既指發掘保護大運河資源,也指重樹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與自信心,還指更新對現代性的認知。8.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第三段觀點的一項是()(3分)A.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認為民族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的人造物,是想象的共同體。B.巴魯克·斯賓諾莎說:“如果你想讓現在與過去不同,那就研究過去。”C.莫言說,當你構思一個故事,最方便的寫法是把故事發生的環境放在你的故鄉。D.劉夢溪說,傳統是從過去流淌到現今的精神河流,每個人都站在傳統的延長線上。9.關于《北上》,材料一與材料二的著眼點有何不同?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4分)10.正如運河是徐則臣創作靈感的源泉,家鄉文化是我們個體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如何關注并參與家鄉文化生活?請結合兩則材料談談你獲得了哪些啟發。(6分)二、古代詩文閱讀(41分)(一)古代詩文閱讀Ⅰ(本題共5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題。辛棄疾,字幼安,齊之歷城人。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尋知潭州兼湖南安撫。盜連起湖湘,棄疾悉討平之。遂奏疏曰:“夫民為國本,而貪吏迫使為盜。欲望陛下深思致盜之由,講求弭盜之術,無徒恃平盜之兵。申飭州縣,以惠養元元為意,有違法貪冒者,使諸司各揚其職,無徒按舉小吏以應故事,自為文過之地。”詔獎諭之。詔委以規畫,乃度馬殷營壘故基,起蓋寨柵,招步軍二千人,馬軍五百人,傔人在外,戰馬鐵甲皆備。先以緡錢五萬于廣西買馬五百匹,詔廣西安撫司歲帶買三十匹。時樞府有不樂之者,數沮撓之,棄疾行愈力,卒不能奪。經度費巨萬計,棄疾善斡旋,事皆立辦。議者以聚斂聞,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罷。棄疾受而藏之,出貴監辦者,期一月飛虎營柵成,違坐軍制。如期落成,開陳本末,繪圖繳進,上遂釋然。軍成,雄鎮一方,為江上諸軍之冠。差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時江右大饑,詔任責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閉糴者配,強糴者斬。”次令盡出公家官錢、銀器,召官吏、儒生、商賈、市民各舉有干實者,量借錢物,逮其責領運糴,不取子錢,期終月至城下發糶。于是連檣而至,其直自減,民賴以濟。時信守謝源明乞米救助,幕屬不從,棄疾曰:“均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進一秩。棄疾豪爽尚氣節,識拔英俊,所交多每內知名士。棄疾嘗同朱熹游武夷山,賦《九曲棹歌》。熹歿,偽學禁方嚴,門生故舊至無送葬者。棄疾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棄疾雅善長短句,悲壯激烈,有《稼軒集》行世。(節選自《宋史·辛棄疾傳》,有刪改)1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需斷句處的字母填寫在答題卡空格上。(3分)所□不□朽□者□垂□萬F世G名H孰I謂J公K死L凜□凜□猶□生1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建康,今南京市的古稱。與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的“建康”相同。B.奏疏,臣子向皇帝的奏折,其中可報告工作、歌功頌德、議禮論學、陳政要、言兵事。C.緡錢,可以指用繩穿連成串的錢;在漢代也可以作為計算稅課的單位;后泛指稅金。D.長短句,文中指詩詞。詞是一種韻文文體,萌芽于南朝,興起于隋唐,盛行于宋代。1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辛棄疾在擔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撫使期間,給皇帝上疏,希望皇帝告誡州縣以仁愛百姓為本,懲處違法貪贓者。B.辛棄疾奉命籌建飛虎軍時;藏起御前金字牌,最終建成飛虎營柵,再陳奏事情的本末,畫圖進獻,解除了皇上疑慮。C.辛棄疾任江西安撫使時,成功賑災;信州謝源明不顧幕僚的反對向辛棄疾求助,辛棄疾將十分之三的米船撥給了信州。D.辛棄疾曾經和朱熹一起在武夷山游玩,并寫了《九曲棹歌》;他的文風悲壯激烈,有《稼軒集》流傳于世。1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欲望陛下深思致盜之由,講求弭盜之術,無徒恃平盜之兵。(2)時樞府有不樂之者,數沮撓之,棄疾行愈力,卒不能奪。15.朱熹去世時,他的學說正被朝廷宣布為“偽學”,門生故舊因避忌而不敢去送葬,辛棄疾卻前往哭祭,對此你怎么看?(3分)(二)古代詩文閱讀Ⅱ(本題共2題,9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7題。鷓鴣天蘇軾林斷山明竹隱墻,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注]這首詞是蘇軾謫居黃州時所作。紅蕖,紅荷花的別名。16.下面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A.詞開篇兩句,由近及遠地描繪了一幅雨后村舍周圍煩亂衰落的景象,表現了詞人謫居黃州的煩悶。B.三四兩句,詞句工整嚴密。意境清新淡雅,頗有些詩情畫意,隱約帶著百無聊賴、自尋安慰的心境。C.結尾兩句,運用比喻手法,抒發了詞人乘興游賞的快意,也暗中蘊含了被迫賦閑的不平與無奈之情。D.全詞上片寫景,下片刻畫人物形象。描寫了雨后游賞歡快、閑適的心境,充滿著積極奮發的精神。17.請從景物描寫技巧的角度對“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兩句進行賞析。(6分)(三)古代詩文閱讀Ⅲ(本題共1小題,12分)18.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寫出了主客久別重逢、歡快暢談的情形。(2)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中,以農村特有的聲音來表現鄉村安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李白善于描寫想象的世界,他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描寫云中仙人出場時的穿著與出行工具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令人嘆為觀止。(4)酒文化與中國古典詩詞的創作有密切關系: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寫詩人被貶后獨自飲酒,借酒澆愁;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________________”寫詞人把酒灑在地上祭奠江月,表達自己的情感。(5)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上片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形容南朝劉裕軍隊的浩大氣勢,下片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寫好大喜功的劉義隆的慘敗局面。(6)李清照的《聲聲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一生活狀態的描寫和心理活動的刻畫表達了詞人無邊無際的孤獨和度日如年的煎熬之情。三、語言文字運用(11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11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題。我贊楊柳美麗,但其美與牡丹不同,與別的一切花木都不同。楊柳的主要的熒點,是其下垂。花木大都是向上發展的,紅杏能長到“出墻來”,古木能長到“參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見枝葉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記了下面的根,覺得可惡!你們是靠他養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絕不理睬他呢?你們的生命建設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貪圖自己的光榮,而絕不回顧處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經萎縮,而上面的花葉還是欣欣向榮,在那里做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惡而又可憐!楊柳沒有這般可惡可憐的樣子:它不是不會向上生長。它長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長得高,越垂得低。千萬條陌頭細柳;條條不忘記根本,常常俯首顧著下面,時時借了春風之力而向處在泥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他親吻,好像群活潑的孩子環繞著他們的慈母而游戲,而時時依傍到慈母的身旁去或者撲進慈母的懷里去,使人見了覺得非常可愛。楊柳樹也有高出墻頭的但我不嫌它高,為了它高而能下,為了它高而不忘本。19.下列各項中的雙引號和文中畫橫線句子的引號作用相同的一項是()(3分)A.只見火把排成許多“之”字形,一直連到天上。B.點支煙,繼續寫些“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C.“桂林山水甲天下”,確實是這樣的。D.春蠶開始結繭,要“上山”了。20.文中兩處加點詞語,連續兩次使用“你們”,這樣安排有何作用?(4分)21.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中有三個重疊形式“條條、常常、時時”,說說它們和“每條、經常、不時”相比,表達效果上有什么不同。(4分)四、寫作(60分)2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有一種轉身相望叫回頭,有一種回到原點叫回頭,有一種知錯即改叫回頭……一次回頭,往往蘊藏著平常而不凡,微小而博大的諸多情思。請以“回頭”為題,寫一篇文章。要求:①內容具體,有真情實感;②文體為記敘文;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地名;⑤不得抄襲。福建省廈門雙十中學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中考試語文答案1.C【解析】C.“語言的‘指涉性’使得詩歌文本可以自給自足”錯誤,結合原文“盡管語言的‘指涉性’使文本“像許多引文的鑲嵌品,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轉化”“可知,“語言的‘指涉性’”使“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轉化”,詩歌文本的自給自足這個結果不是語言的“指涉性”帶來的。選項“語言的‘指涉性’使得詩歌文本可以自給自足”曲解文意。2.C【解析】C.“文學被降格為歷史的附庸,導致批評者只看到了歷史賦予的意義”錯誤,結合原文“把文學降格為歷史學的附庸,忽略文學的個性存在,只看到歷史賦予的意義,而沒看到語言技巧與審美經驗賦予的意義”可知,原文沒有表述“文學被降格為歷史的附庸,導致批評者只看到了歷史賦予的意義”,選項“導致”一詞強加因果。3.D【解析】劃線句的意思:在詩歌解讀的過程中,創作背景即所謂的真實歷史的過度介入。會妨礙詩歌欣賞的自由,損害詩歌的審關魅力。選項ABC中的詩句本身具有跨越時空的審美魅力,用明確的歷史事件標定情感指向,反而讓這三首詩都成了個人隱私的實錄,即“‘美’作為代價償付了‘真’”。而D項雖然也涉及對當時背景的暗示,但詩歌本身在寫景層面的審美性并沒有被消解。4.首先,提出“詩歌的解讀是否一定依賴背景分析?”這一問題。接著提出理由:詩歌是無需背景支撐便可自給自足的文本,背景的過度介入反而破壞意義理解的可能。進一步提出理由二:詩歌寫作是復雜的心理活動,背景分析則將這個活動過程簡化,忽略語言技巧和審美經驗發揮的作用。最終得出結論:背景分析可以作為探尋詩歌意義的途徑之一,但絕不能獨攬意義的解釋權。5.①以詩歌本身的語言文本為根基,關注語言技巧等形式層面的欣賞。②立足自身經驗,關注自身審美感悟,以人類共通的情感獲得審美共情。③當詩歌主題與歷史背景相關密切時,適度關注詩歌背景以知人論世。6.C【解析】C項出自材料一的最后一段,原文是徐則臣關于開發大運河的建議,認為運河文化帶的建設應該不止于滿足商業開發,而應注重“將本地獨特的人文景觀和史跡充分融入建設中”,但這不等于說當下的建設目的只是商業開發,完全沒有考慮運河歷史和文化的特殊性,因此“拋棄了”和“消失殆盡”的說法過于絕對。7.A【解析】A項出自材料一中關于“到世界去”的部分,徐則臣說“過去我理解的到世界去就是一直往外走”,意思是以前他認為“到世界去”是單向度的。到了創作《北上》時,他才有了更全面辯證的認識,中國要走向世界,世界色正走向中國。因此,徐則臣并不是懷疑自己原先的理念。故A項表述失當,是本小題的答案8.D【解析】關于材料二第三段,其主要觀點是傳統在現代化的今天仍有其價值,可以為當下提供精神養料,因此D選項形象地傳達了傳統可以為現今提供精神養料的意思,與材料觀點吻合,是本題的答案。A項是對民族的概念闡釋,B項是強調歷史對現實的借鑒價值,C項強調作家創作的精神故鄉,都無法支撐本段觀點。9.①材料一是訪談,關注作家創作,回溯探詢《北上》的寫作緣起與過程、作家意圖等;②材料二是書評,若眼小說文本,總結評價《北上》的創作實踐特色和文本意圖等。10.①通過采訪、考察和查閱文獻等方式,了解家鄉的人和物,關注家鄉的文化與風俗,深入認識家鄉;②反思現狀,對豐富家鄉文化生活提出合理建議:③從家鄉的歷史、現實和未來中,尋找情感歸宿,增進對家鄉的文化認同:④以自己擅長的方式參與家鄉文化建設。11.DHL【解析】辛棄疾寫祭文去哭他說:“垂名萬世是不朽的。誰說公死,你凜然猶生!”12.D【解析】“長短句,文中指詩詞”錯,長短句在文中指的是詞。13.C【解析】C.“估州謝源明不顧幕僚的反對向辛棄疾求助”錯,原文是“時信守謝源明乞米救助,幕屬不從,棄疾曰:‘均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由此句分析可知:是辛棄疾不顧部下反對,借糧給信州謝源明,而不是信州謝源明向辛棄疾求助。14.(1)希望陛下深入思考產生盜賊的緣由,講求消弭盜賊的方法,不要只是依靠平定盜賊的軍隊。(“弭”。消弭:“恃”,依靠。各1分,語意通順2分〉(2)當時,樞密院有不喜歡這種做法的人,多次阻撓這件事,辛棄疾卻做得更盡力,最終沒有改變他的做法。(“沮撓”,阻撓:“奪”,改變。各1分,語意通順2分)15.看法:①說明二人情誼深厚,辛棄疾對朱熹的去世深感痛惜;②表現了辛棄疾不畏世俗、堅持正道的高貴品質。【參考譯文】辛棄疾,宇幼安,齊地歷城人。乾道四年,辛棄疾任建康府通判。不久擔任漳州知州兼湖南安撫使。湖湘地區相繼爆發的農民起義,被辛棄疾全部討伐平定了。他于是上疏說:“百姓是國家的根本,而貪吏迫使他們為盜。希望陛下深入思考產生盜賊的緣由。講求消弭盜賊的方法,不要只是依靠平定盜賊的軍隊。告誡州縣,以仁愛百姓為本,有違法貪贓者,讓各部門盡職盡責,不要只糾舉小官吏應付了事,而為自己掩飾過錯。”皇上下詔嘉獎他。皇上下詔命辛棄疾進行等劃,于是他就丈量原先馬般營壘的房基,修建寨柵,招納步兵兩千人,騎兵五百人。侍從在外,戰馬鐵甲齊備。他先用五萬緡餞在廣西買五百匹馬,皇上又下詔命令廣西安撫司每年捎帶買三十匹。當時,樞密院有不喜歡這種做法的人,多次阻撓這件事,辛棄疾卻做得更盡力,最終沒有改變他的做法。各種費用上萬計,辛棄疾善于斡旋,事情都馬上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員工不簽勞動合同協議
- 文化傳播合同協議
- 多人開店合同協議
- 火鶴制藥合同協議
- 執照轉讓協議合同
- 美發股東合同協議
- 勞動合同營銷協議怎么寫
- 廣告招牌協議合同
- 公眾號協議合同
- 車庫租房協議合同
- 醫療器械研究預測報告2025-2028年
- 生物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課件-2024-2025學年冀少版生物七年級下冊
- 2024年上海嘉定區區屬國有企業招聘筆試真題
- 政府專職消防隊滅火救援理論基礎
- 實習協議書簡單模板
- 2025屆高三部分重點中學3月聯合測評(T8聯考)地理試卷(河北版含答案)
- 2025至2030年中國三乙二醇單甲醚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新版人教PEP版三年級下冊英語課件 Unit 5 Reading time
- 臨床護理實踐指南2024版
- 2024年新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第6單元第2課時 小數加減法》教學課件
- 生豬屠宰獸醫衛生檢驗人員理論考試題及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