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區域經濟差異變化原因及發展對策13000字(論文)】_第1頁
【長三角區域經濟差異變化原因及發展對策13000字(論文)】_第2頁
【長三角區域經濟差異變化原因及發展對策13000字(論文)】_第3頁
【長三角區域經濟差異變化原因及發展對策13000字(論文)】_第4頁
【長三角區域經濟差異變化原因及發展對策13000字(論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目錄TOC\o"1-3"\h\u8234引言 1241461.區域經濟差異的衡量指標 343891.1工業化水平 4192871.2人均可支配收入 492451.3GDP 482302.國內外的經濟演變發展 5212292.1國外經濟發展演變 5212292.2國內區域經濟發展演變分析 6210372.2.1東三省經濟發展演變 7152662.2.2京津冀經濟發展演變 7327112.2.3珠三角經濟發展演變 8327112.2.4長三角經濟發展演變 8215402.3 長三角與國內其他區域的經濟差異比較 9174663.長三角區域經濟差異的演變趨勢 11100233.1經濟差異的研究方法 1130773.2經濟差異的影響因素 11207763.3數據來源說明 1697853.4應用分析 16904.長三角區域經濟差異演變的原因分析 18185884.1資本存量 18185884.2制度 18185884.3市場 19905.對縮小長三角區域經濟差異的對策和建議 205802結論 2131042參考文獻 23長三角區域經濟差異變化原因及發展對策摘要: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是中國長期的重要戰略,區域一體化也是為了經濟協調發展,區域經濟差異是長期存在的形勢,我們可以從工業化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和GDP三個方面觀察經濟差異,通過泰爾指數來分析區域經濟差異演變的特征,長三角區域經濟差異演變特征呈現兩者不用的形勢,省市間區域經濟差異趨于平衡,但是省市內部經濟差異仍然較大。資本存量與市場還有制度對區域經濟差異的演變有著把控的地位,是形成區域經濟差異演變特征的關鍵點。最后在本文結尾給出相應建議。關鍵詞:區域經濟差異;Theil指數;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引言在中國古代,經濟一詞源于是經邦濟民,也是經邦濟民的簡稱,既要安邦興國,又要兼濟百姓,可見經濟的能量之大。而在西方國家,最早時經濟一詞并沒有被特別的解釋,西方國家的經濟,一般與“學”一字一同出現,經濟學主要是指政治經濟學,而經濟是一種物,并沒有特別的定義。經濟最基本的解釋是物質的生產、流通、交換這類活動,因此經濟與我們息息相關。涉及面之廣之深,既是國家國力、財力的表現,又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全貌。經濟的產生、流通、交換這些活動存在差異,經濟差異的產生是必然的,要分析經濟差異就要給定一個區間,使其具體化可數據化,從而區域經濟差異一詞的出現,是經濟差異可分析的體現,區域經濟差異是指一個國家內部之間存在一些地區與另外一些地區存在的經濟差異,如經濟增長速度的不同,或者是發展水平的高低又或者是經濟實力的強弱。這些都是經濟差異的具象化。經濟差異過大時,可以被普通群眾從這些具象化的層面清晰的感知,區域與區域的經濟差異,而如果經濟差異細微則需要一定的數據使用模型公式來使差異放大,通過數據的分析得出。經濟差異既可以橫向比較,又可以縱向以時間線的演變來對比,從中得出區域經濟差異演變的特征。經濟高速發展的社會背景下,中國經濟面臨著轉型過渡的重要時期,中國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飛速發展,雖然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是發展中國家,但是中國的經濟實力有目共睹,中國的國際地位不可動搖,中國擁有這樣的國際地位,經濟實力在其中占據不可忽視的作用。歷史上經濟的發展多隨朝代更迭古都遷徙,早期由于黃河流域文化影響,北方經濟勝于南方經濟,在唐朝中后期經濟重心向南移動,區域經濟差異也隨之發生改變。區域經濟差異長期存在,并且差異愈發顯著。尤其是在通商口岸之后,中國經濟隱約形成幾大經濟圈,在新中國成立后,改革開放以后,由于自身經濟以及政策支持,逐漸形成城市群,區域經濟差異可以凸顯在南北差異,中西部與東部沿海的經濟差異,中國經濟呈現出南方經濟遠勝北方,東部沿海地區經濟遙遙領先于中西部。這些經濟差異,就是當今中國的經濟現狀。基于社會實情來考量,區域經濟差異的存在是絕對的并且是長期存在的,經濟均衡發展只是相對暫時的動態存在,區域經濟差異的存在是以平衡為目的而存在,從差異到平衡是最終所導向的,也是政策所指向的,但是由于種種因素的存在經濟差異為零的可能性只存在于動態之中,雖然經濟差異呈現收斂的趨勢但是,區域經濟差異也無法消失。區域經濟差異的存在是否凸顯了問題是我們需要去探索與研究的。研究區域經濟差異可以從經濟數據著手,數據是最能簡潔明了體現問題的方法,區域經濟體現于該區域的GDP水平,人民的收入水平以及可支配的收入水平,該地區的價格指數也是經濟水平的一種體現,經濟發達地區物品價格普遍高于欠發展地區,由于這兩個指標與人民幸福指數息息相關,人民幸福指數也將會是一個參考因素。各區域經濟水平還與工業化發展水平有關,與該地區產業結構相關,產業結構不同的地區,其經濟組成也大不相同,一個旅游業發達的城市與工業發達的城市相比較就不能片面的從單行業進行對比,而是要各行業總和分析。除了數據上的分析還可以從理論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差異產生的原因,差異產生后的結果,將差異整合從時間軸的演變中推出差異的演變特征。通過分析長三角區域經濟差異的演變特征來得出差異存在的必然性,其存在的優勢或劣勢,從而進行調整的方向,探索是否適用于其他城市群經濟發展的研究。

1.區域經濟差異的衡量指標隨著科技發展,政策更迭,區域經濟差異一直處于持續變化中,區域經濟會隨著自然因素或者社會因素而改變,相同的因素產生等量變化,對于不同地區的經濟也會產生不同的變化,那些因素對不同地區的經濟的影響系數不同。因而隨著區域經濟的演變,區域經濟差異也在演變,從而呈現出一種線性關系。研究區域經濟差異的演變是對該地區的經濟、文明、政治等方面的探索,也是衡量一個地區的發展水平,對于該地區現行政策的一種考量,考量是否可以持續穩定的發展。研究區域經濟差異是點的話,區域經濟差異的演變就是線,單純一個點并不能清晰準確的凸顯問題,線具有可比性,更直觀的體現區域經濟差異。研究區域經濟差異一直是國內外學者探索的對象,研究區域經濟差異的演變是對經濟探索的主要路徑之一。區域經濟差異的演變,多半是根據時間線來判定的,所以在研究區域經濟差異的演變中,需要長期的數據來進行支撐,因此我們需要完整時間鏈的數據。區域經濟差異的演變可能呈現拋物線的形式,也可能是S型,或者是U型等。我國的區域經濟差異呈現明顯的倒“U”型,區域與區域之間的經濟差異明顯,如果將中國的經濟劃分成幾個區域:華北、東北、東南、華中、華南、西南、西北,那么可以明顯的感覺到這幾個區域的經濟差異,并且在歷史上也可以從史書中了解到區域經濟差異的變更。區域經濟差異演變的研究不但是區域經濟的分析體現,體現該地區的發展是否平衡,也是衡量當地政策的一個指標,對政策的制定有著決定與判定的雙重作用,研究區域經濟差異演變是為了對所研究的區域的經濟有更好的了解,也是判定經濟差異演變中影響因素的權重,當期政策所擔任的位置,同時也可以為發展提出更好的建議。經濟差異的衡量指標有很多種,學者們在研究經濟差異使得判定方法也是不盡相同,對于研究區域經濟差異演變特征,首先要先進行經濟差異的研究,如何判斷經濟差異是研究的重要基石,是研究方向的判定,眾多文獻中經濟差異的判定主要源于工業化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國內生產總值等。工業化水平越發達的國家工業化水平越高,這幾乎成為定理。工業化是以利用機械器材作為手段,將物資作為原材料,結合生產要素資本和勞動力,對大規模的物質產品進行生產和消費從而推進我們從一個時期轉化為另一個時期的過程,這是科技發展的進程,也是經濟發展的進程。工業化也是現代化的核心體現,三大產業中工業為第二產業,發展的體現表現于第一產業的占比下降,第二第三產業的占比上升,工業化水平的提升是農業社會轉化為工業社會的過程,是第一產業轉移到第二產業的表現,而第三產業的服務業與工業化唇齒相依,第三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第二產業工業化水平的發展,所以經濟的發展水平與該區域的工業化水平相關。同時為了經濟持續提升,可持續發展,發展新型工業化是必然的,走科技含量高、環境污染少、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道路是經濟發展的前提,這是支撐經濟的支柱。人均可支配收入從諸多數據中,種種跡象表明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例如上一年2020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2.1%與經濟增長水平持平。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人民最終花費在消費和儲蓄上的總和,是人民可以自由支配的收入,居民生產總值存在一定的區別,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可以代表經濟水平的增長。在控制變量的情況下,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水平等同于經濟增長水平,可以將經濟這一寬泛的定義具體化,可視化。GDPGDP即國內生產總值,一直以來是經濟的代名詞,一提到經濟,第一個想到的就是GDP,GDP的數據可以體現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經濟實力。采用GDP來衡量經濟水平,從而對比出經濟差異是比較常用的方法。GDP是經濟以貨幣的形式進行對比衡量的方式,在衡量省會經濟實力中GDP也常常是衡量的標準,上海、北京等超一線城市的定義其中就有GDP作為指標。所以GDP對于經濟差異的衡量有著決定性的地位。

2.國內外的經濟演變發展從封建奴隸時期到工業時代再到現代化,世界經濟正處于蓬勃發展的新時代,如果以每一個國家作為一個個體來說,世界就是一個整體,各個區域與區域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彼此之間的經濟相互制約、相互推進。經濟與科技有著分不開的關聯,每一次經濟中心的轉移都與科技中心的轉移相關。從人類的誕生,原始經濟的出現,再到農業革命的發生,經濟也在不斷地演變,由于農業革命的原因亞非大陸主導了那一時代的經濟,隨著科技的轉移,古代到古典時代再到中世紀最后到16-17世紀,在這以農業經濟主導的時代,經濟隨著科技從亞非大陸轉移到中國、印度和希臘、羅馬,再到亞洲獨大而后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的崛起,農業經濟也隨這工業革命的來臨在歷史經濟的舞臺上消聲隱跡,工業經濟隨之華麗登場,經濟中心隨著科技中心的轉換從法國、英國、德國、中國和印度轉換為美國和俄羅斯代替了中國和印度的地位,一直延續到北美的知識革命,世界經濟的的演變與這些革命息息相關。在資本主義出現前,世界的經濟都是獨立的經濟,在資本主義形成發展后,國際經濟關系才逐步的形成,由于商品在國際間交換流通,世界經濟有了雛形,在商品流通的過程中由于一系列大事件的發生,例如美洲大陸的發現、殖民地的開拓,不同的國家或主動或被動的加入到世界經濟的行列中來,由一些國家主導而形成的國際分工;俄國十月革命后的社會主義經濟的出現也對世界經濟產生了新的格局。每個時期都有一個或者一些國家在引導經濟,成為世界的經濟中心,隨著后發展的區域奮力發展,經濟霸主之間的相互斗爭,世界經濟也隨之波動,近代的世界經濟中中國從后起之秀逐漸轉化為世界經濟大國,經濟演變的過程中經濟不斷發展,內部區域間經濟變化更是變幻多端。2.1國外經濟發展演變現如今的經濟強國除了中國之外,主要在北美、東亞、西歐這些區域,也許是由于美國的經濟勢頭太猛,歐洲這些老牌經濟強國為了更好地發展經濟,成立了歐盟。歐盟的成立主要為了加快區域經濟的一體化從而帶來的經濟發展水平提高的結果,在得到結果之前,中間步驟尤為重要,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不可避免的會對成員國的經濟帶來影響。在2015年歐盟是世界的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是美國。而歐盟與美國相比成員國較多,區域經濟更加復雜,區域經濟差異也是更多樣化,演變的特征更具鮮明。歐盟自1993年誕生經歷了低差異的緩慢縮小的過程、高差異的緩慢縮小的過程再到現在的趨于平衡發展的階段,參與歐盟的各個國家包括現已退出的英國都由于歐盟的成立產生或多或少的經濟演變的影響。區域一體化對于經濟實力強的國家有輔助作用,同時可以輻散至后發展實力較弱的國家,從而達到經濟均衡發展的目的。雖然經濟一體化有著均衡發展的目的,但是經濟還是會呈現分層的現象,經濟會形成一個圈層一個圈層向外擴散,經濟逐步遞減的空間格局,以第一圈層內的區域作為經濟中心,帶動外圍區域經濟發展是經濟發展的良性發展。經濟的演變隨著區域與區域之間合作,互利互惠從而產生不同的演變方向,新的制度的產生會影響未來的經濟演變,經濟演變發展與制度、行為有關。2.2國內區域經濟發展演變分析中國經濟演變可以以新中國成立作為分界點,劃分成兩個時間段。從有記載的夏商周說起,經濟取決與生產力,在當時生產率的提高十分緩慢,在這個階段中國的經濟發展也十分緩慢;到了秦漢時期雖然生產力依舊發展緩慢但是由于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出現,制度上的重大變化,政治干預經濟,使其前期動亂的經濟崩潰現狀恢復平穩,所以一個安定的國家對于經濟的發展是基本的前提;漢朝的隕落是又一動亂時期的來臨,但是時代在發展,魏晉南北朝雖然時局動蕩,但是這一時期印證了經濟與政治的關聯性,經濟要與政治環境相配合才能產生促進的效果,雖然動亂但是由于政治寬松,經濟活動也就相對活躍;接下來這個時代對于中國經濟尤其是區域經濟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轉折點,在此之前由于當時流通的商品等原因北方經濟實力凌駕于南方,但是在這個時期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國家的領土統一、貿易的發展與外界的接軌中國的經濟出現了巨大的變化;宋朝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史上經濟發展勢頭最猛的一個時期,由于科技文化的快速發展帶動著經濟的蓬勃發展,經濟中心從中原向華北轉移;在一系列被動與主動的行為下中國外界的接觸對中國經濟產生了巨大沖擊,自然經濟的逐步瓦解,是經濟發展的黎明前的黑暗,中國經濟在這段時期發展曲折,也為新中國成立了后的經濟做下鋪墊。新中國成立后的經濟也可稱作現代經濟,經歷了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大躍進時期、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波折,中國經濟走得曲折又艱難,中國經濟的發展可以說是從改革開放開始大放異彩的,發展速度如同開掛了一般,由此中國在世界經濟舞臺上經歷了長時間的息鼓偃旗后的閃亮登臺,并且一直保持的穩步前進。2.2.1東三省經濟發展演變遼寧省、吉林省和黑龍江省這三省自明代以來就一直被聯系在一起,它們地理位置特殊是中國與東北亞的窗口,與俄羅斯、韓國、日本等這些發達國家相鄰,由于我國首都北京想靠近,東三省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物質資源十分豐富,這與東三省對的經濟發展彌足重要,正是由于其資源豐富,奠定了它的工業地位,在早期中國經濟發展的初期,工業地位對東三省的經濟推動力使其在當時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經濟高地,但是隨著產業結構的變化,東三省的經濟地位好似曇花一現,很快被中國其他區域超越,2020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中東三省實際增速均為負增長,在第三產業蓬勃發展的時候注重發展第二產業的東三省似乎是進入衰敗期。在東三省內有哈長城市群這一較為發達的城市組成的城市群,為整個東三省經濟具有帶動作用,也是東三省的經濟的一個縮影、代表,從2000年開始內部的經濟差異逐步增加,出現了多極化發展,也出現了兩極分化的現象,經濟也好像巧合似的出現南北分化,經濟發達地區聚向南邊。2.2.2京津冀經濟發展演變北京作為與上海一同排在中國城市GDP首列的前兩位,經濟可以說是中國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以北京為中心的經濟圈,京津冀經濟實力強、是北方經濟最具活力的區域,京津冀協同發展是國家的重大戰略。但是京津冀經濟圈區域經濟差異較大,發展重心一直在中心城市,其他城市發展滯后,發展分散。從2015年到現在,京津冀經濟圈內的城市GDP總量上升但是增速卻逐年遞減,河北省2019年GDP相比較上一年有所下降,在整體上升的情形中,這并不是一個好的信號,在協同發展的戰略條件下,京津冀經濟圈雖然中心城市有帶動周邊城市發展但是經濟差異呈現逐步擴大的情形,經濟逐年增加,但是差異也在擴大,與均衡發展似乎愈行愈遠。2.2.3珠三角經濟發展演變珠三角是世界人口和面積最大的城市群,是世界知名的加工制造出口的基地,擁有廣東重要的科技資源,是創新創業的中心。珠三角是最先一批沿海經濟開放區,也是最早接受國際先進技術的地區之一,珠三角經濟增長速度快,產業結構分布合理,三大產業分布合理,沒有明顯的沖突重疊,產業發展轉變優化,從傳統的農業經濟到制造業中心完成的相得益彰。而且經濟發展符合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發展特色農業。改革開放以來第一產業的占比下降,政府一直大力扶持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到現在為止珠三角的產業結構保持為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第一產業的占比順序,珠三角的經濟發展依仗制造業的特點尤為明顯。2.2.4長三角經濟發展演變長三角區域規劃于二零一零年五月二十四日,在二零一九年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后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三省一市為長三角區域。長江三角洲作為中國活躍度、開放程度、創新能力最高的區域之一,對于國家現代化建設具有至關重要的戰略地位,長三角一體化上升至國家戰略,推動一體化發展刻不待時。一體化發展輻射帶動長三角地區高質量發展,并且發展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自改革開放以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成效明顯,在發展的同時縮小各地區的經濟差異,齊驅并進作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的主要目的。圖2-1:2001-2020年長三角區域各省市GDP(億元)上海作為長三角的核心城市,其經濟地位在國內是首屈一指的,是上海大都市圈的核心城市,是中國國家經濟、金融、貿易、科技創新、航運中心,與北京要相對望的兩大超大城市,從圖2-1中可以看到2001年至2020年這20年間上海市GDP從5257.66億元增長到38700.58億元,增長了6倍有余。長三角GDP中占比最高的一直是江蘇省,其次是浙江省,安徽省在長三角中處于較為落后的地區,當然這也與地理位置有關,安徽省地處內陸,并非沿海,被江蘇與浙江兩大省包圍在內陸,并且靠近經濟發達地區難免會在受到帶動的同時被搶奪資源。長三角一體化區域一直處于我國經濟發展前列,GDP占比也比較穩定的處于23.5%左右,可以從圖2-2中看出GDP占比雖有波動但是比較穩定。長三角經濟持續保持上升的增長趨勢,處于良好的發展狀況。圖2-2:2001-2020年長三角GDP在全國內占比2.3 長三角與國內其他區域的經濟差異比較長三角與東三省、京津冀、珠三角之間相同點在于都是臨海城市群,屬于沿海地區,不同的是長三角具有的獨特地理位置,長三角地處東部沿海,是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的幾近中間區域,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又有著悠長的經濟優勢歷史,長三角經濟的發展在此前幾次政治動蕩中受到的影響都是相對較小的,長三角所包含的城市大部分是屬于經濟發展較好的城市,幾乎不存在特別落后的城市,而且城市產業分工較為合理,避免了重合的沖突。相比較東三省則發展不均衡,兩極分化比較嚴重,發展好的突出,經濟落后的地區也不少,而且中心防雨第二產業,產業重合率會有較高的風險。京津冀則有一枝獨秀的感覺,目前還沒有找到合適的方式,政策傾斜導致局部區域發展尤為突出但是其他地區卻跟不上它的發展腳步。珠三角目前處于轉型期,廣州深圳積極發展創新科技,吸引人才具有很強的發展勢頭。長三角區域的劃分使其具有較大的土地面積,逾2億人口的人口數量,這些都是長三角的特殊之處,由于種種原因,長三角與中國其他區域的經濟具有差異性,并且長三角的經濟政策雖有改動,但是大體方針不變,經濟道路上比較穩定,沒有重大政策改動,轉型也是比較穩定。目前來看,國內還沒有其他區域可以頂替長三角的經濟地位,也沒有其他區域有著長三角的特殊地理位置。

3.長三角區域經濟差異的演變趨勢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是“兩小時經濟圈”的拓展,核心城市帶動周邊城市的發展,形成多極點發展,促進共同市場的形成。發揚區域優勢,發現發展問題,完善空間格局,探討經濟增長的影響因素,分析區域經濟差異的存在現狀,研究區域經濟差異的演變,總結演變特征。研究長三角區域經濟差異演變特征有以下幾種方法:一種是Theil指數,另一種是變異系數。3.1經濟差異的研究方法泰爾指數常用于測量區域內部或者區域之間的經濟差異的指數。它可以用于衡量區域與區域差異對于總體差異的影響成分。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包括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和安徽省全域,包括上海市這個直轄市在內的41個城市,泰爾指數可以分解三省一市之間與內部的經濟差異。泰爾指數的公式是:Q=本公式用于41個城市的泰爾指數,Qx是三省一市之間的泰爾指數用于衡量區間的差異;Qy是江浙皖內部的泰爾指數,是區內的差異指數;xa是a省市的GDP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內的所占的比重,ya是a省市的戶籍人口數,b是a省事內部的b地級市。判斷依據是當Q的數值越大時說明長三角區域的經濟差異越大,如Q的數值越小則說明長三角區域經濟差異越小,通過時間軸可以理出長三角區域經濟差異的演變,本公式中范圍為41一個城市數據。3.2經濟差異的影響因素經濟差異的影響因素有很多,可能是區域內的產業結構,也可能是該區域的GDP產出,又或者是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高低這些都是影響區域經濟差異的因素。圖3-1蘇州產業結構變化產業結構的改變會對經濟產生影響,從圖3-1中可以觀察到蘇州的第一產業自21世紀以來一直是處于三大產業的低增長地位,蘇州的產業發展重心是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而圖中的2000年至2018年共19年的數據顯示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增加至占GDP總值的比重趨勢是相反的,第二產業從2000年的遙遙領先到2018年被第三產業反超總共不過15年時間,蘇州市完成了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位于三大產業的第一位置,GDP的增速也一直保持著10%的速度,但是還是可以從圖中看出在第二產業發展澎湃的時期GDP的增速是最快的。一個城市的數據不能得出結論,下圖3-2是浙江省省會城市杭州,經濟發展特別突出的城市之一,由于2000年至2005年的數據的缺失,圖中是2006年至2018年的數據2006年杭州的第二、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經是持平的位置了,可見杭州的第三產業發展是比較早的,與蘇州相比早了近十年,但是從GDP增速的走勢中可以發現GDP增速也是在走斜坡路,種種跡象表明第三產業超越第二產業的產業結構是市場經濟區域平穩的結構,經濟增速趨于平穩,假設長三角區域內的產業結構都達到了第三產業增速占據領先位置那么區域經濟差異將縮小。圖3-2杭州產業結構變化下圖3-3與前兩個城市不太相似,由于六安市的地理位置以及歷史經濟基礎2002年至2018年六安市產業結構變化比較多樣化,從2002年三大產業增加至所占GDP比重基本持平開始,六安市由于發展相對其他城市較遲以及安徽城市的旅游業是特色產業,第三產業與前兩個城市不太相同,二十一世紀以來第三產業都是占據主導位置,在2002年至2011年比重呈現第三產業大于第二產業大于第一產業的局勢是,GDP增速雖有波動但是基本保持在10%左右,而2011年出現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高于第三產業時GDP增速突然間的提高又一次印證了,產業結構變化對經濟的影響力。所以得出產業結構的變化會影響經濟的增長速度,從而不同的產業結構會改變經濟差異。圖3-3六安市產業結構變化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高低是消費水平的基礎,較高的可支配收入可以增加消費水平,一個城市的消費水平可以影響該城市的經濟水平,區域間可支配收入水平的不同是區域經濟差異產生的原因之一,下面兩張圖是2013年及2018年41個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對比圖,從圖中明顯的將經濟落后區域與發達區域區分開來,上海、杭州、南京、寧波等常見的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都比較高,而蚌埠之類的扶貧區域則明顯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較低,與現實的經濟狀況相符,2018年與2013年相比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所增加,也是經濟發展的體現。但是由于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當地人口數量有著離不開的關系,所與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能獨立的代表地區經濟,但是是經濟差異的一個影響因素。圖3-42013年長三角區域城市人均收入圖3-52018年長三角區域城市人均收入相比人均可支配收入可以體現區域內部經濟差異,GDP總量更能表現區域間的經濟差異,下圖3-6是41個城市的GDP由于上海市是直轄市,所以數據不適用對比,所以只看40個地級市的GDP,江蘇省的南京市、無錫市、蘇州市是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浙江省的杭州市和寧波市是浙江發展重點城市,安徽作為后加入長三角的省,合肥是其省會城市,其經濟地位可見,合肥是安徽省經濟發展最為突出的城市,其余城市經濟差異不大,從GDP中也可以看出其余城市GDP差異并不明顯,由此可見長三角經濟差異中浙江省內部區域經濟差異較大。安徽省反而相對較好,但是安徽省與其他兩省一市之間的區域經濟差異較大。圖3-6長三角41個城市GDP3.3數據來源說明以上數據均來自中國統計年鑒,,本文研究對象是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的最新劃分范圍,由于二零一九年將安徽省全境劃分如長三角區域一體化范圍內,因此長三角的區域經濟差異研究范圍更寬泛了,包含了41個城市(包含直轄市)。3.4應用分析根據泰爾指數對區域的分解性,2001年至2018年長三角區域41個城市的泰爾指數呈現下圖形式,2001年到2003年間泰爾指數基本把持橫向發展,由此可知,長三角區域的經濟差異處于均衡發展階段,2003年到2013年泰爾指數由0.1267下降至0.0533,可以得出長三角區域處于高差異緩慢縮小的階段。,2013年至2018年雖然泰爾指數略有上升,但是幅度不明顯,可以看出長三角區域目前區域均衡發展,并且區域經濟差異相對之前是縮小的。圖3-7長三角41個城市的泰爾指數圖3-8安徽省內部區域的泰爾指數圖3-9浙江與省及江蘇省內部泰爾指數與整體的區域經濟差異不同的是,區間內部經濟差異各有特征,安徽省內部經濟差異比較明顯,泰爾指數長期處于高數值狀態,說明安徽省內部經濟差異比較大,但是安徽省的泰爾指數變動不大,說明安徽省經濟差異處于均衡的狀態,區域經濟差異演變特征為平穩。浙江省的泰爾指數圖中,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10年至2014年區域高差異緩慢擴大階段,第二階段是2014年至208年區域高差異緩慢縮小階段,而江蘇則將這個節點提前到來2012年,這兩張圖與整體的泰爾指數可以明顯的發現長三角區域經濟差異不大,但是區域內部經濟差異比較顯著。4.長三角區域經濟差異演變的原因分析區域經濟差異的存在是一個時間點的現狀,而區域經濟差異演變是一個過程,差異產生的因素與差異演變的因素是有差別的,研究區域經濟差異演變的特征依托于市場、制度和資本存量,資本存量是演變的基礎,制度是導致演變的主要原因,市場是經濟的舞臺。4.1資本存量如果以礦產物資作為資本存量的整體表達是不完整的,例如上海市是的經濟水平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上海市的礦產資源、土地資源、動植物資源都是稀缺的,但是不能說上海市的資本存量是匱乏的,資本存量需要考慮以上的原始資源,也包含資本資源。資本存量是一個時間點的資本總量,也是這個時間點之前的資本流量的總和,是物質基礎,也是經濟基礎。區域經濟差異演變的特征中資本存量的身份是演變的基礎,如造高樓前先打下的基地,區域資本存量的差異會限制區域經濟發展的速度,資本存量低的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較慢,它需要先積攢資本存量,然后才能發展經濟與科技,科技的發展是經濟發展的必要因素,一個資本存量大的區域與一個資本存量不足的區域原始經濟就存在差異,資本存量限制經濟發展,差異就會演變成愈發擴大的狀況,所以資本存量的因素導致區域經濟差異演變特征會隨著資本存量導致的差異愈發擴大,若沒有外在因素引導,差異會隨之擴大。4.2制度經濟是國家的命脈,也是區域的實力表現,國家和該區域的制度制定者和人民是不會看著經濟差異的擴大隨他而去的,制度就是影響區域經濟差異演變特征的外在因素,是無形的手,制度基本是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規或準則,從而慢慢形成的。例如從農耕文化轉到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變化是不同于經濟原始發展軌道的,一個區域越早調整制度,經濟發展也就會跨越式提升,從而與一些高度發達地區減小經濟差異,這種區域經濟差異縮小的演變過程,是制度改變的經濟的區域經濟差異演變特征。圖4-1中是城市的GDP走勢,杭州作為歷史上就比較發達的經濟城市,其資本存量一直高于其他三個城市,在1996年到2019年的經濟差異演變過程中杭州與徐州、紹興及蕪湖的經濟差異逐漸增大,而其他三個城市原始的資本存量相差不大,意味著他們未來的經濟差異演變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差異,但是由于2013年紹興撤縣(市)設區高鐵通車的一系列政治政策的出現,對紹興的制度產生了影響,從而紹興如彎道超車,在2013年突然GDP增加,超過了蕪湖與原本經濟差異擴大的徐州縮小了經濟差異,這樣的區域經濟差異演變是脫離原始經濟軌道的,正是制度的特殊存在,使得區域經濟差異演變變得不再是波瀾不驚,有了波動。制度對經濟差異的演變有著無形的手的作用。圖4-11996-2019年長三角區域內四個城市的GDP演變4.3市場如果說前兩個是左右經濟的左右手,那么市場是經濟演變的舞臺,因為市場的存在經濟才有發展的平臺,市場的大小是經濟發展的空間大小,改革開放是我國經濟蓬勃發展的槍聲,細究改革開放為什么會對中國經濟產生如此大的作用呢,是因為,市場的擴大,從中國一個國家的市場,擴大到世界市場,經濟的活躍空間呈幾何倍數擴大,經濟增速就不會是原始的緩慢增加的情形了,區域經濟差異演變的特征還與市場分不開,但是由于市場的開拓并不會時常出現大面積的擴大,所以長三角區域經濟差異中經濟差異因為市場而改變的并不明顯。

5.對縮小長三角區域經濟差異的對策和建議縮小區域經濟差異應該有的放矢,更具實際出發,有針對性的舉措有時會比宏觀實施效果更顯著,比如發揚地方特色經濟,安徽省在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中有明顯的弱勢,但是安徽省的旅游業發展前景是長三角區域幾個省市中的佼佼者,但是其旅游業并沒有充分發展,旅游業是外向型產業,對外開放度是旅游業發展的一個衡量指標,也是一省經濟的一大類別,安徽省旅游資源是十分豐富的,有“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之稱的黃山,以及深厚的人文底蘊,歷史悠久的古徽州、宣城等。在如此遍地是金的安徽省,發展特色旅游是突出重圍減小經濟差異的最佳方案之一,利用獨有的特色,將省內旅游區域聯合在一起,加強基礎設施,加大宣傳力度,在環保的前提下以旅游業為核心帶動其他產業發展。雖然浙江省與江蘇省相比較安徽省內部經濟差異現狀稍好但是縮小經濟差異也是必然趨勢,區域內部經濟差異的存在即是歷史遺留問題,也是政策所需改變的問題,發揮政府職能,協調好省市內部的經濟差異對于發展整體經濟是基礎,每個省市都有核心城市,發展比較好的城市,核心城市帶動周邊城市發展是一種相對比較高效的方式,并且經濟發展好的城市經濟增長過程中一定會產生空間溢出,周邊城市一定要利用好空間溢出效應快速發展,并且合理分配城市分工,減少和避免相鄰城市職能過度重疊導致的城市間相互爭奪而產生的經濟滯后。

結論通過本文的研究發現長三角區域經濟差異主要存在在各省市內部的經濟差異中,如果從省市之間觀察,長三角經濟發展是相對均衡的,并且在近年來均衡水平提高,經濟差異演變特征呈現保持原有差異不變的狀態,但是所研究的安徽省、浙江省和江蘇省內部區域經濟差異時發現,泰爾指數相比較總體而言較高的高于整體區域經濟差異,所以可以得出省市內部經濟差異比較顯著,但是除了安徽省,可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