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屆浙江省衢州市重點中學新高考調研高三語文試題卷(含答案)_第1頁
2024屆浙江省衢州市重點中學新高考調研高三語文試題卷(含答案)_第2頁
2024屆浙江省衢州市重點中學新高考調研高三語文試題卷(含答案)_第3頁
2024屆浙江省衢州市重點中學新高考調研高三語文試題卷(含答案)_第4頁
2024屆浙江省衢州市重點中學新高考調研高三語文試題卷(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屆浙江省衢州重點中學新高考調研卷高三語文試題卷考生須知:1.本試題卷共7頁,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2.考生答題前,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填寫在答題紙上。3.選擇題的答案必須使用2B鉛筆將答題紙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要改動,須將原填涂處用橡皮擦擦凈。4.非選擇題的答案必須使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寫在答題紙上相應區域內,答案寫在本試卷上無效。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自古以來,香料便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不僅是食物調料,也是治病的藥材,還是供奉神靈和修身養性的附屬品。古代人們所使用的香料分為植物類和動物類兩種,尤以植物類香料為主,如胡椒、肉豆蔻(皮)、丁香、檀香木、沉香、蘇合香、乳香、沒藥、迷迷(迭)香等。這些植物類香料多為古代印度、西亞、東南亞等地所產,通過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傳入歐洲和中國,并對當地社會產生深遠影響。至晚在西漢時期,中國已大量從西亞、南亞、東南亞等地進口“香藥”,既入藥用,也為日常熏用。廣州的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的熏香爐中,就殘留有來自西亞的乳香塊;《后漢書·天竺傳》曾記述,天竺產胡椒;《魏書·波斯傳》亦記錄了波斯商賈從印度販運胡椒至中國的情形。從唐代開始,隨著“胡食”的流行,胡椒等漸為調料之用。隨著古代中國社會對香料需求的增長,胡椒種植區東移,種植范圍從印度擴大至東南亞地區。胡椒種植面積的擴大及中國胡椒進口地的改變,促使海上航路的拓展和變化,推動宋元時期中國海上貿易的發展。總體來說,香料輸入中國的途徑,在公元8世紀中葉以前,由于造船技術和海上航行技術尚不發達,除少量從南洋經由海路進口,主要還是通過陸上絲綱之路從西亞、南亞次大陸等地傳入。唐代中期,海上絲綢之路發展起來,香料和瓷器漸成東西方海上貿易的大宗商品。《新唐書·地理志》引用了賈耽《皇華四達記》所記“廣州通海夷道”,詳細記述了唐代中國從海上前往大食地區的通道。當時,阿拉伯和南亞地區所產乳香、安息香、藏紅花、小豆蔻、胡椒、檀香等通過這條航線成批輸入中國;中國出產的麝香、樟腦等也輸往阿拉伯地區。這一時期阿拉伯與中國東南沿海的海上交通路線,也被一些學者稱作“香料之路”。宋元以來,通過海路的朝貢貿易逐漸成為香料輸入中國的主要途徑。明初,為了保證宮廷有足夠的香料供應,永樂帝命令交趾以蘇木、沉、速、安息諸香代替租賦。加之鄭和在西洋收購香料,東、西洋番國知曉明朝對香料的喜好,于是番國貢獻往往以香料為主。中國朝廷對番國進貢方物往往給予高于貢品價值的賞賜作為回報。明代香料的朝貢貿易既體恤“皇恩浩蕩”,加強了明朝與東南亞諸邦的政治、經濟聯系,又彌補“禁海”所致香料等的短缺。誠如明人張瀚在《松窗夢語》卷4“商賈紀”中所說:“且緣入貢為名,則中國之體愈尊,而四夷之情愈順。即厚往薄來,所費不足當互市之萬一。”受明朝朝貢制度的影響,一些不出產香料的亞洲國家也向他國采購香料,再進貢給明朝廷,促進了香料在東南亞和東亞國家之間的交互流動,推動了香料貿易的發展。這一時期,香料在中國使用范圍逐漸擴大,從奢侈品逐漸轉變為人們日常生活用品。無論是個人還是社會,對香料的需求都大為增加。明初僅太岳、太和山宮觀所用的降真諸香,每3年需7000斤左右,而內府所用,能達到五六倍。到明世宗初期,每年宮廷采買沉香、降香諸香10多萬斤,尚不夠用。萬歷時,朝廷要求庫存的每種香品每年達到2萬斤。此時來自東南亞的胡椒還被賦予了多重經濟職能,不僅成為明廷賞賜百官、獎勵軍功、支付薪俸的主要物品,市舶抽分、進口商稅的重要來源,而且時常作為商品貿易的紐帶,甚至代行貨幣職能。中國社會對香料的巨大需求,以及香料貿易的巨額利潤,吸引了明初大批私商下西洋販香,華商迅速發展海外貿易,構建起遍布東南亞的海上貿易網絡。為了順應社會需求和增加稅收,明朝廷不得不于隆慶元年(1567年)開放“海禁”。此后,大批華人私商揚帆出海,與西方殖民者角逐香料利益。作為絲綢之路上眾多商品貿易的一種,香料的普及和傳播,改變了當地的飲食文化,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甚至衍生出香文化,兼具經濟功能、文化功能和社會功能。通過陸路和海路展開的香料貿易則把東西方聯結在一起,搭建起了包括亞洲、歐洲甚至非洲在內的世界貿易網絡,推動了近代世界市場的形成。(摘編自《光明日報》許序雅《香料在絲綢之路上的傳播》)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中國古代人們所使用的香料多為印度、西亞、東南亞等地所產,通過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傳入,并與人們的生活產生密切關聯。B.從漢時開始中國就已經進口印度胡椒了;唐以后胡椒的種植范圍擴大至東南亞地區,中國胡椒進口地改變,推動了中國海上貿易的發展。C.唐朝中期,通過從中國海上至大食地區的通道,阿拉伯和南亞地區所產的香料輸入中國,同時中國出產的麝香、樟腦等也輸往阿拉伯地區。D.香料貿易推動了香料的普及和傳播,影響了當地的飲食文化和精神生活,甚至衍生出香文化,兼具經濟功能、文化功能和社會功能。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A.東、西洋番國投明代朝廷之所好,紛紛向其進貢香料,使得香料在明朝中國的使用范圍逐漸擴大,慢慢從奢侈品變成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用品。B.明代朝廷對番國進貢方物往往給予高于貢品價值的賞賜作為回報,這種朝貢制度既彰顯了明朝國體之尊,也刺激了朝貢貿易的發展。C.在明朝時期,諸多香料的功能從調料、藥材、供奉神靈等,逐漸擴展到了經濟領域,例如可以用來支付薪俸、市舶抽分、代行貨幣等等。D.明朝廷開放“海禁”,吸引了大批私商下西洋販香,華商的海外貿易迅速發展,構建起遍布東南亞的海上貿易網絡,同時增加了朝廷稅收。3.文中所引用的下列四本古籍中,最能表現香料貿易為中國帶來好處的一項是(3分)A.《后漢書·天竺傳》B.《魏書·波斯傳》C.《新唐書·地理志》D.《松窗夢語》4.根據文本,簡要概括絲綢之路上的香料貿易的發展過程。(4分)5.作者使用哪些方法來證明自己的歷史觀點?請根據文本舉例說明。(6分)(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泡泡糖馮驥才①20世紀二三十年代,天津衛最大的金店在法租界,店名黃金屋。東西要多好有多好,價錢要多貴有多貴。故而,鋪子門口有人站崗,還花錢請來警察在這邊的街上來回溜達。②黃金屋老板治店有方,開張十五年,螞蟻大小的事也沒出過。一天,老板在登瀛樓飯莊請客吃飯,酒喝得太多上了頭,乘興說道:“我的店要出了事,除非太陽打西邊出來,不——”跟著他又改了這一句,“打北邊出來!”大家哄堂大笑,對他的話卻深信不疑。③某天下晌時候,店里來了一對老爺太太,闊氣十足,全穿皮大衣。兩人進門就挑鑲鉆的戒指,東西愈挑愈好。柜上的東西看不上眼,老板就到里屋開保險柜去取,這就把兩三個伙計折騰得腦袋直冒汗,可她還是不如意。她嘴里嚼著泡泡糖,一不如意就從紅紅的嘴唇中間吹出一個大泡泡。④黃金屋向例不怕客人崈。金煌煌的鉆戒放在鋪著黑絲絨的托盤里,一盤不行再換一盤,就在小伙計正要端走一盤看不中的鉆戒時,老板眼尖,發現這一盤八個鉆戒中,少了一枚。這可了不得,這一枚鑲貓眼的鉆戒至少值一輛老美的福特車!⑤老板是位練達老到的人,遇事不驚,沉得住氣。他突然說聲:“停!”然后招呼門衛把大門關上,人守在外邊,不準人再進來。這時店里剛好沒別的客人,只有老板伙計和這一男一女。⑥太太一聽說鉆戒丟了,破口大叫起來:“渾蛋,你們以為我會偷戒指?我身上哪件首飾不比你們這破戒指值錢!到現在我還沒瞧上一樣兒哪!”⑦老板不動聲色,心里有數,屋里沒別人,鉆戒一準在這女人身上。勸她逼她都沒用,只能搜她身。他叫伙計去把街上的警察叫來。警察也是明白人,又去找來一位女警察。女人才好搜女人。這太太可是厲害得很,她叫上板:“你們是不是非搜不可?好,搜就搜,我不怕搜,可咱得把話先說清楚,要是搜完了沒有怎么辦?”她這話是說給老板的。⑧老板心一橫,拿出兩個沉甸甸的金元寶放在柜臺上,說:“搜不著東西,我們認賠——您把這兩個元寶拿走!”黃金屋的東西沒假,每個元寶至少五兩,兩個十兩。⑨于是,兩位警察一男一女上來,搜得十分仔細;大衣、帽子、手籠、鞋子全都搜個底兒掉;全身里里外外上上下下,連舌頭下邊、胳肢窩、耳朵眼兒全都查過,任嘛沒有。老板伙計全傻了,難道那鉆戒長翅膀飛了?但東西沒搜到,無話可講,只能任由人家撒火泄憤,連損帶罵,自己還得客客氣氣,端茶斟水,賠禮賠笑。⑩那太太臨走時,冷笑兩聲,對老板說道:“好好找找吧,東西說不定還在你店里。真要拿走還不知誰拿走的呢!”說完把柜上倆金元寶順手一抄,挎著那男人出門便走。黃金屋老板還在后邊一個勁兒地鞠躬致歉。?可是老板不信一個大鉆戒會在光天化日之下說沒就沒,他把店里前前后后翻個底兒朝天,依然不見鉆戒的影兒。老板的目光漸漸移到那幾個伙計身上,可這一來就像把石子扔進大海,更是渺茫,只能去胡猜瞎想了。?兩個月后一天早上,按黃金屋的規矩,沒開門之前,店內先要打掃一遍。一個伙計掃地時,發現挨著柜臺的地面上有個灰不溜秋的東西,像個大衣扣子。拾起來一看,這塊東西又干又硬,一面是平的,一面凹進去一個圓形的痕跡,看上去似乎像個什么,便拿給老板看。老板來回一擺弄,忽用鼻子聞了聞,有點兒泡泡糖的氣味兒,他眼珠子頓時冒出光來,忙問伙計在哪兒拾的,小伙計指指柜臺前的地面。老板先貓下腰看,再把眼睛往上略略一抬,發現這兩截柜子上寬下窄,上截柜子向外探出了兩寸。他用手一摸這探出來的柜子的下沿,心里立刻明白——?原來那天,鉆戒就是那個女人偷的,但她絕就絕在沒把鉆戒放在身上,而是用嘴里嚼過的泡泡糖粘在了柜臺下邊,搜身當然搜不到。過后不定哪天,來個同伙,伏在柜臺上假裝看首飾,伸手從柜臺下把鉆戒神不知鬼不覺地取走。再過去一些日子,泡泡糖干了,脫落在地。事就這么簡單!現在明白過來,早已晚了。可誰會想到那鉆戒會給一塊破糖變戲法似的“變”走,自古蘭今也沒聽說有這么一個偷法!?再想想——那一男一女不單偷走了鉆戒,還拿去兩個大金元寶,這不是自己另外搭給人家的嗎,多冤哪!他抬起手“啪啪”給自己兩個耳光。這一來,天津衛的太陽真的打西邊——不,打北邊出來了呢。(有刪減)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第⑤段中老板的做法,既能夠防止潛在的小偷逃跑,又可以避免萬一顧客鬧事而引起的不必要的群眾圍觀。B.太太進門就挑鑲鉆的戒指,而且東西愈挑愈好,對柜上東西看不上眼,可見闊氣十足的她對鉆戒要求甚高。C.老板稱如果搜不著東西就把兩個金元寶給太太,這一行為更體現出老板十分篤定鉆戒就在女人身上。D.第⑩段中太太的“冷笑”,既有對老板興師動眾卻搜查不到的嘲諷,也有為巧妙偷法沾沾自喜的得意。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小說第?段直接表現小偷的“巧”,同時還通過練達老到的黃金屋老板被騙得團團轉這一情節,間接襯托小偷的“巧”。B.小說第?段用“貓下腰看”“眼睛往上略略一抬”“用手一摸”“心里立刻明白”等細節描寫,亦是在表現老板的練達老到。C.小說情節起伏跌宕,“丟鉆戒”“找鉆戒”“得真相”三個情節層層推進,因果銜接,故事發展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D.小說語言具有鮮明的天津特色,生動活潑,兼有幽默的色彩,同時人物語言極具個人特點,符合人物性格特征。8.結合文中的情節,分析黃金屋老板的人物形象。(4分)9.小說標題“泡泡糖”,還有另一標題“巧盜”,請結合文本分析,哪個標題更合適?(6分)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劉憑者,沛人也。有軍功,封壽光金鄉侯。學道于稷丘子,常服石桂英及中岳石疏黃,年三百余歲而有少容尤長于禁氣。嘗到長安,諸賈人聞憑有道乃往拜見之乞得侍從求見祜護。憑曰:“可耳。”又有百余人隨憑行,并有雜貨,約直萬金。乃于山中逢賊數百人,拔刃張弓,四合圍之。憑語賊曰:“汝輩作人,當念溫良。若不能展才布德,居官食祿,當勤身苦體。夫何有腆面目,豺狼其心。相教賊道,危人利己。此是伏尸都市,肉饗烏鳶之法汝等弓箭,當何所用。”于是賊射諸客,箭皆反著其身。須臾之間,大風折木,飛沙揚塵。憑大呼曰:“小物輩敢爾天兵從頭刺殺先造意者。”憑言絕,而眾兵一時頓地,反手背上,不能復動,張口短氣欲死。其中首帥三人,即鼻中出血,頭裂而死。余者或能語曰:“乞放余生,改惡為善。”于是諸客或斫殺者,憑禁止之,乃責之曰:“本擬盡殺汝猶復不忍,今赦汝,猶敢為賊乎?”皆乞命曰:“便當易行,不敢復耳。”憑乃敕天兵赦之,遂各能奔走去。嘗有居人妻病邪魅,累年不愈。憑乃敕之,其家宅傍有泉水,水自竭,中有一蛟枯死。憑有姑子,與人爭地,俱在太守坐。姑子少黨,而敵家多親助,為之言者四五十人。憑反覆良久。忽然大怒曰:“汝輩敢爾。”應聲有雷電霹靂,赤光照耀滿屋。于是敵人之黨,一時頓地,無所復知。太守甚怖。為之跪謝曰:“愿君侯少寬威靈,當為理斷,終不使差失。”日移數丈,諸人乃能起。漢孝武帝聞之,詔征而試之,曰:“殿下有怪,輒有數十人,絳衣,披發持燭,相隨走馬,可效否?”憑曰:“此小鬼耳。”至夜,帝偽令人作之。憑于殿上,以符擲之,皆面搶地,以火焠口無氣。帝大驚曰:“非此鬼也,朕以相試耳。”乃解之,后入太白山中,數十年復歸鄉里,顏色更少。(節選自《太平廣記·神仙》,有刪減)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諸賈人A聞B憑有道C乃往D拜見E之F乞得G侍從H求見祐護。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何所用,有什么用。句式結構與《賣炭翁》中的“賣炭得錢何所營”相同。B.絕,盡、窮盡。與《醉翁亭記》中“往來而不絕”的“絕”意思相同。C.敕,同“飭”,整頓。文中“憑乃敕之”的意思是劉憑用法術讓泉水枯竭。D.太守,一郡最高行政長官,宋朝知州的通俗叫法。歐陽修、范仲淹都曾任太守。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劉憑跟著稷丘子學道,經常服用石桂英和嵩山石硫黃,已經活了三百多歲還像少年人,尤其擅長以運氣法施行禁術。B.劉憑不僅擅長道術,還擅長勸誡。在遇到賊人截道時,他責問賊人,怎么不知羞恥,心似豺狼,做人應當溫良、勤身、苦體。C.劉憑道術高強,懲戒威厲。他施法讓三個賊人鼻中出血、頭裂而死,召來雷電霹靂,讓以多欺少與姑姑爭地的人倒地。D.漢武帝傳詔讓劉憑進宮,想試試他的道術,告訴劉憑殿中有幾十個妖怪,穿紅衣,披長發,持蠟燭,在大敗里騎著馬轉悠。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本擬盡殺汝,猶復不忍,今赦汝,猶敢為賊乎?(4分)(2)愿君侯少寬威靈,當為理斷,終不使差失。(4分)14.劉憑作為神仙被寫入《太平廣記》,他有哪些特異之處?(3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兩首詩歌,完成15~16小題。臨高臺【南北朝】沈約高臺不可望,望遠使人愁。連山無斷絕,河水復悠悠。所思競何在,洛陽南陌頭。可望不可見,何用解人憂。臨高臺【南北朝】王融游人欲騁望,積步上高臺。井蓮當夏吐,窗桂逐秋開。花飛低不入,鳥散遠時來。還看云陣影,含月共徘徊。15.下面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王詩寫景有空間上的遠近結合,還將美景置于幾何空間之內,用線條來襯托主體意象,既富于美感,又富有層次。B.沈詩第二、三聯的聯系緊密,眼前的山水勾起了詩人悠遠的思念,作者借用“洛陽南陌頭”之典代指遠方善良的女子。C.沈詩首句“高臺不可望,望遠使人愁”起筆點題,從反面著筆奉勸世人,同時表達自己因登高而頓生愁緒的感受。D.沈詩所描之景時節特點不鮮明,而王詩之景明顯是金秋時節傍晚時分;兩首詩都融人了未見之景,虛實相生,余韻悠長。16.結合文本,談談你對王融《登高臺》所表達的情感的理解。(6分)(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王灣的《次北固山下》中,“,”兩句,煉字煉句極見功夫,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理趣,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2)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中“,”兩句,采用對仗句式,連用兩個比喻,表達詩人對官場的厭倦以及對田園的向往。(3)《論語·子罕》中,孔子用“,”兩句話闡明,即使是一個普通人,也是有堅定的志向的;要改變一個人的志向,是很困難的。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小題。用一朵朵來做量詞,對昆明的云是再恰當不過了。在郊外開闊處,大朵的云,環繞天邊。如一朵朵巨大的花苞,一個個欲升未升的氫氣球。不久化作大片紗慢,。天空中的云變化更是奇妙。這一處如山峰,層巒疊障,;那一處如樹叢,老干傍著新枝。這朵如花盆中鮮花怒放,那朵如小船,正待揚帆起航。它們聚散無定,以小朵姿態出現總是疏密有致、瀟灑自如;以大朵姿態出現則如堆綿,如積雪,很有氣勢。有時云不成朵,扯薄了,撕碎了,。有時又幾乎如木如石,建造起幾座七寶樓臺,。至于如羊如狗,如衣如巾,變化多端,乃是常事。云的變化,隨天地而存,蒼狗之嘆,也隨人而長在。18.下列句子填入文中劃線處,排序正確的一項是(3分)①轉眼便又坍塌了②如同一幅抽象畫③把天和地連在一起④厚薄相接處似有溪流落下A.②①③④B.②④③①C.③④②①D.③②①④19.下列各句中的“至于”,與文中加點的“至于”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A.董仲舒提到“質于愛民,以下至于鳥獸昆蟲莫不愛。不愛,奚足謂仁?”B.他緊忙擋在受傷女店員身前說:“快放下刀,多大點事,至于動刀啊!”C.西漢末年的疆域東至于海,西至巴爾喀什湖、帕米爾高原,北至陰山、遼河下游,南至今越南南部。D.該住院就得住院,至于治療費用,我們一起想辦法,不要太擔心。20.文中劃橫線處生動地描寫了昆明的云,這段描寫是如何打動人的呢?請簡要賞析。(4分)(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10分)閱讀下面文字,完成21~22小題。升旗后,陸續有學生躡手躡腳進入隊伍。弗之講話。他說:“抗戰已經一年多了。敵人想①,三個月吞并中國,他們沒有辦到。因為我們的民族覺醒了,終于認識團結的重要,共同投入抵抗外侮的戰斗。這次抗戰,是我們民族的轉折點,我們的生機!同學們知道折筷子的故事,一只筷子容易折斷,一束筷子折不斷。每個人負起自己的責任,貢獻出自己力量,哪怕這力量極微薄,合在一起;便②。前一陣有同學病倒,好在現在都已痊愈。我到宿舍去,看見同學們在重病中做習題,沒有桌椅,就在床沿上攤開書讀外文。真是③。大家歷盡艱辛,萬里跋涉來學,我們教師拼著老命來教,無論環境怎樣艱苦,我們會把學校辦好。孟子說,天之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同學們經過這些磨練,在這④關頭,一定能擔當起救亡重任!”接著.講了遷往昆明的決定和具體安排。最后說:“在戰爭中能辦學校,是前方將士創造的條件,可以說,學習的每一分鐘都是前方將士的血肉換來的。我們讀書不忘前線。必要時,我們也要奔赴前線殺敵!現在,我們的責任是為國家培養各方面專門人材,這是國家的需要。希望大家努力。”21.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4分)①②③④22.本文作者宗璞在接受采訪時曾說,“這些亂世中以學術為業的知識分子是中華民族的脊梁”。請結合文本,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看法。(6分)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一定要愛著點什么,它讓我們變得堅韌、寬容、充盈。”如何理解這句話所包含的邏輯關系?請就此寫篇文章表達你的體悟或思考。要求:題目自擬,文體自定;言之有據,言之有理;不少于800字。2024屆浙江省衢州重點中學新高考調研卷高三語文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1.A【解析】原文中為“植物類香料”和“古代印度”,選項中換了概念。2.B【解析】A項中“使得”一詞是強加因果;C項“諸多香料”擴大了范圍,根據原文擴展到經濟領域的是4來自東南亞的胡椒”;D項“明朝廷開放‘海禁’”與后文的事實闡述因果倒置。3.D【解析】引用《松窗夢語》中的介紹,展現了香料朝貢貿易為明朝廷帶來的政治和經濟利益。4.①公元8世紀中葉以前,香料主要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傳入中國。②唐代中期,海上絲縟之路發展起來,香料和瓷器漸成為東西方海上貿易的大宗商品。③宋元以來,通過海路的朝貢貿易逐漸成為香料輸入中國的主要途徑。④明代大批私商出海販香,構建起遍布東南亞的海上貿易網絡。(每點1分,共4分)5.①引用考古發現,南越王基出土的熏香爐中殘留有來自西亞的乳香塊。②引用古籍,引用了《新唐書·地理志》所記的“廣州通海夷道”。③列舉數字,列舉了明朝宮觀、內府、宮廷等降真諸香等的用量。④因果推導,受到明朝朝貢制度的影響,香料在東南亞和東亞國家之間的交互流動,推動了香料貿易的發展。(每點2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6.B【解析】太太對店家提供的鉆戒始終挑三揀四,并不是她要求高,這只是她的計謀:為了制造店內的混亂、轉移店員的注意力,從而拖延時間有利于自己作案。7.C【解析】“找鉆戒”與“得真相”這兩個情節之間并沒有因果銜接。黃金屋老板得到真相是偶然發生的,只是因為干了的泡泡糖突然掉落,并不屬于層層推進。8.①細心敏銳,聰明機智,能眼尖立馬發現少了鉆戒,也能通過掉落的泡泡糖推測出小偷的偷法。②練達老到,沉著冷靜,發現鉆戒少了一個后沒有慌張,而是立馬想好應對策略。③誠信講理,哪怕心存疑惑,但沒搜到鉆戒后還是說話算話把兩個金元寶給了女人,并且還鞠躬致歉。④自信,對自己的店是不可能出事這一點充滿信心,面對鉆戒丟失的情況,十分篤定是女子偷了鉆戒。(每點2分,人物形象1分,結合文章情節分析1分,共4分)9.“泡泡糖”更合適,理由如下:①巧設懸念,引發讀者閱讀興趣;到底發生了一個什么樣的與“泡泡糖”相關的故事。②作為線索,從嚼泡泡糖到揭示巧用泡泡糖粘戒指的方法偷鉆戒,貫穿全文。③為后文老板發現其實是女子用泡泡糖來偷鉆戒作鋪墊,暗示故事結局。“巧盜”更合適,理由如下:①巧設懸念,引發讀者閱讀興趣:“巧盜”到底如何“巧”。②“巧盜”具有雙重含義,既指女子手段巧妙,用泡泡糖粘戒指的方式偷鉆戒這一行為是“巧盜”,也指女子確定老板無法當場找出小偷,而趁機再敲老板一筆的行為同樣是“巧盜”。③高度概括小說內容。整篇小說講述了女子的巧妙偷盜過程,“巧盜”這一標題簡明精煉地概括了小說內容。(每點2分,答出三點得6分)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10.CFH【解析】句意:長安的很多商人聽說他有道術,就去拜見他,有的請求侍從學道,有的請他祐護。11.B【解析】A項“何所……”等于“所……何”,“何所用”和《賣炭翁》中的“何所營”句式結構相同,正確。B項“憑言絕”這里的“絕”為停止,與《石壕吏》中“夜久語聲絕”的“絕”意思相同,“往來而不絕”中的“絕”是斷絕的意思,錯誤。C項正確,D項正確。12.C【解析】“姑子”意為姑母的兒子,不是姑姑,因此C項錯誤。13.(1)本打算將你們都殺了”,又有些不忍心,今天放過了你們,還敢再做強盜嗎?(4分)(2)希望君侯您稍稍寬緩威靈,我將秉理而斷,始終都不會讓此案有偏差。(4分)【解析】(1)“擬”,打算。(1分)“盡”,都、全。(1分)“赦”,赦免、放過。(1分)“猶”,還。(1分)(2)“君侯”,對達官貴人的敬稱。(1分)“少”,稍稍,稍微。(1分)“寬”,使松緩。(1分)“當”,將。(1分)“差”,差池,偏向。(1分)(答對一詞1分,共4分)14.①劉憑已經竺百歲了,還像少年人;十幾年后從太白山回到故鄉,面貌更年輕了。②擅長以運氣法施行禁書。③能施法術“借天兵”,讓箭倒行,懲治賊人。④能用道術讓泉水干涸。⑤能招來雷電紅光。⑥能擲符。還能讓人起死回生。(答出任意三點即可,共3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15.D【解析】王詩之景的時節特色并不明顯,從“井蓮當夏”“花飛”可推斷大體為春夏時節。詩中的時間也是變化的,不可簡單理解為傍晚。16.①詩中開篇的“騁望”就流露出了詩人的愜意與自在,交代出登臺的目的是縱目游覽;詩歌的基調是自在、輕松的。②夏蓮盛放、秋桂逐開的想象,楊花柳絮低空飛揚,散去的鳥兒陸續飛回,意象美好,意境清新開闊,流露出作者的愉悅。③空中月影時隱時現,云和月彼此烘托,在這種略帶神秘色彩的氣氛中,詩人內心寧靜淡遠。(每點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給分)(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1)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2)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3)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10分)18.C【解析】結合“紗幔”“山峰”“樓臺”這些物象特點,即可推斷出第一、二、四橫線處的句子。19.D【解析】“至于”有“達到某種程度”的意思,A、B、C均為此義。D項表示另外提起一件事情。20.【解析】從“手法”效果角度展開解析即可,“手法”加“效果”作為一點給2分,答道兩點即可。從其他角度人手,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給分。(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10分)21.①速戰速決。②勢不可擋。③含辛茹苦。④千鈞一發。(每點1分,共4分)22.①弗之等教師在顛沛流離中堅持教書育人,拼著老命來教,無論環境怎樣艱苦,都會把學校辦好。他們把文化傳承當作歷史使命,堅守知識分子的良知、正義,使知識和文化在戰火中得以傳承。②同學們在重病中做習題,沒有桌椅,就在床沿上攤開書讀外文。③他們在亂世不僅保持了儒家士大夫孟子的犧牲、堅韌的人格。活出了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