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種植與彝人相關習俗的形成_第1頁
鴉片種植與彝人相關習俗的形成_第2頁
鴉片種植與彝人相關習俗的形成_第3頁
鴉片種植與彝人相關習俗的形成_第4頁
鴉片種植與彝人相關習俗的形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鴉片種植與彝人相關習俗的形成鴉片種植的歷史涼山彝人在寧蒗的活動跡象最早可以追溯到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永北府志》記載:“乾隆三十五年,降永北府為永北直隸廳,屬迤西道。永寧、蒗渠仍屬永北直隸廳。同年,永北鎮改為營,永寧設八耳勺、黃臘老、竹地三臺卡,每臺有收兵十名;蒗渠設戰河、率羅關、辣子溝三臺卡,每臺有戰守兵十二名。①此文中的“倮羅”二字是寧蒗漢人、摩梭、普米等民族對涼山彝人的稱呼,據說是貶稱,所以寧蒗彝人經常為這樣的稱呼與其他民族拔刀相見,至今亦然。由此看來,當時的涼山彝人已經在倮羅關一帶活動,故此卡稱為倮羅關。民國時期,倮羅關幾乎無人敢過,彝人已經完全控制了寧蒗的南部,但乾隆年間清政府還在此地設卡駐軍,故見當時無后來成為“彝患”的麻煩,這又說明涼山彝人乾隆年間在寧蒗的勢力很小。咸豐七年(1857年),寧蒗沙力坪回族楊茂德率回民響應大理回民起義,清政府利用民族矛盾,調集彝、漢、摩梭三族武裝力量,對回民起義進行鎮壓,彝族頭人阿魯基足被推舉為三族武裝總指揮,與清軍將領蔣宗漢一道鎮壓回民義軍。后來阿魯基足分別被云南、四川兩地封為“千長”,號稱“雙千長”。此后,阿魯氏又從摩梭土司手里租來大片土地,又將自己的主子黑彝補余肯布家遷到沙力坪,加上與強悍的姻親金古家族聯手,寧蒗南部勢力最大的彝族補余集團基本形成。此后,四川大涼山彝族大量遷入蒗渠土司領地,到1910年前后,形成補余、瓦張、熱柯、羅洪、羅木五大政治勢力,土司勢力日間消弱②。據寧蒗縣志記載:“鴉片最初于民國初年開始在寧蒗種植,后來發展到全縣山區大量種植,年種萬余畝,產煙10萬余兩,聞名全省。”③在寧蒗種植的鴉片分為冬煙和春煙。冬煙于每年秋后播種,第二年農歷三、四月收獲。冬煙只適應在土地肥沃,氣溫較高的地方種植,需要精耕細作。播種前先把土塊熏黑,然打碎并追肥,春煙臘月鋤草,產量較高。春煙于每年農歷三、四月播種,多種在毀林開荒地,熏土塊,搗碎整平,不需要追肥就可以下種。一般不施肥,不鋤草,還可以跟蕎麥或燕麥套種,七、八月收獲,產量和價格低于冬煙。涼山彝人居住的地方當時地廣人稀,有大量的荒地適合春煙的種植。所以,彝人大量開荒種煙。后來發展到用鴉片換來大量的槍支武裝自己,然后從周圍的漢區搶掠大量漢人入彝區種植鴉片,形成名副轉引自《寧蒗彝族自治縣縣志》P13頁,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12月。參見《寧蒗彝族自治縣縣志》P13頁,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12月。參見《寧蒗彝族自治縣縣志》P311頁,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12月。其實的奴隸社會。當時,彝區已經發展到了只用鴉片和白銀做貨幣的地步,據原寧蒗彝族自治縣人大主任金古五斤老人回憶,“在國民黨時期,鴉片和白銀是彝區通行的貨幣。當時人們主要用鴉片來跟永北商人做買賣。1兩鴉片可以換1件小布或1把銅壺;1錢鴉片可以換5—8個雞蛋、半斤茶、1斤酒、2斤糖、1斤辣椒或5斤生姜”。還據他說,“彝區的鴉片主要銷往永北,有專門收鴉片的人,也有彝人自己組織人員到永北賣鴉片的。一般漢人進入彝區必須請保人,就是讓一家彝人擔保他的安全,保人一般是黑彝但厲害的白彝照樣可以做保人。不過多數彝人還是喜歡自己到永北買煙,一是利潤高,二是順便可以做點買賣。”另外,寧蒗的縣志有這么一小節來專門記載彝區鴉片的查禁問題,從這些記載中,我們也可以從官方的角度來了解彝區鴉片的部分情況。清末民國初,寧蒗開始種植鴉片煙。但范圍不廣,吸食者也不多,后來國民政府下令禁種,但不執行,種植面積便逐步擴大。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云南省將寧蒗劃為“展種區”,并公開號召大量種煙,結果發展更快,縣內成人吸食鴉片者占10%—20%①。涼山還用鴉片來換取槍支(鴉片煙50—60兩換一支步槍),擴大自己的武裝力量。自大量種植鴉片煙以來,涼山的槍支大量增加。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秋,寧蒗設置局始執行禁煙……,但效果不明顯。至民國三十二年……,涼山大部分彝族仍大量違種,勸其鏟除,毫無效果,調派官軍鏟煙,遭到彝族武裝抵抗。民國二十九年,國民黨滇黔綏靖公署工兵營長和汝良、副營長楊銘,率二、五、六連武裝進入寧蒗, 又遭武力抵抗。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營長楊銘又帶領四個連的武裝,進寧蒗鏟煙,遭到彝族千余人武裝伏擊,官兵損失慘重……。1958年,成立禁煙委員會,各公社隨之成立禁煙領導小組……,鴉片基本滅絕。……1980年,部分麻風病人及偏僻地區還有少量偷種,對偷種者,公安部門及時進行教育,令其鏟除,并給予治安罰款處理 。②從上面的資料中可以看出,寧蒗的鴉片最先可能是私人種植,到了1937年是云南省政府支持下開始大面積種植,其范圍是全縣公開的,并是“展種”區,這說明當時的云南政府是把鴉片作經濟植物來經營。彝人就是在這個時期開始大量種植鴉片,后來則一發不可收拾,他們將大量的土地用于鴉片種植,還新墾大量的土地種植鴉片,其結果,鴉片種植幾乎成為彝人社會的經濟支柱,鴉片還被彝人用作貨幣,除鴉片和白銀外,彝人根本不認其他的貨幣形式。可見,鴉片種植對縣內指當時的寧蒗縣左,還不包括彝區,彝區當時統稱為涼山。筆者注。②參見《寧蒗彝族自治縣縣志》P508頁,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12月彝人的生活產生了非常重大的影響。鴉片與彝人生活鴉片進入涼山以前的彝人社會是不是奴隸社會有許多討論的空間。民國以后,由于寧蒗彝人種植鴉片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同時大量槍支流入彝區,再加上民國政府的民族歧視政策,彝人對周邊的漢人和其他民族展開了近半個世紀的搶奪。隨著彝族奴隸主勢力的強盛,寧蒗大部分漢族被迫遠遷他鄉,留居者較少。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寧蒗設治局呈省民政廳的報告稱:“除永寧未統計外,民國初年,八耳勺尚有漢民一千零八戶,現僅有一百余戶;二坪廠前有四十余戶,現已經無人居住;南面戰河前有漢民二百余戶,現僅有三十余戶,其余戶受彝匪之害,遷徙流離……”①。盡管這些數字有夸大其詞之嫌,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寧蒗彝人在民國時期的確處于奴隸制的高速發展期,鴉片經濟刺激了寧蒗奴隸制的表面繁榮,彝區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而彝人不可能在內部獲得奴隸,因此他們采用了掠奪人口的辦法來謀求發展。到1956年寧蒗解放時,全縣共解放家奴9102人,分居奴17154人,共26256人,占當時彝族人口(58587人)的45%,可以斷定的是這26256人中至少有50%是被搶來的其他民族,也就是說在解放時,至少有五分之一的彝族人口是其他從民族搶來的,這些人后來全部成為彝族②。今天看來,涼山彝族奴隸社會的形成跟鴉片種植有某種內在的聯系,因為,鴉片并不是彝區傳統種植的植物或者使用的藥物之一,而是外來的,從這個意義上,涼山彝人也深受殖民主義的影響。某種意義上,是西方發動的對中國的鴉片戰爭改造了涼山社會,彝族人選擇奴隸制是西方在中國推行殖民政策的某種結果。彝語對植物的分類是比較細致的,但對于鴉片,彝人通用漢語音譯,這說明鴉片的確是后來之物。鴉片進入彝區之后不僅僅改變了彝人的社會組織,也改變了彝人的社會生活。首先,鴉片成為彝人社會的常見藥品。鴉片在消炎和止痛方面立竿見影的效果豐富了彝人的醫學知識。別說是50年前,今天的涼山彝人多數還在國家的醫療福利之外,鴉片可以止痛,可以消炎,所以彝人將鴉片當作療效神奇的藥物來看待。不管大人、小孩,只要生病,人們就會讓他們復用少量的鴉片,對于嬰兒則在他們身上吐鴉片煙霧來幫助治療。直到今天,彝人還希望病重的老人能吸上兩口,因為他們不希望自己的老人受疼痛之苦,這樣的心理一直延續到今天。這就是我們在訪談后來海洛因的吸食者的時參見《寧蒗彝族自治縣縣志》P13頁,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12月。*筆者正在全面展開關于這一部分人及其后裔的研究,有興趣者可以歡迎交流。數字見《寧蒗彝族自治縣縣志》P299頁,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12月。

候,多數人承認是因為自己身體不好而沾上毒品的原因,我們還可以找到許多母親因為自己的孩子生病而讓他們吸食海洛因,結果全家人都成為癮君子的悲劇。其次,由于鴉片的種植而使許多彝人在短期內成為暴發富的歷史在彝人社會里影響很深。多數彝人希望在一夜之內暴發,哪怕用自己的生命來換取。這就為海洛因進入彝區鋪平了道路,據我們調查,寧蒗家族販毒在2002至2007年內突然暴發,有些家族集資進入毒品市場,部分人負責運輸,部分人負責銷售,已經形成了家族集體販毒的態勢。今天,寧蒗已經成為國際毒品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年有大量的毒品從金三角進入寧蒗,然后轉入涼山,再從涼山進入成都、西安等大城市,也有一部分進入新疆,而彝族毒販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寧蒗的毒情評估一個地方受毒品危害的大小,通常采用的辦法是評估該地的吸毒、販毒和種植(制毒)情況,寧蒗的毒情基本上表現在海洛因和鴉片的吸食、販運海洛因和種植鴉片等方面。隨著國內外毒情的蔓延與滲透,再加上各種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毒品對寧蒗的危害程度越來越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在冊吸毒人員的基數大,新增吸毒人員不斷涌現。截止2005年5月,寧蒗縣在冊吸毒人員已達917人,男850人,女67人,吸毒人員的民族構成、職業、文化程度和年齡結構等基本情況如下表所示:1)、吸毒人員民族構成表:彝族漢族摩梭804 80 122)吸毒人員職業構成表干部 31彝族漢族摩梭804 80 122)吸毒人員職業構成表干部 31工人66農民820合計9173)吸毒人員文化程度表文盲小學初中1863133454)吸毒人員年齡結構表:納西普米48其他合計/人9917中專大專667合計917合計合計9170—17 18—3536歲以歲歲上7745165按照一個吸毒人員背后有三個隱藏吸毒人員的國際慣例來計算,寧蒗全縣至少有3500人左右的吸毒人員,占全縣21萬人口的千分之十七。這個比例可以說是觸目驚心,如果中國的吸毒人員占到寧蒗的比例,中國將擁有2200多萬的吸毒人員,這將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數字,而根據國家禁毒委的統計,我國目前的吸毒人員共有人,僅占全國人口的,所以,寧蒗千分之十七的吸毒人員比例已經高出國家比例的,由此可見吸毒對寧蒗的危害程度了。截止2005年,從1984年發現第一例吸毒人員至今,全縣吸毒死亡的人數已達101人①。從上面的統計數字中可以看出,寧蒗的吸毒問題幾乎就是彝族吸毒的問題,彝族吸毒人口的比例已經占到全縣的88%;同樣寧蒗的吸毒問題仍然是農民的問題,農民吸毒人員已經占到總數的89%;這些人的年齡多數在18—35歲之間,其中受過中小學教育的人員占到總數72%。很明顯,彝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是主要的吸毒群體,因而,毒品吸食對彝族農村的嚴重危害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二)販毒活動日趨嚴重根筆者調查,2005年以前,麗江市公訴部門受理的涉毒案件大部為甘肅、寧夏、新疆等外省籍人員途徑麗江的運輸毒品犯罪案件,但自2005年以來,該現象發生了較大變化,外省籍毒品運輸案件逐年減少,寧蒗籍人員以寧蒗為中心的販賣、運輸毒品案件逐年增多的。2005年1月止2006年6月30止,麗江市檢察院公訴處共受理涉毒案件34件72人,其中外省24人,省內其他地州8人,其余40人均為麗江本地人。這40人中,寧蒗籍毒犯30人,共作案13起,除5起零星販賣外,其余8起均為多人共同販賣、運輸毒品海洛因案件,個案涉及毒品數量600克——2000克不等②。寧蒗境內的毒品案件也比較頻繁,僅2005一年,全縣共查破涉毒案件21起29人,繳獲毒品2500多克③。除此之外,寧蒗籍毒犯紛紛在保山、大理、攀枝花、成都、瑞麗等地落網,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07年,寧蒗籍毒販因販毒而被判處死刑的已經不少于30人。三)毒品原植物罌粟的種植增多由于寧蒗的自然條件十分有利于罌粟的種植,加上寧蒗在歷史上有種植罌粟的歷史,罌粟種植和采集的技術和方法仍然流傳在民間,在加上山高林密、交通不便的區域特點,罌粟的種植仍然十分普遍。全縣平均每年要鏟除罌粟近40萬株,而這個數量僅僅市罌粟種植的九牛一毛。禁毒工作的全面展開及實踐圍繞著寧蒗的毒情,寧蒗的政府與人民展開了全方位的禁毒工作。宣傳,打擊,收戒,民間。寧蒗縣2005年禁毒工作匯報,內部資料。麗江市檢察院《情況反映》,2005年第二期。寧蒗縣2005年禁毒工作總結,內部資料。三討論涼山彝族的毒品問題,有著很深刻的歷史和現實的原因。鴉片的種植使彝人相信人們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聚斂財富來改變自己的生活;鴉片同時還有著包治百病的神奇效用,對于因貧窮而不能到醫院看病的彝人,用少量的鴉片或者海洛因來治病所花費的成本更底,效益也最大。1990年以后,金三角進入了許多彝人的視野。開始,大家吸食來自金三角的鴉片,可能是為了治病,也可能是為了享受。后來,多數人是為了發財致富,他們以販養吸,這些人有大量的婦女兒童參與其中。2000年以后,許多人開始參與大宗的販賣,并且也充分利用自己的家族組織來傳遞毒品。而這些問題又給彝族人帶來了許多新問題。一方面,毒品吸食給彝人帶來了艾滋病,艾滋病患者需要關懷,而在彝族社會里,多數的艾滋病人又是毒品吸食甚至是販賣者,這又是政府的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