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先秦時期【老子】(生卒年不詳),一說即老聃,姓李,名耳,春秋末年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人。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創始人。《老子》(又名《道德經》)一書成于老子后學之手,大體上是匯集老子的語錄。《老子》分上下篇,上篇又稱《道經》,下篇又稱《德經》。老子主張“無為”而順應自然,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認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相傳曾修《詩》《書》,訂《禮》《樂》,序《周易》,撰《春秋》。孔子聚徒講學,受業門人先后多達3000人,成就突出者72人。其言行語錄和思想由弟子及其再傳弟子記錄下來,作成《論語》,后被列為“四書”之一。自漢代以后,孔子學說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孔子也被尊為圣人。《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被選入部編版高中語文課本。【墨子】(約前468—前376),名翟(dí),魯國人(一說宋國人),春秋戰國之際墨家學派創始人。《墨子》一書是墨子本人、墨學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匯編,現存53篇,為墨家經典之作。主張“兼愛”“非攻”“尚賢”“節用”等,其核心是“兼愛”。墨學在當時影響很大,與儒家并稱“顯學”。墨子擅長防守城池,據說他制作守城器械的本領比當時的巧匠公輸班還要高明。【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城)人。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被認為是孔子學說的繼承者,有“亞圣”之稱。晚年和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為“四書”之一。主張實行仁政,強調“民貴君輕”,宣揚“性善”論。《寡人之于國也》《齊桓晉文之事》被選入部編版高中語文課本。【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宋國蒙(一說河南商丘,一說安徽蒙城)人。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與道家始祖老子并稱為“老莊”。莊子繼承和發展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被思想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莊子》(又名《南華經》)一書,大多數學者認為,內篇基本上出自莊子本人,外、雜篇則基本上出自莊子的后學。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屈原】(約前340—約前278),名平,字原,戰國時期楚國人。我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人,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早年受楚懷王信任,參與國事,后因小人讒言被兩次流放,最終以死明志,自沉汨羅。他吸收楚地民間文學藝術,開創楚辭新詩體(也稱“騷體”)。代表作《離騷》,另有《九章》《九歌》《天問》等。《離騷》與《詩經》中的“國風”并稱“風騷”,成為“文學”的代名詞。名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廣為傳誦。《離騷(節選)》被選入部編版高中語文課本。【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字卿,又稱荀卿、孫卿,趙國人。先秦時期最后一位儒學大師。著有《荀子》32篇,其中《勸學》《天論》最有代表性。提出“天行有常”的樸素唯物論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思想,主張“性惡論”。韓非、李斯是他的學生。《勸學》被選入部編版高中語文課本。【韓非】(約前280—前233),戰國末韓國人。法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據《史記》記載,韓非精于“刑名法術之學”。主要作品為《韓非子》,全書55篇。主張“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還主張改革和實行法治,“廢先王之教”“以法為教”。著名篇目有《孤憤》《五蠹》《說難》等。【《詩經》】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又稱《詩》《詩三百》,漢代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詩經》收錄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的詩歌305篇,分為“風”“雅”“頌”三大類。“風”有國風,大都是民間歌謠;“雅”有大雅、小雅之分,是宮廷樂歌;“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是祭祀宗廟的樂歌。《詩經》的主要表現手法是賦、比、興。賦、比、興與風、雅、頌合稱“六義”。《氓》《無衣》《靜女》被選入部編版高中語文課本。【《左傳》】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著作。又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照孔子修訂的《春秋》順序,主要記載了東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間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它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其中《燭之武退秦師》被選入部編版高中語文課本。【《戰國策》】國別體史書,又稱《國策》。由戰國末期和秦漢間人雜采各國史料編纂而成,經過西漢劉向整理、編校為33篇,定名《戰國策》,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主要記載戰國時期謀臣策士游說諸侯或進行謀議論辯時的政治主張及縱橫捭闔、爾虞我詐的故事,也記述了一些義士豪俠不畏強暴、勇于斗爭的行為。它善于刻畫人物,長于說事,多運用生動的譬喻和有趣的寓言故事闡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畫蛇添足”“亡羊補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轅北轍”等。
二、兩漢時期【賈誼】(前200—前168),人稱賈生、賈子、賈長沙,洛陽人。西漢初年著名的政論家、文學家。代表作有辭賦《吊屈原賦》,政論作品《過秦論》《治安策》和《論積貯疏》。《過秦論》被選入部編版高中語文課本。【司馬遷】(約前145或前135—?),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遷因為李陵辯護,得罪了漢武帝,獲罪被捕。為了完成父親遺愿,他含垢忍辱忍受“腐刑”,獲赦出獄后發憤著書。他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記載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共3000年歷史。全書分10表、8書、12本紀、30世家、70列傳,共130篇,52萬多字。司馬遷寫作此書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對后世影響巨大。司馬遷的《報任安書》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著書的抱負,是人們了解他的生平和思想的重要文獻。《鴻門宴》《廉頗藺相如列傳》《屈原列傳》《報任安書》被選入部編版高中語文課本。【劉向】(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蘇沛縣)人。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治《春秋穀梁傳》,整理修訂《戰國策》。曾校閱皇家藏書,撰成的《別錄》為我國目錄學的奠基之作。《楚辭》是劉向在前人基礎上輯錄的一部“楚辭”體的詩歌總集,收入戰國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班固】(32—92),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人。東漢文學家、史學家。潛心二十余年,修成《漢書》,共120卷,體例略同于《史記》,但改“書”為“志”,廢“世家”入“列傳”。《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從漢高祖劉邦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之間229年的歷史。班固也是東漢最著名的辭賦家之一,著有《兩都賦》《答賓戲》《幽通賦》等。《蘇武傳》被選入部編版高中語文課本。【《樂府詩集》】宋代郭茂倩編的一部總括我國古代樂府歌辭的著名詩歌總集,是現存收集樂府歌辭最完備的一部。主要輯錄漢魏到唐、五代的樂府歌辭。著名詩篇有《陌上桑》《長歌行》《上邪》《十五從軍征》《木蘭詩》《敕勒歌》《折楊柳歌辭》等。《孔雀東南飛并序》被選入部編版高中語文課本。
三、魏晉時期【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曹操一生以漢朝丞相的名義征討四方,其子曹丕稱帝,追尊曹操為魏武帝。善詩歌,以慷慨悲壯見稱,《蒿里行》《觀滄海》《龜雖壽》等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并反映漢末人民苦難生活。《短歌行(其一)》被選入部編版高中語文課本。【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三國魏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曹魏開國皇帝,魏文帝。其詩語言通俗,描寫細致,對中國古代七言詩的形成與發展有貢獻,《燕歌行》為其優秀之作。所作《典論·論文》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著作。【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子,曹丕弟。三國魏著名文學家,建安文學代表人物。曹植在詩歌藝術上有很多創新發展,特別是在五言詩的創作上貢獻尤大,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的評價。代表作《白馬篇》《贈白馬王彪》《七步詩》《洛神賦》等。【阮籍】(210—263),字嗣宗,陳留尉氏(今屬河南)人。三國魏文學家、思想家,“竹林七賢”之一。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蔑視禮教,常以“白眼”對待“禮俗之士”。崇奉老莊之學,政治上則采取謹慎避禍、明哲保身的態度,常以醉酒的方式來保全自己。主要作品有五言《詠懷詩》八十余首,詩風悲憤哀怨、隱晦曲折。明人輯有《阮步兵集》。【嵇康】(223—262,或224—263),字叔夜,譙國铚(今安徽濉溪西南)人。三國魏文學家、思想家、音樂家,“竹林七賢”之一,與阮籍齊名。曾任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主張“非湯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個性凌厲傲岸,曠逸不羈。不滿當時掌握政權的司馬集團,并遭誣陷,為司馬昭所殺。代表作有《與山巨源絕交書》《難自然好學論》等。長于四言詩,風格清峻,《幽憤詩》《贈兄秀才入軍》較有名。善鼓琴,以彈《廣陵散》著名,并曾作《琴賦》,對琴的奏法和表現力,做了細致而生動的描寫。有《嵇中散集》。【李密】(224—287),字令伯,晉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東)人。少年孤苦,由祖母劉氏撫養成人。曾任蜀漢尚書郎。后晉武帝召他為太子洗馬,因行孝道而謝絕。祖母死后,出仕為縣令。代表作《陳情表》被選入部編版高中語文課本。【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祖籍瑯玡臨沂(今屬山東)人。人稱“王右軍”“王會稽”。東晉書法家、文學家,有“書圣”之稱。其子王獻之書法亦佳,世人合稱為“二王”。著名的《蘭亭集序》(又稱《蘭亭序》),被宋代米芾稱為“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被選入部編版高中語文課本。【陶淵明】(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自稱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東晉末期詩人,曾任彭澤令等,后辭職歸隱。長于詩文辭賦,詩多描繪田園風光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表現了作者對大自然和太平社會的向往和熱愛,語言自然樸實。主要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等。《歸園田居(其一)》《歸去來兮辭并序》被選入部編版高中語文課本。
四、南北朝時期【范曄】(398—445),字蔚宗,順陽(今河南淅川南)人。南朝宋史學家。撰寫《后漢書》。《后漢書》繼承了《史記》《漢書》的紀傳體例,敘事簡明周詳,記事有重點。今本120卷。【劉勰】(約465—約532),字彥和,原籍山東莒縣人。南朝梁文學理論批評家。所著《文心雕龍》共10卷,50篇,在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和文藝理論的發展史上具有巨大的奠基意義和深遠的影響。【鐘嶸】(生卒年不詳),字仲偉,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人。南朝梁文學批評家。所著《詩品》是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的一部重要而有影響的著作。此書專論五言詩,將兩漢至梁作家120多人,分為上、中、下三品進行評論,論其作品優劣和前后作家間的繼承關系。【酈道元】(約470—527),字善長,范陽涿縣(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撰《水經注》40卷,記載了大小一千多條水道的源流經歷,沿岸的山川景物、歷史事件和神話傳說。此書既是地理著作,又是有較高文學價值的山水散文著作,可稱為我國游記文學的開創者,對后世游記散文的發展影響頗大。
五、隋唐五代時期【魏征】(580—643),字玄成,魏郡內黃(今河南內黃西北)人。唐代文學家、政治家、史學家。以直言敢諫著稱,史以“諍臣”稱之。魏征病逝,太宗親臨吊唁,痛哭失聲,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魏征言論多見《貞觀政要》。《諫太宗十思疏》被選入部編版高中語文課本。【王勃】(649—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學家,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詩文齊名,并稱“初唐四杰”。詩歌多為五言律詩和絕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為他的名句之一。代表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閣序》等。【賀知章】(659—約744),字季真,自號四明狂客,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人。唐代詩人。詩以絕句見長,《詠柳》《回鄉偶書》兩首膾炙人口,千古傳誦。【張若虛】(生卒年不詳),揚州人。唐代詩人,與賀知章、張旭、包融并稱為“吳中四士”。詩作存世僅兩首,《春江花月夜》為唐詩代表作之一,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有“以孤篇壓倒全唐”之譽。全詩情、景、理水乳交融,意境優美深邃。《春江花月夜》被選入部編版高中語文課本。【陳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唐代文學家。代表作《感遇》詩38首。《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被廣為傳誦。【張九齡】(673或678—740),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西南)人。唐代詩人。他的五言古詩,在唐詩發展中有很高的地位和巨大的影響。【王之渙】(688—742),字季淩,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詩人。他的七絕《涼州詞》和五絕《登鸛雀樓》代表了盛唐詩風,是古今傳誦的名作。“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更為千古絕唱。【孟浩然】(689—740),字浩然,世稱“孟襄陽”,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曾隱居鹿門山。唐代詩人。開盛唐田園山水詩派之先聲,與王維合稱為“王孟”。孟詩風格清淡簡樸,感受親切真實,多反映隱逸生活。代表作有《秋登萬山寄張五》《過故人莊》《春曉》等篇。【王昌齡】(?—約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擅長七絕,以寫邊塞詩為最著名,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充滿積極向上精神,被譽為“七絕圣手”。代表作有《從軍行》《出塞》《芙蓉樓送辛漸》。【高適】(約700—765),字達夫,渤海蓨(今河北景縣)人。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詩人之一,與岑參并稱“高岑”。其詩思想感情深沉雄厚,語言洗練蒼勁。代表作《燕歌行》《別董大》,《燕歌行》是高適的“第一大篇”(近人趙熙評語)。《燕歌行并序》被選入部編版高中語文課本。【王維】(701?—761),字摩詰,外號詩佛,世稱“王右丞”,祖籍今山西祁縣。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畫家,精通佛學、音樂。他的詩意境高遠,詩情與畫意完全融為一體,被蘇軾贊為“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代表作《鳥鳴澗》《送元二使安西》《觀獵》《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有“詩仙”之稱,祖籍隴西成紀。唐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齊名。他的詩謳歌理想、追求自由、蔑視權貴、抨擊時政,詩風豪邁奔放、想象豐富、意境奇妙、語言流轉自然。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靜夜思》《早發白帝城》《望廬山瀑布》《夜宿山寺》《贈汪倫》和《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廣為傳誦的佳作,有《李太白集》傳世。《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被選入部編版高中語文課本。【崔顥】(?—754),汴州(治今河南開封)人,開元進士。唐代詩人。所作邊塞詩,歌頌戍邊將士報國赴難,慷慨豪邁的情操,詩風雄渾奔放。相傳所寫《黃鶴樓》為李白贊嘆。【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后世稱杜少陵、杜工部,被尊為“詩圣”,鞏縣(今河南鞏義)人。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齊名。其詩作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后20多年的社會全貌,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寓深切同情,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人民的愿望。風格以沉郁頓挫為主,語言精練。代表了唐代詩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稱作“詩史”。代表作《春望》《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羌村》《贈衛八處士》“三吏”“三別”等。《登高》《蜀相》被選入部編版高中語文課本。【岑參】(約715—770)唐代著名邊塞詩人,與高適并稱“高岑”。擅長用歌行體描繪壯麗多姿的邊塞風光和戰爭景象,其詩氣勢宏偉,情辭慷慨。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走馬川行》《輪臺歌》。【孟郊】(751—814),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唐代詩人,與賈島為苦吟詩人代表,人稱“郊寒島瘦”。以五言古詩最多,多敘寫困頓失意的境地及感傷遭遇。代表作有《游子吟》。【韓愈】(768—824),字退之,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謚號“文”,又稱韓文公。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他反對魏晉以來的駢文,提倡古文,強調“惟陳言之務去”。代表作《師說》被選入部編版高中語文課本。【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詩風淺近平易。代表詩作有長篇敘事詩《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琵琶行并序》被選入部編版高中語文課本。【柳宗元】(773—819),字子厚,世稱柳河東,又稱柳柳州,河東解(今山西運城市西南)人。唐朝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與韓愈一起倡導“古文運動”,并稱“韓柳”。柳宗元以散文成就為最高,山水游記《永州八記》是其典范之作。《漁翁》《江雪》等詩膾炙人口。《種樹郭橐駝傳》被選入部編版高中語文課本。【賈島】(779—843),字浪(閬)仙,早年出家為僧,名無本。范陽(今河北涿州)人。唐代詩人,與孟郊齊名,后世稱“郊寒島瘦”。擅長五律,苦吟成癖,“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題詩后》)。相傳其因吟“鳥宿池邊樹,僧推(敲)月下門”之句就教于韓愈,遂留下“推敲”的典故。【李賀】(790—816),字長吉,世稱李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西)人。中唐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與李白、李商隱三人并稱唐代“三李”。一生愁苦潦倒,27歲病逝。相傳騎驢外出,思索得句,即投所背囊中,歸以成篇。他的詩作刻意錘煉詞句,想象豐富奇特,善用神話傳說,意境新奇瑰麗。《李憑箜篌引》《雁門太守行》《金銅仙人辭漢歌》等是其代表作。《李憑箜篌引》被選入部編版高中語文課本。【杜牧】(803—852),字牧之,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后世稱“杜樊川”,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詩人,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詩、賦、古文都有成就。《泊秦淮》《過華清宮絕句》《山行》《清明》《秋夕》為傳世詩作,賦以《阿房宮賦》著稱。《阿房宮賦》被選入部編版高中語文課本。【李商隱】(約813—約858),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和杜牧并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處于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潦倒終生。李商隱的“無題”詩膾炙人口,但實際含義,各家所釋不一。他的詩歌纏綿悱惻,優美動人,但有些詩用典太多,隱晦難解。“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心有靈犀一點通”等被廣為傳誦。《錦瑟》被選入部編版高中語文課本。【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鐘隱,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史稱李后主,在位十五年。宋兵破金陵,成了亡國之君。能詩文,擅書畫,曉音律,尤以詞名世,被稱為“千古詞帝”。王國維說:“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虞美人》《浪淘沙》《烏夜啼》為千古杰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被選入部編版高中語文課本。
六、兩宋時期【林逋】(967—1029),字君復,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詩人。孤高自好,恬淡好古,終生不求仕進。隱居西湖之孤山,以養鶴種梅自娛,人稱“梅妻鶴子”。詩作多寫自然風景與隱逸情趣。“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為其名句。【柳永】(約987—約1053),字耆卿,原名三變,因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官至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自謔“奉旨填詞柳三變”,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婉約詞派代表人物。以畢生精力作詞,多為教坊樂工、歌伎填寫歌詞,創作許多慢詞,詞作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流傳甚廣,“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下),對宋詞的發展有一定影響。《八聲甘州》《望海潮》《雨霖鈴》等是其代表作,《望海潮(東南形勝)》被選入部編版高中語文課本。【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世稱“范文正公”,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先驅。詩、詞、文都比較出色。代表作有《漁家傲》《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古今傳誦的名句。【晏殊】(991—1055),字同叔,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擅長小令,多表現悠閑情致,語言婉麗。代表作有《浣溪沙》《蝶戀花》等。“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為千古傳誦的名句。【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自稱廬陵人,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吉安永豐(今江西永豐)人。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以散文成就最高,影響也最大。主張文以明道,提倡簡潔、流暢、自然的文風。《五代史伶官傳序》被選入語文課本。【蘇洵】(1009—1066),字明允,號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散文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蘇洵精于古文寫作,尤長于策論,主張“言必中當世之過”。《六國論》被選入語文課本。【曾鞏】(1019—1083),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南豐(今屬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長于敘事說理,講究章法結構。《墨池記》是其散文代表作。【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陜州夏縣涑水鄉(今屬山西)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主編了我國古代規模最大的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宋神宗認為此書“鑒于往事,資以治道”。《訓儉示康》是他寫給兒子司馬康的家訓。【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世人又稱王荊公。宋代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歌遒勁清新,散文雄健峭拔。代表作有《梅花》《泊船瓜洲》《桂枝香》,“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是廣為傳誦的名句。《游褒禪山記》被選入部編版高中語文課本。【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書畫家、文學家,豪放派詞人的主要代表。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他的詩詞文賦、書法繪畫造詣均達到一流水平。文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代表作有《水調歌頭》《赤壁賦》《后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石鐘山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記夢》被選入語文課本。【蘇轍】(1039—1112),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散文家,與其父蘇洵、兄蘇軾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擅長政論和史論。《黃州快哉亭記》《上樞密韓太尉書》是其代表作。【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提倡寫詩要“無一字無來處”和“奪胎換骨”“點鐵成金”,還主張“獨辟門戶”“自成一家始逼真”。工書法,尤擅行草,是宋書法四家之一。《登快閣》是其代表作。【秦觀】(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虛,號淮海居士,揚州高郵(今屬江蘇)人。北宋詞人,“蘇門四學士”之一。詩、詞、文皆工,而以詞著稱,詞多寫男女情愛,風格委婉含蓄。代表作有《滿庭芳(山抹微云)》、《踏莎行(霧失樓臺)》、《鵲橋仙(纖云弄巧)》等。《鵲橋仙(纖云弄巧)》被選入部編版高中語文課本。【李清照】(1084—約1155),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山東章丘西北)人。南宋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人物。通曉金石鑒賞。其詞以靖康之變為界,前期多寫其閨中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代表作有《烏江》《如夢令》《一剪梅》《聲聲慢(尋尋覓覓)》《醉花陰》《武陵春》《夏日絕句》等。“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成為名句。《聲聲慢(尋尋覓覓)》被選入部編版高中語文課本。【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存詩作近萬首,內容極為豐富,多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表現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強烈熱情。代表作有詩《游山西村》《示兒》《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詞《訴衷情》《釵頭鳳》《詠梅》。《書憤》被選入部編版高中語文課本。【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人稱誠齋先生。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南宋詩人,與尤袤、范成大、陸游齊名,并稱“南宋四家”。其詩幽默詼諧,構思精巧,語言平易淺近,自然活潑,自成一家,被稱為“誠齋體”。絕句《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廣為傳誦。【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徽州府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南宋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后的儒家理學大師。他在哲學上發展了二程(程顥、程頤)關于義理關系的學說,集理學之大成,建立了一個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體系,世稱“程朱學派”。所撰《四書集注》《朱子語類》對后世影響很大。【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著名愛國詞人,南宋豪放詞派的代表作家,與蘇軾并稱“蘇辛”。其詞多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善化用前人典故,風格沉雄豪邁。《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水龍吟·登建安賞心亭》等為其名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被選入部編版高中語文課本。【姜夔】(1155—1209),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屬江西)人。南宋詞人、音樂家。浪跡江湖,布衣終身。工詩詞,精通音律,擅長書法。詞多寫景詠物及記述客游,情調多感傷低沉。《暗香》《疏影》《揚州慢》為其傳世名作。《揚州慢(淮左名都)》被選入部編版高中語文課本。【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自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大臣、文學家。文天祥以忠烈名傳后世,被元軍俘虜,寧死不屈,從容就義。代表作有《正氣歌》《過零丁洋》《指南錄》等。
七、元明時期【關漢卿】(生卒年不詳),號已齋叟,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人。元代雜劇作家,是中國古代戲曲創作的代表人物,與馬致遠、鄭光祖、白樸合稱為“元曲四大家”,關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作品大多暴露社會黑暗,表現青年婦女的苦難遭遇和斗爭精神。代表作有《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單刀會》。《竇娥冤(節選)》被選入語文課本。【白樸】(1226—1306以后)字仁甫,后改名樸,字太素,號蘭谷先生。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元代戲曲作家,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合稱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墻頭馬上》《董月英花月東墻記》等。【王實甫】(生卒年不詳),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戲曲家。代表作《西廂記》(五本二十一折)是元代雜劇中的優秀作品,歌頌對愛情的追求,“愿普天下有情的人都成了眷屬”。《西廂記(長亭送別)》被選入部編版高中語文課本。【馬致遠】(生卒年不詳),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戲曲家,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合稱“元曲四大家”。【張養浩】(1270—1329年),字希孟,號云莊,山東濟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詩、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稱。代表作有散曲《山坡羊·潼關懷古》等。“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成為警語。【施耐庵】(生卒年不詳),元末明初小說家。代表作《水滸傳》(又名《忠義水滸傳》)。《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被選入部編版高中語文課本。【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浦江(今浙江)人。明開國后主持修《元史》,參與制定典章制度,被明太祖譽為“開國文臣之首”。作品有《送東陽馬生序》等。【羅貫中】(約1330—約1400),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相傳為施耐庵學生,曾共同從事著作。代表作《三國演義》,最早為明本《三國志通俗演義》,題“晉平陽侯陳壽史傳,后學羅本貫中編次”,最為流行的本子是清初毛綸、毛宗崗父子的修訂本。【于謙】(1398—1457),字廷益,號節庵,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明朝名臣、詩人,與岳飛、張煌言并稱“西湖三杰”。代表作《石灰吟》。【吳承恩】(約1500—約1582),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山陽(江蘇淮安)人。明代小說家。晚年著成具有現實意義的神話長篇小說《西游記》,標志著我國浪漫主義文學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歸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又字開甫,人稱“震川先生”,又號項脊生,昆山(今屬江蘇)人。明代古文家。歸有光所作散文,抒情真切感人,細節刻畫生動;短小精巧,言簡意賅。《項脊軒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為當時及后人所推重。《項脊軒志》被選入部編版高中語文課本。【湯顯祖】(1550—1616),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江西臨川人。明代戲曲家,和關漢卿、王實甫齊名。他的傳奇《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紫釵記》,合稱《玉茗堂四夢》或《臨川四夢》,以《牡丹亭》(原名《牡丹亭還魂記》,又稱《還魂記》)最著名。《牡丹亭》歌頌追求自由幸福的愛情和強烈要求個性解放的精神。《游園【皂羅袍】》被選入部編版高中語文課本。【馮夢龍】(1574—1646),字猶龍,號墨憨齋主人等,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代文學家、戲曲家。編輯的話本集《喻世明言》(又稱《古今小說》)、《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稱“三言”,與凌濛初的《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合稱“三言兩拍”。比較著名的小說有《杜十娘怒沉百寶箱》《賣油郎獨占花魁女》《蔣興哥重會珍珠衫》《灌園叟晚逢仙女》等。【凌濛初】(1580—1644),字玄房,號初成,別號空觀主人,烏程(今浙江湖州)人。明代小說家。編著的短篇小說集《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與馮夢龍所編著的《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說》)《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稱“三言兩拍”,是中國古典短篇小說的代表。【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南直隸江陰(今屬江蘇)人。明代地理學家。所著《徐霞客游記》不僅是卓越的地理學著作,而且是優美的游記散文作品。其中《游黃山記》《游雁蕩山日記》《浙游日記》等都是傳誦的名篇。【張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置換股份協議書范本
- 銷售產品簽約協議書
- 職工意外保證協議書
- 矛盾和解協議書模板
- 期房權益轉讓協議書
- 聘請瑜伽教練協議書
- 就業協議書補辦格式
- 紀檢保密協議書范本
- 森林賠償協議書范本
- 酒后簽約烏龍協議書
- 萊蕪市人民醫院院區擴建工程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初中物理課程標準(2022版)考試模擬試卷及答案
- 物理-華大新高考聯盟2025屆高三3月教學質量測評試題+答案
- 3.2 頻率的穩定性(第2課時) 課件 2024-2025學年北師大版七年級數學下冊
- 2025年貴州省遵義市中考一模英語試題(含筆試答案無聽力原文及音頻)
- 綜合應急預案專項應急預案與現場處置方案
- 滬教版(五四學制)(2024)六年級下冊單詞表+默寫單
- 第五課+弘揚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中職專用】中職思想政治《職業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高教版2023·基礎模塊)
- 旅游景區旅游安全風險評估報告
- 202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帶公式)20240301更新
- 浙江省建設工程施工取費定額(2003版)完整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