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市重點中學20222023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_第1頁
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市重點中學20222023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_第2頁
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市重點中學20222023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_第3頁
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市重點中學20222023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_第4頁
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市重點中學20222023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Word文檔下載后可自行編輯1/1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市重點中學20222023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遂川市重點中學2022-2023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測試

語文試卷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7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傳奇小說之所以在民間受到歡迎,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模式化。因為只有一個被大眾熟悉的模式才有可能被大眾接受。這種接受心理沒有因為“五四”新文化的“啟蒙”運動而改變,革命作家仍然在舊的模式中展開創作。革命英雄傳奇小說借鑒了傳奇敘事的模式。

“以少勝多的戰爭”模式。這是古代戰爭小說出現頻率較高的敘事模式。作戰的雙方往往是力量相差懸殊,結局卻往往是弱勢一方(正義一方)取得勝利。為了突出英雄們的“神性”,“以少勝多”的傳奇敘事模式在革命英雄傳奇小說中得到了運用。比如在《林海雪原》中的“智取威虎山”戰斗,幾十人的小分隊僅用二十幾分鐘時間消滅了幾百個兇悍的土匪。評論家侯金鏡指出,“真實的戰斗當然不會像書里所描寫的輕而易舉”,但“描寫的目的不是戰斗本身”,而是借助夸張的手法來顯示英雄們身上傳奇性異彩。

“英雄+美人”模式。林紓曾說過:“小說之足以動情者,無若男女之情”。明清以來,“兒女”與“英雄”就是傳奇小說重要表現的內容。革命英雄傳奇小說也未能“脫俗”。在《林海雪原》中,在英俊、智勇的參謀長少劍波身邊設置了一位溫柔漂亮的女護士白茹。小說對兩人之間相互排斥、相互吸引、相互渴望的細膩描寫“極盡小兒女情致”。一對英雄美人的詩情畫意竟將刀光劍影的“林海雪原”,變成為風景迤邐的溫柔鄉,也將“剿匪”變成了浪漫與兇險兼備的詩意長旅。

“暴力復仇”模式。中國古代小說有暴力復仇的一脈,而在革命歷史小說中,“暴力復仇”的模式也被廣泛借鑒,只不過這一原始的欲望和行為被賦予了現代“革命”意義?!读趾Q┰返牡谝徽戮蜖I造了復仇氣氛:土匪殘忍地殺害了土改隊員,“六男三女,都用刺刀剖開了肚子,肝腸墜地”,此情此景,讓戰士們變成了一顆復仇的子彈。當剿匪變成了復仇,敘事就被有效地轉化成內在的道德要求,一個現代意義的“革命”主題就被成功地內置于一個古老的“復仇”框架之中。

革命英雄傳奇小說在敘事模式向傳統小說審美趣味上傾斜和仿制之后,讀者不難體味到古代俠客誅奸除惡、見義勇為的英雄魅力。革命文學以普通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文學形象和敘事方式,獲得廣大讀者的認同。

(節編自胡軍《論革命歷史小說對傳奇敘事的演繹及規范》)

材料二:

革命英雄傳奇小說筆墨的重心是“革命”的傳奇,雖然它寫的英雄具有中國傳統英雄傳奇的“俠義”精神,但它是以現代革命歷史為敘述角度,對革命英雄走上革命斗爭過程的傳奇性敘述?!读趾Q┰分械臈钭訕s是抱著復仇的想法參加革命,可是后來,楊子榮腦中的仇人概念“已經不是一個楊大頭,而是所有壓迫、剝削窮苦人的人”,是那些制造窮困苦難的罪魁禍首。《烈火金鋼》中,史更新、丁尚武、林麗等人也均有傳統的“俠義”精神。史更新在救命恩人趙連榮被敵人殺害之后,更加堅定了革命到底的決心。因為父母親人被地主何大拿迫害致死,丁尚武跑出去當了兵,當他得知衛生員林麗是仇人之女后,一度想殺她報仇。后來在齊英等人的教育下,丁尚武將個人恩怨轉化為對敵偽特務的痛恨,在戰場上奮勇殺敵。而林麗從舊家庭出走,加入革命隊伍,成為一名堅強勇敢的女戰士。當她為了保護戰友和鄉親,沖出地洞與父兄敵對相見時,更是展現出大無畏的革命氣概和英勇無比的英雄主義精神。

革命英雄傳奇小說與古典小說中江湖豪士的行俠仗義存在根本不同。滿足大眾欣賞趣味只是革命英雄傳奇故事的敘事手段,其終極目的是刻畫革命者的成長歷程,它以新英雄人物形象為載體,表現和革命者的理想與愿望,為民眾提供了無產階級革命者人生價值范式。小說大多從“群英大會”“英模大會”等表彰大會中獲得寫作材料,這就賦予英雄形象以“群眾性”特質?!读一鸾痄摗分械氖犯鲁錾砩鐣讓?,既是磨工也是礦工,還是碼頭工人。丁尚武家境貧苦,雙親給地主當長工,被地主剝削致死,丁尚武要過飯、參加過二十九軍,后來加入八路軍。《林海雪原》中的楊子榮從小受苦,父親被惡霸折磨而死,母親積怨成疾,撒手人寰,妹妹被捉去當丫頭賣掉。為躲避殘害,楊子榮在外漂流7年,抗戰開始后,加入八路軍。這些小說對英雄出身的強調,主要目的是“為動員大眾提供了一種更為強大的召喚作用……使每一個‘平凡的兒女’都看到了自己成為‘英雄’的可能性”。

(節編自王謙《革命英雄傳奇小說的藝術價值》)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智取威虎山”是《林海雪原》這部作品中的一個精彩片段,采用“以少勝多”的傳奇敘事模式,有力表現了英雄們的“神性”。

B.“暴力復仇”這一敘事模式是中國古代小說普遍的特征,革命歷史小說也廣泛借鑒這一模式,但是它已經被賦予了現代“革命”意義。

C.讀者可以從革命英雄傳奇小說中體味到古俠誅奸除惡、見義勇為的英雄魅力,是因為這些小說運用了喜聞樂見的文學形象和敘事方式。

D.革命英雄傳奇小說多從現實生活獲取創作素材,賦予英雄形象以“群眾性”特質,使作品富有時代教育意義。

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革命英雄傳奇小說沒借鑒“五四”新文化的“啟蒙”,借鑒了傳奇小說的敘事模式,其原因是中國大眾對傳奇小說的鐘愛。

B.對少劍波與白茹愛情的細膩描寫“極盡小兒女情致”,這將《林海雪原》的“剿匪”過程變成了既浪漫又兇險的詩意長旅。

C.革命英雄傳奇小說通常都有“俠義”精神,但是作家都是以書寫現代革命歷史作為敘述使命,于是仗義行俠變成了革命斗爭。

D.丁尚武參加了革命隊伍,初見仇人之女仍想殺她報仇,經過教育才將個人恩怨化為對敵偽特務的痛恨。小說這樣寫的目的就是滿足大眾的欣賞趣味。

3.下列各項中,不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

A.《野火春風斗古城》中,楊曉冬趁偽軍進入眺山,城防空虛之際,帶領武工隊奇襲偽軍司令部,活捉偽軍團長。

B.《青春之歌》中,林道靜與英雄盧嘉川、江華之間的情愛故事跌宕起伏,這為她的革命成長道路增加了濃重的浪漫。

C.《鐵道游擊隊》中,魯漢、林忠等游擊隊隊員,從小就受到梁山好漢的影響,性格都是仗義豪放、桀驁不馴。

D.《大刀記》中,房屋被奪、父親被害的梁永生心生仇恨,受到連指導員方延彬耐心指導后,他才成為真正的革命者。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論證手法?請各舉一例進行簡要說明。

5.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也會不同。對革命英雄傳奇小說的論述,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論述角度、結論上有什么不同?請簡要說明。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柴莊主厚待林教頭

施耐庵

行到晌午,早望見官道上一座酒店,三個人到里面來,林沖請兩個公人上首坐了。

坐了半個時辰酒保并不來問。林沖等得不耐煩,把桌子敲著,說道:"你這店主人好欺客,見我是個犯人,便不來睬著!我須不白吃你的!是甚道理?”主人說道:“你這人原來不知我的好意。你不知,俺這村中有個大財主,姓柴,名進,此間稱為柴大官人。他是大周柴世宗子孫。自陳橋讓位,太祖武德皇帝敕賜與他誓書鐵券在家,無人敢欺負他。專一招集天下往來的好漢養在家中。常常囑咐我們酒店里'如有流配的犯人,可叫他投我莊上來,我自資助他。’我如今賣酒肉與你吃得面皮紅了,他道你自有盤纏,便不助你。我是好意?!绷譀_聽了,對兩個公人道:“我在東京教軍時常常聽得軍中人傳說柴大官人名字,卻原來在這里。我們何不同去投奔他?”店主人道:"只在前面,約過三二里路,大石橋邊,轉灣抹角,那個大莊院便是。”

林沖等謝了店主人出門,走了三二里,過得橋來,一條平坦大路,早望見綠柳陰中顯出那座莊院。三個人來到橋邊,與莊客施禮罷,林沖說道:"相煩大哥報與大官人知道,京師有個犯人送配牢城,姓林的求見。”莊客齊道:“你沒福!若是大官人在家時,有酒食錢財與你,今早出獵去了。”林沖道:“如此是我沒福,不得相遇,我們去罷?!?/p>

別了眾莊客,和兩個公人再回舊路,肚里好生愁悶。行了半里多路,只見遠遠的從林子深處,一簇人馬奔莊上來,中間捧著一位官人,騎一匹雪白卷毛馬。馬上那人生得龍眉鳳目,齒皓朱唇,三牙掩口髭須,三十四五年紀,頭戴一頂皂紗轉角簇花巾,身穿一領紫繡團胸繡花袍,腰系一條玲瓏嵌寶玉環絳,足穿一雙金線抹綠皂朝靴。帶一張弓,括一壺箭,引領從人,都到莊上來。林沖看了尋思道:“敢是柴大官人么?”又不敦問他,只肚里躊躇。

只見那馬上的官人縱馬前來問道:“這位帶枷的是甚人?”林沖慌忙躬身答道:“小人是東京禁軍教頭,姓林,名沖。為因惡了高太尉,尋事發下開封府,問罪斷遣刺配此滄州。聞得前面酒店里說,這里有個招賢納士好漢柴大官人,因此特來相投。不期緣淺,不得相遇。"那官人滾鞍下馬,飛奔前來,說道:“柴進有失迎迓!”就草地上便拜。林沖連忙答禮。柴進說道:“小可久聞教頭大名,不期今日來踏賤地,足稱平生渴仰之愿!"林沖答道:"微賤林沖,聞大人名傳播海宇,誰人不敬!不想今日因得罪犯,流配來此,得識尊顏,宿生萬幸!”那官人攜住林沖的手,同行到莊上來,不移時,只見數個莊客托出一盤肉、一盤餅,溫一壺酒;又一個盤子,托出一斗白米,米上放著十貫錢,都一發將出來。柴進見了道:“村夫不知高下!教頭到此,如何恁地輕意!唗,快將進去!先把果盒酒來,隨即殺羊相待??烊フ?!"

柴進當下坐了主席,林沖坐了客席,兩個公人在林沖肩下,敘說些閑話,江湖上的勾當。吃得一道湯,五七杯酒,只見莊客來報道:“教師來也?!辈襁M道:“就請來一處坐地相會亦好。"林沖起身看時,只見那個教師入來,歪戴著一頂頭巾,挺著脯子,來到后堂。林沖尋思道:“莊客稱他做教師,必是大官人的師父。”急急躬身唱喏道:“林沖謹參”那人全不睬著,也不還禮。林沖不敢抬頭。柴進指著林沖對洪教頭道:“這位便東京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林武師林沖的便是,就請相見?!绷譀_聽了,看著洪教頭便拜。那洪教頭說道:"休拜。起來?!眳s不躬身答禮。柴進看了,心中好不快意。林沖拜了兩拜,起身讓洪教頭坐。洪教頭亦不相讓,走去上首便坐。

柴進看了,又不喜歡。林沖只得肩下坐了。洪教頭便問道:“大官人今日何教厚禮管待配軍?”柴進道:"這位非比其他的,乃是八十萬禁軍教頭師父,如何輕慢!”教頭道:"大官人只因好習槍棒,往往流配軍人都來倚草附木,皆道我是槍棒教頭,來投莊上誘得些酒食錢米。大官人如何忒認真!"林沖聽了,并不做聲。柴進便道:“凡人不可易相,休小覷他?!焙榻填^怪這柴進說“休小覷他",便跳起身來,道:“我不信他!他敢和我使一棒看,我便道他是真教頭!"柴進大笑道:“也好,也好。林武師,你心下如何?”林沖道:"小人卻是不敢。"

(選自《水滸傳》,有刪改,題弓為編者所加。)

6.下列對小說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林沖在酒店里“請兩個公人上首坐了”,又主動敲著桌子催促店主,體現了對兩個押解公差的殷勤,這與林沖配軍犯人的身份相合。

B.林沖訪柴進,先是未遇,被莊客奚落“沒?!保睦锍類灂r又撞見,這樣安排不但使情節生波瀾,而且也突出了林沖落難的境遇。

C.柴進厚待林沖,是因為林沖敢得罪高太尉,這讓柴進好生敬佩,再加上林沖的講述中

稱自己為“招賢納士好漢柴大官人”而感到高興。

D.柴進有意安排洪教頭來與林沖比武,一來要看看林沖的武藝,二來也是想讓狂妄粗骨的洪教頭吃些苦頭。

7.下列對小說人物形象的分析和鑒賞,不恰當的一項是()

A.店主人并非“閑人”,通過他來引出柴進,既省去了對柴進身世的介紹,也為后文柴進對待林沖的態度等情節做好了鋪墊。

B.柴進是世家子弟,他仗義疏財,廣交豪杰。在小說中這一特點通過與托著放著酒食錢糧托盤的數個莊客的對比得到了強化。

C.林沖本是遭高太尉陷害而被刺配的,但對柴進卻說自己“惡了高太尉”,體現了他尊卑上下的觀念,也體現了他恭順隱忍的性格。

D.洪教頭被尊作“教師”,但為人卻粗魯無禮、狂妄自大,這些性格特點都是通過洪教頭自己的言行來體現的。

8.結合文本,分析畫線句子,林沖為什么“不敢”與洪教頭比武?

9.柴進是《水滸》中的重要人物,這一回中對他的描寫頗用筆墨,金圣嘆點評道:“寫柴進亦是寫林沖。”試就這種說法進行分析。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一)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節選自李密《陳情表》)

(二)

李密,字令伯,犍為武陽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①。密時年數歲,感戀彌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劉氏,躬自撫養,密奉事以孝謹聞。劉氏有疾,則涕泣側息,未嘗解衣,飲膳湯藥必先嘗后進。有暇則講學忘疲,而師事譙周,周門人方之游夏③。

少仕蜀,為郎。數使吳,有才辯,吳人稱之。蜀平,泰始初,詔征為太子洗馬。密以祖母年高,無人奉養,遂不應命。乃上疏《陳情表》。帝覽之曰:“士之有名,不虛然哉!”乃停召。

后劉終,服闋,復以洗馬征至洛。司空張華問之曰:“安樂公④何如?”密曰:“可次齊桓?!比A問其故,對曰:“齊桓得管仲而霸,用豎刁而蟲沙。安樂公得諸葛亮而抗魏,任黃皓而喪國,是知成敗一也?!贝螁枺骸翱酌餮越毯嗡??”密曰:“昔舜、禹,皋陶相與語,故得簡雅;《大誥》與凡人言,宜碎??酌髋c言者無己敵,言教是以碎耳。”華善之。

出為溫令而憎疾從事嘗與人書曰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從事白其書司隸司隸以密在縣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內轉,而朝廷無援,乃遷漢中太守,自以失分懷怨。及賜餞東堂。詔密令賦詩,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緣。官無中人,不如歸田。明明在上,斯語豈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從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節選自《晉書·李密傳》)

①改醮(jiào):改嫁。②烝(zhēng)烝:淳厚的樣子。③游夏:孔子的學生子游、子夏。④安樂公:劉備之子劉禪。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出為溫令/而憎疾從事/嘗與人書曰/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從事白其書司隸/司隸以密在縣/清慎弗之劾也

B.出為溫令/而憎疾從事/嘗與人書曰/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從事白其書司隸/司隸以密在縣清慎/弗之劾也

C.出為溫令/而憎疾從/事嘗與人書曰/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從事白其書司隸/司隸以密在縣/清慎弗之劾也

D.出/為溫令而憎疾從/事嘗與人書曰/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從事白其書司隸/司隸以密在縣/清慎弗之劾也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秀才,別稱茂才,原指才之秀者。漢以來成為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東漢時避光武帝劉秀諱改稱“茂才”。晉時仍保留此制。

B.孝廉,是漢武帝時設立的察舉測試,是選拔以及任用官員的一種測試科目。孝廉是“孝順親長、廉能正直”的意思。孝廉是察舉制??浦凶钪匾目颇?,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破格錄用人才的制度。

C.征,在文中的意思同征辟。征辟,是從漢代開始出現的擢用人才的一種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兩種方式,皇帝征召稱“征”,官府征召稱“辟”。

D.服闋,指守喪期滿除去喪服。古喪禮規定,父母死后服喪三年,期滿除服。闋,指終了。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密曾在蜀漢任職,多次出使吳國,受到吳人稱贊。蜀漢被平定后,晉武帝召他做官,他因為祖母年高無人奉養,沒有接受官職。

B.晉武帝讀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陳情表》后,贊揚他是真名士,并答應了他的請求。祖母去世后,李密守喪期滿,晉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陽擔任太子洗馬。

C.李密認為安樂公與齊桓公的遭遇非常相似,兩人都因為任用人才得當而使國家興盛,后來又都因用人不當而遭遇不幸。

D.借皇上東堂賜宴餞別之機,李密賦詩一首,詩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回家種田的愿望。晉武帝為此很生氣,都官從事見機行事,馬上奏請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職。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

(2)有暇則講學忘疲,而師事譙周,周門人方之游、夏。

14.“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原為何意?在文中指什么?請簡要說明。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15~16題。

雪后黃樓寄負山居士①

陳師道

林廬煙不起,城郭歲將窮。云日明松雪,溪山進冕風。

人行圖畫里,鳥度醉吟中。不盡山陰興,天留憶戴公②。

①黃樓:蘇軾任徐州知州時建,負山居士;陳師道之友張仲連的號。②憶戴公:《晉書》記載,王徽之居山陰時,一日夜雪訪戴,卻興盡不遇而返。詩中戴公指張仲連。

15.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詩為登高寄友之作,首頷兩聯照合題中“雪后”二字,描寫登樓所見景色。向晚時分,煙霧散凈,林廬低煙,有一種空明澄凈之感。

B.頷聯景象雪霽可人?!叭铡睘椤霸迫铡?,“雪”是“松雪”,“山”為“溪山”,“風”是“晚風”,松枝積雪,溪山晚風,煞是美麗可愛。

C.頸聯物我和諧,雪地行人,空中飛鳥,樓中詩人,三者和諧交融。寫法上仿似李白“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里”句。

D.全詩寫景細膩有致,抒情深遠綿長,結構謹嚴,尾聯寫出因雪路難行而不能窮盡訪友之興,表述內心的失落與悵惘之情。

16.有人評價本詩“運筆別致,技法尤妙”,請結合全詩賞析。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女主人公追敘自己早起晚睡,每日操勞的婚后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p>

(2)《離騷》中表明在黑暗混亂社會中煩悶失意,走投無路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屈原在《離騷》中表述只要保持本心的善良和美好,不在乎別人是否了解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p>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11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題。

飽經苦難的中華民族能蹚過浩蕩五千年歷史長河而屹立不倒,從孔子屈子到衛青、岳飛,志士仁人;當代漢字與甲骨文“日”“月”“人”端然象形,一脈相承——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這是的奇跡。文化傳承,是要有載體有傳人的,在眼花繚亂的信息時代,輝煌中華文明還能不能心香相續、,希望就在孩子們身上。

可以想見,當千家萬戶氤氳的燈光下,都有一個孩子,在用稚嫩的手,敬畏地握住毛筆,屏息靜氣,敬畏地臨摹書寫,看那墨跡慢慢地泅開來,絲絲縷縷滲進宣紙,他們或有機會體悟王羲之蘭亭序曲水流觴的充沛氣韻,黃庭堅寒溪炊煙松風閣的沉郁端方,小小的童心開始沉醉于魏碑晉書,沉醉于唐煙宋雨,沉醉于宣紙與狼豪從滯澀到流暢的微妙感覺。書法進課堂,毫端蘊秀、筆墨含香,寄寓著傳統文化的接續,寄寓著、潤物無聲的文明力量。

18.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

A.薪盡火傳空前絕后奔騰不息如沐春風

B.口耳相傳絕無僅有奔騰不息春風化雨

C.薪盡火傳絕無僅有生生不息春風化雨

D.口耳相傳空前絕后生生不息如沐春風

19.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

A.他們或有機會領略王羲之曲水流觴蘭亭序的充沛氣韻,黃庭堅寒溪炊煙松風閣的沉郁端方

B.他們或有機會領略王羲之蘭亭序曲水流觴的沉郁端方,黃庭堅松風閣寒溪炊煙的充沛氣韻

C.他們或有機會領略王羲之曲水流觴蘭亭序的充沛氣韻,黃庭堅松風閣寒溪炊煙的沉郁端方

D.他們或有機會領略王羲之曲水流觴蘭亭序的沉郁端方,黃庭堅寒溪炊煙松風閣的充沛氣韻

20.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了排比修辭手法。請簡要分析其構成和表述效果。

(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題。

近年來,消費者愈加追求精米白面帶來的好口感。但是加工精度較高的面粉與全麥粉相比,蛋白質、維生素Bl、鐵、鈣、鋅等分別損失了15%、83%、80%、50%、80%??梢?,①。

不僅如此,主食精細化還會造成資源浪費。吃得太精制,很多食材被端上餐桌之前,就已經被當成殘次品扔掉了。同時過分精制的飲食,②,導致牙齒和面部肌肉得不到有效鍛煉,從而對美容也沒有好處。

相對于細糧來講,粗糧膳食纖維含量高,更容易給人帶來飽腹感,但膳食纖維攝入過多,不利于腸道對營養素的吸收。所以,③。粗茶淡飯總相宜,人間有味是清歡。我們應逐漸從營養健康的理念出發,形成一種新的認識。

21.在上文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22.請分別用一個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過10個字。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2020年9月8日,被授予“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的陳薇走上領獎臺,眼尖的母親眼發現了女兒的變化:“變老了,她以前頭發沒有一根白的,這次白了,她真的太操心了?!?020年9月9日,回憶獲頒共和國勛章的時刻,84歲的鐘南山說:“我故意在走紅毯領獎時走快一點,顯示我還沒老?!?/p>

進入高三,有的同學懶散有的同學迷茫,有的同學焦慮。

請你結合以上材料內涵,寫一篇發言稿,在即將到來的200天誓師大會上發言,幫助同學提振精神,更好地投入學習。

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B2.D3.C4.①對比論證,如將傳統英雄傳奇的“俠義”精神與革命英雄傳奇中的英雄形象進行對比。②舉例論證,如舉《烈火金鋼》中史更新、丁尚武、林麗等人走上革命后思想變化的歷程。5.材料一以小說藝術的歷史發展為角度,審視革命英雄傳奇小說,得出革命英雄傳奇小說是對古代傳奇的借鑒與改造的結論。材料二以現代革命歷史為角度,審視革命英雄傳奇小說與傳統英雄的“俠義”的不同,彰顯了革命英雄傳奇小說中形象的革命性與教育意義的。

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材料內容的能力。

B.“‘暴力復仇’這一敘事模式是中國古代小說普遍的特征”錯,原文說“中國古代小說有暴力復仇的一脈,而在革命歷史小說中,‘暴力復仇’的模式也被廣泛借鑒”,只說是有這一脈,不能證明是“普遍的特征”。

故選B。

2.本題考查學生對比、辨析多個信息的能力。

D.“小說這樣寫的目的就是滿足大眾的欣賞趣味”錯,原文材料二的第二段說“革命英雄傳奇小說與古典小說中江湖豪士的行俠仗義存在根本不同。滿足大眾欣賞趣味只是革命英雄傳奇故事的敘事手段,其終極目的是刻畫革命者的成長歷程,它以新英雄人物形象為載體,表現和革命者的理想與愿望,為民眾提供了無產階級革命者人生價值范式”,可見,選項曲解文意。

故選D。

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與論證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觀點是“傳奇小說之所以在民間受到歡迎,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模式化”,模式化的特征有“‘以少勝多的戰爭’模式”“‘英雄+美人’模式”“‘暴力復仇’模式”這幾種。

A.“帶領武工隊奇襲偽軍司令部,活捉偽軍團長”符合“以少勝多的戰爭”模式。

B.“林道靜與英雄盧嘉川、江華之間的情愛故事跌宕起伏”符合“英雄+美人”模式。

C.“《鐵道游擊隊》中,魯漢、林忠等游擊隊隊員,從小就受到梁山好漢的影響,性格都是仗義豪放、桀驁不馴”不符合材料一的種種模式,是對人物形象的設置。

D.“梁永生心生仇恨,受到連指導員方延彬耐心指導后,他才成為真正的革命者”,符合“暴力復仇”模式。

故選C。

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與論證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列舉“《林海雪原》中的楊子榮”“《烈火金鋼》中,史更新、丁尚武、林麗等人”等人剛走上革命道路時心懷復仇和傳統俠義精神,而后在革命中轉變思想的例子,證明了“以現代革命歷史為敘述角度,對革命英雄走上革命斗爭過程的傳奇性敘述”的論點,是舉例論證。

“革命英雄傳奇小說與古典小說中江湖豪士的行俠仗義存在根本不同”,運用對比論證,從而突出了革命英雄傳奇中英雄形象的“群眾性”特征,闡釋了其創作目的“為動員大眾提供了一種更為強大的召喚作用……使每一個‘平凡的兒女’都看到了自己成為‘英雄’的可能性”。

5.本題考查學生對比辨析多個信息不同點的能力。

材料一標題為“論革命歷史小說對傳奇敘事的演繹及規范”,分析角度是小說藝術的發展歷程,“革命作家仍然在舊的模式中展開創作”“革命英雄傳奇小說在敘事模式向傳統小說審美趣味上傾斜和仿制之后……以普通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文學形象和敘事方式,獲得廣大讀者的認同”,通過對不同革命小說中傳統小說模式的借鑒與改造,得出革命英雄傳奇小說是對古代傳奇的借鑒與改造的結論。

材料二標題是分析革命英雄傳奇小說的“藝術價值”,“它是以現代革命歷史為敘述角度,對革命英雄走上革命斗爭過程的傳奇性敘述”,從現代革命歷史的角度出發,分析“革命英雄傳奇小說與古典小說中江湖豪士的行俠仗義存在根本不同”,“賦予英雄形象以‘群眾性’特質”,目的是“為動員大眾提供了一種更為強大的召喚作用……使每一個‘平凡的兒女’都看到了自己成為‘英雄’的可能性”,可見革命英雄傳奇小說中形象富有革命性與教育意義。

6.D7.B8.(1)林沖此時是以犯人的身份來投奔的,剛到此處應事事謹慎,謙虛忍讓。(2)洪教頭是柴大官人的師父,柴進又厚待林沖,林沖出于尊敬柴進,進而尊敬柴進的師父。(3)林沖想到洪教頭不一定是真要比,而是要在柴莊主面前表現出有挑戰林沖的能力。9.側面描寫,不直接描寫林沖,而是通過柴進的一言一行,來烘托林沖。柴進一聽是林沖,立刻“滾”下馬,“飛奔”前來,說明他對“豹子頭”林沖聞名已久;柴進是“就草地上便拜”,拉著林沖的手朝莊里面去,柴進對林沖如此親厚,兄弟長兄弟短的,擺酒侍候,態度恭敬,從側面表現了林沖的武藝高強、重情義。

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解答此類題時,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較,依據文意,力求明辨各選項表述的正誤,特別要注意其中的細枝末節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內容上的歸納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無中生有、片面遺漏、強拉硬連、任意拔高等。

A項,“體現了對兩個押解公差的殷勤”錯誤,由原文“林沖等得不耐煩,把桌子敲著,說道:‘你這店主人好欺客,見我是個犯人,便不來睬著!我須不白吃你的!是甚道理?’”可知,是林沖等得不耐煩了,并沒有體現對兩個押解公差獻殷勤。A錯誤。

B項,“被莊客奚落‘沒?!卞e誤,由原文“莊客齊道:‘你沒福!若是大官人在家時,有酒食錢財與你,今早出獵去了。’”可以看出,莊客是對林沖“同情”,并沒有“奚落”之意。B錯誤。

C項,“再加上林沖的講述中稱自己為‘招賢納士好漢柴大官人’而感到高興”錯誤,柴進厚待林沖是因為林沖武藝高強,在江湖上也是大名鼎鼎的英雄,并不是因為林沖夸他。C錯誤。

D項,正確。

故選D。

7.本題考查賞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應結合著文中敘述性的語句,從身份、地位、修養、氣質等總體上把握小說人物形象特點,然后根據小說中描寫這個人物的言行舉止的語句,以及的議論,或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對他的評價的語句來賞析。

B項,“在小說中這一特點通過與托著放著酒食錢糧托盤的數個莊客的對比得到了強化”錯誤,原文并沒有將托著放著酒食錢糧托盤的數個莊客進行“對比”。B錯誤。

故選B。

8.本題考查了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義的能力。體會句子含意,要根據句子的結構特點、修辭手法及句子的語言氣勢,對它表述的內容來理解與把握。還要從篇章到語句,即聯系文章主旨來理解句子的真實含意。理解句子含義時有些句子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或者和文章所要表述的中心思想有密切的關系,我們就要聯系文章的思想內容,深刻地理解他們的含義。還有的文章或句子牽涉到的時間久遠,反映的時代背景復雜,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具有特定的含義,我們就要聯系當時的背景情況,準確把握句子的意思。

由原文“林沖答道:‘微賤林沖,聞大人名傳播海宇,誰人不敬!不想今日因得罪犯,流配來此,得識尊顏,宿生萬幸!’”可知,林沖此時是以犯人的身份來投奔的,剛到此處應事事謹慎,謙虛忍讓。由原文“林沖起身看時,只見那個教師入來,歪戴著一頂頭巾,挺著脯子,來到后堂。林沖尋思道:‘莊客稱他做教師,必是大官人的師父。’”可知,洪教頭是柴大官人的師父,柴進又厚待林沖,林沖出于尊敬柴進,進而尊敬柴進的師父。由原文“洪教頭便問道:‘大官人今日何教厚禮管待配軍?’柴進道:‘這位非比其他的,乃是八十萬禁軍教頭師父,如何輕慢!’教頭道:‘大官人只因好習槍棒,往往流配軍人都來倚草附木,皆道我是槍棒教頭,來投莊上誘得些酒食錢米。大官人如何忒認真!’”可知,當洪教頭看到柴進如此禮遇看中林沖時,怒從心上起,當一個心胸狹窄的人看到自己的老板對待一個剛見面的人比對自己還好時,心里是極端的憤怒的。急需要以武力來證明自己的能力,洪教頭極力想挽回的是自己在柴大官人心中的位置。洪教頭提出和林沖比試,不一定是真要比,而是要在柴莊主面前表現出有挑戰林沖的能力。

9.本題考查了鑒賞作品的表述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題首先要指出文章或者某段在表述技巧方面的特點,或者根據題干的要求準確定位。其次結合具體內容,分析這種表述技巧在文中是怎樣運用的。最后根據自己對相關知識的積累,結合具體的內容,概括出這樣運用的作用及表述效果。

由原文“那官人滾鞍下馬,飛奔前來,說道:‘柴進有失迎迓!’就草地上便拜。林沖連忙答禮。柴進說道:‘小可久聞教頭大名,不期今日來踏賤地,足稱平生渴仰之愿!’”和“那官人攜住林沖的手,同行到莊上來,不移時,只見數個莊客托出一盤肉、一盤餅,溫一壺酒;又一個盤子,托出一斗白米,米上放著十貫錢,都一發將出來”可知,柴進一聽是林沖,立刻“滾”下馬,“飛奔”前來,說明他對“豹子頭”林沖聞名已久。這也難怪,林沖的武藝,不僅在禁軍中是高手,在江湖上也是大名鼎鼎,柴進知道林沖的名字毫不奇怪。而且,柴進是“就草地上便拜”,拉著林沖的手朝莊里面去,柴進對林沖如此親厚,兄弟長兄弟短的,擺酒侍候,態度恭敬,從側面表現了林沖的武藝高強、重情義。

人物形象是小說的主要要素。小說的核心任務就是通過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來揭示社會生活的本質,從而表現一定的主題。小說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包括兩個方面:外在特征和內在特征。外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外貌、職業、生活習慣等,內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心理狀態、精神品質等。

10.B11.B12.D13.(1)我很想奉旨為皇上奔走效勞,但祖母劉氏的病卻一天比一天沉重;想要姑且順從自己的私情,但向上申訴不被允許。

(2)(李密)一有空閑的時間就研究學問,忘記了疲勞,并且拜譙周為師,譙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學生子游、子夏。14.解析:第一問:如果不除去慶父,魯國的災難是不會終止的。后用來比喻不除掉制造內亂的罪魁禍首,國家就不得安寧。第二問:在本文中,李密這句話說的是從事,他認為從事是制造內亂的罪魁禍首,不除去國家就不得安寧,表現了他對從事的憎恨之情。

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李密)由京官外調任溫令,卻憎恨從事,曾經寫信給人說:“慶父不死去,魯國的災難不會結策。”從事把他的信稟告了司隸,司隸因為李密在縣中清廉謹慎,沒有彈劾他。

依據語法結構,“為溫令”為動賓結構,語意完整,中間不可斷開,據此D;

“從事”是官名,中間不能斷開,據此可排除C;

“弗之劾也”的主語是承前省略的“司隸”,而不是“清慎”,據此可排除A。

故選B。

11.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B.“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破格錄用人才的制度”說法錯誤,“孝廉”是一種自下而上的破格錄用人才的制度。

故選B。

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D.“詩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回家種田的愿望”分析錯誤,依據材料二最后一段原文“密有才能,常望內轉,而朝廷無援,乃遷漢中太守,自以失分懷怨”可知,是說李密想入朝為官,并希望得到升遷,但因朝中無靠山未能如愿,而被調任漢中太守。他心懷不滿,作詩發牢騷,并不是想回家種田。

故選D。

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奔馳”,奔走效勞;“日”,名詞作狀語,一天比一天;“篤”,沉重;“告訴”,申訴(苦衷)。

(2)“暇”,空閑,閑暇;“師事”,拜……為師;“門人”,弟子;“方”,比作。

1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出自《左傳閔公元年》:“不去慶父,魯難未已?!睉c父是魯國公子,曾一再制造內亂,先后殺死兩個國君,齊國大夫仲孫湫說了這句話,后用來比喻不除掉制造內亂的罪魁禍首,國家就不得安寧。李密把“不去慶父,魯難未已”改成“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從文中“出為溫令,而憎疾從事”一語可看出,李密這句話是針對從事說的,他認為從事是制造內亂的罪魁禍首,不除去他,國家就不得安寧,表述了他對從事的憎恨。

參考譯文:

(一)

到了晉朝建立,我蒙受著清明的政治教化。先前有名叫逵的太守,察舉臣為孝廉;后來又有名叫榮的刺史推舉臣為優秀人才。臣因為供奉贍養祖母的事無人承擔,辭謝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詔書,任命我為郎中,不久又蒙受國家恩命,任命我為太子的侍從。我憑借卑微低賤的身份,擔當侍奉太子的職務,這實在不是我殺身所能報答朝廷的。我將以上苦衷上表報告,加以推辭不去就職。但是詔書急切嚴峻,責備我怠慢不敬;郡縣長官逼迫我,催促我立刻上路;州縣的長官登門督促,比流星墜落還要急迫。我很想奉旨為皇上奔走效勞,但祖母劉氏又早被疾病纏繞,想要姑且順從自己的私情,但報告申訴不被允許:我是進退兩難,十分狼狽。

(二)

李密,字令伯,是犍為武陽人,又名虔。他的父親很早就去世了,母親何氏改嫁。當時李密只有幾歲,感傷眷戀備至,孝道之情篤深,于是積郁成疾。祖母劉氏,親自撫養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順和恭敬聞名。劉氏有病時,他就哭泣流淚不敢大口呼吸,從不脫衣安睡,飲食湯藥總要嘗過之后才端上去。(李密)一有空閑的時間就研究學問,忘記了疲勞,并且拜譙周為師,譙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學生子游、子夏。

李密年輕時在蜀漢做官,當郎官。多次出使吳國,有才智機辯,吳人很欣賞他。蜀漢被平定后,泰始初年,(皇上)下詔任他為太子洗馬。李密因為祖母年高,(家中)無人奉養,就沒有接受官職。并(向朝廷)呈上《陳情表》。皇上讀后說:“士人有名節,不是平白無故的!”于是停止征召。

后來劉氏去世,李密守喪期滿除去喪服,朝廷再一次以太子洗馬之職征召他到洛陽。司空張華問他說:“安樂公這人怎么樣?”李密說:“可以和齊桓公相并列。”張華詢問其中的緣故,(李密)回答說:“齊桓公得到管仲而稱霸,信用豎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身長蛆。安樂公得到諸葛亮而抵抗曹魏,任用黃皓而喪國,由這知道成敗是同樣的?!保◤埲A)接著問:“孔明的言教為什么那么瑣碎?”李密說:“過去舜、禹、皋陶相互說話,所以言辭簡雅;《大誥》是與普通人說話,語言適宜瑣碎。孔明沒有與自己水平相當的人談論,他的言教因此瑣碎?!睆埲A認為他說得很好。

(李密)由京官外調任溫令,卻憎恨從事,曾經寫信給人說:“慶父不死去,魯國的災難不會結束?!睆氖掳阉男欧A告了司隸,司隸因為李密在縣中清廉謹慎,沒有彈劾他。李密有才能,常常希望改任內官,可是朝廷卻沒有人幫助他,于是升遷擔任漢中太守,自己認為沒得到應有的職分而心懷怨恨。等到皇帝在東堂賜宴餞別時?;噬舷略t命令李密賦詩,詩的末章說:“人們也有這樣的話,有因才有緣。做官沒有有權勢的朝臣作依靠,不如回家種田?;噬嫌⒚黝V?,這話豈能這樣說!”武帝很生氣,在這時都官從事上奏免除李密的官職。后來李密死于家中。

15.D16.①借景抒情。詩人通過描繪一幅松林積雪、空明澄凈的歲暮雪景圖,表述心中對美景的喜愛之情。②借典抒情。詩人援引王徽之訪戴逵之事,翻新舊典,表述對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③動靜結合。本詩頸聯“人行”“鳥度”于畫圖之中,動靜皆宜,心生憐愛。④煉字。本詩頷聯“明”“進”二字皆為詩眼,云斂日明、風拂林木,畫面靈動,令人歡喜。

15.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綜合賞析的能力。

D.“因雪路難行而不能窮盡訪友之興,表述內心的失落與悵惘之情”分析有誤,詩句意思為寧可不去拜訪仲連,使自己興不盡,這樣就可長憶友人。沒有“因雪路難行”及“失落與悵惘之情”,應為對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故選D。

16.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述技巧的能力。

“人行圖畫里,鳥度醉吟中”兩句既有景又含情。將小道上的行人、空中的飛鳥和登樓觀景的自己這些意象融合在一起,共同構成了一幅美麗的歲暮雪景圖。“行圖畫里”指雪后景色優美,宛在畫中,表述了詩人對歲暮雪景的喜愛;“醉吟中”指詩人由眼前美景而詩意盎然,結合題目中“寄負山居士”可知,詩人極其思念友人,并希望能與友人共享美景。“人行圖畫里,鳥度醉吟中”兩句詩可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不盡山陰興,天留憶戴公”,當年王徽之雪夜訪戴逵,船到剡溪興盡而返,不去拜訪友人;我寧可不去拜訪仲連,使自己興不盡,這樣就可長憶友人。此聯借典抒情,詩人援引王徽之訪戴逵之事,既可見詩人沖淡的情懷,又可見其友情的誠篤,把這個用濫了的典故翻出了新意。而且這里既契合雪后的環境,又切合寄友的詩題。

“人行圖畫里,鳥度醉吟中”,行進在小道上好像在畫中行走,我正在吟詠,鳥雀一瞥即掠過。雪地行人,空中飛鳥,樓中詩人,三者和諧交融,而“人行”“鳥度”于畫圖之中,可動可靜,動靜結合,別有韻味。

“明”“進”二字皆為詩眼,頷聯寫的四組景物兩兩相對,中間以詩眼“明”“進”二字加入,讓整個畫面動起來、活起來了,一幅松雪圖呈現在讀者眼前,不僅顯示出靜態色彩美,更顯示出動感和靈性美,令人如見其雪,如聞其風,畫面靈動,令人歡喜。

17.夙興夜寐靡有朝矣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

本題考查學生準確默寫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錯字詞有:“夙”“寐”“靡”“忳”“侘”“傺”“茍”。

18.C19.A20.①排比手法的構成:結構相同、語義相近、氣韻相通,由“沉醉于”所引領的三個句子,將孩子們通過書法所見識到的物品——“魏碑晉書”“唐煙宋雨”和“宣紙狼毫”串聯起來,形成了排比結構,信息豐贍。

②表述效果:結構整飭,語言典雅、風格清麗,讀起來韻律和諧、氣勢充盈,給人以美的享受;同時,生動形象地展現了書法走進小學課堂的必要性——讓小小童心在曼妙文化體驗之中完成“文化自信”啟蒙。

18.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詞語的能力。

“薪盡火傳”:柴雖燃盡,火種仍能留傳。比喻思想體系、學問或技藝代代相傳。“口耳相傳”:口說耳聽地往下傳授。本句語境是強調“從孔子屈子到衛青、岳飛,志士仁人”這些人代代相傳中華,因此應選用“薪盡火傳”合適;

“空前絕后”:以前沒有過,以后也不會再有。形容超絕古今,獨一無二。“絕無僅有”:只有這樣一個,再沒有別的。形容極其稀少,此處是說當代漢字與甲骨文一脈相承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極為稀少,因此應選用“絕無僅有”合適;

“奔騰不息”泛指江河向前跳躍著奔跑永不懈怠、永不停止。比喻很有氣勢。“生生不息”:指不斷地生長、繁殖。此處是說在眼花繚亂的信息時代,輝煌的中華文明還能不能繼續發展,因此應選用“生生不息”合適;

“如沐春風”:像坐在春風中間,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學識的人相處并受到熏陶?!按猴L化雨”:適宜于草木生長的風雨,比喻良好的教育。此處是說書法進課堂的行為,屬于教育,因此應選用“春風化雨”合適。

故選C。

19.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畫波浪線句語病有二:

一、“體悟……氣韻”搭配不當,應為“領略……氣韻”合適;

二、“蘭亭序曲水流觴”語序不當,這一部分對應后文“寒溪炊煙松風閣”,格式應是一樣的,可修改為“曲水流觴蘭亭序”。

全都修改正確的只有A項。

故選A。

20.本題考查學生鑒賞常見的修辭手法的能力。

排比是把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意思相近、語氣一致的詞組或句子,成串排列,加強氣勢,表述豐富思想感情的一種修辭手法。

本題分為兩問,一是分析排比如何構成的,需要具體找出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意思相近、語氣一致的詞組或句子。本句中由“沉醉于”所引領的三個句子,即是三個結構相似的語句,童心沉醉于“魏碑晉書”“唐煙宋雨”和“宣紙狼毫”,寫出了書法這種傳統文化對孩子的影響。

第二問是分析排比的表述效果,排比一般可以使內容集中,增強氣勢;敘事透辟,條分縷析;結構整齊、節奏鮮明,長于抒情。從內容方面分析,此句中使用排比,能更好的集中的書法走進小學課堂對于孩子的影響;從結構方面分析,排比的形式表述,結構整齊;從語言方面分析,語言更典雅,讀起來韻律和諧;從讀者感受角度分析,增強氣勢,給人以美的享受。

21.①主食精細化會造成食物營養流失

②使人們失去了許多咀嚼的機會

③食用粗糧也需要適量22.①糧食不必高精度加工。

②不宜過分吃精制飲食。

③不宜過量食用粗糧。

21.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述之情境補寫的能力。

①處,根據前面內容“蛋白質、維生素Bl、鐵、鈣、鋅等分別損失了15%、83%、80%、50%、80%”可知,這是營養成分受到損失了。再結合第二段首句即過渡句“不僅如此,主食精細化還會造成資源浪費。”可知上一段的主語應該是“主食精細化”,所以第①處可以概括為“主食精細化會造成食物營養流失”。

②處,根據后面內容“牙齒和面部肌肉得不到有效鍛煉”可知,牙齒的鍛煉在于咀嚼食物,而“過分精制的飲食”過于柔軟,因而就會使牙齒失去鍛煉的機會,所以第②處可以填“使人們失去了許多咀嚼的機會”。

③處,前面內容“膳食纖維攝入過多,不利于腸道對營養素的吸收”,這是說明膳食纖維攝入過多對身體不利。“所以”表明我們要避免前面出現的對身體不利的“過量攝入”,而是要“適量”,所以第③處可以填“食用粗糧也需要適量”。

2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和概括文段內容的能力。

第一段主要由兩句話構成,從關聯詞“但是”來看,主要強調第二句,所以第一段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糧食精細化雖然能帶來好的口感,但是會造成營養流失。題目要求用否定句概括,且不超十個字,可以概括為“糧食不必高精度加工”

第二段主要由三句話構成,從結構上看是總——分的關系,第一句是總領句。所以第二段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主食精細化會造成資源浪費”。題目要求用否定句概括,且不超十個字,可以概括為“不宜過分吃精制飲食”。

第三段主要由四句話構成,前兩句主要內容是粗糧不宜攝入過多。后一句是粗茶淡飯的益處。所以第三段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正確適量地食用粗糧。題目要求用否定句概括,且不超十個字,可以概括為“不宜過量食用粗糧”。

23.例文:

生命不息,奮斗不止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因為戰場的硝煙已經彌漫;今天是一個充滿希望和挑戰的日子,因為決戰前沖鋒的號角已經吹響。距離高考還有整整兩百天,在這個讓我們熱血沸騰的日子里,我想對大家說:生命不息,奮斗不止。就像我們常說的一句話:陽光總在風雨后。只有堅強的忍耐、頑強的奮斗,才會看到屬于自己的那一片晴朗的天空。

生命需要奮斗,奮斗與不奮斗,造就的結果截然不同。生無所息,保持奮斗的姿態,讓世界變得如此燦爛,讓你的人生絢爛多姿。同學們,千萬不能滿足小溪的平緩,否則你也就滿足了自己的平庸,只有欣賞到山峰的險峻,才有機會欣賞自己。

古希臘神話中有個服苦役的西西弗斯,他命中注定推一塊巨石上山,當石頭靠近山頂又滾落下來,于是重新再推,循環不息。這則故事告訴我們:只要一個人還活著,他就注定要為一個目標奮斗不止??v觀古今,無數的偉人在其生命的最后一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