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部分地區20222023學年高三上學期開學檢測語文試卷匯編:非文學類文本閱讀(解析)_第1頁
江蘇省部分地區20222023學年高三上學期開學檢測語文試卷匯編:非文學類文本閱讀(解析)_第2頁
江蘇省部分地區20222023學年高三上學期開學檢測語文試卷匯編:非文學類文本閱讀(解析)_第3頁
江蘇省部分地區20222023學年高三上學期開學檢測語文試卷匯編:非文學類文本閱讀(解析)_第4頁
江蘇省部分地區20222023學年高三上學期開學檢測語文試卷匯編:非文學類文本閱讀(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Word文檔下載后可自行編輯1/1江蘇省部分地區20222023學年高三上學期開學檢測語文試卷匯編:非文學類文本閱讀(解析)非文學類文本閱讀

江蘇省泰州市泰州中學2022-2023學年高三上學期開學檢測語文試題

(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7分)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政治的本質,說到底就是協調群體之中的人際關系(這里的“人際關系”的概念是廣義的,既指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關系,也指集團與集團之間的關系)。人是社會性的存在,而不是孤立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既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沖突。協調諸如此類的問題,便是政治的任務。既然中國文化不相信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中國文化中頭等重要的大事,便自然是協調群體之中的人際關系,而不是天人之際的人神關系了。這就是為什么中國文化更重視政治的原因,也就是為什么中國產生并盛行儒家思想的原因。

中國文化這種重視政治、薄于宗教的特征,當然會給中國文學以很大影響。在中國文學的各種體裁中,詩歌是最早被要求與政治發生密切關系的文體。根據傳統的文學觀點,詩歌雖然就其本質而言是抒發個人感情的,但因為個人是生活于群體之中的,而政治的作用也無非就是協調群體之中的人際關系,因而詩歌與政治自然而然地就發生了密切的關系。《毛詩大序》之所以一下子從詩歌的抒情功用談到政治功用,便是因為的意識深處存在著上述思路之故。

類似中國詩歌與政治的這種密切關系,在其他詩歌傳統中是非常罕見的,可以說是中國詩歌的基本特征之一;正如松浦友久指出的:“在比較詩學上,一般認為,‘詩與政治’的課題引起人們的關注始于近代。但在中國詩史上,這卻是自古以來詩學上最為關切的問題之一。并且其中表現的‘詩與政治’的關聯,綜合包括理念與實踐兩個層次,而其傳統又一直延續到今天——這都是無與類比的特殊情況。”

(摘編自邵毅平《詩歌;智慧的水珠》)

材料二:唐代詩歌與政治的關系,體現出某種帶規律性的表征。中國詩史上的一些高潮期,也莫不有它獨特的政治背景。戰國時,楚面臨強秦的威脅,進步愛國力量與腐朽賣國勢力的斗爭,推動屈原的創作,而屈原所經歷的高層政治體驗,則賦予他崇高的歷史使命感和獻身精神。建安時期,曹操政治集團以其進步的政治路線和“唯才是舉”的用人方式,把因黨錮之禍被壓抑冷落的士人,重新推向政治舞臺,激起強烈的功業思想和英雄意識。“雅好慷慨”的建安詩歌,正是得力于這種正面推動。繼唐詩而起的宋詩,發展到北宋中葉,又出現一個繁榮的局面。而其時從仁宗朝慶歷新政,一直到神宗朝王安石變法前后,王朝內部政治斗爭的焦點,是要克服“累世因循末俗之弊”,挽救長期和平發展中潛伏的危機。詩歌界歐、王、蘇、黃等大家,都是在一連串起伏動蕩的政治變革中卷入得很深的人物。

考察詩歌高潮來自政治的推動力,有助于進一步探索文學繁榮發展所需的社會條件。作為中國封建時代正統文學樣式的詩歌,它注定要與封建政治發生密切聯系。政治影響于詩人創作,可以有四種情況;(一)擠占了詩人創作的時間和精力;(二)給詩人以正面鼓舞或推動;(三)打擊壓抑,導致怨悱;(四)詩人被迫害致死,或徹底沉默。(一)和(四)兩種情況只能使創作受損。(二)和(三)兩種情況雖有分別,但對于某些詩人,又常常集于一身。如李白、杜甫之入宮廷,便是始而受激勵,繼而遭壓抑。

一般說來,封建時代的士人,總是先由政治給予某種參與的機會,在參與中有所不遂,才會引起怨悱。導致“長吟哦”的“起且僵”(崛起而后困頓),“起”往往在先,由政治直接給予撥動;“僵”伴隨于后。“起”與“僵”或是單純從某一側面作用于詩歌創作,或是交糅在一起,產生更復雜的影響;或是比較直接地表現為正值,或是要經過創作活動的一番消化轉換,才表現為積極有益的效應。能夠給詩歌創作以強大推動的政治,不在于它有多么清明或穩定,而在于它要能強烈地牽動人心,讓人不斷地感奮起來,發之于吟詠。封建王朝初期,一般號稱盛世,而文學人才可能尚未積累到最豐沛的程度。同時穩定和繁榮不免緩解了士人要求干政的迫切感,詩歌頌美居多,缺乏對政治的深刻介入,藝術上也缺乏由深廣內容帶來的要求變革創新的推動力量。封建王朝末世,往往陷入大動亂。斗爭殘酷,兵禍連結,文教停頓,人才短缺,士人對世亂恐懼回避,詩歌也相應衰敝。東漢末(靈帝朝)、隋末、唐末的情況大體如此。一般性地排除了王朝開國期和衰亂期,再結合詩歌史上幾個興盛階段來看,中國詩歌高潮,總是出現在社會政治比較有活力,能夠吸引人才,并多方面推動士人為較高理想積極追求的時期,而盛唐則是演出了中國歷史上這種時期的最為輝煌的一幕。

(摘編自余恕誠《唐詩風貌》)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文化只相信人而不相信神,使得協調群體中的人際關系成了中國文化中最重要的大事,協調人神關系則不重要。

B.建安時期,因曹操政治集團的推動,受黨錮之禍打擊的士人得以重新走上政治舞臺,他們滿懷功業思想和英雄意識。

C.慶歷新政與王安石變法,意在克服各種弊端、挽救潛在危機,當時的幾位詩壇大家都深深卷入激烈的政治變革之中。

D.文學人才在封建王朝初期一般未積累到最充足程度,同時因時代穩定、社會繁榮,士人參與政治的愿望也不夠強烈。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政治的本質在于協調人際關系,因此應盡最大可能維護各個體、各集團的利益。

B.詩歌雖與政治有密切的關系,但仍然可以抒發個人情感,這是由其本質決定的。

C.戰國時期出現了屈原這樣的大詩人,這與楚國當時復雜的政治形勢有很大關系。

D.封建王朝末世往往天下大亂,這不只是對詩歌發展不利,對文化事業也是災難。

3.下列各項中,最適合作論據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

A.《論語》,“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B.元結主張,詩歌應“極帝王理亂之道,系古人規諷之流”。

C.歐陽修《梅圣俞詩集序》:“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后工也。”

D.王國維認為:“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

4.白居易在《策林·采詩》中建議:“立采詩之官,開諷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這一觀點在古代詩人中很有代表性。請結合材料一對這一觀點加以分析。

5.“詩與政治”相關聯是中國詩歌的傳統之一,中國歷史上詩歌創作的“高潮期”是如何出現的?請根據材料簡要概括。

江蘇省常州市三中2022-2023學年高三上學期開學檢測語文試題

(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園林命名之最高標準,張岱已明言“無有一字入俗”,這也是園林命名同現代的“主題園”的區別。后者僅僅指出命名是表述景致的某一主題思想,而園林命名的關鍵卻不只在于“主題”,更在于雅俗。有人認為使用古人典故就是“不俗”了,《紅樓夢》第十七回中以兩處題名指出了這一觀念的問題。在“曲徑通幽”,寶玉言之“編新不如述舊,刻古終勝雕今”,這自然是常說的“古雅”了;而在“沁芳橋”,寶玉又不喜歡別人那些“述古”的名字了。通觀全篇,其所涉用典之俗的問題大抵有三:一曰陳舊,二曰犯忌,三曰“不中”。

所謂陳舊,就是用典太過俗濫,了無新意。如眾人到了瀟湘館時,論此處匾該題四字。有人說:“淇水遺風。”賈政道:“俗。”又一個道:“睢園遺跡。”賈政道:“也俗。”二者一處用《詩經·衛風·淇奧》“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典;另一處用睢園,即漢梁孝王“綠竹蔭渚”的菟園之典,都同瀟湘館最點景的物“竹”有關,也算應題,為何被政老稱“俗”呢?主要在于,這兩個典故是文人看到“竹”最容易想到的典故,幾乎已經是陳詞濫調了,而由自我妙思所感知的此處景致之獨特也自然不可見了。

犯忌者,多是同政事人情相悖之意。這看似同雅俗無關,但所“雅”者,乃是寓于此間而得其遺世獨立之精神;若不能意會禁忌之“度”,便是同時俗產生了沖突,難得獨我之幽趣了。一犯在違制。如“蓼汀花溆”一景,有人擬出“秦人舊舍”,寶玉立即指出“背謬了”,桃花源之典故,本是講“為避秦亂”而隱居的一村人,他們皆“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無疑暗藏著對政治的不滿。二犯在重名。“稻香村”最初有人題名“杏花村”獲得眾人贊賞,賈政卻向眾人道:“‘杏花村’固佳,只是犯了正名,村名直待請名方可。”三犯在“頹喪”。在蘅蕪苑一處擬聯,有人道:“麝蘭芳靄斜陽院,杜若香飄明月洲。”眾人指出“斜陽”二字不妥,那人便引古詩“蘼蕪滿院泣斜陽”句,眾人皆云:“頹喪,頹喪!”

所謂“不中”,就是本來顯然需要提及的點題景物,沒有說準或者說漏了,或者明明沒有的景致,卻在匾額和對聯中生造出來。前者如怡紅院之處,有人提出“蕉鶴”,有人提“崇光泛彩”,寶玉就說“此處蕉棠兩植,其意暗蓄‘紅’‘綠’二字在內。若只說蕉,則棠無著落,若只說棠,蕉亦無著落”。后者如在蘅蕪苑中清客們的“麝蘭芳靄斜陽院,杜若香飄明月洲”“三徑香風飄玉蕙,一庭明月照金蘭”二聯。說“不中”是“俗”,似乎也有些不妥,但是“俗”并不只針對文辭不美,還針對那些華美卻不切景的辭藻。真正的“命名”乃是根據“此景”各種幽致深蘊而從生命經驗中流露出來,而非為了炫耀自己的文學才華而生搬硬造出來的。

從根本上講,“不入俗”之難在于不能回到自我觀照的世界中來,而只在“外部”的典故、概念和比擬中打轉。在這一回中,尤其彰顯寶玉才華的,或者說特別表露出“雅”的含義的,是連賈政也比較欣賞的“沁芳”橋之命名以及“蘅芷清芬”的對聯。“沁芳”之名擬出后,賈政的態度是“拈須點頭不語”,脂評“六字是嚴父大露悅容也”。寶玉在評價前人時已提出,“雅”雖要切景,但卻不能太“實”,而是要“蘊藉含蓄”;而其“含蓄”處,卻是一種真正的“實在”。之所以“含蓄”,乃在于命名不能是對眼前景致的一般描述或比擬,而要將自我的生命經驗沉浸于作為整體的園中世界,并前追古人之生命,將之也化入此刻自我的生命中來。

所謂“無有一字入俗”,其實就是將自我作為存在者的“主人”去面對真實的世界,面對真實的此刻的顯現。然而古今鮮有人可做到極致,又知這一“真實”是極難尋找的。這一回的敘事展現出,對真實的意義的尋找乃是基于對許多“不真”的表述的滌除與反省,在這種反省之后重新回歸到本真的存在中來,回歸到在此的自我中來,世界的“真”便從被遮蔽的俗套和成見中顯露現身了。

(摘編自李溪《以意造園,復以園造意:從〈紅樓夢〉第十七回看文人園林》)

材料二:

中國古代園林是文人讀書治學的場地、修身養性的樂土、結社雅集的處所和文學創作的基地。中國園林的文學書寫種類多樣,異彩紛呈。園林中的建筑題名、匾額、對聯和刻石等或取材于著名詩文,或出自文人之手。文學史上眾多美文意境與文學家的高雅情致,皆成為中國古代園林的造景依據。拙政園來源于陶淵明《歸園田居》的“守拙歸園田”;滄浪亭的“滄浪”二字取自屈原《漁父》中的典故,園中臨水的“觀魚處”得名于《莊子》“觀魚于濠梁之上”;頤和園后山“看云起時”出自王維《終南別業》“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拙政園“留聽閣”用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兗》“留得枯荷聽雨聲”的詩意。園林中的對聯、刻石對仗工整,寓意深遠。留園五峰仙館題有“雨后靜觀山意思,風前閑看月精神”,這與李白《獨坐敬亭山》中“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有異曲同工之妙。園林散文、題園詩賦是古典文學與園林的另一種結合形式,如《阿房宮賦》《醉翁亭記》《岳陽樓記》等,都是流傳千古的名篇。湯顯祖筆下的“牡丹亭”和曹雪芹筆下“大觀園”更是將中國園林的文學書寫推向了高潮。

(摘編自袁圓《從〈紅樓夢〉大觀園看中國古代園林的文學書寫》)

材料三:

說著,進入石洞來。只見佳木蘢蔥,奇花熌灼,一帶清流,從花木深處曲折瀉于石隙之下。再進數步,漸向北邊,平坦寬豁,兩邊飛樓插空,雕甍繡檻,皆隱于山坳樹杪之間。俯而視之,則清溪瀉雪,石磴穿云,白石為欄,環抱池沿,石橋三港,獸面銜吐。橋上有亭。賈政與諸人上了亭子,倚欄坐了,因問:“諸公以何題此?”諸人都道:“當日歐陽公《醉翁亭記》有云‘有亭翼然’,就名‘翼然’。”賈政笑道:“‘翼然’雖佳,但此亭壓水而成,還須偏于水題方稱。依我拙裁,歐陽公之‘瀉出于兩峰之間’,竟用他這一個‘瀉’字。”有一客道:“是極。竟是‘瀉玉’二字妙。”賈政拈髯尋思,因抬頭見寶玉侍側,便笑命他也擬一個來。

寶玉聽說,連忙回道:“老爺方才所議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當日歐陽公題釀泉用一‘瀉’字,則妥,今日此泉若亦用‘瀉’字,則覺不妥。況此處雖云省親駐蹕別墅,亦當入于應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覺粗陋不雅。求再擬較此蘊籍含蓄者。”賈政笑道:“諸公聽此論若何?方才眾人編新,你又說不如述古,如今我們述古,你又說粗陋不妥。你且說你的來我聽。”寶玉道:“有用‘瀉玉’二字,則莫若‘沁芳’二字,豈不新雅?”賈政拈髯點頭不語。

(節選自《紅樓夢》第十七回)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因為認識到園林命名的關鍵因素,張岱提出了“無有一字入俗”的園林命名的最高標準。

B.“淇水遺風”“睢園遺跡”被認定為“俗”,這兩個典故是文人看到竹最容易想到的。

C.“稻香村“擬題“杏花村”獲贊賞,賈政卻認為不宜用“杏花村”這類已有實指的名字。

D.《紅樓夢》第十七回中對大觀園各處命名的品評鑒賞,依據的一個重要原則是雅俗之辨。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園林中匾額和對聯為了追求文辭華美,從而生造出此地沒有的景致,這不應該歸于“俗”的命名方式。

B.《紅樓夢》第十七回中關于匾額和對聯命名的記述,展現了園林命名是如何在一種細致的審思及體悟中誕生的過程。

C.蘅蕪苑處寶玉化用舊聯擬對“吟成豆蔻詩猶艷,睡足酴醾夢亦香”是為了證明“編新不如述舊”的觀點。

D.頤和園后山“看云起時”因為出自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詩句,會引起游人“不中”的感受。

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屬于“中國園林的文學書寫”的一項是()

A.宋代司馬光定制過一套古代衣冠,“入獨樂園,則衣之”,表述對董仲舒、陶淵明、王子猷、白居易等七位先賢的敬慕。

B.“園林文學”是園林類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掌握園林文學的基本知識對于培養園林類專業學生的文學素養起著重要的作用。

C.古典園林中洞門有種“穿越”性,“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與古人造園反復借用的“桃花源”意境有關。

D.未來的園林設計建造者,要想提高園林藝術的理論水平,必須廣泛地閱讀中國古典園林文學,站在更高層次上來鳥瞰園林藝術自身。

4.請簡要分析材料一第一段的論證思路。

5.《紅樓夢》第十七回中,橋上亭的擬名先是“翼然”,后改擬為“瀉玉”,最后改擬為“沁芳”。請結合材料觀點,談談你對此的理解。

江蘇省鹽城市伍佑中學2022-2023學年高三上學期開學檢測語文試題

(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7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中國美學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獨具特色的美學。這里所說的中國美學,包括中國古代美學、中國近代美學和中國現代美學。中國古代美學是一種傳統形態的美學,中國近代美學是一種過渡形態的美學,中國現代美學則是一種開放形態的美學。三者雖有各自的特點,但又有一脈貫穿的基本精神。這些基本精神也就是中國美學的基本特色。

西方美學與我們不同,它是建立在“人與人關系”上的。這種差異不是由美學決定的,而是由文化決定的。中國文化從本質上看,是一種農業文化。中國文人與大自然有著深厚的情緣。他們認為,大自然是朋友,是最美的事物,是可以怡情悅性的審美場所。中國傳統美學就是以“人與自然的審美關系”為原點建構起來的。諸如“情景”“意象”“意境”“物色”等美學范疇,又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神與物游”“感物動心”和“借彼物理,抒我心胸”等美學思想,都是人與自然的親密交往、對話和融合的產物,由此形成了中國美學的一種特色。

西方美學重在求“本質”,中國美學則重在求“神韻”。在中國美學中,“神韻”是一個很難界定的概念。南北朝時,“神韻”一詞只是用在對于人物的審美評價中,指人的氣質美和風度美;后來也用在對大自然和藝術的審美中,前者指神態美,后者指韻味美。無論是人的神韻,還是自然的神韻和藝術的神韻,都是指審美對象內在的生命、精神和意蘊。它是通過外在形式如“形”或“象”表現出來的。但是,它與西方美學的“思想”“情感”和“意義”又不相同。西方藝術中的“思想”“情感”和“意義”是可以用語言來表述的,而中國藝術的“神韻”則是用語言難以表述的。

中國美學家談論“美”的問題,大多是結合著生活、實用和功利一起談的。西方美學從蘇格拉底和柏拉圖求解“美本身”開始,就有排斥“實用”的傾向。后來,康德干脆將“實用”的奠基石徹底拿掉了,將審美與實用(即功利)對立起來。從此西方美學就走上了“務虛”的形而上的發展路線。

(摘編自古風《從比較視域看中國美學的基本特色》)

材料二:

文藝是社會審美最高最集中最典型的體現;作家、藝術家是全社會的審美導師。作家、藝術家進行文學和藝術作品的創造既是個人審美情緒的宣示,又是履行社會審美導師之職能。作家、藝術家從事文學藝術創作的雙重功能,使得他們較之他人更需要具有一種社會擔當意識。社會擔當意識的核心是家國情懷。從某種意義上說,作家、藝術家是社會家國情懷的代言人之一。

檢閱中國古代文藝發展史,我們發現稱得上社會家國情懷代言人的作家、藝術家是很多的。他們的優秀作品構成了璀璨的星河,輝映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空之中,激勵著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地進行著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偉大事業。

與之相應,中國古代美學從歷代作家、藝術家卓越的實踐中總結出一系列以家國情懷為內核的美學理論,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兩個理論:

一是“詩言志”。“詩言志”是中國美學的重要傳統。最早提出“詩言志”的是《尚書·堯典》。此后,諸多典籍如《左傳》《莊子》也提出這一命題。漢代《毛詩序》不僅再次申說“詩言志”,還提出“教化”說。“教化”又稱“風教”。“風”多義,一指《詩經》中的“國風”,即民歌;二指情感。《毛詩序》強調教育的普遍性,受教育者不僅有下層百姓,還有上層統治者。“教”的目的是“化”。具體來說,就是“正得失,動天地”“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言志”與“教化”的統一,其關鍵是將“教”轉化為“志”。經此轉化,“言志”的“志”就不只屬于個人,還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私志”成為“公志”——家國之志。

言志與教化的統一必須落實在審美上,具體來說,最重要的是在情上。而情貴在真,貴在自然——自然而然。劉勰說“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言志貴在至誠,只有至誠,它與教化才能實現真正的統一,也才能產生巨大的藝術感染力、藝術審美力。

1945年,毛澤東同志在重慶。詩人徐遲請毛澤東同志題字,并向毛澤東同志請教怎樣作詩。毛澤東同志題寫了“詩言志”三字。這“志”即家國之志。

二是“興寄”論。“興”最早來自《詩經》的“六藝”說,它是《詩經》的一種重要的表現手法,后來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美學范疇。初唐詩人陳子昂將“興”與“寄”結合起來,創造了一個新概念——“興寄”。“興”重情,重美;“寄”重理,重善。“興”與“寄”的統一即是情與理的統一,美與善的統一。興寄的核心為家國情懷。

陳子昂之所以標舉“興寄”,是因為他所處的時代泛濫著一股唯美主義之風,具體來說,是六朝的綺靡之風。這股綺靡之風,有“興”而無“寄”。陳子昂對之極為不滿,他尖銳地指出:“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明確表示:“常恐逶邐頹靡,風雅不作,以耿耿也。”陳子昂援引劉勰《文心雕龍》的“風骨”理論,認為優秀的作品應該“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既善,又美!

興寄論在生活中的實際作用往往是破“過娛論”。唐朝初年,勵精圖治的唐太宗提出“以堯舜之風,蕩秦漢之弊;用咸英之曲,變爛熳之音”,認為“釋實求華,以人從欲,亂于大道,君子恥之”。所謂“釋實求華,以人從欲”,就是放縱聲色之欲,追求奢華,也就是“過娛”。審美不能沒有娛樂作用,但過娛,就不是在欣賞美而是在享受丑了。值得注意的是,過娛論差不多每個時代都出現。中國當今審美生活也在一定范圍內存在“過娛論”,值得指出的是,中國當今的“過娛”,有些不只是“過娛”,還是“造孽”了,如娘化,熱衷“后宮爭寵”等。值得注意的是,它們都打著美學的旗號,然而,實際上是在糟蹋美學。凡此種種,都是在腐蝕人心,敗壞社會風氣。

作為作家、藝術家要時刻將家國置于心中,要有擔當,要有責任,為新時代言偉志,為新社會施教化,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鼓勁吶喊,為新時代新生活新事業寫真創美。

(摘編自陳望衡《中國美學的“家國情懷”》)

1.下列對材料一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美學與西方美學的差異是由不同的政治文化決定的。

B.中國美學中人或自然的神韻是通過外在形式表現出來的。

C.與西方藝術不同,中國藝術的“神韻”是無法用語言表述的。

D.中國傳統美學都是人與自然的親密交往、對話和融合的產物。

2.根據材料二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詩言志”中的“志”是指“家國之志”,不屬于個人,它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B.進行藝術作品的創作,在宣示個人審美情緒外,也要履行好社會審美導師的職能。

C.興寄論在生活中的作用是破“過娛論”,反對放縱聲色之欲、追求奢華,反對娛樂作用。

D.陳子昂不滿于六朝的綺靡之風,故標舉“興寄”,首推“風骨”理論。

3.在下列各選項中,與“興寄”“風骨”無關的一項是()

A.登山見千里,懷古心悠哉。誰言未忘禍,磨滅成塵埃。(陳子昂《感遇·其三十五》)

B.遲遲白日晚,裊裊秋風生。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陳子昂《感遇·其二》)

C.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王璨《七哀詩》)

D.架嶺承金闕,飛橋對石梁。竹密山齋冷,荷開水殿香。(徐陵《奉和簡文帝山齋詩》)

4.請簡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采用的主要論證方法。

5.漢代《毛詩序》提出“詩言志”,還提出“教化”說,請結合材料,分析“言志”與“教化”是如何達成統一的。

江蘇省如皋市如皋中學2022-2023學年高三8月月考語文試題

(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許多人歡喜從道德的觀點來談文藝,從韓昌黎的“文以載道”說起,一直到現代“革命文學”以文學為宣傳的工具上,都是把藝術硬拉回到實用的世界里去。一個鄉下人看戲,看見演曹操的角色扮老奸巨猾的樣子惟妙惟肖,不覺義憤填胸,提刀跳上舞臺,把他殺了,從道德的觀點評藝術的人們都有些類似這位殺曹操的鄉下佬,義氣雖然是義氣,無奈是不得其時,不得其地。他們不知道道德是實際人生的規范,而藝術是與實際人生有距離的。

藝術上有許多地方,乍看起來,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臘和中國舊戲的角色往往戴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時用歌唱的聲調,不像平常說話。埃及雕刻對于人體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波斯圖案畫把人物的肢體加以不自然的扭曲,中世紀“哥特式”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體加以不自然地延長。中國和西方古代的畫都不用遠近陰影。這種藝術上的形式化往往遭淺人唾罵,它固然時有流弊,其實也含有至理。這些風格的創始者都未嘗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們的目的正在使藝術和自然之中有一種距離。說話不押韻,不論平仄,作詩卻要押的,要論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藝術本來是彌補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藝術的最高目的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們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藝術呢

藝術都是主觀的,都是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經過幾分客觀化。藝術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經過反省的蔡文姬在丟開親生子回國時決寫不出《悲憤詩》,杜甫在“入門聞號啕,幼子饑已卒”時決寫不出《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這兩首詩都是“痛定思痛”的結果。藝術家在寫切身的情感時,都必定把它加以客觀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嘗受者退為站在客位的觀賞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經驗放在一種距離以外去看,所以情感盡管深刻,經驗盡管豐富,終不能創造藝術。

(摘編自朱光潛《藝術和實際人生的距離》)

材料二:

藝術就是“人類的一種創造的技能,創造出一種具體的客觀的感覺中的對象,這個對象能引起我們精神界的快樂,并且有悠久的價值”。這是就客觀方面言。若就主觀方面——藝術家的方面——說,藝術就是藝術家的理想情感的具體化、客觀化,所謂自己表現。所以藝術的目的并不是在實用,乃是在純潔的精神的快樂,藝術的起源并不是理性知識的構造,乃是一個民族精神成一個天才的自然沖動的創作。它處處表現民族性或個性。藝術創造的能力乃是根于天成,雖能受理性學識的指導與擴充,但不是專由學術所能造成或完滿的。藝術的源泉是一種極強烈深濃的,不可遏止的情緒,按著超越尋常的想象能力。這種由人性最深處發生的情感,刺激著那想象能力到不可思議的強度,引導著他直覺到普通理性所不能概括的境界,在這一剎那頃間產生的許多復雜的感想情緒的聯絡組織,便成了一個藝術創作的基礎。

藝術的性質,古來說者不一,亞里士多德“藝術是模仿自然”,這話現在已不能完全成立。因藝術雖是需用自然的材料,借以表現,或且取自然的現象做象征,取自然的形體做描寫的對象,但它決不是一味地模仿自然,它自體是一種自由的創造。它從那藝術家的理想情感里發展進化到一個完滿的藝術品,也就同一個生物細胞發展進化到一個完全的生物一樣。所以我后來的觀察,以為藝術并不是模仿自然,因它自己就是一段自然的實現。藝術家創造一個藝術品的過程,就是一段自然創造的過程,并且是一種最高級的、最完滿的自然創造的過程。因為藝術是選擇自然間最適宜的材料,加以理想化、精神化,使它成了人類最高精神的自然的表現。其實各種藝術與自然的關系也很不同。譬如建筑藝術在建作方面就純粹不是取象于自然,乃是隨順著幾何學比例的法則;音樂也不是取象于自然;抒情詩更不是模仿自然,它純粹是抒寫主觀的情緒。

(摘編自宗白華《美學與藝術略談》)

材料三:

藝術家中的古典派,理論家中的理想派,都信奉理想的自然主義,他們承認自然之中有美也有丑。兩只燕子,飛得最快而姿態最輕盈的一只是美的;許多耕牛中,最強壯耐勞的是美的;一個少女和一個老婦,前者是美的。兩個青年,一個氣色紅潤,一個貧血早衰,壯健的是美的。總之,在生物中間,正常的和典型的為美,完滿表現種族特征的為美,發展和諧健全的為美,機能旺盛、精神飽滿的為美。在無生物或自然景色中間,予人以偉大、強烈、繁榮之感的為美。反之,自然的丑是,不合于種族特征的,非典型的,畸形的,早衰的,病弱的。在精神生活方面,反乎一切正常性格的是丑的,例如卑鄙、情怯、強暴、欺詐、淫亂。藝術既是自然的再現,凡是自然的美丑,當然就是藝術的美丑了。

(摘編自得雷《藝術與自然的關系》)

1.下列對材料一和材料二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古人提出“文以載道”,這一創作理論把藝術拉回到實用的世界里去,而忽略了藝術與實際人生是有距離的。

B.從主觀上講,藝術會給人們帶來豐厚的精神財富和悠久的價值,藝術也離不開創的創作自覺和想象能力。

C.藝術創作離不開創情感的主觀流露,但是表述需要客觀化處理,只有站在客觀審視的角度上才能創造藝術。

D.音樂和抒情詩并沒有取象于自然,表明藝術并非一味地模仿自然。藝術本是一種自由的創造,一段自然的實現。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哥特式”教堂的雕像將人物的肢體加以不自然地延長,這種創作師承了埃及雕刻將人體抽象化的表現方式。

B.一個民族精神或一個天才的自然沖動的創作決定了藝術的民族性或個性,因為理性知識對藝術創作影響微弱。

C.藝術家中的古典派和理論家中的理想派,都認為自然存有美丑之分,這種觀點也對其藝術主張產生了影響。

D.在談及藝術與自然的關系時,材料三介紹的“理想的自然主義者”的美學理念,與材料二的觀點基本一致。

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最符合“理想的自然主義”審美的一項是()

A.徐悲鴻畫作《愚公移山》中,魁梧結實的壯年男子,奮力揮錘掘石。

B.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病為美,密則無態。

C.斷橋殘雪,雪殘未消,似有些殘山剩水的荒澀感,成為西湖勝景。

D.在梵高的油畫作品《星月夜》中,天空是漩渦狀的,星云呈現出流動感。

4.材料二在反駁亞里士多德的“模仿說”時論證說服力強,請簡要分析。

5.李白《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兩句千古傳誦。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其蘊含的美學意義的理解。

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包場高級中學2022-2023學年高三上學期開學檢測語文試題

(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7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①創作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作品,關鍵還得立足于自己的文化體系。這個“文化”絕不僅僅是傳統文化,更是基于當下現實的中國當代文化。建筑也好,其他藝術創作領域也好,只有在自身文化土壤滋養下才能不斷生發新的方向,變得豐富而有生命力。

②傳統是什么?傳統是我們的文化之根,是流淌在我們血液中的文化基因。我們是一個有著豐厚文化傳統的國家,也需要建構符合當下情境的中國當代文化。傳承中華文化,是在傳統與當代對接中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現在有一個傾向就是將繼承傳統等同于符號拼貼。前一陣我看到一個節目將昆曲與嘻哈音樂結合在一起,作為中國當代文化介紹給全世界。我很喜歡昆曲,也很關心昆曲在當代的發展,但這樣一種拼貼與混搭讓我感到尷尬和別扭。這種對待傳統的做法現在并不少見。作為一種嘗試未嘗不可,但對文化轉換創新的理解還是太簡單化。對于傳統,我贊成馮友蘭先生提出的“抽象繼承”,即透過物質與非物質遺存去理解傳統的內在精神、價值判斷與認知模式等,將其中仍有生命力的東西融入到今天的價值、思想體系中。中國文化如一條奔騰的大河,它從傳統中來,但必須融合現代的內容、必須對當代問題做出明晰回應。這個千呼萬喚的“中國當代文化”,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它需要建筑設計等各個領域,從自身實踐出發,深入比較反思,轉化創新,這是一個長期的動態發展的過程。

③世界文化已經出現跨文化發展趨勢,中國文化發展也必須順應這一潮流,發展前景如何,取決于我們對不同文化的精神實質能否有較為深入和全面認識。如果只是喊著“民族化”口號,但在什么是傳統、傳統如何與現代結合的問題上沒有深入研究,是“食古不化”;如果只是為他方文化傾倒,不明白最應該向他人學習什么,就是“食洋不化”。“食古不化”造成“復古”,“食洋不化”則導致“模仿”。

④如果我們能夠在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精神基礎上,堅持在全球化語境中的跨文化對話,堅持多元文化視野中自身文化精神建設,實現中國文藝創作突破和創新,大有可期。具體到建筑界,一方面需要我們從建筑本體出發,對現代建筑有清醒全面的了解和認識,另一方面也需要在現代化、全球化語境下解讀傳統,建立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⑤結合中國建筑創作現狀和發展,我一直在思考,能不能從中國哲學出發找到屬于當代中國人對世界、對建筑的認知方式。相對于絕對理性、工具理性,中華文化更強調打通,強調和諧關系,是復雜性、模糊性、多維性、整體性的深度統一。“往來無礙,歸于自然”,在古今中外之間往來無礙、在天地人跟建筑之間往來無礙,這就是由“境界”“意境”“語言”這三個層次構成的建筑理論。其中,以“境界”為哲學本體,就是從自然、自我角度出發,追求主客體和諧共生,追求建筑與大環境“渾然天成”;以“意境”為美學特征,就是要從人的情志和心理感受出發,超越物象束縛,追求“象外之象”“境外之境”,使建筑更具藝術感染力:以“語言”為載體和手段,就是要擺正“語言”在創作中的位置,避免片面追求形式的傾向,同時通過“語言”的不斷轉換創新,追求它與境界、意境的內在契合。至少對我而言,有了這樣相對系統的建筑理念,使我能夠在跨文化對話中自覺追求既有文化品位又有傳統味道,同時符合現代審美要求的建筑設計,努力突破建筑風格、語言和視覺感知局限,向心靈和精神層面延伸。希望建筑能如羅丹所說“像一把發出顫聲的琴”,以它特有的旋律、調式、和聲給人以高層次的美的感受。

⑥快速城鎮化的社會進程、多樣共生的文化背景、“美麗中國”的偉大愿景,這些都是我們考察當代中國建筑設計發展必須面對的現實語境。在這一語境中,理想與困惑并存、挑戰與希望同在,我們應該以具有文化特色的優秀作品,為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做出中國建筑師應有貢獻。

(選編自程泰寧《讓當代創作更具中國氣派》,有刪改)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與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只有立足于傳統文化與當下現實的中國當代文化,才能創作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作品。

B.類似于將昆曲與嘻哈音樂結合的符號拼貼混搭,不是真正的繼承傳統,不值得嘗試。

C.馮友蘭提出的“抽象繼承”,就是將非物質遺存中仍有生命力的內在精神價值判斷與認知模式等東西融入到今天的價值、思想體系中。

D.如果我們能夠在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精神基礎上,堅持在全球化語境中的跨文化對話,堅持多元文化視野中自身文化精神建設,就能實現中國文藝創作突破和創新。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華文化更強調打通,強調和諧關系,是復雜性、模糊性、多維性、整體性的深度統一,對于絕對理性、工具理性,我們要辯證地揚棄。

B.文中的“境界”是指當代中國建筑理論的哲學本體層面,具體而言就是追求建筑與大環境的深度統一件抽象而言,就是從自然、自我角度出發,追求主客體和諧共生。

C.文中的“意境”是指當代中國建筑理論的美學特征層面,就是要從人的情志和心理感受出發,不拘物象束縛,追求“象外之象”“境外之境”。

D.文中的“語言”是指當代中國建筑理論的載體和手段層面,就是把“語言”擺在創作中的中心位置,不斷轉換創新,追求它與境界、意境的內在契合。

3.根據材料內容,下列選項屬于“食洋不化”的一項是()

A.清朝宮廷畫家意大利人郎世寧在圓明園設計建造西洋樓,并創作了《圓明園銅版畫》。

B.19世紀末葉及20世紀初,少數外國建筑家和一些中國留學生將希臘羅馬哥特等式樣似是而非地移植到香港、上海乃至內地。

C.對于中國建筑取一種神秘態度,或含糊地驕傲地用些抽象字句來對外人頌揚它;至于其結構上的美德及真正的藝術上的成功,則非常缺乏了解。

D.將梁思成論述的中國建筑的文法,如斗拱結構、“石作做法”“小木作做法”“彩畫作做法”和“瓦作做法”等繼承并發揚光大。

4.請簡要分析文本的論證特點。

5.請結合文本,探究中國建筑如何才能創作出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優秀作品。

江蘇省徐州市新沂市棋盤中學2022-2023學年高三上學期開學檢測語文試題

(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7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材料一:

中國古代語言規范的核心內容是確立某種語言或方言作為全國通用的交際工具,即以地位規范為主。最早有記載的通用語是“雅言”,即周天子居住地的方言,在各方言中居于較高地位。當時用“雅言”去讀解經文是對讀書人的基本要求。《論語·述而》云:“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春秋戰國時期,全國性通用語已經不復存在。《呂氏春秋·知化》云:“夫齊之與吳也,習俗不同,言語不通。”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馬上著手全國通用語言文字的確立。許慎《說文解字·敘》云:“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也。”秦朝文字規范統一的措施對共同語的確立有很明顯的促進作用。到了漢朝,隨著國家的統一和強盛,語言的統一性大大加強,揚雄《方言》中的“通語”即是可通行于四方的共同語,是以漢朝都城所在地的秦晉方言為基礎發展起來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出現了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導致其語言情況“南染吳越,北雜夷虜”(《顏氏家訓·音辭篇》)。由于洛陽是東漢乃至魏晉時期的政治文化中心,所以洛陽方言的影響非常大,洛陽太學書生誦讀經典的讀書音“洛生詠”享有較高的聲譽,為各方言區人所模仿。顏之推主張“以帝王都邑,參校方俗,考核古今,為之折衷”,也就是以帝王都邑語音作為規范語言的基礎語音,他反復校量,最后取南方金陵語音和北方洛下語音兩相折中,作為南北通用的標準語音。“這種主張,奠定了隋唐統一中國后的語言規范的理論基礎。”隋唐至宋,主要通過頒布官修韻書來確立和推廣通用語的語音標準,比較重要的如《切韻》《唐韻》《廣韻》等。因為洛陽、長安、開封等地區一直是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所以這些地方的方言就具有了通語性質。元朝定都大都以后,學校教學都使用以大都語音為標準音的“天下通語”,國家的主導性或基礎性方言由中原地區向北偏移。明朝和清朝繼續以北京作為都城,北京地區方言作為全國通用語的基礎方言地位進一步鞏固,稱為“官話”。

縱現中國古代語言規范的歷程,語言規范的主要內容就是選擇何種方言作為全國通用語,一般都城所在地方言就成了全國通用語。兩千多年的發展歷程,王朝的都城基本建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及華北平原——西安、洛陽、開封、北京等地,政治上的優勢決定這些地方的方言先后成為全國性的通用語,通用度非常廣,其使用范圍已經不僅僅局限于這些新老都城所在地,而是廣泛存在于華北、東北、西北、西南、江淮等廣大地區,最終成了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基礎方言。

(摘編自劉楚群《當今語言規范觀:中和誠雅》)

材料二:

語言規范的“雅正觀”貫穿古今。現代漢語時期,強調“正”多于強調“雅”,講“規范”多講“雅順”少。在教育普及的當下,在重視文化的當下,既要講“正”又要講“雅”。當然,雅正是就規范而言,對語言本身,對語言生活,則不必也不應強調“純潔”。通過語言規范來匡謬正俗,這種規范觀雖然較為傳統,也常有批評,但仍然在社會上較為流行,也確實是語言生活所需要的。

語言規范的行為,本質上是對語言變項的選擇。語言在歷時發展中,在共時應用中,都會出現變異和分歧,一個語言項目可能形成若干變項。語言變項的存在是常態,是語言豐富發展的一種表現,當然也是語言整合的對象。語言觀范就是對語言生活中存在的語言變項的選擇,就是依照語言發展規律的選擇。認識語言規范的這一性質,樹立語言規范的“選擇觀”,可以從根本上擺正語言規范與語言發展的關系,可以自覺地在語言規范過程中去發現語言發展的新規律。語言規范不是“無事生非”,而是在語言生活中出現了紊亂現象時,需要動用社會之力幫助語言的自組織機制發揮作用,從而使語言生活恢復到新的有序狀態。

語言規范的根本目標是為語言生活服務。“語言生活觀”要求語言規范既要反映語言生活現實,又能引導語言生活向前發展。評價語言規范是否合適,就看它是否客觀反映了語言生活實際,看它能否科學地指導語言生活。

既然如此,了解語言生活,認識語言生活,是做好語言規范的必要條件。語言生活錯綜復雜,常要使用現代的各種觀測方法,比如建立動態流通語料庫,就如同水文監測、氣象監測一樣,利用這一語料庫來監測語言生活的各種變化。觀測語言生活,也包括觀測語言輿情。語言輿情是社會語言意識的重要表現,同時,通過語言輿情也能夠逐浙形成新的語言意識。

一個觀念可以改換一個視角,改換一個視角可以發現一片新的學術視域。在雅正觀、選擇觀、語言生活觀的綜合關照下,我們便會開拓更多新的學術視域,必然會對語言規范有一個更為全面的認識,語言規范研究必然會有一個跨越性的新發展。

(摘編自李宇明《語言規范試說》)

1.下列對材料一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我國最早有記載的通用語是“雅言”,表明確立某種語言或方言全國通用交際工具的地位,是中國古代語言規范的核心內容。

B.用“雅言”解讀經典是對讀書人的基本要求,材料一引用《論語》中的句子,證明全國性通用語在春秋戰國時期已不復存在。

C.秦朝統一天下后,李斯倡導對全國通用文字進行規范統一,這一措施促進了共同語的確立,有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強盛。

D.隋唐以后,通用語確立以顏之推的觀點為理論基礎,歷代政府主要通過頒布官修韻書來確立和推廣通用語的語音標準。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一旦社會動蕩不安,人口出現大規模遷徙,常常會導致各種語言相互融合的情況。

B.憑借政治方面的優勢,古代王朝都城的語言一般更容易成為全國通用語的基礎方言。

C.正確使用各種現代觀測方法幫助我們了解、認識語言生活,就能夠做好語言規范。

D.改換視角,綜合理解語言規范,可以開拓新的學術領域,使語言規范研究跨越發展。

3.下列說法中,“雅言”的內涵與文中相同的一項是()

A.雅言,正言也(孔穎達《正文》)

B.清韻始嘯侶,雅言相與和(孟郊《同溧陽宰送孫秀才》)

C.史之為道也,文士雅言(章學誠《文史通義》)

D.咨諏善道,察納雅言(諸葛亮《出師表》)

4.兩則材料都對語言規范進行論述,側重點有何不同?

5.“凡爾賽”“奧力給”“YYDS”等詞匯已從網絡流行到現實生活的各個領域。請結合材料二,從語言規范的角度,談談你對這一現象的理解。

非文學類文本閱讀

江蘇省泰州市泰州中學2022-2023學年高三上學期開學檢測語文試題

(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7分)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政治的本質,說到底就是協調群體之中的人際關系(這里的“人際關系”的概念是廣義的,既指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關系,也指集團與集團之間的關系)。人是社會性的存在,而不是孤立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既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沖突。協調諸如此類的問題,便是政治的任務。既然中國文化不相信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中國文化中頭等重要的大事,便自然是協調群體之中的人際關系,而不是天人之際的人神關系了。這就是為什么中國文化更重視政治的原因,也就是為什么中國產生并盛行儒家思想的原因。

中國文化這種重視政治、薄于宗教的特征,當然會給中國文學以很大影響。在中國文學的各種體裁中,詩歌是最早被要求與政治發生密切關系的文體。根據傳統的文學觀點,詩歌雖然就其本質而言是抒發個人感情的,但因為個人是生活于群體之中的,而政治的作用也無非就是協調群體之中的人際關系,因而詩歌與政治自然而然地就發生了密切的關系。《毛詩大序》之所以一下子從詩歌的抒情功用談到政治功用,便是因為的意識深處存在著上述思路之故。

類似中國詩歌與政治的這種密切關系,在其他詩歌傳統中是非常罕見的,可以說是中國詩歌的基本特征之一;正如松浦友久指出的:“在比較詩學上,一般認為,‘詩與政治’的課題引起人們的關注始于近代。但在中國詩史上,這卻是自古以來詩學上最為關切的問題之一。并且其中表現的‘詩與政治’的關聯,綜合包括理念與實踐兩個層次,而其傳統又一直延續到今天——這都是無與類比的特殊情況。”

(摘編自邵毅平《詩歌;智慧的水珠》)

材料二:唐代詩歌與政治的關系,體現出某種帶規律性的表征。中國詩史上的一些高潮期,也莫不有它獨特的政治背景。戰國時,楚面臨強秦的威脅,進步愛國力量與腐朽賣國勢力的斗爭,推動屈原的創作,而屈原所經歷的高層政治體驗,則賦予他崇高的歷史使命感和獻身精神。建安時期,曹操政治集團以其進步的政治路線和“唯才是舉”的用人方式,把因黨錮之禍被壓抑冷落的士人,重新推向政治舞臺,激起強烈的功業思想和英雄意識。“雅好慷慨”的建安詩歌,正是得力于這種正面推動。繼唐詩而起的宋詩,發展到北宋中葉,又出現一個繁榮的局面。而其時從仁宗朝慶歷新政,一直到神宗朝王安石變法前后,王朝內部政治斗爭的焦點,是要克服“累世因循末俗之弊”,挽救長期和平發展中潛伏的危機。詩歌界歐、王、蘇、黃等大家,都是在一連串起伏動蕩的政治變革中卷入得很深的人物。

考察詩歌高潮來自政治的推動力,有助于進一步探索文學繁榮發展所需的社會條件。作為中國封建時代正統文學樣式的詩歌,它注定要與封建政治發生密切聯系。政治影響于詩人創作,可以有四種情況;(一)擠占了詩人創作的時間和精力;(二)給詩人以正面鼓舞或推動;(三)打擊壓抑,導致怨悱;(四)詩人被迫害致死,或徹底沉默。(一)和(四)兩種情況只能使創作受損。(二)和(三)兩種情況雖有分別,但對于某些詩人,又常常集于一身。如李白、杜甫之入宮廷,便是始而受激勵,繼而遭壓抑。

一般說來,封建時代的士人,總是先由政治給予某種參與的機會,在參與中有所不遂,才會引起怨悱。導致“長吟哦”的“起且僵”(崛起而后困頓),“起”往往在先,由政治直接給予撥動;“僵”伴隨于后。“起”與“僵”或是單純從某一側面作用于詩歌創作,或是交糅在一起,產生更復雜的影響;或是比較直接地表現為正值,或是要經過創作活動的一番消化轉換,才表現為積極有益的效應。能夠給詩歌創作以強大推動的政治,不在于它有多么清明或穩定,而在于它要能強烈地牽動人心,讓人不斷地感奮起來,發之于吟詠。封建王朝初期,一般號稱盛世,而文學人才可能尚未積累到最豐沛的程度。同時穩定和繁榮不免緩解了士人要求干政的迫切感,詩歌頌美居多,缺乏對政治的深刻介入,藝術上也缺乏由深廣內容帶來的要求變革創新的推動力量。封建王朝末世,往往陷入大動亂。斗爭殘酷,兵禍連結,文教停頓,人才短缺,士人對世亂恐懼回避,詩歌也相應衰敝。東漢末(靈帝朝)、隋末、唐末的情況大體如此。一般性地排除了王朝開國期和衰亂期,再結合詩歌史上幾個興盛階段來看,中國詩歌高潮,總是出現在社會政治比較有活力,能夠吸引人才,并多方面推動士人為較高理想積極追求的時期,而盛唐則是演出了中國歷史上這種時期的最為輝煌的一幕。

(摘編自余恕誠《唐詩風貌》)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文化只相信人而不相信神,使得協調群體中的人際關系成了中國文化中最重要的大事,協調人神關系則不重要。

B.建安時期,因曹操政治集團的推動,受黨錮之禍打擊的士人得以重新走上政治舞臺,他們滿懷功業思想和英雄意識。

C.慶歷新政與王安石變法,意在克服各種弊端、挽救潛在危機,當時的幾位詩壇大家都深深卷入激烈的政治變革之中。

D.文學人才在封建王朝初期一般未積累到最充足程度,同時因時代穩定、社會繁榮,士人參與政治的愿望也不夠強烈。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政治的本質在于協調人際關系,因此應盡最大可能維護各個體、各集團的利益。

B.詩歌雖與政治有密切的關系,但仍然可以抒發個人情感,這是由其本質決定的。

C.戰國時期出現了屈原這樣的大詩人,這與楚國當時復雜的政治形勢有很大關系。

D.封建王朝末世往往天下大亂,這不只是對詩歌發展不利,對文化事業也是災難。

3.下列各項中,最適合作論據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

A.《論語》,“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B.元結主張,詩歌應“極帝王理亂之道,系古人規諷之流”。

C.歐陽修《梅圣俞詩集序》:“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后工也。”

D.王國維認為:“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

4.白居易在《策林·采詩》中建議:“立采詩之官,開諷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這一觀點在古代詩人中很有代表性。請結合材料一對這一觀點加以分析。

5.“詩與政治”相關聯是中國詩歌的傳統之一,中國歷史上詩歌創作的“高潮期”是如何出現的?請根據材料簡要概括。

1.A2.A3.B

4.白居易此句強調詩歌在社會生活中成發揮“補察時政”、“泄導人情”的積極作用;政治的本質是協調人際關系,政治的作用亦然,這就與詩歌發生著密切的關系;詩歌與政治密切相關。

5.獨特的政治背景;政治的推動力;政治的活力性。

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協調人神關系則不重要”錯誤。原文“協調諸如此類的問題,便是政治的任務。既然中國文化不相信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中國文化中頭等重要的大事,便自然是協調群體之中的人際關系,而不是天人之際的人神關系了”可知頭等大事是協調人際關系,但不代表協調人神關系不重要。

故選A。

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分析概括的能力。

A.“因此應盡最大可能維護各個體、各集團的利益”錯誤。原文“政治的本質,說到底就是協調群體之中的人際關系(這里的‘人際關系’的概念是廣義的,既指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關系,也指集團與集團之間的關系)。人是社會性的存在,而不是孤立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既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沖突。協調諸如此類的問題,便是政治的任務”可知,政治的本質,說到底就是協調群體之中的人際關系,這是政治任務,并無說這樣就需要盡可能維護個體、集團的利益。

故選A。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觀點是詩歌與政治的密切關系。

A.是在說以德治國,不符合題意;

B.主張詩歌為政治教化服務,能濟世勸俗,補闕拾遺,“上感于上,下化于下”,符合題意;

C.是說詩人經歷磨難而后創作出好詩,不符合題意;

D.此句是在說詩人看待人生的態度,不符合題意。

故選B。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

白居易此句強調詩歌在社會生活中成發揮“補察時政”、“泄導人情”的積極作用。

原文“政治的本質,說到底就是協調群體之中的人際關系”“在中國文學的各種體裁中,詩歌是最早被要求與政治發生密切關系的文體。根據傳統的文學觀點,詩歌雖然就其本質而言是抒發個人感情的,但因為個人是生活于群體之中的,而政治的作用也無非就是協調群體之中的人際關系,因而詩歌與政治自然而然地就發生了密切的關系”,可知政治的本質是協調人際關系,政治的作用亦然這就與詩歌發生著密切的關系,因此這一觀點與“通其上下之情”有關。

原文“類似中國詩歌與政治的這種密切關系,在其他詩歌傳統中是非常罕見的,可以說是中國詩歌的基本特征之一;但在中國詩史上,這卻是自古以來詩學上最為關切的問題之一。并且其中表現的‘詩與政治’的關聯,綜合包括理念與實踐兩個層次,而其傳統又一直延續到今天——這都是無與類比的特殊情況”詩歌與政治密切相關,故可證明“察其得失之政”。

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原文無論是屈原、曹操政治集團,還是建安詩歌、王安石變法,這都與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有很大的關系,這造就了當時詩人的創作。同樣,詩歌界歐、王、蘇、黃等大家,都是在一連串起伏動蕩的政治變革中卷入得很深的人物。可知詩歌創作的“高潮期”與它獨特的政治背景有關。

原文“考察詩歌高潮來自政治的推動力,有助于進一步探索文學繁榮發展所需的社會條件。作為中國封建時代正統文學樣式的詩歌,它注定要與封建政治發生密切聯系。政治影響于詩人創作,李白、杜甫之入宮廷,便是始而受激勵,繼而遭壓抑”可知詩歌創作的“高潮期”與政治的推動力有很大的關系。

原文“一般性地排除了王朝開國期和衰亂期,再結合詩歌史上幾個興盛階段來看,中國詩歌高潮,總是出現在社會政治比較有活力,能夠吸引人才,并多方面推動士人為較高理想積極追求的時期,而盛唐則是演出了中國歷史上這種時期的最為輝煌的一幕”可知詩歌創作的“高潮期”與政治的活力性有關。

江蘇省常州市三中2022-2023學年高三上學期開學檢測語文試題

(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園林命名之最高標準,張岱已明言“無有一字入俗”,這也是園林命名同現代的“主題園”的區別。后者僅僅指出命名是表述景致的某一主題思想,而園林命名的關鍵卻不只在于“主題”,更在于雅俗。有人認為使用古人典故就是“不俗”了,《紅樓夢》第十七回中以兩處題名指出了這一觀念的問題。在“曲徑通幽”,寶玉言之“編新不如述舊,刻古終勝雕今”,這自然是常說的“古雅”了;而在“沁芳橋”,寶玉又不喜歡別人那些“述古”的名字了。通觀全篇,其所涉用典之俗的問題大抵有三:一曰陳舊,二曰犯忌,三曰“不中”。

所謂陳舊,就是用典太過俗濫,了無新意。如眾人到了瀟湘館時,論此處匾該題四字。有人說:“淇水遺風。”賈政道:“俗。”又一個道:“睢園遺跡。”賈政道:“也俗。”二者一處用《詩經·衛風·淇奧》“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典;另一處用睢園,即漢梁孝王“綠竹蔭渚”的菟園之典,都同瀟湘館最點景的物“竹”有關,也算應題,為何被政老稱“俗”呢?主要在于,這兩個典故是文人看到“竹”最容易想到的典故,幾乎已經是陳詞濫調了,而由自我妙思所感知的此處景致之獨特也自然不可見了。

犯忌者,多是同政事人情相悖之意。這看似同雅俗無關,但所“雅”者,乃是寓于此間而得其遺世獨立之精神;若不能意會禁忌之“度”,便是同時俗產生了沖突,難得獨我之幽趣了。一犯在違制。如“蓼汀花溆”一景,有人擬出“秦人舊舍”,寶玉立即指出“背謬了”,桃花源之典故,本是講“為避秦亂”而隱居的一村人,他們皆“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無疑暗藏著對政治的不滿。二犯在重名。“稻香村”最初有人題名“杏花村”獲得眾人贊賞,賈政卻向眾人道:“‘杏花村’固佳,只是犯了正名,村名直待請名方可。”三犯在“頹喪”。在蘅蕪苑一處擬聯,有人道:“麝蘭芳靄斜陽院,杜若香飄明月洲。”眾人指出“斜陽”二字不妥,那人便引古詩“蘼蕪滿院泣斜陽”句,眾人皆云:“頹喪,頹喪!”

所謂“不中”,就是本來顯然需要提及的點題景物,沒有說準或者說漏了,或者明明沒有的景致,卻在匾額和對聯中生造出來。前者如怡紅院之處,有人提出“蕉鶴”,有人提“崇光泛彩”,寶玉就說“此處蕉棠兩植,其意暗蓄‘紅’‘綠’二字在內。若只說蕉,則棠無著落,若只說棠,蕉亦無著落”。后者如在蘅蕪苑中清客們的“麝蘭芳靄斜陽院,杜若香飄明月洲”“三徑香風飄玉蕙,一庭明月照金蘭”二聯。說“不中”是“俗”,似乎也有些不妥,但是“俗”并不只針對文辭不美,還針對那些華美卻不切景的辭藻。真正的“命名”乃是根據“此景”各種幽致深蘊而從生命經驗中流露出來,而非為了炫耀自己的文學才華而生搬硬造出來的。

從根本上講,“不入俗”之難在于不能回到自我觀照的世界中來,而只在“外部”的典故、概念和比擬中打轉。在這一回中,尤其彰顯寶玉才華的,或者說特別表露出“雅”的含義的,是連賈政也比較欣賞的“沁芳”橋之命名以及“蘅芷清芬”的對聯。“沁芳”之名擬出后,賈政的態度是“拈須點頭不語”,脂評“六字是嚴父大露悅容也”。寶玉在評價前人時已提出,“雅”雖要切景,但卻不能太“實”,而是要“蘊藉含蓄”;而其“含蓄”處,卻是一種真正的“實在”。之所以“含蓄”,乃在于命名不能是對眼前景致的一般描述或比擬,而要將自我的生命經驗沉浸于作為整體的園中世界,并前追古人之生命,將之也化入此刻自我的生命中來。

所謂“無有一字入俗”,其實就是將自我作為存在者的“主人”去面對真實的世界,面對真實的此刻的顯現。然而古今鮮有人可做到極致,又知這一“真實”是極難尋找的。這一回的敘事展現出,對真實的意義的尋找乃是基于對許多“不真”的表述的滌除與反省,在這種反省之后重新回歸到本真的存在中來,回歸到在此的自我中來,世界的“真”便從被遮蔽的俗套和成見中顯露現身了。

(摘編自李溪《以意造園,復以園造意:從〈紅樓夢〉第十七回看文人園林》)

材料二:

中國古代園林是文人讀書治學的場地、修身養性的樂土、結社雅集的處所和文學創作的基地。中國園林的文學書寫種類多樣,異彩紛呈。園林中的建筑題名、匾額、對聯和刻石等或取材于著名詩文,或出自文人之手。文學史上眾多美文意境與文學家的高雅情致,皆成為中國古代園林的造景依據。拙政園來源于陶淵明《歸園田居》的“守拙歸園田”;滄浪亭的“滄浪”二字取自屈原《漁父》中的典故,園中臨水的“觀魚處”得名于《莊子》“觀魚于濠梁之上”;頤和園后山“看云起時”出自王維《終南別業》“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拙政園“留聽閣”用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兗》“留得枯荷聽雨聲”的詩意。園林中的對聯、刻石對仗工整,寓意深遠。留園五峰仙館題有“雨后靜觀山意思,風前閑看月精神”,這與李白《獨坐敬亭山》中“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有異曲同工之妙。園林散文、題園詩賦是古典文學與園林的另一種結合形式,如《阿房宮賦》《醉翁亭記》《岳陽樓記》等,都是流傳千古的名篇。湯顯祖筆下的“牡丹亭”和曹雪芹筆下“大觀園”更是將中國園林的文學書寫推向了高潮。

(摘編自袁圓《從〈紅樓夢〉大觀園看中國古代園林的文學書寫》)

材料三:

說著,進入石洞來。只見佳木蘢蔥,奇花熌灼,一帶清流,從花木深處曲折瀉于石隙之下。再進數步,漸向北邊,平坦寬豁,兩邊飛樓插空,雕甍繡檻,皆隱于山坳樹杪之間。俯而視之,則清溪瀉雪,石磴穿云,白石為欄,環抱池沿,石橋三港,獸面銜吐。橋上有亭。賈政與諸人上了亭子,倚欄坐了,因問:“諸公以何題此?”諸人都道:“當日歐陽公《醉翁亭記》有云‘有亭翼然’,就名‘翼然’。”賈政笑道:“‘翼然’雖佳,但此亭壓水而成,還須偏于水題方稱。依我拙裁,歐陽公之‘瀉出于兩峰之間’,竟用他這一個‘瀉’字。”有一客道:“是極。竟是‘瀉玉’二字妙。”賈政拈髯尋思,因抬頭見寶玉侍側,便笑命他也擬一個來。

寶玉聽說,連忙回道:“老爺方才所議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當日歐陽公題釀泉用一‘瀉’字,則妥,今日此泉若亦用‘瀉’字,則覺不妥。況此處雖云省親駐蹕別墅,亦當入于應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覺粗陋不雅。求再擬較此蘊籍含蓄者。”賈政笑道:“諸公聽此論若何?方才眾人編新,你又說不如述古,如今我們述古,你又說粗陋不妥。你且說你的來我聽。”寶玉道:“有用‘瀉玉’二字,則莫若‘沁芳’二字,豈不新雅?”賈政拈髯點頭不語。

(節選自《紅樓夢》第十七回)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因為認識到園林命名的關鍵因素,張岱提出了“無有一字入俗”的園林命名的最高標準。

B.“淇水遺風”“睢園遺跡”被認定為“俗”,這兩個典故是文人看到竹最容易想到的。

C.“稻香村“擬題“杏花村”獲贊賞,賈政卻認為不宜用“杏花村”這類已有實指的名字。

D.《紅樓夢》第十七回中對大觀園各處命名的品評鑒賞,依據的一個重要原則是雅俗之辨。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園林中匾額和對聯為了追求文辭華美,從而生造出此地沒有的景致,這不應該歸于“俗”的命名方式。

B.《紅樓夢》第十七回中關于匾額和對聯命名的記述,展現了園林命名是如何在一種細致的審思及體悟中誕生的過程。

C.蘅蕪苑處寶玉化用舊聯擬對“吟成豆蔻詩猶艷,睡足酴醾夢亦香”是為了證明“編新不如述舊”的觀點。

D.頤和園后山“看云起時”因為出自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詩句,會引起游人“不中”的感受。

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屬于“中國園林的文學書寫”的一項是()

A.宋代司馬光定制過一套古代衣冠,“入獨樂園,則衣之”,表述對董仲舒、陶淵明、王子猷、白居易等七位先賢的敬慕。

B.“園林文學”是園林類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掌握園林文學的基本知識對于培養園林類專業學生的文學素養起著重要的作用。

C.古典園林中洞門有種“穿越”性,“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與古人造園反復借用的“桃花源”意境有關。

D.未來的園林設計建造者,要想提高園林藝術的理論水平,必須廣泛地閱讀中國古典園林文學,站在更高層次上來鳥瞰園林藝術自身。

4.請簡要分析材料一第一段的論證思路。

5.《紅樓夢》第十七回中,橋上亭的擬名先是“翼然”,后改擬為“瀉玉”,最后改擬為“沁芳”。請結合材料觀點,談談你對此的理解。

1.A2.B3.C

4.首先通過引用張岱名言以及與現代“主題園”的對比,表明園林命名的關鍵在于雅俗;然后以“曲徑通幽”和“沁芳橋”兩處命名為例駁斥使用古人典故就是“不俗”的認識,指出《紅樓夢》第十七回所涉園林命名用典之俗有三個角度。

5.(1)“翼然”有“不中”的缺點,不如“瀉玉”更切合實際;

(2)“瀉玉”粗陋不雅,犯在違制;

(3)“沁芳”既切景又沒有太“實”,做到了“蘊藉含蓄”,體現出了“雅”的真意。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材料內容的能力。

A.“因為……張岱提出了……”錯誤,強加因果,材料一第一段只是說“園林命名之最高標準,張岱已明言‘無有一字入俗’,……后者僅僅指出命名是表述景致的某一主題思想,而園林命名的關鍵卻不只在于‘主題’”,可見張岱提出這一標準與是否認識到園林命名關鍵并無因果關系。

故選A。

本題考查學生概括分析材料內容的能力。

A.“這不應該歸于‘俗’的命名方式”錯誤,由材料一第四段“‘俗’并不只針對文辭不美,還針對那些華美卻不切景的辭藻”可知,這種為了追求文辭華美生造出此地沒有的景致也應該歸于“俗”。

C.“是為了證明‘編新不如述舊’的觀點”錯誤,由材料一第四段“所謂‘不中’,就是本來顯然需要提及的點題景物,沒有說準或者說滿了,或者明明沒有的景致,卻在匾額和對聯中生造出來”“如在蘅蕪苑中……‘俗’并不只針對文辭不美,還針對那些華美卻不切景的辭藻。真正的‘命名’乃是根據‘此景’各種幽致深蘊而從生命經驗中流露出來,而非為了炫耀自己的文學才華而生搬硬造出來的”可知,蘅蕪苑處寶玉化用舊聯擬對“吟成豆蔻詩猶艷,睡足荼蘼夢亦香”是為了證明用典要“中”,即根據景來命名。

D.“……因為……會引起游人‘不中’的感受”錯誤,根據材料二“文學史上眾多美文意境與文學家的高雅情致,皆成為中國古代園林的造景依據……頤和園后山‘看云起時’出自王維《終南別業》‘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可知,應該給人“中”的感受。

故選B。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

材料二中提到中國園林的文學書寫,如“中國園林的文學書寫種類多樣,異彩紛呈。園林中的建筑題名、匾額、對聯和刻石等或取材于著名詩文,或出自文人之手。文學史上眾多美文意境與文學家的高雅情致,皆成為中國古代園林的造景依據”。

A.是司馬光對先賢的敬慕,與園林造景無關。

B.是“園林文學”的概念知識,與園林造景和詩文關系無關。

C.洞門“穿越性”是以“桃花源”意境有關,屬于中國園林的文學書寫。

D.是對園林設計建造者的要求,與園林造景和詩文關系無關。

故選C。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共四句話,第一句“園林命名之最高標準,張岱已明言……這也是園林命名同現代的‘主題園’的區別”,這是引用張岱的名言,同時將張岱的觀點和現代“主題園”進行比較;第二句指出二者的區別點,“后者……而園林命名的關鍵……更在于雅俗”,指出園林命名的關鍵在“雅俗”,這兩句為第一層。

第三句先指出“有人認為使用古人典故就是‘不俗’了”,接著列舉《紅樓夢》第十七回中兩處題名駁斥這一觀點,最后以“通觀全篇,其所涉用典之俗的問題大抵有三:一曰陳舊,二曰犯忌,三曰‘不中’”指出《紅樓夢》中所涉用典之俗的三大問題,這是第二部分。

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

由題干可知,考生需要先知道園林命名的規則,然后結合具體的名字進行分析。

如材料一中提到園林命名要“雅”,用典要有新意;不能“犯忌”,一犯在違制,二犯在重名,三犯在“頹喪”;不能“不中”,就是要切合景物;不能太“實”,要含蓄。

再看材料三第一段中,當諸人認為當名“翼然”時,“翼然”是指“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的樣子”,而賈政說“但此亭壓水而成,還須偏于水題方稱”,可見這“翼然”與此處景致特點不合,也就是犯了“不中”這一條,所以從“中”這一方面來看,就不如“瀉玉”更切合景致;第二段中寶玉認為“今日此泉若亦用‘瀉’字,則覺不妥。況此處雖云省親駐蹕別墅,亦當入于應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覺粗陋不雅”,可見這“瀉玉”粗陋不雅,犯了違制這一條;結合“求再擬較此蘊籍含蓄者”“莫若‘沁芳’二字,豈不新雅”可知,這“沁芳”切合此處景觀,同時又含蓄蘊藉,非常雅致。

江蘇省鹽城市伍佑中學2022-2023學年高三上學期開學檢測語文試題

(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7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中國美學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獨具特色的美學。這里所說的中國美學,包括中國古代美學、中國近代美學和中國現代美學。中國古代美學是一種傳統形態的美學,中國近代美學是一種過渡形態的美學,中國現代美學則是一種開放形態的美學。三者雖有各自的特點,但又有一脈貫穿的基本精神。這些基本精神也就是中國美學的基本特色。

西方美學與我們不同,它是建立在“人與人關系”上的。這種差異不是由美學決定的,而是由文化決定的。中國文化從本質上看,是一種農業文化。中國文人與大自然有著深厚的情緣。他們認為,大自然是朋友,是最美的事物,是可以怡情悅性的審美場所。中國傳統美學就是以“人與自然的審美關系”為原點建構起來的。諸如“情景”“意象”“意境”“物色”等美學范疇,又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神與物游”“感物動心”和“借彼物理,抒我心胸”等美學思想,都是人與自然的親密交往、對話和融合的產物,由此形成了中國美學的一種特色。

西方美學重在求“本質”,中國美學則重在求“神韻”。在中國美學中,“神韻”是一個很難界定的概念。南北朝時,“神韻”一詞只是用在對于人物的審美評價中,指人的氣質美和風度美;后來也用在對大自然和藝術的審美中,前者指神態美,后者指韻味美。無論是人的神韻,還是自然的神韻和藝術的神韻,都是指審美對象內在的生命、精神和意蘊。它是通過外在形式如“形”或“象”表現出來的。但是,它與西方美學的“思想”“情感”和“意義”又不相同。西方藝術中的“思想”“情感”和“意義”是可以用語言來表述的,而中國藝術的“神韻”則是用語言難以表述的。

中國美學家談論“美”的問題,大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