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則》教案教學設計_第1頁
《論語十則》教案教學設計_第2頁
《論語十則》教案教學設計_第3頁
《論語十則》教案教學設計_第4頁
《論語十則》教案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語十則》教案教學設計《論語十則》教案教學設計「篇一」【學習目標】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論語》,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張。二、翻譯文句,積累重點詞語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重點難點】重點:目標二難點:目標三、目標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張。【課時數】二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導入《論語》是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典著作。孔子的言行涉及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等諸多方面,為歷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我們可以辯證學習,學習其中的精華。二、預習檢測1、復述孔子及《論語》的相關常識要點。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人。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帶領弟子周游列國14年。孔子還是一位古文獻整理家,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集,成書于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2、朗讀選文。三、研習文本。(一)自主學習請借助注釋及工具書,自主翻譯選文,在課本上標注重要詞語,并針對選文的內容作批注。疑難問題,做好記錄。(二)合作解疑1、請在小組內交流學習成果,以段落為單位,逐詞解釋,口頭翻譯,每人主講一段。2、請提交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難,討論探究,嘗試解決。3、仍未達成一致的疑難問題,由提交者統一在全員解疑環節提交求解。【參考譯文】第一章:孔子說:“君子吃東西不追求飽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對工作勤奮敏捷,說話卻謹慎;接近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并向他學習,糾正自己的缺點,就可以稱得上是好學了。”第二章:孔子說:“做人如果沒有仁德,怎么對待禮儀制度呢?做人如果沒有仁德,怎么對待音樂呢?”第三章:孔子說:“早晨能夠得知真理,即使當晚死去,也沒有遺憾。”第四章:孔子說:“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懂得小利。”第五章:孔子說:“看見賢人就應該想著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沒有類似的毛病。”第六章:孔子說:“質樸多于文采就難免顯得粗野,文采超過了質樸又難免流于虛浮,文采和質樸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這才能成為君子。”第七章: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剛毅,因為他肩負的任務重大而路程遙遠。把實現仁德作為自己的任務,難道不是重大嗎?到死方才停止下來,難道不是遙遠嗎?”第八章:孔子說:“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是我自己要停下來的。又好比平整土地,雖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決心繼續,還是要自己去干的。”第九章:孔子說:“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憂愁,勇敢的人不畏懼。”第十章:顏淵問什么是仁。孔子說:“抑制自己,使言語和行動都走到禮上來,就是仁。一旦做到了這些,天下的人都會稱許你有仁德。實行仁德要靠自己,難道是靠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仁德的具體途徑。”孔子說:“不合禮的事不看,不合禮的事不聽,不合禮的事不言,不合禮的事不做。”顏淵說:“我雖然不聰敏,請讓我照這些話去做。”第十一章:子貢問道:“有一個可以終身奉行的字嗎?”孔子說、“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給別人。”第十二章:孔子說:“學生們為什么沒有人學詩呢?詩可以激發心志,可以提高觀察力,可以培養群體觀念,可以學得諷刺方法。近則可以用其中的道理來侍奉父母;遠可以用來侍奉君主,還可以多認識鳥獸草木的名稱。”(三)全員解疑由各小組提出疑問,全班同學和老師一起解決問題。第二課時一、復習鞏固二、文本探究1、請概括各章所蘊涵的道理。(1)小組探究,理解各章的主旨。(2)合作交流,概括各章蘊涵的道理。【明確】一、孔子認為,作為一個君子,為學要修身養性,安貧樂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斷向有道之人學習,做事要勤勉,要盡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本章議論“什么是好學”,四句話,前兩個方面說不要做什么,后兩個方面說要做什么,做到這四點就是好學。凸顯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質為基點的教育思想。二、孔子講了仁與禮、樂的關系,指出禮、樂的核心與根本是仁,沒有仁德的人,根本談不上什么禮、樂的問題。人而不仁,禮對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樂對他有什么用?這里即是說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禮樂的。三、闡述了孔子執著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為追求真理而獻身的犧牲精神。真理,是每個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標,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價。四、闡明了孔子關于君子與小人不同的義利觀。小人追求個人利益,而君子亦會追求個人利益,但會先考慮所得是否合于道義,以義為原則來規范自己的行為。五、自我反省是道德修養的一種方法,經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雜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點,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說明在一個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學問,提高道德修養的過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六、它高度概括了文與質的合理互補關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與質是對立統一、相輔相成的。只有文、質雙修,才能成為合格的君子。七、曾子認為讀書人應該具備剛毅的品格,因為只有具備了這種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廢,才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的愿望。八、孔子運用“堆土成山”與“填土平地”這兩比喻,說明了功虧一簣與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鼓勵自己和學生們,無論是做學問,還是為人處世,都應自覺自愿地堅持下去。如若半途而廢,只會前功盡棄,留下終身遺憾。九、孔子認為,一個人要達成完美的人格修養,智、仁、勇缺一不可,它們是君子的基本品質。有智慧的人能將事理看得明白透徹,所以不會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樂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憂慮。有勇氣的人不畏懼困難,見義勇為,所以不懼。十、孔子闡述了對“仁”的內涵的理解及如何通過自己的行動來實現“仁”。“仁”的.關鍵是克己復禮,具體是要“視、聽、言、動”都符合禮。十一、孔子認為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終身奉行的原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說的也是思想品德修養,強調“修己”。十二、孔子重視《詩經》的教化作用。在《論語》中,孔子不僅多次引用《詩經》來說明自己的觀點,還多次強調《詩經》在為人處世上的重要作用,教誨弟子要學《詩》。在這里,孔子再次向弟子提出學《詩》的重要意義。學《詩》至少有上面所列舉的六種好處,因而孔子特別強調要好好學習。2、請結合現實說說學習選文得到的啟示。【提示】結合文本內容,聯系現實生活,談個人的感受。三、拓展延伸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張孔子是儒家創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禮”。1、孔子主張禮治,反對法治。禮的意義在古代甚為廣泛,指國際間交際的禮節儀式,貴族的冠、婚、喪、祭、餮等典禮,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規范等。孔子說:“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后繼周者,雖百代可知也。”(《論語學而》)似乎周禮是千秋不變的規范。晉國鑄了刑鼎,他尖銳地反對,說:“晉其亡乎,失其度矣。”2、在經濟方面,他反對封建的田賦制度而極力維護西周以來的田賦制度。《左傳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賦,使冉有訪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日:‘君子之行也,度于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如是則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禮,而貪冒無厭,則雖以田賦,將又不足。且子季孫若欲行爾法,則周公之典在;若欲茍而行,又何妨焉’。”3、孔子主張維護等級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種合乎“禮”的等級制度。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跏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4、孔子主張克己復禮。《論語顏淵》記載:“顏淵問仁。子日:‘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又問“克己復禮”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5、在倫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張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據周禮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勞動者。孔子說:“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論語憲問》)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義,是比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6、在教育上,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7、在品德方面,他主張“寬、恥、信、敏、惠、溫、良、恭、儉、讓”等。8、在哲學上,孔子主張天命觀。孔子主張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圍困,他說:“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在孔子看來,“天”是宇宙萬物無言的主宰者。孔子認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說話做事的。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他把恢復周禮看做是自己的歷史使命,說:“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論語子罕》)三、整理總結四、背誦課文。五、布置作業:完成課后檢測。《論語十則》教案教學設計「篇二」論

語教學目的:

1.體會學習的態度和方法。

2.了解古代語錄體散文的特點。

3.誦讀欣賞。

教學重點難點:

1.掌握基本字詞的含義

2.理解其中蘊涵的思想內容。

課前準備:

1.布置學生搜集有關古人談學習的'成語、明言警句,課上交流。

2.準備本課的朗讀磁帶,收錄機。

3.《論語》、孔子等有關文化常識。

教學時數:一課時。

學法指導:指導朗讀,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體會含義。背誦、積累,要求熟讀成誦,正確默寫,并能靈活運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有關古人談學習的成語、明言警句,抓住其中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溫故知新”“不恥下問”“舉一反三”等成語引入《論語》。

(二)、教師簡介《論語》、孔子等有關文化常識。播放朗讀磁帶,指導學生自讀課文,并要求學生利用工具書解決字詞問題。

(三)、誦讀欣賞。

1.學生齊讀。

2.教師針對齊讀中存在的問題一一指正;范讀;領讀。

3.聽朗讀磁帶,自讀兩遍;齊背一遍。

4.教師指導美讀,指名學生朗讀。

(四)、指名學生翻譯。教師適當點撥,扼要分析,最后歸納總結。

(五)、鞏固。進行背誦默寫比賽。《論語十則》教案教學設計「篇三」教學目標1.學會2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文言文的讀法。3.仔細體會四則語錄的深刻含義。教學重點理解四則語錄的含義,感受文言文獨有的語言精煉的特點。教學準備課前可閱讀《論語》。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故事激趣,導入新課同學們,你們知道宋朝的開國宰相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嗎?誰愿意給大家講講?(初步了解孔子及《論語》,導入課文。)二、初讀課文,正確流利1.根據課后注音輕聲讀文,達到讀音準確。2.指名讀課文。3.學生互相訂正,達到“正確”這一目標。4.學生再練習朗讀,不僅要求讀音正確,還要注意文言文語言簡練的特點,掌握好句子停頓,可以同桌進行討論,在書上做標記,并相互指導。5.指名讀課文,全班評價6.出示課文范例,再引導學生練習朗讀。7.不同形式引導學生朗讀。三、深入讀文,理解內容。1.《論語》四則講的都是為學的內容,談了哪些關于學習的問題呢?同學們先根據課后注釋理順文章大意,再來思考這個問題。2.引導學生逐句理解課文,注意讀講結合,主要依前面的關于本文的譯文進行講解。3.現在我們來想想,課文中談到了哪些關于學習的問題呢?你有哪些自己的想法或感受?4.請大家帶著自己的體會再讀文章。5.嘗試著背誦。四、延伸1.你還了解哪些先哲語錄呢?2.回憶一下有關自己學習的事,并聯系這篇課文談談今后自己將如何學習。五、作業1.背誦課文。2.積累一些有益的先哲語錄。板書設計《論語》四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十則》教案教學設計「篇四」教學目的一、了解孔子反對國君進行武力征伐,主張禮治,即用以德服人的觀點和加強教化的方法。認識孔子雖遭挫折,仍不逃避現實,爭取參政,“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積極的人生態度。二、體會《論語》的語言特點:運用譬喻、引用等修辭手段,富于變化,敘事與議論結合,語言簡潔,且多警策,很有說服力。三、背記一些千古傳誦的語句,如“既來之,則安之”,等等。教學設想一、教學重點:文中所反映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態度及文章的語言特點。二、教學難點:(1)對孔子政治主張的出發點的理解;(2)對兩篇對話體議論文談話的層次的理解。三、引導學生反復閱讀課文,借助工具書和課文注解譯述大意,把握主旨。教學時數

二教時第一教時教學內容講讀《季氏將伐顓臾》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同學們:初中階段我們學過《論語》六則語錄,誰能為大家背誦幾條(或幾句)?(學生背誦后轉入新課)今天,我們來學習《論語》二則中的一則。板書課題:《季氏將伐顓臾》引導學生看〔預習提示〕和注釋①。教師補充: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以“仁”為核心,倡導仁者“愛人”,提倡“忠恕”之道;強調“復禮”與“正名”,以維護貴族等級秩序。反對苛政和武力征伐,主張實行禮治,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的觀點。為宣傳其主張,曾率領門人弟子周游列國,游說諸侯。晚年致力于教育工作,整理、研究古典文化,并做出了卓越的成績,同時也培養了一大批有學問有才干的學生。二、指導預習1.學生默讀課文,查字典、看注解,讀準加黑字并解釋幾個固定句式。顓臾(zhuān

yú)

虎兕(sì)

(xiá)

櫝(dú)“無乃與”

“何以為”2.思考:(1)文章中,孔子提出幾個問題?孔子抱著怎樣的觀點?(2)從本文看,孔子是怎樣一個人?三、研習新課1.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全文)2.講讀第1段(1)指名學生口譯第1自然段(2)講解重點字句:①“無乃爾是過與”這不是你的過錯嗎?反問句。“無乃與”是固定句式,表委婉語氣,相當于“豈不是嗎”“恐怕(是)吧”。“無”、“乃”,即“不”、“是”,“與”是疑問語氣助詞。爾,你,指冉有,賓語前置。過,動詞,歸罪之意。與,通“歟”。是,賓語提前的標志。②“何以伐為”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為”疑問句式。(3)教師提問,引導學生作答。①第1段寫什么內容?第1段寫孔子反對他的弟子討伐顓臾。分析:第一句,介紹了談話的政治背景:季氏將伐顓臾。第二句,交代冉有和季路作為季氏的家臣。把消息告知他們的老師。孔子的談話提出兩點看法:一是季氏討伐顓臾是冉有的過錯;一是季氏討伐顓臾是錯誤的.。②孔子為什么說季氏討伐顓臾是冉求的過錯?孔子認為季氏討伐顓臾是錯誤的,其理由是什么?第一問:作為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季路義不容辭地應制止季氏這種不仁不義的做法。第二問:孔子的理由有三:一是顓臾乃先王封國(“以為東蒙主”),不可伐;一是顓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一是顓臾乃社稷之臣,非季氏所當伐。3.講讀第2段(1)指名學生試譯第2段,教師訂正。(2)講解字詞難點:“夫子欲之”的“之”,代詞,指討伐顓臾。“持”,扶持;“顛”,倒下。(3)教師提問,學生作答孔子第二次談話中引周任的話和以虎兕、龜玉等為喻表明什么觀點?孔子認為冉有、季路對季氏的行為應負有責任。分析:孔子對冉有的自我辯解給予反駁,認為他不是稱職之臣。文中用虎兕比喻季康子要對顓臾動干戈,龜玉是比喻顓臾將要遭災。4.講讀第3段(1)講解重點字詞句:①“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蓋”表語氣的情態副詞,常放在句首表提示語氣。無,沒有(無所謂)。傾,傾覆。②“既來之,則安之”遠方的人已經來歸附了,就應當加以安撫,使其能安定居住下來。來、安,都是使動詞。③“蕭墻”見注。現有成語“禍起蕭墻”。(2)指名學生翻譯第3段。(3)教師提問,引導學生作答。①本段寫什么內容?寫孔子進一步駁斥冉有,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②孔子提出了自己的根本的政治主張,從課文中找出原文作答。“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③請找出表現孔子高度政治敏感和政治見地的一個語句。“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5.小結本文是一篇對話體議論文。寫孔子與其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對話,而主要是孔子與冉有的對話。對話中,冉有的觀點表達得比較委婉,孔子的觀點卻頗為鮮明,顯得慷慨激昂。孔子認為財富不均、社會不安是國家之患,主張修文德,以德服人;反對謀動干戈,進行武力征伐。不過,孔子的政治主張的根本出發點是為了維護奴隸制的社會秩序。本文篇幅短小精悍,冉有為季氏辯解,孔子逐層反駁,談話極有層次,并引用成語,運用比較,增強了說服力。四、練習1.解釋下列加黑字:①季氏將有事于顓臾②虎兕出于柙③龜玉毀于櫝中④冉有季路見于孔子2.翻譯下列句子: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②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③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參考答案:1.①對;②從;③在;④介詞,引出對象,不譯。2.略)五、板書季氏將伐顓臾一、孔子反對討伐顓臾三、孔子駁斥冉有,提出觀點政治主張:實行禮治,以德服人第二教時教學內容講讀《荷丈人》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季氏將伐顓臾》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態度。今天我們來學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態度的文章。板書課題:《荷丈人》二、指導預習1.默讀課文,細看注解,基本讀懂課文。2.在課本上補寫出第一段省略的成分。3.課文共兩段,分別運用了什么表達方式?4.本文反映了孔子什么樣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態度?三、研習新課1.指名學生試譯第1段(1)解難:①“子路從而后”子路跟著孔子出行,落在孔子后面。從,跟隨,“從”后面省略了“孔子”;后,方位名詞用作動詞,落后之意。②“以杖荷”以,介詞,用;荷(hè),肩負;(diào),除草的農具。③“四體”,四肢。④“食(sì)之”,請他吃飯。食,“請吃”。(2)教師提問,引導學生作答①荷丈人是怎樣一個人?荷丈人是一個隱者。隱者,一般屬于道家學派。道家主張清靜無為,主張避世,主張“小國寡民”。在他們看來,孔子到處奔波,試圖整治天下,是“知其不可而為之”。②子路對荷丈人的態度如何?子路見此人出語不凡,于是恭恭敬敬地站在那里。(“子路拱而立”)③荷丈人留子路住在他家,殺雞做飯給子路吃,又叫他的兩個兒子出來相見,有何用意?荷丈人開始對子路很氣憤,很驕傲,見子路對他恭恭敬敬,又熱情地接待他。這是有用意的,是向子路展示田園生活的寧靜、安閑、團聚。實際上也向子路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張,即清靜無為,隱居避安。④孔子為什么要命令子路再回去見荷丈人?孔子深知道家學者們的主張。命令子路“反見之”,是想告之以君臣之義。2.講讀第2段(1)指名學生翻譯第2段(2)講解重點字詞:①“潔”,形容詞用作使動詞。②“大倫”,指君臣之義。(3)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請同學們在第2段中找出最能反映孔子政治主張的語句。最能反映孔子政治主張的語句是:不仕無義。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4)歧義辨釋:第2段就課文看,是寫子路回來所發的一通君臣大義的議論。另一說法:“子路”下有“反子”二字,即“子路反,子曰”,這一段議論似乎應該是孔子的話。此說是有道理的。3.歸結全文課文分兩部分,即兩段。第1段以敘為主,敘述子路遇到荷丈人的情況。第2段是子路對“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的一番議論。在儒家看來,君臣之間是恩義關系:君對臣有恩(賜其奉祿),臣對君就應有義(守其大義)。所以,荷丈人這樣有才能、有學識的人就應該出來做官,幫助君主平定天下,這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所以說:“不仕無義”。他們認為:連長幼之間的禮節都不可廢除,君臣之間的大義怎么可廢除呢?荷丈人為了在亂世之中保持自己潔白之身,卻忘記了君臣之間的大倫,是錯誤的。這是因為君子出仕,不過是為了踐行這種君臣的大義,即使自己的學說不被當政者采納,也應該出仕,繼續做出不懈的努力。孔子認為,不逃避現實,積極行道,是人臣應盡的職責。這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態度,比起隱士來是積極的。四、練習1.指導學生完成“思考和練習”一。2.在下列括號中補上省略的成分:(1)明日,子路行,以(之)告(孔子)。(2)(孔子)使子路反見之。(子路)至則(丈人)行矣。3.筆譯第2段。五、板書荷丈人一、子路遇荷丈人(敘述)荷丈人:隱者

清靜無為

隱居避世子路:恭恭敬敬(態度)孔子:欲告之君臣之義二、子路的一番議論(君臣大義)孔子的主張:不仕無義

反對消極遁世

知其不可

為而為之《論語十則》教案教學設計「篇五」李秋福教學目標:1.積累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師”句子的意思。理解詩歌《過華清宮絕句》的字面意思,體會字里行間蘊涵的情味。2.能準確流暢地朗讀并熟練背誦課文3.聯系自身學習經歷,體會課文“三人行,必有我師”豐富多彩的內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4.細心品味作者從貢荔枝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發,表達詩人對歷史興亡的深沉思考教學重點:1.體會作者從貢荔枝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發,表達詩人對歷史興亡的深沉思考。2.體會課文“三人行,必有我師”豐富多彩的內蘊。教學內容:學習《過華清宮》教學過程:一、簡介作者1.導入(1)齊誦《泊秦淮》(2)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詩人?杜牧生活于晚唐時期,這時的唐王朝內憂外患,戰亂不斷,民不聊生。積累:你還學過哪些杜牧的詩?2.出示古詩,聽錄音3.介紹【寫作背景】華清宮在長安東二十五公里臨潼縣城南驪山下,唐貞觀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詔令在此造殿,賜名湯泉宮。唐玄宗于開元十一年(723)修建為行宮,“始湯井為池,環山列為宮室,又筑羅城,置百司及十宅”。原名溫泉宮,天寶六載(747)改名華清宮,長生殿就在此宮內,玄宗和楊貴妃曾在這里尋歡作樂。安史之亂后,華清宮遭到了破壞,多年過后,杜牧經過這里時,早已冷落殘敗。面對斷壁殘垣,詩人回憶史事,感慨萬千,寫下了三首《過華清宮》七絕,這是其中的一首。4.小組學習(1)讀通全詩(2)師出示詩意,生對照理解詩意【注釋】①華清宮,故址在今陜西臨渡縣驪山北麓,唐玄宗造。《長安志》載“驪山上下,益治湯進(即溫泉),為池臺殿環列山谷,明皇歲幸焉。”②繡成堆:驪山左右有東西繡嶺,因當時林木花卉繁盛類錦繡,故名。③千門:漢武帝起建章宮,度為千門萬戶,后因稱宮殿重門為千門。④一騎紅塵:《新唐書·楊貴妃傳》“妃嗜荔枝,必欲生置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里,味未變,已志京師。二、交流討論1.指名朗讀2.理解詩意:經過華清宮來到長宮,回首向錦鄉堆城般的驪山望去,只見山頂華清宮那緊閉的大門,一扇一扇緩緩地打開;山腳下,風塵仆仆的騎手拼命鞭打著跨下飛馳的駿馬,身后揚起了一溜濃密的塵煙;華清宮中的楊貴妃高興地笑了。唉!沒有人知道,這是皇上派人從遙遠的南方為她運來了她愛吃的新鮮荔枝。學生自讀3.教師指導誦讀。著重從以下方面進行指導:(1)首句中說“回望”,那么詩作主人公是在哪里望哪里?看到了什么?(明確:詩作主人公是站在長安回望驪山華清宮,看到驪山花卉樹木蒼翠,如同一堆堆的錦繡。)(2)第二句說驪山上千重宮門依次一扇接著一扇地打開了,這“次第”暗示了什么信息?明確:“次第”暗示著有重要軍政要事要稟報深宮中的皇帝。(3)第三句“笑”的背后有著詩人怎樣的情感?其目的是什么?明確:那個“笑”字背后包含著詩人滿腔的悲憤,因為為了這美人的一笑,全國上下有多少人要傷心落淚啊。目的在于諷刺唐明皇荒淫好色,為了一個妃子,不惜犧牲民力物力。三、小結杜牧這首詩的藝術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詩人不明白說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貴妃的恃寵而驕,而形象地用“一騎紅塵”與“妃子笑”構成鮮明的對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見強烈得多的藝術效果。“一騎紅塵”隱含的是無數個驛卒的血汗和無數匹戰馬的死亡;“妃子笑”三字頗有深意,春秋時周幽王為博妃子一笑,點燃烽火,導致國破身亡。“無人知”三字也發人深思,意在說明此事重大緊急,外人無由得知,這就不僅揭露了皇帝為討寵妃歡心無所不為的荒唐,也與前面渲染的不尋常的氣氛相呼應。全詩不用難字,不事雕琢,樸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詠史絕句中的佳作。四、誦讀詩歌。1.自讀感悟。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它的意境美,語言美,情感美,節奏美,音韻美,都能給我們美的熏陶。優美的詩歌,需要優美的朗讀,今天,我們就開展一個小小的詩歌朗讀競賽,看誰字音讀得準,節奏讀得好,感情讀得美。2.教師巡回指導。注意點:要朗誦好一首詩,就必須掌握朗誦技巧,如音調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聲音的強弱、速度的快慢,有對比、有起伏、有變化,使整個朗誦猶如一曲優美的樂章。學生進行個人朗讀練習。3.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開展詩歌朗誦比賽,推薦最佳選手進入班級詩歌朗誦比賽。朗讀,互評。4.組織朗讀比賽。小組推薦的選手上臺朗讀。每一組推選一個代表作為評委。5.師生評價,評選最佳選手。五、作業1.誦讀本節課學習的《論語》內容及《過華清宮絕句》其一。2.積累杜牧《過華清宮絕句》的其他三首,自已誦讀。3.積累學過的《論語》中有關學習的名句,誦讀。《論語十則》教案教學設計「篇六」一、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1、教學目標1、了解作者孔子及《論語》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張。2、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并背誦課文。3、提升思想品德修養水平,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提高為人處世的思想修養。二、教學重難點2、教學難點領悟《論語》十二章的深刻含義,體會孔子所倡導的“為學之道”。三、教學過程1、導入新課“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們從小就接受著孔子學說和言論的教誨,從牙牙學語到經天緯地,我們以古典文化為土壤,不斷的成長前行。今天,讓我們繼續走近孔子,一起學習《論語十二章》。2、寫作背景《論語》基本上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著作,主要記載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記載孔門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的言行。《漢書藝文志》云:《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漢初所傳的《論語》,有古論、齊論、魯論之分,古論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寫成,孔安國曾為之作訓解,但已失傳。齊論為齊人所學,魯論為魯人所傳。東漢鄭玄就魯論篇章,參考齊論,為之作注,今亦殘佚。魏時的何晏集漢儒以來的各家之說,成《論語集解》,這就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最早的《論語》注本。3、作者介紹《論語》是孔門弟子集體智慧的結晶。其編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貢,他們憂慮師道失傳,首先商量起草以紀念老師。然后和少數留在魯國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完成。4、題目解說《論語》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集錄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資料。本課節選的是《論語》中的經典篇目,一共十二章,稱之為“《論語》十二章”。5、層次結構全文可分為十二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章):孔子認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盡可能地把精力放在對德行的追求上。第二部分(第2章):孔子把禮、樂與仁緊緊聯系起來,認為沒有仁愛之心的人,根本談不上禮、樂的問題。第三部分(第3章):孔子認為人可以為“道”而死,強調了“道”的重要性。第四部分(第4章):孔子提出君子和小人在義利上的不同態度。第五部分(第5章):孔子強調在修身養德的過程中見賢思齊的重要性。第六部分(第6章):孔子強調人的修養中質樸的本質和文化修養要配合適當第七部分(第7章):孔子表達了士人要有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堅定信心和決絕勇氣。第八部分(第8章):孔子闡釋功虧一簣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第九部分(第9章):孔子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具備智、仁、勇這三種品質,成為真正的君子。第十部分(第10章):孔子強調“克己復禮”是達到仁的境界的方法。第十一部分(第11章):闡釋孔子對“恕”的理解。第十二部分(第12章):多角度具體闡釋《詩》在“興”“觀”“鮮”“怨”等多方面的作用。6、全文分析1、在《〈論語〉十二章》的《雍也》篇中,孔子論及了“文”與“質”的關系,我們應該如何理解“文”與“質”的關系?孔子這里說的“文”,指合乎禮的外在表現;“質”,指內在的仁德。只有具備“仁”的內在品質,同時又合乎“禮”并表現出來,方能成為“君子”。“文”與“質”的關系,亦即“禮”與“仁”的關系。這一方面體現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貫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張偏勝于文,亦不主張偏勝于質,而主張不偏不倚,執兩用中。從個人修養的角度來理解“質”是指質樸的品質,“文”則是指文化的修養。那么,“質勝文則野”就是指一個人沒有文化修養就會顯得很粗俗;“文勝質則史”就是指一個人過于文雅就會顯得像個“酸秀才”“書呆子”,注重繁文縟節而不切實際。所謂“百無一用是書生”,就是典型的“文勝質則史”。所以孔子提倡“文質彬彬”,既要有文化修養,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這樣,才能夠稱得上是真正的君子。2、難點如何理解孔子的理欲觀?在以往對孔子的研究中,人們往往忽略了對孔子理欲觀的研究,通常認為孔子主張只要仁、義,不要利、欲。然而事實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會甘愿過貧窮困頓、流離失所的生活,都希望能夠富貴安逸。因此,孔子并不反對人們去獲取財富,只是孔子認為獲取財富必須通過正當的方式。這就是孔子在《論語里仁》中傳達的正確思想,通過對比的手法,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