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綜合性知識產權發展戰略_第1頁
我國綜合性知識產權發展戰略_第2頁
我國綜合性知識產權發展戰略_第3頁
我國綜合性知識產權發展戰略_第4頁
我國綜合性知識產權發展戰略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我國的綜合性知識產權開展戰略劉昌黎內容摘要:新世紀以來,我國知識產權雖然迅速開展,但卻并未改變落后的狀態,入世后又面臨著嚴重的沖擊和挑戰,這與我國知識產權創造落后有很大的關系。為此,應該以知識產權創造為中心,制定綜合性知識產權戰略,把知識產權的創造、保護和運用結合起來。綜合性知識產權戰略對中國世界工廠的開展至關重要,其核心是知識產權創造,它既應該是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組成局部,也應該是科教興國戰略在新形勢下的新內容、新開展。關鍵詞:綜合性,知識產權戰略,知識產權創造目前,我國正在研究和制定知識產權戰略。從國家知識產權局1998年開始出版的?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狀況〔白皮書〕?的主要內容看,我國不成文的知識產權戰略一直是以知識產權保護為中心而展開的。因此,自2024年全國開展知識產權戰略的討論以來,圍繞制定什么樣的知識產權戰略,是繼續以知識產權保護為中心制定知識產權戰略,還是以創造創造為中心,制定一個把知識產權創造、知識產權運用、知識產權保護、人才培養融為一體的知識產權戰略,就一直是一個沒有統一認識的問題。以知識產權保護為中心制定知識產權戰略,這實際上是按既往的思路,著眼于當前的現實問題,就事論事,制定單純的知識產權戰略。相比之下,以創造創造為中心,把知識產權創造、知識產權運用、知識產權保護、人才培養融為一體,這實際上是按全新的思路,抓住知識產權問題的本質和關鍵,制定綜合性的知識產權戰略。本文不惴淺陋、略陳管見、以供各方面討論和參考。一、我國知識產權創造的現狀與面臨的挑戰〔一〕我國知識產權創造迅速開展與相對落后新世紀以來,我國知識產權創造在上世紀90年代的根底上進一步迅速開展。2024年,全國專利申請量由2001年的170682件增加到476264件,專利申請授權量由2001年的105345件增加到214003件,分別增加1.79倍和1.03倍;假設與1990年的41469件和22588件相比,那么分別相當于其11.39倍和9.47倍。從整個情況看,1985年1月-2024年12月,全國三種專利申請受理總件數為2761196件,其中創造創造879031件,適用新型1128502件,外觀設計753663件;全國三種專利申請授權總件數為1469505件,其中創造創造238721件,適用新型730572件,外觀設計500212件。在我國知識產權創造迅速開展的同時,知識產權結構也有了質的提高和改善。其主要標志是:1.創造創造的比重有所提高1990年,在全國專利申請總件數中,創造創造、適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分別占24.4%、66.6%和9.0%;2000和2024年,創造創造的比重分別提高到30.3%和36.4%,適用新型的比重分別下降為40.3%和29.3%,外觀設計的比重分別提高到29.4%和34.3%。從整個情況看,1985年1月-2024年5月,在全國三種專利申請受理總件數中,創造創造、適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分別占31.8%、40.9%和27.3%;在全國三種專利申請授權總件數中,創造創造、適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分別占15.4%、51.7%和33.8%2.國內創造創造的比重有所提高2001-2024年,在全國創造創造的專利申請中,國內申請所占比重由47.4%提高到53.9%,國外申請所占比重由52.6%下降為46.1%;在全國創造創造的專利申請授權中,國內申請授權所占比重由33.1%提高到38.8%,國外申請授權所占比重由66.9%下降為61.2%。3.專利申請、授權數增加,認定時間縮短2024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受理專利申請件數為476264件,比上年增加32.7%;其中,授權件數為214003件,比上年增加12.5%。與此同時,專利認定期間由2024年的30個月縮短為28個月。盡管如此,但從國際比擬看,我國總體上還沒有徹底改變知識產權創造落后的局面,與興旺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1.知識產權總量小根據日本總務省對2000年世界各國工業部門知識產權的統計<日>總務省統計研修所編:?2024年世界統計?,2024.4。<日>總務省統計研修所編:?2024年世界統計?,2024.4。至于人均創造專利數,我國與興旺國家的差距就更大了。2024年,日本創造創造專利申請數為41.3萬件,授權數為12.3萬件,每百萬人分別為3236件和964件,均居世界第一。相比之下,中國只分別為81件和29件。可見,目前中國既不是知識產權創造大國,也不是技術革新大國。2.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比重有所下降2001-2024年,在全國三種專利申請受理總件數中,國內申請所占比重由81.4%下降為80.5%,國外申請所占比重由18.6%提高到19.5%;在全國三種專利授權總件數中,國內申請授權所占比重由86.9%下降為80.2%,國外申請授權所占比重由80.2%提高到19.8%。從整個情況看,1985年1月-2024年12月,在全國三種專利申請受理總件數中,國內、國外申請分別占81.8%和18.2%;在全國三種專利申請授權總件數中,國內、國外申請授權分別占86.2.0%和13.8%。可見,由于對外開放深入開展來自外商企業的申請增加,國內自主知識產權的比重有所下降了。3.創造創造的知識產權少2000年以來,盡管國內創造創造的比重有所提高,但從整個情況看,國內自主知識產權的比重仍然偏低。1985年1月-2024年12月,在全國創造創造申請受理總件數中,國內、國外申請分別占53.9%和46.1%;在全國創造創造申請授權總件數中,國內、國外申請授權分別占36.5%和63.5%。根據中國科學院計算機技術研究所所長李國杰2024年5月24日在?中國可持續開展戰略院士論壇?的報告,在中國的專利申請中,外國企業與國內企業的申請件數比是6.4:1,其中外國企業在信息領域和生物技術領域申請的比重分別高達90%和87.3%;2001年,中國來自海外的專利申請為37800件,而中國企業和個人在海外申請的專利那么缺乏2000件,而且主要是申請中藥、健康相關制品和機械工業技術方面的專利,高新技術方面的專利很少人民網日文版人民網日文版2005年5月26日。〔二〕我國知識產權創造面臨的挑戰1.國外知識產權大舉進軍中國市場上世紀90年代以來,跨國公司在我國申請的專利數每年平均以30%的速度迅速增加,中國企業已處于跨國公司壟斷專利的包圍之中。日本、美國、韓國和德國是在中國申請專利最多的國家,2024年;其專利申請各為36221件、20395件、9300件和7502件,分別占國外申請總件數的38.9%、21.9%、10.7%和8.1%,合計共占79.6%;專利授權各為18148件、7595件、3273件和3709件,分別占國外申請授權總件數的42.8%、17.9%、7.7%和8.8%,合計共占77.2%。值得注意的是,外國在中國申請和授權的專利大都是創造創造專利。以2024年12月為例,在外國申請的專利中,創造創造占87.3%,其中日本、美國、韓國和德國分別占87.5%、87.5%、92.5%和85.1%;在外國申請授權的專利中,創造創造占77.5%,其中日本、美國、韓國和德國分別占77.1%、81.4%、79.6%和74.0%。目前,國際知名跨國公司為了壟斷我國專利市場,大都在我國申請了大量的專利、例如,日本松下公司1998、1999和2000年就分別申請了792件、748件和769件專利,其數量之多,是我國任何企業都無法與之比擬的。外國企業申請獲得批準的創造專利不僅在數量方面占優勢,而且在水平方面也明顯高于我國。例如,現已根本上壟斷了我國感光材料市場的柯達和富士,其在國外銀鹽感光材料和數碼技術領域已申請了上萬件專利,而樂凱自1987年申請第一件專利以來,到2024總共只申請了9件,其中像樣的只有2件。家用電器工業也一樣,盡管我國彩電、電冰箱、空調等產量已躍居世界第一,但包括海爾、海信、長虹等龍頭骨干企業在內,在核心技術方面都很少有世界領先水平的自主專利。在生物制藥方面,目前國內已上市的基因工程藥品中,除了alb型干擾素〔IFN-alb〕為國內首創之外,其他均為仿制或跟蹤產品。上述事實意味著在今后10-20年中,高新技術領域中的技術將被外國大公司所壟斷。不僅是高新技術領域,在中國傳統的中草藥領域,外國專利也在大舉進軍和占領中國市場。目前我國在外國申請的中藥專利只有3000件,而外國在中國申請的中藥專利那么超過1萬件。更為嚴重的是,外國專利還壟斷中國醫藥品高新技術專利的80%以上,日本等外國造中成藥已占中國市場的20%,而且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日本廠商利用“六神丸〞配方和中國中草藥生產的“救心丹〞在中國暢銷,2024年銷售額超過1億元。因知識產權創造落后,我國在引進外資方面也蒙受了許多不應有的損失。例如,國內某汽車公司與美國某汽車巨頭合作談判時,對方列出用于產品的97項專利,要求我方支付高達1600萬美元的專利使用費。我方在技術落后、信息不靈的情況下,未經深思熟慮便一口容許,合同簽訂后才發現,97項專利中過期專利23項,剛申請未經審查13項,無效專利29項,真正有效的專利僅32項。由于我國企業創造專利少,其中高新技術方面的創造專利更少,因此,在缺少資金和技術的情況下,為適應產品更新換代的要求,不少企業就采取了仿造生產的途徑。例如,目前我國生產的化學藥品中有97.4%是仿制品,被國際上成認的新藥品很少。有關資料說明,要買斷一個專利新藥的生產許可證,至少需500-600萬美元;而仿制一種專利新藥,外方最高那么可能追索數億美元的賠償。對一般醫藥企業來說,由于既買不起專利許可證,更承擔不了巨額的賠償,就只能模仿國外已經過了20年或25年專利保護期的藥品。否那么,就難免發生知識產權侵權問題。2.入世后的沖擊和挑戰入世以來,我國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以專利法、商標法和著作權法為支柱的知識產權法律體系日趨完善,已根本與WTO?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TRISP〕接軌。盡管如此,但由于我國知識產權落后,知識產權保護仍面臨著嚴峻的形勢。根據國務院2024年4月21日發表的題為?中國知識產權保護新開展?的白皮書,2024-2024年,全國揭發的知識產權侵權案件為5305件,受害金額外22億元。因此,入世以后外資企業訴訟中國企業知識產權侵權的案件呈現出增加的趨勢,外商仍然把知識產權保護列為我國投資環境的主要問題之一。根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的統計,2024年,在華日資企業每月向其咨詢的商標、仿造、盜版等知識產權侵權數平均為300件左右。為幫助在華日資企業解決知識產權侵權方面的苦惱,日本貿易振興會在上海建立專門機構的根底上,2024年4月又在北京、廣州等4個城市新建專門機構,工作人員也將由現在的32人增加到2024年的64人日本共同社2005年2月14日。。日本經濟產業省?2024年版不公正貿易報告書?說:盡管中國政府采取了措施,但日本制品在中國被仿造的問題仍然日趨嚴重。為此,日本政府2024年4月曾派遣官民聯合訪華團,與中國政府探討解決有關問題的對策日本?每日新聞?2005年4月14日日本共同社2005年2月14日。日本?每日新聞?2005年4月14日。二、制定綜合性知識產權戰略〔一〕我國知識產權落后的根本原因我國知識產權落后的根本原因,是知識創新和創造創造的動力和能力缺乏。自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以來,我國雖然迅速增加了科技和教育方面的支出,但由于歷史的欠賬,這方面的支出仍處于世界最低水平。1990年,我國研究開發費占GDP的比重為0.7%,而1995年那么下降為0.6%,1998年上升到0.7%后,2000才提高到1.0%,2024年也只提高到1.31%。相比之下,2024年日本、美國、德國、法國、英國的上述比重分別為3.35%、2.61%、2.53%、2.19%和1.89%,韓國也到達了2.64%。從企業研究開發費占銷售額的比重看,1998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只為1.28%,2024年雖提高為1.73%。2024年又下降為1.52%。如果包括幾乎不進行研究開發的中小企業,那么2024年只為1.22%。相比之下,日本制造業企業平均的上述比重早在1990年就到達3.52%,2001年又提高為4.03%,其中醫藥企業高達8.52%,電氣機械工業、精密機械工業、化學工業、汽車工業分別為6.83%、6.58%、5.73%和4.44%。由于研究開發投資缺乏,盡管我國在引進技術方面花費很大,但在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方面卻成效不多。熱心于引進生產線和生產設備,對技術的消化吸收不感興趣,這是我國企業的通病。從國際比擬看,每引進1美元的技術,至少要投入2美元以上的消化吸收資金。相比之下,2024年我國技術引進額為405.4億美元,而消化吸收方面的支出僅為27.1億美元,只相當于前者的6.0%。由于沒有消化吸收就難以創新,因此在許多企業中,所謂的技術革新和技術進步就是從外國買技術、買設備,過幾年買進的技術和設備過時了,就再從國外買技術、買設備。長此以往,結果就形成了“引進技術―引進技術過時―再重新引進技術〞的惡性循環。以彩電生產為例,80年代以來,我國花費上百億美元從國外引進了大量的生產線和相關技術,經過10多年的努力,到90年代中期以后終于以價格優勢成功地占領了國內外市場。然而,由于產品過時和生產過剩,不僅大量生產線被報廢,2000年主要家電廠商還大都出現了利潤大幅度下降的局面,有的甚至嚴重虧損。其中,長虹當年的純利潤也從1997年歷史最高的26億元劇降至2.7億元。相比之下,當年東芝和松下依靠新產品,不僅乘機把市場份額由10%恢復到了30%,而且還實現了大量的利潤,其中上海松下2個月就完成了全年的利潤指標。80年代是短缺經濟的時代,電視機只要生產出來就不愁銷路。所以,當時我國各家電廠商只顧引進生產線擴大生產能力,卻無視了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究開發。例如,號稱我國彩電行業龍頭老大的長虹就沒有多少研究開發投資,其2000年的研究開發費只占銷售額的0.92%,遠遠低于日本同類企業的水平。2001年,松下為7.55%,富士通為7.02%,NEC為6.62%,索尼為6.15%。對此,?中國經營報?2001年1月16日的報道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家電廠商無不標榜‘技術革新’,但實際上大家都明白,誰都沒有一項真正過硬的尖端技術。〞我國研究開發投資的比重小,這雖然與國有企業經營困難有關,但考慮到日本企業在上世紀90年代長期經濟停滯中仍繼續提高了研究開發投資的比重,就不能不說我國企業還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知識產權對經營成敗和未來開展的關鍵性作用。1998年,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設有專門研究開發機構的只占30.6%,2024年又下降到了28.8%;同期,研究開發人員數也只由141萬人略增為140.1萬人。大中型工業企業尚且如此,廣闊中小企業無視研究開發的傾向就可想而知了。這種局面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大量技術引進的情況下,許多企業過分依賴技術上的“拿來主義〞,形成了一種“吃現成〞、“省事化〞的思想意識。從實際情況看也是這樣。在大量引進技術以后,許多企業的技術人員成了引進設備的維修管理員,專門從事研究開發的人越來越少了。與此同時,由于外資企業高薪的誘惑,國內企業在保持工程技術人員隊伍穩定方面的難度越來越大了。特別是在招聘高層次人才方面,國內絕大多數企業更是望洋興嘆,無可奈何。目前,計算機和高新技術等熱門專業的研究生越來越多地到外資企業就職,已成為難以逆轉之勢。長此以往,就難免形成研究開發人才的斷層。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知識創新和創造創造就自然難以迅速改變落后的面貌。〔二〕知識產權戰略的重要性目前,世界正全面走向信息化的新時代。信息化時代是知識爆炸的時代,新技術、新創造層出不窮,并成為社會開展的最大推動力。展望21世紀,以信息技術為中心,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生物技術、智能軟件和智能機器人技術、納米技術、新能源、新材料技術、宇航技術等高新技術不僅將出現新的迅猛開展,而且將從根本上改變世界經濟的面貌。在這種形勢下,世界各國都高度重視知識產權戰略。例如,日本政府2024年2月就專門設立了“知識產權戰略會議〞,其成員包括內閣總理大臣以及各部大臣,并從產業界、企業界和學術界聘請了11位民間有識之士為會議成員。日本知識產權戰略會議由內閣總理大臣主持召開,并委托民間有識之士擔任會議主席,經過四次會議的深入討論并經內閣批準,2024年7月正式公布了?知識產權戰略大綱?,提出了“知識產權立國〞的戰略口號。所謂“知識產權立國〞,就是明確國家尊重知識創新和創造創造的方向,把建立在知識創新和創造創造根底上的科技進步作為國家戰略。這樣,“知識產權立國〞就在“生物技術立國〞和“IT立國〞的根底上,進一步充實和完善了新世紀的日本科技立國戰略。換言之,“生物技術立國〞、“IT立國〞和“知識產權立國〞,是當前日本科技立國戰略的主要內容和戰略重點。目前,我國正在迅速成為世界工廠。然而,根據昔日英國、美國、德國和日本成為世界工廠的經驗看,中國要成為世界工廠,必須通過新的科技革命,在全面確立產業技術優勢的根底上,既靠物美價廉的產品在世界工業生產和國際市場中占有相當的比重,又憑借一流的科技水平和產業創新力,領導世界工業開展的新潮流。因此,為適應信息化時代的潮流,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建設中國世界工廠,我國也必須根據科教興國戰略,在高度認識知識產權意義的根底上,抓緊制定綜合性知識產權戰略,以加快技術革新和技術進步的步伐。所謂綜合性知識產權戰略,就是從國家戰略的高度,不只局限于知識產權保護,而是從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知識創新和創造創造出發,把知識產權的創造、保護和運用結合起來,制定綜合性的戰略。綜合性知識產權戰略的核心是知識產權創造,它既應該是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組成局部,也應該是科教興國戰略在新形勢下的新內容、新開展。〔三〕綜合性知識產權戰略的根本內容由于知識產權問題包括知識產權創造、知識產權保護和知識產權活用三個方面,因此,知識產權戰略也必須圍繞上述三個方面來展開。1.知識產權創造。所謂知識產權創造,就是以大學、科研機構和企業為中心,充分發揮集體、個人的聰明才智和創造精神,促進知識創新和創造創造,這是知識產權戰略的根底和核心。與物質產品不同,知識產品是一種看不見、模不著的無形資產,其創造不僅需要智慧的勞動,而且還有很大的風險性和不確定性,既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得到回報,更不是所有人都能獲得成功。然而,創造創造一旦成功,就會成為社會財富的源泉,其中重大的創造創造甚至會引起劃時代的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極大推動人類社會的開展和進步。所以,社會必須有一種鼓勵知識創新和創造創造的制度和機制,使一切有志氣、有才華的人前仆后繼,甘愿為之獻身奮斗。2.知識產權活用。所謂知識產權活用,就是促進知識產權的轉讓和流通,使創造創造和研究開發成果產業化,最大限度地實現經濟社會效益。知識產品創造出來以后,如果束之高閣,不能利用,那么再好的創造創造也不能轉化為生產力。如果是這樣,不僅社會不能受益,而且創新者創造者也體會不到其智慧和勞動的價值所在。其結果,知識創新和創造創造就很難持久地堅持和開展下去。活用知識產權不僅是實現知識價值的關鍵,而且對形成“知識產權創造-知識產權保護-知識產權活用-知識產權再創造〞的良性循環也至關重要。所以,促進知識產權充分有效地運用,使其迅速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乃是知識產權戰略的重要環節。3.知識產權保護。所謂知識產權保護,就是從專利的審查到專利權的獲得、轉讓和運用,都實行有效的保護政策。保護知識產權不僅是保護知識財產所有者的利益,而且對保護知識創新者、創造創造者積極性也是必不可少的。與物質產品不同,知識產品并不會因為使用而消耗。所以,知識產品不僅可以反復地使用,而且還很容易模仿和復制,這就是所謂的知識產權侵權問題。如果創新者創造者辛勤勞動的成果被輕易竊取,其創新和創造創造就會大為貶值。而如果知識產權侵權行為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知識創新者、創造者就會失去忘我奮斗的激情,社會也就將失去開展前進的動力。所以,保護知識產權對知識創新和創造創造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是知識產權戰略的重要內容。〔四〕知識產權戰略的根底知識產權戰略的核心是知識創新和創造創造,而知識創新和創造創造主要是依靠集體和個人智慧性、創造性的勞動,需要一大批既具有豐富的專業根底知識、又甘愿為知識創新、創造創造獻身和奮斗的優秀人才。其次,在知識產權保護和活用方面,也需要一大批既懂法律,又懂技術,既有知識產權意識,又懂經營管理的現代化人才。因此,人才培養就是知識產權戰略成功的保障和根底。三、實施綜合性知識產權戰略的政策措施〔一〕促進知識創新和創造創造1.推動大學和科研機構的科學研究。大學和科研機構是高層次人才集中的地方,是知識創新和創造創造的重要基地。特別是在根底研究方面,大學和科研機構更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為此,首先要通過教育、科技的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建立和健全適應知識創新和創造創造的科研制度,形成一種有效的機制。其次,對提高國家科技水平、增強產業競爭力的重要領域和新興學科,都必須確保優秀的人才梯隊和充足的研究經費。第三,在不斷提高科研經費占GDP的比重、向國際先進水平看齊的根底上,要從經濟社會可持續開展的長遠需要出發,加強根底研究方面的支出。第四,增加科研設備投資,淘汰陳舊過時的研究設施,確保世界一流的科研手段和研究試驗設備。第五,為鼓勵知識創新和創造創造,大學和研究機構都要實行聘任制,公開競聘,競爭上崗。在科研經費和個人待遇方面,要根據知識創新和創造創造的實際業績,優先分配研究費和獎金,采取多種有效的鼓勵方式。第六,在發揮大學和科研機構作用的根底上,推動產學合作,開展共同研究。大學和科研機構要向社會開放,主動介紹、宣傳研究內容和研究成果,通過各種途徑,加強與社會的交流和溝通。第七,進一步充實和完善論文和專利檢索系統并實現聯網化,為科研提供方便的信息效勞,使研究人員通過電子圖書館、專利信息網、文獻數據庫等途徑,充分掌握和利用現有的專利情報。2.加強企業研究開發。企業是生產第一線,有一大批工程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在應用技術的研究開發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此,首先要提高企業對研究開發的認識,真正把確立獨立自主技術優勢視為企業經營成敗和未來開展的關鍵。其次,在提高認識的根底上,促使大中型企業普遍建立和健全研究開發機構,擴大研究開發隊伍,提高研究開發人員素質。第三,不斷提高研究開發費占企業銷售額的比重,力爭向國際先進水平看齊。第四,根據企業現狀和未來開展的需要,把引進技術和自主技術結合起來,把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技術創新結合起來,把實用技術和高新技術的研究開發結合起來,努力開發出領先世界水平的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第五,改革企業的獎金分配制度,采取多種方式,進一步強化鼓勵研究開發的鼓勵機制。〔二〕促進知識產權的活用1.促進大學、科研機構知識產權的轉讓和流通。大學和科研機構不僅要創造創造出更多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而且還應該主動把其科研成果推向社會。為此,首先要進一步健全和開展技術市場,推動和擴大技術的有償轉讓和有償效勞。其次,對技術轉讓的收入合理分配,重點鼓勵集體和個人的積極性。第三,鼓勵大學、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創辦風險企業,直接實現科研成果產業化。第四,通過產學合作,促進研究成果向企業的轉讓和產業化。2.促進企業知識產權的轉讓和流通。首先,要提高經營者意識,使其真正把知識產權作為企業競爭力的源泉,從企業經營戰略的高度,充分利用現有的知識產權,創造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其次,鼓勵大企業用不了的專利向社會開放,以便中小企業、風險企業和個人有效地運用知識產權。第三,對于現在還未充分利用的個人的創造創造,也要設法促進知識產權的順利流通和充分利用。〔三〕加強知識產權保護1.建立方便高效的專利審查制度。在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的形勢下,專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