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傳播與組織傳播_第1頁
群體傳播與組織傳播_第2頁
群體傳播與組織傳播_第3頁
群體傳播與組織傳播_第4頁
群體傳播與組織傳播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六章群體傳播和組織傳播第一節群體傳播第二節組織傳播什么是群體性事件?群體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會矛盾引發,特定群體或不特定多數人聚合臨時形成的偶合群體,以人民內部矛盾的形式,通過沒有合法依據的規模性聚集、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的群體活動、發生多數人間語言行為或肢體行為上的沖突等群體行為的方式,或表達訴求和主張,或直接爭取和維護自身利益,或發泄不滿、制造影響,因而對社會秩序和社會穩定造成負面重大影響的各種事件。2009年9月,中共《黨的建設辭典》時隔20年后再出版,在整部辭典的1015個詞條中,1/3是新詞,群體性事件等被收入其中。群體定義:為了實現某個特定的目標,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個體的組合。群體的要素:〔1〕兩個以上的人〔2〕共同的目標或興趣〔3〕一個正式或非正式的領導〔4〕彼此之間自然或不自然的吸引力類型:1.正式群體與非正式群體:〔1〕正式群體:由組織結構確定的、職務分配明確的群體。〔2〕非正式群體:既沒有正式結構,也不是由組織確定的聯盟,是自然形成的組合。2.細分類型:〔1〕命令型群體:由組織結構圖規定,由直接向某個主管人員報告工作的下屬組成;〔2〕任務型群體:由組織結構圖規定,由為完成一項工作任務而在一起工作的人組成〔3〕利益型群體:由那些為了某個共同關心的特定目標的人們組成;〔4〕友誼型群體:由那些具有某種共同特點的人們組成。為什么人們會參加群體群體形成的原因:1.平安需要:參加群體可以減小個體獨處時的不平安感2.地位需要:能夠被別人成認3.自尊需要:感覺到自己存在的價值4.情感需要:在與群體成員的人際互動中滿足社交需要5.權力需要:影響他人只能夠在群體中實現6.實現目標的需要:集合智慧與共同努力標準:群體成員共同接受的行為標準;是群體對成員行為方式的期望〔1〕標準的類型:與群體績效有關:產出水平、有效溝通與群體成員形象有關:著裝、工作表現與群體內部非正式交往有關:就餐、聊天、上下班與群體的資源分配有關:報酬、難易任務的分配、新型工具和設備的分配〔2〕標準存在的意義:促進群體生存以及成功增加群體成員行為的可預測性減少群體成員之間的人際關系問題鼓勵成員表現群體價值觀和群體身份,強化和維持群體存在群體作用〔1〕2+2=5;也可能2+2=3〔2〕一根筷子與十根筷子;三個臭皮匠與一個諸葛亮;眾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力量大。〔3〕人多瞎胡亂,雞多不下蛋〔4〕幸福:一份幸福兩人分享成了兩份幸福〔5〕痛苦:一份痛苦兩人承擔各承擔一半痛苦群體凝聚力1.影響群體凝聚力的因素:〔1〕在一起的時間:“距離產生美〞的真理性有限;物理距離影響在一起的時機〔2〕進入群體的困難程度:困難程度與凝聚力正相關〔3〕群體的大小:規模與凝聚力負相關,因為規模增大造成了成員的溝通困難〔4〕性別組成:女性相比較男性群體的凝聚力強〔5〕外界的威脅:群體受到外界威脅,凝聚力會增強。〔6〕已經取得的成功:具有一貫成功表現的群體,凝聚力高2.凝聚力對生產率的影響:〔1〕凝聚力與生產率是相互影響的:〔2〕群體標準:群體的績效標準比較高,凝聚力高的群體生產率高;標準低,凝聚力高的群體生產率可能也低。群體決策與個人決策1.群體決策〔1〕群體決策的優點更完全的信息和知識增加觀點的多樣性提高了決策的可接受性增加合法性〔2〕群體決策的缺點浪費時間從眾壓力少數人控制責任不清2.群體決策與個人決策〔1〕時間:群體決策比個人決策用時長,或速度慢〔2〕準確性:群體決策比個人決策更準確〔3〕創造性:群體決策比個人決策更有效〔4〕可接受性:群體決策比個人決策好群體壓力與從眾1.群體壓力:〔1〕群體壓力:個體對群體對個體行為約束程度的感受〔2〕產生群體壓力的條件:個體了解群體中的成員個體認為自己是這個群體的一員,或渴望成為這個群體的一員個體感覺到群體中的成員對自己很重要2.從眾行為:〔1〕從眾:個體在群體壓力的作用下,個體就會產生與群體行為保持一致的傾向,也就是表現出某種從眾行為〔2〕影響從眾的因素:個人因素:智力、自信心、個性特點、人際關系環境因素:群體氣氛、群體的競爭性、凝聚力、群體成員的共同性、群體目標、群體規模第一節群體傳播一、群體的定義和社會功能定義: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標和共同歸屬感、存在著互動關系的復數個人的集合體。社會功能:將個人與社會相聯結的橋梁和中間紐帶。

1、對社會:主要是有助于社會秩序的維持并保持其連續性;通過分工與協作,集結分散的個人力量,推動社會進步;也會給社會秩序和社會生活帶來混亂。

2、對個人:a、是滿足個人需求的重要手段;b、個人的信息來源和社會平安感的提供者;c、個人表現和實現自我的場所和手段;d、也有束縛和壓抑個性的負面作用。二、群體傳播及其內部機制群體的成立、生存和開展的條件:1、共同的目標和關心事項〔群體凝聚力的核心〕;2、成員間的協作意愿,即個人參與群體并愿意為之作出奉獻的動機;3、群體與成員、成員與成員間的傳播互動機制,即群體傳播。〔一〕群體傳播與群體意識的形成群體意識:參加群體的成員所共有的意識,包括:1、關于群體目標和群體標準的合意;2、群體感情〔指成員間由于密切接觸和協作產生的個人感情,更指群體成員間主觀境界的融合產生的“我們〞的感情〕;3、群體歸屬意識〔群體成員因從群體活動得到某種程度的需求滿足而對群體產生的認同感〕。群體意識的形成:在群體信息傳播和群體互動過程中形成,受到群體傳播結構的流量和流向的影響。群體意識一旦形成,也會對群體傳播產生重要的影響。主要表達在對成員個人的態度和行為的制約作用上:1、對群體內的傳播活動起制約作用2、對來自群體外部的信息或宣傳活動的效果,群體標準同樣具有重要影響。〔二〕群體標準在群體傳播中的作用群體標準:指成員個人在群體活動中必須遵守的規那么,廣義上也包括群體價值〔群體成員關于是非好壞的判斷標準〕,是群體意識的核心。在群體傳播中,群體標準的功能:主要是排除偏離性意見,將群體內的意見分歧和爭論限制在一定范圍內,以保證群體決策和群體活動的效率。通過群體內的獎懲機制來保證。具體有:1、對群體內:協調成員的活動、規定成員的角色和職責以促進群體目標的達成;通過標準的共有來保證群體的整體合作;通過指示共同的行為方式來維持群體的自我同一性;為成員個人提供平安的決策依據。2、對群體外:影響來自外部的說服活動的效果—觀點與標準一致,那么推動成員接受,反之那么阻礙。后者還會喚起群體歸屬意識較強的成員的“自衛〞行為,使對立觀點的說服活動出現逆反效果。〔三〕群體壓力與趨同心理群體壓力:群體中的多數意見對成員中個人意見或少數意見所產生的壓力。在面臨群體壓力的情況下,個人和少數意見一般會對多數意見采取服從態度。成因:1、信息壓力:一般人通常會認為多數人提供的信息的正確性大于少數人的信息,因此個人較信任多數人的意見;2、趨同心理〔遵從性〕:個人希望與群體中的多數意見保持一致,防止因孤立而遭受群體制裁的心理。三、集合行為中的傳播機制〔一〕集合行為的定義和形成條件

1、定義:在某種刺激條件下發生的非常態社會集合現象。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騷動的形態出現,往往對正常的社會秩序造成干擾和破壞。該行為中的傳播是非常態的群體傳播。

2、發生條件:a、結構性壓力:社會上普遍存在不安心理和緊張情緒;b、觸發性事件:某些突發事件和突然的信息刺激;c、正常的社會傳播系統功能減弱,非常態的傳播機制活潑化。〔二〕集合行為特殊的傳播機制:1、群體暗示與群體感染集合行為中的信息本身及與此相伴隨的情緒或感情的傳播,主要受暗示和感染機制的制約。

a、群體暗示:不通過直接的說服和強制,而是通過間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種觀點或從事某種行為的傳播方式。

b、群體感染:某種觀念、情緒或行為在暗示機制的作用下以異常的速度在群體中蔓延的過程。2、群體模仿和“匿名性〞〔法〕J.G.塔爾德《模仿的法那么》〔1890年〕:“模仿是最根本的社會現象〞。集合行為中的模仿更多地表現為基于人的平安本能的無意識的、條件反射性的模仿。這種非理性的模仿局部基于“匿名性〞原理:在混亂狀態下,處于一種沒有社會約束力的“匿名〞狀態下的人們,容易受法不責眾的心理支配,失去社會責任感和自控力,做出種種宣泄原始本能沖動的行為。3、信息流

a、布魯默:集合行為的初步形態是“循環反響〞,即:一方的刺激成為另一方的反響,另一方的反響反過來刺激這一方的循環往復的過程。

b、集合行為中的主要信息形式:流言流言:信源不明、無法確認的消息或言論,通常發生在社會環境具有較高不確定性、正規的傳播渠道不暢通或功能減弱時期。流言的本質流言的本質并非是內容的虛假,有些流言最后被證明是真實的。美國學者彼德遜(PETERSONW)和蓋斯特(GISTN)曾給流言下定義說它是“一種在人們之間私下流傳的,對公眾感興趣的事物、事件或問題的未經證實的闡述或詮釋。〞可見,未經證實才是流言的本質特征,流言“傳播的意見、觀念,即使將來證明是確實的,但至少在傳播過程還是處于猜測階段。〞〔胡鈺〕當然,“絕大多數的流言是無名的,公眾在傳播中無形地增添了流言的虛假成份和傾向成份〞(陳力丹)流言產生的原因:“流言和人們的危機狀態分不開,每一次大的社會動亂,都會引起廣闊社會成員的危機感,出現大量的流言〞。一般說來,危機狀態不僅導致社會秩序失衡,還會帶來人們的心理壓力、心理緊張乃至心理危機。此時人們缺少平安感,缺乏人際信任,群體意識極易呈現亢奮情緒狀態,公眾批判能力下降,相互影響感染的程度增強。此時,如果正常的信息溝通渠道不暢通,流言就成了人們傳播信息、表達意志的一種方式。更為關鍵的是流言往往滋生于消息閉塞的環境。在言論自由受到保障、信息活動多元開展的信息化社會,流言越來越失去生存的環境。西布塔尼從社會學的角度認為,流言的發生和消失與信息傳播渠道具有密切的關系。當人們的信息需求得不到充分滿足時,流言就容易發生。一旦信息供求恢復平衡,流言就自然而然銷聲匿跡了。實際上,在歷史上很多農民起義往往都是根據天災人禍傳播一些流言,從而激起人們的對抗意識。這些流言之所以傳播甚廣且快,很大程度上是當時信息傳播渠道不暢通所致。從社會心理學角度講,決定流言產生的直接要素有三個:重要性、事實的曖昧性和公眾的批判能力。奧爾波特和波斯特曼曾提出一個著名的流言公式:R=IXA其中R:Rumor流言

I:Importance重要性A:Ambiguity模糊度后來克羅斯對這一公式進行補充。R=IXA/CC:CriticalAbility批判能力。這個公式說明,流言與其所表達的事實重要程度、人們對它認識的模糊程度成正比,與批判能力成反比。流言內容越重要,人們認識的越不清楚,批判能力越差,流言就越強盛。流言的傳播人際傳播是流言傳播的最主要渠道。但是流言傳播卻又找不到具體的、明確的傳播人,所以它是“通過人際渠道的非專業的口頭傳播〞。奧爾波特和波斯特曼的實驗研究說明,流言傳播過程有三個根本特征。一是水平化〔LEVELING〕,指流言在傳播過程中逐漸變得簡潔、通俗直白。二是強調化〔SHARPENING〕,就是從很多意思中選擇有限的幾種要素進行接受、記憶和報告的選擇性傾向,與水平化正好相反。三是同化〔ASSIMILATION〕,即流言朝著傳播者感興趣、期待的方向發生變化。流言的特點:a、快速增殖;b、奇異回流現象;c、伴隨大量謠言〔不同于流言,是有意憑空捏造的消息或信息〕。流言與謠言:與流言概念相近的概念很多,比方謠言、傳聞、民謠、傳言等等。有學者試圖區別這些概念之間的差異,如劉建明認為“流言和謠言是截然不同的概念,謠言是指不實之辭,流言那么是謠言以訛傳訛的擴散狀態。〞現在更多的學者認為這些概念之間并沒有本質的區別(陳力丹,胡鈺),而且這些詞語相對應的英文單詞都是RUMOR。謠言可能更包含有主觀判斷的蘊意,而流言所含的客觀成份更多,較少包含對錯的判斷。流言的防范流言止于智者。對流言的防范,最為有效的是不讓流言產生。在當代群眾傳播極其興旺的世界,做到此點,其實已并非難事。即將有可能產生流言的事件,提前通過權威的正常的群眾傳播渠道全面、客觀地報道其真相。理論上如此,實踐上并不簡單。辟謠。造謠容易辟謠難。辟謠的難度相當大。國外學者研究發現:“即使人們不相信謠言,也會受其影響。反之,人們也可能受辟謠的反面影響,即使他們相信辟謠是真的。〞“所有的辟謠運動其實都有兩種傳播:一是使那些未聽說過謠言的人知道了謠言,二是試圖影響那些已經知道謠言的人。〞這無形中形成一個悖論:辟謠首先就是一種傳謠,是一種影響更廣泛的傳謠。在公眾得悉辟謠內容后,對于原先就知道流言的人來說,首先是加深了對流言的印象,才考慮辟謠的效果;對于原先不知道流言的人來說,首先是得悉了流言內容,然后才考慮辟謠的內容。辟謠的關鍵在于主動。第二節組織傳播一、組織與組織傳播1、組織的概念及特點概念:人們為實現共同的目標而各自承擔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統一意志下從事協作行為的持續性體系。特點:專業化的部門分工;職務分工與崗位責任制;組織系統的階層制或等級制。2、組織傳播及功能組織傳播:組織從事信息傳播的活動,即以組織為主體的信息傳播活動。分為組織內傳播和組織外傳播。功能:內部協調、指揮管理、決策應變、形成共識。另一種表述組織傳播的功能:“組織活力的源泉〞、“組織關系的粘合劑〞、“組織功能的潤滑油〞、“組織機體的防腐劑〞。組織傳播的要素:信息、相互依賴、網絡、過程、環境也有人認為:組織的內部結構通常由以下因素組成:a、一定數量的成員b、有某種活動目標c、標準性的組織章程d、有一種權威的分層體系e、有一定的物質設備,以作為組織活動的場所和工具二、組織內傳播的過程與機制組織內傳播的過程,也是組織維持其內部統一、實現整體協調和整體運作的過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