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導論課件_第1頁
考古學導論課件_第2頁
考古學導論課件_第3頁
考古學導論課件_第4頁
考古學導論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什么是考古學

第一節:考古學的定義

認識歷史的真實廣義歷史學文獻(狹義歷史學)

遺存(考古學)

一、考古學與狹義歷史學的區別二、考古學的發生與發展三、考古學的定義前蘇聯1959年出版的《蘇聯考古學》中定義為:考古學是歷史科學的一個部門。美國1979年版《考古學基礎》定義為:考古學是一門通過實物遺存研究過去的社會和文化的科學。我國1978版《辭海》考古學辭條中定義:考古學是根據實物史料研究人類社會的科學,是歷史科學的一個部門。考古學的定義: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遺留下來的實物史料研究人類古代社會發展歷程及其規律的科學,是歷史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

第二節:考古學在廣義歷史學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獻和遺存的定義文獻:

是反映歷史上人類活動的文字記載,包括口頭流傳、即文獻史料,是狹義歷史學研究的對象。遺存:是歷史上遺留下來的能夠反映人類活動的實物,即實物史料,包括直接由人類加工制造利用過的物質以及間接和人類活動有某種關系的物質,是考古學研究的對象。二、文獻史料的局限性

1.不完備,不系統。年代越早流傳下來的越少。今天人類出現99.9%的時間沒有文字記載有限性2.

記錄過程中受記錄者眼界、水平、立場的限制。

3.流傳過程中存在不可靠、不真實的可能,文獻不等于歷史本身。主觀性

文獻遺存有限性主觀性無限性客觀性三、遺存的無限性和客觀性

1.遺存的無限性:與現存的有限的文獻史料相比,地下埋藏著的實物資料可謂無窮無盡。

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傅斯年

2.遺存的客觀性:

遺存本身就是一種物質存在,看得見、摸得著,因此它是客觀的。盡管對它的認識可能出現某種偏差和錯誤,但可以通過科學的方法來糾正。四、考古學在廣義歷史學中的作用

沒有文字記載的史前時期

1.在沒有文字記載的史前時期——寫史

在有了文字記載的歷史時期2.在有了文字記載的歷史時期——證史和補史史前時期歷史時期3.為其他學科的研究提供實物資料考古學在沒有文字記載的史前時期,好象給歷史學戴上了一個望遠鏡,使史學研究延伸到了史前時期。在有了文字記載的歷史時期,好象給歷史學戴上了一個顯微鏡,使史學研究細微到了文獻上沒有記錄過的生活、生產內容。課后思考:

考古學的局限性是什么?

參考書目:傅斯年:《史學方法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顧頡剛:《古史辨第一冊·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3月第1版蘇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香港),1999年張忠培:《中國考古學:走近歷史真實之道》,科學出版社,1999年俞偉超:《考古學是什么:俞偉朝超考古學理論文選》,科學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嚴文明:《走向20世紀的考古學》,三秦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張之恒:《中國考古學通論》,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孫英明、李友謀:《中國考古學通論》,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第2版《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8月第三節考古學研究的范圍、程序和方法

一、研究范圍的劃分1、按生產力發展水平劃分:鐵器時代∣青銅時代∣“銅石并用時代”∣↗新石器時代∣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2、按社會性質來劃分:3、文獻史學來劃分:

史前考古(包括舊石器、新石器)夏商周考古秦漢考古魏晉南北朝考古隋唐考古宋元明考古4、按照區域來劃分:

5、按研究專題來劃分:

二、考古學研究的程序1、遺存的搜集和記錄2、遺存的整理和分析3、遺存的解釋(罪重要、最困難,也是最薄弱的)三、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種:1、地層學(層位學):是收集資料所使用的方法,來自于地質學。2、類型學(型式學):是對遺存進行整理和分析時所用的方法,來自于生物學。3、?透過現象看本質:主要用于解釋方面,以俞偉超為代表。考古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1)民族學:(2)民俗學:(3)人類學:(4)生態學:(5)動物學:(6)植物學:

考古學研究的對象——遺存第一節遺存的分類

可分為:人工遺存和非人工遺存兩大類

遺跡人工遺存遺物遺存非人工遺存一、遺物1、定義:這種遺存是指各自分立的實體,它們的形狀或出土地點都是由人類活動造成,是可以攜帶的實物,在移動或搬遷的過程中不會改變形狀。2、分類:通常采用二種標準。A按質地B按用途例如:陶器的形制按造型分:有圜底器、平底器、尖底器、圈足器、三足或多足器等。按用途分:有炊煮器、盛儲器、汲水器、飲食器及其它用途待考的器類(禮器、酒器)。按器物名稱分:有釜、甑、鼎、鬲、斝、鬹、甗、甕、罐、盉、瓶、壺、杯、豆、盆、缽、碗等。

釜甑東下馮H402:2成都十二橋鼎鬲東下馮H1:11

東下馮H61:2斝鬹朱W2003:1瓦店IT5H28:22甗甕朱開溝W2005:1東下馮H42:3

盉朱T236⑤:2二、遺跡定義:指不可攜帶的人工產物。1、房址(F):半坡四期文化甘肅秦安大地灣甘肅秦安大地灣F901河姆渡遺址干欄式建筑遺跡河姆渡遺址干欄式建筑2、灰坑(H):3、灶坑(Z):4、墓葬(M):07TSIIC1三、非人工遺存提取孢粉樣品現場演示蚌殼采集使用全站儀測繪第二節遺存的分布第三節遺存的生成與轉變一、生成過程

一般經歷三個階段,即制造、使用和廢棄這樣三個階段。了解遺存有什么樣的性質,對于我們解決問題具有指導意義。二、轉變過程考古學研究的遺存經歷了長時間的轉變過程,這過程的本身是千差萬別的,而造成其轉變的因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是自然因素、一個是人為因素第四節如何對待遺存地層學與遺存的收集第一節地層學

一、地層學的定義及相關術語

1、地層學:又稱層位學。是一種判定遺址中諸堆積形成先后過程或次序,來研究遺存之間相對年代早晚關系的方法,也是科學地獲取考古學資料的理論基礎。最早來自于地質學的地層學,但不等同于地質學的地層學。安特生(Andersson.J.):

瑞典·中國北洋政府顧問

——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的引進者1921年發掘河南澠池仰韶村、不召寨、楊河村和遼寧錦西沙鍋屯。1921—1922年調查河南鄭州秦王寨、牛口峪、池溝寨。1923—1924年青海洮河、湟水等地進行考古調查和發掘。1925年發表了《甘肅考古記》一書,將甘肅、青海地區的遠古文化分成齊家、仰韶、馬廠、辛店、寺洼、沙井六期。

字濟之,清華學堂畢業(1918)

哈佛大學博士(1923)

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1948)

——中國最早進行田野考古工作的學者1926年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的發掘(中國學者第一次獨立主持的考古發掘)1929年河南安陽小屯殷墟的發掘1930—1931年與吳金鼎、梁思永發掘山東歷城龍山鎮城子崖遺址李濟:(1896—1979)

梁啟超次子,

清華學校留美預備班(1923)

哈佛大學碩士(1930)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解放后)

——廿世紀30年代田野考古學的巨人1930年黑龍江齊齊哈爾昂昂溪遺址的發掘1931年河南安陽“后崗三疊層”的發現主編《城子崖》(1934),中國第一部大型田野考古報告梁思永(1904—1954):在實際運用地層學的過程當中,主要有兩個任務。

第一,區分堆積:依土質土色第二,判斷堆積的早晚:依靠疊壓、打破關系。2、堆積:由人類活動而導致在不同時期以不同方式堆積起來的物質,在考古學上統稱為堆積。

地層堆積:是指大面積的呈層分布的堆積。

遺跡堆積:是相對地層堆積而言的范圍較小的一種局部堆積。堆積選自《奉節縣頭堂包遺址2002年發掘報告》地層堆積舉例遺跡堆積舉例選自《垣曲商城》3、單位:每一個地層堆積和每一個遺跡堆積在考古學上被稱為一個單位,它是考古學中最常用的一個代表時間和空間的量。4、疊壓與打破

疊壓:是指在一種堆積的表面形成一種堆積即壓另一種堆積的現象。打破:是指一種堆積,在形成的過程中對原有堆積的破壞,這種現象在考古學上被稱為打破。5、層位與層位的關系

層位:是指單位在堆積次序中所處的特定位置。層位關系:是指單位與單位之間的疊壓或打破關系。二、地層學的基本內容

1、直接發生疊壓或打破關系的堆積,一定是被疊壓或被打破的堆積,在年代上早于疊壓它或打破它的堆積。2、任何遺跡堆積都是在某一時期的地層表面上形成的,因此確定遺跡堆積形成的年代主要是看它的基底或開口處于哪一個層面。3、現在我們發現的地層往往比實際形成過的地層要少,現今分辨出的地層交界面不一定是地層原有的表面,坑穴一類的遺跡開口也不一定是原先的開口層面。4、兩個地層之間開口的一個遺跡單位。可能(1)與它打破的地層年代相同(2)與疊壓它地層年代相同。(3)與疊壓它或被它打破的底層都不同而是介于二者之間。同時開口在一個地層之下的兩個遺跡單位,其年代形成也是有三種可能性:(1)A早于B(2)B早于A(3)A、B同時5、遺跡的建造、使用和廢棄是三個不同的時間概念,因此同一個遺跡的內部堆積有時可進一步分出使用堆積和廢棄堆積,在時間上前者早于后者。6、晚期堆積可以出早期遺物,早期堆積不能出晚期遺物。要按照堆積中最晚的遺物確定其年代。7、堆積有原生堆積和再生堆積之分。因此,在區分堆積及其內含物的早晚時,一定要先判斷堆積的性質,即是原生的還是再生的。三、地層學的重要性與局限性

1、重要性:在縱向聯系方面,以地層學為指導,可以使我們獲得有層位關系的資料,從而為遺存相對年代早晚的研究提供堅實的基礎。在橫向聯系方面:以地層學為指導可以使我們獲得有共存關系的資料。從而為確定遺存之間的空間位置關系提供了必要的前提。2、局限性第二節遺存的收集一、遺址的發掘1、發掘的基本程序

就是在遺址上劃分出若干小的方塊(方格)然后以方格為單位進行分工發掘,這些方格在考古上被稱為“探方”。(1)布方:探方的結構:探方一般由主體、隔梁和關鍵柱三部分組成。探方的方向:探方的規格:探方的坐標基點:怎樣布方?探方的編號:

1)按順序編號2)按區編號——象限法3)按年度編號4)按坐標編號——可與年度、分區編號相結合(2)發掘(3)取物(4)記錄2、考古發掘的基本原則

(1)根據土質土色區分各種堆積,依據疊壓打破關系判斷堆積的早晚(2)由上到下,由晚到早地進行挖掘(先挖晚的后挖早的)層位相同的堆積可以任選。(3)按單位歸放遺物。(4)按照實際情況及時、客觀全面地做好文字、繪圖和照相記錄。二、試掘、鉆探與清理三、勘探四、地面調查五、征集遺物

六、查閱文獻

遺存的整理和分析

第一節整理和分析的目的

一、重要性二、內容三、目的第二節技術性整理1、對出土遺物進行拼對、加固、修復、寫號及其它各種保護性措施。2、對器物進行繪圖、照相和分類制作卡片并登記造冊。3、核對遺物和記錄是否有出入,對原始記錄進行分類歸檔。4、對現場拍攝的影像資料進行處理,對照片要編號歸檔,其它影像資料也要有編號記錄。第三節遺存的鑒定與分析第四節研究性整理

——構建遺存的時空框架一、時間框架的確立及方法1、絕對年代的研究方法2、相對年代的研究方法(1)地層學就遺跡本身的特點來說相對準確就遺物的特點來說可能有偏差(2)類型學方法

類型學又叫(器物)形態學或叫標型學。這是考古工作者在室內整理時所使用的最基本方法,它的適用范圍是所有的遺存,具體地說就是通過對遺存類、型、式的劃分來判定遺存的時間關系和空間關系。類:是指一種用途的器物用文字描述。型:指同一類器物里共存的幾種樣式用A、B、C······表示。式:指同類、同型的器物在時間上的變化,即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