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田地區民豐縣2022-2023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新疆和田地區民豐縣2022-2023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新疆和田地區民豐縣2022-2023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新疆和田地區民豐縣2022-2023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新疆和田地區民豐縣2022-2023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新疆和田地區民豐縣2022-2023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本試卷包含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考生答題全部答在答題卡上,答在本試卷上無效.本次考試時間為75分鐘,滿分值為100分.2.答題前,請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試號)用書寫黑色字跡的0.5毫米簽字筆填寫在答題卡上,并用2B鉛筆將對應的數字標號涂黑.3.答選擇題必須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請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答非選擇題必須用書寫黑色字跡的0.5毫米簽字筆寫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答題一律無效.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24小題,每小題2分,共4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1.商代使用海貝作為貨幣,它主要產于我國海岸的南海、西沙群島以及西亞等地區。可見,商代時期海貝的使用(

)A.推動了商代統治區域的擴大 B.依賴于跨區域經貿聯系增強C.開啟了南北方的經濟聯系 D.得益于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2.“到處都可見到這樣的王公,他們把臣民當作自己的財產,而且無論是在征服還是繼承方面,都擁有至高權力。到處也可見到這樣的臣民,他們承認王公擁有這個權力,認為自己生來就應該服從王公,正像對父母盡孝一樣。”以下哪一個時代的社會符合前文的描述?(

)A.公元前六世紀希臘 B.十四世紀英國社會C.十八世紀美國社會 D.十九世紀法國社會3.胡錦濤主席在2008年新年賀詞中將中國外交方針概括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表明我國的外交方針又有了新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外交原則與方針中,對世界影響最大的是(

)A.采取“一邊倒”方針,與蘇聯建交B.新中國的外交原則——“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C.“求同存異”方針D.和平共處五項原則4.1905年春,嚴復與孫中山在倫敦會面,嚴復認為“為今之計,惟急從教育上著手,庶幾逐漸更新乎?”中山先生日:“俟河之清,人壽幾何!君為思想家,鄙人乃實行家也。”這段對話說明(

)A.救國路徑趨于多元化B.民族危機日益嚴重C.孫中山反對教育救國D.嚴復主張君主立憲5.唐宋時期國子學的人學資格分別為三品以上官員子孫和京朝四品官以上子孫而太學的人學資格則分別是五品以上官員子孫和八品以下官員子弟以及庶人之俊秀者,人學資格的變化反映了(

)A.文官制度的逐漸形成 B.科舉制度促進教育發展C.宋代冗官局面的出現 D.官員考核制度嚴密6.反映“國家元首由選舉產生”“行政首腦對議會負責”“法律的制定體現了工業革命對政治的推動”這三項特征的法律文件是(

)A.《權利法案》 B.美國《1787年憲法》C.《德意志帝國憲法》 D.法國《1875年憲法》7.“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軍起事,各省相應,九夏沸騰,生靈涂炭……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仍合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這說明(

)A.清政府主動謀求社會變革B.民主共和制成為必然趨勢C.封建的專制制度行將結束D.袁世凱創建民國臨時政府8.中國古代土地所有制形式不斷變化,以下有關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的敘敘述,正確的是A.井田制實是一種土地公有制(

)B.歷代統治者都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C.戰國的商鞅變法全面肯定土地私有制D.均田制所體現的是一種土地國有形式,自唐代開始實行9.唐初,御史崔仁師審青州謀反的囚犯,他下令脫去犯人刑具,給予飲食、沐浴,在處罰了帶頭作惡的人的同時,對其他犯人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進行教育感化,此事得到皇帝贊賞,時評“殺人斷腳,也都有禮可循”。該案例體現了當時(

)A.制度嚴謹 B.禮法兼用 C.輕罪重罰 D.法治松弛10.清朝入關以后,基于統治全國的需要,設置律例館,進行全面的立法活動。主要有《大清律例》《欽定六部則例》《理藩院則例》及以行政法為主要內容的《大清會典》等。清政府在制定法規章程方面的這些努力(

)A.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B.完成了國家法律法規構建C.使處理行政事務有章可循 D.通過立法緩和民族間矛盾11.1879年、法國政府重新定《馬賽曲》為國歌。此后幾十年間,政府推動軍隊和學校教授演唱《馬賽曲》,一時間高昂、響亮的《馬賽曲》響法國大地、正如尤金韋伯所說:“到19世紀末,這支屬于一個政治派別的好戰、愛國、革命的歌曲,成為了法蘭西之歌,它傳播的不僅是歌詞,更是認同。”這表明《馬賽曲》的(

)A.增強了法蘭西民族的凝聚力 B.推動了民主共和制的建立C.消弭了共和派和保皇派矛盾 D.促進法國大革命進入高潮12.一位佛羅倫薩詩人的歌詠詩這樣寫道:“青春是多么美好啊,/但是,留不住這逝水年華,/得歡樂時且歡樂吧,/誰知明天有沒有這閑暇”,材料體現的主要思想有利于(

)A.歐洲航海家開辟新航路 B.淡化權力的神學色彩C.開辟非宗教的理性時代 D.自由主義改革的興起13.一位學者在評價某場運動時說:“進步實際上已經成為哲學家們的一種意識形態,他們堅信自然科學將會讓人類有力地支配整個世界,而人類理性則引領每個人走向自由,并建立起一個繁榮、公正、平等的社會。”這場運動(

)A.標志著歐洲人文主義的復蘇 B.為工業革命提供了理論動力C.為資本主義社會構建了藍圖 D.沉重打擊了羅馬教廷的特權14.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法治事業健康發展,法律體系不斷完善,守法用法的觀念也日益深入人心。下列有關新時期法治建設的表述符合史實的是(

)A.十一屆三中全會將“依法治國”寫入憲法B.1954年憲法成為新時期治國安邦的總章程C.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國”的歷史任務D.20世紀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15.中國共產黨的哪次代表大會把“依法治國”確立為政治體制改革的重點(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16.中共十五大報告提出要“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將以往的“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改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一變化A.有利于依法治國理念的貫徹 B.推動了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C.標志我國法律體系基本形成 D.實現了國家管理的有法可依17.漢武帝“拜騫為中郎將,將三百人,馬各二匹,牛羊以萬數,資金幣帛直數千巨萬”,出使烏孫及蔥嶺以西諸國,期能“斷匈奴右臂”。返回時,“烏孫發導譯送騫還”“其國乃益重漢”。據此可知,西漢中期(

)A.外交政策發生根本轉變 B.匈奴威脅徹底解除C.中原文明向周邊擴展 D.設置機構管理西域18.國學大師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趙匡胤作為趙宋王朝的締造者,頗受后人推崇,其實趙匡胤也是踩著巨人的肩膀登上高峰的。為其結束分裂割據局面奠定基礎的是A.北魏孝文帝改革 B.“開元盛世”局面 C.后周世宗改革 D.江南地區的開發19.15世紀初的明代,中國著名航海家鄭和七次遠洋航海。鄭和下西洋雖以朝貢貿易為主,"政治掛帥"而忽視經濟實利,有"厚往薄來"之說,從而也使得遠航難以為繼,但卻名垂青史……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為……依靠的不是堅船和利炮,而是寶船和友誼。”這段話贊譽A.鄭和下西洋增加了明政府的財政收入B.中國明朝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精湛C.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中外之間友好交往D.鄭和下西洋推動了中國社會的轉型20.中古西歐文化繼承了古希臘,羅馬的哲學,法律和科學知識傳統,但少有科學成就,其主要原因是A.日耳曼人南下對文化的摧殘 B.二元政治扼殺了文化的發展C.中古西歐文化受到教會控制 D.西歐文化領域缺乏領軍人物21.2021年1月13日上午,美國國會開始就特朗普彈劾案進行辯論,之后眾議院將進行第二次投票確認。此前,美國副總統彭斯12日致信國會眾議院議長佩洛西,拒絕援引憲法第25條修正案罷免特朗普總統職務。按照美國憲法,特朗普會A.到最高法院進行申訴 B.宣布重新組織選舉C.前往國會參議院游說 D.直接否決眾議院決議22.一戰期間婦女開汽車、駕駛運輸機、運送傷員;一戰后褲子成為可以接受的婦女服裝,裙角驟然上升,束身衣和裙撐也永遠消失。以上材料說明當時A.婦女獲得與男性同等的地位 B.歐洲的性別文化發生改變C.地區間的文化融合日益加強 D.文化多樣化特征開始顯現23.雨果說:“永遠不要忘記周年紀念日,開展紀念日活動,如同點燃一支火炬。”下列2019年相關的周年紀念日正確的是①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40周年②西藏自治區成立70周年③中國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20周年④李大釗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100周年A.①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4.人民幣的發展經歷了幾次調整,其票面圖案隨著時代的變化呈現出不同的特征。第二套人民幣1953年開始印制,1955年3月發行。下圖是第二套人民幣的部分票券和相關內容介紹。從中不能得出歷史信息是A.貨幣是商品流通的媒介,有利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B.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利于新中國實現民族平等、民族團結C.一五計劃及優先發展重工業,取得了工業建設的巨大成就D.新中國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建立了中蘇友好關系二、材料分析題:共計52分.25.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史記·商君列傳》材料二

凡士工商賈,皆賴食于農,故農為天下之本務,而工賈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畝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大清世宗憲皇帝實錄》材料三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濱海民不得私自出海”,只允保留有限的朝貢貿易。明成組繼續“海禁”政策。清初,基于沿海抗清活動,政府頒發“禁海令”和“遷海令”。伴隨著西方殖民勢力東來,18世紀中期,乾隆皇帝制定《防范外夷規條》,閉關政策正式形成。——摘編自尚暢《從禁海到閉關鎖國——試論明清兩代海外貿易制度的演變》(1)材料一中的“本”和“末”各指什么?(2)根據材料二、材料三,概括清政府奉行的經濟政策。(3)結合材料與所學知識,分析上述政策給中國社會造成的嚴重后果。2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在古代,周邊的國家和部族常被視為“藩屬”或“夷狄”,需定期向中央王朝朝貢。近代以前,中國一直沒有真正的外事機構。1844年,清政府按照列強的要求設置“五口通商大臣”辦理各國通商事務。1861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在京設立,職務由親王或軍機大臣等兼任。1901年,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成為常設機構。1912年3月,陸征祥改外務部為“外交部”,并把駐外使領館改為專業機構、從事外交的人員為職業外交官。抗戰爆發后,中國政府積極參與國際“首腦外交”。1943年11月,蔣介石出席開羅會議,“中外輿情莫不稱頌為中國外交史上空前之勝利”。依據材料,概括中國近代對外交往發生的變化。2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古西歐城市的興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經濟上,城市的發展導致商品經濟繁榮,西歐單一的經濟結構趨向多元化。政治上,城市成為西歐封建社會中新的政治力量。城市往往與國王結盟,共同對付國內的封建大貴族,從而加速了國家的統一。文化上,隨著城市的繁榮發展,城市文化應運而生,為日后的文藝復興奠定了基礎。材料二

在人口和貿易量方面,中世紀西歐的城市同中國、印度或中東的城市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是,由于擁有日益增長的自治權和政治力量,它們顯得十分獨特。恰恰因為它們再從頭開始,且處于政治上分裂的歐洲而不是堅如磐石的帝國的框架中,所以市民們從開頭就表現出自信和獨立,這種自信和獨立是歐亞大陸其他任何地方所沒有的。——(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1112世紀,隨著城市的興起,新興市民階層對文化知識的迫切需求,歐洲許多工商業繁榮的城市出現了城市學校。這些學校開設實用知識課程,采用新的教學方式,在單一學科的私人學校或教會學校整合演變的基礎之上,產生了中世紀歐洲的大學。中世紀的大學在社會上享有特權。大學享有內部自治權利。學校的事務由教師或學生組成的行會來管理,反對外界干涉學校生活。大學有裁判權,在校內設立特別法庭,當學校里的人和外人發生訴訟時,均由大學設的特別法庭來審理,大學師生均可免除賦稅和免服兵役。大學還有遷移權。當大學與教會或城市當局發生矛盾,或受到干涉而得不到完滿解決時,學校可行使遷移權,搬出所在地。請回答(1)中古西歐城市什么時候開始興起?分析材料一,指出中古西歐城市興起的影響。(2)結合材料二指出,中世紀西歐的城市與中國、印度或中東的城市最大的不同在哪里?(3)材料三說明中世紀歐洲大學出現的原因是什么?結合材料指出,大學自治地位表現在哪幾個方面?2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觀察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上述政治儀式各自反映出的基本政治內涵。

答案解析1.B【解析】據材料“商代使用海貝作為貨幣,它主要產于我國海岸的南海、西沙群島以及西亞等地區”,可知商代使用海貝,說明中原與沿海地區存在聯系,B項正確;應該是統治區域擴大推動了海貝的使用,排除A項;材料無法說明“開啟”,排除C項;絲綢之路在漢代才開通,排除D項。故選B項。2.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十四世紀的英國是金雀花王朝,當時英國社會有嚴格的等級限制,王公把臣民看作財產,臣民認為自己生來就應該服從王公,故B正確;公元前六世紀希臘實行民主政治,不可能出現材料中現象,排除A;十八世紀美國已經進行獨立戰爭,十九世紀法國已經進行過大革命,不會出現材料中現象,排除CD。3.D【解析】我國于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適用于不同性質的國家,至今仍在國際關系處理中發揮重大作用,具有深遠的世界影響,故D符合題意;“一邊倒”方針側重于與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開展外交活動,但不利于與資本主義國家開展外交活動,A不符合題意;“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表明新中國的外交政策是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國開展外交活動的基本前提,但對世界的影響不是最大,故B不符合題意;“求同存異”原則主要是推進萬隆會議的圓滿成功,故C不符合題意。故選D。4.A【解析】據材料中“惟急從教育上著手”“君為思想家,鄙人乃實行家也”等信息反映出嚴復與孫中山的救國方式不同,一個是教育,一個是革命,說明了救國路徑趨于多元化,故A項正確;材料中強調的是救國的方式,沒有闡釋民族危機,故B項排除;材料中孫中山只是強調了自己的救國方式與嚴復不同,沒有反對嚴復的教育救國,故C項排除;材料中嚴復主張教育救國,沒有主張君主立憲,故D項排除。5.B【解析】從統計表看出,唐宋時期中央各級官辦學校入學資格由官員子弟逐步放寬到庶人子弟,這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庶人子弟可以通過科舉考試做官,因此科舉制度促進了教育發展,故B項正確;A、C兩項材料無法體現,D項與材料無關,均排除。6.D【解析】結合所學可知,工業革命推動了法國的政治改革,其在1875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頒布后,最終確立了議會制共和制,其國家元首為選舉產生的總統,行政首腦對議會負責,故D項符合題意;英國國王是世襲產生的,不需要通過選舉產生,故A項錯誤;美國總統對憲法負責,而不需要對國會負責,故B項錯誤,排除;德國的行政首腦為首相,對皇帝負責,而不對議會負責,故C項錯誤,排除。7.B【解析】依據題中“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可以直接推導出民主共和成為必然的趨勢,故B項正確。8.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廢除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土地私有制得到確立,C項正確;井田制表現為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其實質是周王對土地的私有,因此A項說法錯誤,排除A項;根據知識可知,中國古代一般朝代都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但宋朝采取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因此“歷代統治者都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的表述錯誤,排除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均田制所體現的是一種土地國有形式,自北魏開始,而不是自唐朝開始,排除D項。故選C項。9.B【解析】根據材料“唐初,御史崔仁師審青州謀反的囚犯,他下令脫去犯人刑具,給予飲食、沐浴,在處罰了帶頭作惡的人的同時,對其他犯人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進行教育感化,此事得到皇帝贊賞,時評‘殺人斷腳,也都有禮可循’”,可得出,該案既嚴懲了帶頭作惡的人,又對其他犯人以禮感化,這說明該案例體現了禮法兼用,故B項正確;材料不能體現制度嚴謹,故A項錯誤;“重罪輕罰”與材料主旨不符,故C項錯誤;材料體現法治張弛有度而不是法治松弛,故D項錯誤。10.C【解析】清政府確立、完善與行政相關的法規為行政事務的處理提供了法律依據,故C項正確;材料“基于統治全國的需要”表明不僅是對地方的控制,故A項錯誤;據材料“主要有《大清律例》《欽定六部則例》《理藩院則例》及以行政法為主要內容的《大清會典》”可知材料主要涉及行政法,因此不能說明完成整個國家法律法規的構建,故B項錯誤;材料主要涉及行政法規,而不是民族矛盾,故D項錯誤。11.A【解析】材料中主要講《馬賽曲》在法國的傳唱,增強了法國人民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故A項正確;1875年法國已經確立了共和制度,B項排除;C項“消弭了”說法錯誤,故排除;法國大革命在18世紀末就已經結束,故D項錯誤。12.A【解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佛羅倫薩的詩人歌頌青春和主張享受現世的時光,表現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精神,結合所學史實可知,文藝復興中提倡的人文主義精神對后來歐洲航海家開辟新航路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A項正確。材料中的詩歌并未體現權力和神學的關系,而是強調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排除B。該詩歌主要體現的是文藝復興時期,與提倡理性主義的啟蒙運動無關,排除C。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人文主義精神,并未涉及自由主義改革,排除D。綜上所述,本題正確答案為A。13.C【解析】從“理性、自由、繁榮、公正、平等”的社會,表明這場運動是啟蒙運動,啟蒙運動構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理想藍圖,故C項正確;A項指的是文藝復興,排除;為工業革命提供理論動力的是牛頓的經典力學,B項錯誤;D項是宗教改革的影響,排除。14.C【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當代中國的法治建設。中共十五大報告第一次提出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故C項符合題意;根據所學知識,依法治國寫人憲法是在1999年,而不是十一屆三中全會,排除A項;新時期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是1982年憲法,排除B項;2010年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排除D項。故選C項。15.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改革開放以后。“依法治國”確立為政治體制改革重點,寫入憲法的是1995年中共十五大,D項正確;其他時間大會主題不符合,排除。故選D項。16.A【解析】法制側重于形式意義上的法律制度及其實施,法治不僅包括形式意義上的法律制度及其實施,更強調實質意義上的法律至上、權利保障的內涵。法治講究良法之治,法律公正、穩定、普遍、公開、平等,而法制不具這些內涵,只要求嚴格依法辦事。法治與人治截然對立,其基礎是民主政治,是民主和憲政的表現,而法制和人治并不對立。十五大報告中將法制改為法治,這有助于依法治國理念的貫徹,A正確;思想路線撥亂反正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排除B;十五大報告并未標志我國法律體系基本形成,排除C;十五大報告中詞匯的變化并不能直接實現國家管理的有法可依,排除D。17.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西漢中期張騫通西域,傳播中原文化,使中原文明向周邊擴展,C項正確;材料沒有反映西漢外交政策發生根本轉變,排除A項;材料也不能說明匈奴威脅徹底解除,而且“徹底”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材料并沒有反映西漢設置機構管理西域,排除D項。故選C項。18.C【解析】后周世宗柴榮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促進了后周的壯大,為北宋結束分裂割據奠定了基礎,C項正確;北魏、唐朝開元時期距離趙匡胤建立宋朝時間過于久遠,排除A、B項;江南地區的開發與“踩著巨人的肩膀登上高峰的”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19.C【解析】根據“但卻名垂青史……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為……依靠的不是堅船和利炮,而是寶船和友誼”可以看出,鄭和下西洋通過朝貢貿易加強了中外之間的交流,是友好交往歷史的印證,故C正確;朝貢貿易不以營利為目的,不會增加收入,只會增加支出,排除A;B項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D項不符合史實,中國社會并沒有因此而轉型,排除D。20.C【解析】中古社會受到教會的控制,神學思想泛濫,因此自然科學發展受阻,C項正確;日耳曼人南下之后逐漸被同化,因此其不是科學成就少的主要原因,排除A項;當時文化領域有較高成就,排除B項;D項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C項。21.C【解析】根據美國憲法,對總統的彈劾案是由眾議院發起,最終決定其結果的是參議院的投票表決,所以面對彈劾,美國總統特朗普會想方設法對國會的參議院進行游說,以避免彈劾案通過,故選C項;彈劾案最終是由參議院決定其結果的,所以不是最高法院宣布彈劾案是否有效,排除A項;重新組織選舉是參議兩院表決,而不是總統本人,排除B項;總統可以直接否決的是國會的立法,而不是針對自己的彈劾案,排除D項。22.B【解析】依據題干可知,一戰期間婦女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一戰后婦女的服裝文化也發生了變化,由此可見一戰客觀上有利于提高婦女的社會地位,歐洲的性別文化也發生改變,B正確;題干沒有男女地位的對比,不足以說明婦女的地位一定與男性同等,A排除;題干并不是反映地區間的文化融合,而是反映一戰改變了婦女的社會角色和社會地位,C排除;文化多樣性特征在古代社會就已經開始顯現,D排除。故選B。23.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是1979年,2019年是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40周年,①正確;中國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是1999年,到2019年是恢復行使主權20周年,③正確;李大釗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是1919年,到2019年是發表100周年,故①③④正確,排除A項,C項正確;西藏自治區成立是1965年,到2019年是54周年,②錯誤,排除B、D項。故選C項。24.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反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5年。依據圖案以及相關文字“不同民族服裝的群眾”、“工農”、“民族文字”、“印鈔紙全部從蘇聯進口”等提煉即可,主要圍繞人民當家作主、民族團結、工業化建設成就、與蘇聯的交往等方面,故BCD結論可以通過材料得出。1992年黨的十四大正式宣布:“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時間不符,故A項不能得出,故選A。25.(1)“本”指農業;“末”指商業。(2)政策:“重農抑商”政策;閉關鎖國政策。(3)后果:抑制工商業發展;阻礙新經濟因素(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限制海外貿易發展;阻礙經濟文化交流;使中國落后于世界。【解析】(1)本:依據材料“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得出農業。末:依據材料“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得出是商業。(2)政策:依據材料“故農為天下之本務,而工賈皆其末也”,得出重農抑商政策;依據材料“濱海民不得私自出海”,得出閉關鎖國政策。(3)后果: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重農抑商政策嚴重對古代中國產生深刻的影響,抑制工商業發展,從而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明朝中后期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阻礙新經濟因素(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對于國家在對外方面也產生深刻的影響,限制海外貿易發展;對外交流出現限制,阻礙經濟文化交流;從而從整體上來說,使中國落后于世界。2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變化:①從夷夏觀念下的朝貢交往到近代以來正常的國家交往;②從被動應對到主動參與;③外交機構從無到有,并走向正規化;④外交人員逐漸專業化;⑤國際地位從屈辱走向平等。【解析】變化:根據材料“在古代,周邊的國家和部族常被視為‘藩屬’或‘夷狄’,需定期向中央王朝朝貢”“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在京設立……成為常設機構”等信息可得出從夷夏觀念下的朝貢交往到近代以來正常的國家交往;根據材料“1844年,清政府按照列強的要求設置‘五口通商大臣’辦理各國通商事務”“抗戰爆發后,中國政府積極參與國際‘首腦外交’”等信息可得出從被動應對到主動參與;根據材料“近代以前,中國一直沒有真正的外事機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在京設立……成為常設機構”等信息可得出外交機構從無到有,并走向正規化;根據材料“把駐外使領館改為專業機構、從事外交的人員為職業外交官”可得出外交人員逐漸專業化;根據材料“抗戰爆發后,中國政府積極參與國際‘首腦外交’”“中外輿情莫不稱頌為中國外交史上空前之勝利”等信息可得出國際地位從屈辱走向平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