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安徽省地方標準PAGEPAGE7麥茬免耕覆秸機械直播大豆病蟲草害的綜合防控技術規程標準名稱麥茬免耕覆秸機械直播大豆病蟲草害的綜合防控技術規程任務來源2022年7月1日安徽省市場監督管理局下發的《關于擬下達2022年第二批安徽省地方標準制修訂計劃項目的公示》,計劃編號為195號負責起草單位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研究所單位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農科南路40號參加起草單位壽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宿州市農業科學院、安徽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標準起草人序號姓名單位職務職稱電話1趙偉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研究所室主任研究員177551075112張建群壽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站長高級農藝師133656477773王月英宿州市農業科學院主任研究員189499500034胡鳳桂壽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高級農藝師138654674105戚仁德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研究所所長研究員139551729416王大剛安徽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員159551521207李進步宿州市農業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189557262778劉興舟宿州市農業科學院所長副研究員139568337209遲元凱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研究所室副主任副研究員1505603516310何艷秋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86504006511徐阿妹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研究所-助理研究制情況1、編制過程簡介2022年7月1日安徽省市場監督管理局下發的《關于擬下達2022年第二批安徽省地方標準制修訂計劃項目的公示》,《麥茬免耕覆秸機械直播大豆病蟲草害的綜合防控技術規程》(計劃編號為195)被批準立項。隨即成立了標準修訂小組,成員有:趙偉、張建群、王月英、戚仁德、徐阿妹等。標準制定過程:2022年我們向安徽省農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提出《麥茬免耕覆秸機械直播大豆病蟲草害的綜合防控技術規程》制定申請后,就開始了標準制定的準備工作,按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給出的規則初步確定了規程制定計劃、制定方法和步驟。2022年7月,申請被批準立項后,起草組系統根據前期的研究結果,同時查閱了大豆栽培、病蟲害發生規律、預測預報和綜合防控等有關的技術資料,對所收集的資料進行全面分析、比較,并根據各實施地區及單位的研究示范成果,確定了標準的指標設置和各項指標要求,并于2022年12月完成了標準的初步制定;隨后,又進一步征集不同單位起草人員的意見,對文稿進行進一步修改完善,2023年3月形成了征求意見稿初稿。2023年6月至10月,我們繼續對相關的技術在不同地區進行示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23年10月,將征求意見稿(初稿)通過郵件發送至安徽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江蘇省農科院植保所、河南農科院植保所、浙江農科院等5家單位的有關專家征求意見,截至2023年12月5日,共征集到5家單位的7條意見,經起草小組協商,全部采納,并形成了本標準網絡征求意見稿。2、制定標準的必要性和意義大豆是重要糧油經濟作物,近年來,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大豆相關產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但國內大豆生產遠遠達不到消費增長的需要,進而形成了大豆產品大量進口的格局,我國現在每年進口大豆占總需求的85%以上。這其中除了受制于我過耕地總面積的限制之外,大豆病蟲害導致頻發導致的大豆產量和品質不高是最主要原因之一,據統計,美國、巴西等南美國家大豆平均畝產量為230公斤,而我國大豆平均畝產量為130公斤。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大豆振興計劃,從國家戰略層面上為振興大豆產業提供了契機。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12月28日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像大豆、棉花、玉米、小麥等一些大宗農產品生產,要抓緊研究部署,該擴大產量的要果斷下決心,不能讓人家拿住我們!這是涉及國家安全的大事!”。因此,加大大豆病蟲草害綠色綜合防控,振興大豆產業,保障糧食安全,該標準的制定符合國家對農業科技需求。加強大豆病蟲草害的綜合防控技術的研究,集成配套形成綠色綜合防控技術模式,形成技術規程和標準,并示范推廣,可有效減少大豆病蟲草害的危害機率,提高我國夏大豆單產和總體產量,同時提升大豆品質,達到節本增效的目的,為我國大豆振興計劃助力。該技術規程的推廣使用,適應新形勢的要求,機械化配套使用減少操作次數,同時減少農藥用量,改善生態環境,提高大豆的產量和品質,有效促進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提高。為了順應秸稈還田這一新的耕作模式,麥茬夏大豆免耕覆秸直播機械開始大規模推廣使用,目前已經成為黃淮海地區大豆主推的栽培模式。在新模式的推廣下,如何配套并高效的防控病蟲草害成為了新的科學問題。在國家大豆產業體系及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資助下,技術集成了以麥茬免耕覆秸播種機為基礎,配套采用“一拌一封一噴”的大豆病蟲草害綜合防控技術。“一拌”即選用抗病(蟲)品種并進行殺菌(蟲)劑拌種后利用機械播種;“一封”即在播種過程中應用麥茬免耕覆秸播種機進行一次性作業,在滅茬、播種、施用封閉除草劑后再將機械將粉碎的秸稈覆蓋除草;“一噴”即在大豆初花期以后,應用農用植保無人機或高桿噴霧機進行成株期主要病蟲害的高效綜合防控。該技術規程的推廣使用,適應新形勢的要求,機械化配套使用減少操作次數,同時減少農藥用量,改善生態環境,提高大豆的產量和品質,有效促進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提高。3、制定標準的原則和依據,與現行法律法規、標準的關系,特別是強制性標準的協調性3.1標準編制原則在編制本標準時,堅持實用性、規范性、先進性、科學性的原則。3.1.1實用性本標準制定過程中,充分考慮到大豆病蟲害的發生規律和防控技術特點,規定了大豆生產上主要病蟲害防控策略、防控對象和機械化配套的綜合防控措施,便于不同的單位實際應用。3.1.2規范性本標準以國家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實施條例》、《農業部農業標準化管理辦法》等有關法規為準則。編寫過程中,嚴格按照GB/T1.1-2009《標準化工作導則第一部分:標準的結構和編寫規則》,組織標準的起草工作。標準文本的編排采用中國標準編寫模板TCS2010版進行編排,確保標準的起草編排的規范性。3.1.3先進性生產技術規程的先進性是關系到標準推廣和應用前景。在起草過程中,廣泛征求和采納同行專家的意見并結合實地調查情況,吸收國內外標準中的合理、適宜的內容,保證內容和條款的先進性。3.1.4科學性標準起草過程中,不僅總結了主持單位在大豆病蟲害方面多年的研究成果,而且參考了南京農業大學的研究進展,依托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等平臺或項目,以病害調查監測、抗病品種利用、藥劑防控技術等為核心的關鍵技術和產品經研發和熟化,集成了與麥茬大豆機械化生產相配套、全程防控大豆主要病蟲草害的“一拌一封一噴”技術模式。以確保防控方法具有科學性、準確性和時效性。3.2編制依據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和《安徽省地方標準管理辦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標準引用了GB/T8321(所有部分)農藥合理使用準則;NY/T496肥料合理使用準則通則;NY/T1276農藥安全使用規范總則;GB10395.1農林機械,本標準遵循現行的國家標準、農業行業標準和相關法規的規定。4、主要條款的說明,主要技術指標、參數、試驗驗證的論述主要條款:本文件確立了麥茬夏大豆使用機械配套的病蟲草害綜合防控技術規程,并規定了大豆生產上主要病蟲害防控策略、防控對象和機械化配套的綜合防控措施。主要技術指標、參數:(1)病蟲草害的系統性調查。通過近十幾年調查、診斷,明確了不同區域夏大豆病蟲草害的發生情況及危害程度,為本標準的制定提供了依據。病蟲草害發生類型復雜、抗病蟲資源缺乏、田間防控技術不成熟是大豆生產中所面臨的三個關鍵問題。20世紀70年代起,根腐病在黑龍江墾區新發展成為大土傳(及種傳)病害豆的主要病害之一,發病率高達70%~100%。由于多數地區重茬、迎茬現象長期比較普遍,在東北、黃淮海和南方等大豆產區均廣泛發生,造成的產量損失一般為10%~30%,嚴重田塊則達到60%以上,甚至絕收。近年來點蜂緣蝽、甜菜夜蛾、煙粉虱等的爆發,不僅直接危害大豆植株的生長,且傳播的病毒可導致“癥青”等系統性癥狀可導致大面積大豆絕收,嚴重危害大豆產業的發展。(2)病害發生規律大豆根腐病菌大多通過土壤、病殘體或種子傳播,在苗期侵染后直接危害大豆根莖部,或在初侵染定殖以后直至大豆生長中后期才顯現癥狀。通過對黃淮地區采集的大豆根腐病樣本進行分子檢測,揭示了不同時期的主要病原種類,早期主要是大豆疫霉、立枯絲核菌和尖鐮孢菌等,中后期主要是擬莖點種腐病菌、木賊鐮孢菌、茄腐鐮孢菌、冬青麗赤殼菌等。同時發現,超過80%的發病植株中含有2種以上病原,表明田間普遍存在復合侵染。分析了黃淮和東北地區主要大豆品種(系)的種子,發現擬莖點種腐病菌、立枯絲核菌、尖鐮孢菌、木賊鐮孢菌、禾谷鐮孢菌、層出鐮孢菌和平頭炭疽菌等病菌均可通過種子被攜帶傳播。大豆疫霉能夠以卵孢子和菌絲體存在于大豆種子的種皮、胚和子葉,表明種子帶菌是大豆根腐病初侵染的重要途徑。因此,在防控對象上應兼具考慮卵菌和真菌等兩類病原物,并注意針對苗期(為害種子和幼苗)和成熟期(病勢二次發展,導致早衰)這2個關鍵發病時期,提前采取預防措施。(3)種衣劑的篩選應用。2019年度,開展大豆種衣劑的室內實驗,通過篩選不同種衣劑類型(表1),開展安全性評價,同時分別接種大豆終極腐霉(Pythiumultiumum)、大豆茄腐鐮刀菌(Fusariumsolani)、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sojae)進行室內驗證篩選。室內接種結果為35%精甲霜靈對苗子具有較好的促進作用,對疫霉菌和腐霉菌具有較好的防效,6.25%咯·精甲,5.2%苯醚·吡唑及8.4%苯醚·精甲·吡唑對上訴三種病原菌引起的的病害具有較好的防控作用。田間結果表明,6.25%咯·精甲(精歌、亮盾)、5.2%苯醚·吡唑、8.4%苯醚·精甲·吡唑及5.4%苯醚+咯+精甲+吡唑懸浮種衣劑出苗率及防效均較為顯著。2020年度,在前期的試驗基礎上,繼續篩選種衣劑的防控組合,不同藥劑組合對大豆出苗率、大豆秧苗素質及病害的綜合防效均表現良好(表2)。表1、2019年度大豆種衣劑的試驗數據處理有效成分及含量制劑用量(毫升/100公斤種子)有效成分用量(克/100公斤種子)播種后20天出苗率(%)播種30天后防效(%)播種60天后防效(%)1苯醚甲環唑(3%)401.2081.488.489.82咯菌腈(2.5%)401.0082.789.587.43精甲霜靈(35%)62.1078.392.487.84吡唑醚菌酯(25%乳油)51.2586.490.788.35咯·精甲(亮盾6.25%)402.5087.591.890.56咯·精甲(精歌6.25%)402.5088.892.591.47苯醚+吡唑(5.2%)402.0890.292.792.58苯醚+精甲+吡唑(8.4%)403.3689.593.891.99苯醚+咯+精甲+吡唑(5.425%)402.1791.892.192.810精甲+咯+嘧菌酯(11%)303.3088.691.388.411苯醚+精甲+咯+嘧菌酯(7%)302.1087.291.789.412空白對照——71.5——表2、2020年度大豆種衣劑試驗數據序號處理出苗率(%)株高(cm)根長(cm)鮮重(g)發病率(%)病株率防治效果(%)折算畝產量(KG)增產率(%)1空白對照68.6736.2020.9323.1740.00137.642咯?精甲(6.25%)82.0037.1520.6326.8422.6743.33157.9312.843苯醚+吡唑(5.2%)87.3337.8121.0524.8729.3326.67163.8916.024苯醚+精甲+吡唑(8.4%)80.6736.4021.6325.579.3376.67161.5314.795噻?咯?精甲(25%)87.3334.2221.1225.8316.0060.00163.4215.786苯醚+咯+精甲(4.6%)87.6735.5221.0924.989.3376.67163.8916.027苯醚+申嗪霉素(1.6%)88.3335.5618.9724.4324.0040.00166.0317.10(4)封閉除草劑的篩選。結合黃淮海地區麥茬大豆免耕直播機械的使用,篩選封閉除草劑,以配合機械使用,進行封閉除草。初步調查及觀察,雙氯磺草胺+精異丙甲草胺作為封閉除草劑防控效果顯著,整體除草效果優于傳統的莖葉除草劑精喹禾靈+氟磺胺草醚。麥茬免耕覆秸后的封閉除草效果要優于常規的旋耕后施用封閉除草劑。試驗結果表明,在黃淮海地區可以結合麥茬免耕覆秸播種機進行封閉除草(表3、4)。表3、封閉除草劑的篩選,處理方式為旋耕機械序號處理(旋耕)使用濃度g/畝施藥方式雜草密度(株/㎡)株防效(%)鮮重(g)鮮重防效(%)1精異丙甲草胺(96%)90播后苗前土壤封閉6.769.775.967.62二甲戊靈(45%)300播后苗前土壤封閉7.366.7189.519.23二甲丙炔(38%)300播后苗前土壤封閉4.778.821.690.84雙氯磺草胺(84%)4播后苗前土壤封閉2.090.978.966.45咪唑乙煙酸(70%)10播后苗前土壤封閉4.778.866.471.76咪唑乙煙酸(70%)+精異丙甲草胺(96%)10+90播后苗前土壤封閉0.797.010.795.47咪唑乙煙酸(70%)+二甲戊靈(45%)10+300播后苗前土壤封閉1.393.910.395.68雙氯磺草胺(84%)+精異丙甲草胺(96%)4+90播后苗前土壤封閉0.797.02.399.09雙氯磺草胺(84%)+二甲戊靈(45%)4+300播后苗前土壤封閉0.797.042.382.010氟吡·氟磺胺草醚(16%)200大豆V3期,莖葉處理2.090.989.162.011空白對照22.0—234.5—表4、封閉除草劑的篩選,處理方式為直播覆秸序號處理(覆秸)使用濃度g/畝施藥方式雜草密度(株/㎡)株防效(%)鮮重(g)鮮重防效(%)1精異丙甲草胺(96%)90播后苗前土壤封閉0.797.31.599.22二甲戊靈(45%)300播后苗前土壤封閉0.797.32.698.63二甲丙炔(38%)300播后苗前土壤封閉0100.00100.04雙氯磺草胺(84%)4播后苗前土壤封閉0100.00100.05咪唑乙煙酸(70%)10播后苗前土壤封閉0.797.30.499.86咪唑乙煙酸(70%)+精異丙甲草胺(96%)10+90播后苗前土壤封閉0100.00100.07咪唑乙煙酸(70%)+二甲戊靈(45%)10+300播后苗前土壤封閉0.797.31.399.38雙氯磺草胺(84%)+精異丙甲草胺(96%)4+90播后苗前土壤封閉0100.00100.09雙氯磺草胺(84%)+二甲戊靈(45%)4+300播后苗前土壤封閉0.797.32.398.810氟吡·氟磺胺草醚(16%)200大豆V3期,莖葉處理2.789.610.294.611空白對照26—188.3—(5)集成“一拌一封一噴”大豆減肥減藥技術模式。近年來,以秸稈還田為主推耕作模式的改變,大豆病害不斷出現新的類型,部分病害出現爆發式增長,嚴重危害大豆產業的發展。這其中,在黃淮海地區出現較多的常發病害主要包括,苗期的疫霉、腐霉以及白絹、立枯病等,由茄腐鐮刀菌等不同鐮刀菌引起的大豆根腐綜合癥,由擬莖點種腐以及莖潰瘍所形成的莖枯,碳腐病,大豆紅冠腐病等。針對黃淮海地區大豆生產中出現的上述問題,項目組在病原監測基礎上,通過抗病品種篩選、綠色農藥和生物農藥的遴選,與免耕覆秸播種等機械化生產技術相結合,示范推廣“一拌一封一噴”的病蟲草害綜合防控技術模式。這其中,“一拌”為種衣劑拌種,使用咯·精甲懸浮種衣劑(6.25%,5ml/5.5kg/畝豆種);“一封”為封閉除草劑的使用,可選擇雙氯磺草胺(84%,50ml/畝)+精異丙甲草胺(96%,20ml/畝);“一噴”為初莢期的防病、防蟲及增施葉面肥,選擇使用高效、廣譜、低殘留農藥,苯醚·嘧菌酯(32.5%,30ml/畝)+噻蟲嗪·氯蟲苯甲酰胺(40%,10/畝)+美洲星(葉面肥,50ml/畝)。麥茬免耕覆秸播種機進行滅茬、種子包衣后播種、側方施肥、封閉除草、覆秸,實現“五位一體”的一次性操作模式,后期針對病蟲害發生的情況進行調查,精準用藥,使用無人機進行“一噴多防”,極大地減少了農藥化肥使用量、使用次數,減少人工操作。示范區農藥使用量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