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言文閱讀黑龍江省實驗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卷(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趙高曰:“君侯①材能、謀慮、功高、無怨、長子②信之,此五者皆孰與蒙恬?”斯曰:“不及也。”高曰:“然則長子即位,必用蒙恬為丞相,君侯終不懷通侯之印歸鄉里明矣!胡亥慈仁篤厚,可以為嗣。愿君審計而定之!”丞相斯以為然,乃相與謀,詐為受始皇詔,立胡亥為太子。(節選自《資治通鑒·胡亥為帝》)文本二:公子犟請殺桓公,以求太宰之位。隱公曰:“為桓公少故也,吾將授之矣。使營菟裘,吾將老焉。”犟懼,反譖公于桓公而弒之。蘇子曰:“盜以兵擬人,人必殺之,夫豈獨其所擬,涂之人皆捕擊之。”涂之人與盜非仇也,以為不擊則盜且并殺己也。隱公之智,曾不若是涂人也,哀哉!隱公,惠公繼室之子也,其為非嫡,與桓均耳,而長于桓。隱公追先君之志而授國焉,可不謂仁人乎?惜乎其不敏于智也。使隱公誅犟而讓桓,雖伯夷、叔齊何以尚茲?驪姬欲殺申生而難里克,則施優來之;二世欲殺扶蘇而難李斯,則趙高來之。此二人所行相同,而其受禍亦不少異:里克不免于惠公之誅,李斯不免于二世之戮,皆無足哀者。君子之為仁義也,非有計于利害,然君子之所為,義利常兼,而小人反是。鄭小同嘗詣司馬師,師有密疏未屏也,如廁還,問小同:“見吾疏乎?”曰:“不見。”師曰:“寧我負卿,無卿負我。”遂鴆之。王允之從王敦夜飲,辭醉先寢。敦與錢鳳謀逆,允之已醒,悉聞其言慮敦疑己遂大吐衣面皆污,敦果照視之,見允之臥吐中,乃已。哀哉小同,殆哉岌岌乎允之也!孔子曰:“危邦不入,亂邦不居。”有由也夫!(節選自《東坡志林·隱公不幸》)【注】①君侯:文中指李斯。②長子:指秦始皇的大兒子扶蘇。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標號涂黑。(3分)悉聞A其B言C慮敦D疑E己F遂G大吐H衣I面J皆污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3分)A.“懷通侯之印歸鄉里”中的“之”與《過秦論》中“樂毅之徒通其意”中“之”的意義和用法相同。B.“盜以兵擬人”中的“兵”與《過秦論》中“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中“兵”的意義不同。C.“以為不擊則盜且并殺己也”中的“且”與《過秦論》中“且夫天下非小弱也”中“且”的意義相同。D.“惜乎其不敏于智也”中的“其”與《伶官傳序》中“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中“其”的用法不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趙高以扶蘇必將重用蒙恬來游說李斯輔助胡亥即位,并威脅他若不同意則難以保全性命全身而退,李斯無奈只能同意。B.面對野心勃勃的公子犟,隱公拒絕了公子犟殺害桓公的要求,但終因缺少政治敏感,使得公子犟構陷自己,最終喪命。C.都是無意之中惹來了禍端,結果卻截然不同:鄭小同慘被司馬師殺害,王允之卻利用急智打消對方的疑心,逃過一劫。D.作者認為隱公“不敏于智”,李斯等人利令智昏,王允之卻能隨機應變,從而引導人們思考在危機面前如何保全自己。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丞相斯以為然,乃相與謀,詐為受始皇詔,立胡亥為太子。(2)使隱公誅犟而讓桓,雖伯夷、叔齊何以尚茲?14.依照文本二蘇軾的觀點,李斯未能保全自身最終被二世所戮的原因是什么?請用自己的話簡要概括。(3分)黑龍江省雙鴨山市第一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文本一:晏子之晉,至中牟,睹弊冠反裘負芻,息于涂側者,以為君子也。使人問焉,曰:“子何為者也?”對曰:“我越石父者也。”晏子曰:“何為為仆?”對曰:“不免饑饉之切吾身,是以為仆也。”遂解左驂贖之,因載而與之俱歸。至舍,弗謝而入。久之,越石父怒而請絕,晏子懼然,攝衣冠謝曰:“嬰雖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絕之速也?”越石父對之曰:“臣聞之,士者屈乎不知己,而申乎知己,故君子不以功輕人之身,不為彼功屈身之理。吾三年為人臣仆,而莫吾知也。今子贖我,吾以子為知我矣。向者子乘不我辭也吾以子為忘今又不辭而入是與臣我者同矣我猶且為臣固不如在縲紲之中請鬻于世。”晏子于是延入為上客。景公使國人養所愛馬,暴死,公怒,令人操刀解養馬者。是時晏子侍前,左右執刀而進,晏子止,而問于公曰:“堯舜支解人從何軀始?”公戄然曰:“從寡人始。”遂不支解。公曰:“以屬獄。”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為君數之,使知其罪,然后致之獄。公曰:“可。”晏子數之曰:“爾罪有三:公使汝養馬而殺之,當死罪一也;又殺公之所最善馬,當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馬之故而殺人,百姓聞之必怨吾君,諸侯聞之必輕吾國,汝殺公馬,使怨積于百姓,兵弱于鄰國,汝當死罪三也。今以屬獄。”公喟然嘆曰:“夫子釋之!夫子釋之!勿傷吾仁也。”(節選自《晏子春秋》)文本二:太史公曰:方晏子伏莊公尸哭之,成禮然后去,豈所謂“見義不為無勇”者邪?至其諫說,犯君之顏,此所謂“進思盡忠,退思補過”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節選自《史記管晏列傳》)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向者子乘不我辭也/吾以子為忘/今又不辭/而入是/與臣我者同矣/我猶且為臣/固不如在縲紲之中/請鬻于世B.向者子乘不我辭也/吾以子為忘/今又不辭而入/是與臣我者同矣/我猶且為/臣固不如在縲紲之中/請鬻于世C.向者子乘不我辭也/吾以子為忘/今又不辭而入/是與臣我者同矣/我猶且為臣/固不如在縲紲之中/請鬻于世D.向者子乘不我辭也/吾以子為忘/今又不辭/而入是與臣我者同矣/我猶且為臣/固不如在縲紲之中/請鬻于世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是以為仆也”與“由也為之”(《子路、曾暫、冉有、公西華侍坐》)兩句中的“為”含義不相同。B.“越石父怒而請絕”與“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兩句中的“絕”字含義相同。C.“晏子于是延入為上客”與“余人各復延至其家”(《桃花源記》)兩句中的“延”字含義相同。D.“汝當死罪三也”與“漢使張勝謀殺單于近臣,當死”(《蘇武傳》)兩句中的“當”字含義相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晏子前往晉國,在沼澤中解救出越石父,替他贖身,然而越石父不但不感謝,反而要求絕交,晏子感到很驚訝。B.越石父認為君子不會因對別人有功就輕視別人,也不會因別人對自己有功就自己貶低自己,可見其孤傲不屈的性格。C.文章選取晏子以奴隸為知己和智救養馬人兩件事,寫其知人謙遜,體恤下人,表現了齊國名相晏嬰的風范和品質。D.文本二中司馬遷對晏子成禮而去、犯顏直諫的品行,表達了自己的傾慕之情,寄寓了無限的感慨。13.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1)遂解左驂贖之,因載而與之俱歸。(2)此不知其罪而死,臣為君數之,使知其罪,然后致之獄。14.所愛之馬暴死,景公大怒。晏子是如何勸諫齊景公的,請簡要分析。(3分)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級中學2023-2024學年度第一學期高二12月月考考試語文試題(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7題。(共3小題,9分)惠子為惠王為國法,已成而示諸先生,先生皆善之,奏之惠王。惠王甚說之。以示翟煎,曰:“善!”惠王曰:“善,可行乎?”翟煎曰:“不可。”惠王曰:“善而不可行,何也?”翟煎對曰:“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①,后亦應之。此舉重勸之歌也,豈無鄭、衛激楚之音哉?然而不用者,不若此其宜也。治國有禮,不在文辯。”田駢以道術說齊王,王應之曰:“寡人所有,齊國也。道術雖以除患,愿聞國之政。”田駢對曰臣之言無政而可以為政譬之若林木無材而可以為材愿王察其所謂而自取齊國之政焉已雖無除其患害,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可陶冶而變化也。齊國之政,何足問哉!”白公勝得荊國,不能以府庫分人。七日,石乙入曰:“不義得之,又不能布施,患必至矣!不能予人,不若焚之,毋令人害我!”白公弗聽也。九日,葉公入,乃發大府之貨以予眾,出高庫之兵以賦民,因而攻之。十有九日而禽白公。夫國非其有也,而欲有之,可謂至貪也;不能為人,又無以自為,可謂至愚矣!譬白公之嗇也,何以異于梟之愛其子也?趙襄子攻瞿而勝之,取尤人、終人。使者來謁之,襄子方將食,而有憂色。左右曰:“一朝而兩城下,此人之所喜也。今君有憂色,何也?”襄子曰:“江河之大也,不過三日,飄風暴雨,日中不須臾。今趙氏之德行無所積,一朝而兩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聞之,曰:“趙氏其昌乎!”夫憂,所以為昌也;而喜,所以為亡也。勝非其難也,持之者其難也。賢主以此持勝,故其福及后世。(《淮南子·道應訓》)【注】①邪許:勞動時眾人一齊用力所發出的呼聲,即號子聲。1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田駢對曰/臣之言/無政而可以為政/譬之若林木無材/而可以為材/愿王察其所謂/而自取齊國之政焉已/B.田駢對日/臣之言無政/而可以為政/譬之若林木無材/而可以為材/愿王察其所謂而自取/齊國之政焉已/C.田駢對曰/臣之言無政/而可以為政/譬之若林木無材/而可以為材/愿王察其所謂/而自取齊國之政焉已/D.田駢對曰/臣之言/無政而可以為政/譬之若林木無材/而可以為材/愿王察其所謂而自取/齊國之政焉已/16.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先生皆善之”與“善假于物也”(《勸學》)兩句中的“善”字含義相同。B.寡人,寡德之人,意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諸侯王的謙稱。C.“患必至矣”與“余所不至也”(《登泰山記》)兩句中的“至”字含義相同。D.“一朝而兩城下”與“其下圣人也亦遠矣”(《師說》)兩句中的“下”字含義不同。1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翟煎認為治國在于禮而不在于文辭,惠子制定的法令就如同“鄭、衛激楚之音”,不如扛舉重物時為鼓勁喊的號子那樣實用。B.田駢用道術游說齊王,但齊王認為道術并不能消除齊國禍患,所以希望田駢能說說和治理齊國有關的事情,田駢卻不以為然。C.白公勝沒有聽從石乙的建議,他既不愿意將府庫內的糧食和兵器分發給民眾,也不愿意用火將這些一燒了之,最終身受其害。D.趙襄子沒有被當下的勝利沖昏頭腦,他富有危機意識,從自然規律中看到國家興亡之理,孔子認為他是一個賢明的君主。(二)課內文言文語句翻譯18.翻譯下面的句子。(共2小題,10分)(1)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5分)(2)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5分)黑龍江省綏化市綏棱縣第一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食之數歲,衣以文繡,以入太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污我。我寧游戲污瀆①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選自《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注】①瀆:水溝。材料二:莊子,蒙人也。嘗為蒙漆園吏。沒千余歲,而蒙未有祀之者。縣令秘書丞王兢始作祠堂,求文以為記。謹按《史記》,莊子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窺,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余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跖》《脹篋》,以詆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此知莊子之粗者。余以為莊子蓋助孔子者,要不可以為法耳。楚公子微服出亡,而門者難之。其仆操棰而罵曰:“隸也不力。”門者出之。事固有倒行而逆施者。以仆為不愛公子,則不可;以為事公子之法,亦不可。故莊子之言,皆實予,而文不予,陽擠而陰助之,其正言蓋無幾。至于詆訾孔子,未嘗不微見其意。其論天下道術,自墨翟、禽滑厘、彭蒙、慎到、田駢、關尹、老聃之徒,以至于其身皆以為一家而孔子不與其尊之也至矣。然余嘗疑《盜跖》《漁父》,則若真詆孔子者。至于《讓王》《說劍》,皆淺陋不入于道。反復觀之,得其《莊子·寓言》之意,終曰:“陽子居西游于秦,遇老子。老子曰:‘睢睢而盱盱,而誰與居。太白若辱,盛德若不足。’陽子居蹴然變容。其往也,舍者將迎其家,公執席,妻執巾櫛,舍者避席,煬者避灶。其反也,舍者與之爭席矣。”去其《讓王》《說劍》《漁父》《盜跖》四篇,以合于《列御寇》之篇,曰:“列御寇之齊,中道而反曰:‘吾驚焉,吾食于十漿,而五漿先饋。’”然后悟而笑曰“是固一章也。”莊子之言未終,而昧者剿之以入其言。余不可以不辨。凡分章名篇,皆出于世俗,非莊子本意。元豐元年十一月十九日。(蘇軾《莊子祠堂記》)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以至A于B其身C皆以為D一家E而F孔子G與H其尊之也至矣。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使使厚幣迎之”中,第二個“使”意為“使者”,“幣”意為“財物、禮物”。B.“大抵率寓言也”中的“率”與“六國互喪,率賂秦耶”中的“率”含義不同。C.“以為事公子之法”中的“事”與“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中的“事”含義不同。D.“未嘗不微見其意”中的“微”與“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中的“微”含義不同。1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莊子擅長借助寓言,婉曲答意。材料一就是借助“犧牲之牛”的故事來說莊子不樂意為官的道理。B.材料二第二段用楚公子的寓言故事證明自己的觀點,避實就虛,以虛證實,運筆靈活多變,無板滯之感。C.蘇軾不僅闡明了莊子究竟是贊同還是詆毀孔子的論題,還考證了《莊子》的內容,認為后人“分章名篇”不符合莊子本意。D.材料二不像一般的“記”那樣詳細記敘描寫莊子祠堂的相關情況,而是從一開始就評論莊子,表達作者對莊子思想的獨到見解。13.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4分)(2)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胼游繞為事。(《五石之瓠》)(4分)14.材料二中,司馬遷與蘇軾分別認為“莊子對孔子的態度”是怎樣的?請概括說明。(3分)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賓縣第二中學2023-2024學年度上學期第三次月考高二語文試卷(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武益愈,單于使使曉武,會論虞常,欲因此時降武。劍斬虞常已,律曰:“漢使張勝謀殺單于近臣,當死。單于募降者赦罪。”舉劍欲擊之,勝請降。律謂武曰:“副有罪,當相坐。”武曰:“本無謀,又非親屬,何謂相坐?”復舉劍擬之,武不動。律曰:“蘇君,律前負漢歸匈奴,幸蒙大恩,賜號稱王。擁眾數萬,馬畜彌山,富貴如此!蘇君今日降,明日復然。空以身膏草野,誰復知之!”武不應,罵律曰:“汝為人臣子,不顧恩義,畔主背親,為降虜于蠻夷,何以汝為見?且單于信汝,使決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兩主,觀禍敗。若知我不降明,欲令兩國相攻,匈奴之禍,從我始矣。”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于。單于乃幽武置大窖中,武絕不飲食,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久之,單于使陵至海上,為武置酒設樂。因謂武曰:“單于聞陵與子卿素厚,故使陵來說足下,虛心欲相待。終不得歸漢,空自苦亡人之地,信義安所見乎?”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為陛下所成就,位列將,爵通侯,常愿肝腦涂地。”陵與武飲數日,復曰:“子卿壹聽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請畢今日之歡,效死于前!”漢求武等,匈奴詭言武死。后漢使復至匈奴,常惠請其守者與俱,得夜見漢使。使者如惠語以讓單于。單于視左右而驚,謝漢使曰:“武等實在。”單于召會武官屬,前以降及物故,凡隨武還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詔武奉一太牢謁武帝園廟,拜為典屬國,秩中二千石。武所得賞賜,盡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財。皇后父平恩候、帝舅平昌侯、車騎將軍韓增,皆敬重武。數年,昭帝崩衛將軍張安世薦武明習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為遺言。宣帝以武著節老臣,命朝朔望,號稱祭酒,甚優寵之。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節選自《漢書·李廣蘇建傳》)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在答題卡括號內依次填入與正確答案相對應的字母。(3分)昭帝崩A衛將軍張安世薦武B明習C故事D奉使E不辱F命G先帝H以為遺言。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斗,使相斗,與《石鐘山記》“雖大風浪不能鳴也”中的“鳴”用法相同。B.謝,指道歉,與《孔雀東南飛》“多謝后世人”中的“謝”詞義相同。C.讓,文中指責備、責問,與成語“當仁不讓”中的“讓”意思不一樣。D.足下,是下稱上或同輩相稱的敬詞,如《鴻門宴》“再拜獻大王足下”。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單于聽說衛律威逼利誘蘇武失敗后,就將蘇武拘禁在大窖中逼他投降,但蘇武以絕食相抗,毫不動搖。B.李陵置酒設樂勸降蘇武,蘇武念及二人交情深厚,對李陵的態度相對委婉,不像對衛律那樣惱怒憤恨。C.蘇武仗義疏財,他將朝廷賞賜的財物全都分給他的兄弟和朋友,家中不留一點資產,得到眾人的尊重。D.漢朝尋求蘇武等人,匈奴謊稱蘇武已死;后來漢朝使者聽了常惠匯報又出使匈奴,蘇武等才得以歸漢。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蘇君今日降,明日復然。空以身膏草野,誰復知之!(2)宣帝以武著節老臣,命朝朔望,號稱祭酒,甚優寵之。14.閱讀本文時,有同學借用孟子的三句話概括了蘇武的大丈夫氣質,你認為可能是哪三句話,試寫出。(3分)文言文閱讀黑龍江省實驗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卷(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趙高曰:“君侯①材能、謀慮、功高、無怨、長子②信之,此五者皆孰與蒙恬?”斯曰:“不及也。”高曰:“然則長子即位,必用蒙恬為丞相,君侯終不懷通侯之印歸鄉里明矣!胡亥慈仁篤厚,可以為嗣。愿君審計而定之!”丞相斯以為然,乃相與謀,詐為受始皇詔,立胡亥為太子。(節選自《資治通鑒·胡亥為帝》)文本二:公子犟請殺桓公,以求太宰之位。隱公曰:“為桓公少故也,吾將授之矣。使營菟裘,吾將老焉。”犟懼,反譖公于桓公而弒之。蘇子曰:“盜以兵擬人,人必殺之,夫豈獨其所擬,涂之人皆捕擊之。”涂之人與盜非仇也,以為不擊則盜且并殺己也。隱公之智,曾不若是涂人也,哀哉!隱公,惠公繼室之子也,其為非嫡,與桓均耳,而長于桓。隱公追先君之志而授國焉,可不謂仁人乎?惜乎其不敏于智也。使隱公誅犟而讓桓,雖伯夷、叔齊何以尚茲?驪姬欲殺申生而難里克,則施優來之;二世欲殺扶蘇而難李斯,則趙高來之。此二人所行相同,而其受禍亦不少異:里克不免于惠公之誅,李斯不免于二世之戮,皆無足哀者。君子之為仁義也,非有計于利害,然君子之所為,義利常兼,而小人反是。鄭小同嘗詣司馬師,師有密疏未屏也,如廁還,問小同:“見吾疏乎?”曰:“不見。”師曰:“寧我負卿,無卿負我。”遂鴆之。王允之從王敦夜飲,辭醉先寢。敦與錢鳳謀逆,允之已醒,悉聞其言慮敦疑己遂大吐衣面皆污,敦果照視之,見允之臥吐中,乃已。哀哉小同,殆哉岌岌乎允之也!孔子曰:“危邦不入,亂邦不居。”有由也夫!(節選自《東坡志林·隱公不幸》)【注】①君侯:文中指李斯。②長子:指秦始皇的大兒子扶蘇。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標號涂黑。(3分)悉聞A其B言C慮敦D疑E己F遂G大吐H衣I面J皆污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3分)A.“懷通侯之印歸鄉里”中的“之”與《過秦論》中“樂毅之徒通其意”中“之”的意義和用法相同。B.“盜以兵擬人”中的“兵”與《過秦論》中“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中“兵”的意義不同。C.“以為不擊則盜且并殺己也”中的“且”與《過秦論》中“且夫天下非小弱也”中“且”的意義相同。D.“惜乎其不敏于智也”中的“其”與《伶官傳序》中“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中“其”的用法不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趙高以扶蘇必將重用蒙恬來游說李斯輔助胡亥即位,并威脅他若不同意則難以保全性命全身而退,李斯無奈只能同意。B.面對野心勃勃的公子犟,隱公拒絕了公子犟殺害桓公的要求,但終因缺少政治敏感,使得公子犟構陷自己,最終喪命。C.都是無意之中惹來了禍端,結果卻截然不同:鄭小同慘被司馬師殺害,王允之卻利用急智打消對方的疑心,逃過一劫。D.作者認為隱公“不敏于智”,李斯等人利令智昏,王允之卻能隨機應變,從而引導人們思考在危機面前如何保全自己。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丞相斯以為然,乃相與謀,詐為受始皇詔,立胡亥為太子。(2)使隱公誅犟而讓桓,雖伯夷、叔齊何以尚茲?14.依照文本二蘇軾的觀點,李斯未能保全自身最終被二世所戮的原因是什么?請用自己的話簡要概括。(3分)13.(1)李斯認為趙高說得對,便與他共同謀劃,謊稱接受了始皇的遺詔,立胡亥為太子。(2)假使隱公誅殺了公子犟而把君位讓給桓公,即14.①未能堅持仁義,利令智昏②不夠智敏,黑龍江省雙鴨山市第一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文本一:晏子之晉,至中牟,睹弊冠反裘負芻,息于涂側者,以為君子也。使人問焉,曰:“子何為者也?”對曰:“我越石父者也。”晏子曰:“何為為仆?”對曰:“不免饑饉之切吾身,是以為仆也。”遂解左驂贖之,因載而與之俱歸。至舍,弗謝而入。久之,越石父怒而請絕,晏子懼然,攝衣冠謝曰:“嬰雖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絕之速也?”越石父對之曰:“臣聞之,士者屈乎不知己,而申乎知己,故君子不以功輕人之身,不為彼功屈身之理。吾三年為人臣仆,而莫吾知也。今子贖我,吾以子為知我矣。向者子乘不我辭也吾以子為忘今又不辭而入是與臣我者同矣我猶且為臣固不如在縲紲之中請鬻于世。”晏子于是延入為上客。景公使國人養所愛馬,暴死,公怒,令人操刀解養馬者。是時晏子侍前,左右執刀而進,晏子止,而問于公曰:“堯舜支解人從何軀始?”公戄然曰:“從寡人始。”遂不支解。公曰:“以屬獄。”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為君數之,使知其罪,然后致之獄。公曰:“可。”晏子數之曰:“爾罪有三:公使汝養馬而殺之,當死罪一也;又殺公之所最善馬,當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馬之故而殺人,百姓聞之必怨吾君,諸侯聞之必輕吾國,汝殺公馬,使怨積于百姓,兵弱于鄰國,汝當死罪三也。今以屬獄。”公喟然嘆曰:“夫子釋之!夫子釋之!勿傷吾仁也。”(節選自《晏子春秋》)文本二:太史公曰:方晏子伏莊公尸哭之,成禮然后去,豈所謂“見義不為無勇”者邪?至其諫說,犯君之顏,此所謂“進思盡忠,退思補過”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節選自《史記管晏列傳》)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向者子乘不我辭也/吾以子為忘/今又不辭/而入是/與臣我者同矣/我猶且為臣/固不如在縲紲之中/請鬻于世B.向者子乘不我辭也/吾以子為忘/今又不辭而入/是與臣我者同矣/我猶且為/臣固不如在縲紲之中/請鬻于世C.向者子乘不我辭也/吾以子為忘/今又不辭而入/是與臣我者同矣/我猶且為臣/固不如在縲紲之中/請鬻于世D.向者子乘不我辭也/吾以子為忘/今又不辭/而入是與臣我者同矣/我猶且為臣/固不如在縲紲之中/請鬻于世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是以為仆也”與“由也為之”(《子路、曾暫、冉有、公西華侍坐》)兩句中的“為”含義不相同。B.“越石父怒而請絕”與“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兩句中的“絕”字含義相同。C.“晏子于是延入為上客”與“余人各復延至其家”(《桃花源記》)兩句中的“延”字含義相同。D.“汝當死罪三也”與“漢使張勝謀殺單于近臣,當死”(《蘇武傳》)兩句中的“當”字含義相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晏子前往晉國,在沼澤中解救出越石父,替他贖身,然而越石父不但不感謝,反而要求絕交,晏子感到很驚訝。B.越石父認為君子不會因對別人有功就輕視別人,也不會因別人對自己有功就自己貶低自己,可見其孤傲不屈的性格。C.文章選取晏子以奴隸為知己和智救養馬人兩件事,寫其知人謙遜,體恤下人,表現了齊國名相晏嬰的風范和品質。D.文本二中司馬遷對晏子成禮而去、犯顏直諫的品行,表達了自己的傾慕之情,寄寓了無限的感慨。13.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1)遂解左驂贖之,因載而與之俱歸。(2)此不知其罪而死,臣為君數之,使知其罪,然后致之獄。14.所愛之馬暴死,景公大怒。晏子是如何勸諫齊景公的,請簡要分析。(3分)10.C11.B12.A13.(1)(晏子)就解下在左邊拉車的馬,用來贖出越石父,讓(越石父)坐在自己的車上一同回齊國。(2)這是不知自己犯了什么罪而死,我請為君王教訓他一番,叫他知道自己的罪過,這樣之后再送進監獄治罪。14.①先是請問迂回,委婉暗示齊景公殘暴地肢解人不是圣賢之君的做法;②然后又通過反語鋪敘,假意數落養馬人的三重罪,曉以隨意加罪于民的惡果,讓齊景公遵奉“仁愛”。10.“不辭而入”,“不辭”作“入”的狀語,不可斷開;“是與臣我者同矣”中“是”為代詞,是本句的主語,故其前應斷開,排除AD。“我猶且為臣”,“臣”作“為”的賓語,構成動賓結構,不可斷開,排除B。11.B.“含義相同”錯誤,兩句中的“絕”字含義不同。絕,絕交/橫渡。句意:越石父憤怒地請求與晏子絕交。/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卻可以橫渡長江黃河。12.A.“在沼澤中解救出越石父”錯誤,原文為“睹弊冠反裘負芻,息于涂側者”,“涂”通“途”,意思是路邊,不能解釋為“沼澤”;同時,“然而越石父不但不感謝”錯誤,“弗謝而入”的“謝”是“告辭”之意,省略的主語是“晏子”,應譯為“晏子沒有向越石父告辭”。13.(1)“遂”,于是就;“左驂”,左邊拉車的馬;“俱”,一起。(2)“此不知其罪而死”,判斷句;“數”,數落,教訓;“然后”,這樣之后。參考譯文:文本一:晏子出使晉國,到中牟,看見一個戴著破舊的帽子,翻穿著皮衣,背著(一捆)柴草在路邊休息的人,(晏子)認為(這個人)是君子。(就)叫人去問他,說:“你是誰?”回答說:“我是越石父。”晏子說:“為什么來做奴仆呢?”(越石父)回答說:“我不能避免自身的饑寒交迫,因此做了人家的奴仆。”(晏子)就解下在左邊拉車的馬,用來贖出越石父,讓(越石父)坐在自己的車上一同回齊國。車到了(晏子)居室時,晏子不(與越石父)告別(就)進了內室。過了好久沒出來,越石父就請求與晏子絕交,晏子大吃一驚,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說:“我即使說不上善良寬厚,也總算幫助您從困境中解脫出來,您為什么這么快就要求絕交呢?”越石父說:“我聽說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意志就會得到伸張,所以君子不因對別人有功就輕視人家,也不因別人對自己有功就自己貶低自己的道理。我在人家做了三年奴仆,卻沒有什么人了解我。今天您把我贖了出來,我以為您是了解我的。剛才您坐車的時候不向我打招呼(自己先上了車),我以為您是忘記了(禮節);現在又不(跟我)告別(就獨自)進屋去了,這跟把我當奴仆看待的人是一樣的。我還將做奴仆,還不如讓我在囚禁之中,請您把我賣給世人吧。”于是,晏子把越石父當做上等客人。景公讓馬夫飼養他所心愛的一匹馬,那馬突然暴病死了,景公大怒,令人拿刀去肢解養馬的人。這時晏子正陪侍在景公身旁,左右拿刀上前,晏子阻止了他們,問景公說:“堯舜帝肢解人,是從身體的哪個部位開始的?”景公驚恐地說:“(堯舜帝不肢解人)肢解人是從我開始的。”于是就不肢解養馬人。景公說:“把他關進監獄。”晏子說:“這是不知自己犯了什么罪而死,我請為君王教訓他一番,叫他知道自己的罪過,然后再送進監獄治罪。”景公說:“可以。”晏子就歷數其罪道:“你有三大罪狀:君王命你養馬你卻讓馬死了,這是第一條死罪;你養死的又是君王最心愛的馬,這是第二條死罪;你讓君王因為一匹馬的緣故而殺人,百姓聽說這件事必然怨恨我們的君王,諸侯聽到這件事必然要輕視我們的國家,你殺了君王的馬,使老百姓對君王積下了怨恨,我們的軍隊也要比鄰國弱,這是第三條死罪。現在把你投入監獄治罪。”景公聽后長嘆一聲說:“請您釋放了他吧!請您釋放了他吧!不要因此損傷了我仁愛的德行。”文本二:太史公說:當初晏子枕伏在莊公尸體上痛哭,完成了禮節然后離去,難道是人們所說的“遇到正義的事情不去做就是沒有勇氣”的表現嗎?至于晏子直言進諫,敢于冒犯國君的威嚴,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進就想到竭盡忠心,退就想到彌補過失”的人啊!假使晏子還活著,我即使替他揮動著鞭子趕車,也是我非常高興和十分向往的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級中學2023-2024學年度第一學期高二12月月考考試語文試題(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7題。(共3小題,9分)惠子為惠王為國法,已成而示諸先生,先生皆善之,奏之惠王。惠王甚說之。以示翟煎,曰:“善!”惠王曰:“善,可行乎?”翟煎曰:“不可。”惠王曰:“善而不可行,何也?”翟煎對曰:“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①,后亦應之。此舉重勸之歌也,豈無鄭、衛激楚之音哉?然而不用者,不若此其宜也。治國有禮,不在文辯。”田駢以道術說齊王,王應之曰:“寡人所有,齊國也。道術雖以除患,愿聞國之政。”田駢對曰臣之言無政而可以為政譬之若林木無材而可以為材愿王察其所謂而自取齊國之政焉已雖無除其患害,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可陶冶而變化也。齊國之政,何足問哉!”白公勝得荊國,不能以府庫分人。七日,石乙入曰:“不義得之,又不能布施,患必至矣!不能予人,不若焚之,毋令人害我!”白公弗聽也。九日,葉公入,乃發大府之貨以予眾,出高庫之兵以賦民,因而攻之。十有九日而禽白公。夫國非其有也,而欲有之,可謂至貪也;不能為人,又無以自為,可謂至愚矣!譬白公之嗇也,何以異于梟之愛其子也?趙襄子攻瞿而勝之,取尤人、終人。使者來謁之,襄子方將食,而有憂色。左右曰:“一朝而兩城下,此人之所喜也。今君有憂色,何也?”襄子曰:“江河之大也,不過三日,飄風暴雨,日中不須臾。今趙氏之德行無所積,一朝而兩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聞之,曰:“趙氏其昌乎!”夫憂,所以為昌也;而喜,所以為亡也。勝非其難也,持之者其難也。賢主以此持勝,故其福及后世。(《淮南子·道應訓》)【注】①邪許:勞動時眾人一齊用力所發出的呼聲,即號子聲。1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田駢對曰/臣之言/無政而可以為政/譬之若林木無材/而可以為材/愿王察其所謂/而自取齊國之政焉已/B.田駢對日/臣之言無政/而可以為政/譬之若林木無材/而可以為材/愿王察其所謂而自取/齊國之政焉已/C.田駢對曰/臣之言無政/而可以為政/譬之若林木無材/而可以為材/愿王察其所謂/而自取齊國之政焉已/D.田駢對曰/臣之言/無政而可以為政/譬之若林木無材/而可以為材/愿王察其所謂而自取/齊國之政焉已/16.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先生皆善之”與“善假于物也”(《勸學》)兩句中的“善”字含義相同。B.寡人,寡德之人,意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諸侯王的謙稱。C.“患必至矣”與“余所不至也”(《登泰山記》)兩句中的“至”字含義相同。D.“一朝而兩城下”與“其下圣人也亦遠矣”(《師說》)兩句中的“下”字含義不同。1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翟煎認為治國在于禮而不在于文辭,惠子制定的法令就如同“鄭、衛激楚之音”,不如扛舉重物時為鼓勁喊的號子那樣實用。B.田駢用道術游說齊王,但齊王認為道術并不能消除齊國禍患,所以希望田駢能說說和治理齊國有關的事情,田駢卻不以為然。C.白公勝沒有聽從石乙的建議,他既不愿意將府庫內的糧食和兵器分發給民眾,也不愿意用火將這些一燒了之,最終身受其害。D.趙襄子沒有被當下的勝利沖昏頭腦,他富有危機意識,從自然規律中看到國家興亡之理,孔子認為他是一個賢明的君主。(二)課內文言文語句翻譯18.翻譯下面的句子。(共2小題,10分)(1)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5分)(2)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5分)15.C(“臣之言無政而可以為政”,中間通過“而”前后比較,與后文“若林木無材/而可以為材”結果一致,中間要斷開,這樣排除A,D兩項。“自取齊國之政焉已”,是動賓短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B項。故選C。)16.A(A項,錯誤。認為好,稱贊/善于。含義不同。句意:這些年長的儒生都稱贊法令制定得好/善于借助外物。B項,正確。C項,正確。都是“到達”的意思。含義相同。句意:禍害必定會降臨/我沒有到達過那里。D項,正確。攻占/不如。含義不同。句意:一天卻攻下了兩座城池/他們的才智不如圣人也很遠。故選A.)17.B(“但齊王認為道術并不能消除齊國禍患”錯誤。原文是“道術雖以除患”,可見齊王認為道術可以消除齊國禍患。)18.(1)他和他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覺得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了。(“彼”“相若”“羞”“近諛”各1分,句意1分)(2)回頭看日觀峰西面的山峰,這些山峰有的被日光照著,有的沒有被照著,或紅或白,顏色錯雜,都像彎著腰鞠躬的樣子。(“絳皓”“駁”“僂”各1分,句意2分)文言文參考譯文:惠子(惠施)為魏惠王制定國家法律,制定出來后拿給各位年長的儒生看,這些人都稱贊法令制定得好,惠子于是上奏給魏惠王。魏惠王十分高興。魏惠王拿法令給翟煎看,翟煎說:“好!”魏惠王說:“好,可以施行嗎?”翟煎說:“不可以。”魏惠王說:“好卻不可以施行,為什么?”翟煎回答說:“現在那些扛木頭的人,前面呼喊著口號,后面也同聲應答。這是人們在扛舉重物時為鼓勁而歌唱的歌聲,現在難道沒有鄭國、衛國那樣的高亢激越的樂曲?(有的,)但就是不用它,就是因為它不如那種號子歌聲來得適用。同樣,治理國家,在于禮法的實際內容和有效性,而不在于這法令的文辭修飾如何。”田駢用道術游說齊宣王,齊宣王回答說:“我所擁有的是齊國。道術可以消除災禍(難以消除當前齊國的禍患),所以我倒希望聽到一些好的治政高見。”田駢回答說:“我說的道術盡管不直接涉及政事,但可以運用到政事。這就好比說樹林里沒有成材的樹木,但它可以培育出好的樹木,供人們使用。所以希望大王能仔細考察我說的話的旨意,看能否從中領悟出些能治理齊國政事的道理來。雖然我說的道術中沒有關于消除齊國禍患的內容,但是天地之間、六合之內,都可以用‘道’來陶冶變化,那你齊國的政事又何足道呢?”白公勝取得楚國的政權后,不肯將府庫內的糧食和兵器分發給民眾。七天以后,石乙進見白公勝說:“我們現在得到的是不義之財,又不肯將不義之財布施給民眾,我看禍害必定會降臨!既然不肯布施給民眾,不如用火一燒了之,千萬別叫人家利用這些東西來害我們!”白公勝不聽。到了第九天,葉公子高攻入楚都,立即將府庫里的財物和兵器分發給民眾,依靠民眾的向心力攻打白公勝,等到第十九天就徹底打敗白公勝。這國家本不該白公勝所有而白公勝卻想占有它,這可以說是最貪婪的了;不能為他人考慮,又沒有辦法保全自己,可以說是最愚蠢的了!白公勝的吝嗇,與梟鳥愛養其子最后被長大的梟子吃掉又有什么不同呢?趙襄子派兵攻打翟國獲勝,奪取了尤人和終人兩座城鎮。使者前來報告趙襄子,趙襄子正準備吃飯,聽后露出憂慮的神色。他身邊的人看到后就說:“一個早上就攻下兩座城鎮,這是人們所高興的事。現在您反而顯得憂愁,這是為什么呢?”趙襄子回答說:“長江黃河發大水,也不過三天就退下去了;狂風暴雨,太陽當頭照,也都是片刻的現象。現在趙氏的德行沒有積累多少,一天卻攻下了兩座城池,衰亡大概會到來了吧!”孔子知道此事后說:“趙氏將要昌盛了!”取得勝利后反而憂慮、反思,這恰恰說明會進一步取勝和昌盛;而為了一點勝利就沾沾自喜則說明非但不會進一步取勝,還會導致失敗。取得勝利并不難,難的是如何保持勝利。賢明的君主知道這個道理,所以能保持勝利,并將所締造的勝利果實傳給后代。黑龍江省綏化市綏棱縣第一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食之數歲,衣以文繡,以入太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污我。我寧游戲污瀆①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選自《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注】①瀆:水溝。材料二:莊子,蒙人也。嘗為蒙漆園吏。沒千余歲,而蒙未有祀之者。縣令秘書丞王兢始作祠堂,求文以為記。謹按《史記》,莊子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窺,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余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跖》《脹篋》,以詆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此知莊子之粗者。余以為莊子蓋助孔子者,要不可以為法耳。楚公子微服出亡,而門者難之。其仆操棰而罵曰:“隸也不力。”門者出之。事固有倒行而逆施者。以仆為不愛公子,則不可;以為事公子之法,亦不可。故莊子之言,皆實予,而文不予,陽擠而陰助之,其正言蓋無幾。至于詆訾孔子,未嘗不微見其意。其論天下道術,自墨翟、禽滑厘、彭蒙、慎到、田駢、關尹、老聃之徒,以至于其身皆以為一家而孔子不與其尊之也至矣。然余嘗疑《盜跖》《漁父》,則若真詆孔子者。至于《讓王》《說劍》,皆淺陋不入于道。反復觀之,得其《莊子·寓言》之意,終曰:“陽子居西游于秦,遇老子。老子曰:‘睢睢而盱盱,而誰與居。太白若辱,盛德若不足。’陽子居蹴然變容。其往也,舍者將迎其家,公執席,妻執巾櫛,舍者避席,煬者避灶。其反也,舍者與之爭席矣。”去其《讓王》《說劍》《漁父》《盜跖》四篇,以合于《列御寇》之篇,曰:“列御寇之齊,中道而反曰:‘吾驚焉,吾食于十漿,而五漿先饋。’”然后悟而笑曰“是固一章也。”莊子之言未終,而昧者剿之以入其言。余不可以不辨。凡分章名篇,皆出于世俗,非莊子本意。元豐元年十一月十九日。(蘇軾《莊子祠堂記》)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以至A于B其身C皆以為D一家E而F孔子G與H其尊之也至矣。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使使厚幣迎之”中,第二個“使”意為“使者”,“幣”意為“財物、禮物”。B.“大抵率寓言也”中的“率”與“六國互喪,率賂秦耶”中的“率”含義不同。C.“以為事公子之法”中的“事”與“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中的“事”含義不同。D.“未嘗不微見其意”中的“微”與“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中的“微”含義不同。1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莊子擅長借助寓言,婉曲答意。材料一就是借助“犧牲之牛”的故事來說莊子不樂意為官的道理。B.材料二第二段用楚公子的寓言故事證明自己的觀點,避實就虛,以虛證實,運筆靈活多變,無板滯之感。C.蘇軾不僅闡明了莊子究竟是贊同還是詆毀孔子的論題,還考證了《莊子》的內容,認為后人“分章名篇”不符合莊子本意。D.材料二不像一般的“記”那樣詳細記敘描寫莊子祠堂的相關情況,而是從一開始就評論莊子,表達作者對莊子思想的獨到見解。13.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4分)(2)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胼游繞為事。(《五石之瓠》)(4分)14.材料二中,司馬遷與蘇軾分別認為“莊子對孔子的態度”是怎樣的?請概括說明。(3分)10.CEH(這句的譯文:以至于說到了自己,認為都是一家,而沒有說到孔子,這說明對孔子尊重到了極點。)11.B(B項兩個“率”都是“全都”的意思;C項第一個是“侍奉”的意思,第二個是“實踐”的意思;D項第一個是“略微”的意思,第二個是“細微”的意思。)12.D(文章從第二段開始議論,第一段是記敘。)13.(1)我寧愿在死水溝(污濁的水溝)里身心愉快地游戲,也不愿被國君束縛,我終身不做官,來讓自己的心志愉快。(得分點:狀語后置句,被動句,“什”作動詞,“快”作使動用法,各1分)(2)你本來不善于使用大的東西。有一個善于制作防止手凍裂的藥物的宋國人,祖祖輩輩以漂洗絲絮為業。(得分點:“拙”“大”“龜”一字1分,正確翻譯“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的句式1分)14.《史記》司馬遷認為,莊子寫文章用以詆毀孔子及其門徒,闡明老子的學說。(1分)蘇軾認為莊子贊同孔子,并不詆毀孔子,反而對孔子尊崇到了極點。(2分)文言文參考譯文:材料一:楚威王聽說莊周賢能,派遣使臣帶著豐厚的禮物去聘請他,答應他出任曹國的宰相。莊周笑著對楚國使臣說:“千金,確是厚禮;卿相,確是尊貴的高位。您難道沒見過祭犯天地用的牛嗎?喂養它好幾年,給它披上帶有花紋的綢緞,把它牽進太廟去當祭品。在這個時候,它即使想做一頭孤獨的小豬,難道能辦得到嗎?您趕快離去,不要玷污了我。我寧愿在小水溝里身心愉快地游戲,也不愿被國君束縛,我終身不做官,來讓自己的心志愉快。”材料二:莊子是蒙邑人。曾經做過蒙國的漆園吏。死了已一千多年了,而蒙地從未有過祭犯他的人。如今當地的縣令秘書圣王兢開始為他立祠堂,求我為文作記。根據《史記》的記載,莊子與梁惠王、齊宣王是同時期的人,學問見識無所不到,但大旨歸結于老子的學說。所以他著書十萬余言,大多都是寓言。作《漁父》《盜跖》《勝筐》等文,用來謳毀非議孔門弟子,闡發老子的學說。這種看法只是對莊子粗淺的看法。我認為莊子其實是幫助孔子的人,只是不能效法他。楚國有一個公子,穿著普通的衣服逃亡,把門人為難他。公子的仆人舉著鞭子罵道:“你這個家伙真沒用。”把門人才放他們出去。辦事本有倒行逆施的情況。說仆人不愛公子是不對的;但把他當作侍奉公子的法則,也不行。所以莊子的言論都是實際上贊同,而文字上不贊同;表面上排擠,而暗地里幫助;正面的言論很少。至于詆毀孔子,也未嘗不略帶此意。在論天下道術的時候,從墨貍、禽滑厘、彭蒙、慎到、田驕、關乎、老聃這些人,以至于說到了自己,認為都是一家,而沒有說到孔子,這說明對孔子尊重到了極點。但我常疑心《盜跖》《漁父》兩篇,好像真的在氓毀孔子。至于《讓王》《說劍》兩篇,皆淺陋而不合乎道。反復閱讀,知道它們合于《莊子.寓言》一文,結尾的意思:“陽子居向西到秦國游學,遇到老子。老子說:‘你是那樣高傲、目中無人,誰愿意和你同處呢。太潔白的東西是好像含垢的東西,具有盛德的人,總好像是不足的樣子。’陽子居聽了之后愀然變色。當初陽子居來的時候,旅舍的人都迎接他,主人為他安排座席,女主人為他拿毛巾梳子,先坐的人讓出位子,燒飯的人都不敢當灶。等到回去的時候,旅舍的人都和他爭席位了。”而(下面)去掉《讓王》《說劍》《漁父》《盜跖》四篇,合于《列御寇》一篇的意思:“列御寇到齊國去,半道就回來了,說:‘我感到驚駭,我曾到十家賣漿店飲食,而有五家先送給我。’”我讀完之后才領悟到,于是不由地笑著說:“這本是一章啊。”莊子的話還沒有說完,蒙昧無知的人就將它強行割裂開,以便插入自己的作品(言論)中去。對此我不能不辯駁清楚。凡是把《莊子》一書分開章節,加上名稱的都出于世俗之意,并非是莊子的本意。元豐元年十一月十九日。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賓縣第二中學2023-2024學年度上學期第三次月考高二語文試卷(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武益愈,單于使使曉武,會論虞常,欲因此時降武。劍斬虞常已,律曰:“漢使張勝謀殺單于近臣,當死。單于募降者赦罪。”舉劍欲擊之,勝請降。律謂武曰:“副有罪,當相坐。”武曰:“本無謀,又非親屬,何謂相坐?”復舉劍擬之,武不動。律曰:“蘇君,律前負漢歸匈奴,幸蒙大恩,賜號稱王。擁眾數萬,馬畜彌山,富貴如此!蘇君今日降,明日復然。空以身膏草野,誰復知之!”武不應,罵律曰:“汝為人臣子,不顧恩義,畔主背親,為降虜于蠻夷,何以汝為見?且單于信汝,使決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兩主,觀禍敗。若知我不降明,欲令兩國相攻,匈奴之禍,從我始矣。”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于。單于乃幽武置大窖中,武絕不飲食,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久之,單于使陵至海上,為武置酒設樂。因謂武曰:“單于聞陵與子卿素厚,故使陵來說足下,虛心欲相待。終不得歸漢,空自苦亡人之地,信義安所見乎?”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為陛下所成就,位列將,爵通侯,常愿肝腦涂地。”陵與武飲數日,復曰:“子卿壹聽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請畢今日之歡,效死于前!”漢求武等,匈奴詭言武死。后漢使復至匈奴,常惠請其守者與俱,得夜見漢使。使者如惠語以讓單于。單于視左右而驚,謝漢使曰:“武等實在。”單于召會武官屬,前以降及物故,凡隨武還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詔武奉一太牢謁武帝園廟,拜為典屬國,秩中二千石。武所得賞賜,盡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財。皇后父平恩候、帝舅平昌侯、車騎將軍韓增,皆敬重武。數年,昭帝崩衛將軍張安世薦武明習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為遺言。宣帝以武著節老臣,命朝朔望,號稱祭酒,甚優寵之。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節選自《漢書·李廣蘇建傳》)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在答題卡括號內依次填入與正確答案相對應的字母。(3分)昭帝崩A衛將軍張安世薦武B明習C故事D奉使E不辱F命G先帝H以為遺言。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斗,使相斗,與《石鐘山記》“雖大風浪不能鳴也”中的“鳴”用法相同。B.謝,指道歉,與《孔雀東南飛》“多謝后世人”中的“謝”詞義相同。C.讓,文中指責備、責問,與成語“當仁不讓”中的“讓”意思不一樣。D.足下,是下稱上或同輩相稱的敬詞,如《鴻門宴》“再拜獻大王足下”。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單于聽說衛律威逼利誘蘇武失敗后,就將蘇武拘禁在大窖中逼他投降,但蘇武以絕食相抗,毫不動搖。B.李陵置酒設樂勸降蘇武,蘇武念及二人交情深厚,對李陵的態度相對委婉,不像對衛律那樣惱怒憤恨。C.蘇武仗義疏財,他將朝廷賞賜的財物全都分給他的兄弟和朋友,家中不留一點資產,得到眾人的尊重。D.漢朝尋求蘇武等人,匈奴謊稱蘇武已死;后來漢朝使者聽了常惠匯報又出使匈奴,蘇武等才得以歸漢。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蘇君今日降,明日復然。空以身膏草野,誰復知之!(2)宣帝以武著節老臣,命朝朔望,號稱祭酒,甚優寵之。14.閱讀本文時,有同學借用孟子的三句話概括了蘇武的大丈夫氣質,你認為可能是哪三句話,試寫出。(3分)10.ADG11.B12.D13.(1)蘇君今天投降,明天也會這樣。白白地拿身體給荒野做肥料(或:白白地死在荒郊野外),誰又能知道這事呢!(2)宣帝因蘇武是節操顯著的老臣,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兩日入朝,尊稱他為德高望重的“祭酒”,非常優寵他。14.①富貴不能淫;②貧賤不能移;③威武不能屈。【解析】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昭帝死了,衛將軍張安世推薦說蘇武通達熟悉朝章典故,奉命出使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第一中學2025屆高三下學期第三次質檢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
- 江蘇省徐州市泉山區2025年初三適應性監測考試物理試題含解析
- 上海市長寧區2024-2025學年高三年級4月摸底考試英語試題含解析
- 山東省煙臺市萊山區重點中學2024-2025學年初三年級第二次教學質量檢查考試數學試題含解析
- 江蘇省南通市安海中學2025年高三年級第二學期自主檢測試題(2)化學試題含解析
- 裝修電工施工合同范本
- 喀喇沁旗2025年三下數學期末復習檢測試題含解析
- 戰略規劃咨詢合同
- 甲乙丙三方設備購買租賃合同
- 統編版二年級語文下冊第八單元測試卷(B)(含答案)
- 新建監控系統項目立項申請報告
- 近五年(2018-2022年)數學高考真題分類匯編10:統計概率(含答案+解析)
- 湖北公務員面試模擬28
- 拆除電廠工廠合同模板
- 穴位注射療法
- 河南省2018年中考英語真題(含答案)
- 出版業數字出版內容策劃與多媒體融合試題考核試卷
- 股東借款轉為實收資本協議書
- 人造草坪采購鋪設項目 投標方案(技術方案)
- 中國乙醛產業發展方向及供需趨勢預測研究報告(2024-2030版)
- 弱電智能化基礎知識題庫100道(含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