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福利思想-第四章-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_第1頁
社會福利思想-第四章-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_第2頁
社會福利思想-第四章-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_第3頁
社會福利思想-第四章-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_第4頁
社會福利思想-第四章-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四章凱恩斯主義的社會福利思想

第一節凱恩斯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一、1929-1933年的經濟大蕭條〔1〕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2〕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政策的改變一、歷史回憶1929年世界性股災起源于美國1920~1921年,美國發生了經濟危機。之后,美國經濟走出谷底,開始上升。1923年,美國股市開始啟動,穩步攀升到1928年。美國股票市值從270億美元增至480億美元,共增長78%,年均增長13%。這一期間,美國股市根本上處于慢牛走勢之中,股市和美國經濟持續增長大致吻合。受股市繁榮的刺激,1929年,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歐文?費雪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觀點:“股市已經到達像永久性高原那樣的平穩時期。〞美國到處都充滿著歡樂祥和的情緒,這極大地激發了華爾街投機商的野心,他們將原先繁榮的股票交易演變成一種瘋狂的投機活動。眾多投資者紛紛進入股市,美國出現了空前的全民股票熱。1929年10月21日,黑色星期一,美國股市一開盤就像決堤的洪流急劇奔瀉,紐約證券交易所當天共有1600萬張以上的股票易手,是該所有史以來最大成交額。24日,盡管美國總統發布了“經濟形勢平穩〞的新聞講話,但紐約股市仍被1300萬股拋單壓得直線下泄;28日,面臨崩潰的紐約股市來不及喘息,再次以空前的幅度狂跌,當天跌幅高達12.82%,股票持有者急于拋股已到了不計價格上下的地步。1929年10月29日,華爾街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天終于到來。當日剛一開市,雪片般的拋單就席卷而來;所有的股票都成了燙手山芋,所有的交易員只接到一個指令:拋!但他們立刻就發現,許多股票只有賣家卻找不到買家。這也誕生了一個傳言。在這個被稱作“黑色星期二〞的日子里,紐交所一交易員突然想試下以1美元的價格買進一批股票,可由于沒人出價,他還真的就以這個價格買到了那批股票。29日收盤,道指下跌30.57點,最終收于230.07點;而紐交所成交量在這一日到達了驚人的1661.003萬股,直到當晚7時45分,自動報價機才完成工作。這一日起,“咆哮的20年代〞正式結束。二、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特點在程度上超過了以往任何一次危機;在范圍上特別廣泛,不僅影響到工農業和商業,而且涉及金融市場、資本市場和貨幣流通等領域;持續時間特別長。三、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政策的改變羅斯福新政〔1933-1939〕羅斯福的“新政〞處方先從整頓金融入手。在就職后的第三天,即1933年3月6日,羅斯福宣布全國銀行“休假〞,這是他所采取的重建銀行和經濟結構的第一步。3月9日,國會通過《緊急銀行法令》,對銀行采取個別審查、頒發許可證制度,對有償付能力的銀行,允許盡快復業。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1、整頓銀行與金融系統,迅速恢復銀行的信用,美元貶值以刺激出口;2、復興工業:藍鷹行動的目的防止盲目競爭引起的生產過剩;3、調整農業政策:讓農民縮減大片耕地,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補貼,提高并穩定農產品價格;4、推行“以工代賑〞;5、大力興建公共工程,緩和社會危機和階級矛盾,增加就業,刺激消費和生產;6、根據《國家工業復興法》,各工業企業制定本行業的公平經營規章,確定各企業的生產規模、價格水平、市場分配工資標準和工作時日數等,以防止出現盲目競爭引起的生產過剩,從而加強了政府對資本主義工業生產的控制與調節,[緩和階級矛盾]。羅斯福新政從1935年開始的第二期“新政〞,在第一階段的根底上,著重通過社會保險法案、全國勞工關系法案、公用事業法案等法規,以立法的形式穩固新政成果。羅斯福認為,一個政府“如果對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顧,不能為壯者提供工作,不能把年青人注入工業體系之中,聽任無保障的陰影籠罩每個家庭,那就不是一個能夠存在下去,或是應該存在下去的政府〞,社會保險應該負責“從搖籃到墳墓〞整個一生。為此,制定了《社會保險法》,法律規定,凡年滿65歲退休的工資勞動者,根據不同的工資水平,每月可得10至85美元的養老金。關于失業保險,羅斯福解釋說:“它不僅有助于個人防止在今后被解雇時去依靠救濟,而且通過維持購置力還將緩解一下經濟困難的沖擊。〞保險金的來源,一半是由在職工人和雇主各交付相工人工資1%的保險費,另一半那么由聯邦政府撥付。這個社會保險法,反映了廣闊勞動人民的強烈愿望,受到美國絕大多數人的歡送和贊許。三、新古典經濟學的衰落1、薩伊定律的破產生產給產品創造需求2、自由放任主義的失敗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3、微觀經濟學的局限微觀經濟學的核心:既定制度下的資源配置問題既定制度的合理性問題?宏觀經濟條件對個體經濟行為的影響?、三、凱恩斯主義的產生凱恩斯主義:形成于20世紀30年代世界經濟大危機時期,以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的學說為根底,主張通過國家干預經濟和有效需求管理來實現充分就業和經濟增長的理論體系。〔一〕凱恩斯生平約翰·梅納德·凱恩斯〔1883-1946年〕現代西方經濟學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之一,一度被譽為資本主義的“救星〞、“戰后繁榮之父〞。代表作《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1933〕約翰·梅納德·凱恩斯〔1883-1946年〕1883年出生于英國劍橋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畢業于劍橋大學。1906年起在英國財政部印度事物部工作,1908年任劍橋大學皇家學院的經濟學講師,1909年創立政治經濟學俱樂部并獲“亞當.斯密獎〞。1911-1914年任《經濟學雜志》主編和皇家印度通貨與財政委員會委員,1919年任財政部巴黎和會代表,1929-1933年主持英國財政經濟參謀委員會工作,1942年被進封為勛爵,1944年出席布雷頓森林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并擔任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的董事。1946年猝死于心臟病,時年63歲。二、凱恩斯主義以凱恩斯的名字為旗幟的凱恩斯主義,是20世紀經濟學開展的重要里程碑。從經濟思想開展的歷史來看,凱恩斯可以被看作是能“與18和19世界涉及經濟和為經濟學指明方向的頂尖人物相匹敵的人〞。他對經濟學的革命性奉獻是提出了以國家干預為核心內容的宏觀經濟學理論,改變了自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思想提出以來,經濟學一直相信的自由放任的思想傳統,建立起了影響經濟學理論與實踐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凱恩斯主義。第二節凱恩斯主義的理論演變體系及其開展〔一〕凱恩斯經濟理論的根本內容1、就業一般理論2、有效需求理論3、經濟危機理論4、政府干預理論凱恩斯經濟理論的根本內容經濟危機有效需求缺乏

失業政府干預

就業一般理論凱恩斯的就業理論的目的是說明失業的原因及解決失業的有效途徑。他試圖在現有資本主義制度框架下,尋求解決危機和到達充分就業的理論。充分就業:在某一貨幣工資水平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實現就業;充分就業意味著失業現象的消失。

凱恩斯否認了古典經濟理論中以完全競爭為前提得出充分就業是資本主義經濟常態的結論,認為非充分就業才是社會經濟的通常狀況。除了“摩擦性失業〞和“自愿性失業〞外,還存在“非自愿性失業〞。凱恩斯認為,充分就業均衡只是資本主義經濟的一種特例,而小于充分就業的均衡是資本主義的常態。現實的經濟生活之所以經常處于小于充分就業的均衡是有效需求缺乏造成的。有效需求理論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總供給價格和總需求價格到達均衡時的社會總需求。它包括消費需求(消費支出)和投資需求(投資支出),并決定社會就業量和國民收入的大小。有效需求的根本思路是:社會就業水平取決于社會有效需求的水平;失業源于有效需求缺乏;有效需求缺乏又源于消費需求缺乏和投資需求缺乏;而消費和投資需求的缺乏那么是由三大心理規律所致。三大心理規律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資本邊際效率遞減規律流動偏好規律〔一〕消費傾向遞減規律人們有一種正常的根本心理規律,“天生對儲蓄的偏好傾向,當所得增加時,人們將增加其消費,但增加的幅度不及收入的增加多。這樣,在整個收入中,用于消費的份額就會隨著收入的遞增而遞減〞,形成“消費傾向遞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消費傾向是指收入和消費兩個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分為平均消費傾向和邊際消費傾向。平均消費傾向:在全部收入中用于消費的比重;邊際消費傾向:在新增加的每一個單位收入中用于消費的局部所占的比例。隨著就業和收入的增加,個人用來增加消費的局部越來越少,即邊際消費傾向遞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從“邊際消費傾向根本規律〞得出的結論:隨著收入的增長,消費需求相對來說會越來越缺乏,因而消費品部門的生產和就業都會受到阻礙;隨著收入的增長,在收入和消費之間會造成一個越來越大的缺口,這時如不相應地增加投資來填補這個缺口,那么有效需求總量就會降低,從而使得資本家不得不縮減生產,解雇工人,使社會上產生“非自愿性失業〞。〔二〕資本邊際效率規律資本邊際效率:資本家在進行新的投資時,預期從新增加的每單位投資中獲得的利潤率。

資本邊際效率規律投資被認為是一種犧牲當前消費以求未來收益的行為,因此,對投資所得利潤率,即資本邊際效率的預期,對投資需求的大小有直接影響,二者成正比。資本邊際效率規律影響資本邊際效率的主要因素:投資者的心理因素和利息率。如果資本邊際效率低于利息率,資本家就會把錢存入銀行或購置債券,只有高于時才會投資。〔資本家對未來收益的信心問題〕資本邊際效率規律資本邊際效率遞減規律: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投資越多,生產越多,資本家的利潤率就越低,資本邊際效率將逐步下降。

資本邊際效率規律凱恩斯認為,在有效需求中,消費需求是相當穩定的,而投資需求那么波動較大。因此,刺激投資需求并使之保持穩定增長,是提高有效需求的更為重要的方面。〔三〕流動偏好規律人們愿意用貨幣形式保持自己的收入和財富的心理動機,稱為“流動偏好〞。具體而言是由以下的動機決定的:①交易動機,指為了日常生活的方便所產生的持有貨幣的愿望;②謹慎動機,指應付各種不測所產生的持有現金的愿望;③投機動機,指由于利息率的前途不確定,人們愿意持有現金尋找更好的獲利時機。人們出于交易動機和謹慎動機而產生的對貨幣的需求,會隨著國民收入的增加而增長;這兩方面的需求相比照較平穩,對利息上下變化的反響不很敏感。能夠引發貨幣需求劇烈波動的只有投機動機,它對利息的變化十分敏感。在凱恩斯看來,利息是人們在一定時期內放棄流動偏好的報酬,因而利息的上下與人們的流動偏好成反比。經濟危機理論1、市場不穩定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常態;2、只有擴大政府職能,加強國家干預才能防止經濟危機。政府干預理論經濟危機和失業問題嚴重時,必須由政府出面干預的理由:在自由放任的前提下,資本邊際效率遞減規律和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在危機時期,人們對未來的預期更加缺乏信心,一旦有企業家對未來疑心,這種心理會非常迅速地傳遍,并嚴重阻礙新的投資決策。二、凱恩斯主義的開展與演變凱恩斯的追隨者對凱恩斯經濟學做了不同的解釋和補充,從而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即“后凱恩斯主義〞派開展到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形成了兩大主要支派一是以美國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詹姆士·托賓和羅伯待·索洛等人為代表的“新古典綜合派〞(亦稱“后凱恩斯主流經濟學〞);另一主要支派是以英國經濟學家瓊·羅賓遜、庇羅·斯拉法和尼科拉·卡爾多等人為代表的“新劍橋學派〞(亦稱“凱恩斯左派〞)。〔一〕新古典綜合學派1.新古典學派產生:隨著資本主義世界各國經濟現對持續穩定的增長,經濟理論也出現了凱恩斯主義與新古典經濟學由對立轉向共存和相互融合。“新古典綜合〞一詞是由薩繆爾森在其1955年出版的《經濟學》第三版時提出的;1961年第五版正式將他的理論稱為“新古典學派的綜合〞。所謂的“新古典綜合〞實質上是將以馬歇爾為代表的新古典經濟學和凱恩斯主義經濟理論“綜合〞在一起。2.新古典學派的理論體系(1)凱恩斯理論本身綜合成宏觀一般均衡理論,而理論本身卻和新古典理論有共同之處〔2〕凱恩斯的宏觀理論體系和新古典的微觀理論體系的結合〔3〕凱恩斯主義強調的財政政策和新古典經濟學強調的貨幣政策的結合3.新古典學派的“綜合〞的核心思想只要采取凱恩斯主義的宏觀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調節資本主義經濟,現代資本主義經濟就可以防止經濟的大起大落,使經濟開展趨于穩定的增長,實現充分就業;在這樣的經濟環境中,新古典經濟的主要理論——均衡價格論、邊際生產力分配論,都將適用〔二〕新劍橋學派其主要倡導者是瓊.羅賓遜、卡爾多和帕西內蒂,他們均在劍橋大學任教,而又背離以馬歇爾為首的劍橋學派的傳統,故名新劍橋學派。新劍橋學派主張回到李嘉圖的傳統,建立一個以客觀價值理論為根底,以分配理論為中心的理論體系。新劍橋學派的經濟增長理論的一個最重要的特點是把經濟增長同收入分配關系緊密結合在一起,著重考察隨著經濟增長分配結構如何變化,同時研究決定這種變動趨勢的根本因素是什么。〔三〕兩個劍橋之爭劍橋大學和麻省理工大學〔一〕淵源1933年,愛德華·張伯倫發表了他的博士論文《壟斷競爭理論》劍橋大學杰出的經濟學家瓊·羅賓遜也發表了《不完全競爭的經濟學》關于優先權的爭論“在我的論文中,我認為應把壟斷競爭與羅賓遜夫人的‘不完全競爭’加以對照。值得注意的是,羅賓遜夫人斷然否認她所使用的概念與‘隨意剽竊’之間有任何關系。〞——張伯倫《張伯倫文集》一種重合發現“羅賓遜《不完全競爭》獲得許多人的幫助,但這種幫助來自于劍橋的同行們,而不是來自于國外的學者。她可能有年輕人的自信,但欺騙決不是她的風格。〞更早的時候,瓊就在凱恩斯小組中討論過相關思想。——瑪喬里·謝潑德·特納羅賓遜擴展了自己的研究范圍〔凱恩斯的風格;思想家與思想的豐富性;技術專家與技術的精確性。所以,凱恩斯不欣賞希克斯,盡管希克斯以IS-LM分析解釋了凱恩斯〕;張伯倫終其一生開展“壟斷競爭〞理論。〔二〕直接原因

如何繼承和開展凱恩斯主義?1953年,瓊發表《生產函數和資本理論》,對新古典綜合派進行批評;新古典綜合還擊。多個回合。〔三〕研究方法的分歧新劍橋學派主張凱恩斯理論與新古典徹底決裂新古典綜合把凱恩斯理論與新古典理論結合新劍橋學派歷史觀與階級分析法新古典綜合均衡觀與邊際分析法新劍橋學派認為,經濟理論的核心問題是國民收入的分配,只要涉及到分配就必然要分析社會階級關系和社會制度等。新古典綜合派運用邊際分析法描述所謂經濟增長的最優條件的方法是機械的,抹殺了階級分析在經濟理論中的地位。〔四〕根本理論的爭論1、關于什么是凱恩斯理論的核心新古典綜合派認為是是收入--支出理論;新劍橋學派那么竭力推崇凱恩斯在《通論》第24章的論述,認為凱恩斯所論證的社會財富和收入分配的不平均和不合理,以及由此推斷出的資本主義不必進行革命就可以和平地過渡到沒有食利者階層的社會哲學才是凱恩斯思想的精髓。2、關于什么是凱恩斯宏觀經濟理論的微觀經濟根底新古典綜合派認為是馬歇爾為首的新古典學派的微觀經濟學;新劍橋學派那么宣揚他們的價值理論和分配理論補充了凱恩斯微觀經濟分析的根底。3、價值理論新古典綜合派繼承馬歇爾的主觀邊際效用價值論,以均衡價格代替價值;新劍橋學派那么主張回到以李嘉圖為代表的古典學派的傳統并以此為根底創立自己的有客觀物質根底的商品價值理論。4、分配問題新古典綜合派堅持邊際生產力論;新劍橋學派那么堅持投資支出對國民收入如何在利潤和工資間分配起決定作用。5、經濟增長理論新古典綜合派根據索羅模型,認為經濟不僅可以維持充分就業條件下的增長,而且最后還能到達一種“靜止狀態〞。這時資本積累比例與人口增長率正相適應,從而勞動生產率將保持不變;新劍橋學派根據自己的增長模型,認為,決定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是投資,而投資率與收入分配相聯系,在經濟增長過程中,通過利潤在總收入中所占比例的變化,經濟增長本身不可能具有穩定性,均衡增長是不現實的,對經濟前景的樂觀估計是沒有依據的。〔五〕政策主張的論戰新古典綜合派主張實行以刺激總需求,實現充分就業和經濟穩定增長為目標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新劍橋學派那么主張以收入分配政策為中心,實行以消除收入分配不平等和消滅食利者階層為目標的稅收政策和一系列社會政策。第三節凱恩斯經濟學中的社會福利思想一、經濟危機的病因分析:有效需求缺乏在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價格到達均衡時的需求成為總需求,即凱恩斯主義的“有效需求〞有效需求缺乏是由于三大心里規律影響的。從有效需求的角度看,流動偏好的存在,一方面使得大量貨幣收入閑置于人們手中,不能及時充分地轉化為儲蓄和投資,因而直接壓低了社會總需求的水平;另一方面,為了促使人們放棄流動偏好,就需要提高利息率,而利息率的提高又使得資本邊際效率相對更趨偏低,從而不利于社會需求的擴大。凱恩斯對資本主義的病情做出如下“診斷〞:資本主義經濟患了“危機〞和“失業〞等嚴重“疾病〞,其“病因〞在于社會的有效需求缺乏,而有效需求缺乏由兩方面構成:一是消費需求缺乏,這是由于人們的邊際消費遞減的心理傾向造成的;而是投資需求缺乏,這是由于人們的資本邊際效率遞減預期和流動偏好造成的。二、克服經濟危機的對策:有效需求管理的政策主張。1、政策的重心:赤字財政2、輔助政策:通貨膨脹的貨幣政策3、主張奢侈消費和降低分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