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通用紀年法與中國古代紀年法介紹課件_第1頁
現代通用紀年法與中國古代紀年法介紹課件_第2頁
現代通用紀年法與中國古代紀年法介紹課件_第3頁
現代通用紀年法與中國古代紀年法介紹課件_第4頁
現代通用紀年法與中國古代紀年法介紹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一:現代通用紀年法與中國古代紀年法介紹

這應該是多少年呢?公元前23世紀中期=?年

公元前1708年=?世紀?年代

現代通用紀年法與中國古代紀年法介紹IntrotoCommonEraandAncientChina’sChronologyChronology(紀年法)1.Chronologyisthescienceoflocatinghistoricaleventsintime.2.Chronology

reliesuponchronometry(計時學),whichisalsoknownastimekeeping,andhistoriography,whichexaminesthewritingofhistoryandtheuseofhistoricalmethods.現代通用紀年法與中國古代紀年法介紹一.紀年法紀年,是指以文字確切記載歷史現象發生的年代。現在世界通用的公元(公歷)紀年法,這是大家必須掌握的紀年方法。在中國歷史上曾經使用過帝王(始皇帝一年、二年)、年號(萬歷、乾隆)、干支(十天干十二地支組合)、民國四種紀年方法,下面我們先介紹公元:現代通用紀年法與中國古代紀年法介紹(一)世界通用的紀年法——公元紀年法

A部分

有人說,公元紀年很簡單。今年是2015年,以前的事情倒推過去,心算一下好了。

真的是這樣簡單嗎?

時間的河流永向前,如何從中截取節點?聰明的人類利用太陽來確定歷法,即1回歸年=365.2422天。有了“年”的概念,人們又如使用它來紀年呢?

迄今最科學的方法,是由公元532年意大利僧侶喬尼西提倡的,公元1400年基督教國家開始使用的---耶穌誕生年為公元元年的紀年法,分公元前和公元后。

問:

怎么少了一

位數呢?

咦!公元0年不見了?

答:

公元沒有0年數軸│││││││

-3-2-10123年代軸││││││

公元前公元前公元前公元公元公元3年2年1年1年2年3年現代通用紀年法與中國古代紀年法介紹CommonEra(公元)CommonEra(ChristianEra),abbreviatedasCE,isanalternativenamingofthecalendareraAnnoDomini("intheyearofthe/ourLord",abbreviatedAD).

BCEistheabbreviationforbeforetheCommon/Christian

Era(analternativetoBeforeChrist,abbreviatedBC).現代通用紀年法與中國古代紀年法介紹耶穌耶穌(Jesus),按基督教世界的說法,是《圣經》中所預言的救世主,又稱基督(希伯來語為彌賽亞),是神的兒子。公元元年(有說是出生于公元前四年,大概是在春天出生)左右出生于以色列的伯利恒,三十歲左右開始傳道,在總督本丟彼拉多執政時受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又照圣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并且向眾門徒顯現,復活后第四十天升上高天,坐在神的右邊,將來他必要再來,建立榮耀的國度。現代通用紀年法與中國古代紀年法介紹英語中“公元”的兩種書寫方法例如:漢朝存在時間為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1.HanDynasty:202B.C.E.-220C.E.(B.C.E.的意思是BeforetheCommonEra,C.E.的意思是CommonEra,即為公元前、公元)2.HanDynasty:202B.C.-A.D.220(B.C.的意思是BeforeChrist,即為“耶穌之前”,A.D.的意思是AnnoDomini,即為“我主誕生之年”)補充:非正式書寫亦可寫為202BC-AD220現代通用紀年法與中國古代紀年法介紹

(一)世界通用的紀年法——公元紀年法B部分1.公元紀年法的年代數軸無公元0年,因此在計算跨越公元前后的時間必須“前后相加再減一”,如221B.C.---A.D.2015之間有多少年?答:共221+2015-1=

2235年

2.發生在公元前后歷史現象的時間,要用“公元前XX年(XXB.C.)”表示;發生在公元后的歷史現象的時間用“公元XX年(A.D.XX)”表示,有時“公元”二字可以省去。3.世紀:每一個世紀為100年,從理論上講,公元1年~公元100年為一世紀,公元101年~公元200年為第二世紀,…….,以此類推。但是按照習慣的用法,人們常把某個100年的最后一年作為下個世紀之首,如公元2000年,人們并不把它作為20世紀的最后一年,而是把它作為21世紀的最初一年。按這個習慣,公元1世紀中剩下99年,變成公元1年~99年,以后的每一個世紀仍是100年,即二世紀變成公元100年~199年,三世紀變成200年~299年,……..。現代通用紀年法與中國古代紀年法介紹

(一)世界通用的紀年法——公元紀年法C部分

公元前的世紀推算以此同理,所不同者,只是每一個世紀的推算要從絕對值大的年代向絕對值小的年代順序進行,如公元前一世紀的為公元前99年到公元前1年。判定某一年在哪個世紀時,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方法,即如果這個年份是兩位數,即在1~99年間,那么這一年肯定是在公元一世紀里,如果這一年是三位數即在100~999年之間,那么把這一年的第一位數加上1,就可得到這一年所在的世紀。例如公元618年,第一位數為6,6+1=7,所以這一年是在公元7世紀里。如果這一年是四位數,即在1000以上,那么就以這一年的前兩位數加上1,就可得到所在的世紀了。如1840年,前兩位數為18,18+1=19,所以這一年在公元19世紀內。公歷的一個世紀中,又分為早期(初期),中期,晚期(未期),或前半期后半期等。早期(初期),一般是一個世紀的前30年;中期,指一個世紀的中間50年。晚期(未期),指一個世紀的后20年;前半期和后半期是指一個世紀的前50年和后50年。現代通用紀年法與中國古代紀年法介紹

(一)世界通用的紀年法——公元紀年法C部分提問:①西周于1046B.C.由周武王建立,這一年距今多少年?②公元前21世紀中期大約相當于公元前多少年?③公元前1434年相當于公元前多少世紀?④用年代表述1620年—1629年。⑤公元前2150年,用千年代如何表述?公元紀年法以10年為一個年代,如20~29年稱為20年代,30~39年稱為30年代……,90~99年稱為90年代。近年又有新的“年代”表述法。比如將“20世紀60年代”表述為“1960年代”。在世界古代史教材中,我們還可以看到有幾處用了“千年代”這個概念,如在講古代印度河流域的城市遺址時說“這些城市開始興建于公元前三千代中期”。一千年是一個“千年代”,公元前三千年代是指公元前第三個一千年,即公元前3000~2001年之間。現代通用紀年法與中國古代紀年法介紹第一講回顧在第一講中我們主要帶大家了解了公元紀年法的歷史以及使用,下面給大家提幾個問題:公元前18世紀中期大約相當于公元前多少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今洛陽),此后稱為東周。請問這一年距今多少年?公元前221年相當于公元前多少世紀多少年代?請分別用兩種英文書寫方法書寫公元前453年和公元618年。現代通用紀年法與中國古代紀年法介紹(二)中國古代和近代紀年法紀年,是指以文字確切記載歷史現象發生的年代。我們已經學習了世界通用的公元(公歷)紀年法,這是大家必須掌握的紀年方法。在中國歷史上曾經使用過帝王(始皇帝一年、二年)、年號(萬歷、乾隆)、干支(十天干十二地支組合)、民國四種紀年方法,下面我們先介紹中國古代的帝王紀年法:現代通用紀年法與中國古代紀年法介紹

帝王紀年法盛行于夏商西周春秋戰國直至秦朝與西漢前期。先秦的文獻史料忠實地記載了這種紀年方法。比如甲骨文與編年體史書《春秋》等文字記述就使用它來區分事件發生的年代時間。我們以孔子所著《春秋》為例,它起于魯隱公元年,止于魯哀公十四年。秦朝嬴政自稱始皇,從一年、二年……直到千秋萬代。漢朝初年也使用帝王紀年,比如漢高祖劉邦、惠帝、文帝、景帝,但是到了公元前140年,漢武帝繼皇位,年號建元。從此,中國皇帝都有自己的年號。1.帝王紀年法現代通用紀年法與中國古代紀年法介紹帝王紀年法舉例說明“趙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十年春,齊師伐我”——《左傳·魯莊公十年》“(始皇)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國,恐,使荊軻刺秦王。”——《史記·秦始皇本紀》“太祖高皇帝(劉邦)五年(前202年),項王至垓下,兵少,食盡,……。項王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司馬光:《資治通鑒·漢紀三》現代通用紀年法與中國古代紀年法介紹

2.年號紀年法

從秦始皇開始,直到清王朝覆滅,中國共有皇帝495人,除去死后被追封為皇帝的73人,加上沒有年號的5人,其他417位皇帝都有年號。皇帝年號,是中國古代獨創發明的產物。

年號的字數一般為兩字,例如唐朝的“貞觀”、明朝的“永樂”,也有少數三字、四字乃至六字者。比如王莽的“始建國”,武則天的“萬歲通天”。年號,最基本的作用就是紀年,后來發展成為還表示祈福、歌頌和改朝換代。一般中國古代新皇帝登基都要啟用新的年號,以示正統,即政權的合法性。

皇帝在位期間可以使用多個年號,稱為改元,如女皇帝武則天在位二十一年,前后改元達十八次。現代通用紀年法與中國古代紀年法介紹年號紀年法舉例說明漢后元二年(前87),武帝死,終年71歲。“貞觀之治”是唐太宗在位期間的清明政治。貞觀(627年正月—649年十二月)是唐朝君主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共23年。(明)永樂三年(1405年)六月,遣中官鄭和出使西洋諸國。明朝的萬歷朝鮮戰爭,是指發生于明朝萬歷年間(十六世紀末)的中國明朝和朝鮮共同抵抗日本入侵朝鮮半島的一場戰爭。現代通用紀年法與中國古代紀年法介紹日本所使用的中國年號紀年法日本從公元7世紀大化改新之后開始全方位向唐朝學習、模仿,645年6月19日,日本孝德天皇宣布模仿中國建立年號,定年號為“大化”。645年,即為大化元年。從那時起到現在,日本一直延續著這個傳統。日本年號由天皇確定,整體用法與中國的年號基本一致。如日本的“明治維新”,指的就是在“明治”這個年號持續時間內所興起改革運動。現代通用紀年法與中國古代紀年法介紹朝鮮(韓國)所使用的中國年號紀年法唐高宗時期,朝鮮半島的國家新羅統一半島,成為唐朝的附屬國,在年號上直接使用唐朝皇帝的年號。1392年,朝鮮人李成桂統一朝鮮半島,建立新政權,主動成為明朝的附屬國,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親自為新政權起名為“朝鮮”,希望李成桂政權能象古代朝鮮那樣宣揚先進的華夏文化,在朝鮮半島建立文明之邦(現在所說的朝鮮便由此而來)。從此之后,朝鮮繼續直接使用明朝及清朝皇帝的年號。現代通用紀年法與中國古代紀年法介紹

3.干支紀年法

從東漢正式使用干支紀年,天干地支組成60年,又回到甲子,周而復使循環使用。這就是民間所說“六十年轉甲子”,至今農歷仍在沿用干支紀年。現在通用公歷,要查中國古代歷史,一般使用兩種工具書,一是中國各朝代與公歷對照表;另一種就是不同時間段(500年為一時間段)的萬年歷。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wù)、己、庚(gēng)、辛、壬(rén)、癸(guǐ)

十二地支:子、丑、寅(yín)、卯(mǎo)、辰、巳(sì)、午、未、申、酉(yǒu)、戌(xū)、亥(hài)

現代通用紀年法與中國古代紀年法介紹附:組合成俗稱60甲子的干支紀年表循環使用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現代通用紀年法與中國古代紀年法介紹附:十二時辰與生肖屬相

古代人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一時辰相等于現在的兩小時。十二生肖的起源與動物崇拜有關。相傳是根據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

古代人晚上報時稱為“打更”(方言叫jīng,現在通讀為gēng),一更:19-21時;二更:21-23時;三更:23-01時;四更:01-03時;五更:03-05時。打更人敲擊小鑼、竹梆、木柁報時并要求人們防火防盜。現在一些偏遠小鎮還保留這樣的古風。現代通用紀年法與中國古代紀年法介紹十二生肖中的龍討論:十二生肖中,只有龍不是真實的生物,而是人們想象的,為什么古代的中國人會把龍這種虛擬的生物加入到十二生肖中呢?現代通用紀年法與中國古代紀年法介紹中國龍(Loong)龍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常用來象征祥瑞,是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一。龍的形象最基本的特點是“九似”:“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是多種動物集合而成的一種神物。龍作為中國古人對多種動物和天象融合創造的一種神物,實質是祖先對自然力的神化和升華。人們普遍認為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是具有強大能力的精神象征,是優秀歷史文化的傳承和標志,是信仰載體和民族團結的情感紐帶。現代通用紀年法與中國古代紀年法介紹

4.中華民國紀年法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

南京宣誓就任

中華民國第一任

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即為民國元年元月元日。民國年換算——公元紀年減去1911,得出民國多少年。民國104年是公元多少年?日本在民國多少年宣布無條件投降?現代通用紀年法與中國古代紀年法介紹歷法漫談:(一)天學理論在中國古代,與天溝通是皇帝的專利,所以古代皇家天學機構是中央機構,其工作人員都是政府官員。天學機構是觀測天象并制定立法的機構。天學機構有三項主要工作:一、天象的觀測記錄。二、觀天儀器的研制和管理。三、修訂歷法,編算歷書歷譜并印制頒發,這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核心。現代通用紀年法與中國古代紀年法介紹古代西方人眼中的宇宙公元二世紀左右古羅馬帝國學者克羅狄斯·托勒密(ClaudiusPtolemaeus)所提出的“地球中心說”現代通用紀年法與中國古代紀年法介紹古代中國人眼中的宇宙古代的天文學家(中央政府機構的官員)以地球為中心,提出了若干有關宇宙的學說,影響最大的是兩漢時期形成的“論天三家”。蓋天說:認為天地平行,其間相距八萬里,以此來解釋天地結構和天體運行。渾天說:認為天地具有蛋狀結構,地在中心,天在周圍。宣夜說:古代中國最精彩的宇宙學說。宣夜說認為宇宙的空間、時間是無限的,天是空虛的,星辰就懸浮在空虛之中,自由自在地運行著。現代通用紀年法與中國古代紀年法介紹古人的宇宙觀:蓋天說蓋天說:認為天地平行,其間相距八萬里,以此來解釋天地結構和天體運行。現代通用紀年法與中國古代紀年法介紹古人的宇宙觀:渾天說渾天說:認為天地具有蛋狀結構,地在中心,天在周圍。現代通用紀年法與中國古代紀年法介紹古人的宇宙觀:宣夜說宣夜說:古代中國最精彩的宇宙學說。宣夜說認為宇宙的空間、時間是無限的,天是空虛的,星辰就懸浮在空虛之中,自由自在地運行著,跟實際的宇宙很像。現代通用紀年法與中國古代紀年法介紹

歷法漫談:(二)古代天文儀器渾儀是測量天體位置的赤道的儀器,基本上是由許多同心圓環組成,中有窺管。史籍中最早明確記載渾儀制作的是西漢的落下閎(今四川閬中人)渾象是用來演示天球周日運動的儀器,類似于現代的天球儀面上有星辰和黃道、赤道等。圭表是一種既簡單又重要的測天儀器,它的主要功能是測定冬至日所在,并進而確定回歸年長度,此外,通過觀測表影的變化可確定方向和節氣。漏刻是古代的一種計時工具,漏是指計時用的漏壺,刻是指劃分一天的時間單位,它通過漏壺的浮箭來計量一晝夜的時刻。渾象現代通用紀年法與中國古代紀年法介紹

歷法漫談(三)中國古代有名的歷法

古代中國有明文記載的第一部歷法是漢武帝頒行的《太初歷》,已經失傳。

西漢末劉歆所作的《三統歷》是第一部被完整保留下來的歷法,學者們認為它幾乎就是《太初歷》的翻版。

唐朝張遂(一行和尚)制《大衍歷》成為中國古代歷法史上冠絕一時的好歷并傳入日本,日本民眾奉為天書。

元代郭守敬重新測量處理各項基本數據,艱苦卓絕的工作換來世界史上最優秀的歷法--《授時歷》,和現代世界通用的公歷完全相同。明朝大體繼承了《授時歷》,加以些微改動,改名為《大統歷》。

明末徐光啟學習西法,撰成《崇禎歷書》。清朝初年清政府將《崇禎歷書》進行修改使用,并稱為《時憲歷》。

乾隆七年重修《時憲歷》,稱為《癸卯元歷》。《癸卯元歷》行用至清滅亡。清代所用歷法源于西方天文學,中國現代知識體系各學科之西化自天文學始。現代通用紀年法與中國古代紀年法介紹中國古代重要歷法匯總1.西漢漢武帝頒發的《太初歷》2.

西漢末《三統歷》

3.唐朝《大衍歷》4.

元朝《授時歷》5.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