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重點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二次段考歷史試卷(含答案)_第1頁
江西省吉安市重點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二次段考歷史試卷(含答案)_第2頁
江西省吉安市重點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二次段考歷史試卷(含答案)_第3頁
江西省吉安市重點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二次段考歷史試卷(含答案)_第4頁
江西省吉安市重點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二次段考歷史試卷(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吉安重點中學2023—2024學年度上學期高二歷史第二次段考試卷一、單選題(2*30=60分)1.甲骨文中有關農業的記載,耕墾方面,有“王大令眾人曰:脅田(集體耕作)。其受年?十一月”;種植方面,有“貞:惟小臣令眾(奴隸),黍(種黍),一月”;畜牧方面,有“獲芻(割草),七月”等。材料表明當時(

)A.糧食種植積累了豐富經驗 B.精耕細作的生產模式開始出現C.農業生產中對農時的重視 D.井田制是土地經營的基本方式2.《禮記·文王世子》云:“遂設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薄疤熳痈甘氯?,兄事五更?!钡赂咄氐睦险?,被招入官學加以奉養。這表明周代禮制()A.限制了周天子權威 B.以儒學為指導思想C.注重發揚公序良俗 D.規范社會救濟行為3.下圖中的古代生產工具與其名稱、功能對應正確的是(

)①陶紡輪用于打擊、磨光石器②鐵犁用于個體耕作、破土、拓荒③匣缽防治器物在燒制過程中粘連④筒車借助水力汲水灌溉A.① B.② C.③ D.④4.漢代往往在新皇帝即位或遇到大災荒時,政府下詔希望地方推舉賢人,來替國家做事。這樣選舉來的人稱為賢良。選到政府后,照例由政府提出幾個政治上重大的問題,向他們請教,叫做策問。政府看了他們的意見,再分別挑選任用。這一種選舉,既不定期,也無一定的選舉機關。據此判斷(

)A.賢良為官途徑是先推舉后考試 B.此選舉方式應屬于察舉制特科C.漢代人才選拔主要看輿論評價 D.賢良是當時選官制的重要補充5.唐朝蕃將普遍改寫譜系、祖籍。李楷固本為契丹人,但自稱是李陵后人;安興貴本為西域胡族,卻與軒轅氏搭上關系;吐谷渾王慕容氏是鮮卑人無疑,卻攀上射日英雄后羿。與此同時,他們的心態、思想漸起變化,洞悉儒家教化,崇尚忠君愛國,講究孝道文雅。這種現象說明(

)A.中華的觀念得到認同 B.少數民族加速封建化C.各民族接受儒家思想 D.唐朝民族政策開放6.甘肅出土的敦煌文書殘卷中,保存完好的教煌文書是武則天久視元年(700年)到唐代宗大歷四年(769年)的37件戶籍文書,其中戶主為勛官的有10戶,平民百姓有27戶。有學者研究其授田情況得出下表中的結論,據此可知,唐代(

)A.藩鎮割據使均田制無法實行B.農民對國家的人身依附減弱C.自耕農經濟在邊疆得到推廣D.國家基層治理體系日益完善7.宋朝設置了鄉里、耆管、都保等鄉村體制,其中的管理者被稱為鄉役人,他們與村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為其“熟人社會圈”考慮,他們經常站在民眾的立場上,與官府周旋,融通于其間。由此可知,宋代的鄉村治理(

)A.與宗族社會相適應 B.消除了官民間的矛盾C.造成了地方的割據 D.依靠基層的行政機構8.徐霞客曾說,在其父親去世后二十年間,由他母親獨支門戶,勤儉持家,“母無他好,好習田婦織”?!疤匾跃寐劇钡男旒铱棽肌拜p弱如蟬翼,市者輒能辨識之”。據此可知,徐母得以獨立維持生計的時代背景是(

)A.幣制與賦役制度的變化 B.經營方式出現革新C.自然經濟結構逐步解體 D.長途販運貿易興盛9.下表為唐宋稅收與貨幣情況比較。這折射出宋朝熙寧時期(

)A.農民負擔日益沉重 B.貨幣地租的盛行C.土地兼并現象突出 D.商品經濟的發展10.宋朝時期銅錢因正常貿易或走私向外輸出極多,以致國內銅錢流通不足,發生錢荒。史載南宋時有大臣認為“藩舶巨艘……販于中國者皆浮靡無用之異物,而泄于外夷者乃國家貴之操柄。所得幾何,所失者不可勝計矣”。這表明當時(

)A.海外貿易直接推動紙幣的產生 B.外貿對國家安全的影響受到關注C.走私活動成為錢荒的主要原因 D.銅錢已經成為了重要的國際貨幣11.明初,明太祖發布詔令禁止白銀流通,但是到了明代中期,白銀逐漸成為民間流通中的主要貨幣。明穆宗頒布詔令:“凡買賣貨物,值銀一錢以上者,銀錢兼使;一錢以下止許用錢?!睋丝芍鞒足y的貨幣化(

)A.使銅錢鐵錢退出了中國市場 B.是商品經濟發展中的自然選擇C.使中國經濟依賴于國際市場 D.得益于明朝銀礦開采業的發展12.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山東巡撫阿爾泰上奏,提出“編查(戶口)務在詳悉,稽數宜歸核實、保甲宜慎選充當,上司宜嚴加查察”;強調要做到“每至一鄉一莊,逐戶查明姓名、年貌、丁口、執業及有無地畝,一面按戶填給門牌,一面造冊存案”。該疏奏旨在(

)A.增加政府賦稅來源 B.強化基層社會治理C.禁止民間人口流動 D.完善中央集權體制13.下圖為清咸豐同治時期(1851—1874)主要財政收入趨勢圖。造成上圖財政收入結構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民族工業的進步 B.商品經濟的發展 C.稅收政策的調整 D.政治局勢的影響14.1864年,美國傳教士丁韙良在總理衙門的資助下把《萬國公法》譯介到中國,在后續闡述中,他常將歐洲國際法與中國春秋時期的諸侯間交往規則相類比;19世紀末,康有為及其門人故舊熱衷于將格勞秀斯、《萬國公法》與孔子、《春秋》相類比。上述類比(

)A.揭示了中外法制的共同本質 B.有利于公法的傳播C.彌合了中西法律文化的差異 D.旨在開闊國人眼界15.1909年,清廷在度支部設立清理財政處,各省設立清理財政局,并向地方派遣財政監理官,長期駐扎各地。但各疆臣對于省財政清理與財政監理官往往采取敷衍態度,更有甚者意加阻擾。這反映了(

)A.維新變法受地方抵制 B.割據勢力不斷增強C.中央集權面臨著挑戰 D.財政體制走向僵化16.毛澤東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中指出,“現在國民黨新軍閥的統治,依然是城市買辦階級和鄉村豪紳階級的統治,對外投降帝國主義,對內以新軍閥代替舊軍閥,對工農階級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比以前更加厲害。”他在此想說明的是(

)A.中國共產黨領導土地革命的必要性 B.國民黨的統治比北洋政府更加反動C.國民黨新軍閥的混戰導致民生維艱 D.全國人民依然在反革命的統治之下17.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推行保甲制,江蘇省民政廳所編《江蘇省保甲總報告》中強調:“保甲之效,語其末,則肅清匪源,增強自衛;溯其本,則組織民眾,推行政令,訓練四權,促成自治,胥有賴焉?!边@一時期的保甲制(

)A.實現了中央集權和地方自治的結合 B.表明地方官員文化素質普遍提高C.為強化國民黨政府統治創造了條件 D.完全割裂了基層治理和宗族組織18.外交是內政的外延,與國家的命運休戚相關。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不僅標志著中國周邊外交戰略的形成,而且也意味著在西方國家對華實行孤立遏制政策的情況下,中國對亞洲的集體安全政策的提出。該材料旨在強調(

)A.結束屈辱外交建立新型外交必要性 B.“一邊倒”方針實施的合理性C.打破西方國家的外交孤立緊迫性 D.構建務實靈活的外交關系19.1981年,中共中央明確提出“漢族干部離不開少數民族干部,少數民族干部也離不開漢族干部",并將其作為新時期民族工作的重要方針。1990年,中共中央將我國各民族關系概括為“三個離不開”,具體表述為“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這些方針和原則的提出(

)A.為實現民族自治提供了理論先導 B.推動了少數民族地區治理的法治化C.鞏固和發展了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D.加快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的步伐20.羅馬共和國初期,貴族氏族共有61個,到公元前4世紀僅剩下24個。公元前5世紀,羅馬貴族和平民人口的比例大約為1:10,而到公元前3世紀,羅馬貴族與平民人口的比例約為1:20,貴族人口大約減少了一半。這些變化主要是由于(

)A.民主制度的建立 B.法律體系的完善C.商品經濟的發展 D.平民與貴族的斗爭21.美國學者羅伯特在《西方文明史》中指出:“(莊園)農奴無疑是不自由的,他們要忍受數不清的侮辱性的賦稅,服從領主法庭的判決。但他們耕種分到的土地用以謀生,而且通常不能加以剝奪,所以他們的處境比奴隸好得多。”該材料反映了中古時期西歐(

)A.莊園經濟的解體 B.自耕農經濟產生 C.生產關系的進步 D.政治上分裂割據22.13世紀法國國王路易九世統治時期規定“國王四十日”,即:在國王領地內禁止封建主之間的私人戰爭;領主發生爭端后沖突雙方在四十日內不準開戰,受到挑戰的一方可向國王申訴。國王根據情況進行仲裁。這一規定的出臺(

)A.是民族國家發展的結果 B.體現市民階層力量壯大C.表明封君封臣制度瓦解 D.有利于封建王權的加強23.從1750年算起,歐洲人口在100年時間里從1.42億增長到2.65億。此前每次人口增長都會帶來食物漲價。但1800年后,至少在英國,人口增長卻伴隨著食物價格的下降。下列選項中,是造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A.對外貿易的發展 B.機器大工廠開始出現C.土豆等種植愈發普及 D.化學肥料的廣泛應用24.馬克思認為,1804年頒布的《拿破侖法典》作為資產階級的民法典,重申并保護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并破除了封建立法原則,把消滅了封建專制主義之后“剛剛誕生的現代社會的經濟生活條件”譯成了“司法法規的語言”。馬克思認為《拿破侖法典》()A.確立了拿破侖的統治地位 B.摧毀了歐洲封建制度C.捍衛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D.重塑了歐洲民族國家25.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在旗層治理方而更強調政府、社區、非政府組織的共同作用,社區承擔更多政府功能。1991年,英國在《競爭求質量》白皮書中提出:地方政府的任務在于明確要求和設定優先項目、制定服務標準,不再直接提供公共服務。這種做法旨在(

)A.減輕政府的公共財政負擔 B.恢復自由放任的傳統C.協調中央與地方政府關系 D.提升基層治理的效率26.在人民網歷次的全國兩會調查中,“社會保障”多次進入十大熱詞榜單,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對于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國家的和諧穩定,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平等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以下關于社會保障發展的表述正確的是(

)A.工業革命期間,英國頒布了濟貧法,其他各國紛紛仿效B.二戰后,美國率先構建社會保障體系,實現了全民覆蓋C.蘇聯實行全民社會保險制度,個人一律無差別享有保險D.1951年2月,政務院發布了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保險法規27.英國學者韋斯特威爾在《一戰戰史》中闡述道:作為可以解決成員國紛爭的國際組織的倡導者,美國總統威爾遜的確勇氣可嘉,但經由其倡導而成立的國際聯盟卻屢逢危機,并沒有按照他的預期發揮出實際的作用。這一“闡述”旨在說明國聯(

)A.推行“大國一致”原則導致其效能有限B.因受到美國操縱而未發揮實際作用C.因缺乏足夠的權威而難以履行責任D.客觀上消除了威脅世界和平的因素28.二戰后,美國向日本提供了乳酪、小麥、罐頭等生活必需物資以緩解糧食危機。50年代初,美國誘導日本政府達成保證會繼續擴大購買美國糧食的協議。日本餐桌的食物由米飯、魚類等向面包、牛排等轉變。美國對日本實施的糧食戰略(

)A.不利于日本的糧食安全 B.解決了日本發展的糧食問題C.利于日本飲食文化進步 D.擴大了日美之間的貿易規模29.下圖為“美國農業的投入使用量(以1967年指數為100)”。對該圖的合理解釋是(

)A.機械和勞動力的投入反映國家重視的降低B.化學品大量使用導致生態環境破壞C.農業投入量的變遷呈現出對科技依賴性的增強D.勞動力的減少意味著農業逐步走向衰落30.以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尤其是伴隨數字制造、智能制造等新型產業的出現,勞動者從生產流程的束縛中獲得了解放,勞動者只是給生產工具下定義和下達新的任務的時候,或者生產工具無法解決問題需要求助的時候才會干預生產流程。之前盛行的大規模“流水線生產”被分散化,社會生產過程實現高度自動化和智能化。這表明新一輪的科技革命(

)A.使工廠制生產退出歷史舞臺 B.可以實現勞動者的全面解放C.助推勞動者勞作方式的轉變 D.推動社會結構出現新的變化二、材料分析題(12+16=28分)3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

《坤輿萬國全圖》是明萬歷年間利瑪竇和李之藻合作繪制的世界地圖,通幅縱168.7厘來,橫380.2厘米,全圖完全用中文標注地名。主圖為橢圓形的世界地圖,包括歐洲、非洲、南北美洲、南極洲以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此外,還附有一些小幅的天文圖和地理圖,例如天地儀圖、日月食圖等。主圖采用了16世紀世界地圖編繪時流行的橢圓投影,大洲輪廓與實際海陸輪廓基本一致,但中國、美洲的經度誤差較大,并且改變了歐洲以本初子午線置于地圖中央的傳統,使中國正好出現在地圖中央,迎合了當時中國“天下中心”的觀念。圖中的中國部分,主要參考了《大明一統志》中的附圖以及《廣輿圖》《古今形勝之圖》等中國地圖。——摘編自故宮博物院《圖文天下——明清輿地學要籍》等材料二

對于中世紀前期的法國人來說,世界上只存在希伯來語、希臘語和拉丁語,它們都是《圣經》所使用的語言。相比之下,只適用于以巴黎為中心的法蘭西島范圍之內的法語,只是一個小的支流,屬于方言土語。1330年,巴黎的法蘭西島方言被腓力六世指定為國王語言,王權所在地巴黎的地區方言演變成具有高于其他方言地位的共同日常交際用語。法國在路易十四之后發展成為歐洲強權,18世紀歐洲各國貴族也欣賞法國貴族的生活方式,法語變成歐洲各國的宮廷語言。如1714年《拉斯塔特條約》簽訂以后,歐洲的一切國際條約都以法語書寫為主?!幾躁愇暮!睹褡逭Z言民族文化民族國家——法國中世紀后期語言文化的民族化進程探析》材料三

二戰后,法國追隨美國,拒絕承認新中國。新中國支持越南人民抗擊法國的解放戰爭取得勝利。1954年中法兩國總理首次會晤,打開了兩國關系的新起點。進入20世紀60年代,新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大,中法關系迎來歷史性轉折。1963年,正值中法兩國核武器試驗最關鍵的時候,《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的共同聲明在倫敦、莫斯科和華盛頓簽署,這加速了兩國接觸。同時,毛澤東多次強調爭取“間接同盟軍”的重要性并重新解釋他的中間地帶思想。1964年1月,中法發布聯合公報建交?!幾詮堝a昌《影響世界格局的“外交核爆炸”》等(1)根據材料一,概括《坤輿萬國全圖》繪制的特點。結合時代背景,分析該圖具備這些特點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分析法語發展的影響。根據材料三概括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法兩國由敵對到建交的原因。(6分)32.農業是人類的食品之源、生存之本,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戰國秦漢時期我國北方農作物栽培出現了一些新氣象。根據《史記》、《漢書》等文獻記載,從西域諸地傳入的作物主要有首蓿、葡萄、石榴、胡麻(芝麻和亞麻)、大蒜、蔥、胡桃(核桃)、胡豆(蠶豆)、豌豆等。另外一種重要的作物高粱(非洲高粱)也是大約四世紀前后從非洲經印度傳入我國的?!幾詤谴婧啤吨袊r業史》材料二

嘉慶年間,“浙江各山邑,舊有外省游民,搭棚開墾,種植包蘆玉米……棚廠滿山相望”。道光十三年,“各處山場只開十之二三,至道光三十年時已十開六七”。從嘉慶至光緒年間,在浙江多地的方志中,均有江蘇、安徽、福建諸省農民“入境租山”種植玉米的記載。玉米“但得薄土,即可播種”,“足以濟荒,而人畜兼資”。——摘編自鄭楠《美洲原產作物的傳入及其對中國社會影響問題的研究》材料三

糧食安全并不是一個新話題,黨和政府始終把糧食安全當成首要任務來抓,用不足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將糧食安全上升到國家安全的戰略地位,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糧食安全治理體系……2014年,“中國超級雜交水稻”百畝試驗田平均畝產突破1000千克,這一技術的應用為人類消除饑餓作出了突出貢獻。自2016年起,中國連續向亞非拉50余國提供緊急糧食援助,惠及上千萬受災群眾。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海外示范種植面積超過25萬畝,技術成果示范帶動超過450萬畝,在溫室技術、花卉種植等領域贏得國際社會的高度好評?!幾在w磊《全球糧食安全與中國特色糧食安全治理》(1)根據材料一,概括指出戰國秦漢時期我國北方食物栽培的“新氣象”。結合所學,從保障北方交通暢通的角度列舉西漢政府為上述“新氣象”出現所采取的舉措。(6分)(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概括明清時期玉米引入對飲食生活帶來的積極影響。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概括“中國特色糧食安全治理”的主要內容,并分析其意義。(10分)三、論述題(12分)33.社會治理是國家的基本職能之一。所謂“社會治理”,就是特定的治理主體通過各種方式對于社會實施的管理?!陡咧袣v史選擇性必修1》以“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為主題對此進行了比較全面的闡釋。材料先秦時期分封制、禮樂制、世官制、《禹刑》、貢賦、“為戶籍相伍”、《禮記·王制》論國家備荒、商鞅變法封建時期三公九卿制、行省制、上計制、察舉制、臺諫合一、科舉制、王安石變法、《唐律疏議》、《呂氏鄉約》、宣政院、“漢倭奴國王”金印、租庸調制、鄉里制、鳩杖近代時期《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訓政綱領》、“三三制”、戊戌變法、《奏定學堂章程》、《公務員任用法》、法幣改革、協定關稅現代時期“五四憲法”、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改革開放、《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民法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社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摘自高中歷史教科書《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請任選材料中一個階段的整體或部分信息,或不同階段的部分相關信息,結合所學知識,歸納主題并自擬論題,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