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新石器時代玉器大賞玉獸面紋圭
玉獸面紋圭,長21.8cm,寬5.5cm,厚0.9cm。
玉料表面經染色呈漆黑色,器身扁而長,一端略寬,有刃,另一端有一孔。圭兩面皆有紋飾,一面中部為陰線獸面紋,獸面的上、下方分別飾陰線繩紋及成組的凸線,另一面的主體紋飾同前一面大體相同,下方有一組凸線構成的變形獸面紋。目前為止,考古發掘中尚未發現有類似凸線紋飾的玉圭,對這件玉圭的制造年代,學者多有推測,一些學者認為,玉圭應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作品。
玉鷹攫人首佩
玉鷹攫人首佩,長9.1cm,寬5.2cm,厚2.9cm。
佩玉料呈青黃色,局部有褐色斑,片狀,邊緣略薄,兩面圖案相同。作品上部為一只展翅之鷹,鷹頭側轉,雙爪下垂各抓一人首。作品為鏤雕,鷹身上的一些裝飾紋用凸起的線條組成,這些工藝同新石器時代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工藝類似。
同樣題材的鏤雕玉器在上海博物館及天津藝術博物館都有收藏,帶有類似的鷹鳥紋圖案的玉圭在一些博物館也有收藏,有的學者推測這些作品為新石器時代晚期制造。此佩圖案較復雜,鷹翅上端與人首間裝飾的含義尚不明確,作品表現的可能是遠古時期的氏族圖騰,鷹是氏族的徽號,而鷹爪抓的應是戰敗的敵人之首級。
玉花斑弧刃斧
玉花斑弧刃斧,新石器時代含山文化,長23.7cm,寬8.7cm。
此玉斧玉料呈青灰色并有較多的自然紋理而形成暗花。斧為長條形,略扁,刃部呈前凸的弧狀,斧頂略窄,近頂部有一圓孔。
此玉斧于1987年在安徽省含山縣凌家灘新石器時代墓地的M4號墓葬出土。墓葬中有大量的隨葬玉器,其中包含許多精品,如玉勺、玉龜甲、玉刻圖板等,并有大量玉斧。由此推測,墓主人是地位顯赫的人物,所葬玉斧既象征權力,又標志著財產的豐厚。此件玉斧是隨葬玉斧中制作最精致的一件,斧的刃部鋒利,有一定的厚度和重量,具有實用性。其玉材雖因埋葬時間久遠而發生了顏色的變化,但仍不失華麗的本色。斧的表面光滑,磨制精細,頂部略糙,可知頂部原嵌于木柄中因而未將其磨光。此件作品顯示出玉斧由實用工具向禮儀用器的轉化。
[img]/attachments/day_050304/0G7qLDfu6HI0LirIA==_0CRqtCnbbi.jpg[/img]
玉刻圖長方形板
玉刻圖長方形板,新石器時代含山文化,長11.4cm,寬8.3cm,厚0.7cm。
玉板片狀,中部微隆起,邊緣呈階狀凹下。玉板表面飾有陰線琢出的環形圖案及放射形的箭頭狀圖案。
此玉板于1987年在安徽省含山縣凌家灘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出土時夾于玉制的龜背甲及腹甲之間,表明它是占卜的工具。對于圖案所表現的內容,學者們有多種解釋,或認為是上古之時的河圖、洛書,或認為是文字產生前的八卦圖像,或認為另有含義。總之,其文化內涵極其深刻,尚需作深入的探討。
玉立人
玉立人,高9.6cm,肩寬2.3cm,厚0.8cm。新石器時代含山文化。
玉料因受沁呈雞骨白色。玉人作立狀,方頭,以陰線方格紋刻劃出冠,大眼,三角形鼻,大嘴,唇上有須,兩耳垂處各有一圓形鉆孔。雙臂貼胸而抱,十指分開,腕部有陰刻衣紋。束腰上雕出斜紋帶飾。雙腿間有縫隙,雕出腳趾。
此玉人比例勻稱,雕刻刀法簡練,展示出古人部分服飾的簡貌,也反映了江淮地區史前時期匠人們的雕刻技能,為迄今所見新石器時代最完整的直立玉人。有人稱此時期為含山文化時期。含山文化,1987年發現于安徽省含山縣凌家灘,位于長江中下游地區,它晚于同一地域的河姆渡文化和馬家浜文化,而應早于良渚文化,與同一地區的薛家崗文化相當,是中國早期玉文化發展的重要地區之一。
玉雙虎首璜
玉雙虎首璜,長11.9cm,厚0.4cm。新石器時代含山文化。
璜為較窄的弧形,近于半圓,中部厚,邊緣略薄。璜兩端呈虎首形,形似剪影,其上有陰線界出的五官,虎的獠牙極夸張,虎眼用穿孔表示,孔中可穿繩系掛。
此玉璜虎形之表面特征明確,說明在新石器時代虎與人關系之密切,在社會生活中已出現對虎的崇拜,這對于了解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新石器時期人們的生活及普遍存在的動物崇拜非常重要。
此璜為1987年安徽省含山縣凌家灘墓葬出土。
玉環
玉環,外徑9cm,孔徑6.2cm,厚1.3cm。新石器時代含山文化。
含山文化出土環形器多件,唯此器最精美。玉環在新石器時代諸文化中曾有多處出土,數量較多,但剖面呈三角形的非常罕見,它對后世特別是戰國時期玉環的影響頗大。
此玉環為1987年安徽省含山縣凌家灘墓葬出土。
玉勺
玉勺,長16.5cm。新石器時代含山文化。
勺玉料呈灰白色,局部顏色因久埋而產生變化。此勺出土時斷為數段。勺形窄而長,頭部似舟,池部為下凹的弧形曲面,勺柄細長,近似片狀,表面下凹,端部略寬,有一孔。
此玉勺工藝精致,邊沿光滑平整,兩側對稱性良好,勺頭及柄部的凹面應為砣具砣出。其工藝水平與近代琢玉的差別不是很懸殊。勺柄較長,可以遠伸,但薄而易折,使用時必須謹慎,因而不是通常情況下使用的餐具。其用途尚需進一步研究。
此玉勺為1987年安徽省含山縣凌家灘墓葬出土。
玉馬蹄形器
玉馬蹄形器,高9.5cm,上口9-7.1cm。下口6.9-5.5cm。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
器以青色玉料制成,筒狀,表面有蝕斑,下口處呈褐色,略有傷缺,壁較薄,表面光滑。這種玉器在紅山文化遺址中多有發現,一些作品置于入葬者的頭骨之下,截面多呈橢圓形,上口略寬,呈坡狀,下口較平,有的近下口處鉆有小孔。由于作品整體似馬蹄形,故稱馬蹄形器,又有收藏者稱其為發箍。對于馬蹄形器的功用,研究者們多有推測,或認為是用來束發的,或認為是仿照骨耒制造的農器,還有其它推測。
玉獸形玦
玉獸形玦,高15.4cm,寬10.5cm,厚4.5cm。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
玦以青黃色玉料制,表面有多處色斑。整體為環形,一側有一開口,未斷開。開口一端為獸首,另一端為獸尾,獸身屈而成環,頸部有二小孔。
目前,多處紅山文化遺址中出土了這類器型,它表現的是一種神化了的動物,反映了較大范圍的動物崇拜。頸部帶有雙孔的作品并不多見,此玦可能是制造時所穿之孔位置不理想,作品懸掛時傾斜度不合要求,于是又鉆了第二孔。這件作品為清代宮廷遺玉,說明清代宮廷曾收藏紅山文化玉器。
玉鷹
玉鷹,高2.5cm,寬4.6cm,厚0.4cm。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
玉鷹為青黃色玉材制,片狀,腹部略厚,腹前用陰線界出鷹爪,頭部凸起,嘴尖,雙翅較薄,尾寬,尾及翅上有陰線羽紋。鷹背部有對穿的孔,可穿系繩。
紅山文化分布于我國東北地區,在其遺址中發現了較多的玉器,其中有一定數量的玉鳥,多為鷹類。常見的玉鷹有二類,一類近似方形,翅的邊緣平直;另一類鷹的翅膀大且展開,似飛翔狀。這件玉鷹屬后一類,遼寧省阜新市胡頭溝遺址出土有同樣的作品。此玉鷹的造型較接近于現實,鷹的腹面加工精致而背部簡練,系因人們仰望飛鷹所得的觀察結果。
大玉龍
大玉龍,曲長60cm,直徑2.2-2.4cm。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
其玉料為淡綠色老岫巖玉。龍體較粗大,卷曲,呈倒“C”形,長吻微翹起,有圓鼻孔二,雙目橄欖形凸起,頭頂至頸背有長鬣后披,末端翹起,額及顎下有陰刻棱形網紋。龍軀光素扁圓,背部有一鉆孔,可系繩穿掛。
此玉龍因其吻前伸,前端凸且翹,因此又有人稱之為玉豬龍。這是早期氏族藝術的代表作,屬紅山文化。其造型夸張、奇特,兼具寫實與抽象手法,結構雖簡潔,卻滿盈著生命力,質樸而粗獷,可能是某部族的圖騰。
玉獸面紋嵌飾
玉獸面紋嵌飾,高3.2cm,寬4.8cm,厚0.7cm。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
此器為傳世古玉,表面紋飾較模糊,有較大面積的赭色斑。器近似梯形,凸面,頂端上凸,中線兩側向后折,上下折角的角度不同。嵌飾正面為淺浮雕獸面紋,重點表現獸的環形雙眼及闊嘴。獸面兩側飾前肢,短小,帶爪足。獸面及獸肢上飾細密的陰線回紋。飾件背面有4組通孔,每組孔由兩個斜孔對接而成,孔中可穿繩。
據分析,作品原系嵌于柱形器的角部,3件或4件為一組,這樣的柱形器可能是玉琮之類的器物。
玉神人紋多節琮
玉神人紋多節琮,高32.1cm,孔徑6.3-7.2cm。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
琮呈外方內圓的柱形,上寬下窄,中心有圓孔,上下相通。玉料深褐黃色,局部有黃白沁斑。
玉琮圖案以橫線截成十一節,每節均以四琮角為人面部的中心線,以四面凹槽為隔界,雕刻出四個簡化的神人面紋。神人的冠、鼻清晰可見,圓眼及嘴則模糊不清,只是象征性地刻出。在玉琮上端相對的兩側面中部,隱約可見各有一陰刻的帶雙翼紋的符號。
《周禮·春官·大伯宗》載:“以黃琮禮地”,說明玉琮是古時人們禮地的祭器。從目前良渚文化墓葬出土情況看,玉琮多置于尸體周圍。
三孔玉刀
三孔玉刀,長49.1cm,寬5.9cm,厚約0.1cm。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
刀玉料呈墨綠色,長方形薄片狀,背平直,刃部內凹,一端為方形,另一端略窄。玉刀的一面光滑細亮,另一面較粗糙。此類玉刀在陜西龍山文化遺址中已有發現,陜西省神木縣石峁遺址出土的這類玉刀所用玉材及加工方式同這件作品非常相似,玉刀具有開片薄、刃部鋒利、鉆孔標準等特點。
這件玉刀的平均厚度約0.1cm,表現出非常好的開片技術,刀背部三孔非常規范,無明顯的孔徑變化,刃部的鋒利達到了可以割切的程度,具備了實用的可能性。
玉三孔鏟
玉三孔鏟,長27cm,寬16cm,厚0.8cm。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
鏟為梯形,青黃色玉料,有較重的赭色斑。片狀,寬端有刃,刃自兩面磨出,窄端中部有一孔,旁有二孔。鏟的表面光滑,造型規整,邊線平直,表現出較好的加工技術。
據山東大學劉敦愿教授介紹,20世紀30年代,山東省日照縣兩城鎮的中醫劉述祊先生得到了同埋一坑的5件玉器,三孔鏟即其中的一件,于1957年入藏故宮博物院。
此玉鏟制造精致,無砍砸使用痕跡,是龍山文化時期的玉禮器。
玉人獸復合佩
玉人獸復合佩,高8.2cm,寬4cm,厚0.6cm。
佩玉料呈青色,局部有白色斑,片狀,鏤雕人獸復合圖案。佩上部為人首,較大,頭部飾一周繩索紋并飾雙鳥形冠,長發后披,于兩耳側外卷,耳下有佩環。佩下部為獸首,短而寬,呈橫向的條狀,獸嘴略寬,眼為孔洞形。佩中部為鏤雕的人身與獸身,相互交錯,不易分別。
此佩為傳世文物,原出土地點已不清楚,學者們對其制造年代也有過多種推測。從人物頭部特點看,應屬新石器時代,而佩下部獸頭的形狀、孔洞的鏤雕方式同石家河文化玉器的獸頭及加工方法非常相似,因此初步確定其為石家河文化玉器。
玉璜
玉璜,高5.2cm,長10.6cm,厚0.3cm。新石器時代崧澤文化。
璜玉料材質較好,黃褐色,較薄。近似半圓形,直弦,中部下凹,兩側各有一孔,底部兩角略向外伸。璜的一面有弧形凹槽,是對玉料開片時留下的切割痕,這類切割痕在新石器時代玉器上時有出現,從痕跡上可以看出,玉器加工中采用的是線切割的剖料方法。玉片厚度約0.3cm,表明當時玉料開片技術已達到一定的水平。作品呈不規則的半圓形,兩角外伸,說明此璜并非由圓形玉器切割而成,可能是以長方形或三角形玉片磨成。
夏商周玉器大賞玉龍形"勒玉"(勒上玉下,一個字,下同,樓主注)
玉龍形"勒玉",商,高2.3cm,長6.5cm,寬2.5cm。
(音勒)以青玉制,有白色沁,圓筒形,兩端粗細不等。器表飾龍紋,其龍紋特點是“臣”字眼,并飾有重環紋、鱗紋等。
商代的玉龍,由龍眼的變化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的龍眼為方形或菱形,中、晚期為“臣”字形。重環紋和鱗紋直至西周中晚期才出現在青銅器上,因此本器上的這兩種紋飾對于玉器和青銅器裝飾紋樣的比較研究有重要的意義。
玉弦紋環
玉弦紋環,商,外徑12.1cm,孔徑6.7cm,厚1.4cm。
環因受沁蝕成雞骨白色,圓形,中心有一圓孔,兩面各飾相同的弦紋3圈,近孔處有一圈環形凸脊。
這類器物最早見于新石器時期,至商代仍有延續。以前曾被定名為乳環,推斷其為女性乳房飾物。近年根據考古發掘,始知它是戴在手腕上的飾物。
玉蟬形出牙環
玉蟬形出牙環,商,外徑10.5cm,孔徑3.3cm,厚0.4cm。
環玉質較雜,大體為白色。圓片狀,肉、好等徑。外沿有三個順時針方向且等距的蟬形出廓雕。此環造型樸拙,刀法簡練,俗稱璇璣式環。
玉牛形"勒玉"(一個字,勒上玉下,音勒,樓主注,下同)
玉牛形,商,長4.8cm,孔徑0.9cm。
(音勒)玉料青綠色,局部有褐色斑,筒狀,牛形,一端較細,為牛首,另一端較粗,雕牛尾,四肢收于腹下。其橫截面近于方形,兩端間有一通孔,孔壁有螺旋紋。商代玉石器中有一定數量以牛為題材的作品,多為牛頭形,整身的立體造型較少。這件作品較好地表現了牛的全形,藝術手法簡練,外表可分解為上、下、左、右四個面,方圓兼顧。中孔較粗,可穿繩接連其它器物。
玉獸面紋韘
玉獸面紋韘,商,高3.2cm,直徑2.8cm。
韘有黃褐色沁,圓筒形,上口斜,下口平。正面凸雕饕餮紋,鼻兩側各有一穿孔,背面近下口處有一凹槽。
《說文》曰“韘,射也”,說明此器為騎射之具。穿孔可用來系繩,縛于腕部,用時套于拇指上,張弓時,將弓弦嵌入背面的深槽,以防勒傷拇指。韘初見于商代,流行于戰國至西漢,但到后期原先的功用逐漸弱化,其演變為一種裝飾品。
玉獸首飾件
玉獸首飾件,商,長4.5cm,寬2.6cm,厚1.5cm。清宮舊藏。
此飾件呈梯形,上部凸雕獸首,大耳,環眼,嘴部向內勾卷,似鳥喙,獸首旁有陰線雕出的鷹翅及爪。飾件中部隆起似瓦面,下部似柄,有二道凸起的弦紋,底邊略寬,呈多棱狀。
與此玉飾件類似的一件作品出土于山東滕縣前掌大遺址,但凸雕的獸首已失。此件玉獸首飾件是目前發現的同類器中最完整的一件,且發現得較早,對研究此類玉飾的圖案內容、使用方式和加工工藝都有重要意義。
玉龍鳳紋柄形器
玉龍鳳紋柄形器,西周,長17.1cm,寬3.7cm,厚0.7cm。
器青玉質地,綠色,半透明,局部有少量的土沁斑,器體為長片狀。兩面雕刻,紋飾相同。上部由兩鳳紋對稱構圖,尾下垂,回卷成勾狀,在相對的兩喙及身尾之間鏤空大小兩個桃型孔,一上一下,可穿系。中部是一昂首挺立的高冠長尾鳳,圓眼,尖勾喙,單足利爪踏在下部一夔龍頭頂之上,夔龍身曲屈,臣字眼,眼角線拉長且有勾,下端出一短榫,作扦插用。
玉制柄型器始見于二里頭文化,商到西周繼續沿用,惟西周的紋飾最為精美,雕工手法多樣,刀法有力,線條圓潤,紋飾清晰。其下端一般都有寬榫,可作器之柄或安接它器,確切用途尚需進一步考證。
春秋玉器大賞虺龍紋沖牙
玉虺龍紋沖牙,春秋,長7.4cm,端寬1.5cm,厚0.3cm。
玉沖牙為新疆和田玉制,青白色,局部有褐色沁斑。器片狀,形似弧形長牙,上端寬而方,下端略尖,中上部有孔,可穿繩懸掛。沖牙表面飾陰線刻出的花紋,線條呈方折狀,圖案中隱有多個虺龍紋。此種方折的陰線紋圖案在陜西地區發現的一些春秋時期的玉器上也可見到,據此推測這件玉沖牙為春秋時期我國西部地區的作品。
此件作品造型簡練而凝重,代表了春秋時期關中地區佩玉的風格。
玉飾紋臥虎
玉飾紋臥虎,春秋中期,長7.7cm,寬2.2cm,厚0.3cm。清宮舊藏。
玉虎用青白色玉料,片狀,有因埋藏而產生的褐色色變。虎伏狀,整體呈“弓”字形,頭部刻畫精細,張口,上唇上卷與鼻相連,前后足皆呈臥狀,尾大而上卷,虎身飾“人”字形陰線虎皮紋,四肢飾勾云紋。
在春秋及戰國早期墓葬中曾多次發現玉虎,其往往被成雙使用,可能具有合符的功用。春秋時期的玉虎一般比此件更寬,且飾紋更復雜,而這件作品的造型較一般作品更為生動,形態準確。“人”字形虎皮紋繼承了商、周玉器的某些裝飾風格。作品中部有孔,虎尾及口部亦呈旋孔狀,皆可穿繩懸掛。此玉虎可能是成組玉佩中用于中部的玉件,較一般玉虎更為珍貴。
玉龍紋璜
玉龍紋璜,春秋晚期,長9.3cm,璜面最寬6.3cm,厚0.3cm。
此玉璜為新疆和田青玉制,表面有因埋藏而產生的色變,局部呈黃褐色。體扁平,扇面形,弧度超過半圓,此形制在春秋時期的玉璜中非常少見。璜兩面滿飾隱起的勾云紋,紋飾密集,局部組成側面的獸面形。璜兩端為側面龍首形,邊緣沿龍首之形呈凸凹變化。
璜類玉器產生于新石器時代,用作禮器與佩玉。西周時期盛行以璜作雜佩,一套佩玉中出現多重玉璜,自上而下排列,這一時俗影響一直延至春秋、戰國時期,因此璜形玉佩在玉器中所占比例較大。這件玉璜僅上部有一孔,兩端無孔,下方不能再掛物,應為懸置在成組佩玉最下端的玉件。
玉勾云紋燈
玉勾云紋燈,戰國,高12.8cm,盤徑10.2cm,足徑5.9cm。
燈白玉質,有赭色沁。燈盤中心凸雕一五瓣團花為燈芯座。盤外壁和燈柱上部飾勾云紋,內壁及燈柱下部飾勾連云紋,底座飾柿蒂紋。
戰國時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新形勢,社會環境和人文氛圍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變,玉雕作品的風格也為之一新,新穎的造型和先進的工藝成為創作的主流,開創了玉雕史上新的藝術流派。本器的座、柱、盤分別由三塊玉雕成,嵌粘密實,紋飾精美,富有層次感,顯示出精湛的雕刻技術。造型設計獨具匠心,燈柱上部處理成三棱形,下部為圓柱形并收腰,于簡單流暢的造型中又顯露出豐富的變化。目前所知,此燈為孤品。
玉鏤雕龍形佩
玉鏤雕龍形佩,戰國,長21.4cm,寬10.9cm,厚0.9cm。
玉料呈青色,有深淺不同的灰白和褐色沁斑。佩體片狀,龍形,兩面鏤雕相同紋飾。龍張口回首,龍身滿飾谷紋,尾上雕一大鳥,龍頭內外側及尾部又各凸雕一小鳥。于龍身中部有一圓形鉆孔。
此器1977年于安徽長豐縣楊公鄉戰國墓出土,墓為戰國晚期的楚墓群,距楚國都城壽春僅20公里。同此形制的玉佩,該墓共出土兩件,出土時分別置于人體盆骨的左右,顯然是主人佩戴的成組玉佩之一。此種龍鳳佩是戰國時期特有的造型,手法夸張,圖紋精美,線條卷曲相連,龍鳳組合渾然一體,體現了制作者豐富的想象力。此器體大且完好精美,實屬罕見,顯示了墓主人的高貴身份。
玉扭絲紋瑗
玉扭絲紋瑗,戰國,直徑8.3cm,厚0.3cm。清宮舊藏。
瑗呈內、外雙重環狀,環面飾扭絲狀紋飾,兩環相連之6處,其中3處飾橫向的扭絲紋。兩環間有細長的透孔相隔,共6處,其中3條透孔中部開圓形小孔,應為穿繩懸掛所備。
安徽省含山縣凌家灘新石器遺址中就已出現內、外雙重的環形玉,可見這類玉環源遠流長,但在戰國玉器中這類器物并不多見,尤其是扭絲紋環形玉多為單層,所以此雙重玉瑗更顯珍貴。
玉鏤雕螭龍合璧
玉鏤雕螭龍合璧,戰國,直徑11cm。清宮舊藏。
此璧為新疆和田青白玉制,局部有色變,圓形,內、外邊沿略平。璧兩面皆飾凸起的谷紋,作交錯的斜線排列,谷粒呈旋狀。璧孔內鏤雕一螭龍。
谷紋璧是戰國時期常見的玉器,此件玉璧較一般的戰國谷紋璧更為精致,谷粒圓旋高聳,其精致整齊超乎一般。所雕螭龍細頸粗身,肌肉微隆,挺胸似直立,尾自身后上沖貼于頸,形似猛獸,表現出蓄勢待發之狀。商、周以來,對于兇猛動物的表現多集中于頭部,而對體形的表現則有所不足。此件戰國璧之螭龍身體態勢的刻畫極為生動,在造型藝術表現上是一重大進步。作品自中部對半剖開,成一對合璧,從剖口看,并非原設計,應是重大事件發生時臨時所致。
玉鏤雕雙鳳式璜
玉鏤雕雙鳳式璜,戰國,長13.7cm,高6.2cm,厚0.3cm。1977年安徽省長豐縣柳公鄉2號墓出土。
璜玉色暗青,表面有沁斑,并有較亮的玻璃光澤。器呈扇面形,較薄,邊緣呈凹凸齒狀。璜兩面形式和雕紋相同,表面鋪飾谷紋,谷粒呈菱面狀,微凸起,谷紋間又有6處卷云紋,其形與鳳尾相似。璜頂部鏤雕一對相背的鳳,細身長尾,尾端粗而回卷,與鳳首相對,鳳身局部有較多的鏤孔,可穿繩系掛。
戰國時期,璜是玉組佩的重要組件,用作佩玉的璜一般都制造精致,除表面花紋外,很多玉璜還特加裝飾。這件玉璜表面的云紋及頂部的雙鳳飾紋在目前已知的戰國玉璜中是僅見的。
玉云紋劍首
玉云紋劍首,戰國,外徑5.3cm,厚0.7cm。清宮舊藏。
此劍首玉質青白色,呈薄片狀,中心有圓孔,一面花紋較復雜,環孔有一周6瓣柿蒂紋,其外又有兩周陰線勾云紋。另一面以雙陰線分為內外兩區,內區素而無紋,有3個隧孔,外區飾“丁”形勾云紋。
玉劍首中以圓形劍首最為常見,但像這種兩面飾花紋的作品并不多見。
玉谷紋璏
玉谷紋璏,戰國,長6.5cm,寬2.3cm,高1.4cm。1977年安徽省長豐縣楊公鄉戰國墓出土。
此璏由典型的青玉料制成,這種玉料在除璧以外的戰國玉器中很少出現。作品呈長方形,片狀,兩端向下卷,表面飾凸起的谷紋,每3個谷粒為一組,以陰線相連。
關于古代玉劍飾的各部位名稱,文獻記述有所不同,反映出時代、地區間的稱謂差別。宋以來的古代圖冊中,多把此類作品標注為“璏”。吳大澂《古玉圖考》把這類玉件稱為“璲”,但古文獻中把“璲”釋為與劍飾有別的佩玉,吳大澂是將劍鞘視為劍衣,將玉飾視為服飾的延伸。從考古發現看,它是飾于劍鞘側面的玉件。目前所見這類玉飾主要為長短兩種,其花紋、形制多有變化。
玉云紋珌
玉云紋珌,戰國,高6.3cm,寬5.95cm,厚2.25cm。清宮舊藏。
玉料為青白色,表面有較重的赭色斑,其色非玉料本身所帶。器呈上寬下窄的梯形,兩側內凹,中部向兩面凸起,表面飾陰線勾云紋,勾云紋中又有細陰線環形圖及雙短線。
此作品底面有細陰線花紋,應是后人所刻,又有相通的雙孔,穿有繩結、長穗,是清宮所為。劍珌是劍鞘底端的飾物,所處位置很低,不能再飾長穗,此作品于宮內可能作為人身掛件或器物掛墜使用。
玉獸面紋劍格
玉獸面紋劍格,戰國,高2.2cm,寬5.5cm,厚1.7cm。清宮舊藏。
劍格為新疆和田玉質,青白色,截面為菱形,兩端薄,中間厚,兩面均飾獸面紋。獸面為粗眉、凸眼,鼻以下不明顯,獸面兩側飾勾云紋。作品中部有通孔,用以置劍柄。全器邊棱鋒利,光亮度強。
玉螭鳳云紋璧
玉螭鳳云紋璧,戰國,寬14.2cm,璧徑11.5cm。
此璧為新疆和田白玉制。璧兩面各飾勾云紋6周,勾云略凸起,其上再刻陰線成形。璧孔內雕一螭龍,獸身,獨角,身側似有翼,尾長并飾繩紋。璧兩側各雕一鳳,長身,頭頂出長翎,身下長尾卷垂。
此玉璧不僅螭龍、鳳鳥造型生動,璧表面的紋飾也不同于一般作品,沒有采用常見的谷紋、蒲紋、乳丁紋,而是采用了勾云紋,使其與螭龍、鳳鳥的搭配更為和諧,且加工精致。目前所見的戰國玉璧中此件玉璧最為精致。從樣式上判斷,此器應是佩掛于人身的大型組佩中部的主要飾件,佩帶者應具有很高的社會地位。
玉獸面谷紋璧
玉獸面谷紋璧,戰國晚期,璧徑16.5cm,孔徑4.8cm,厚0.3cm。1977年安徽省長豐縣楊公鄉戰國墓出土。
璧玉料呈綠色,因埋藏產生褐色沁。璧較大,略薄,兩面飾紋相同。璧外緣和近孔邊緣以單陰線為界,中部以兩周陰線隔為內、外兩區。內區飾谷紋,谷紋微凸起,呈旋狀,其上又加陰線旋紋。外區一周飾3組雙身獸面紋,獸面較寬,朝向內孔,以細陰線刻出,獸面兩側有伸出的肢體,細而長,似蛇身,交叉盤繞,獸面及獸身的局部以粗而淺的陰線界出。
這種獸面谷紋璧在戰國及漢代墓葬中多有出土,以4組獸面紋者最為常見,獸面多朝向璧的外緣。
玉龍首璜
玉龍首璜,戰國晚期,長17.4cm,高6cm,厚0.3cm。1977年安徽省長豐縣楊公鄉出土。
璜玉料暗青色,局部有因埋藏浸蝕而產生的色變,片狀,弧形,約為三分之一圓周。璜兩端雕側面的龍首圖案,其形似獸,耳貼于頸部,上唇厚大,下唇尖細,嘴部鏤空且刻有齒紋。璜身飾凸起的谷紋,谷粒間以細陰線勾連。璜的上部中間有一小孔,供穿繩系掛。
龍首玉璜在商代已出現,一般為單龍首,璜體似龍身。西周時期出現了雙龍首璜,璜身多飾以弧線勾連而成的龍身。戰國時期的龍形佩較多,其中一些制成了璜形。這類龍首璜的璜身完全沒有龍的含義,所表達的內容較龍形璜更為寬泛。此璜為戰國時期龍首璜中較大的作品,兩端的龍嘴可懸掛其它佩件,因而應是成組玉佩中位于上部的玉件。
玉鏤雕雙龍首佩
玉鏤雕雙龍首佩,戰國晚期,長13.5cm,高7cm,厚0.3cm。1977年安徽省長豐縣楊公鄉戰國晚期墓葬出土。
佩青玉制,有色變沁斑,薄片狀,整體呈“弓”字形。佩以中線為對稱軸,對接雙龍,兩端雕龍回首仰視,唇吻部位卷曲夸張。龍身短而寬,飾凸起的谷紋,谷紋以短陰線勾連。佩中部廓外上、下鏤雕云紋,上部及兩下角都有鏤雕的孔洞,可穿繩。
這件玉佩為成組玉佩中部的中心玉件。這類帶有前肢的半身龍玉佩在戰國玉佩中非常罕見。
春秋
玉虺龍紋沖牙
玉虺龍紋沖牙,春秋,長7.4cm,端寬1.5cm,厚0.3cm。
玉沖牙為新疆和田玉制,青白色,局部有褐色沁斑。器片狀,形似弧形長牙,上端寬而方,下端略尖,中上部有孔,可穿繩懸掛。沖牙表面飾陰線刻出的花紋,線條呈方折狀,圖案中隱有多個虺龍紋。此種方折的陰線紋圖案在陜西地區發現的一些春秋時期的玉器上也可見到,據此推測這件玉沖牙為春秋時期我國西部地區的作品。
此件作品造型簡練而凝重,代表了春秋時期關中地區佩玉的風格。
玉飾紋臥虎
玉飾紋臥虎,春秋中期,長7.7cm,寬2.2cm,厚0.3cm。清宮舊藏。
玉虎用青白色玉料,片狀,有因埋藏而產生的褐色色變。虎伏狀,整體呈“弓”字形,頭部刻畫精細,張口,上唇上卷與鼻相連,前后足皆呈臥狀,尾大而上卷,虎身飾“人”字形陰線虎皮紋,四肢飾勾云紋。
在春秋及戰國早期墓葬中曾多次發現玉虎,其往往被成雙使用,可能具有合符的功用。春秋時期的玉虎一般比此件更寬,且飾紋更復雜,而這件作品的造型較一般作品更為生動,形態準確。“人”字形虎皮紋繼承了商、周玉器的某些裝飾風格。作品中部有孔,虎尾及口部亦呈旋孔狀,皆可穿繩懸掛。此玉虎可能是成組玉佩中用于中部的玉件,較一般玉虎更為珍貴。
玉龍紋璜
玉龍紋璜,春秋晚期,長9.3cm,璜面最寬6.3cm,厚0.3cm。
此玉璜為新疆和田青玉制,表面有因埋藏而產生的色變,局部呈黃褐色。體扁平,扇面形,弧度超過半圓,此形制在春秋時期的玉璜中非常少見。璜兩面滿飾隱起的勾云紋,紋飾密集,局部組成側面的獸面形。璜兩端為側面龍首形,邊緣沿龍首之形呈凸凹變化。
璜類玉器產生于新石器時代,用作禮器與佩玉。西周時期盛行以璜作雜佩,一套佩玉中出現多重玉璜,自上而下排列,這一時俗影響一直延至春秋、戰國時期,因此璜形玉佩在玉器中所占比例較大。這件玉璜僅上部有一孔,兩端無孔,下方不能再掛物,應為懸置在成組佩玉最下端的玉件。
秦漢玉器大賞玉夔鳳紋樽
玉夔鳳紋樽,漢,高12.3cn,口徑6.9cm,足徑6.8cm。
樽白玉質,有褐色沁斑。此樽有蓋,蓋面隆起,中心凸雕一花瓣形紐,紐周凸雕3個鳥形伴紐;器身表面有帶狀夔鳳紋和谷紋,間刻小勾云紋;一側有環形柄,頂端形成簡單云形出廓,上飾一獸面紋。底有3個蹄形足。
此器造型端莊,圖案精美,系仿青銅尊而作。早先它曾被認為是盛化妝品的奩。1962年,在山西右玉縣大川村發現了一批青銅器,其中有兩件器物上鑄銘文“溫酒樽”,并有西漢成帝“河平三年造”(公元前26年)字樣,其器型與此玉器極似,故此玉器被更名為樽。
玉辟邪
玉辟邪,漢,長13.2cm,寬4.8cm,高8.6cm。
玉料青褐色,圓雕異獸,臥狀,圓目,張口,頭頂有角,身有翼,長尾。
漢代,造型藝術有很大的發展。許多動物、人物題材的作品形象生動,取材廣泛。其中尤以各種不同形式的異獸最引人注目。這些異獸被賦予了超自然的特性,造型上有很強的氣勢。目前,在漢代遺址的考古發掘中已發現了數件此類玉制作品,傳世玉器中也有少量遺存。這件玉異獸形狀勁健雄偉,神態兇猛,造型表現力與工藝都有很高的水平,是此類作品中的典型。此物有一定的重量且重心低,可做玉鎮使用。
玉螭鳳紋韘
玉螭鳳紋韘,漢,寬6.5cm,高7.8cm。清宮舊藏。
玉為暗白色,局部呈褐赭色,片狀,中部為心形玉片,表面飾云紋,中心有孔。玉片上部透雕云頭裝飾,兩側分別透雕螭、鳳,螭細身,大臂,長角,長尾,鳳亦細身,長尾,頭頂之翎長而分叉。
玉夔紋韘形佩
玉夔紋韘形佩,漢,長12.3cm,寬3.6cm。清宮舊藏。
玉為暗白色,片狀,弧形,較璜的弧度小,上部有尖鋒,其外飾有透雕的夔紋。此器應系東漢玉韘的代表作品,中部的孔徑很小,其外的透雕裝飾是從夔鳳圖案演化而成的非動物形圖案。
目前已知的早期玉韘為商代作品,其形呈筒狀,外飾獸面紋,且有一道橫向的凹槽。作品具有套于手指扣弦拉弓的功能,又有佩帶于身的裝飾作用。戰國時期,玉韘變短,外帶勾榫,成為純粹的佩玉,這時還出現了環片狀作品。西漢時期,玉韘發展為透雕片狀,花紋圖案日趨復雜,其上多有動物形裝飾。東漢時,又演變出透雕長條形韘形佩。
玉蟬
玉蟬,漢,長2.9cm,寬2.1cm,厚0.8cm。清宮舊藏。
作品為白玉質,有褐色斑,薄片狀。扁腹,腹下有縱向的直線紋。長翅,翅上無翼紋。小頭,雙目凸出于頭兩側。
玉蟬的使用歷史較長,在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遺址中都有發現,其后至漢代的各個時期,蟬都是玉質作品中的重要題材。玉蟬的用途主要有兩項,一為佩飾,流行于商之前。漢代玉蟬多為逝者口中的含玉,稱為“琀”。在逝者口中置玉是古代的一種入葬習俗。戰國早期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玉琀為一組小牲畜,漢代墓葬中出土了較多的玉蟬,其上多無穿繩掛系之孔,用蟬作琀有祝愿逝者蛻變再生之意。
玉豬
玉豬,漢,其一長11.2cm,高2.9cm,其一長11.7cm,高2.6cm。
兩件作品所用皆新疆玉,顏色不同,一件玉呈青綠色,另一件玉呈青白色。圓柱狀,底面較平,兩端略作切削以呈豬首及豬尾的外形,又以粗陰線界出眼、耳、四肢,雕琢簡練樸實。
這類玉豬在漢代墓葬中有較多的發現,一般都置于逝者手中,為喪葬使用的玉握。在漢代及稍后時代的喪葬禮俗中,玉豬的使用較為流行,其中的一些作品四肢直立,頭、臀部隆起,形象較為真實。
青白玉辟邪
青白玉辟邪,漢,長13.5cm,高8.5cm。清宮舊藏。
玉料青白,表面有桔黃色及赭色斑。雕一獸伏地,爬行狀,獸為扁方頭,曲頸。從頭形看,似虎,頭頂有長角,角端分叉,四肢短粗有力,身側有翼,為前后兩組羽組成。
中國古代傳說中有許多人們想象中的動物,玉、石器中的這些神異怪獸便是依傳說演化而出的。辟邪便是極受人們崇敬、在雕塑作品中出現較多的怪獸,其制造往往受多種動物造型的影響。此件辟邪應是以虎為原型加以獸形變化,僅于局部加翼,無鳥身,造型生動,頗具想象力。
玉“益壽”谷紋璧
玉“益壽”谷紋璧,漢,高13.2cm,寬10.5cm,厚0.5cm。清宮舊藏。
玉璧青白色,有暗黃色斑。璧圓形,體扁平,內、外邊緣處凸起,兩面紋飾相同,均飾顆粒狀谷紋。璧的上緣之外飾有透雕的“益壽”二字,字兩側分別雕一螭和一龍。螭為回首狀,身有環點,長角。龍為闊嘴長唇,似由鱷演化而來,龍身有鱗,四肢及后身似獸身。
清宮檔案有關于“益壽”璧進宮的記載,稱其為“拱璧”。
玉龍螭紋洗
玉龍螭紋洗,漢,長16.8cm,寬14cm,高2.8cm。清宮舊藏。
此器玉料為青色,圓形,內膛很淺,可貯水。口沿寬而平,兩側橫出片狀柄,左側柄飾龍、螭,螭頭似虎而有角,身自云水中隱沒,龍隱于螭后,僅露頭,頭形似熊。右側柄裝飾一長身龍,獨角,身亦隱于云水中。柄的背面為陰線刻的圖案,與正面圖案近似。
中國文化在漢代有了很大的發展,書、畫勃興,文房用具出現了很多新品種。目前已發現的漢代文房玉器有硯滴、筆屏等。此作品內膛較淺,口又闊,應是文房用品中的筆洗。
玉臥羊形硯滴
玉臥羊形硯滴,漢,長7cm,高5.6cm,口徑1.6cm。清宮舊藏。
此羊形硯滴青玉質,通身有褐色沁斑,頭部尤為嚴重,被沁蝕成深褐色。羊為立體圓雕,呈跪臥式,昂首挺胸,二圓目平視前方。面部呈三角形,雙角回卷,貼于頭部兩側。身軀豐滿,四肢屈于腹下。胸前、眼下部、面頰及腿彎處皆飾陰刻線,線條細短,排列整齊。玉羊背部有一圓形凹洞,洞上置雙獸形圓柱紐蓋。此玉羊背上的凹洞及雙獸形紐蓋和中空的腹部均似明代的制作風格,故此物可能是明代人以漢代玉羊改制而成的硯滴。
漢代玉羊多飾有以手工刻出的陰線,線條細短、排列整齊且彎曲有度,一般刻于頸下、身體兩側、腿彎處,這些特征可作為識別漢代玉獸的重要標志和斷代的依據。
玉臥羊
玉臥羊,漢,高3.1cm,長5cm,寬2.2cm。清宮舊藏。
玉羊為圓雕,玉料青白色,局部有褐色沁斑。羊臥姿,昂首目視前方,眼睛以陰線刻成圓形,外圈加弧線。雙角彎曲盤于頭后方兩側,頸下及身體兩側以平行的短線飾作羊毛。前足一跪一起,后足貼臥于腹下。
玉羊的造型自商代即已出現,漢代時圓雕玉羊的造型已十分準確,多為靜態臥形,身體肥碩,背部豐滿,短頸,嘴部似榫凸,羊角雕琢細致,大而夸張,一般向下盤旋彎曲,羊身上多有陰線細紋為飾。此類玉羊用作玉鎮或陳設品。
玉鏤雕谷紋“長樂”璧
玉鏤雕谷紋“長樂”璧,東漢,通高18.6cm,外徑12.5cm,孔徑2.6cm,厚0.5cm。
玉璧呈青綠色,為和闐玉,有紅紫色沁斑。體扁圓形,上部有出廓,兩面紋飾完全相同。璧兩面雕谷粒紋,內外緣各飾凸弦紋一周。出廓部分正中鏤刻“長樂”二字,字體圓潤渾厚。字兩側對稱透雕獨角螭龍,兩螭龍嘴部分別吻“長”字的兩側,以陰線飾龍身和身上之勾云紋,螭龍軀體翻卷有致,身下飾卷云紋。璧的外圈邊側以陰文篆刻乾隆皇帝御題詩一首:
長樂號鐫宮,炎劉氣蔚虹。
如宜子孫式,可匹夏商周。
傳著妒必有,鴙平恨莫窮。
郅傳禁中語,曰勇異當熊。
末鐫“古香”、“太璞”二印。
漢代玉璧的紋飾、造型和風格突破了以往的傳統,采用浮雕、透雕、陰刻等工藝以及在圓形璧外出廓透雕等新雕琢法,增強了玉璧的裝飾效果和立體感。
中國玉器文化簡介和田美玉
玉,石之美兼五德者。中國玉器源遠流長,已有七千年的輝煌歷史。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們,在選石制器過程中,有意識地把揀到的美石制成裝飾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開了中國玉文化的序幕。
玉的文化意蘊既是古老玉文化發展的產物,又是支撐玉文化升華的理念基石和精神支柱。原始先民在打制和使用玉工具過程中,發現了玉的質地細膩、色彩美麗,可使用于非生產性的裝飾上,其時間相當于考古學文化上的興隆洼、查海文化時代(公元前6200年-前5400年)。
史前玉
史前玉文化
遠古人認為萬物均有精靈(神靈,見圖),其威力無比,既可賜福也可以降災于人類,為了獲吉避兇,人必須得到精靈的保佑,必須向他奉獻玉和獵物、用歌舞侍候(巫)。相傳至黃帝時代,人們便視玉為神物,或以玉為媒介去溝通神靈,聽取他的旨意,這一歷史階段相當于考古學文化上的紅山文化、大溪文化時期。到了良渚文化時期,神的旨意被琢刻在玉器(琮、璧、璜)上,即留下了契刻的諸多符號。巫便成為集神權、政治、兵權三權于一身的原始部落最高統治者。
概括而言,史前玉的文化意蘊基本上包含美、神、瑞三個原始基因。
進入文明時代之后,玉的文化意蘊隨著社會的前進又增添了新的內容,這就是德。德是起于西周的社會規范,它既是人們思想意識上的倫理,又是實踐行為中的準則,西周社會的盛衰與德治的強度不無關系,而玉德乃是德治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后,玉的文化意蘊仍在不斷地充實、反復和提高,諸如色彩美、音調美、古玉美、沁色美等等,都是在新的社會條件下增添的新內容。
玉與中國人的審美觀
中國人對玉的審美觀是中國人審美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是其基礎。遠古人如果沒有長期的、充分的對玉的審美活動,并得出相應的結論和觀點──「溫」,那么今天中國人的審美觀將會形成另一種類型了。古人的玉審美觀是一面鏡子,它反映出古人整體的審美方式與原則。
孔子提出的玉有十一德(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之說,不僅是對玉的文化底蘊的高度概括,而且還精辟地闡述了玉文化的思想內涵,確是中國人審美觀的理論基礎。秦漢以后,由于文學、音樂、戲曲、建筑、繪畫、雕塑以及工藝美術的高度發展,大大豐富了中國人民審美觀的內容及其表現形式,玉的色彩美、音律美被重新探討、逐步深化,古玉的欣賞與收藏成為新的社會風尚,由此派生的沁色美、殘缺美等新的審美視角被愛玉者察覺,但這僅僅是某些社會群體在特定文化領域的審美要求,對中國人的審美觀來說只不過是一個交流而已,不能與上古審美觀相提并論。
千言萬語,歸結一句話,玉是中國人審美觀的基石。確切地說,玉應是中華民族審美觀的基石,在地球上任何地方的華人均不例外。
大溪文化黑玉神面,面部作正視,飾圓圈形雙目,直鼻梁,無耳
玉與宗教崇拜
玉在遠古時代已被人從石頭中剝離出來,成了一種特殊的物質,此中已經蘊藏著玉是山川之精英的意思,精就是玉,玉是精靈、靈物等神秘化的超越自然的神的載體,同時也成為人們崇拜、祭祀的對象,人通過拜神獲得精靈的保佑,袪除災難。在長期的祭祀神靈過程中,大家推舉善解人意、擅長歌舞、能與精靈溝通的人作主祭,此人就是巫(圖3)。此時正是母系社會,故巫也都是由女人充當。巫捧玉,載歌載舞以事精靈(神),將神的旨意傳達給人們。這是一種精靈崇拜或玉崇拜,還不是宗教,或者可以認為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土著原始宗教,由巫覡【覡音:(普)xi2。義:巫覡:古代稱女巫為巫,男巫為覡,合稱巫覡。】來主持,所以也可稱「巫教」。
后來有了自然神圖騰和祖先神,并進行祭祀,這仍屬泛神論的原始宗教。
漢代方士崇拜神仙,食玉輕身以求成仙,也還不是道教。
佛教于東漢正式傳入中國,東漢朝廷于洛陽白馬寺建立了第一座佛教寺院。經南北朝,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方與玉發生了聯系,以玉造像。這種觀念在印度佛教中是不存在的。在佛教影響下,中國道家在民間秘密結社中發展成道教,也主張「食玉」以輕身成仙。人們死后殮玉以保全尸體不腐的習俗,可能也與道教有關。
平升三級佩玉
玉與君子
君子是指才德出眾、愛國愛民、高尚正派的文人,并非確指帝王,他們的出身、成分和地位也不劃一。這個社會知識群體在早于孔子生活的年代中,已經找到玉作為自己象征的物質,以標榜自己是德行高尚、文質彬彬的正人君子,所以孔夫子云「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見《禮記聘禮》)。于是,君子必佩玉在身,以規范自己的言行不要越規出格,不遇兇喪之事不能將佩解下來。
文人以佩玉來證明自己是一位理應受到信任和尊重的君子。也可以說君子與玉可以畫一等號,君子就是玉,玉也就是君子。君子與玉朝夕相伴、形影不離。玉是德載體,也是君子的化身,故君子以玉比德。其中的真諦孔子講得最為明確,他舉《詩經》中的一句話「言念君子,溫其如玉」,來說明「故君子貴之也」(出處同上)。君子性情溫順純粹、寬緩和柔,與良玉「溫潤而澤」之美相契合,受到君子的愛戴。
玉與財富
玉有神圣的審美價值,是神物,又是瑞信,也就成了無價之寶。遠古時代,各部落、聯盟、酋邦的統治者便將玉收貯珍藏起來。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的有權勢人物無不占有大量玉器,并視之為最貴重的財富。
先秦文獻記載「珠玉為上幣」,這說明在特定的歷史階段內某一地區也用玉作貨幣使用,但玉的蘊藏不多,不可能用來制造通貨。商周墓曾出土玉貝,貝是貨幣,玉貝是否在社會通用尚不得而知。
中國原始社會后期以及文明時代,各諸侯國和帝國的統治者都收藏有大量的玉器,作為鎮國之寶或當作財富,保存起來。
已知中國古代最大的玉器占有者是殷紂王,他一生收藏了多少件玉寶已無法查明,但周武王滅殷紂王時焚玉4,000件,武王繳獲殷舊玉達14,000件,這個數字確已夠巨大了。清代宮廷收藏的玉器主要是干隆后期積累的,流傳至今者多達30,000件,這也是一個龐大的數字。
玉作為財寶為歷代統治者所關注,中國有個「價值連城」的成語,就是指秦昭王愿以十五城(一說五十城)易趙「和氏璧」,可知其璧價格之昂貴。
當今,眾多玉器收藏家悉心收藏古今玉器,其目的也不排除是為了積累財富、保值增值。
玉的種類
對玉有個初步了解后,余下的問題是如何鑒賞玉器。筆者認為,了解玉器必須記住十個字,山川之精英,人文之精美。山川之精英,講的是材質美,每件玉器必須弄清它是角閃石還是翠玉,或是綠松石、瑪瑙、蛇紋石、水晶等彩石玉,進一步還要探討它的產地。人文之精美,指的是玉器的造型美和雕琢美,以及影響造型美雕琢美的工藝、社會諸因素。由于歷代玉材的不同,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的不同,加上審美情趣和風俗習慣的不同,玉器的用途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每個時期玉器的造型及主題風格也是各不相同的,千姿百態,競相爭艷。
中國玉器源遠流長,已有七千年的輝煌歷史。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們,在選石制器過程中,有意識地把揀到的美石制成裝飾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開了中國玉文化的序幕。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遼河流域,黃河上下,長江南北,中國玉文化的曙光到處閃耀。當時琢玉已從制石行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手工業部門。以太湖流域良渚文化、遼河流域紅山文化的出土玉器,最為引人注目。
良渚文化玉器種類較多,典型器有玉琮、玉璧、玉鉞、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項飾等。良渚玉器以體大自居,顯得深沉嚴謹,對稱均衡得到了充分的應用,尤以淺浮雕的裝飾手法見長,特別是線刻技藝達到了后世也幾乎望塵莫及的地步。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型式多樣,數量眾多,又使人高深莫測的玉琮和獸面羽人紋的刻畫。
與良渚玉器相比,紅山文化少見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動物形玉器和圓形玉器為特色。典型器有玉龍、玉獸形飾、玉箍形器等。紅山文化琢玉技藝最大的特點是,玉匠能巧妙地運用玉材,把握住物體的造型特點,寥寥數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十分傳神。“神似”是紅山古玉最大的特色。紅山古玉,不以大取勝,而以精巧見長。
歷代有關玉的傳說
從良渚、紅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時代玉器除祭天祀地,陪葬殮尸等幾種用途外,還有辟邪,象征著權力、財富、貴賤等。中國玉器一開始,就帶有神秘的色彩。
傳說中的夏代,是中國第一個階級社會。隨著考古資料的不斷積累,傳說逐步變為現實,夏代文化正在不斷揭示出來。夏代玉器的風格,應是良渚文化、龍山文化、紅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過渡形態,這可從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玉器窺其一斑。二里頭出土的七孔玉刀,造型源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多孔石刀,而刻紋又帶有商代玉器雙線勾勒的濫觴,應是夏代玉器。
婦好生前珍藏之石家河文化古玉──玉鳳(殷墟婦好墓出土)
商代是我國第一個有書寫文字的奴隸制國家。商代文明不僅以莊重的青銅器聞名,也以眾多的玉器著稱。
商代早期玉器發現不多,琢制也較粗糙。商代晚期玉器以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玉器為代表,共出玉器755件,按用途可分為禮器、儀仗、工具、生活用具、裝飾品和雜器六大類。商代玉匠開始使用和田玉,并且數量較多。商代出現了仿青銅彝(yi夷)器的碧玉簋(gui鬼)、青玉簋等實用器皿。動物、人物玉器大大超過幾何形玉器,玉龍、玉鳳、玉鸚鵡,神態各異,形神畢肖。玉人,或站,或跪,或坐,姿態多樣;是主人,還是奴仆、俘虜,難以辨明。商代已出現了我國最早的俏色玉器--玉鱉。最令人嘆服和最為成功的是,商代已開始有了大量的圓雕作品,此外玉匠還運用雙線并列的陰刻線條(俗稱雙勾線),有意識地將一條陽紋呈現在兩條陰線中間,使陰陽線同時發揮剛勁有力的作用,而把整個圖案變化得曲盡其妙。既消除了完全使用陰線的單調感,又增強了圖案花紋線條的立體感。
西周玉器在繼承殷商玉器雙線勾勒技藝的同時,獨創一面坡粗線或細陰線鏤刻的琢玉技藝,這在鳥形玉刀和獸面紋玉飾上大放異彩。但從總體上看,西周玉器沒有商代玉器活潑多樣,而顯得有點呆板,過于規矩。這與西周嚴格的宗法、禮俗制度也不無關系。
春秋戰國時期,政治上諸侯爭霸,學術上百家爭鳴,文化藝術上百花齊放,玉雕藝術光輝燦爛,它可與當時地中海流域的希臘、羅馬石雕藝術相媲美。
東周王室和各路諸侯,為了各自的利益,都把玉當作自己(君子)的化身。他們佩掛玉飾,以標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君子無故,玉不去身。”每一位士大夫,從頭到腳,都有一系列的玉佩飾,尤其腰下的玉佩系列更加復雜化。所以當時佩玉特別發達。能體現時代精神的是大量龍、鳳、虎形玉佩,造型呈富有動態美的S形,具有濃厚的中國氣派和民族特色。飾紋出現了隱起的谷紋,附以鏤空技法,地子上施以單陰線勾連紋或雙勾陰線葉紋,顯得飽和而又和諧。人首蛇身玉飾、鸚鵡首拱形玉飾,反映了春秋諸侯國琢玉水平和佩玉情形。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多節玉佩,河南輝縣固圍村出土的大玉璜佩,都用若干節玉片組成一完整玉佩,是戰國玉佩中工藝難度最大的。玉帶鉤和玉劍飾(玉具劍),是這時新出現的玉器。
玉璜(春秋),兩端飾龍首,并鉆有小孔,便于系掛,可供佩飾或作嵌綴用。
春秋戰國時期,和田玉大量輸入中原,王室諸侯競相選用和田玉,故宮珍藏的勾連紋玉燈,是標準的和田玉,此時儒生們把禮學與和田玉結合起來研究,用和田玉來體現禮學思想。為適應統治者喜愛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等傳統觀念,比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學性能上的各種特點,隨之“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學說應運而生。“抽繹玉之屬性,賦以哲學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賦以陰陽思想而宗教化;比較玉之尺度,賦以爵位等級而政治化。”(郭寶鈞《古玉新詮》)是當時禮學與玉器研究的高度理論概括。這是中國玉雕藝術經久不衰的理論依據,是中國人七千年愛玉風尚的精神支柱。
秦代雖有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觀的兵馬俑,但出土秦玉寥寥可數。秦玉藝術面貌還有賴于地下考古的新發現。漢代玉器繼承戰國玉雕的精華,繼續有所發展,并奠定了中國玉文化的基本格局。漢代玉器可分為禮玉、葬玉、飾玉、陳設玉四大類,最能體現漢代玉器特色和雕琢工藝水平的,是葬玉和陳設玉。
崧澤文化玉心形琀,一端寬圓、一端尖,形若雞心,出土時發現于人的口內。
【注】九竅九竅是指雙眼、雙耳、鼻孔、咀、肛門和生殖器。古人認為堵住這「九竅」,可防止體內精氣外逸而使尸體不朽。
為祈求尸體不朽而制造的葬玉,有玉衣、丸竅塞、玉琀和握玉四種。玉衣因死者身份、官銜高低有別,又有金、銀、銅縷之分。九竅塞是填塞或遮蓋死者的耳、目、口、鼻、肛門和生殖器九個竅孔之用的,目的是防止人體內的“精氣”由九竅逸出,以達尸骨不腐。漢代葬玉很多,但工藝水平不高。反映漢代玉器工藝水平的是陳設玉。這些寫實主義的陳設玉有玉奔馬、玉熊、玉鷹、玉辟邪等,多為圓雕或高浮雕作品,凝聚著漢代渾厚豪放的藝術風格。漢皇室裝飾玉有衰落的趨勢,多見小型的心形玉佩、玉剛卯、玉觹(xi希)等。近年,偏居嶺南的漢代南越王國出土大批裝飾玉,以龍虎井體玉帶鉤、鏤空龍鳳紋玉套環最為精美,堪稱稀世珍寶。漢代玉器飾紋除沿用戰國的勾連谷紋外,還大量使用饕餮紋和螭虎紋。東漢時,陰線刻紋又復蘇盛行,繪畫趣味有所加強。河北定遠出土玉屏上的陰線刻東王公、西王母,即是一幅白描線畫。
在中國玉器工藝史上,長達三個半世紀的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高度發達的漢唐玉雕間的一個低潮,出土玉器極少,而且都具漢代遺韻,有所創新者,唯有玉杯和玉盞。這與當時風靡一時的佛教美術和陵墓石刻藝術極不相稱。究其原委,當時不愛好琢玉,而盛行吃玉。在神仙思想和道教煉丹術的影響下,覓玉、吃玉達到了瘋狂的程度。“玉亦仙藥,但難得耳。”“服金者,壽如金;服玉者,壽如玉。”早期玉器的美術價值和禮儀觀念,這時消失殆盡。隋代著名的玉器有李靜訓墓出土的金扣白玉盞,琢磨精細,質地溫潤,光澤柔和,金玉互為襯托,富麗高雅。
唐玉人物紋橢圓杯
唐代玉器數量雖不多,但所見玉器件件都是珍品,碾琢工藝極佳。唐代玉匠從繪畫、雕塑及西域藝術中汲取藝術營養,琢磨出具有盛唐風格的玉器。八瓣花紋玉杯,獸首形瑪瑙杯,既是唐代玉雕藝術的真實寫照,又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實物見證。
公元960至1234年的274年間,是中國歷史上宋、遼、金的對峙分裂時期。宋代承五代大亂之余,雖不是一個強盛的王朝,而在中國文化史上卻是一個重要時期。宋、遼、金既互相撻伐又互通貿易,經濟、文化交往十分密切,玉器藝術共同繁榮。宋徽宗趙佶的嗜玉成癮,金石學的興起,工筆繪畫的發展,城市經濟的繁榮,寫實主義和世俗化的傾向,都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宋、遼、金玉器的空前發展。宋、遼、金玉器實用裝飾玉占重要地位,“禮”性大減,“玩”味大增,玉器更接近現實生活。南宋的玉荷葉杯,北宋的花形鏤雕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海上風電儲能工程案例
- 2025年呼和浩特貨運從業資格證考試題技巧答案詳解
- 2025年黑龍江貨運資格證考試內容
- 彈簧的規格型號對照表
- 寶釵分桃葉渡辛棄疾讀法
- 棒球服制作工藝流程
- 神經外科手術操作規范
- 膽囊癌病人護理
- 環保少兒美術課件
- 美容院多店管理
- 2024年封頂儀式發言稿模版(3篇)
- 連鎖藥店年度規劃
- 血液透析頭痛的應急預案
- 癌癥治療協議書范例
- 《中華人民共和國機動車駕駛人科目一考試題庫》
- 小學體育課件《立定跳遠課件》課件
- 新生兒經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實踐指南(第三版)解讀
- 肝硬化肝性腦病指南
- 租號協議書合同范本
- 2018中國技能?賽全國選拔賽“3D數字游戲藝術”項?技能樣題
- 屈原簡介課件教學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