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哥倫布西航美洲的文化背景摘要:哥倫布西航美洲在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具有重要的意義.證明了地圓學說的正確性.哥倫布的航行并不是偶然的.與文藝復興之間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關鍵詞:哥倫布;美洲:文藝復興;理性;黃金;冒險馬克思主義認為:一切歷史人物、事件的出現,都是具體的、特定時代的產物。人類歷史上每一項偉大而又似是偶然的創舉,都有其必然的文化背景。哥倫布生活在15、16世紀之交,是我們稱之為文藝復興的偉大時代。在這個時代,無論在文學、藝術,還是政治、哲學思想方面都鮮明地反映出新的時代精神。主要是:重視現實生活,追求物質幸福,反對禁欲主義;重視人的價值,要求發揮人的聰明才智及創造力;反對消極退縮,提倡積極冒險;重視科學實驗,提倡理性思維;有一種不可抑制的求知欲和追根究底的探求精神。這幾個方面概括起來,就是所謂西方近代精神。這種精神是伴隨西歐資本主義經濟的形成而出現的。哥倫布等人的探險活動,就是這種近代精神的外在表現。本文試從這一角度,對哥倫布西航的文化背景作一探討。一哥倫布擬定的向西航行,尋找到東方去的新航路的探險計劃,是建立在地圓說的科學信念之上的,是掙脫了傳統思維的羈絆而進行的理性判斷,這說明他充滿了文藝復興所迸發出來的理性精神和對科學的探求精神。事實上,在西歐,這種依據個人的理性判斷而從事的活動,是伴隨資本主義興起而出現的,也是在與教會為代表的神學斗爭中發展起來的,這不僅僅是哥倫布個人的品格表現,而是這一時代精神的體現。中世紀西歐是理性之光暗淡的年代,天主教是唯一的意識形態,它決定著當時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判斷。基督教早期,教父以及中世紀哲學家們都盡力使基督教哲學化、系統化,以形成一種理性的、包羅萬象的、囊括人間一切真理的神學體系,使之規范人們的思想、信仰與行為。奧古斯丁承認人是理性的動物,但他認為人的理性只有在上帝之光的照耀下,才能發現真理。托馬斯.阿奎那則進一步提出:人無論是依靠自己的理性,或依靠自己的道德行為,都是無法達到神的德性的。他把信心、希望、與仁慈列為神的三德性。他認為這三種德性把人的理性和意志引向上帝,使人接近上帝,達到天國的幸福。這樣,當中世紀教會使托馬斯主義成為人們必須尊奉的信條時,其結果必定是否定、剝奪和抹殺富有生命力的個人理性精神的存在,否定個人獨立思考的權利和勇于探索的精神。由此可見,中世紀與文藝復興之時代精神區別的關鍵并不在于承認不承認理性、承認不承認人是理性的動物,而在于是否承認個人有理性思維的權利,以及如何看待理性與信仰的關系、理想與權威的關系。中世紀教會雖承認個人的理性存在,但教會把人的理性置于信仰之下,因而喪失了人類理性的獨立性,也就喪失了它的生命力。中世紀末期,天主教會的腐敗和教權的衰落,加速了理性的解放和宇宙觀的變化。在那個時代中,無論誰要想有任何創新和進步,都必須首先確認每個人都有思考和判斷的權利,樹立起思考和判斷的勇氣。這種確認和樹立,便是文藝復興的產物。哥倫布西航思想的核心是“地圓說”,他相信地球是一個球體,一直向西航行便可以到達東方。這是當時人們思想觀念變化、對宗教愚昧的蔑視和對科學知識追求的集中反映。中世紀教會長期宣稱:地球如圣經所言,是四邊形的。圓形堅硬的天是宇宙的頂,天和地相連,地球的邊緣聳立著山峰,在黃昏時太陽就落到后面去。教會認為,一個好的基督徒應如奧古斯丁所說:“天體的運行和排列、日蝕月蝕、天的形狀、動物、石、泉、山、川之類及其本性、時間、距離等我們都不必費心去研究”①,因為圣經與教會權威已替人們思考過這些問題并做了結論。于是,地球成了不容探索的禁區。1316年意大利著名醫生阿巴諾的彼得,由于主張大地的另一面還有人居住,被指控為異端。1327年意大利的天文學家阿斯科里因認為大地是球形的,被剝奪了波倫亞大學教授職位,在佛羅倫薩被活活燒死。人類的探索精神被扼殺了。隨著14-15世紀西歐文藝復興的興起,人文主義者在復興古典文化的口號下,掀起了翻譯、研究古典文化的熱潮,使古代亞里士多德等人的“地圓學說”逐漸復蘇并迅速傳播開來。13世紀下半葉至14世紀初的但丁、培根等人都堅信亞里士多德的學說,并認為從西班牙橫渡大西洋的路程不會太遠。1375年猶太人克列斯奎斯繪制的《加泰隆地圖冊》在西歐流傳。這套地圖冊以地圓學說為指導,綜合了馬可波羅以來的旅行家和地理學家的成果,描繪出當時已知的歐、亞、非大陸和海洋。1409年托勒密的《地理學導言》從阿拉伯語回譯成拉丁文在西歐出版。大約在同一年,法國康布雷主教皮埃爾-德埃利寫了《世紀的面貌》和《兩種寰志的應用》,鼓吹地圓學說,肯定了古希臘學者波西多尼斯測定的地球周長,并合乎邏輯的推論:從西班牙西航到亞洲東部的路程不遠。在《世紀的面貌》中德埃利宣稱印度洋是開放的,與大西洋相通。這本書對哥倫布有很大的影響。15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教皇庇護二世寫有《漫游天涯述略》一書,這是一本描繪歐、亞兩洲的地理學和人類學著作。該書在托勒密觀點的基礎上有所創新,認為環繞非洲航行是可能的。書中還吸收和體現了馬可波羅等人帶回的關于東亞和中國的知識。而馬可波羅游記到15世紀則更為流行。哥倫布就有其印刷本。在地圓學說逐漸復蘇的情況下,歐洲人駛出地中海,沖入大西洋,開始了小規模地、零星地尋找新陸地和到亞洲的新航路。14世紀中葉,熱那亞人發現了大西洋中、非洲西海岸以西的馬德拉群島、亞速爾群島。1415年,葡萄牙奪占西北非摩洛哥摩爾人堡壘休達。此后亨利親王把探險和國家利益緊密結合起來,大力鼓勵、支持和倡導沿西非向南探航。從此,探險和探航不再是零星的、無計劃的偶然之事,而成為一項有組織有系統的持續的活動,對航海探險的記載也注意保存了。葡萄牙探航活動的地理學理論基礎是地圓說,他們的航海實踐又促進了地圓說的傳播,并逐漸擴大了文明開化民族的地理知識和世界觀念。葡萄牙人的探航成果很快反映在地圖冊和地理書上。在葡萄牙人穩扎穩打地向非洲南部推進、開辟去東方的新航路已逐漸顯露曙光的同時,相信地圓說的地理學家和航海探險家也在醞釀開辟到東方的另一條航路,即向西橫渡大西洋到達亞洲的東端。早在1474年,意大利地理學家托斯堪內里就給葡萄牙紅衣主教馬丁列沙寫信談了這個設想,后來哥倫布又向他請教,他們倆曾多次通信,托斯堪內里還給哥倫布寄去了有經緯網的世界地圖②。“思想上的解放,必先于海洋的敞開,或者使爭取海洋敞開成為可能”③。文藝復興時期先進思想家的探索,形成了與中世紀教會宇宙觀相對立的新的科學觀念。這些以科學知識為基礎,以探索為前提的新的觀念,反映了這一時代的特征,正是在這種理性精神的氛圍中,哥倫布的西航思想和計劃得以提出并不斷完善。從現存資料看,哥倫布在提出西航計劃的過程中,曾大量閱讀了當時能找到的各種圖書資料,在所讀書籍的空白處做了批注。丹布爾認為:哥倫布在自己所藏的權威性著作的頁邊空白所寫的批注至少有2125條④。為了調查西航印度群島的可行性,哥倫布曾認真收集了有利于西航的一切論據。在哥倫布所讀的書中,對他影響最大的是《世界的面貌》。哥倫布曾認真談過此書,能整頁整頁地背誦書中的某些段落,對該書所寫的批注達898處之多,尤其是“關于地球適合居住地的數目”一章,哥倫布從中獲得了有關地理學、天文宇宙學、歷史學和其他相應學科的知識,熟悉了亞里士多德、埃拉托色尼、馬林、斯特拉保、托勒密、馬可波羅和門德維爾等古代、中世紀的科學家和旅行家的理論主張。哥倫布似乎把這本書保留了多年,許多批注是用不同顏色的墨水寫成的,他對書中的一段話尤感興趣:(歐亞)大陸向東的距離比托勒密承認的要大得多……因為東方居住地的長度大于地理周長的一半,根據哲學家們的學說,在距西班牙盡頭到印度東邊之間伸展的海洋并不很寬。顯然如有順風,不消幾天就可以航越。在這段話下,哥倫布重重地劃上了粗線⑤。也許這就是哥倫布西航思想的理論淵源。此外,哥倫布還竭力收集葡萄牙人的航海發現,并以極大的熱情與航海家們來往。可見,哥倫布的西航思想是在吸收了前人與同時代人的研究成果和航海經驗后,經過自己的理性判斷得出的,他的思想是建筑在科學、理性思考的基礎之上的,同時也在思想上、觀念上否定并破除了中世紀教會對地球的權威描述,這是哥倫布成功的第一步。不管他是否意識到,他的思想是文藝復興時期理性精神崛起的一個組成部分。哥倫布不顧艱難險阻,遠渡重洋,是為他那按捺不住的尋找黃金的熾烈欲火所推動。1503年,哥倫布在致西班牙國王的信中寫到,黃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寶貴的,黃金是財富,誰占有黃金,誰就獲得他在世上所需的一切。同時也就取得把靈魂從煉獄中拯救出來并使靈魂重享天堂之樂的手段。其實,在當時追求黃金、追求現世享樂的并非哥倫布一個人,而是人們價值觀念發生變化后出現的一種普遍的社會心態。15世紀前后,從整個西歐來講,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出現,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貨幣已經成為普遍的交換手段。封建主用貨幣購買從東方國家運來的奢侈品,以滿足自己的貪欲;農民被迫把自己生產的農副產品拿到市場上去賣,以便交納貨幣地租;商人、手工業者要獲得更多的貨幣資本以擴大經營規模。又因商品的市場價格隨時受到政治形勢的變化而大起大落,使得囤積居奇、買空賣空等投機活動出現了,經商如同賭博,或突然致富,或頃刻破產,商業經營方式改變了。人們經濟活動方式的變化和經驗規模的擴大,使競爭機制滲透到社會生活的一切領域,優勝劣敗的原則必然使中世紀傳統的倫理道德受到沖擊而發生變化。中世紀倫理觀的重要內容是對財富與人生價值的看法。適應中世紀自然經濟的需要,神學所提倡的是禁欲主義,他要求人們安貧樂道,在現實生活中忍受肉體和精神上的苦難,期待靈魂有塵世轉入永生。天主教神學大師托馬斯?阿奎那曾宣揚:甘愿奉行赤貧的生活是獲得上帝愛的首要的、基本的條件,追求財富必然陷入貪婪的罪惡。這種價值觀使人們世世代代維持著低水平的簡單再生產,以期待靈魂的永恒得救。在這種精神狀態下,很難期待人們有所作為、干出驚天動地的事情。然而,商品經濟不聲不響地創造出了一個新的上帝一一金錢。這個新上帝將以自身的力量迅速改變舊的道德秩序,他代替了封建特權與以地產為衡量人們社會地位高低和擁有財富多少這唯一的尺度。在這樣一個社會經濟政治和社會結構劇烈變動的時代,人們的倫理道德觀不能不發生變化。文藝復興把人們從中世紀的昏睡中喚醒,一些富裕的市民最早展開了重新評估財富與人生價值的爭辯。因為他們最早從實踐中認識到只有擁有豐富的物質力量,才能帶給人以優裕的生活與社會地位。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佛羅倫薩的史學家和政治家布魯尼率先批判了基督教的守貧觀。他說,財富本身沒有好壞屬性,只是完成某種行為的工具。誰有足夠的錢把一般人吸引到自己這邊來,誰就是可怕的政治斗爭的勝利者,因此一個明智得人不應蔑視財富。在他之后,人文主義者波查?布拉丘利尼提出了人生目的就是為了發財的理論。他說,財富是上帝愛護一個人的最鮮明的標志,貪婪財富是一切事業的原動力。在這個欲望的驅使下,人們謀取食物、關心身體,而金錢給人們以達到這個目的的可能。如果棄絕了這種欲望,一切事業就會停止⑥。布拉丘利尼把貪婪與人的欲望等同起來,提出了資產階級的倫理道德觀。在一些文學作品中,也鮮明地反映了當時人們追求財富的觀念。15世紀末有一個劇本這樣寫道:“金錢,這是大家的寵兒,一切歡樂的源泉;金錢,這是醫治一切苦悶的良藥;金錢,這是世人所珍藏的珠寶;金錢,這是婦女們所拜倒的偶像。”⑦就連當時的教會人士也毫不掩飾地承認他們手里拿的是十字架,心里想的是黃金。正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哥倫布發出了誰占有黃金,誰的靈魂就能升天的感嘆。在哥倫布留下的大量批注中,我們可以看到,黃金、白銀、珍寶、香料是他時刻關心的東西。據說,每當他看到某地有黃金的字句時,便立即記下備查。在《馬可波羅游記》與《世界的面貌》等書的頁邊空白處,他多次寫下了“印度有香料,有許多寶石和金山,這些地方值得去發現它們”等字句⑧。哥倫布到達美洲后,更是瘋狂地尋找黃金。他在日記中曾寫到:“我很細心,不辭煩勞地注意其間有無黃金……”有人就此認為哥倫布是個瘋狂的拜金主義狂。實際上,在當時,哥倫布式的拜金狂者又何止他一人。應該承認,中世紀末期追求黃金、追求財富是一種進步的社會觀念。恩格斯曾深刻地指出:“卑劣的貪欲是文明時代從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動力,財富、財富、還是財富一一不是社會的財富,而是這個微不足道的單個的個人的財富,這就是文明時代唯一的、具有決定意義的目的。”⑨因此,離開當時的社會觀念和歷史條件,抽象地指責哥倫布是“拜金狂”,顯然是片面的。哥倫布追求黃金的心態和為此而進行的探險活動,是文藝復興時代社會倫理觀發生變革的具體體現。哥倫布執意投身于充滿危險、艱苦的探險事業,是他富于樂觀進取和冒險開拓精神的反映,也是文藝復興時代精神的體現。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給新興資產階級注入了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經濟的變化,打破了政治上的等級制度。一些有勇有謀、善于利用時機的個人便超出本階級或本集團,獲得了金錢和權利,這樣的現實鼓勵了冒險精神。于是,一種通過自身能力顯示來獲得功名的欲望廣泛流行于社會,伴隨著這種觀念的是人對自己的自信心。當時的許多人認為“自己”,也就是個人,是獲得成功、榮譽和較高社會地位的主要依靠。這種對自己的自信心是近代個人主義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包含著對封建的等級和門第觀念的否定,它是那個時代人們進取與創新的重要動力。正是在這種氛圍中,勤奮好學、追求功名、科學探索、冒險開拓被認為是人的高貴品德,反之就要受到蔑視。文藝復興時期一位傳記作者皮斯基契曾詳細、生動地敘述佛羅倫薩政治家馬內提抓緊時間,刻苦攻讀的故事。據說馬內提一天至多睡5個小時的覺,其余時間全部用在學習上。他每天從家中到桑多?斯皮里多修道院聽邏輯和哲學課,九年如一日,終于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為一個博學的人,被譽為“人之典范”。人文主義者在批判禁欲主義時,往往把人生目的提的很高,他們認為人生目標不僅僅表現在享樂上,主要的應表現在他的事業中。阿爾貝蒂曾明確指出:“人降生并不是無所事事的過著凄涼的生活,而是為了進行光榮偉大的事業。”⑩那時人們不僅注重現世生活,而且渴望把自己的聲名傳諸不朽。彼特拉克曾公開承認,他寧愿名傳后世而不愿聲聞當時(11)。人們為了達到名垂不朽甚至不惜采用一切手段。這些先驅者的所為表明:一個新時代已經到來,人們在擺脫了“上帝”的束縛之后,已把科學探索、冒險開拓當作人生之樂趣,已把建功立業當作人生目標,這是時代進取精神的體現,而哥倫布的所為正是這一時代精神的產物。哥倫布的樂觀進取和冒險開拓精神是建立在他所掌握的豐富的地理學知識之上的。哥倫布出生于小手工業者家庭,家道清貧。少年時沒有受過什么文化教育,其知識是在社會實踐中通過刻苦自學得來的。據哥倫布的一些傳記作家說,哥倫布從小就酷愛讀書,1476年他到葡萄牙后,更是廢寢忘食,刻苦學習天文地理與數學。1501年他在日記中寫到:我了解并研究了各種各樣的宇宙學、歷史和哲學方面的書,我能全神貫注、得心應手地畫出地球的形狀和地球上的城市、河流和山脈、島嶼與港灣。現今保存在西班牙塞維利亞城哥倫布圖書館中的一本哥倫布閱讀過的拉丁文《馬可波羅游記》上留有哥倫布親筆寫下的264條批注。透過這些材料,可以看到哥倫布在刻苦學習中傾注的心血。因此,哥倫布執意投身這一探險活動,決不是一時的感情沖動,也不是愚蠢的冒險欲引誘可致,而是刻苦學習的結果,否則他是無法感受到時代的脈搏的。哥倫布的進取、冒險開拓精神來源于他堅韌不拔的信念和探索精神,這與中世紀消極退縮的處世哲學形成鮮明的對照。哥倫布是懷著探索世界奧秘的心理投身海上探險事業的。他曾經說過:“我自年輕的時候出海以來,至今還不曾離開海上的生活,這種職業似乎使所有干這一行的人都產生了一種想知道世界奧秘的心情。”(12)在長期孜孜不倦的探索中,他形成了西航的思想。然而要使一種先進的思想變成一個偉大的行為計劃,需要付出艱苦的勞動,而要實現一個偉大得計劃,除了個人堅定的信念外,還必須有物質力量的支持。起初,哥倫布把西航計劃呈現給葡萄牙國王,卻被看作是“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想入非非的家伙”。他的計劃被否定。爾后,他轉向西班牙宮廷游說。I486年哥倫布歷經曲折,終于得到女王的接見。女王了解了哥倫布的計劃后,專門成立了一個學術委員會,召集一批文人學者論證,但這一拖就是六年。在等待裁決的日子里,哥倫布不僅要忍受“那些無知官員的荒謬絕倫的閑言冷語和譏諷嘲笑,還要與各種偏見和貧困作斗爭”,盡管如此,他也沒有喪失信心,而是“四處奔走,向別人講述自己的計劃,他不知疲倦地去拜謁宗教界的和非宗教界的達官顯貴,有些人被他爭取過來,大多數卻嘲笑他是個幻想家”。(13)他一面等待論證結果,一面又另辟新徑,再次去葡萄牙求助,又派其弟去英國與法國求助,均未成功。1490年,西班牙的學術委員會正式否定了哥倫布的計劃,但哥倫布仍不死心,又設法向女王面奏,力陳自己主張的正確性和給王室帶來好處的可能性。就在哥倫布的努力無濟于事決計離開西班牙時,王室財政官桑坦海爾和他的業務伙伴出來講話了。他們是新興的資產階級代表,從哥倫布的計劃中看出了將來參加同印度貿易的可能性,并認為哥倫布西航得到的利益會大大超過支出的費用,可以給西班牙帶來榮譽和黃金,于是王室采納了哥倫布的計劃。至此哥倫布矢志不移追求的目標終于有了結果。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是新興資產階級促使他實現了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中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層診療與管理指南(2024年)解讀 2
- 圖木舒克職業技術學院《中級俄語》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二中2025屆下學期高三物理試題第一次模擬考試試卷含解析
- 遼寧省四校聯考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第一次診斷性考試英語試題試卷含解析
- 南昌應用技術師范學院《專題口譯》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蘇省南京市示范名校2025年高三第六次月考含解析
- 2025年廣西安全員B證考試試題題庫
- 臺州科技職業學院《測量學實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天津開發區職業技術學院《模式識別技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5年甘肅金昌市絲路眾創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09J202-1 坡屋面建筑構造(一)-1
- 小學生運動會安全教育課件
- 扁平足的癥狀與矯正方法
- 青春健康知識100題
- 員工考勤培訓課件
- 危機處理與應急管理
- 國開電大操作系統-Linux系統使用-實驗報告
- 黑臭水體監測投標方案(技術方案)
- 2023年高考生物全國通用易錯題13致死類的遺傳題(解析版)
- 四百字作文格子稿紙(可打印編輯)
- 中建項目裝飾裝修工程施工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