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1課遼宋夏金元的經濟、社會與文化一、選擇題1.在宋明理學發展過程中,強調“存天理,滅人欲”的思想家是()A.程頤B.朱熹C.王陽明D.王夫之2.朱熹認為:“天下之物,則必各有所以然之故,與其所當然之則,所謂理也。”據此可知,他認為()A.“理”是世界的根本原則B.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C.應當與民休息、無為而治D.“天理”在自己心中3.孔子主張“克己復禮”“為仁由己”。朱熹對“克己”作如下解釋:“克”意為“勝”,“己”指的是“身之私欲”。這種解釋()A.將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滿足個人欲望為目標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與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4.關羽因其忠義勇武,被世人稱頌,至宋徽宗時被封為“忠惠公”,其后不斷加封,到清代被封為“忠義神武關圣大帝”。這種現象反映了()A.關羽的個人品德決定了民眾崇拜的形成B.歷代皇帝的好惡決定著崇拜關羽的取向C.對關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識形態的要求D.民眾的信仰不斷推高關羽“神”的地位5.荀子“兼采法家”,董仲舒“融合陰陽”,朱熹“吸納佛道”。三者共同體現了儒家思想的()A.保守性B.包容性C.批判性D.繼承性6.“窮天理,明人倫,講圣言,通事故”這一主張來自于()A.道家學派B.佛教禪宗C.朱熹的理學D.陸九淵的心學7.孟子講“覺”,佛教講“悟”,程顥、程頤兄弟則將二者圓通。北宋僧人契嵩認為儒和佛“心則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國家矣,何嘗不存其君臣父子”。這反映出北宋()A.儒學統治地位動搖B.儒學與佛教的融合C.理學成為官方哲學D.陽明心學影響深遠8.《二程遺書》中記載:“萬物能有是理……至如一物一事,雖小皆有是理。”這體現了()A.理是萬物的本原B.知行合一的主張C.工商皆本的觀念D.經世致用的思想9.理學家以儒家的禮法、倫理思想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提出“理”為宇宙萬物的本原,形成了析理精微、論證明確的哲學體系。這反映出中華文明在發展過程中的基本特質是()A.中正平和,陰陽和合B.崇尚自然,清靜無為C.接受挑戰,科學理性D.兼收并蓄,勇于創新10.朱熹曰:“這是天教我如此。饑便食,渴便飲,只得順他。窮口腹之欲便不是。蓋天只教我饑則食,渴則飲,何曾教我窮口腹之欲?”朱熹所要表達的本意是()A.合理需求符合天理B.壓抑人的自然欲求C.人欲與天理相一致D.摒棄人的一切欲望11.明清時期,“善書”在民間廣為流行,這類書籍多由士紳編撰,內容側重倡導忠孝友悌、濟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飭攻詰宗親、凌逼孤寡等,以奉勸世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善書”的流行()A.確立了理學思想的主導地位B.強化了社會主流的價值觀C.阻礙了官方意識形態的推廣D.沖擊了儒家經典的神圣性12.宋元時期,豪放的北方民族音樂與漢族音樂中的民間小調融合,形成了一種剛健清新的新樂調——散曲。散曲的形成反映了()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創新B.漢族民眾喜愛北方民族音樂C.中國古代戲曲藝術成熟D.士族階層推動文化多元發展13.宋朝時,政府通過茶馬互市得到了大量來自甘、青、藏等地區的戰馬。這些戰馬一部分供軍隊使用,另一部分則充斥于良田,以務農桑。對此理解最準確的是()A.促進了中外經濟交流B.提高了農業的生產水平C.提升了軍隊的戰斗力D.反映了政府的務實導向14.元朝時,南方江浙、江西、湖廣三行省的稅糧總數占全國一半以上,其中僅江浙一省即超出全國的三分之一。這說明,當時()A.南方經濟優勢明顯B.區域經濟差距縮小C.經濟重心開始南移D.北方糧食生產衰退15.史載:南宋時荊湖、江南與兩浙,膏腴之田彌亙數千里,中原士人扶攜南渡數千萬人,于此足征南方經濟漸起,與北方經濟爭衡矣。而金元戰爭二十年間,北方之殘破尤甚,是以元人嘗云江南財富占天下什七。針對上述情形,元朝()①重新開通了京杭大運河②創造性地開辟了長途海運航線③實行行省制度④在全國范圍內將紙幣作為主幣發行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16.遼宋夏金元是繼三國兩晉南北朝之后又一個北方少數民族活躍的時期。下列符合遼宋夏金元這一時期的歷史特征的是()①從分裂走向統一②南北經濟均衡發展③多民族交融加強④君主專制高度強化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7.閱讀從西漢、唐朝到北宋南北方人口(戶)的比例表,分析造成這種變動的主要原因是()朝代南方北方人口(戶)占全國人口戶數比例人口(戶)占全國戶口數比例西漢247068519.8%998578580.2%唐朝392041543.2%514852956.8%北宋1124076062.9%662429637.1%A.生產關系的發展B.國家控制的松弛C.經濟重心的南移D.全國市場的形成18.唐宋時期,江南經濟快速發展。南宋時,全國經濟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這一轉變的主要動力之一是()A.重新開通大運河B.城市日益興盛C.農業技術的進步D.海外貿易拓展19.北宋滅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帶來充足的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由此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糧倉,諺語稱“蘇湖熟,天下足”。這反映了()A.經濟重心的南移B.政治中心的變遷C.階級結構的變化D.程朱理學的完善20.有學者認為,中國延續數千年的歷史中,曾有四次人文主義熱潮(見右表),其中第三次熱潮出現的主要原因是()第一次,商周時期——從“神”到“人”第二次,魏晉時期——從“禮教”到“個性”第三次,唐宋時期——從“門第”到“平民”第四次,晚明時期——從“道德”到“功利”A.儒學的復興B.國家的統一C.科舉制發展D.民族的交融21.宋之前,人們飲食方式多是一人一案、按身份尊卑等級依次而坐、嚴守禮法的分食制;到了宋代,同坐而食與共器共餐的合食制逐漸成為了主流飲食方式,在《清明上河圖》中可以看到茶肆酒館中人們圍桌而食,宋代歐陽修也用“共食唯恐后”來描繪合食。這一變化反映了()A.臨街而市制度引發社會變革B.社會經濟發展沖擊傳統觀念C.理學思想影響日常飲食風俗D.經濟重心南移促使階層流動22.宋朝通過政策傾斜,對偏遠地區的士子給予特殊照顧,布衣出身的進士比重大為增加。理宗寶祐四年(1256年)錄取的601名進士中,有417人出身布衣。這說明宋朝科舉制度()A.加速階層流動擴大統治基礎B.扶植布衣士子打擊門閥氏族C.提升官員素質加強中央集權D.改進選官方式實現公平公正23.宋代王巖叟在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的一道奏疏中說:“富民召客為佃戶,每歲未收獲間,借貸賜(同“周”)給,無所不至。一失撫存,明年必去而之他。”這段材料說明()A.租佃成為主要的經營方式B.佃戶徹底獲得了人身自由C.佃戶的社會地位有所提高D.地主與佃戶開始相互依存24.宋朝社會與前代相比出現了一些重要的新變化。能為這一觀點提供證據的是()①政府放松對社會的控制②外戚宦官交替專權③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④門第觀念日趨淡化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二、非選擇題2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諸家之學,并起爭鳴,經過相當時期之后,總是要歸于統一的,統一的路線有兩條:(一)淘汰其無用,而留存其有用的。(二)將諸家之說,融合為一。——呂思勉《中國文化史》材料二宋代是新儒學完全建立并蓬勃發展的時期,宋代儒學家把佛教的心性義理之學與道教的“太極”思想糅入儒學,在此基礎上,正式衍生出理學。到南宋后期,程朱理學被朝廷尊為官方學術,獲得了在思想界的統治地位。——據張帆《中國古代簡史》等(1)指出秦始皇和漢武帝將思想“歸于統一”的主要舉措,并說明其產生的不同影響。(2)指出宋代“新儒學”產生的思想基礎,并概括程朱理學有哪些核心主張。(12分)參考答案1.【答案】B【解析】略2.【答案】A【解析】據材料“天下之物必各有所以然……謂理也”說明朱熹認為理是世界的本原,故選A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道家思想,排除B項;無為而治是道家思想,排除C項;理在心中是陸王心學認識論,屬于主觀唯心主義,方法論陸九淵是心即理也,王陽明是致良知,強調的是內心,而朱熹認識論屬于客觀唯心主義,方法論是格物致知,強調的是外界,故排除D項。3.【答案】D【解析】“‘克’意為‘勝’,‘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表明將天理置于人性之上,故A項錯誤;“‘克’意為‘勝’,‘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表明要戰勝、克制個人的欲望,故B項錯誤;孔子的“克己復禮”是克制念頭,要自省,朱熹的解釋是克制私欲,兩者有相通之處,沒有完全曲解孔子本意,故C項錯誤;孔子的“克己復禮”是克制念頭,要自省,朱熹的解釋是克制私欲,兩者有相通之處,但不完全一致,故D項正確。4.【答案】C【解析】民眾崇拜的形成是民眾自身的利益和政府的提倡有關系,不完全是英雄個人的品德決定,故A項錯誤;由“因其忠義勇武,被世人稱頌”,被世人稱頌是其前提條件,不僅僅只有皇帝個人的好惡,故B項錯誤;關羽因為被忠勇被人稱頌,符合理學宣揚的封建社會的價值觀,因而被統治者所加封,故C項正確;官府的造神運動最根本是維護統治的需要,與民眾的信仰不符,故D項錯誤。5.【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荀子“兼采法家”,吸收了法家的思想,對儒學進行了改造,董仲舒“融合陰陽”,以儒學為基礎吸收法家道家陰陽五行家的思想,創造了適合時代發展的新儒學,朱熹“吸納佛道”,以儒學為基礎,吸收了佛道的思想,重新確立了儒學權威,都體現了儒學的兼容并包和與時俱進的特點,故選B項;材料體現出儒學的進步性,不是保守性,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出儒學的批判性,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儒學的不斷發展,不是繼承,排除D項。6.【答案】C【解析】程朱理學認為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材料主張“窮天理”最終達到“通事故”,這符合朱熹的這一思想主張,故選C項;道家學派主張“道”是萬物的本源,排除A項;佛教禪宗講究的是生死輪回的思想,排除B項;心學主張“心是萬物的本源”,排除D項。7.【答案】B【解析】“程頤程顥兄弟則將二者圓通”“契嵩認為儒和佛‘心則一’”表明北宋時期存在儒學與佛教融合的現象,故選B項;材料表明儒學與佛教的融合,是提高了儒學的地位,儒學統治地位沒有動搖,排除A項;理學成為官方哲學是在南宋,不是在北宋,排除C項;陽明心學是在明朝,不是在北宋,排除D項。8.【答案】A【解析】略9.【答案】D【解析】理學對佛道的吸收使儒學得到了新的發展,是儒學完成哲學化、思辨化的過程,故選D項;理學沒有吸收陰陽家的思想,排除A項;“崇尚自然,清靜無為”是道家的思想,排除B項;理學不能體現“科學理性”,排除C項。10.【答案】A【解析】據材料“這是天教我如此。饑便食,渴便飲,只得順他”可知,朱熹認為餓了吃飯,渴了喝水是天理,故選A項;據材料“這是天教我如此。饑便食,渴便飲,只得順他”可知,朱熹并不主張壓抑自然欲求,排除B項;據材料“蓋天只教我饑則食,渴則飲,何曾教我窮口腹之欲”可知,朱熹認為餓了吃飯,渴了喝水是天理,但若追求口腹之欲就非天理了,說明人欲與天理不一致,排除C項;據材料“這是天教我如此。饑便食,渴便飲,只得順他”可知,朱熹主張滿足人的合理欲望,并非摒棄一切欲望,排除D項。11.【答案】B【解析】“善書”由士紳編撰,內容多是側重倡導忠孝友悌、濟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飭攻詰宗親、凌逼孤寡等,這體現了儒家一直以來所倡導的價值觀,而廣泛流行于明清時期,說明是在強化主流價值觀,故選B項;理學思想的主導地位是在南宋末年得到確立的,而不是明清時期,排除A項;明清時期官方意識形態就是理學和心學,上述現象恰恰是在助推官方意識形態的推廣,排除C項;“善書”的內容側重于宣揚儒家主流價值觀,所以是在強調儒家經典所宣揚的主流價值觀,而不是沖擊,排除D項。12.【答案】A【解析】據材料“北方民族音樂與漢族音樂中的民間小調融合,形成了一種剛健清新的新樂調——散曲”可知,散曲是北方民族與漢族交融的結果,故選A項;材料主旨是散曲的形成是北方民族音樂與漢族音樂的融合,不能說明漢族民眾喜愛北方民族音樂,排除B項;據所學,中國古代戲曲藝術成熟的標志是元雜劇,而非散曲,排除C項;材料主旨是散曲的形成是北方民族音樂與漢族音樂的融合,而非士族階層的推動,排除D項。13.【答案】D【解析】宋朝政府通過茶馬互市換來的戰馬一部分用于軍隊,一部分用于農耕,都是服務于現實需要,所以反映出政府的務實導向,故選D項;宋朝政府的茶馬互市是與國內的甘、青、藏等地區少數民族之間進行的,所以不能促進中外經濟交流,排除A項;戰馬部分用于良田,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農業生產,但是這只能體現材料想要表達的部分內容,而不是全部,所以不是最準確的表述,排除B項;從少數民族地區互市過來的戰馬用于軍隊,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軍隊的戰斗力,但這只是材料的部分內容,沒法完整表達對材料的理解,排除C項。14.【答案】A【解析】據材料可知,元朝南方江浙、江西、湖廣三行省的稅糧總數占全國一半以上,說明元朝時南方經濟得到充分發展,優勢明顯,故選A項;材料信息不涉及區域間經濟的比較,得不出“縮小”的結論,排除B項;“開始”說法錯誤,南宋時經濟重心南移已經完成,排除C項;材料信息不涉及北方糧食生產狀況,得不出“衰退”的結論,排除D項。15.【答案】A【解析】據材料“元人嘗云江南財富占天下什七”可知,元朝的南北經濟差距繼續擴大,全國大部分人口和稅收集中在江南,為將南方財富順利北運,元朝重新開通了京杭大運河,故①正確;元朝還創造性地開辟了長途海運航線,主要任務也是運輸江南的糧食,故②正確;為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元朝實行行省制度,故③錯誤;元朝在全國范圍內將紙幣作為主幣發行,加上大一統帶來的穩定局面和交通系統的發展,推動了商業的發展,故④錯誤;選擇A項符合題意。16.【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遼宋夏金時期是多民族政權并立時期,而元最終實現了國家的統一,可以得出,從分裂走向統一,故①正確;南宋時期我國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南北經濟并不均衡發展,故②錯誤;遼宋夏金元時期各民族之間進行經濟文化等交流,多民族交融加強,故③正確;君主專制高度強化是在明清時期,故④錯誤;選擇B項符合題意。17.【答案】C【解析】據表可知,西漢、唐朝到北宋,南方人口及占全國戶口數比例不斷增加,北方人口及占全國戶口數比例不斷下降,南方人口及占全國戶口比例在北宋超過北方,這與經濟重心的南移有關,尤其是唐中葉以來,南方的經濟實力漸漸超過北方,戶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故選C項;生產關系是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的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社會關系,是生產方式的社會形式,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形式;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產品分配的形式等,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為適應社會經濟的變化,宋朝政府適當放松了對社會的控制,土地買賣、典當基本不受官府干預,百姓遷移住所、更換職業,以及日常生活標準,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為松弛,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全國市場的形成,有利于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但與主旨不符,排除D項。18.【答案】C【解析】古代經濟主要以農業經濟為主,農業技術的進步和發展又是經濟發展重中之重,南宋時全國經濟重心已移至江南,主要是由于北方戰亂北民南遷帶去了先進生產技術,尤其是曲轅犁的定型,促使江南經濟的開發,故選C項;元朝重新開通大運河,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唐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軍事重鎮,商業貿易和市場的規模不大;宋代城市經濟功能大大增強,但城市畢竟占少數,經濟仍以小農經濟為主,排除B項;海外貿易拓展是唐宋商品經濟發展的表現,對以農業經濟為主的中國影響不大,不是經濟重心南移的動力,排除D項。19.【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可知,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主要有,南方戰亂較少;北人南遷,帶去了先進的技術,增加了那里的勞動人手;南方有利的自然環境;統治者有利的經濟發展政策等,因此材料中“蘇湖熟,天下足”反映的是經濟重心的南移,南方經濟實力上升,A項正確;材料中涉及的是經濟方面的內容,而不是政治、也沒有體現階級結構,排除BC項;程朱理學在南宋集大成,且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20.【答案】C【解析】據材料“唐宋時期——從‘門第’到‘平民’”可知,唐朝時期,科舉制選拔人才只是作為國家官吏來源的補充,門第和出身仍占有重要地位,唐朝貴族社會色彩仍然很濃厚;宋朝時期,隨著科舉制的完善,大批平民通過科舉考試進入政壇,階級流動性增強,很難世代為官,宋朝平民社會色彩明顯,故選C項;宋朝儒學復興,形成理學,理學的天理是道德神學,同時成為儒家神權和王權的合法性依據,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宋朝不是大一統王朝,排除B項;民族交融是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包容多樣性、增強共同性,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21.【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之前,座席按照身份尊卑等級依次而坐,嚴守禮法,而宋代時,人們同坐而食,共器共餐,合食制成為主流,說明原有的等級觀念發展變化,反映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沖擊傳統觀念,故選B項;臨街而市制度反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助力備考2025年注冊會計師考試資源試題及答案
- 高性能轎車短期出租協議
- 2025年注冊會計師考試應對壓力的有效方法試題及答案
- 財務分析在決策中的重要性試題及答案
- 加強新員工融入的工作措施計劃
- 國際金融理財師考試另類投資方式試題及答案
- 注會考試中案例題的解析技巧與試題及答案
- 證券從業資格證的復習試題及答案
- 解析交易規則的證券從業資格證考試試題及答案
- 證券從業資格證考試體系化整合知識試題及答案
- 廣東省2024-2025學年佛山市普通高中教學質量檢測物理試卷及答案(二)高三試卷(佛山二模)
- 防水工程施工方案屋面防水施工的施工工藝
- 【9數一模】2025年安徽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學九年級中考一模數學試卷(含答案)
- 國家民政部所屬單位招聘筆試真題2024
- 2024年安徽馬鞍山技師學院專任教師招聘真題
- 2025年濟源職業技術學院高職單招語文2019-2024歷年真題考點試卷含答案解析
- 專題03 古今中外科技成就(測試)(解析版)
- 設計服務費用合同(2025年版)
- 廣數980TDA詳細說明書
- 2025年安徽國際商務職業學院單招職業適應性測試題庫完整版
- 2024年新高考廣西高考生物真題試卷及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