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對視網膜的影響及防治策略_第1頁
糖尿病對視網膜的影響及防治策略_第2頁
糖尿病對視網膜的影響及防治策略_第3頁
糖尿病對視網膜的影響及防治策略_第4頁
糖尿病對視網膜的影響及防治策略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糖尿病對視網膜的影響及防治策略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iabetic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最常見和嚴重的微血管并發癥之一,是導致糖尿病患者視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也是成人后天性失明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糖尿病在眼部還可引起白內障、屈光改變、虹膜睫狀體炎、青光眼等,可導致雙眼視力下降,嚴重者可失明。一、引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危險因素DR的危險因素包括: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不良、高血壓、血脂紊亂、吸煙、年齡、種族和遺傳傾向等。糖尿病病程DR的發生與糖尿病病程直接相關。研究表明,病程超過20年后,幾乎所有1型糖尿病患者和約60%的2型糖尿病患者會出現DR,其中約50%的1型糖尿病患者會進展為增殖型DR。長期高血糖可使糖尿病患者的視網膜毛細血管外周細胞減少、內皮細胞增長以及基底膜增厚,這些改變可使視網膜毛細血管管腔變狹窄,使視網膜組織缺血缺氧,從而對視網膜造成損害。高血壓可使血管內皮功能紊亂、血管痙攣、視網膜組織缺血缺氧。高血脂,血液中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等血脂水平升高可使血流緩慢,使視網膜組織缺血缺氧。年齡、種族和遺傳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的年齡每增加10歲,DR的患病風險就增加20%。相比白種人,非洲裔和西班牙裔美國人的DR風險更高。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發生DR的風險增加約1.5倍。此外,吸煙、飲酒、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以及缺乏及時的眼底檢查、青春期和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也是DR的相關危險因素。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篩查項目與方法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伴有以上危險因素的糖尿病患者需定期進行眼底檢查眼部檢查項目主要包括視力、眼壓、房角、虹膜、晶體和眼底等。1、篩查頻率1型糖尿病:開始篩查后每年檢查1次。2型糖尿病不伴DR:每1~2年檢查1次。輕度NPDR:每年檢查1次。中度NPDR:每3~6個月檢查1次。重度NPDR和PDR:每3個月檢查1次。糖尿病合并妊娠:妊娠前或第一次產檢、妊娠后每3個月和產后1年內進行眼科檢查。如果DR持續進展,應該交由眼科醫師給予更頻繁的隨訪和相應處理。2、篩查方法視力及眼壓檢查:由受過訓練的人員進行屈光視力檢查,判斷視力情況及眼壓是否正常。眼底照相:包括散瞳和不散瞳兩種,推薦內分泌科采用免散瞳眼底照相用于DR篩查和隨訪。裂隙燈下眼底檢查:用于DR篩查,判斷有無眼底改變。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CT):適用于黃斑水腫的診斷與評估。光學相干斷層掃描血管成像(OCTA):視網膜淺層、深層和黃斑區域的血管三維成像,用于DR診斷與評估。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有創性檢查,用于DR的診斷、分級與評估。眼部B超:檢查玻璃體是否積血、是否存在視網膜脫離。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分期在患者確診糖尿病的情況下,規范進行眼底檢查。DR的臨床分級標準主要采用2002年版《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國際臨床分級標準》(表1和表2)。四、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預防和治療早發現,早治療;定期檢查眼底;治療糖網。內科治療選用改善微循環、增加視網膜血流量的藥物進行治療。清淡飲食、適量運動、戒煙、遵醫囑按時按量服藥,積極控制三高(血糖、血壓、血脂)。重視中醫藥在DR中的治療作用。研究顯示,已獲批用于DR治療的復方丹參滴丸可通過擴張血管,增加血流量,降低血黏度及耗氧量,對抗自由基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