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復科步態分析_第1頁
康復科步態分析_第2頁
康復科步態分析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康復科步態分析【目的】應用運動和力學原理對步行動作進行分析,以評定步行功能,發現異常步態,有助于診斷神經系統和運動系統疾病,為步行訓練、矯治異常步態提供必要的依據,有助療效評價。【內容】(一)步行周期:從一側足跟著地開始,到此足跟再次助著地的時間。1、支撐期60%:足跟著地→腳掌著地→重心轉移到同側→足跟離地→足趾離地。2、擺動期40%:足上提→膝關節最大屈曲→髖關節最大屈曲→足跟著地。(二)重心:站立時人體重心在第2骶椎前約1cm,離地時在身高的55%處,步行時重心垂直移動,一個周期二次,振幅5cm。最高點在支撐中期,最低點在足跟著地期。側方移動,左右各一次,最高點在支撐中期。(三)骨盆旋轉:步行時骨盆在水平面上進行旋轉,向前旋轉在足跟著地時,向后旋轉在支撐中期,共計8°。(四)骨盆傾斜:步行中骨盆在額狀面上進行左右傾斜,角度約5°。(五)下肢軸的旋轉:擺動期內旋約25°,支撐期外旋。(六)支撐中期:小腿與地面垂直,膝關節屈曲約15°。(七)下肢肌群功能:1、臀大肌、股四頭肌、足背屈肌等伸肌在支撐期開始收縮,起伸髖、控制屈膝程度和足放平速度的作用,避免身體前傾,有減震作用。2、臀中、小肌在支撐早期收縮,起穩定和避免側向傾斜作用。3、腘繩肌在擺動減速期收縮,發揮屈膝伸髖及減速作用。(八)步頻數:正常110~120步/min,快速140步/min,慢速70步/min。(九)步幅:二足跟之間垂直距離,成人男性0~15cm。(十)步速:每分鐘行走距離=步頻數×步幅。(十一)、步寬:雙足足中線之間寬度。(十二)步角:足跟中點到第2趾的連線與前進方向之間夾角。【方法】(一)三維步態分析系統、足踏開關跨步分析器(從略)(二)目測法。1、患者沿直線往返行走多次。2、從前、后、側三面,在同一高度進行觀察,并詳細記錄。3、觀察項目包括運動對稱性,自如程度,步幅大小,上肢擺動,軀干運動,身體的上下運動;頭部位置,肩的位置,骨盆前后傾斜,髖關節穩定性,膝關節穩定性,踝關節運動狀況,足跟著地、支撐中期,足趾離地時足的狀況,疼痛、疲勞。4、患者以慢速和快速行走、上下坡、上下臺階、繞障礙物、拐彎,做立定、起坐、蹲起、單足站、踏步等動作。5、對使用助行工具者,需除去后試行行走。(三)簡易測量。1、準備秒表、帶尺。2、在地面上鋪上15m長白地。3、足底涂水或滑石粉。4、行走距離不少于10m,二端至少再加2~3m作為加速減速用。5、測試距離至少6m,每足連續足印不少于3個。6、測步幅、步寬、步角、步速等。(四)異常步態分析。1、斜肩步,二下肢長度相差3.5cm以上。2、關節強直步態:髖關節攣縮時,軀干前擺動加大。膝關節攣縮30°以上時,呈墜落性步態。3、跨閾步態:伸肌痙攣,膝關節伸直位僵硬,踝關節跖屈攣縮,足跟不能著地,使下肢呈棒狀,出現劃圈回旋步態。4、短促步:因疼痛使支撐期縮短。5、鴨步:因臀中肌麻痹、髖不穩或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等原因,在行走時左右搖擺。6、膝反張步態:因股四頭肌麻痹,支撐時膝關節不能保持15°屈曲。7、跨欄步:因脛前肌麻痹,足下垂拖地,出現代償步態。8、臀大肌步態:臀大肌無力時,不能主動伸髖,步行時身體后仰,造成挺腰凸肚的體態。9、剪刀步:內收肌痙攣,擺動期下肢向前內側邁出,下肢呈交叉狀態步行。10、前沖步(慌張步):步子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