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題綜合訓練_第1頁
實驗題綜合訓練_第2頁
實驗題綜合訓練_第3頁
實驗題綜合訓練_第4頁
實驗題綜合訓練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實驗題綜合訓練為了探究物質質量與體積的關系,某興趣小組同學利用不同的實心金屬塊分別進行實驗。實驗時他們選用了銅、鐵、鋁這三種實心金屬塊,并分別測得它們各自的體積和質量,并將相關數據記錄在下表中。實驗序號123456789金屬種類銅銅銅鐵鐵鐵鋁鋁鋁體積(厘米3)51525101530102030質量(克)44.5133.5222.578117234275481(1)分析上表中的實驗序號1、2、3〔或4、5、6或7、8、9〕實驗中金屬塊的質量及體積變化的倍數關系,可得出的初步結論。(2)根據表中的相關數據,小王同學認為:體積相同的不同種類的實心金屬塊,他們的質量一般是不同的。而小李同學認為:體積不同的不同種類的實心金屬塊,它們的質量一定是不同的。你認為同學的的初步結論是錯誤的〔選填“小王〞、“小李〞或“兩位〞〕,理由是:。(3)進一步分析上表中的三種不同種類的實心金屬塊的質量與體積關系,可得出的結論是:a.;b.。實驗序號1///2///3///4///5///6///某實驗小組在“探究物質質量和體積的關系〞和“測物質密度〞的兩個實驗中,都用天平測物體的質量,用量筒測物體的體積,其中,在“測物質密度〞的實驗中選用〔選填“一種〞或“多種〞〕物質進行實驗。右面的表格是某同學設計的“探究物質質量和體積的關系〞的實驗數據記錄表格,請在表格的空格處填上適宜的欄目。某小組同學在做電學實驗時發現,L1和L2兩盞不同的小燈,串聯或并聯在電源電壓相同的電路中時,兩燈發光時的亮暗程度不同,他們很想知道小燈的亮暗是由什么因素決定的。于是他們猜測可能與電流和電壓有關。為了驗證自己的猜測,做了如下實驗,實驗現象及數據記錄在如下表格中。連接方式與實驗現象實驗次數小燈L1小燈L2電壓〔伏〕電流〔安〕電壓〔伏〕電流〔安〕L1與L2串聯L1比L2亮2.00.101.00.103.00.121.50.124.00.142.00.14L1與L2并聯L1比L2暗3.00.123.00.204.50.154.50.226.00.166.00.24〔1〕分析實驗次數中L1和L2的數據及相關現象可得:當通過小燈的電流相同時,兩端電壓較大的小燈較亮;〔2〕分析實驗次數4或5或6中L1和L2的數據及相關現象可得:_____________〔3〕進一步綜合分析比擬兩燈串聯或并聯時的數據及相關現象后,該小組同學得出的結論是:的;請你再進一步綜合分析比擬兩燈串聯或并聯時的數據及相關現象得出結論:小燈L1和L2串聯時,的小燈較亮;小燈L1和L2并聯時,的小燈較亮。某小組同學用以下實驗探究液體內部壓強與那些因素有關。他們將液體壓強計放入三種不同液體的不同深度,進行了三組實驗,并記錄有關的實驗數據分別如表一、表二、表三所示。實驗時他們仔細觀察U形管兩邊液面的高度差,通過比擬發現,每組高度差相同,而各組卻不同,且第一組最大,第二組其次,第三組最小。表一〔第一組〕表二〔第二組〕表三〔第三組〕實驗序號密度〔g/cm3〕深度〔cm〕實驗序號密度〔g/cm3〕深度〔cm〕實驗序號密度〔g/cm3〕深度〔cm〕10.82040.81070.8521.01651.0881.0431.61061.6591.62.5分析比擬實驗序號3與4、6與7的數據及觀察到的現象,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比擬實驗序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數據及觀察到的現象,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液體密度相同,所處深度越深,液體壓強越大。進一步綜合分析比擬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數據及觀察到的現象,并歸納得出結論:分析比擬表一、表二或表三中的數據及觀察到的現象,可初步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比擬表一、表二和表三中的數據及觀察到的現象,可初步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為了“探究導體中電流與電壓的關系〞,小紅同學按圖16正確連接電路,將不同的導體甲、乙、丙分別接入電路的M、N兩端后,改變電壓進行實驗,并記錄有關數據在表一、二、三中。表一表一:導體甲實驗序號電壓〔伏〕電流〔安〕12.00.4023.00.6034.00.80表二:導體乙實驗序號電壓〔伏〕電流〔安〕42.00.2053.00.3064.00.40表三:導體丙實驗序號電壓〔伏〕電流〔安〕73.00.2084.50.3096.00.40AVSMN圖16⑴分析比擬實驗序號1、2、3〔或4、5、6,或7、8、9〕實驗中的電流與電壓變化的倍數關系,可初步得出的結論是:同一導體,導體中的電流與該導體兩端所加的電壓_______。⑵分析比擬實驗序號__________________實驗中在電壓相同時的電流關系,可初步得出的結論是:當電壓相同時,通過不同導體中的電流不同。⑶進一步綜合分析比擬表一、二、三中的數據,可歸納得出的結論是:〔a〕分析比擬表一、二或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瞓〕分析比擬表一、二和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實驗序號電壓實驗序號電壓〔伏〕電流〔安〕101.00.10111.60.16122.00.20當他比擬實驗序號4和12的數據,發現:在電壓相等時,通過這兩段導體的電流也相等。小華認為,由于只有一組數據,所以不能說明這兩段導體間具有相同性質。你認為:小華的觀點是____________〔選填“合理〞或“不合理〞〕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為了探究壓力產生的形變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甲、乙、丙三位同學分別選用假設干實心長方體和正方體以不同方式放在同一水平沙面上進行實驗,并分別將實驗測得的數據和物體在沙中的下陷深度記錄在下面三張表中。甲同學將同一長方體平放、側放、豎放在同一水平沙面上〔數據見表一〕;乙同學將三塊不同的正方體放在同一水平沙面上〔數據見表二〕;丙同學將同一長方體分別疊放在三塊正方體上方,然后放在同一水平沙面上〔見表三〕。表一表二實驗序號壓力〔牛〕受力面積〔厘米2〕下陷深度〔厘米〕實驗序號壓力〔牛〕受力面積〔厘米2〕下陷深度〔厘米〕11021.004650.2021040.50512100.2031080.25624200.20表三實驗序號壓力〔?!呈芰γ娣e〔厘米2〕下陷深度〔厘米〕7165822100.45934200.35〔1〕三位同學在實驗中是通過比擬知道壓力產生形變效果是否顯著的。〔2〕三位同學分析自己記錄的實驗數據及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分別得出的結論是:甲:當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大,壓力產生的形變效果越不顯著。乙:受力面積增大時,壓力產生的形變效果相同,所以壓力產生的形變效果與受力面積大小無關。丙:無論壓力是否變大,只要受力面積越大,壓力產生的形變效果就越不顯著。請判斷,甲同學的結論是,乙同學的結論是,丙同學的結論是。〔均選填“錯誤的〞、“不完整的〞或“正確的〞〕〔3〕乙、丙同學在觀察了表二、表三中的實驗序號4與7〔或5與8,或6與9〕的數據及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后,可得出的結論是:?!?〕請進一步綜合分析三張表格中的實驗數據及觀察到的現象可得到的結論是:當,壓力產生的形變效果就越顯著。圖7為了研究串、并聯電路中導體消耗的電功率與哪些因素有關,小紅用假設干個阻值不同的電阻按圖7所示的電路正確進行實驗,并用儀器測出相關數據記錄在表一、表二中。(P1、P2分別是導體R1、R2的電功率,P總是整個電路的總功率)圖7表一實驗序號(第一列)A(安)(第二列)V1(伏)(第三列)V2(伏)(第四列)R1(歐)(第五列)R2(歐)(第六列)P1(瓦)(第七列)P2(瓦)(第八列)P總(瓦)(第九列)10.102.06.020400.200.400.6020.301.56.05150.451.351.8030.404.06.01051.600.802.40表二實驗序號(第一列)Al(安)(第二列)A2(安)(第三列)V(伏)(第四列)R1(歐)(第五列)R2(歐)(第六列)P1(瓦)(第七列)P2(瓦)(第八列)P總(瓦)(第九列)40.200.506.030201.201.803.0050.300.546.020251.801.443.2460.400.526.015502.400.723.12①對上述電路和表格數據進行比擬、分析,可得出表一中的實驗數據是該同學根據圖7[選填“(a)〞或“(b)〞]所示的電路圖進行測得的。②分析比擬表一或表二中最后三列數據,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在串聯電路或并聯電路中,。③請進一步綜合分析比擬表一、表二中的數據及相關條件,并歸納得出結論。(a)分析比擬表一每次實驗中的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列數據及相關條件,可初步得出:。(b)分析比擬表二每次實驗中的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列數據及相關條件,可初步得出:。某小組同學在完成“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后,用一塊焦距未知的凸透鏡繼續他們的研究,他們固定發光物和光屏的位置,移動凸透鏡,使光屏上成2次清晰的像,并記下此時物距u和像距v及光屏上所成像的特點。然后又2次改變發光物和光屏間的距離,重復上述實驗,將數據分別記錄在表一和表二中。表一實驗序號物距u〔厘米〕像距v〔厘米〕成像特點uv〔厘米2〕u+v〔厘米〕13015倒立縮小4504523514倒立縮小4904935012.5倒立縮小62562.5表二實驗序號物距u〔厘米〕像距v〔厘米〕成像特點uv〔厘米2〕u+v〔厘米〕41530倒立放大4504551435倒立放大49049612.550倒立放大62562.5〔1〕分析比擬表一和表二中物距和像距的大小關系及成像特點,可以得出結論:當凸透鏡成實像時,?!?〕分析比擬實驗序號中第一和第二次成像數據中物距和像距關系及相關條件,可以得出結論:同一凸透鏡物屏距離一定,移動凸透鏡能在光屏上成2次像時,第一次成像的物距是第二次成像的像距。〔3〕進一步綜合分析比擬表一和表二中經運算后得到的數據及相關條件,可以得出的初步結論是:?!?〕該小組按同樣的實驗過程又完成幾次試驗后發現,他們很難在光屏上找到一個倒立等大的像,請你結合所學的知識,在實驗器材不變的情況下,幫他們設計一個實驗步驟,能在光屏上找到一個倒立等大的像,你的方法是:。某小組同學在“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中,記下所用凸透鏡的焦距,按正確的方法安裝和調節好實驗裝置。他們在光具座上先固定焦距為10厘米的凸透鏡,按表一中的物距u依次進行實驗,每次都使光屏上燭焰的像最清晰,并將相應的像距v和成像情況記錄在表一中。然后他們換用焦距為12厘米的凸透鏡,重復上述實驗,并將數據和現象記錄在表二中。表一〔凸透鏡的焦距為f1=10厘米〕實驗序號u〔厘米〕v〔厘米〕成像情況像的正倒像的虛實像的大小15012.5倒立實像縮小23015倒立實像縮小32020倒立實像等大41530倒立實像放大實驗序號u〔厘米〕v〔厘米〕成像情況像的正倒像的虛實像的大小55015.8倒立實像縮小63020倒立實像縮小72030倒立實像放大81560倒立實像放大表二〔凸透鏡的焦距為f2=12厘米〕〔1〕分析實驗序號3和7,可以得出的初步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比擬實驗序號1、2〔或5、6〕數據中的像距v與物距u以及成像情況,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同一凸透鏡物距大于像距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比擬實驗序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數據中的物距u與像距v的關系及相關條件,可得出的初步結淪是:不同的凸透鏡,當它們成實像時,物距相同,像距隨焦距的增大而增大?!?〕分析比擬實驗序號1、2、3與4〔或5、6、7與8〕數據中的像距v與物距u變化關系及相關條件,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乙兩同學分別用鋁塊、水來探究“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甲同學用天平、量筒、鋁塊和水進行實驗,所記錄的數據在草稿紙上(如圖19所示)。乙同學用天平、量筒、燒杯和水進行實驗,先在燒杯中加水后測出它們的總質量,再用量筒測出水的體積,重復三次,實驗數據如表二所示。表一表二實驗序號質量〔g〕體積〔ml〕實驗序號質量〔g〕體積〔ml〕127(1)6010254(2)7020381(3)8030〔1〕請根據甲同學的數據記錄將表一填寫完整。〔2〕甲同學分析表一中的數據1、2、3得出的初步結論是:?!?〕乙同學分析表二中的數據(1)、(2)、(3)得出初步結論:水的質量與體積不成正比,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不是定值。請你對乙同學的實驗過程與結論進行判斷,并簡要說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某小組同學探究物體的質量與哪些因素有關?!?〕他們根據生活中“小鐵釘和大鐵錘的質量不同〞和“同樣的塑像,玻璃制品和石膏制品的質量不同〞的經驗,提出猜測:①物體的質量可能與物體的體積有關。②物體的質量可能與物質的種類有關。為了驗證猜測,該小組同學在調好的天平左右兩盤,分別放上實心鐵塊、鋁塊和銅塊,實驗操作和現象如圖16〔a〕、〔b〕、〔c〕、〔d〕、〔e〕所示。圖11圖11鐵鐵鋁鋁〔d〕〔e〕鐵鋁〔b〕體積相同的鐵塊和鋁塊鐵銅〔c〕體積相同的鐵塊和銅塊體積不同的鐵塊體積不同的鋁塊鋁鐵體積不同的鐵塊和鋁塊〔a〕根據圖11____________的實驗操作和現象,可以驗證猜測②是正確的。表一銅塊表二鐵塊 表三鋁塊表一銅塊表二鐵塊 表三鋁塊實驗序號體積實驗序號體積〔厘米3〕質量〔克〕118.92326.73980.1實驗序號體積〔厘米3〕質量〔克〕4215.65431.26646.8實驗序號體積〔厘米3〕質量〔克〕7513.581027.091540.5①該小組同學分別選用銅塊、鐵塊和鋁塊進行實驗的目的是為了____________________。②分析比擬實驗序號1、2、3〔或4、5、6,或7、8、9〕中的體積與質量變化的倍數關系及相關條件,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進一步綜合分析比擬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數據及相關條件,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在驗證了猜測后,為什么該小組同學選擇繼續探究物體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請簡要說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王同學在“測定小燈泡的電功率〞實驗中,所用電源電壓不變,滑動變阻器上標有“202A〞字樣,小燈標有“0.3A〞字樣,估計小燈的額定功率在1.2瓦以上。他正確連接電路,實驗步驟正確,閉合電鍵時,電壓表示數如圖12〔a〕所示,電流表示數為0.2安,此時小燈發光較暗。接著他移動變阻器的滑片直至小燈正常發光,電壓表的示數如圖12〔b〕所示。他繼續移動變阻器的滑片到端點時,電流表的示數為0.物理量序號電壓〔伏〕電流〔安〕功率〔瓦〕亮暗程度10.2較暗2正常30.32較亮圖12圖12〔a〕〔b〕〔a〕〔b〕〔c〕OAO〔a〕〔b〕〔c〕OAOO圖13表一小華表一小華同學實驗序號F1〔牛〕l1〔厘米〕F2〔牛〕l2〔厘米〕118812366332882表二小明同學實驗序號F1〔?!砽1〔厘米〕F2〔牛〕l2〔厘米〕4184252844645210〔1〕分析比擬實驗序號1、2與3的數據及相關條件,小華得出結論:杠桿平衡的條件是F1+l1=F2+l2。請判斷:〔2〕進一步綜合分析比擬表一和表二中的數據及相關條件,可歸納得出結論:杠桿平衡的條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出上述杠桿平衡的條件后,小華也欲用彈簧測力計和鉤碼進行實驗,但跟小明的操作不同的是,他準備將彈簧測力計沿豎直方向作用在杠桿上的A點,而鉤碼的位置不變,如圖13〔c〕所示。請判斷:他_________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選填“能〞或“不能〞〕。如果杠桿能平衡,寫出需滿足的條件;如果杠桿不能平衡,寫出判斷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為了探究液體質量與體積的關系,某班同學分別進行了實驗。第一組同學發現大瓶礦泉水的質量比小瓶礦泉水的質量大,由此認為“液體的質量可能跟液體的體積有關〞。于是就利用儀器測得不同規格瓶裝礦泉水的質量,并將相關數據記錄在表一中。第二組同學發現用相同的瓶子裝滿水和酒精時的質量不同也提出了假設,認為。于是,他們選用了水、酒精和牛奶三種液體,并分別測得它們的體積和質量,將相關數據記錄在表二中。表一表二表一表二實驗序號物質體積〔厘米3〕質量〔克〕1水3503502600600310001000實驗序號456789液體種類水水酒精牛奶酒精牛奶體積〔厘米3〕102010102020質量〔克〕10810.31620.6〔1〕請將第二組同學的假設填寫完整。〔2〕分析比擬實驗序號1、2和3中水的質量與體積的倍數關系,可初步得出:_____________。〔3〕結合表一得出的結論請將表二填寫完整,同時你認為第二組同學為了驗證自己的假設是否正確,在表二中應選用____________〔選填實驗序號〕的數據進行分析。〔4〕為了進一步研究物質的某種特性,請你綜合分析比擬兩表中的相關數據,可以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惨蠼Y論完整〕圖16物塊圖16物塊F物塊物塊銅塊銅塊鋁塊鋁塊力F〔牛〕4848海綿凹陷程度〔格〕2.03.02.03.0物塊銅塊銅塊鐵塊鐵塊力F〔?!?12412海綿凹陷程度〔格〕2.03.02.03.0表一〔物塊均重4牛、底面積為1×102米2表二〔物塊均重為12牛,底面積為2×102米2〔1〕分析比擬表一〔或表二〕中的第二列和第四列〔或第三列和第五列〕的數據及相關條件,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壓力的作用效果物塊的材料種類________?!策x填“有關〞或“無關〞〕〔2〕分析比擬表一〔或表二〕中的第二列和第三列〔或第四列和第五列〕的數據及相關條件,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請進一步綜合分析比擬表一、表二中當壓力和受力面積都不同時的數據及相關條件,歸納得出的結論:〔a〕分析比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數據及相關條件,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分析比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數據及相關條件,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只學習了支點、動力、阻力概念的情況下,聯系玩蹺蹺板的游戲,甲、乙兩小組繼續研究動力對杠桿平衡的影響。他們將一個玩具“海寶〞固定在杠桿一端的B點作為阻力,且保持阻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都不變,在杠桿的另一端用力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并用測力計測出動力的大小。實驗中,甲小組每次都保持動力在豎直方向、只改變動力作用點的位置,分別如圖13〔a〕中的F1、F2、F3所示;乙小組每次都保持動力作用點的位置不變、改變動力的方向〔“動力的方向〞用OA連線跟動力方向的夾角θ表示,且0°<θ≤90°〕,分別如圖13〔b〕中的F4、F5、F6所示;表一、表二是兩小組同學記錄的實驗數據。FF1FBOAF4B〔a〕〔b〕圖13OA1表一甲小組表二乙小組實驗序號支點到動力作用點的距離S(厘米)動力的方向(夾角θ)動力的大小(牛)實驗序號支點到動力作用點的距離S(厘米)動力的方向(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