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培訓課件:《消化道的運動生理學與健康評估》_第1頁
醫院培訓課件:《消化道的運動生理學與健康評估》_第2頁
醫院培訓課件:《消化道的運動生理學與健康評估》_第3頁
醫院培訓課件:《消化道的運動生理學與健康評估》_第4頁
醫院培訓課件:《消化道的運動生理學與健康評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消化道的運動生理學與健康評估消化道運動生理學

1消化道運動功能障礙2消化道運動功能檢測方法3重癥患者腸道功能障礙評估與處理4消化系統組成

消化道附屬消化腺消化系統功能功能消化吸收排泄分泌免疫消化機械性消化通過消化道的運動,將食物研磨與消化液混合、攪拌,并向消化道遠端推送的過程化學性消化通過消化腺分泌的各種消化酶的作用,將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質分解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質的過程排泄胃腸道結構

胃腸道平滑肌的電生理特性興奮性低,收縮遲緩富有伸展性節律性收縮緊張性收縮對化學刺激和機械刺激敏感胃腸道平滑肌的電生理特性靜息電位:與K+由膜內向膜外擴散和生電性鈉泵活動有關-50~-60mV,特點是電位較低,不穩定,波動大胃腸道平滑肌的電生理特性Threshold慢波(基本電節律,BER):在靜息電位基礎上,自動產生的節律性的低振幅的去極化波動作電位:在慢波的基礎上,平滑肌受到各種理化因素刺激后,膜電位可進一步去極化,暴發動作電位,隨之出現肌肉收縮胃腸道平滑肌的電生理特性胃腸道運動方式移行性復合運動----在清醒空腹狀態下胃腸出現靜息與收縮循環往復的周期性運動移行性代表一種向前的推進行運動復合非單消化道的單一運動胃腸道運動方式Ⅰ相——為間斷蠕動期,胃腸偶出現間斷性收縮,胃基本無運動,各運動之間不具有明顯傳遞性Ⅱ相——是胃腸不規則收縮期,這一階段胃腸開始有散發的蠕動收縮波,具有推進性,并逐漸增強活躍。III相——是胃腸規則的強烈收縮期,至少有2個相鄰側孔連接傳感器發生持續30s以上成簇的、連續有節律,且同一測壓孔記錄為波形大小、頻率一致時相波。Ⅳ相為——收縮消退期,活躍漸減弱,無節律,過渡至1相靜息期。

時相性胃腸道運動方式移行性胃體胃竇十二指腸空腸回腸胃腸道運動方式移行性復合運動意義

起胃腸“清道夫”的作用(大塊食物、膽汁)促進胃、幽門、小腸和膽道運動的協調性為消化期作準備(聯系機械和化學)防止胃腸道細菌過度增長發出饑餓信號胃腸道運動方式近端胃容受性舒張遠端胃環周收縮胃腸道運動方式小腸運動方式緊張性收縮分節運動蠕動胃腸道運動方式大腸運動方式

袋狀往返運動分節推進和多袋推進運動蠕動胃腸道運動的神經調節外來神經系統:支配胃腸器官的自主神經副交感神經系統(迷走神經和盆神經)節后纖維主要遞質:乙酰膽堿(Ach)主要促進胃腸運動交感神經系統(由T8-L12發出)節后纖維主要遞質:去甲腎上腺素(NE)主要抑制胃腸運動胃腸道運動的神經調節內在神經系統(腸神經系統,ENS):散布在胃腸道管壁中的神經元組成的神經網絡,被稱為人體的“littlebrain”、“secondbrain”粘膜下神經叢:主要調節內皮分泌和血管平滑肌(調節血流)肌間神經叢:主要調節胃腸道平滑肌的活動胃腸道運動的神經調節ENS中的感覺神經元、運動神經元和中間神經元功能:與外來神經系統配合,共同調節胃腸功能通過局部反射獨立調節胃腸功能活動胃腸道運動的神經調節長反射與短反射胃腸道運動的神經調節Pavlovandhisworkingteam長反射參與胃液分泌的頭期和胃期機制胃腸道運動的神經調節短反射介導蠕動的產生胃腸運動的體液調節促進胃泌素(gastrin)抑制促胰液素(pancreatotrophin)膽囊收縮素(cholecystokinin)抑胃肽(gastricinhibitorypolypeptide)血管活性腸肽(vasoactiveintestinalpeptide)胃腸運動障礙病因

(一)肌源性因素----各種病因引起胃腸壁平滑肌及其周圍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異常均可導致胃腸動力障礙。平滑肌變性、凋亡、壞死纖維組織增生、淀粉樣變性、水腫、炎癥細胞浸潤平滑肌細胞間的細胞連接破壞平滑肌細胞的排列紊亂平滑肌收縮力減弱、數量減少平滑肌細胞收縮的傳導效率下降無效收縮平滑肌細胞的細胞的收縮力相互抵消胃腸動力障礙胃腸運動障礙病因(二)神經源性因素

外源性神經和內源性神經叢病變與功能紊亂功能亢進功能減弱腹瀉便秘胃腸運動障礙病因

(三)體液因素

胃腸運動增強:胃泌素、胃動素和神經加壓素等分泌增多胃腸運動減弱:促胰液素、抑胃肽、膽囊收縮素、生長抑素、血管活性腸肽等分泌增多胃腸運動障礙病因

(四)機械因素胃腸道內固形物、腫瘤、液體、氣體增多或減少除通過胃腸道反射影響胃腸道動力。異物、腫瘤、腸系膜粘連、腸套疊通過機械阻塞或者腸管變形使有效胃腸道通道狹窄甚至閉塞,影響胃腸道排空。胃腸運動障礙臨床表現

食欲不振腹脹惡心嘔吐腹痛便秘腹瀉

胃腸運動障礙臨床表現營養缺乏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繼發性感染和中毒胃腸運動功能檢測方法1234食管測壓24小時PH值監測胃腸電圖肛門直腸測壓5胃腸通過試驗食管測壓適應癥123

評價食管動力障礙性疾病(a)原發性食管動力障礙(賁門失弛緩癥,胡桃夾食管,彌漫性食管痙攣,LES高壓)(b)非特異性食管動力障礙(c)繼發性食管動力障礙——硬皮病,糖尿病。

pH監測前LES定位,抗反流手術前除外食管動力障礙性疾病

吞咽困難患者

食管測壓禁忌癥鼻咽部及食管畸形、機械性梗阻嚴重上頜部外傷或顱底骨折嚴重性肺功能不全、衰竭、昏迷、精神障礙不能合作者1234食管粘膜的大皰性疾病、腐蝕性食管炎、上消化道出血、手術創面未恢復食管測壓術前準備12術前48h停服下列藥物硝酸甘油鈣通道拮抗劑促動力劑H2受體阻滯劑鎮靜劑止痛劑抗抑郁藥物抗膽堿能藥物術前至少禁食6小時簽署知情同意書食管測壓操作及原理食管測壓結果解讀參數中位數UESL(CM)2.75UESP(mmHg)30.52UESRR(%)100.00近端食管體部收縮波幅(mmHg)74.18近端食管體部收縮時限(S)3.09遠端食管體部收縮波幅(mmHg)45.16遠端食管體部收縮時限(S)2.15LESL(CM)3LESP(mmHg)16.36LES殘余壓(mmHg)0.65LESRR(%)96.18食管測壓結果解讀賁門失弛緩癥食管基礎壓力升高,吞咽蠕動消失,LES可能大于45mmHg,吞咽時松弛不完全食管測壓結果解讀彌漫性食管痙攣同步收縮增加,可見自發性收縮、多峰收縮,收縮時限延長(大于6秒),逆蠕動食管測壓結果解讀胡桃夾食管收縮幅度增加(大于180

mmHg),收縮時限延長(大于6s)肛門直腸測壓適應癥123便秘

藥物、手術、或生物反饋治療前后的評價大便失禁肛門直腸測壓術前準備12術前3天停服影響腸道動力藥物鈣通道拮抗劑促動力劑鎮靜劑止痛劑抗抑郁藥物抗膽堿能藥物嚴重便秘者檢查前灌腸直腸指診直腸鏡檢間隔2h以上簽署知情同意書肛門直腸測壓操作及原理

肛門直腸測壓操作及原理

肛門直腸測壓操作及原理

直腸肛管測壓結果解讀參數中位數肛管長度(CM)3.2-4.1(兒童1.3-2.1)肛管靜息壓(mmHg)13-54肛管最大收縮壓(mmHg)30-190(兒童20-15)肛管最長收縮時間(S)36-51肛管舒張壓壓力下降大于10-15mmHg直腸肛門反射陽性直腸靜息壓(mmHg)1.8-5.3直腸肛管測壓結果解讀功能性便秘:直腸靜息壓大于5.3mmHg,肛管靜息壓大于75mmHg肛門失禁:肛管靜息壓小于10mmHg盆底肌痙攣綜合癥:排便動作時,直腸壓力上升,肛管壓力不降反升先天性巨結腸:直腸肛門抑制反射消失直腸靜息壓及肛管靜息壓明顯下降直腸順應性下降胃腸電圖將皮膚電極置于胃腸部位相應檢測點,利用皮膚電極從人體腹壁體表進行記錄;記錄出胃腸電信號,作為胃腸功能活動的客觀生物電指標。根據胃腸電波形及參數的改變,可對患者作出胃腸疾病的診斷參考及療效判定胃腸電圖術前準備12停服相關胃動力藥物兩天以上3空腹六小時以上避免重體力勞動、吸煙和緊張的精神活動;安靜仰臥五至十分鐘4一至二天禁食煙、酒、辛辣、油膩或其它刺激性食物胃腸電圖操作接地電極置于右小腿內側踝部;參考電極置于右手腕部內側;胃體(1導聯):劍突與臍連線中點向左旁開三至五厘米往上一厘米小彎(2導聯):劍突與臍連線中點向上1/2處胃竇(4導聯):劍突與臍連線中點向右旁開二至四厘米大彎(3導聯):劍突與臍連線中點向下1/2處胃腸電圖術操作橫結腸

往上一厘米升結腸

往上一厘米降結腸

往上一厘米直腸(背部尾骨部下)

往上一厘米胃腸電圖術操作胃腸電圖結果解讀波形平均幅值波形平均頻率F胃腸電節律紊亂百分比餐后/餐前功率比健康人餐前為150~250μV,餐后可為150~350μV;<150μV可能為胃炎,餐前>250μV,餐后>350μV可能有潰瘍性疾病。反映胃腸電節律的快慢。正常成人胃電節律為2.4~3.7CPM;<2.4CPM為胃動過緩(胃電節律過緩),>3.7CPM為胃動過速(胃電節律過速)反映胃腸電節律的不規律性或離散性。一般<15%為正常,>40%為節律紊亂,15%~40%為輕度紊亂。波形反應面積反映胃電圖的功率大小,一定意義上體現其胃腸舒縮運動指標。正常成人為50~150μV.S反映餐前、餐后胃電圖的功率變化,餐后/餐前功率比正常值均>1,<1為胃動力不足(胃動力性疾病)胃腸電圖術操作1、功能性消化不良(FD):表現餐后/餐前功率比小于1,反應面積RA<50μV.S;其主要機理為胃動力不足。2、慢性淺表性胃炎::餐前平均幅值70-150μV,頻率輕度下降,餐后平均幅值100-150μV慢性萎縮性胃炎:餐前平均幅值30-70μV,頻率下降,餐后平均幅值50-100μV

膽汁反流性胃炎:餐前平均幅值30-150μV,頻率升高至4-6CPM3.胃潰瘍:平均幅值大于250μV,頻率上升。胃腸電圖術操作4、胃動過速(Tachygastria):胃電圖表現呈胃電節律過快,一般頻率大于3.7CPM,并常伴有波形不規則;或餐前餐后幅值偏高,大于正常值。5、胃動過緩(Bradygastria):胃電圖表現呈胃電節律過低,一般頻率小于2.4CPM,波幅降低并伴有波形不規則;或餐前餐后幅值偏低,小于正常值。6、胃節律紊亂綜合癥(Gastricdysrhythmiasyndrome):胃電圖表現為波形不規則,很難找到相鄰兩波相似,其胃節律紊亂系數大于40%。(其中胃節律紊亂系數小于15%為正常,15~40%為輕度紊亂)胃腸通過試驗檢查前3天禁服瀉藥及對腸功能有影響的藥物和刺激性食物。檢查前1天上午8點口服含20粒標志物膠囊1枚,此后每隔24小時拍腹部平片1張至第5天為止。檢查期間生活及飲食習慣不變,每天記錄存留在右、左半結腸及直腸、乙狀結腸的標志物粒數。診斷標準是以3天后大腸仍存留4粒(20%)以上標志物為運輸異常。了胃腸傳輸功能的一種動力學檢查方法重癥患者胃腸道功能障礙評估“胃腸道功能障礙”描述發生在ICU之外的大部分胃腸道癥狀(腹瀉、嘔吐等)和診斷(胃腸炎等)“急性胃腸損傷(AGI)”概念應運而生。急性胃腸損傷是指由于重癥患者急性疾病本身導致的胃腸道功能障礙原發性和繼發性AGI原發性AGI:指由胃腸道系統的原發疾病或直接損傷導致的AGI(第一打擊)。

基本原理:

常見于胃腸道系統損傷初期。

舉例:

腹膜炎、胰腺或肝臟病理改變、腹部手術、腹部創傷等。重癥患者胃腸道功能障礙評估重癥患者胃腸道功能障礙評估

繼發性AGI:是機體對重癥疾病反應的結果,無胃腸系統原發疾病(第二打擊)。

基本原理:

無胃腸道系統直接損傷。

舉例:

發生于肺炎、心臟疾病、非腹部手術或創傷、心肺復蘇后等。重癥患者胃腸道功能障礙評估

AGI嚴重程度分級:AGIⅠ級(存在胃腸道功能障礙和衰竭的風險)AGIⅡ級(胃腸功能障礙)AGIⅢ級(胃腸功能衰竭)AGIⅣ級(胃腸功能衰竭伴有遠隔器官功能障礙)重癥患者胃腸道功能障礙評估

AGIⅠ級:

有明確病因,胃腸道功能部分受損。

基本原理:

胃腸道癥狀常常發生在機體經歷一個打擊(如手術、休克等)之后,具有暫時性和自限性的特點。

舉例:

腹部術后早期惡心、嘔吐;休克早期腸鳴音消失、腸動力減弱。

AGIⅠ級的處理:

1、建議損傷后24-48小時盡早給予腸內營養(1B)。

2、盡可能減少損傷胃腸動力的藥物(如兒茶酚胺、阿片類藥物)的使用(1C)。重癥患者胃腸道功能障礙評估AGIⅡ級:

胃腸道不具備完整的消化和吸收功能,無法滿足機體對營養物質和水的需求。胃腸功能障礙未影響患者一般狀況。

基本原理:

AGI通常發生在沒有針對胃腸道的干預的基礎上,或者當腹部手術造成的胃腸道并發癥較預期更嚴重時,此時亦認為發生AGIⅡ級。重癥患者胃腸道功能障礙評估

AGIⅡ級的舉例:

胃輕癱伴大量胃潴留或返流、下消化道麻痹、腹瀉、腹腔內高壓(IAH)Ⅰ級(腹內壓(IAP)12-15mmHg)、胃內容物或糞便中可見出血、存在喂養不耐受(嘗試腸內營養途徑72小時未達到20kcal/kgBW/day目標)。重癥患者胃腸道功能障礙評估

AGIⅡ級的處理:

1、IAH的治療(1D);2、恢復胃腸道功能,如應用胃腸動力藥(1C);3、開始或維持腸內營養;如果發生大量胃潴留或返流,或喂養不耐受,可嘗試給予少量的腸內營養(2D);4、胃輕癱患者,當促動力藥無效時,考慮給予幽門后營養(2D)。重癥患者胃腸道功能障礙評估

AGIⅢ級:

給予干預處理后,胃腸功能仍不能恢復,整體狀況沒有改善。

基本原理:

臨床常見于腸內喂養(紅霉素、放置幽門后管等)后,喂養不耐受持續得不到改善,導致MODS進行性惡化。重癥患者胃腸道功能障礙評估

AGIⅢ級的舉例:

持續喂養不耐受——大量胃潴留、持續胃腸道麻痹、腸道擴張出現或惡化、IAH進展至Ⅱ級(IAP15-20mmHg)、腹腔灌注壓下降(APP)(<60mmHg)。喂養不耐受狀態出現,可能與MODS的持續或惡化相關。

重癥患者胃腸道功能障礙評估

AGIⅢ級的處理:

1、監測和處理IAH(1D)。2、排除其他腹腔疾病,如膽囊炎、腹膜炎、腸道缺血。

盡早停用導致胃腸道麻痹的藥物(1C)。3、避免給予早期的腸外營養(住ICU前7天)以降低院內感染發生率

(2B)。4、需常規嘗試性給予少量的腸內營養(2D)。重癥患者胃腸道功能障礙評估

AGIⅣ級:AGI逐步進展,MODS和休克進行性惡化,隨時有生命危險。

基本原理:

患者一般狀況急劇惡化,伴遠隔器官功能障礙。

重癥患者胃腸道功能障礙評估

AGIⅣ級:

舉例:

腸道缺血壞死、導致失血性休克的胃腸道出血、Ogilvies綜合征、需要積極減壓的腹腔間隔室綜合癥(ACS)。

處理:

1、保守治療無效,需要急診剖腹手術或其他急救處理(如結腸鏡減壓)(1D)。重癥患者胃腸道功能障礙評估

由于鑒別胃腸道急性疾病和慢性疾病非常困難,在出現慢性胃腸疾病(如克羅恩病)引起的消化道出血、腹瀉等癥狀時,建議使用與急性胃腸道疾病相同的概念。長期腸外營養的患者,胃腸衰竭(相當于AGIⅢ級)緩慢發生,不需要給予緊急干預措施,但需參照AGIⅢ級處理意見,監測IAP并排除新的腹部急性疾病。重癥患者胃腸道功能障礙評估

3.喂養不耐受綜合征(feedingintolerancesyndrome,FI)

喂養不耐受綜合征是指任何臨床原因(嘔吐、胃潴留、腹瀉、胃腸道出血、腸瘺等)引起的腸內營養不耐受的通用名詞。

喂養不耐受綜合征的基本原理:

FI的診斷常基于復雜的臨床評估,無單獨明確的癥狀或指標來定義。當經過72小時,20kcal/kgBW/day的能量供給目標不能由腸內營養途徑實現,或者因任何臨床原因停止腸內營養的,需考慮FI。如果因臨床操作等原因暫停腸內營養,不認為發生FI。

喂養不耐受綜合征特殊情況:

幽門后營養的患者對于FI的定義與經胃管喂養者相同;如果病人由于外瘺不能使用腸內營養,應考慮FI。如果患者ACS或者更換開腹的貼膜需外科干預,除非術后可以立即進行腸內營養,否則需考慮FI。

喂養不耐受綜合征的處理:

1、限制使用損害腸動力藥物、應用促動力藥物和/或通便藥物

(1C),控制IAP。

2、應常規考慮嘗試給予少量的腸內營養。不耐受腸內營養的患者應給予補充PN(2D)。

3、目前數據顯示:延遲1周的PN與早期PN相比,可以促進病情恢復

(2B)。

4.腹腔內高壓(IAH)

指6小時內至少兩次測量IAP≥12mmHg。

基本原理:

正常IAP5-7mmHg。IAP存在固有的變化和波動。當一天中IAP至少4次的測量的平均值不低于12mmHg,同樣需考慮IAH。

1、動態監測液體復蘇,避免過度復蘇(1C)。2、對于原發IAH術后患者,持續的胸椎硬膜外鎮痛可以降低IAP(2B)。3、建議使用鼻胃管/結腸減壓方法,用于排出胃腸道的內容物(2D)。4、腹腔積液患者,推薦使用經皮管道引流減壓(1C)。5、床頭抬高超過20°是IAH發展的額外危險因素(2C)。

6、肌松藥可以降低IAP,但由于其過多的副作用,僅在特定的病人中使用(2C)。腹腔內高壓的處理(一)

(abdominalcompartmentsyndrome,ACS)

指IAP持續增高,6小時內至少兩次IAP測量均超過20mmHg,并出現新的器官功能障礙。腹腔間隔室綜合癥

盡管外科減壓是治療ACS唯一確切的處理措施,但其適應癥和手術時機的選擇仍存在爭議。1、對于保守治療無效的ACS患者,推薦外科減壓作為搶救生命的重要措施

(1D)。2、當前推薦(1)在其它治療無效時,對ACS患者進行救生的外科手術減壓介入治療

(1D);(2)對于存在多個IAH/ACS危險因素患者,在進行剖腹手術時,可以給予預防性減壓措施

(1D)。腹腔間隔室綜合癥的處理(一)

3、在大多數嚴重的腹主動脈瘤破裂或腹部創傷患者,可以不關腹,使用人工膜覆蓋,避免ACS進一步發展(1C)。腹腔間隔室綜合癥的處理(二)

5.胃腸道癥狀

嘔吐:是任何可見的胃腸內容物的返流的發生,無論嘔吐物量的多少。

基本原理:

嘔吐常被定義為由于胃腸道和胸腹壁肌肉收縮引起的胃腸道內容物經口排出。與返流不同,返流是胃內容物在無作用力情況下返流至口腔。由于對于ICU患者無法鑒別是否發生上述作用力過程,因此通常將返流和嘔吐一起進行評估。

嘔吐的處理:

可以借鑒預防和處理術后惡心嘔吐的指南,但尚無針對ICU機械通氣患者嘔吐的處理指南。

胃潴留

單次胃內殘留物回抽超過200ml定義為大量胃潴留。

胃潴留的基本原理:

暫無足夠依據來定義大量胃潴留的確切值,也沒有標準的測量胃殘留方法。當胃殘留量超過200ml時,需進行仔細的臨床評估,但是僅僅單次殘留量在200-500ml時不應擅自停止腸內營養。盡管缺乏科學依據,WGAP仍將24小時殘留總量超過1000ml作為異常胃排空的一項指征,需要給予特殊的關注。

胃潴留的處理(一):

1、大量胃潴留時推薦靜脈使用胃復安和/或紅霉素,不推薦使用西沙比利

(1B)。2、不推薦常規使用促動力藥物

(1A)。3、針灸刺激治療有可能促進神經外科ICU患者胃排空的恢復

(2B)。4、盡可能避免或減少使用阿片類藥物,降低鎮靜深度。

胃潴留的處理(二):

5、如果單次殘留超過500ml,建議暫停胃內營養,考慮給予幽門后營養(2D)。6、不提倡常規給予幽門后營養(2D)。極少病例中,幽門后喂養可能引起嚴重的小腸擴張,甚至穿孔。

每日解三次以上稀水樣便,并且量大于200-250g/day(或超過250ml/day)。

基本原理:

正常排便頻率為3次/周至3次/日。腹瀉可分為分泌性、滲透性、動力性和滲出性四類。而在ICU,建議將腹瀉分為疾病相關性、食物/喂養相關性和藥物相關性腹瀉。腹

腹瀉的處理(一):

1、對癥治療——維持水電解質平衡、血流動力學穩定和保護組織器官(糾正低血容量防止腎功能損害)(1D)。同時,積極尋找并盡可能終止(如通便藥物、山梨醇、乳果糖、抗生素等)或糾正(如吸收不良、炎性腸病等)發病因素。

腹瀉的處理(二):

2、重癥患者發生喂養相關的腹瀉時需減慢喂養速度、重新放置營養管或稀釋營養配方。加入可溶膳食纖維延長轉運時間(1C)。3、嚴重或反復發作的艱難梭狀桿菌引起的腹瀉首選口服萬古霉素,而非甲硝噠唑(2C)。

指任何進入胃腸道內腔的出血,并經嘔吐液、胃內容物或糞便等肉眼可見來證實。

基本原理:

大多數ICU患者均可發生無癥狀的、內鏡檢查陽性的胃腸道粘膜損傷。臨床上5-25%ICU患者可見明顯出血,提示胃腸道粘膜損害嚴重。1.5-4%機械通氣患者發生嚴重消化道出血,導致血流動力學障礙或需要輸血。胃

胃腸道出血的處理(一):

1、對于明顯的胃腸道出血,血流動力學狀態決定了治療策略。伴血流動力學不穩定的出血,內鏡檢查可明確診斷。但活動性大量出血時,除內鏡檢查,血管造影術是合適的選擇

(2C)。2、推薦早期(24小時之內)上消化道內鏡檢查

(1A),而急性靜脈曲張出血需要更緊急(12小時之內)的干預

(2C)。

胃腸道出血的處理(二):

3、腎上腺素注射可與血管夾、熱凝固術或注射組織硬化劑等方法聯用

(1A)。4、不推薦常規復查內鏡,再出血時,推薦復查內鏡

(1A)。5、上消化道內鏡檢查陰性的胃腸道出血,需進行結腸鏡檢查,而結腸鏡亦陰性時,可使用推進式小腸鏡檢查法

(2C)。

胃腸道出血的處理(三):

6、內鏡檢查陰性的活動性消化道出血,需考慮腹部手術中內鏡檢查或介入放射學

(2C)。

下消化道麻痹(麻痹性腸梗阻)

指腸蠕動功能受損,導致糞便不能排出體外。臨床癥狀包括至少三天肛門停止排便,腸鳴音存在或消失,同時需排除機械性腸梗阻。

下消化道麻痹的基本原理:

在ICU之外的科室,便秘和頑固性便秘還包括排便不適或很少、排便困難和疼痛等癥狀。而ICU患者無法表達上述癥狀,故建議使用“下消化道麻痹”這個概念。在大多數ICU流行病學研究中,以中斷3天來界定是否為下消化道麻痹。

下消化道麻痹的處理(一):

1、盡可能停用抑制腸蠕動的藥物(如兒茶酚胺、鎮靜劑、阿片類藥物)和糾正損害腸動力的因素(如高血糖、低鉀血癥)(1C)。2、由于上述治療作用顯現延遲,通便藥物必須盡早或預防性使用

(1D)。

3、由于長期使用阿片拮抗劑的作用效果和安全性尚不清楚,故不推薦常規使用

(2B)。

下消化道麻痹的處理(二):

4、促動力藥物如多潘立酮、胃復安和紅霉素,可用于刺激上消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