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央電大隋慧娟何謂風騷傳統?中國文學史上的“風騷”指的是代表《詩經》的《國風》和代表《楚辭》的《離騷》的并稱。而“風騷”傳統則是在《詩經》和《楚辭》的影響下發展形成的我國古代詩歌的兩種優良傳統,即代表《詩經》的《國風》所形成的“風”詩傳統和代表《楚辭》的《離騷》所形成的“騷”詩傳統。所謂的“風”詩傳統,就是世代相傳的現實主義的精神。所謂的“騷”詩傳統則是充滿激情和幻想的積極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在內容和表現藝術上各有什么特征?現實主義的基本原則是按照生活的實際樣式再現生活,并通過對生活真實的、具體的、形象的描寫,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反映社會生活的本質或本質的某些方面。《國風》中的民歌和二雅中的卿士大夫政治諷喻詩就集中體現了這種現實主義的精神。在內容上,它們正視現實、描寫現實、揭露現實、批判現實;在藝術表現手法上,它們善于用樸素的文風、簡潔的語言、巧妙的比興,塑造出真實、自然而生動的形象,描繪出親切感人的生活畫面,來抒發情懷,反映現實。而這也就是“風”詩傳統,即現實主義詩歌傳統的主要特征。試以《離騷》為代表,說明屈原作品的浪漫主義特征。積極浪漫主義的原則是“力圖加強人的生活意志,在他的心中喚起他對現實和現實的一切壓迫的反抗”。詩人屈原的長篇政治抒情詩《離騷》集中地體現了這種積極浪漫主義的創作精神。這表現在《離騷》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兩方面。在內容上,《離騷》表現了屈原的進步理想以及他對進步理想九死不悔的孜孜追求。這是積極浪漫主義的本質。在藝術手法上,屈原一方面采用豐富的神話素材,通過自由的幻想,來構成一個奇特的神話世界,借此表現詩人內心的矛盾沖突和上天入地地求索以及始終不渝的愛國之情;另一方面還禮利用發展了民歌的比興手法創作了一個“香草美人”的世界以此來象征他與楚國腐朽黑暗勢力的斗爭是真善美與假惡丑之間的斗爭。《離騷》這種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以豐富的幻想和熱情,表現作者對進步理想的執著追求的特征,也就是“騷”詩傳統,即積極浪漫主義的文學傳統的主要特征。宋代詩人王禹偁有詩曰“可憐詩道日已替,風騷委地何人收”,這里的“風騷”指的是什么?它們對后世的文學產生了怎樣的影響?(1)“風騷”指的是我國古代詩歌的兩種優良傳統,即代表《詩經》的《國風》所形成的“風”詩傳統和代表《楚辭》的《離騷》所形成的“騷”詩傳統。(2)所謂的“風”詩傳統,就是一種現實主義的創作精神。現實主義的基本原則是按照生活的實際樣式再現生活,并通過對生活真實的、具體的、形象的描寫,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反映社會生活的本質或本質的某些方面。后世文學中繼承發展了“風”詩傳統的現實主義精神的主要有:兩漢樂府民歌、建安曹魏時代的文人詩歌、北朝民歌、唐代杜甫的“詩史”作品、中唐白居易倡導的“新樂府運動”、宋代以王禹偁作品為代表的“白居易體”詩歌、金元之際元好問的詩歌等。元代關漢卿的雜劇、清代曹雪芹的小說《紅樓夢》雖然不是詩歌,但是也繼承了現實主義文學的優良傳統。(3)所謂“騷”詩傳統則是積極浪漫主義的創作傳統。積極浪漫主義的原則是“力圖加強人的生活意志,在他的心中喚起他對現實和現實的一切壓迫的反抗”。這種積極浪漫主義的文學傳統也在后世薪火相傳,漢代的辭賦家賈誼、建安時代的曹植、正始時期的阮籍、兩晉六朝時的左思、鮑照、盛唐的李白、中唐的李賀以至宋代以蘇軾、辛棄疾為代表的豪放詞派、明清的小說家吳承恩、蒲松齡,都在一定程度上繼承發展了這一優良傳統。關于《詩經》作品的來源主要有哪幾種說法?關于《詩經》作品的來源,古代主要有獻詩說、采詩說兩種說法。先秦古籍有一些記載可以證明周王朝曾有讓公卿列士(也就是貴族官員和文人)獻詩的制度,《詩經》中的一些作品也為這種說法提供了內證。公卿列士獻詩的主要目的是運用詩歌進行諷諫或贊頌,表達對政治的評價。《大雅》、《小雅》、《國風》中的卿士大夫政治美刺詩可能就是通過這個途徑搜集起來的。關于采詩說,雖然先秦古籍中并沒有明確記載,但是漢代學者認為周代是有采詩制度的。《漢書?食貨志》載“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于路以采詩,獻之太師,比其音律,以聞于天子”。《春秋公羊傳》載“男年六十、女年五十無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間求詩。鄉移于邑,邑移于國,國以聞于天子。”我們根據一些相關的記載,也可以推斷采詩制應該是存在的,《國風》和《小雅》中的民歌應該是通過這種方式收集起來的。因為在古代言語不通、交通不便的情況下,只有通過官府大規模的、有目的的采集,那些遍布黃河、長江流域的民歌才能夠匯集到王廷中來。而采詩的目的是為了使王者不出牖戶而知天下。除了采詩得來的《國風》民歌、獻詩得來的大小雅的政治美刺詩之外,《詩經》中還有很多燕饗、祭祀等儀式中用的樂歌,這些詩應該來源于周王朝的樂官(如太師)以及巫、史的創作。談談你對孔子刪詩說的理解。孔子刪詩說是司馬遷最早提出的,《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司馬遷認為孔子對古代搜集來的三千多首詩進行了刪選,編成了三百零五篇的《詩經》。但是現在已經有很多有力的論據證明孔子并未曾刪詩。論據如下:(1)《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吳國公子季札到魯國出使,魯國樂工為他演奏的十五《國風》名稱與順序都和今傳的《詩經》本子基本相同。這說明當時《詩經》已經編集成書了,而那一年,孔子只有八歲。(2)《史記》載孔子刪詩在自衛返魯之后,而《論語》載,此前孔子多次提到《詩三百》。(3)春秋時期“賦詩言志”所賦之詩多出自今本《詩經》,可見當時已經有通行的《詩經》定本,而此風在孔子之前便已流行。孔子雖未曾刪詩,但是他曾經對《詩經》的文字、音樂等進行過整理修訂,并且將《詩經》用于教育,這對《詩經》的完善、傳播和保存做出了巨大貢獻,《詩經》最后的刪選編訂者應該是周朝的樂官。《詩經》編集的目的是什么?《詩經》采編的目的是多重的,既有政治功利目的,又有娛樂目的。具體表現為:(1)勸諫君王、補察時政;(2)參照民間音樂,制禮作樂,明確等級,宣揚王威,滿足耳目之娛;(3)作為貴族子弟的政治倫理教科書等。何謂四家詩?何謂今文三家?所謂的四家詩是指漢代傳習《詩經》的齊、魯、韓、毛四家。其中齊詩為齊人轅固所傳,魯詩為魯人申培所傳,韓詩為韓人燕嬰所傳,毛詩則為魯人毛亨、趙人毛萇所傳。四家詩中齊、魯、韓三家都屬于今文經學,在漢武帝時已經立于學官,合稱為三家詩或今文三家;而毛詩屬于古文經學,到東漢才立于學官。東漢經學大師鄭玄集今古文經學之大成,作《毛詩傳箋》為毛氏的《詩故訓傳》作注釋。此后,三家詩逐漸衰亡,而毛詩獨傳。我們今天看到的《詩經》便基本都是毛詩的本子。何謂六詩、六義、四始、四詩?六詩、六義皆指風、雅、頌、賦、比、興六者,而其具體含義歷代說法不一。四始說:出自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關雎之亂以為風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始”之意義,一說分別為國風、小雅、大雅、頌四者的開始,一說國風、小雅、大雅和頌四者為王道興衰之所由始。四詩說:又稱二南獨立說。所謂的二南指的是《國風》中的《周南》和《召南》。十五國風中有十三個以“風”為名,惟獨二南例外。因此,到了北宋,蘇轍在他的著作《詩集傳》中首次提出了二南獨立說,認為《周南》、《召南》應該從《國風》中獨立出來,另立一類。支持這種說法的學者認為“南”是樂歌之名、詩之一體,相應的,《詩三百》也應分為風、雅、頌、南四類,這也就是所謂的四詩。談談你對風雅頌劃分標準的看法。關于風、雅、頌的劃分標準古來眾說紛紜,大致可歸納如下:(1)按照詩歌的題材和內容,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毛詩序》;(2)按照詩歌的用途;(3)按照詩歌的音樂。今人多認為是風、雅、頌是音樂上的分類。中國有音樂文學的傳統,在《詩經》的時代,詩和音樂是融合為一的,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詩在當時都是歌詞。所以按照詩歌的音樂來劃分風、雅、頌應該是合理的。對于風、雅、頌的具體含義,前人曾經做過這樣的解釋:風者,風土之音,民俗歌謠之詩也。所謂國風,是各諸侯國統治地區的地方土樂、民間歌謠,這里的民俗歌謠之詩是相對于朝廷詩樂而言的,在作者的階級身份上并沒有嚴格的限定。《詩經》共十五國風,160篇作品。雅者,正也,正樂之歌也。朝廷之樂曰雅,也就是說,雅是周代朝廷的正樂。稱周天子都城附近之樂為正樂應是出于當時的尊王思想。稱之為雅樂,正如當時的普通話、標準話稱為雅言。雅又分為大雅、小雅。大小雅應當是因時代不同,音樂亦有所不同,故分。大雅共31篇,多作于西周初期;小雅共74篇,多作于西周末期,較大雅產生為晚,風格上更接近國風。頌,宗廟之樂歌,宗廟之音。也就是說,頌是祭祖祭神時用的歌舞曲。頌包括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漢儒是如何解釋風雅頌的?漢代儒家學者對風雅頌的解釋以《毛詩序》為代表。《毛詩序》解釋“風”曰:“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將“風”作為教化、諷諫的工具,尤其很多的愛情詩都被付與了政治教化的意義,如表現男女情愛的《關雎》竟然被曲解為“后妃之德”,這與詩歌的本義相去甚遠。《毛詩序》解釋“雅”曰:“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興廢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將雅詩的內容籠統說成陳述政治利弊得失,以政之小大區分小雅、大雅,也與雅詩內容不盡吻合。《毛詩序》解釋“頌”曰:“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認為頌詩是歌頌贊美統治者的盛德功績,并將之報告給神明的,這基本上符合頌詩的內容。周民族的五大史詩的主要內容是什么?《詩經》中保存了周民族的五大史詩,即《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其中《生民》講述周民族的第一個男性始祖后稷神異的誕生,以及后稷發明農業、率領族人定居邰地(陜西武功)的歷史。《公劉》寫周人祖先公劉帶領周人自邰遷居豳地(陜西郇邑附近)以及在此開墾荒地、建設家園的歷史。《綿》則寫古公亶父為了避開戎狄的侵擾,率領周人由豳地遷至岐山之南名為“周”的平原沃野。從此這個民族才自稱為周人。《皇矣》歌頌周文王討伐崇、密兩個小國的戰績,《大明》則贊頌武王在牧野大勝,一舉滅商的事跡。試舉例說明周民族史詩的歷史價值。周民族史詩的歷史價值表現為:一、記敘周民族產生、發展的歷史;周民族的五大史詩以周民族的發展歷史為中心,以幾次大遷徙(如公劉遷居豳地、古公亶父遷居周原)和大戰爭(如文王討伐崇密、武王牧野伐商)為重點,記敘了周民族發祥、創業直到最終滅商建周的歷史過程。二、反映當時周人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情況,從這些記載中我們可以得到許多關于當時周人的政治、經濟、軍事、民俗等各方面的情況。比如,從《生民》這首詩中姜嫄神奇受孕以及生子之后三棄三收的神話故事里,我們可以了解到當時的周人對生育現象的認識水平還很低。從后稷發明農業的傳說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當時周人農業生產的情況;從公劉率領人們建造房舍的描寫中可以了解周人的建筑水平。此外,我們還可以從《生民》中了解到周人的祭祀禮儀等。這些都是研究周民族歷史的珍貴史料。試結合作品,分析周民族史詩的藝術特色。周民族史詩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它代表了公元前11世紀我國詩歌創作的最高成就。其成就可概括如下:一、比較濃厚的神話傳說色彩。神話傳說色彩是史詩的重要因素之一,周民族史詩也有著濃厚的神話傳說色彩,這在《生民》一詩中尤為突出,如詩中姜嫄因為踩了上帝的腳印而神奇地懷孕,后稷被母親三棄三收的過程中發生的種種神異等。二、敘事與抒情、描寫相結合的表現手法。《詩經》的主體是抒情詩,而史詩則是以敘述描寫為主的,因而周民族史詩有著敘事與抒情、描寫相結合的特點。例如《公劉》一詩記敘了周民族的酋長公劉率領周人從邰地遷居豳地,初步定居并發展農業的歷史。詩歌是按照歷史事件的時間順序來敘述的,但是詩歌的每章都以一個感嘆句“篤公劉”(意即:忠厚老實的公劉啊)起首,從而把公劉的形象和民族的歷史、族人的愛戴贊美之情結合在一起,使得敘事中有了抒情的成分。又如《生民》一詩的最后詳細描寫了周人在豐收之后祭祀祖先的場面,而這種描寫中則暗含著周人豐收的喜悅、對神靈的虔誠感恩,使得描寫中也滿含著情感。這種敘事、描寫、抒情相結合的寫法使詩歌具有一定的情節性,如《生民》是從姜嫄懷孕開始,寫到后稷定居邰地、創立祭祀典禮,有著相對獨立的完整情節。這種表現手法還塑造出一個個光輝的先王形象,如充滿了神異色彩的后稷、勤勞智慧、深受景仰愛戴的公劉等。三、周民族史詩也很講究布局謀篇的章法結構。這些史詩基本是按照時間順序敘述的,如《生民》中先寫姜嫄懷孕,次寫后稷出生,再寫他發明農業,最后寫他率領族人定居邰地;《公劉》一詩先寫遷移前的準備、次寫啟程出發,再寫公劉察看周原,最后寫周人在豳地停留下來開墾土地、建設家園;都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寫的。但是其結構上也很多獨特之處,經常用相同的詞語領起一章,如《生民》連續六章以贊嘆的語氣詞“誕”發端,《公劉》以“篤公劉”發端,這樣既構成了章節之間的排比,增強了詩歌外在形式上的層次感;又通過同一種感情的不斷反復,使深層內容緊密相連,將全詩融為一個渾然的整體。四、周民族史詩還很講究修辭技巧,多用排比、比喻等手法增強史詩的形象性。如《生民》用一系列的排比描寫后稷種植莊稼,《綿》中用瓜瓞自小變大比喻周民族的由弱變強。五、擅長使用疊音詞來摹聲摹態,如《生民》中“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麥幪幪,瓜瓞唪唪”,連用四個不同的疊音詞來描摹不同農作物豐收的景象,突出不同農作物的不同神態。疊音詞的使用不僅生動傳神,還增加了詩的節奏感,使詩歌瑯瑯上口。何謂農事詩?所謂農事詩是指《詩經》中描述農業生產活動以及與農事直接相關的政治、宗教活動的詩歌,它們是周代農業社會大文化背景下的直接產物。以農為本的社會生活決定了農事詩是《詩經》中最有歷史文化價值的部分之一,這些作品也更直接地反映了周人的經濟情況和周人的物質生活,揭示了中華民族精神氣質和審美趨向產生的物質之源,在文學和社會歷史的研究上都具有及其重要的意義。《詩經》中的農事詩可以分為農業祭祀詩和農業生活詩兩種。所謂的農業祭祀詩是指《詩經》中描寫春夏祈谷、秋冬報賽等農業祭祀活動的詩歌,如《噫嘻》、《楚茨》、《信南山》等。所謂農業生活詩是直接描寫農業生產生活的詩,如《豳風?七月》、《小雅?大田》、《甫田》等。何謂農業祭祀詩?如何理解《詩經》中的農業祭祀詩的價值?試舉例說明。所謂的農業祭祀詩是指《詩經》中描寫春夏祈谷、秋冬報賽等農業祭祀活動的詩歌,如。所謂祈谷,就是春夏播種之時,祭祀神明,祈求豐收;《周頌》中的《噫嘻》就是描寫祈谷祭祀活動的詩歌。所謂報賽,就是在豐收之后,進行祭祀,報答酬謝神靈的恩賜,《小雅》中的《楚茨》、《信南山》就是描寫報賽祭祀活動的詩歌。農業祭祀詩具有重要的價值:(1)它們記錄了周人為祈求豐收進行的宗教活動及其相關的風俗禮制;如《楚茨》詳細描寫了祭祀的場面,使我們對那個特定時代的文化現象有所了解。(2)具體描寫了周人農業生產的規模方式以及農業經濟的繁榮;如《噫嘻》、《載芟》記載的耦耕方式、《豐年》所寫的豐收場面,這都為我們今天研究西周的政治、經濟,尤其是西周的禮制和農業提供了珍貴的史料。(3)祈谷、報賽等農業祭祀活動,表明了統治集團對農業生產的重視和提倡,也增強了周人奪取豐收的信心和勞動熱情,在當時起了促進農業發展的作用。結合作品,談談你對《豳風?七月》作者和創作時間的看法。關于《七月》的創作時間,歷史上主要有兩種觀點:(1)春秋時期:郭沫若認為古代無三正交替現象,且《七月》符合周正時令,而春秋中葉至戰國中葉所實施的歷法即為周正。(2)西周初期:原因有二:一是歷法的問題,《七月》描寫的時令與夏正相符,與周正并不相符,故在實施周正之前;二是《七月》屬于《豳風》,而豳在西周末年已經被獫狁占領,東周時為秦國屬地,故《七月》產生當在春秋之前。關于《七月》的作者,歷史上爭論也很多,主要觀點有:1、周公所作:《詩序》認為是周公所作:“周公遭變,故陳后稷先公風化之所同,致王業之艱難也”。2、剝削階級(農奴和奴隸)所作:建國之后學者用階級分析的方法,認為《七月》是農奴或奴隸在傾訴自己的悲哀痛苦。3、周朝樂官在豳地農奴歌謠的基礎上進行再創作的一首代言體詩。原因如下:一、由原詩可知,作者對農業生產了如指掌,方玉潤說“非恭耕隴畝久于其道者,不能言之親切有味也如是”。二、詩歌采用了第一人稱,詩的內容既有農夫艱苦的勞作和貧苦的生活,又有喜氣洋洋的宴飲場面,說明作者對兩個階級的人的生活和情感都很熟悉。三、藝術成就突出,恐非沒有文化的農奴之作。四、又稱為豳雅豳頌,是可以用于寒暑節氣、祈年、蠟祭的樂歌。且語氣是一種雍容和緩的客觀陳述,沒有強烈的怨恨和反抗。故而不可能是“充滿農奴血淚的悲歌。”結論:根據作品本文和有關古籍提供的材料,我們基本可以斷定:《七月》的胚胎出自于西周時期豳地農奴之手,最后定型則由春秋時期周王朝的樂官完成。《詩經》農業生活詩的社會歷史價值表現在哪些方面?農業生活詩的社會歷史價值主要表現在這樣兩方面:(1)再現當時的階級差異:《詩經》中的農業生活詩真實地再現了當時兩個階級的生活上的懸殊差異。如《七月》中農奴自己“無衣無褐”,卻要“我朱孔陽,為公子裳”、“取彼狐貍,為公子裘”;農奴自己“采荼薪樗”,艱苦度日,卻要為領主生產“黍稷重穆,禾麻菽麥”,甚至“為此春酒,以介眉壽”。這些都使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周朝階級對立的社會本質,更加真切地感受農奴的不幸和悲哀。(2)反映西周農業生產的具體情況。《詩經》中的農業生活詩還多方面地反應了西周時期農業生產的具體情況,為研究西周的農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例如《七月》中描寫周人已經開始按照時令安排農業生產,及時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蠶桑、打獵;還描寫了當時周人種植的各種農作物,這些都是對周人寶貴生產經驗的形象記載,也是我們今天研究西周社會的珍貴資料。試述《詩經》農業生活詩的藝術價值。《詩經》農業生活詩的藝術價值表現為:(1)充滿農業生活氣息的獨特表達方式。如《豳風?七月》,這首詩很像是一首月令歌,它將節令物候和農業生活的描寫結合起來,用一系列物候形象地反映季節更替的抽象概念,表達方式獨特而生動。如“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運用蟋蟀的由遠及近、由室外到室內的遷移來表示氣溫的下降,季節的變化,別有意趣。(2)善于擷取富有深意的生產生活片段,并引發人人們的思考,從而造成一種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含蓄雋永的韻味。如《七月》中的“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以及《大田》所寫的寡婦拾穗等,均是頗有深意的。《詩經》燕饗詩具有怎樣的政治價值和歷史價值?試結合作品進行分析燕饗詩的政治價值:聯絡情誼、鞏固統治。禮在周代不僅是道德倫理的規定、社會生活的儀式,還包括了國家政治上的制度法令在內。燕饗之禮在周代也有著特殊的意義,周代統治者將之作為和睦九族、溝通上下、鞏固統治的手段。因此,直接反映燕饗禮儀活動的燕饗詩,也同樣具有政治功利的目的。燕饗詩的創作是要通過詩歌,告誡人們遵循燕饗禮儀,從而實現聯絡情誼、鞏固統治的政治功利目的。燕饗詩在當時具有重要的政治價值,在今天還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其中記載了許多燕饗之禮的程序和儀式,是我們研究周代禮制的重要史料。如《小雅?瓠葉》中記載的三爵之禮,就是古代燕饗中必經的程序。此外,燕饗詩還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周代貴族的生活狀況,為我們了解當時的社會提供了資料。結合作品分析《詩經》燕饗詩的審美價值。燕饗詩是世界文學史上唯一一組單純反映古代燕饗活動的詩歌,它們不僅具有政治歷史的價值,還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首先,它們真實地展現了燕饗活動的場面,表現出燕饗活動中和諧融洽、歡快熱烈的氣氛,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風格。詩人不僅直接描寫筵席之間觥籌交錯、歌舞升平的場面,還巧妙地借助寓意豐富的自然物象來渲染烘托熱烈的氣氛。如《鹿鳴》開篇即以“呦呦鹿鳴,食野之蘋”起興,既用鹿的鳴而相呼表現主人的誠懇殷切,又為全詩奠定了和諧歡洽的基調。而《常棣》則用花的繁茂來烘托眾多兄弟歡聚一堂的喜悅和睦。其次,燕饗詩還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的的貴族形象,當然這些形象都是燕饗席上的形象。如《賓之初筵》就惟妙惟肖地刻畫出一群腐朽虛偽、丑態百出的貴族醉鬼的形象。在宴會開始時,這些貴族還能謹守禮儀,裝模作樣;等酒酣耳熱,便漸次放肆,等到大醉之時,更是呼號喧鬧,手舞足蹈。《詩經》戰爭詩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內容?試結合作品進行分析。《詩經》戰爭詩所表現的思想情感:(1)周民族作為核心文明、主體民族對周邊部族作戰時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這里所謂的核心文明和主體民族,是指以中原地區的農業文明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華夏民族。中原地區經過堯舜時期和夏商兩代,文明程度已經遠遠高于周邊地區,而華夏民族也在民族融合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主導作用。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周王朝,更自視為上方大國,因而在對外戰爭中都帶有民族自豪感和必勝的自信心。如《小雅?六月》、《大雅?江漢》等都表現了種種自豪感和自信心。(2)同仇敵愾抵御外侮的戰斗精神:周代的戰爭很多是為了抵御外敵的入侵,面對破壞安定和平生活的敵人,周人會進行堅決的抵抗。《詩經》中的《秦風?無衣》就描寫了周人同仇敵愾抵御外敵的精神。下層的人民雖然已經處于“無衣”之境,但是當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時,他們還是同仇敵愾,待命出征。(3)對家鄉的思念、對戰爭的怨恨。周民族是一個熱愛家園的民族,然而戰爭迫使一些人離開家鄉,久戍不歸。因此,戰爭詩中常常流露出對家鄉親人的思念、對戰爭的怨恨。《豳風?東山》、《小雅?采薇》就都表現了這樣的情感。試結合作品分析《詩經》徭役詩的思想內容。《詩經》中反映徭役的詩很多,這些詩的內容紛繁復雜,背景也各不相同,但其中所表現的感情卻有共同性,概括起來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深切的思鄉、念親之情。周民族是一個安土重遷的民族,而徭役破壞了安定的生活,迫使很多人遠離家鄉。這既違背了人倫常情,又破壞了農業生產,于是出現了許多服役者和家里的親人互相思念牽掛的作品。如《鴇羽》寫繁重的徭役使人們背井離鄉,農田荒蕪了,父母也無人贍養。詩人以呼天式的抒情傾訴了對無人贍養的父母的牽掛、對迫使自己遠離家鄉的怨恨;又如《君子于役》中家鄉的妻子對外出服役、不知歸期的丈夫的思念。二是對個人勞苦和命運不公平的感嘆。徭役詩中的服役者大多是下層的庶民甚或農奴,他們經常在詩中描寫自己服役生活的勞苦悲哀。如《小雅?何草不黃》,這是一首征人的哀歌,征夫對自己“獨為匪民”的怨憤。詩經中的徭役詩數量很多,詩中表達的這些哀傷沉痛的情感一方面使得徭役詩在整體上具有比較強的批判色彩;另一方面這些世俗生活的悲劇情感也使得詩歌具有極強的感人力量。何謂政治美刺詩?政治美刺詩是《詩經》中的一個重要類別,政治美刺詩又包括兩類,一類世政治頌美詩,,是對貴族階級及其代表人物的贊美。這些詩大多產生于政治清明、國家強盛之時,時間約當西周初、中期以及宣王中興時期。一類是諷喻怨刺詩,大多產生于王道衰廢、國家敗亡之時,尤其是西周中后期至東周初期。《詩經》政治頌美詩創作的基本模式是什么?結合作品進行說明。《詩經》的政治頌美詩以贊美貴族階級及其代表人物為主要內容。它們的創作又一個基本的模式。在周人的文化觀念里,道德修養是統治者治國的基礎,是卿士大夫從政的基本條件。因此,頌揚貴族的道德人格之美,是《詩經》政治頌美詩必然具有的內容。而內在的德性又是通過外在的儀容才得以表現的,所以詩經政治頌美詩的另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描寫君子的儀容之美。這樣就形成了政治頌美創作的基本模式,那就是既歌頌君子的內在美德,又贊美君子的外在儀容,即頌揚周代貴族內德外儀的統一。如《大雅?假樂》、《烝民》等。《詩經》中的諷喻規諫詩和怨刺批判詩在思想情感上有哪些異同?試結合作品進行分析。《詩經》中的諷喻怨刺詩從內容上又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對統治者進行諷喻和規諫的諷喻規諫詩;二是對黑暗的社會現實進行怨刺和批判的怨刺批判詩,作者多為貴族中地位較低或有不幸遭遇者,《十月之交》是這類作品的代表。諷喻規諫詩的作者多為貴族中地位較高者,宗法血緣關系使得他們的命運和周王朝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他們對國家興亡所懷有的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因此其作品的主要內容是對統治者的諄諄勸告儆誡,感情基調表現為對周王朝行將傾圮的命運的憂心如焚,即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如代表作品《板》、《蕩》、《桑柔》等。怨刺批判詩的作者大多比諷喻規諫詩作者地位低,是等級制度中的受壓迫者或失意者。他們的血緣層次和等級身份雖然使他們也關注國家命運,但是由于他們或者處于受壓迫的地位,或者有著個人的不幸,因此其主要內容是對社會的黑暗現實直言不諱的大膽批判,其感情基調表現為抒憤述傷,即感慨個人際遇的憂生之情,如《十月之交》等。這兩類詩表現情感雖有不同,精神實質卻是共同的,他們共同構成了《詩經》的諷喻精神。這種精神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憂患意識,即強烈的政治參與意識;二是憂生之情,即對個人不幸遭際的感慨怨憤。創作《詩經》諷喻怨刺詩的諷喻詩人具有什么樣的精神品格?這對后世的詩人產生了怎樣的影響?諷喻怨刺詩的作者被稱為諷喻詩人,他們是周代貴族中的優秀分子,他們的精神品格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是憂國憂民的情懷,這是他們與周王朝休戚相關的命運決定的。諷喻詩人大多與周王朝有著或遠或近的宗法血緣關系,這使得他們與周王朝一榮俱榮,一辱俱辱。憂國憂民的情懷因此成為諷喻詩人的重要品格。二是守禮修德的自覺意識,表現為對“禮”的篤信并恪守“德”的規范。他們把禮作為生活的準則,以此自律并以之律他。諷喻詩人的精神品格是他們創作諷喻怨刺詩的內在心理動力。諷喻詩人的這種精神品格在中國封建社會具有一定的典范意義,對后世詩人及其作品產生了極為重大的影響,如屈原的至死不悔的愛國之情,他憂憤深廣的政治抒情詩《離騷》;唐代“詩圣”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和他的“三吏”、“三別”等“詩史”作品;白居易倡導的新樂府運動等,都是對《詩經》諷喻精神和諷喻詩人的精神品格的繼承發揚。《詩經》中的婚戀詩包括哪幾類內容?試舉例說明。詩經婚姻愛情詩的內容非常廣泛,可以說周代戀愛婚姻中的各個方面在詩經婚姻愛情詩中都有很好的描寫。我們可以大致將其歸納為三個方面:(一)反映男女之間互相悅慕、愛戀、思念的愛情詩。周代是一個禮教初設而古風猶存的時代,由于較少婚戀的禁忌,故而《詩經》中的愛情詩顯得特別的自由活潑,既有“太初始判”的放縱恣肆,又有“天地元聲”的樸麗天真。它們真實傳達了少男少女的心聲,生動再現了周代男女之間相戀相愛的世俗生活,其內容豐富而多彩。其中包括:(1)男女之間互相的悅慕。如《鄭風?出其東門》寫一個男子對“縞衣綦巾”的意中人的情有獨鐘;《鄭風?叔于田》中的那位女子則將自己愛慕的“叔”夸得勇武英俊、德才兼備、舉世無雙。(2)男女的歡會。如《鄭風?溱洧》寫上巳節時青年男女在春水渙渙、游人如織的溱水、洧水岸邊,相伴游春,嬉戲談笑;而《邶風?靜女》則寫在城隅約會時,女子對戀人的逗弄,男子對女子的深情。(3)男女之間真切深摯的相思。如《王風?采葛》用“一日不見,如隔三秋”表達離別之時度日如年的相思之苦;《鄭風?子衿》寫;有的寫求而不得的惆悵,如《秦風?蒹葭》等,(4)有的寫對婚姻愛情自由的追求,如《鄘風.柏舟》、《鄭風?將仲子》等。戀愛之后,便是結婚。《詩經》婚戀詩的第二方面內容是描寫男女結合的婚嫁詩。這些婚假詩有的描寫了結婚的儀式和場景,表達對新婚的祝賀和禮贊,如《召南?桃天》,用鮮艷的桃花來烘托婚禮的熱烈氣氛,暗示新娘的美麗,又用桃自果實肥大、枝葉繁茂來比喻新娘給夫家帶來的人丁興旺、家業興隆;有的表達了婚嫁中的歡樂、幸福、離別等各種情感,如《唐風?綢繆》“今夕何夕,見此良人”、《邶風?燕燕》等。《詩經》婚姻愛情詩的第三方面內容是對不幸婚姻的悲嘆,如《日月》中女主人公對自己婚姻不幸的哀嘆,《氓》中的棄婦對自己悲慘命運的訴說。《詩經》中的婚姻詩和愛情詩有什么社會文化價值?試結合作品進行分析。《詩經》婚姻愛情詩的思想價值表現為它所表達的情感都是高尚、純潔的,如《關雎》中對愛情的積極健康的追求,《出其東門》中對愛情的忠貞,《子衿》中對愛人的真誠思念等。這標志著原始的性愛已經升華為情愛,它豐富了人類的情感世界。這些詩篇所表現的對情愛的熱烈健康的追求、對情愛的高尚理解、對壓抑愛情的文化氛圍的反抗,都體現了周代人對愛情的嚴肅認識。結合作品分析《詩經》婚戀詩的藝術成就。婚姻愛情詩是《詩經》藝術價值最高的部分之一,其藝術成就首先表現為現實主義的寫實手法。它真實地傳達了男女之間深摯的感情,再現了周代社會婚姻愛情生活的情況。其次,是特點鮮明的形象塑造。婚姻愛情詩雖然都是抒情詩,但是卻通過直接的情感傾訴,塑造了許多鮮活生動的少男少女形象。少女的天真爛漫、窈窕嫵媚、莊重矜持,少男的孔武有力、倜儻瀟灑甚至嬉皮笑臉,都栩栩如生。如《靜女》中“搔首踟躇”的少男。再次,深含意蘊的景物描寫。《詩經》婚姻愛情詩的景物描寫也頗具特色,其中多有興寄,如《蒹葭》用凄清的秋景襯托求而不得的惆悵感傷,《桃夭》用絢爛的桃花暗示婚禮的熱烈氣氛和新嫁娘如花的美麗。這些具有象征意味的情景交融的抒情詩,含有婉轉不盡的情蘊,對后世影響極大。第四,生動活潑的語言。婚姻愛情詩多是民歌,其語言風格也非常生動活潑,明白如話,有很多詩篇即使今天讀起來也毫不費力。如《鄭風?溱洧》寫男女間的調笑,《搴裳》寫女子對男子的戲^,都充滿了生動活潑的民歌風味。一日不見如三月兮,情韻悠深。為什么說《詩經》是具有濃重的鄉土之情的藝術?試結合作品進行說明。周民族是一個專事農業生產的民族。農業的發展一方面使人們有了更穩定的食物來源,促進了文明的進步;另一方面形成了定居的農耕文化。這些使得周人很早就形成了一種安土重遷、勤勞守成的品格。而《詩經》的作品也因此充滿了根植于農業生產的鄉土之情,這表現在:(1)史詩中對后稷、公劉等創造和平安定的農業生產環境的英雄祖先的贊美;(2)農事詩中對農業生產的重視、對農神的崇拜;(3)戰爭徭役詩中對破壞農業生產的戰爭徭役的怨恨、對故土家園的眷戀思念。結合作品分析《詩經》作品是怎樣表現宗族倫理之情的。周代是一個具有濃厚的宗族意識的時代,宗族觀念既是周人最重要的倫理觀念,又是周人最重要的政治觀念,它成為貫穿周代抒情詩的一個中心主題。因此《詩經》是中國詩歌史上最具有倫理情味的詩歌。這表現在(1)祭祖詩中對后稷、文王、武王等開創基業、光大周族的英雄祖先的尊奉;(2)燕饗詩中表現的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之間的血肉親情;(3)政治美刺詩中對造福宗族國家的君子的贊美、對禍害宗族國家的昏君佞臣的批判;(4)戰爭徭役詩中保家衛國的戰斗精神以及對父母兄弟妻子的牽念關心等。如何理解《詩經》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在周人的文化中,沒有像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那樣的宗教,這樣的文化可以稱得上是人文文化,而產生于這個時代的《詩經》也因此表現出鮮明的以人為本的民族文化特色。《詩經》作品中,極少帶有宗教巫術觀念的詩作。在這里,人是自己生活的主宰,是詩歌的全部內容,是情感投射的全部指向。農事、燕饗、戰爭、徭役、戀愛、婚姻等人類的世俗生活都成為詩歌的主要內容。《詩經》因此帶有濃厚的人情味和親切的生活感,并奠定了以人為本而不是以神為本的中國詩歌創作的民族心理傳統。談談你對《詩經》的現實主義創作態度的理解。《詩經》現實主義的創作態度有兩方面的含義:(1)《詩經》是直面現實的藝術。農業社會的生產實踐,培養了周人的務實精神,面對艱苦的農業生活,周人沒有虛妄的幻想,而是立足于現實,對生活進行認真的記述和描繪。周人把詩歌創作看作對自己現實生活的真實再現。現實主義的眼光使詩人對現實生活具有敏銳的觀察能力,能夠把握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素材,對各種現象進行深刻的描寫和揭示。大到國家的宗廟祭祀、軍事戰爭、朝會燕饗,小到平民百姓的蠶桑農耕、屯戍行役、婚喪嫁娶、娛樂游觀,都成為《詩經》描寫表現的對象。正是這種現實主義的態度,使得《詩經》成為一部反映周代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式的著作,也使《詩經》具有寫實和樸素的特征,具有生活的親切感。(2)《詩經》直面現實的情感抒發。《詩經》的主體是抒情詩,周人是用個體的抒情詩來表現自己現實生活的各個方面的。他們以自己敏感的詩心,把抒情的筆觸伸展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以全民族的抒情詩的方式來描述多彩的生活,揭示生活的本質,表現周民族的生活旨趣、價值觀念及其文化品格。他們不但創作了中國詩歌史上最早的一批直面現實的抒情詩,還奠定了中國后世抒情詩直面現實的創作傳統。和原始歌謠相比,《詩經》作品的創作有哪些新的發展?(如何理解《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創作論意義?)《詩經》是中國上古詩歌的總結和升華,和上古詩歌相比,《詩經》的創作具有不同的時代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1、《詩經》的創作標志著功利主義的詩的自覺。原始詩歌有著鮮明的實用功能,但是這種實用功能是自發自在的體現在詩的創作中的,其創作者并沒有形成自覺的意識。而周人開始明確認識到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的抒發懷抱的意義,而這正是詩的本質。從此,詩歌不再僅僅是一種即興或者自然生發的藝術,而成為自覺的、有目的的創作。特別是創作二雅的貴族詩人,更是把詩作為表達政治思想和宗法倫理情感的工具,用詩來美刺時政,勸善懲惡。正是這種帶有明確寫作目的的創作,造成《詩經》與原始詩歌的根本不同,標志著中國詩歌創作自覺的開始,并產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批在明確的政治功利目指導下創作的優秀作品。2、個體的詩人開始出現。原始詩歌是集體的歌唱,到了《詩經》的年代,雖然眾多的民歌依然保留著這種性質,但是詩歌同時已經開始由表達群體意識的集體歌唱向抒發個人情感的個體創作發展過渡。一些篇章已經標明了作者,有的雖未標明作者,但是可以根據詩歌內容推斷為個體的創作。詩歌中開始出現個性的存在,如二雅的政治美刺詩中那些憂時傷國、耿耿忠心的卿士,都有著自己的獨立見解和政治立場。詩中個體的存在,顯示了詩人對個體自我的認識,這也是人性的一種初步覺醒,是以功利主義為目的的文學自覺的前提。二雅中的那些諷喻詩人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批貴族階層的優秀詩人,并以其憂國憂民的強烈憂患意識,對屈原以降的歷代文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3、對藝術美的追求。原始人在進行詩歌創作時,并沒有自覺追求美,只是在直覺中遵循著美的規律。而《詩經》的創作則體現出人類審美意識覺醒,并在藝術創作中自覺進行美的追求。隨著功利主義的詩歌創作的自覺意識的產生、具有較高文化修養的個體詩人的出現以及早起美學理論的產生,周人開始借助美的規律來更好的實現其詩歌創作的功利目的,在詩的創作中追求美。如用比興的手法來更有效的表情達意,用雙聲疊韻和重言詞來更好的摹聲摹形等。《詩經》的藝術表現水平因而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時代高度。功利主義的詩歌創作的自覺、個體詩人的出現、藝術美的主動追求劃開了《詩經》創作和原始詩歌創作的界限,標志著中國詩歌藝術已經脫離了原始自發的階段,開始飛躍發展。簡敘《詩經》抒情詩創作取得的成就。《詩經》的主體是抒情詩,它的產生標志著中國抒情詩藝術的逐漸發展成熟,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詩經》雖然大多數是抒情詩,但是仍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2)中國古典詩歌藝術境界的創始。《詩經》中不僅運用了許多帶有文化原型意義意象構成起興詩句,還使這些意象和人物情感相融合,來創造藝術意境。(3)高超的藝術技巧,包括賦比興的手法、多樣的修辭手法和多種抒情方式的運用。《詩經》作品是如何在抒情詩中塑造人物形象的?《詩經》雖然大多數是抒情詩,但是仍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有憂國憂民的賢臣,也有饑寒勞苦的庶民;有行役游子,也有閨中思婦。這些人物向我們展示了周人的精神風貌。《詩經》其人物塑造有以下幾種方式:(1)通過事件的簡要敘述或人物活動的典型場景的描述來塑造人物;如《氓》通過作者與“氓”從相識、成婚到反目的簡單敘述,塑造了一個求婚時忠厚老實、新婚時信誓旦旦,后來卻無情無義的負心男子形象。《賓之初筵》則通過宴會場面的描繪,塑造道貌岸然的貴族形象;(2)通過簡單的外貌描寫和心理描寫來塑造人物。如《碩人》中通過對容貌的細致描畫,塑造了一個美麗超群的新娘形象;而《伯兮》則通過對女主人公思念丈夫的心理描寫,塑造了一個癡情女子的形象。(3)通過樸實無華的抒情議論塑造人物。如《載馳》中通過許穆夫人對只知拘守古禮的許國大夫的批評譴責,塑造了一個既有政治遠見,又有愛國熱情的杰出女性形象。《詩經》抒情詩是如何創造情景交融的意境的?《詩經》中不僅運用了許多帶有文化原型意義意象構成起興詩句,還使這些意象和人物情感相融合,來創造藝術意境。如《秦閩?蒹葭》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用蕭瑟的秋日景色襯托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悵惘心情,造成一種哀婉凄清的意境。何謂賦比興?試舉例說明。賦、比、興是《詩經》中最常用的藝術表現手法。朱熹解釋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也就是說賦即是陳述鋪敘的意思,雅詩、頌詩中多用這種手法,國風中則較少,《七月》是較為突出的一首。比即是比喻,如《相鼠》、《碩鼠》用老鼠來比喻可鄙的統治者。興即是借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的開頭,如《桃夭》用艷麗的桃花起興,襯托新嫁娘美麗的容顏和婚禮的熱鬧氣氛。比興手法的運用,豐富了我國詩歌的表現手法,對后代文學有著重大的影響。怎樣理解《詩經》創作與周代文化之間的關系?試結合作品進行分析。《詩經》創作和周文化之間的關系體現在兩個方面:(1)《詩經》的物象擇取受周文化精神的影響,如人物服飾打扮的描寫中經常出現的“狐裘”以及各種各樣的玉指制飾物,在周代文化里是人物身份地位和道德品質的象征。(2)《詩經》作品的內在結構受周人的思維方式和審美心理的影響,如以外在儀容的描寫來人物形象塑造、以思想懷歸之情來反映戰爭徭役。這來兩者對后世的文學作品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玉”和“裘”為例,分析周代文化精神與《詩經》物象選擇之間的關系。《詩經》詩歌基本都是周代的創作,他必然受到周代文化的影響。《詩經》的物象擇取也受到了周文化精神的影響。詩人在創作詩歌時必然要對寫入詩中的物象進行選擇,而這種選擇必然會受特定時代文化的影響。如《詩經》在描寫人物服飾時,多次提到“狐裘”,這是因為狐裘在周文化中有特殊意義,它是上層貴族之服,而且是他們外出或上朝時的衣服。因此詩人寫到狐裘是一種有意識的選擇,是把它作為人物身份地位的象征來寫的。《詩經》在寫人物服飾時,還經常寫到各種玉飾,這是人物形象描寫的最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因為玉在周代文化中既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同時又是道德品格的象征。在詩中一提到玉,就會讓讀者從中體會到它所象征的等級意義和道德意義。結合作品分析周人的思維方式和審美心理對《詩經》作品內在結構的影響。《詩經》作品的內在結構受周人的思維方式和審美心理的影響。如《詩經》在對人物進行贊美或諷刺時,總是從儀容服飾著手來表現人物的內在德性。這是因為在周人看來人最重要的便是內在的德性,而儀容之美則是德性之美的外在顯現。再如戰爭徭役詩的結構模式是借戰爭行役的題材來抒發思鄉懷歸之情,這顯然是受了農業生活中產生的安土重遷的思維方式的影響。結合作品分析《詩經》的語言藝術特征。《詩經》作品的語言藝術特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1、名詞和動詞的豐富多彩和具象化。《詩經》中的詞語豐富多彩,使用的單字近三千個,構成了眾多的詞匯,表述了極為豐富的生活知識。《詩經》名詞、動詞的最大特征是它的具象化。周代是一個單音詞為主的時代,在表達同類事物的不同個體時,還沒有形成以抽象類概念為主構造復合詞的普遍能力,因此常用不同的單音詞來表示不同的個體。例如《詩經》中很少使用抽象的一般性名詞“馬”,卻運用了三十多個具有描述作用的特殊名詞。如“鴇”指毛色黑白相間的馬,“黃”指毛色黃白相間的馬;“駱”指白毛黑鬣的馬等。這些具象化名詞的產生一方面說明周人對馬的熟悉程度,一方面也說明他們駕馭和使用語言的非凡能力。《詩經》中的動詞也具有具象化的特征,如其中描寫手的動作的動詞就有五十多個,這說明了人們對人類動作的細心觀察以及創造語言的高超能力。2、擅長運用重言或雙聲疊韻詞來摹聲摹形。《詩經》中這一類形容詞數量非常大,重言如夭夭、灼灼、遲遲、習習、霏霏、依依、皎皎等,雙聲如參差、踟躇、黽勉等,疊韻如輾轉、窈窕、逍遙、沃若等。其中重言詞又是最多的,這正是因為《詩經》時代單音詞占多數,人們還不能大量創作復合詞,便只能依靠這種形式來增強抒情描寫的效果,并使詩歌的節奏整齊。3、二節拍的節奏韻律和語言的音樂美。《詩經》的主體是二節拍的四言詩,帶有很強的節奏韻律規范。《詩經》最常用的押韻方式就是在偶數句中隔句押韻,《詩經》的押韻形式為后世詩歌的韻律形式奠定了基礎。雙聲、疊韻、重言詞的使用和規范的押韻,使《詩經》的語言具有很強的音樂性和節奏感。4、重章復沓的章法。《詩經》章法形式的重要特征就是重章復唱,也就是一首詩由若干章構成,章與章之間字句基本相同,只對應的變換少數字詞,反復詠唱。重章復唱的形式,又稱為疊詠體,是民歌中常用的樣式,這一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性指向障礙的臨床護理
- 吉林大附屬中學2025屆七年級數學第二學期期末教學質量檢測試題含解析
- 本科教改新途徑
- 財務管理課程細節試題及答案
- 人工智能產業園項目的運營模式與管理結構設計
- 合作加工企業協議書
- 六年級pep英語下冊試卷及答案
- 六年分班考試試卷及答案
- 合作供應鋼材協議書
- 廠房移交使用協議書
- Cpk 計算標準模板
- 遙感地質蝕變異常信息提取實驗
- 中學生學習計劃5總結PPT模板下載
- 房地產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鑒證報告附模板
- 揚塵污染專項防治方案
- GB 5009.34-2022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二氧化硫的測定
- GB/T 12622-2008管法蘭用墊片壓縮率和回彈率試驗方法
- 語文五年級 【知識精講】7.閱讀(2)文言文閱讀
- 社會心理學8-人際關系課件
- QC-R 596-2017高速鐵路板式無砟軌道自密實混凝土高清-無水印
- 2023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歷史重點知識點歸納總結(復習必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