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吉林省長春市四校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第一次聯考歷史試題本試卷滿分100分,共4頁。考試時間為75分鐘。考試結束后,只交答題卡。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20題,共60分)1.龍山文化遺址中的陶寺墓地,其墓區劃分較為分明:大型墓和中型墓集中分布在墓地中部,其中5座隨葬鼉鼓、石磬、彩繪花盤等禮器的大墓呈4排集中在一片;而墓地北部,則密集分布著大量簡陋的小墓。這一現象反映出當時()A.早期國家已經產生 B.手工技術先進C.禮樂制度較為完善 D.階級分化明顯【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在陶寺墓地中,墓葬規模存在著明顯的劃分,這反映當時社會貧富分化和不平等已經出現,即社會階級分化明顯,D項正確;夏朝的出現標志著我國古代早期國家的產生,排除A項;B項是對材料的片面解讀,排除B項;禮樂制度是西周時期建立的,排除C項。故選D項。2.距今約7000至5000年前,長江下游、黃河流域、北方遼河流域分別出現不同文化群。盡管各區域間發展不平衡,但在農業經濟基礎上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共同體。這反映了中華文明起源()A.早于世界其他地區 B.呈現多元一體特點C.集中在黃河中下游 D.開始于舊石器時代【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距今約7000至5000年前(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不同流域的文明既有其特性,又有共同特征,體現了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一體,B項正確;材料并未對比世界其他地區,無法得出早于世界其他地區,排除A項;中華文明起源分布于多個流域,排除C項;距今約7000至5000年前屬于新時期時代,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3.商朝是依靠一系列武力征服而建立起來的。在長期的征戰過程中,由于戰爭和新建國家管理職能的需要,商朝的統治者創立了()A.禪讓制 B.內外服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商朝(中國)。結合所學可知,商朝為了戰爭和新建國家管理職能的需要而創建了內外服制度,適應了當時政治需要,B項正確;禪讓制已被王位世襲制取代,排除A項;西周時期實行宗法制,排除C項;西周為鞏固自身的統治實行分封制,排除D項。故選B項。4.在先秦時期的天下觀念中,四夷被視為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原地區的“諸夏”與“夷狄”之間的差別主要在文化層面上,四夷只要學到了“中國”文化,就可以變成“華夏”人。這一觀念A.表明中原正統思想徹底崩解 B.客觀上促進了多民族國家的形成C.“諸夏”與“夷狄”已無任何區別 D.形成對周邊地區的有效管轄【答案】B【解析】天下觀念中包括四夷,四夷也可以通過學習中國文化成為華夏族的一部分,這一觀念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四夷接受中原文化,是一種文化認同,這些都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形成,B項正確;A項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當時依然存在夷夏之別,排除C項;不能說通過這一觀念就能形成對周邊地區的有效管轄,排除D項。故選B項。5.漢代以來,某地出土了數以千計的青銅重器,青銅銘文多涉及諸侯戰爭、土地交換等內容。學者推斷此地應是A.夏人的活動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C.秦朝的阿房宮遺址 D.漢初同姓王的封國【答案】B【解析】從青銅銘文內容“諸侯戰爭、土地交換”判斷出該地應該是東周時期的重要城市。6.某史書記載戰國時期“立木為信”的故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材料中的“國都”應該位于圖中()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立木為信”可以看出是商鞅變法,變法時期,秦國的都城在雍城,今天的陜西省,A項正確;②絳在今天的山西,排除B項;③臨淄在今天的山東,排除C項;④郢在今天的湖北,排除D項。故選A項。7.孔子曰:“君子之德風,小人之籬草,草上之風必偃”,他認為只有統治集團的賢明,才能夠實施“愛民,惠民”“使民于義”,若實行暴政,必然會導致天下大風,最終喪失政權。這體觀了孔子()A.“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 B.“尊卑有序”的倫理觀念C.“為政以德”的治國理念 D.“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只有統治集團的賢明,才能夠實施‘愛民,惠民使民于義’,若實行暴政,必然會導致天下大風,最終喪失政權”可知孔子主張為政以德,C項正確;有教無類思想指的是教育公平,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材料主張以德治國,與尊卑關系無關,排除B項;無為而治是道家思想,排除D項。故選C項。8.孟子認為:“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這反映了孟子()A.重視民生問題 B.強調人倫秩序 C.推崇重農抑商 D.提倡民貴君輕【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可知,孟子認為,五畝大的住宅場地,種上桑樹,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絲織品了。雞、豬、狗的畜養,不要耽誤它們的繁殖時機,七十歲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畝大的田地,不要耽誤它的耕作時節,數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饑餓了。這段話是對農業生產的描述,體現了孟子重視民生問題,A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農業生產,沒有體現人倫秩序,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提及限制商業發展的信息,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體現“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而是體現了孟子重視民生的問題,排除D項。故選A項。9.“自今已來,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這反映出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皇權至上 B.皇位世襲 C.皇帝獨尊 D.中央集權【答案】B【解析】根據“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可得出其目的是要皇權傳于后世子孫,直至萬世,因此可得出這是皇位世襲,B正確;ACD項不符合題意。10.司馬遷寫《史記》,有關戰國時期東方六國的史實多有錯誤,而秦國的歷史就相對精確詳實,這是由于有關東方六國的史料缺失所致,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可能是()A.東方六國文化相對落后 B.秦朝統一焚燒詩書C.百家爭鳴導致學術分歧 D.秦末戰爭破壞嚴重【答案】B【解析】結合秦朝焚燒詩書,秦始皇下令將非秦國歷史的史書在30天內全部交給官府焚毀,導致東方大國史料缺失,B項正確;東方六國文化相對先進,孔子、老子、荀子、孟子等都是東方代表人物,排除A項;根據材料“戰國時期東方六國的史實多有錯誤”,不是“學術分歧”,排除C項;秦末戰爭破壞的是社會經濟,東方六國的史書在秦始皇時期就已經被焚毀,排除D項。故選B項。11.如表所示是秦末三股反秦勢力的主要領袖的基本情況。這主要反映出()起義領袖基本情況陳勝、吳廣農民出身,大澤鄉起義時皆為屯長劉邦農民出身,芒碭山斬蛇起義時為泗水亭亭長項羽楚國貴族出身,他的祖父在秦滅楚之戰中被秦將所殺A.暴政導致秦朝短促而亡 B.秦末統治失去人心C.秦末農民起義發展迅速 D.秦朝基層管理松散【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在秦末三股反秦勢力中,既有農民出身的基層小吏領導的農民起義,也有楚國貴族后裔領導的帶有復仇情結的反秦活動,這說明秦朝末年的上層貴族、下層百姓都對秦朝的統治不滿,即說明秦末統治失去了人心,B項正確;材料反映秦末統治失去人心,AC項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C項;秦朝在縣以下設鄉、里和亭,分別負責管理民眾和治安,強化了基層管理,排除D項。故選B項。12.漢文帝時賈誼上《治安策》,指出:現在就像一個人得了腫脹病,“一脛之大幾如要(腰)”,建議“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于是,文帝封齊王六個兒子為王,將齊國分為六個小王國。又立淮南王的三個兒子為王,將淮南分為三個小王國。據此可知,賈誼的建議和文帝的舉措()A.直接引發西漢的“七國之亂” B.佐證了漢初地方制度的弊端C.表明西漢正式推行“推恩令” D.吸取了秦朝實行暴政的教訓【答案】B【解析】結合題干可知,賈誼的建議和漢文帝的舉措實質上是將王國進一步肢解,這樣做主要出于漢初郡國并行制下,封國對中央的威脅,B項正確;跟“七國之亂”相關的是漢景帝,并非文帝,A項不符史實,排除A項;“推恩令”正式推行是在漢武帝時期,排除C項;材料不能體現文帝的舉措是汲取秦朝暴政的教訓,材料體現的是漢初郡國并行制下,中央政府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封國實力的做法,排除D項。故選B項。13.有人指出,從漢武帝時期開始,中華大地從東北到西南,從草原到嶺南,凡是中央王朝統治所及之地,無不漸染儒風,最終都成為儒學的教化之地。這得益于A.設立中朝、加強皇權 B.罷黜百家、獨尊儒術C.實行察舉、選拔官吏 D.分設刺史、巡視監察【答案】B【解析】漢武帝后中華大地最終都成為儒學的教化之地,結合所學內容可知這與當時儒學成為正統思想密切相關,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故選B項;設立中朝的目的是削弱相權,加強君權,與題意無關,排除A項;察舉制是選官制度,與題意無關,排除C項;刺史制度屬于監察制度,也和題意無關,排除D項。故選B。14.曹操描述當時的狀況:“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導致這種狀況發生的原因是A.東漢末年軍閥混戰 B.三國時期的政權鼎立C.西晉中期的八王之亂 D.西晉末年的五胡亂華【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曹操生活于東漢末年,當時顯著的特征是軍閥割據混戰,給民眾帶來巨大的傷害,因此A符合題意;BCD與曹操的生活年代不符,排除。故選A。15.西漢司馬遷《史記》中說,道家“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儒家“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東漢班固在《漢書》中批評其“崇黃老而薄五經”、“輕仁義而羞貧窮”、“賤守節而貴俗功”。據此可以得出()A.社會主流思潮影響史學評價 B.《史記》否定儒家的核心觀念C.國家治理需要綜合各家思想 D.《漢書》反對道家的功利思想【答案】A【解析】依據材料可知,司馬遷認為道家學說隨著時勢的發展而發展,順應事物的變化,樹立良好風俗,應用于人事,無不適宜,意旨簡約扼要而容易掌握,用力少而功效多。而儒家學說廣博但殊少抓住要領,花費了氣力卻很少功效,因此該學派的主張難以完全遵從。司馬遷的這一思想遭到東漢班固的批評,認為司馬遷推崇黃老思想,輕視儒家《五經》,輕仁義而以貧窮為恥,輕視那些節烈之人,推崇世俗建功之士。結合所學可知,司馬遷所處的時代,黃老道家思想與儒家思想共存,經過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受其影響,因此出現了東漢班固對司馬遷思想的批評。因此材料說明社會主流思潮影響史學評價,A項正確;司馬遷推崇道家思想,批評儒家思想,并不能說明他和《史記》否定儒家的核心觀念,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出國家治理需要綜合各家思想,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東漢班固對司馬遷思想的批評,并不能說明班固和《漢書》反對道家的功利思想,排除D項。故選A項。16.下圖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迭示意圖,序號與政權對應正確的是()A.①——西晉 B.②——前秦 C.③——唐 D.④——后漢【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三國之后是西晉,十六國之后是北魏,東晉后是宋齊梁陳,西魏之后是北周,①是西晉,A項正確;②不是前秦而是北魏,排除B項;③不是唐而是梁,排除C項;④不是后漢而是北周,排除D項。故選A項。17.南京,古名金陵、秣陵、建業、建鄴、建康等,因為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有六個王朝曾經在這里建都,所以南京歷來有“六朝古都”之稱。這六個王朝是A.吳、東魏、周、齊、梁、陳 B.東吳、西晉、宋、齊、梁、陳C.吳、東晉、宋、齊、梁、陳 D.吳、宋、齊、梁、陳、明【答案】C【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定都南京的朝代有吳、東晉、宋、齊、梁、陳,故C正確;東魏定都鄴城,西晉定都洛陽,明朝不是魏晉時期,故ABD錯誤。18.據《晉紀》稱:“晉中興之功,(王)導實居其首。”,王導“匡時輔政,業同伊尹、道隆姬旦”。司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賀時,甚至請王導與他并排上坐。這加劇了東晉時期()A.士族專權 B.流民南遷 C.民族交融 D.南北對峙【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魏晉時期的典型特征是門閥政治,材料“司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賀時,甚至請王導與他并排上坐”體現的是士族專權,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東晉士族勢力的強大和專權,與流民南遷、民族交融、南北對峙的說法無關,排除BCD項。故選A項。19.隋朝各項建設較多,規模宏大。下列各項屬于隋朝建設的是()①廣設賑災倉庫②修建都江堰③開通大運河④修建趙州橋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內容可知,隋朝建立之初廣設賑災倉庫,開通了大運河,修建了趙州橋,①③④符合題意,D項正確;趙州橋是隋朝時期修建的,A項概括不全,排除;都江堰是戰國時期修建的,②不符合題意,排除包含②的BC項。故選D項。20.“盛世”一般是指國家由亂而治,在一段時期內保持政權穩定和社會繁榮的局面。統治者向往盛世之治,以反映卓越功績;百姓亦企盼盛世,以求安定太平。公元7世紀,中國出現的“盛世”“治世”是()A.從文景之治到昭宣中興 B.光武中興C.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 D.康乾盛世【答案】C【解析】公元7世紀唐朝時期,根據所學可知,唐朝出現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兩個盛世局面,C項正確;西漢初期出現文景之治,東漢出現光武中興,清朝出現康乾盛世,時間不符合“公元7世紀”,排除ABD項。故選C項。二、非選擇題21.央與地方的關系是封建時代重要問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秦的統一,標志著中國進入了“大一統”政治時代。從此以后,由高度集權的中央政府對各地施行有效的政治管理,揭開了此后封建王朝的帷幕。——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歷史》材料二漢武帝元朔二年,梁王、城陽王提出:愿分部分國土與其弟。武帝立即批準,并下詔“諸侯王分與之弟邑者”,朝廷均予批準,規定諸侯王除由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他諸子都可在王國范圍內分到封地,作為侯國。這一詔令的實行,“不行黜陟,而藩國自析”,結果“則王子無不封侯而諸侯益弱矣”。——摘編自林劍鳴《秦漢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秦朝“大一統”在政治上的表現。(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漢武帝實行推恩令的特點及結果。【答案】(1)表現:確立皇帝制度,強調皇位世襲、皇權至上、皇帝獨尊;中央官制上實行三公九卿制度,地方管理上推行郡縣制。(2)特點:通過下詔的方式;分裂諸侯國,使之越分越小。結果:諸侯國的數量增多,諸侯國勢力被越分越小,中央集權加強。【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秦朝時期。由材料“由高度集權的中央政府對各地施行有效的政治管理,揭開了此后封建王朝的帷幕”及所學可知,秦朝“大一統”在政治上的表現為:確立皇帝制度,強調皇位世襲、皇權至上、皇帝獨尊;中央官制上實行三公九卿制度,地方管理上推行郡縣制。【小問2詳解】本題是特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漢武帝時期。第一問特點,由材料“武帝立即批準,并下詔‘諸侯王分與之弟邑者’,朝廷均予批準”可得出通過下詔的方式;由材料“規定諸侯王除由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他諸子都可在王國范圍內分到封地,作為侯國。”可得出分裂諸侯國,使之越分越小。第二問后果,由材料“這一詔令的實行,‘不行黜陟,而藩國自析’,結果‘則王子無不封侯而諸侯益弱矣’。”及所學可得出諸侯國的數量增多,諸侯國勢力被越分越小,中央集權加強。22.為實現和鞏固國家的統一,歷代統治者都重視對邊疆地區的管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漢王朝在開疆拓土的過程中,成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邊疆政策,促進了疆域的鞏固和發展,增強了國家的凝聚力。漢王朝對匈奴采取了優待和賞賜匈奴降眾的政策,尊重他們的政治地位,保護他們的經濟利益,使匈奴紛至沓來。尊重西域各國制度習俗,得到諸國擁護。扶植和發展邊疆的農業,縮小了經濟差距。推進文化交流,漢王朝在邊疆地區實行的鼓勵文化發展、文化交流的政策,豐富了中國文化內容,促進了中華民族文化共同提高。——摘編自馬大正《中國邊疆經略史》材料二唐朝時周邊各族迅速發展。7世紀前期,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他。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大批手工藝品和多種技術,醫藥書籍等。9世紀中期,吐蕃與唐會盟,此后,唐蕃間基本上停止了紛爭。唐玄宗統治時期,東北的林羯族粟末部強大起來,唐玄宗封其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摘編自《中外歷史綱要(上)》(1)根據材料一,概括漢代的邊疆政策。(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代處理邊疆民族關系的方式。(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漢唐加強邊疆管理的積極意義。【答案】(1)政策:對匈奴采取了優待和賞賜等政策;尊重少數民族的制度習俗等;扶植農業經濟發展;鼓勵文化發展和交流。(2)方式:通過戰爭維護邊疆穩定;設置機構加強管理;和親、會盟;冊封。(3)積極意義:促進了疆域的鞏固和發展,增強了國家的凝聚力;豐富了中國文化內容,促進了中華民族文化共同提高;密切了民族關系,促進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為后世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借鑒。【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漢朝時期。由材料“漢王朝對匈奴采取了優待和賞賜匈奴降眾的政策”可得出對匈奴采取了優待和賞賜等政策;由材料“尊重他們的政治地位,保護他們的經濟利益,使匈奴紛至沓來。尊重西域各國制度習俗,得到諸國擁護。”可得出尊重少數民族的制度習俗等;由材料“扶植和發展邊疆的農業,縮小了經濟差距。”可得出扶植農業經濟發展;由材料“推進文化交流,漢王朝在邊疆地區實行的鼓勵文化發展、文化交流的政策”可得出鼓勵文化發展和交流。【小問2詳解】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唐朝時期。由材料“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他。”“9世紀中期,吐蕃與唐會盟,此后,唐蕃間基本上停止了紛爭。”可得出和親、會盟;由材料“唐玄宗統治時期,東北的林羯族粟末部強大起來,唐玄宗封其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可得出冊封;結合所學可知,唐代處理邊疆民族關系的方式還包括:通過戰爭維護邊疆穩定;設置機構加強管理。【小問3詳解】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漢唐時期。由材料“漢王朝在開疆拓土的過程中,成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邊疆政策,促進了疆域的鞏固和發展,增強了國家的凝聚力。”可得出促進了疆域的鞏固和發展,增強了國家的凝聚力;由材料“推進文化交流,漢王朝在邊疆地區實行的鼓勵文化發展、文化交流的政策,豐富了中國文化內容,促進了中華民族文化共同提高。”可得出豐富了中國文化內容,促進了中華民族文化共同提高;由材料“9世紀中期,吐蕃與唐會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中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層診療與管理指南(2024年)解讀 2
- 圖木舒克職業技術學院《中級俄語》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二中2025屆下學期高三物理試題第一次模擬考試試卷含解析
- 遼寧省四校聯考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第一次診斷性考試英語試題試卷含解析
- 南昌應用技術師范學院《專題口譯》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蘇省南京市示范名校2025年高三第六次月考含解析
- 2025年廣西安全員B證考試試題題庫
- 臺州科技職業學院《測量學實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天津開發區職業技術學院《模式識別技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5年甘肅金昌市絲路眾創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09J202-1 坡屋面建筑構造(一)-1
- 小學生運動會安全教育課件
- 扁平足的癥狀與矯正方法
- 青春健康知識100題
- 員工考勤培訓課件
- 危機處理與應急管理
- 國開電大操作系統-Linux系統使用-實驗報告
- 黑臭水體監測投標方案(技術方案)
- 2023年高考生物全國通用易錯題13致死類的遺傳題(解析版)
- 四百字作文格子稿紙(可打印編輯)
- 中建項目裝飾裝修工程施工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