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高三一輪總復習歷史教材版:課時分層作業10 近代內憂外患_第1頁
2023版高三一輪總復習歷史教材版:課時分層作業10 近代內憂外患_第2頁
2023版高三一輪總復習歷史教材版:課時分層作業10 近代內憂外患_第3頁
2023版高三一輪總復習歷史教材版:課時分層作業10 近代內憂外患_第4頁
2023版高三一輪總復習歷史教材版:課時分層作業10 近代內憂外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課時分層作業(十)近代內憂外患

一、選擇題

1.(2021?廣東珠海模擬)陳旭麓在《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中指出:

”……在資本主義的世界性擴張過程中,非正義的侵略者同時又往往是歷史發展

過程中的進步者;而正義的反侵略者則常常同時是落后者。以貪欲為動機的侵略

過程常被歷史借助,從而在客觀上多少成為一個進步改造落后的過程。”作者強

調的是()

A.要正確認識西方侵略動機

B.要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

C.要客觀評價鴉片戰爭的影響

D.要辯證地分析中西方社會差距

B[根據材料“客觀上多少成為一個進步改造落后的過程”可知,西方侵略

對落后國家和地區具有客觀進步作用,由此可見作者強調的是對于西方侵略要理

性看待,故選B項;材料反映的主旨不是“西方侵略動機”,故A項錯誤;材料

中的“侵略”不僅僅指“鴉片戰爭”,故C項錯誤;材料中雖然提到“侵略者”

是“進步者”,“反侵略者”是“落后者”,但作者強調的是西方侵略的客觀進

步作用,而不是分析和比較中西方社會差距,故D項錯誤。]

2.(2021?山東日照模擬)晚清上海報刊開展過一場儉與奢的討論。1877年

《申報》發文指出:節儉的傳統美德“可行諸三代以上,不能行之三代以下也……

裕國足民之道,不在乎斤斤講求崇尚節儉,蓋自有其道也這表明()

A.傳統農耕經濟結構趨于瓦解

B.西方奢靡之風沖擊傳統文化

C.社會發展引發消費觀念變化

D.報刊傳媒引領社會風氣改變

B[從材料中的“1877年”和“不在乎斤斤講求崇尚節儉”等信息可以看

出,近代中國被迫打開國門后,西方奢靡之風涌入,沖擊了傳統文化中崇尚節儉

的觀念,故選B項;材料沒有涉及傳統農耕經濟結構趨于瓦解,排除A項;聯

系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消費觀念的變化與社會發展無關,排除C項;材料

沒有反映報刊傳媒對社會風氣的影響,排除D項。]

3.(2021?湖南永州三模)從道光后期開始,長江流域成為名副其實的“黃

金水道”,貿易路線由傳統的“京廣大水道”構成的南北縱向路線,轉向以上海

為中心、以長江流域為主體的東西橫向路線。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洋務運動的興起B.外來經濟勢力的滲透

C.交通工具的進步D.京津地區社會動蕩

B[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鴉片戰爭后,通商口岸主要分布在東南

沿海各省和長江中下游,大量外國商品由此進入中國市場,導致長江流域的貿易

地位提升,改變了傳統的南北縱向貿易路線,故B項正確;洋務運動興起于19

世紀60年代,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交通工具進步起了推動性作用,但

并非主要原因,排除C項;此時,京津地區并未出現明顯的社會動蕩,排除D

項。]

4.(2021?上海二模)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一1850年11月22日)在《軟

塵私議》中說:“議和之后,都門仍復恬嬉,大有雨過忘雷之意。”此處“議和”

是指()

A.簽訂《南京條約》B.簽訂《馬關條約》

C.簽訂《天津條約》D.簽訂《辛丑條約》

A[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林則徐是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的抗英代表,因此

其描述的是《南京條約》,A項正確;B、C、D三項條約簽訂時林則徐已經去世,

排除。]

5.(2021?廣東惠州調研)據1842—1859年的中國對西方外交機制網絡示意

圖可以推斷,當時清政府()

際總督?

五口通商大臣

II「二

|廣東巡撫|?江蘇巡撫?

廣州

□z

廣州知府I蘇松太道I

A.建立統一外交機構的必要性

B.淪為“洋人的朝廷”

C.擺脫了天朝上國的外交觀念

D.中央集權受到挑戰

A[1842—1859年的中國對西方外交機制網絡示意圖中顯示,皇帝通過

“閩浙總督”“五口通商大臣”“兩江總督''等地方軍政長官,聯系相關巡撫和

地方府、道長官管理五個通商口岸和涉外事務,沒有專門的機構和職員,體現出

當時國家建立統一外交機構的必要性,A項正確;19世紀中期,清政府還未淪

為“洋人的朝廷”,B項錯誤;擺脫了“天朝上國”的外交觀念與材料主旨不符,

C項錯誤;材料不能說明中央集權受到挑戰,D項錯誤。]

6.(2021?北京模擬)1898年,親歷甲午中日戰爭的四川提督宋慶,為紀念

戰爭中殉國的毅軍將土,撰寫《大清敕建錦州毅軍昭忠祠碑記》,其中寫道:“軍

旅所需,百無一辦”“徘徊觀望"''敗不相救”,主將“振臂一呼,踣者起,疲

者奮,裹創肉搏,赴死無悔”。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①碑銘的主觀性太強價值不大②體現毅軍英勇抗敵的愛國精神③揭露

了日本侵華的種種罪行④揭示甲午戰爭失敗的一些原因

A.①②B.②③C.②@D.③④

C[根據材料“親歷甲午中日戰爭的四川提督宋慶,為紀念戰爭中殉國的

毅軍將土,撰寫《大清敕建錦州毅軍昭忠祠碑記》”可知,碑銘的紀念意義重大,

①錯誤;根據碑文內容可知,材料體現了毅軍英勇抗敵的愛國精神,②正確;材

料體現的是毅軍將士的精神,而非日本侵華的罪行,③錯誤;“軍旅所需,百無

一辦”“徘徊觀望”“敗不相救”等信息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甲午中日戰爭失敗

的原因,④正確。故選C項。]

7.(2021?天津三模)下面是摘自徐中約《中國近代史》部分目錄。據此判

斷,該章節涉及的主要歷史事件應為()

14.3戰爭爆發

14.4和平協定

14.5清朝失敗的原因

14.6戰爭反響:帝國主義加緊擴張;民族工業受到壓制……

中國的新政治運動

14.7戰后的對外關系:三國干涉;中俄秘約;割地狂潮;

門戶開放政策

A.鴉片戰爭B.第二次鴉片戰爭

C.甲午中日戰爭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C[根據“三國干涉”“割地狂潮”可知,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戰敗,簽

訂了《馬關條約》,故選C項;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資本主義國家還沒

有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排除A、B兩項;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簽訂《辛丑條約》,

不能割地的條款,沒有掀起“割地狂潮”,排除D項。]

8.(2021?天津七校模擬)右圖摘自《點石齋畫報》,圖中作者評論:“日人

無禮擾我中土,幸有李傅相大度包容,重申和議,乃猶多方要挾賠費而外,兼索

割地。泰西各國聞而不平,遂于四月十四日中日換約之期,各派兵艦赴煙觀

看。……日使知眾怒難犯,不得不降心相從……而中日之和局遂成。”這反映了

當時()

A.清政府仍存天朝上國觀念

B.民眾呼吁列強保護弱國

C.國人以傳統觀念解讀戰爭

D.列強對華利益爭奪加劇

C[根據材料"日人無禮擾我中士,幸有李傅相大度包容,重申和議,乃

猶多方要挾賠費而外,兼索割地”可知,國人沒有認識到甲午中日戰爭的本質是

侵略戰爭,故選C項;根據材料“泰西各國聞而不平”可知,中國對西方的稱

呼已經發生變化,不能說明清政府仍存天朝上國觀念,排除A項;B項信息與

題干材料無關,排除;材料只涉及日本,沒有體現列強對華利益的爭奪,排除D

項。]

9.(2021?山西臨汾三模)1894年10月24日,日軍從花園口登陸,歷時14

天,清政府陸海軍不聞不問。月余,徐邦道率部在土城子阻敵,予敵重創。但敵

增兵紛至,清軍后援不繼,眾寡懸殊,無以為食,爭船逃走,旅順陷落。這一結

局()

A.源于清軍素質的低下B.動搖了清政府反動統治

C.消磨了國人反帝意志D.折射出清朝統治的腐朽

D[根據材料中“清政府陸海軍不聞不問”“后援不繼”“無以為食”等

信息可知,甲午中日戰爭中,清軍存在調動、指揮、軍需供應等諸多問題,這在

根本上是由清朝統治腐朽、制度落后造成的,D項正確;徐邦道率部予敵重創,

表明清軍素質并不低下,A項錯誤;B、C兩項與史實不符,排除。]

10.(2021-山東淄博模擬)右圖為清末楊家埠年畫《兩國合好》。1895年4

月17日,清朝李鴻章、李經方和日本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外務大臣陸奧宗

光,在日本馬關(今下關)春帆樓,簽訂中日《馬關條約》。此畫中日方代表跪拜

清廷官員。這幅年畫()

A.不能用于歷史研究

B.體現了近代外交理念

C.具有豐富的想象力

D.用傳統觀念解讀戰爭

D[《馬關條約》簽訂時,日方代表對李鴻章等人百般刁難,并未跪拜清

廷官員,說明年畫創作者帶有強烈主觀色彩,依舊堅持用“天朝上國”的傳統觀

念解讀戰爭,故選D項;這幅年畫反映了當時國人的思想狀況,可以用來研究

歷史,但需結合其他史料相互印證,排除A項;近代外交理念指國家平等的世

界意識和對等的外交交往理念,而材料是傳統“天朝上國”觀念,排除B項;

這幅年畫反映了作者一定的虛構和想象的成分,但并不豐富,排除C項。]

11.(2021?吉林長春模擬)1900年春,梁啟超勸誘孫中山以“勤王”名號起

義,舉皇上為總統,握手共入中原;同年6月,香港議政局議員何啟建議孫中山

與李鴻章合作組織廣東獨立政府。這反映出當時()

A.清王朝的封建統治土崩瓦解

B.列強侵略中國以華制華

C.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相交織

D.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C[根據材料時間“1900年春”可知,這一時期我國民族危機日益加深;

再分析梁啟超及何啟的建議可知,當時我國的階級矛盾尖銳。因此,題干材料反

映了當時我國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織,故C項正確;A項是武昌起義的影響,

排除;材料沒有涉及西方列強,排除B項;D項是辛亥革命的影響,排除。]

12.(2021?廣東廣州三模)如圖是1900年7月25日,英國政治漫畫家約

翰?坦尼爾在《笨拙》雜志上發表了題為《復仇者》的漫畫。該漫畫旨在()

A.呼吁英國鎮壓義和團運動

B.維護英國在中國的經濟特權

C.美化英國發動戰爭的本質

D.為瓜分中國制造國際輿論

C[材料反映的是英國政治家將英國對中國的侵略戰爭描述為復仇,這顯

然是在美化英國侵略戰爭的本質,C項正確;材料漫畫與義和團運動無關,A項

排除;維護英國的特權是英國發動戰爭的目的,并非漫畫的主旨,B項排除;D

項與材料無關,排除。]

13.(2021?福建漳州三模)甲午中日戰爭前夕,中國鐵路鋪設里程僅300多

千米;戰后八年內,中國鋪設了4000多千米鐵路,其中三分之二是由外國人鋪

設的。這表明了()

A.列強加緊對華資本輸出

B.中國近代化仍然舉步維艱

C.傳統思想制約鐵路發展

D.民族獨立是交通發展前提

A[根據題意可知,甲午中日戰爭以后雖然中國鋪設了大量鐵路,但多是

由外國人鋪設的,外國人在中國鋪設鐵路是列強對華資本輸出的表現,故選A

項;僅根據鐵路的鋪設情況無法得出中國近代化的情況,排除B項;中國的鐵

路多由外國人鋪設是列強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的表現,排除C項;D項明顯與

題意不符,排除。]

14.(2021?河北秦皇島模擬)近代中國入境旅游大體分為三個階段:鴉片戰

爭之后,外國人在華旅游只限于通商口岸;《天津條約》打開了外國人到中國內

地游歷、經商、傳教的大門;《辛丑條約》簽訂以后,入境旅游基本放開。到20

世紀20年代,各種形式的入境旅游都有長足增長。這一變化()

A.揭開中國近代化的序幕B.瓦解晚清的朝貢體系

C.創新了社會發展的模式D.體現殖民主義的意志

D[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入境旅游是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產物,

為外國人借旅游之名侵犯中國主權、從事不法活動提供了便利,體現了殖民主義

的意志,故D項正確;揭開中國近代化序幕的是洋務運動,故A項錯誤;晚清

朝貢體系的表現形式是朝貢貿易,材料無法體現晚清朝貢體系的瓦解,故B項

錯誤;“創新了社會發展的模式”指的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轉型,故C項錯誤。]

15.(2021?廣東潮汕三模)晚清檔案中的《罪己詔》記載:“今茲議約,不

侵吾主權,不割吾領土,念列邦之見諒,疾愚暴之無知,事后追思,慚憤交集。”

這段記載主要反映了()

A.帝國主義國家的侵華野心

B.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C.列強加強了對華資本輸出

D.中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

D[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政府與列強簽訂的、沒有割地條款的條約是《辛

丑條約》,清政府“念列邦之見諒,疾愚暴之無知”等,反映了中外反動勢力相

互勾結,即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D項符合題意。]

16.(2021?重慶模擬)1900年,美國國務卿要求駐柏林、巴黎、倫敦、羅馬、

圣彼得堡、維也納、東京等地外交代表通知所在國外交部部長:“我們認為北京

的情況事實上已成為無政府狀況……(美國)總統的目的和過去一樣,將與其他列

強共同行動。”這次“共同行動”()

A.引發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B.導致西方侵略勢力深入長江沿岸

C.刺激土大夫階層提出政治改良

D.加深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進程

D[根據題干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00年6月,英、美、俄、日、

法、德、意、奧匈八國聯合發動侵華戰爭,這場戰爭之后簽訂了《辛丑條約》,

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進程,D項

正確;A項是甲午中日戰爭的影響,排除;1858年的《天津條約》導致西方侵

略勢力深入長江沿岸,排除B項;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使中國民族危機加深,

刺激士大夫階層提出政治改良,即戊戌變法,排除C項。]

二、非選擇題

17.(2021?遼寧大連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中國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隨著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中國失去了領

土和主權的完整,失去了獨立與平等地位。但同時,中國的近代史也是一部社會

轉型的歷史。在中國人遭受殖民侵略的同時,更為先進的工業文明也不斷傳入,

在尋求解放的進程中,中國人民完成了社會的轉型。殖民侵略給中國帶來的影響

是雙面性的,如何正確看待它,考驗著我們每一個人。

根據上述材料,圍繞“西方的殖民侵略與中國的近代化”為主題,并結合中

國近代史知識,自擬論點加以闡述。(要求:觀點明確,邏輯清晰,史論結合)

[解析]本題為開放性試題,沒有固定答案。本題要求圍繞“西方的殖民侵

略與中國的近代化”展開闡述。根據“中國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隨著西方殖

民者的入侵,中國失去了領土和主權的完整,失去了獨立與平等地位”可知,近

代西方的殖民入侵不利于中國的近代化。結合兩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和八

國聯軍侵華戰爭以及中國在歷次戰爭中喪失的權益等內容展開闡述,言之有理即

可。若從其他角度總結論點展開闡述,言之有理亦可。

[答案]示例:

論點:西方的殖民入侵不利于中國的近代化。(2分)

闡述:19世紀中期,英國完成工業革命,為獲得更多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

料產地,發動鴉片戰爭,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南京條約》,中國喪失部分領土、

關稅等主權,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

被迫簽訂《馬關條約》,進一步喪失政治、經濟等主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程度大大加深;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國戰敗,簽訂《辛丑條約》,中

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會完全形成。(8分)

由此可見,近代中國所闖入的外來者使中國失去了諸多主權,失去了獨立與

平等地位,使中國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利于中國的近代化。(2分)

18.(2021?福建漳州三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

材料1874—1885年,清政府內部發生了關于國防戰略問題的激烈爭論,

主要有三派不同的看法,李鴻章等人認為:“海疆不防,則心腹之大患愈棘,當

前以海防為急務,西北邊塞戰守現有邊界,且屯且耕,不必急于進取。”湖南巡

撫王文韶主張:"海疆之忠,不能無因而至,視成敗以為動靜者,則西隆軍務也。

目前之計,尚宜全力西征,但使俄人不能逞志于西北,則各國必不致構釁于東南。”

左宗棠則提出:“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并重。”

——摘編自張璐漫《晚清國防戰略轉型研究》等

從材料中任選一派提煉其國防戰略的觀點,并結合所學世界或中國近代史知

識予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

[解析]本題為開放性試題,沒有固定答案。根據“海疆不防,則心腹之大

患愈棘,當前以海防為急務,西北邊塞戰守現有邊界,且屯且耕,不必急于進取”

可知李鴻章主張海防為先,塞防為后;根據“海疆之忠,不能無因而至,視成敗

以為動靜者,則西隆軍務也。目前之計,尚宜全力西征,但使俄人不能逞志于西

北,則各國必不致構蚌于東南”可知王文韶認為塞防為動,海防為靜;根據“東

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并重”可知左宗棠認為海防和塞防二者并重。從中任選

一種觀點,結合當時民族危機的加深、列強對華侵略的史實等內容展開闡述,言

之有理即可。

[答案]示例一:

觀點:李鴻章認為海防為先,塞防為后。(2分)

論述:19世紀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強憑借“船堅炮利”,發動了兩次鴉片

戰爭,均從海上敲開中國國門,迫使清朝簽訂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同時期,

日本政府推行明治維新,對中國虎視眈眈,并派海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