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詩詞選粹_第1頁
西塞山詩詞選粹_第2頁
西塞山詩詞選粹_第3頁
西塞山詩詞選粹_第4頁
西塞山詩詞選粹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西塞山詩詞選粹陳李楊20220204西塞山:西塞山位于黃石市城區東部長江南岸,險峻秀麗的自然景觀和紛陳的勝跡為實物主體,以道仕袱古黃石城多經滄桑的變遷史和年代久遠的古詩詞為重要文化內涵集合而成。主要景點有:〔桃花古洞〕在西塞山北側臨江的陡壁間,洞高約3米,上圓下方,形如廟門,入內2米處被鐘乳石封閉。洞

門刻有"桃花古洞"四個字。1985年,去古洞必經之險道"一線峽"被拓寬,并安裝了90米長的鐵鏈護欄,以保障游客安全,洞下是古釣魚臺。〔摩崖石刻〕山體東北懸崖之中,曾有不少石刻,如"飛來船"、"鰲魚石"、"虎豹關"、"蛟龍窟"、"云林得意"、"震標仟仞"及"鐘崖"、"佛掌"等等,有些已隨歲月褪去。在西塞山臨江面的一塊4米多高的碑石上,刻有每字見方1平方米的"西塞山"三個大字,為明朝進士朱其昌手書。由此東移則有明進士吳國倫的"龍蟠虎踞"摩崖石刻。在桃花洞兩側石壁眾多石刻中,當代書法家楚圖南寫的"西塞山"三個大字,鐫刻在洞左側江崖壁上,每字見方5米,甚為壯觀。〔西塞山鐵樁〕在桃花洞右側的磯頭上有一鐵樁,高8.2厘米、寬3厘米、西塞山風景區圖集二

厚一厘米,鐵樁中間有槽,旁邊還有一鍥。傳說是吳王孫皓鐵鎖橫江的遺跡。〔龍窟寺〕在西塞山東邊山下,是唐代遺址。1986年已部分修復。相傳寺內曾栽有一棵明朝留下來的牡丹花,該地一賈姓人家丫頭逆主人之意助一窮秀才赴京趕考后屈死,功成名就后的秀才尋恩到此,丫頭借牡丹花以表清白,使牡丹花變成潔白芳香、艷色迷人,二戰期間該花被日本人搶走。〔北望亭〕仿古建筑,位于西塞山北峰山巔,此處可俯視江濤奔騰東去,江北散花洲和策湖碧綠萬頃。亭正門"北望亭"三字為樊稼生題寫。亭北面有對聯,上聯:騁懷今古千秋事;下聯:放眼乾坤萬里心。南面亦有對聯,上聯:形勝在吳頭楚尾;下聯:風流于古往今來。〔西塞山牌樓〕仿古建筑,位于西塞山西面山腰,1986年6月動工興建,1988年12月竣工,總投資12.3萬元。牌樓上"西塞山"三個大字由中國書法協會主席舒同題寫。全長1.7公里的西塞山專用公路從牌樓下穿門盤山而上,直達山頂。〔道仕洑〕道仕洑在西塞山腳下東側,這里在歷史上先后設置過京都、西陵縣、土復鎮、楚雄鎮、道仕洑鎮、市和黃石城等。在漢、晉、隋、唐、宋、元、明、清時期,這里曾是繁華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鎮。公元1935年8月中秋夜,日寇海、陸、空三軍猛攻西塞險隘,使道仕洑這個千年古鎮變成了一片廢墟,古鎮雄貌現已蹤影全無。〔古錢窖〕盡管道仕袱的古鎮雄貌現已蕩然無存,但在此處的六次古錢窖發現,卻能證明其古代的繁華。〔古墓葬〕解放后,在西塞附近,曾多次發現古代墓葬。〔漢墓群〕1955年,在道仕袱取土修筑江堤時,發現八座漢代磚室墓。出土文物有鑿金片、五銖錢、貨泉、銅鏡、鐵刀、四耳壺等。〔古戰場〕由于西塞山崖陡水急,易守難攻,并由綿延起伏的黃荊山作依托,成為扼守長江中游的戰略要地。歷史上在此出戰事一百多次。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冬,孫策為報殺父之仇和向西擴張的需要,發兵攻黃祖,在西塞山激戰獲勝,再攻夏口亦勝。整個戰役獲黃祖妻息男女七人,船六千余艘,財物山積。西塞山成為孫氏轄地。1.渡西塞望江上諸山詩南北朝·江淹南國多異山。雜樹共冬榮。潺湲夕澗急。嘈嘈晨鹍鳴。石林上參錯。流沫下縱橫。松氣鑒青藹。霞光鑠丹英。望古一凝思。留滯桂枝情。結友愛遠岳。采藥好長生。當畏佳人晚。秋蘭傷紫堂。海外果可學。歲暮誦仙經。2.入西塞示南府同僚詩南北朝何遜露清曉風冷。天曙江晃爽。薄云巖際出。初月波中上。黯黯連嶂陰。騷騷急沫響。回楂急礙浪。羣飛爭戲廣。伊余本覊客。重暌復心賞。望鄉雖一路。懷歸成二想。在昔愛名山。自知歡獨往。情游乃落魄。得性隨怡養。年事以蹉跎。生平任浩蕩。方還讓夷路。誰知羨魚網。3.流夜郎至西塞驛寄裴隱唐·李白

揚帆借天風,水驛苦不緩。平明及西塞,已先投沙伴。

回巒引群峰,橫蹙楚山斷。砯沖萬壑會,震沓百川滿。

龍怪潛溟波,俟時救炎旱。我行望雷雨,安得沾枯散。

鳥去天路長,人愁春光短。空將澤畔吟,寄爾江南管。【鑒賞】詩的前四句,抒發的是詩人當時的心境與情懷。揚帆的航船,借著天賜的良風破浪前進。詩的一開頭,筆調還是輕快與豪邁的。笫二句卻變得沉重起來:盡管天賜良風,但水上行役的困苦,并沒有得以減緩。天明的時候,航船來到了西塞山,這時,詩人想到了一個“投沙伴”。李白這里用了一個“賈誼投沙”的典故。漢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賈誼,被朝廷貶為長沙太傅。李白借用這一典故,表明此時流放被貶的心情。詩的中間四句,筆鋒一轉,由敘事轉為狀物。對眼前的西塞山,作了一番精彩的描繪:直入江心、危峰聳立的西塞山。在波濤翻滾的江面上,形成了一個弧形的江灣,在巨大的漩渦中,山巒和群峰仿佛在回旋奔跑著,驚濤拍岸的懸崖俏壁,攔腰把江水斬斷。由上游千山萬水匯成的滔滔急浪,撞擊著西塞的山崖,發出震耳的響聲,大江東去,把下游的百川灌滿。這一段寫得何等地氣勢磅礴,何等地壯懷激烈。把西塞山的雄奇險峻描繪得大氣磅礴、活靈活現。詩的后四句,詩人借用西塞山上飛翔的鳥,來襯托自己愁悵的心情。聯想當年屈原流放的慘景,來抒發自巳離騷的凄涼。你看,西塞山上一群鳥兒在自由地飛翔,而我巳經失去自由了,發愁的是春光太短。只好空懷一腔熱血,行吟在長江畔邊,只好將我在西塞驛站苦吟的詩篇寄給你,我親密的戰友裴隱。李白的西塞詩,雖然沒有劉禹錫的詩那樣壯懷,也沒有張志和的詩那樣明快,但仍然是那樣的飄逸與豪邁。出語率真,情感真摯,或悲或喜,或怨或嗔,充分表達了詩人自由奔放的情感世界,毫無矯揉造作之處。李白在西塞山待得時間并不長,第二天,他帶著對這座千古名山的眷戀離開了,但他留下的這首詩,卻以豪放飄逸的詩風,縱恣多彩的筆調,繪聲繪色、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極大地豐富了黃石大地山川風物動人心魄的神奇魅力,給黃石人民留下了珍貴的精神財富。4.漁歌子唐·張志和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鑒賞】公元772年(唐代宗大歷七年)九月,顏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張志和駕舟往謁,時值暮春,桃花水漲,鱖魚水美,他們即興唱和,張志和首唱,作詞五首,這首詞是其中之一。詞中描寫了江南水鄉春汛時的山光水色和怡情悅性的漁人形象:春江水綠、煙雨迷蒙,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岸畔桃紅,江水猛漲,鱖魚正肥時;青箬笠,綠蓑衣,漁人醉垂忘歸時。全詞著色明麗,用語活潑,生動地表現了漁夫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這是一幅用詩寫成的山水畫,這是一首色彩明優意萬千,脫離塵俗釣湖煙。思深韻遠情融景,生活任行樂自然的抒情詩。“西塞山前白鷺飛”首句,點明地點;此西塞山何處?鄂州、湖州?雖有異議,對詞境來說倒無所謂。白鷺是自由、閑適的象征,“眾禽無此格,玉立一間身。清似參禪客,癯如辟谷人”、“漠漠江湖自在飛,一身到處沾漁磯”,寫白鷺自在地飛翔,襯托漁父的悠閑自得。“桃花流水鱖魚肥”第二句,點出江南水鄉最美好的季節——正是桃花盛開,江水猛漲,鱖魚正肥時。“桃紅”與“流水”相映,顯現了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漁父的生活環境。“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寫的都是他們。“箬笠”就是用竹絲和青色箬竹葉編成的斗笠。“蓑衣”是用植物的莖葉或皮制成的雨衣。如果以龍須草(蓑草)為原料,它就是綠色的。“歸”,回家。“不須歸”,是說也不須回家了。作者在詞里雖然只是概括地敘述了漁夫捕魚的生活,但是,讀者通過自己的想象,完全可以體會到詞的言外之意。從漁翁頭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風細雨里欣賞春天水面的景物,讀者便可以體會到漁夫在捕魚時的愉快心情。作者是一位山水畫家,據說他曾將《漁歌子》畫成圖畫。確實,這首詞是富于畫意的。蒼巖,白鷺,鮮艷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黃褐色的鱖魚,青色的斗笠,綠色的蓑衣,色彩多么鮮明,構思也很巧妙,意境優美,使人讀作品時,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鄉春汛圖。此詞在秀麗的水鄉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詞中更吸引讀者的不是一蓑風雨,從容自適的漁父,而是江鄉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蒙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而這既體現了作者的藝術匠心,也反映了他高遠、沖澹、悠然脫俗的意趣。此詞吟成后,不僅一時唱和者甚眾,而且還流播海外,為東鄰日本的漢詩作者開啟了填詞門徑,嵯峨天皇的《漁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詞為藍本改制而成。5.西塞山唐·韋應物

勢從千里奔,直入江中斷。

嵐橫秋塞雄,地束驚流滿。【鑒賞】詩人在此地發思古之幽情,詠千古興亡之事。開頭兩句,把西塞山描繪得十分雄偉。西塞山連綿起伏,山巒攢聚,遠望若波濤奔馳之狀,山勢如同從千里之外奔湊而來。讀了此句詩,使我們聯想到岑參的詩句:“連山若波濤,奔湊似朝東。”(《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勢從千里奔”句中的“奔”字,把山勢寫得雄偉、奔放、飛動。西塞山基壓江潮,面臨長江,它那千里奔騰之勢,入長江則戛然而止,“直入江中斷”的“斷”字下得干凈利落。這兩句詩是詠西塞山的名句。《古今地名大辭典》的“西塞山”條即引錄了韋應物的這兩句詩。“嵐橫秋塞雄”句,“嵐”指山中的霧氣,時至秋日,霧氣橫繞西塞山,氣象氤氳,更增加了西塞山的雄偉。“橫”字加強了山嵐的凝重之氣,“秋”字點出時令。“地束驚流滿”句,寫出了西塞山下江水的浩蕩和湍急。“束”即束阨,指群山相聚而形成的要隘,用“地束”二字寫西塞山的隘口十分恰切。秋天本來是大水襄陵的季節,西塞山附近因江面變窄,形成一個隘口,江水至此好像受到約束,來勢兇猛,水流湍急,奔騰咆哮。“驚流滿”的“驚”字,寫出了長江的水勢。此詩僅四句二十字,但把西塞山的雄姿、地勢特點和山下的江水寫得很有氣勢,很有特色,堪稱一首優秀的山水詩。6.西塞山懷古唐·劉禹錫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鑒賞】這首詩是劉禹錫于公元824年(唐穆宗長慶四年)所作。是年,劉禹錫由夔州(治今重慶奉節)刺史調任和州(治今安徽和縣)刺史,在沿江東下赴任的途中,經西塞山時,觸景生情,撫今追昔,寫下了這首感嘆歷史興亡的詩。此詩懷古傷今。前四句,寫西晉滅吳的歷史故事,表現國家統一是歷史之必然,闡發了事物興廢決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寫西塞山,點出它之所以聞名,是因為曾經是軍事要塞,而今山形依舊,可是人事全非,拓開了詩的主題。公元280年(西晉太康元年),晉武帝司馬炎命王濬率領以高大的戰船“樓船”組成的西晉水軍,順江而下,討伐東吳。詩人便以這件史事為題,開頭寫“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便黯然消失。“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進軍,符合歷史事實的意思;又有西晉攻下了東吳的意思。“收”字寫出了東吳的望風披靡。益州金陵,相距遙遙,一“下”即“收”,何其速也!兩字對舉就渲染出一方是聲勢赫赫,一方是聞風喪膽。“沉”、“出”寫出了戰事及結果,細膩傳神的點出。從形象上看,一橫一豎,一下沉一高揚;從色彩上看,一邊是晉軍燒毀鐵鎖的沖天火光,一邊是投降的白旗;從氣氛上,晉軍得勝趾高氣揚,東吳兵敗無限凄慘。在對比中寫出了戰爭雙方的強弱,更寫出了勝利者那種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敗者黯然失色,倉皇逃竄的神態,?孫吳政權日薄西山的頹勢和潰敗的丑態。詩的前四句,洗煉、緊湊,在對比之中寫出了雙方的強弱,進攻的路線,攻守的方式,戰爭的結局。它只用第一句詩寫西晉水軍出發,下面就單寫東吳:在戰爭開始的反映,苦心經營的工事被毀,直到舉旗投降,步步緊逼,一氣直下。人們不僅看到了失敗者的形象,也看到了勝利者的那種摧枯拉朽的氣勢。可謂虛實相間,勝敗相形,巧于安排。詩人在剪裁上頗具功力。他從眾多的史事中單選西晉滅吳一事,這是耐人尋味的,因為東吳是六朝的頭,它又有頗為“新穎”的防御工事,竟然覆滅了。照理后人應引以為鑒,其實不然。所以寫吳的滅亡,不僅揭示了當時吳王的昏聵無能,更表現了那些后來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國家的統一是歷史的必然。其次,詩人寫晉吳之戰,重點是寫吳,而寫吳又著重點出那種虛妄的精神支柱“王氣”、天然的地形、千尋的鐵鏈,皆不足恃。這就從反面闡發了一個深刻的思想,那就是“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劉禹錫《金陵懷古》)。可見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滿地表現其主題思想。清代屈復認為此詩第五句甚妙。不過應該指出,若是沒有前四句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難以收到如此言簡意賅的效果。第六句“山形依舊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長江,“寒”字和結句的“秋”字相照應。詩到這里才點到西塞山,但是前面所寫并沒有離題。因為西塞山之所以成為有名的軍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邊演出過那些有聲有色載入史冊的“活劇”,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政權存在為條件的。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興亡,正是為了從一個廣闊的歷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從而大大開拓了詩的境界。詩人不去描繪眼前西塞山如何奇偉竦峭,而是突出“依舊”二字,亦是頗有講究的。山川“依舊”,就更顯得人事之變化,六朝之短促,不僅如此,它還表現出一個“江山不管興亡恨,一任斜陽伴客愁”(包佶《再過金陵》)的意境。這些又從另一個角度對上一句的“傷”字作了補充。第七句宕開一筆,直寫“今逢”之世,第八句說往日的軍事堡壘,如今已荒廢在一片秋風蘆荻之中。這殘破荒涼的遺跡,便是六朝覆滅的見證,便是分裂失敗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為家日”、江山一統的結果。懷古慨今,收束了全詩。全詩借古諷今,沉郁感傷,但繁簡得當,直點現實。劉禹錫的這首詩,寓深刻的思想于縱橫開闔、酣暢流利的風調之中,詩人好像是在客觀地敘述往事,描繪古跡,其實并非如此,劉禹錫在這首詩中,把嘲弄的鋒芒指向在歷史上曾經占據一方、但終于覆滅的統治者,這正是對重新抬頭的割據勢力的迎頭一擊。當然,“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后庭花》”(劉禹錫《金陵五題·臺城》),這個六朝覆滅的教訓,對于當時驕侈腐敗的唐王朝來說,也是一面很好的鏡子。7.西塞山下作唐·韋莊西塞山前水似藍,亂云如絮滿澄潭。孤峰漸映湓城北,片月斜生夢澤南。爨動曉煙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黃柑。他年卻棹扁舟去,終傍蘆花結一庵。這首詩約為韋莊舟行長江經過西塞山下時所寫,時間是公元890年,作者五十五歲時。夏承燾《韋莊年譜》以為詩人"秋間在鄂,旋至巫峽,冬乃回贛。"依據詩意,似作者此行是順江而下,從武漢向九江前行,時間約在秋冬之際。詩人行至西塞山下,前望江水,仰觀闕塞,歷史往事和前賢佳句勾起豐富的聯想。但是,詩人并沒有步趨古人,借西塞山勢發盛衰榮辱的感嘆。在藝術處理上,前二聯開門見山,直寫所見,暗示行蹤旅跡;后二聯稱美西塞山的環境與物產,以他年卜居其地之意作結,流露出許多輕快與傾慕,絕無盛衰存亡的議論感喟,讀來清雋可喜。首聯兩句,一寫水,一寫山。"水似藍",表明其地水深莫測,江右西塞山勢的峻峭,以及山間蔥蘢草色的映襯,使得江水的顏色蔚藍。此句雖寫水,而山亦映帶其中。次句寫山勢險峻,用"亂云如絮"描繪,云層如輕漂的花絮,在山間起伏纏繞,非山勢高峻難得有此景象。這起伏的亂云彌漫江上,纏繞山間,使山勢與水面通過亂云的銜接,而產生一種奇妙的效果。故此句雖落筆在山,而水亦映帶其中。試想,置身于蔚藍平靜的江面與陡峭如削的山勢比照之下,加以緲茫起伏的云絮飄飄,這個環境給詩人的感受,一定是對比強烈又結合奇妙的一種藝術境界。第二聯一瞻前程,湓城北的廬山依稀可見,漸見影像;一顧來路,云夢之南的天際,片月斜掛,漸遠漸斜。"漸映"恰當地呈現出當時舟行的漸見過程,"斜生"也巧妙地點出時間的推移、位差的變化。第三聯由前幅的實景勾勒轉入虛筆飛動,與前面身臨奇妙環境的感受作呼應,為末尾所發歸焉之志作鋪墊。蕨本多年生植物,嫩時莖葉可食,其色紫,故名紫蕨,采食的時間在仲春時節。柑成熟時色黃,采摘期在秋冬之際。仲春所烹食的紫蕨與秋冬之際摘柑不可同日而語;烹蕨的曉煙和帶露的黃柑亦與詩人黃昏舟行的時間相背。在此詩人通過適當的聯想,把此地異時生長成熟的植物作藝術的歸納,把西塞山一帶的優美圖畫描繪得更富有藝術魅力和生活情趣。劉禹錫《西塞山懷古》以"故壘蕭蕭蘆荻秋"終結,盡管充滿對"四海為家日"的欣慰和六朝衰亡的感喟,讀來總有幾分凄涼蕭瑟。韋莊對西塞山的一景一物,卻洋溢出深切的愛戀,他無意于為蘆荻秋風傷嘆,而把蘆花視為寧靜恬適生活的伴侶,期望著有朝一日獨棹扁舟而來,依傍蘆荻結庵而居,領略西塞山的優美山水景物,觀"他年"、"終傍"之辭,其志可知。就全詩看,盡管前兩聯以暗示行跡的方式對西塞山的奇特地勢環境作了描寫,但若無第三聯以羨慕的心情對此地烹紫蕨、摘黃柑的虛筆贊美,不僅詩的尾聯難以引出,并且全詩亦顯得平泛平淡,難以因巧見意。第三聯的安排,不僅為全詩的畫面增添了生氣與活力,而且由實入虛而歸為遣志發情,更顯得自然巧妙。作者在遣詞造語上的細微精煉,在達意的準確和追求七律詩成熟的技巧上,造詣深厚。8.西塞山泊漁家唐·皮日休白綸巾下發如絲,靜倚楓根坐釣磯。中婦桑村挑葉去,小兒沙市買蓑歸。雨來莼菜流船滑,春后鱸魚墜釣肥。西塞山前終日客,隔波相羨盡依依。9.西塞山唐·羅隱

吳塞當時指此山,吳都亡后綠孱顏。嶺梅乍暖殘妝恨,沙鳥初晴小隊閑。波闊魚龍應混雜,壁危猿狖奈奸頑。

會將一副寒蓑笠,來與漁翁作往還。10.過西塞山唐·齊己空江平野流,風島葦颼颼。殘日銜西塞,孤帆向北洲。邊鴻渡漢口,楚樹出吳頭。終日高云里,身依片石休。11.吳武昌唐·孫元晏西塞山高截九垓,讖謠終日自相催。武昌魚美應難戀,歷數須歸建業來。12.江行無題一百首選一唐·錢珝【注】錢珝被貶為撫州司馬赴任途中所作的一組寫景詩,主要描寫長江兩岸的秀麗風光,同時作者也對中晚唐時期軍閥混戰給人民造成的損害表示深切的同情。傾酒向漣漪,乘流欲去時。寸心同尺璧,投此報馮夷。13.西江行唐·張祜

日下西塞山,南來洞庭客。晴空一鳥渡,萬里秋江碧。

惆悵異鄉人,偶言空脈脈。14.浣溪沙·漁父宋·蘇軾

西塞山邊白鷺飛,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鱖魚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鑒賞】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四月。蘇軾離開黃州赴汝州途中,沿長江而下,在途中看到漁父生活的景象,即景聯想,作該詞描寫漁父的生活。上片寫黃州、黃石一帶山光水色和田園風味。三幅畫面組綴成色彩斑斕的鄉村長卷。“西塞山”配上“白鷺飛”,“桃花流水”配上“鱖魚肥”,“散花洲”配上“片帆微”。這就是從船行的角度自右至左依次排列為山—水—洲的畫卷。靜中有動,動中有靜。青、藍、綠配上白、白、白,即青山、藍水、綠洲配上白鷺、白魚、白帆,構成一種素雅恬淡的田園生活圖,這是長江中游黃州、黃石一帶特有的田園春光。下片寫效法張志和,追求“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與漁樵雜處”(《答李端叔書》)的超然自由的隱士生活。“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勾畫出了一個典型的漁翁形象。“斜風細雨不須歸”,描繪著“一蓑煙雨任平生”樂而忘歸的田園生活情調。下片還是采用“青”(箬笠)、“綠”(蓑衣)與白(雨)的色調相配,烘托出了蘇軾此時的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全詞雖屬隱括詞,但寫出了新意。所表現的不是一般自然景物,而是黃州、黃石特有的自然風光。所表現的不是一般的隱士生活情調,而是屬于蘇軾此時此地特有的幽居生活樂趣。全詞的辭句與韻律十分和諧,演唱起來,聲情并茂,富有音樂感。15.西塞山二首宋·王周西塞名山立翠屏,濃嵐橫入半江青。

千尋鐵鎖無由問,石壁空存道者形。匹婦頑然莫問因,匹夫何去望千春。

翻思岵屺傳什,舉世曾無化石人。16.鷓鴣天宋·黃庭堅西塞山邊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朝廷尚覓玄真子,何處如今更有詩。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人間底是無波處,一日風波十二時。17.訴衷情宋·黃庭堅

戎州登臨勝景,未嘗不歌漁父家風,以謝江山。門生請問:先生家風如何?為擬金華道人作此章。一波才動萬波隨,蓑笠一鉤絲。金鱗正在深處,千尺也須垂。

吞又吐,信還疑,上鉤遲。水寒江靜,滿目青山,載月明歸。【鑒賞】宋哲宗紹圣二年(1095年),詞人因修《神宗實錄》不實的罪名,被貶黔州(今重慶市彭水縣)。詞人被貶賦閑之時,登高覽勝,目盡青天,感懷今古,不禁向往獨釣江天、泛跡五湖的自由生活,于是寫下了這首詞。題序“歌漁父家風,以謝江山”,表明了寫作的真正動機,乃于表明自己面對江山勝景,幡然悔悟的解脫心理,但是這種自欺欺人的自由幻想,只是更說明現實對他的真實束縛。詞的上片,“一波才動萬波隨,蓑笠一鉤絲”,這是幅寒江獨鉤圖,一碧萬頃,波光粼粼,有孤舟蓑笠翁,浮游其上,置身天地之間,垂釣于重淵深處,鉤入水動,波紋四起,環環相隨。這樣空靈灑脫的境界令人逸懷浩氣。“金鱗”二句寫垂釣之興:魚翔深底,沉淪不起,為取水下金鱗,漁翁不惜垂絲千尺。此時此刻,漁父專注一念,神智空明,似乎正感受到水下之魚盤旋于釣鉤左右的情態。詞的下片,“吞又吐,信還疑,上鉤遲”,這一虛設之筆描繪了漁翁閉目凝神,心與魚游的垂鉤之樂,這種快樂中,漁父舉目江天山水,忽然得道忘魚。末三句渲染出一幅空靈澄澈的江漁歸晚圖:“水寒江靜,滿目青山,載月明歸。”透射出一種置身江天、脫落塵滓的逍遙追求,突出漁父這樣一種澄靜澹遠的境界里,任漂泊而不問其所至,也正是自張志和至黃庭堅所立志以求的最高境界。該詞構思用意上搬用了唐代船子和尚的偈語,將張志和那種志不渝、逍遙自由的漁父家風,又升華為一種擺脫世網,頓悟入圣的精神境界,借此表明詞人當時遭貶后的心胸抱負和向往獨釣江天、泛跡五湖的自由生活。取景設境上具有象征色彩,用意于形象后面的暗示。特別是最后“水寒江靜,滿目青山,載月明歸”三句,直以詩家之化境寫禪宗之悟境,用自然超妙之景象征自己詞人覺悟解脫,由凡入圣的心志襟懷。18.浣溪沙宋·徐俯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一波才動萬波隨。黃帽豈如青箬笠,羊裘何似綠穰衣。斜風細雨不須歸。19.鷓鴣天宋·徐俯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朝廷若覓元真子,晴在長江理釣絲。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浮云萬里煙波客,惟有滄浪孺子知。20.西塞山圖宋·戴表元

空中生業寄魚蓑,云是親情水是家。

便有蹤由無處覓,春風岸岸野桃花。21.六月十四日宿東林寺宋·陸游

看盡江湖千萬峰,不嫌云夢芥吾胸。

戲招西塞山前月,來聽東林寺里鐘。

遠客豈知今再到,老僧能記昔相逢。

虛窗熟睡誰驚覺,野碓無人夜自舂。【鑒賞】陸游在公元1170年(乾道六年)入蜀,路過九江,曾游歷廬山,并住宿在東林寺。公元1178年(淳熙五年)正月,宋孝宗召陸游東歸,二月詩人離開成都,順江東下,秋天到達京城臨安。這首詩寫于六月東歸過九江時。首聯以議論入詩。頷聯寫邀月聞鐘,滌除塵慮,表現對游宦的厭倦。頸聯用轉折含蓄的筆法,寫與老僧的話舊,表現出詩人對東林寺的深厚感情。尾聯寫山寺熟睡和野碓夜舂,點明題旨。詩的起勢突兀,好似千里歸來,有說不盡的心意。事實也是如此。詩人由臨安到夔州,再由夔州到南鄭,然后調往成都府,又在蜀州、嘉州任官。最后順江東下,來到九江。他宦游八年,不僅閱盡巴山蜀水;就是漢中、云棧、劍閣,也無不跋涉;至于長江、漢水,浩渺的洞庭湖也盡在游賞之中。詩人行程萬里,真可以說是“看盡江湖”,閱盡了“千萬峰”。

陸游的“不嫌云夢芥吾胸”句,既用了司馬相如的句意,也含有蘇軾詩句的意思。這句是說,云夢雖大,對于一個“看盡江湖千萬峰”的人來說,它豈能梗塞在我的心中,言外之意,云夢在我心目中也不過是小小的水澤罷了,既能容納它,也能忘卻它;至于宦海沉浮,人間的恩怨,更算不得什么。這首詩以議論開始,形象地概括了詩人的行程,抒發了胸臆,表現出一種曠達的情懷。“戲招西塞山前月,來聽東林寺里鐘”,再次表現了詩人豪放豁達的胸懷。這本是寫實之筆。詩人留宿在東林寺,眼望著天上皎潔的明月,耳聽著寺里悠揚的鐘聲,這境界確實很清幽,但不免又想起一段往事。那是乾道六年八月中秋節。詩人曾記述過當時的月景:“空江萬頃,月如紫金盤,自水中涌出,平生無此中秋也。”(《入蜀記》)這優美的中秋夜景,是詩人人蜀途經西塞山,在大江對岸留宿時所見到的。自此以后,那如紫金盤的明月似乎一直伴隨著自己,今日在廬山腳下,又看到她,何不邀來共聽古寺鐘聲。月下聞鐘,當然是一種美的享受,所以詩人對鐘聲那樣感興趣。但用佛教的說法,寺院的鐘聲可以發人深省。這兩句詩寫得灑脫而含蓄,反映詩人對幽靜的東林寺的喜愛。“遠客豈知今再到,老僧能記昔相逢。”“遠客”是詩人自謂。詩人沒想到今日又舊地重游,真是喜出望外,而且老僧還曾記得昔日相逢的情景。這兩句雖似淺近,但含意豐富,從中可見詩人倦于仕途,委心任運的思想。“虛窗熟睡誰驚覺?野碓無人夜自舂。”從這句透露出詩人喜出望外的心情。“虛窗”指敞窗,敞窗入睡,而且睡得很熟,說明詩人心情坦然,忘懷一切。“誰驚覺”的“誰”字不僅指人,也包括各種聲音。虛窗熟睡”點明題旨,全篇詩意盡蘊含其中。結句以野碓夜春的田園生活把詩人沉寂的心帶進一個新的境界。從全詩來看,首聯以議論入詩,這是宋人常用手法。此詩意境高曠超脫,得莊生委心任運之旨至于“野碓無人夜自舂”,雖說是化用唐韋應物的“野渡無人舟自橫”(《滁州西澗》)句法,但別出新意。前者寫靜,后者寫動,各有千秋。22.排悶宋·陸游

西塞山前吹笛聲,曲終已過雒陽城。

君能洗盡世間念,何處樓臺無月明!23.霜天曉角(次韻李次山提舉漁社詞)宋·楊冠卿

漁舟簇簇。西塞山前宿。流水落紅香遠,春江漲、葡萄綠。

蘄竹。奏新曲。驚回幽夢獨。卻把漁竿遠去,騎鯨背、釣璜玉。24.題光福劉伯祥所藏東坡枯木及漁村落落照圖宋·孫應時

夕陽雁影江天,明月蘆花醉眠。乞我煙波一葉,伴君西塞山邊。25.漁父詞宋·張镃

西塞山前得杖藜,波晴不見鷺群飛。

何曾千載同心處,只在斜風細雨時。26.應天長宋·葉夢得

松陵秋已老,正柳岸田家,酒醅初熟。鱸膾莼羹,萬里水天相續。扁舟凌浩渺,寄一葉、暮濤吞沃。青箬笠,西塞山前,自翻新曲。來往未應足。便細雨斜風,有誰拘束。陶寫中年,何待更須絲竹。鴟夷千古意,算入手、比來尤速。最好是,千點云峰,半篙澄綠。27.送都官辛七丈赴治江夏宋·蘇頌官柳春來已可攀,使君旌蓋駐江干。還頒明詔恩優渥,坐使環封俗阜安。西塞山川余舊跡,南樓風月有清歡。幕中才雅今應盛,暇日追游興未闌。28.送琴師毛敏仲北行宋·汪元量西塞山前日落處,北關門外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