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和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專題突破-高三統編版歷史二輪復習_第1頁
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和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專題突破-高三統編版歷史二輪復習_第2頁
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和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專題突破-高三統編版歷史二輪復習_第3頁
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和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專題突破-高三統編版歷史二輪復習_第4頁
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和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專題突破-高三統編版歷史二輪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和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一、選擇題(每題3分,共48分)1.[2023·北京延慶高三一模]3~6世紀,在中國,匈奴人逐步內遷,轉向定居生活,并在中原地區建立政權。此后,其他民族也逐步遷徙到中原。在歐洲,日耳曼人利用羅馬帝國衰落的機會,陸續進入羅馬帝國并建立起國家,滅亡西羅馬帝國。上述現象蘊含的歷史信息是()A.日耳曼人借鑒了匈奴人的經驗和教訓B.匈奴人和日耳曼人之間相互學習推動C.上述民族的遷徙屬于早期印歐人遷徙D.亞歐民族大遷徙促進本民族文化發展2.[2023·湖南岳陽高三統考期末]下表所示是語言學家在研究原始印歐語時的一些發現。與原始印歐語有同根詞語相似語法語音的語言梵語、波斯語、拉丁語、希臘語、日耳曼語、俄羅斯語有關社會生活的高頻用語蜂蜜、縫、編織有關動植物的高頻用語熊、羊、牛、豬、白楊、山毛櫸、橡樹等落葉喬木有關生產工具的高頻用語軛、犁、車轄、輪軸、柄、挽具、轂據此推斷,古印歐人在遷徙的過程中()A.存在與當地文化相交融的現象B.掌握了成熟的農耕技術C.交通運輸工具的種類十分豐富D.同化了遷徙地區的文化3.[2023·河北保定高三期中]古代希臘人和羅馬人,把他們周邊不甚開化的民族,統稱為“野蠻人”和“蠻族”。早在公元前2世紀,羅馬人就與蠻族直接交往。公元前1世紀起,羅馬社會開始有了吸收蠻族的跡象。4世紀,羅馬帝國的邊境地帶根本分不出純粹的羅馬人住區或純粹的蠻族住區。上述材料表明()A.民族交融曾發生在古代歐洲社會B.羅馬帝國建立起一套吸收蠻族的制度C.希臘人最終被蠻族一網打盡D.東西文明的交流早在公元前就開始了4.[2023·湖北荊門高三模擬預測]南美洲有多種類型的混血種人,如卡博克洛人(白人與印第安人混血)、穆拉托人(白人與黑人混血)等。這種情況一定程度與新航路開辟后西葡殖民政府的鼓勵有關。這一現象的出現()A.削弱了西葡對殖民地的控制力B.改變了南美洲社會的族群結構C.反映了白人文化侵略大大加深D.導致南美洲種植園經濟的興起5.[2023·廣東佛山高三聯考]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各利益集團經過反復地激烈爭論后,促使國會確立了旨在限制移民人數、控制民族來源的移民限額制度。該制度以美國人口中各民族集團的人口數量為基礎,規定每年的移民限額和各地區移民來源,徹底結束了建國以來自由放任的移民政策。這項政策推行的主要原因是()A.保證美國人有足夠的就業機會B.減少政府在移民福利方面的支出C.美國國內人口的增加速度過快D.科技發展導致勞動力的需求減少6.[2023·寧夏銀川高三模擬]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指出:在19世紀20年代有14.5萬人離開歐洲,19世紀50年代達到了大約260萬人,1900至1910年間移民人數則高達900萬;其中1846年到1932年間,超過5000萬的歐洲移民到了美國、加拿大、南美洲、澳大利亞及南非。歐洲對外移民的不斷增加()A.嚴重制約了歐洲社會經濟的發展B.根源在于兩次工業革命的開展C.說明世界的經濟中心發生了轉移D.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7.[2023·貴州貴陽高三一模]現代埃及文化是融合多元文化因素的阿拉伯文化;從宗教信仰看,官方宗教是伊斯蘭教,民間也信奉基督教;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英語、法語也廣泛使用。材料最能表明現代埃及文化()A.是歐洲殖民文化侵略的產物B.反映實現國家獨立與民族復興的愿望C.代表了阿拉伯文化的多樣性D.具有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結合的特征8.[2023·湖北武漢高三模擬預測]二戰后,澳大利亞政府以“移民即繁榮”為戰略導向,制訂大規模引進移民計劃,引入的移民當中技術人員的比例逐年上升:20世紀50年代為32%,1980~1986年為49.1%,大大超過了澳大利亞本地技術工人的比例。澳大利亞這一移民的趨勢()A.適應了新興產業發展的需要B.改變了全球勞動力市場結構C.沖擊了本土主流文化的地位D.推動了世界多極化發展趨勢9.[2023·山西大同高三三模]在20世紀頭十年,歐洲人大量移民美國。意大利人和愛爾蘭人前往紐約、波士頓和費城;葡萄牙人去普羅維登斯和新貝德福德;德國人和波希米亞人去芝加哥、密爾沃基和費城;波蘭人去芝加哥和底特律。這些移民()A.改變了全球勞動力布局B.均衡的分布在美國的各地C.助力了美國經濟的發展D.使美國文化形成多元格局10.[2023·河南商丘高三開學考試]東晉時期,江南僧人爭相結交名士,以帛尸梨密多羅與王導的結交而顯名,逐漸步入上層士人的社交范圍;康僧淵因殷浩的賞識而成名,從而結交王導和庾亮;竺法汰因王洽的供養而成名,從而結交王珣、謝安、桓溫、簡文帝。東晉僧人與統治階層的交往()A.打破了儒家學說正統地位B.標志著佛教中國化進程基本完成C.擴大了佛教在中國的影響D.形成了外佛內儒的士族意識形態11.[2023·遼寧丹東高三聯考]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這樣寫道:“商業聯結和文化聯結既不是互不關聯的也不是彼此獨立的。希臘文化傳播到整個東方,主要是靠追隨亞歷山大軍隊東進的希臘商人。同樣,印度佛教傳布到中國的過程也可以沿著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了解到。”這表明促進東西方文明交融的兩種方式是()A.商業聯結和文化聯結B.馬可·波羅和阿拉伯商人C.希臘商人和亞歷山大軍隊D.暴力沖突與和平交流12.[2023·廣東廣州高三模擬預測]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指出,賽里斯人以從森林中獲取毛料而著稱,他們將樹葉浸入水中以將白絲梳理下來,然后將這些線解開再織好,供應給羅馬的婦女。直到公元2世紀,希臘地理學家波桑尼阿斯才正確地認識到絲是來自于蠶這一小動物。這反映了()A.東西方交流逐漸深入B.海上絲綢之路已達地中海C.西方對中國了解精確D.養蠶繅絲技術已傳入歐洲13.[2023·遼寧葫蘆島高三二模]如圖為遼寧北票十六國時期北燕重臣馮素弗墓出土的鴨形玻璃注,其工藝屬于羅馬吹制技術。據考證,此時期我國雖已掌握加工玻璃的技藝,但尚不具備制作如此復雜的玻璃工藝制作技術。該文物能夠佐證當時()A.絲綢之路上中西經濟文化交流B.東北地區經濟的迅速發展C.玻璃制品應用于普通民眾生活D.統治者不斷推動民族交融14.[2023·廣東佛山高三聯考三模]公元8世紀后期,阿拉伯人在古巴比倫人、埃及人和希臘人的傳統和實踐基礎上,增添了印度人和中國人的化學知識,推動了地方化學工業的發展,生產出蘇打、明礬、硫酸鐵等化工品。這體現了()A.科技進步助推帝國建立B.阿拉伯的世界中心地位C.文明交流促進社會進步D.絲綢之路具有輻射作用15.[2023·貴州畢節高三一模]17世紀初,原產于中國的茶葉由荷蘭人帶入歐洲。起初,飲茶的只限于來往東方的荷蘭商人、水手和達官貴人。進入18世紀后,飲茶風在歐洲逐漸盛行,很多歐洲人尤其是荷蘭人、英國人養成了飲茶的習慣。這可以用來論證()A.商品貿易促進文化傳播B.物種交流沖擊等級秩序C.文化在互鑒中實現融合D.人口流動影響社會習俗16.[2023·湖南長沙高三統考]下表為清代中國赴日商船所載商品種類數量統計情況。對其數據變化原因的合理解釋是()時間船只(艘)生絲(斤)絲棉織品(斤)糖(斤)藥材(斤)顏料染料(斤)礦物(斤)皮革(張)1711年545026720021494475490778860570817332760858211804年1124131436672560009092184122982705432294A.中日之間貢賜貿易加強B.日本蠶絲織造業有很大進步C.殖民擴張危及中日商貿D.中國民族資本得到長足發展二、非選擇題(共52分)17.[2023·江西高三聯考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持續500多年的西方殖民主義擴張雖然已經成為歷史,但是它在全世界留下了“西方文明”的絕對主導地位。除了歐洲本土以外,由于歐洲人在殖民擴張和殖民統治時期對殖民地的大規模移民,使今天的美洲、澳洲、西伯利亞等地都已經成為歐洲移民后代占統治地位的地區,美洲的印第安人和澳洲的土著居民已經成為絕對的少數族群。持續500年的西方殖民主義擴張還帶來了歐洲語言宗教的全球化……“西方人甚至根深蒂固地認為,西方文明是人類文明的頂點,其他任何形式的改變都預示著一個新的黑暗時代的到來。任何持有這種信仰的人都堅信自己有責任維持西方文明至高無上的地位。他們想象不出還有比西方至高無上的社會更好的世界。”——摘編自張汝倫《西方文明本質的反思》材料二從二戰后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的情況來看,它們逐漸接受了大量的來自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區的移民,包括素質較高的技術移民、留學移民、投資移民等。與此同時……許多前殖民地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移民開始陸續遷往歐美。如果說西方的殖民主義曾經開啟了全球化的大門,導致西方的種族和文明形成了全世界分布的態勢,那二戰后特別是冷戰后帶來了一種“逆向殖民”的趨勢,前殖民地國家有色人種的較高出生率正推動這些地區的人口逐步向歐洲本土和北美、澳洲等地區遷徙,形成了一種新的移民文化分布。——摘編自[美]蘇珊·馬丁《國際移民的演化趨勢:百年回顧與展望》(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500多年的西方殖民主義擴張”對世界文化發展的影響。(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二戰后“逆向殖民”趨勢形成的原因,并從文化的角度分析其雙重性。(12分)18.[2023·湖南懷化高三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在新大陸,由于土著人或者被剿滅,或者被驅逐到窮鄉僻壤,英國人就可以親身把本國的文化帶到新大陸去。但是他們發現,在自己的文學、服裝、醫藥中接受了印第安人文化的許多特點。在其他地區,對待西歐文化的態度有所不同。土耳其人很看不起西歐文化,主要緣于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長期仇恨。在印度,葡萄牙人引進了宗教裁判所,印度人在告訴英國教士說:“基督徒做了很多壞事。”早期來華的西歐傳教士,由于他們在天文學、數學等方面有較高深的造詣,得到徐光啟等中國少數學者的尊敬,但是大多數中國學者拒絕西方科學和天主教。——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材料二美國歷屆政府都將文化輸出寫進自己的施政計劃,從杜勒斯的“和平解放”戰略到肯尼迪的“在鐵幕的裂縫中培養自由的種子”,從老布什的“超越遏制戰略”到克林頓的“全面接觸”。2000年至2004年,中國從各種渠道進口的影片4332部,其中,美國影片占到40%~50%。互聯網上70%~80%的信息是英語信息。西方文化從最初利用宗教組織傳教布道,到利用電影電視強力推銷西方文化,從利用經濟上的優勢長期霸占世界文化產業市場,到對互聯網信息平臺的壟斷,從洋快餐的風靡,到西方節日的全球化泛濫。圣誕節、感恩節等外國節日闖進中國人的生活,當下很多中國人喜歡過西方節日,在有些地方,圣誕節的熱鬧程度不亞于春節。——摘編自李培松、陳書《論當今西方文化侵略及其應對策略》(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近代西方文化侵略的特點。(8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指出當今西方文化侵略的主要變化及啟示。(10分)19.[2023·福建福州高三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人們居住的地方通常有許多不同的民族,這些不同民族的人們各自在一個相對固定的地域中生息繁衍,共同生活。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形成了語言、服飾、生活習慣、親屬制度、社會組織、經濟生活等方面的共同特征,并在此基礎上產生了共同的認同感和對故土家園深厚的感情。然而,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人們因受到外界壓力而被迫改變居住地點或者出于謀求發展而主動改變居住地的現象十分常見,在表現形式上也是多樣的。——摘編自于艷波《論中國古代少數民族的遷徙及其影響》根據材料并結合中國古代史的相關知識,自擬一個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闡述有理有據)

1.答案:D解析: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3~6世紀(世界)。根據材料“在中國,匈奴人逐步內遷,轉向定居生活,并在中原地區建立政權”“在歐洲,日耳曼人利用羅馬帝國衰落的機會,陸續進入羅馬帝國并建立起國家,滅亡西羅馬帝國”,可歸納為匈奴人和日耳曼人通過遷徙建立了新的政權,進而促進本民族文化的發展,D項正確;材料中未說明匈奴人和日耳曼人之間發生任何聯系,排除A、B項;早期印歐人遷徙,是指從公元前2千紀初起,說原始印歐語的游牧民族,從位于烏克蘭大草原的亞姆納文化及其相關的草原文化地區,逐步遷移到歐洲和亞洲地區的一系列過程,與題干的民族遷徙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2.答案:A解析: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時空是:世界古代史人口遷徙。從表中內容可知,印度、波斯、希臘、俄羅斯等國的語言與原始印歐語有相似之處,這說明古印歐人在遷徙的過程中存在與當地文化相交融的現象,A項正確;材料中出現“縫”“編織”“犁”等字眼,說明古印歐人掌握了一定的農耕技術,但“成熟”的表述過于絕對,排除B項;材料無法得出交通運輸工具的種類十分豐富,排除C項;古印歐人的遷徙對遷徙地區的文化有一定的影響,但“同化”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A項。3.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羅馬人同周邊不甚開化民族不斷交往交流交融,使得羅馬帝國邊境地帶的羅馬人住區和蠻族住區差別不大,表明民族交融曾發生在古代歐洲社會,A項正確;材料并未體現羅馬帝國建立了一套吸收蠻族的制度,排除B項;希臘人最終被蠻族一網打盡的說法絕對,并且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C項;材料并未體現東西文明的交流,排除D項。故選A項。4.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這種情況一定程度與新航路開辟后西葡殖民政府的鼓勵有關”可知,時空范圍為新航路開辟時期的美洲。根據材料“南美洲有多種類型的混血種人”“與新航路開辟后西葡殖民政府的鼓勵有關”可知,這是新航路開辟之后,西葡殖民政府鼓勵歐洲人向美洲移民,同時進行黑奴貿易,最終導致了南美洲族群結構的變化,B項正確;南美洲出現多類型的混血種人并不能削弱西葡對殖民地的控制,排除A項;出現混血人種,并不能證明當時白人文化侵略加深,排除C項;南美洲種植園經濟的興起并非由于混血人種的出現,兩者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排除D項。故選B項。5.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正處于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工業革命助推美國經濟快速發展,而此時美國國會對移民額度進行限制,說明了科技發展導致勞動力的需求減少,D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科技發展對勞動力的影響,非保障美國人的就業機會,排除A項;材料與減少政府在移民方面的福利無關,排除B項;美國國內人口增長是影響因素,非主要原因,仍然是科技發展對勞動力需求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D項。6.答案:B解析: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現代世界。根據材料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歐洲經歷兩次工業革命,國內競爭加劇,就業壓力增大,大量勞動力不得不離開歐洲,前往美洲或海外殖民地尋求出路,另外隨著兩次工業革命而出現的新式交通工具、壟斷組織、世界市場的形成等等為人口外流提供了條件,B項正確;人口外流沒有“嚴重制約”歐洲社會經濟的發展,A項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僅僅人口的遷移不能得出世界經濟中心發生了轉移,排除C項;結合所學可知歐洲對外移民有利于推動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但不能直接說歐洲移民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D項表述欠妥,排除D項。故選B項。7.答案:D解析: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埃及。根據材料“融合多元文化因素的阿拉伯文化”“從宗教信仰看,官方宗教是伊斯蘭教,民間也信奉基督教;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英語、法語也廣泛使用”可知埃及本土文化和其他外來文化同時存在,相互交融,形成了多元文化的融合體,具有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結合的特征,D項正確;材料“現代埃及文化是融合多元文化因素的阿拉伯文化”強調現代埃及文化的多元性,并未反映出近代西方國家對埃及的侵略和影響,邏輯推理錯誤,排除A項;二戰后埃及民族運動高漲,體現出強調的國家獨立與民族復興的愿望,與材料時間信息不符,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埃及文化,不能偷換概念為阿拉伯文化,排除C項。故選D項。8.答案:A解析: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二戰后(澳大利亞)。據本題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結論:二戰后,在政府推動下,澳大利亞的外來技術移民數量猛增,適應了其發展新興產業的需要,A項正確;僅澳大利亞引進技術人員不足以改變全球勞動力市場結構,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外來移民對澳大利亞主流文化的影響,排除C項;澳大利亞外來和本地技術工人比例的變化,與世界多極化發展趨勢沒有直接關系,排除D項。故選A項。9.答案:C解析: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初的世界。20世紀頭十年,大量歐洲人移民美國,為美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助力了美國的經濟發展,C項正確;材料內容只涉及歐洲人移民美國,無法改變全球勞動力結構,排除A項;材料內容只是說移民去了幾個城市,無法得出這些移民均衡分布在美國的各地,排除B項;美國文化在殖民擴張時期就已形成多元化,排除D項。故選C項。10.答案:C解析:時空是東晉時期(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結論:東晉時期,江南僧人爭相結交名士,以便更好的宣傳佛教,有利于擴大佛教在中國的影響,C項正確;此時儒學仍是正統地位,排除A項;佛教中國化進程基本完成是在隋唐時期,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并未提及士族意識形態狀況,排除D項。故選C項。11.答案:D解析: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世界。據材料“希臘文化傳播到整個東方,主要是靠追隨亞歷山大軍隊東進的希臘商人。”可知,這是通過戰爭形式交流,據材料“印度佛教傳布到中國的過程也可以沿著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了解到”并結合所學可知,絲綢之路是一條和平的商業、文化交流通道,因此材料涉及暴力沖突與和平交流兩種文明交融的方式,D項正確;材料表明東西方文明交融的兩種方式是暴力沖突與和平交流,A項是和平交流的表現,排除A項;B項是文明交融的人物,不涉及方式,排除B項;C項涉及歷史人物和職業群體,沒有交代具體交融的方式,排除C項。故選D項。12.答案:A解析: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的時空是:古代世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后,漢朝和羅馬帝國分別興起于亞歐大陸的兩端,雙方通過絲綢之路有間接的經貿和文化交流。漢代中國絲織業發達,羅馬人對中國的認識得益于絲綢之路上的交往,因此材料體現出東西方交流逐漸深入,A項正確;材料與海上絲綢之路到達的地點無關,排除B項;“精確”一詞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根據材料可知,公元2世紀,希臘人認識到絲來源于蠶,但養蠶繅絲技術已傳入歐洲在材料中無法找到依據,排除D項。故選A項。13.答案:A解析: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十六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北燕重臣馮素弗墓出土鴨形玻璃注的制作工藝屬于羅馬吹制技術,可以用來佐證當時絲綢之路上中西經濟文化交流,A項正確;材料體現了絲綢之路上中西經濟文化交流,不能說明東北地區經濟的迅速發展,排除B項;鴨形玻璃注出土于北燕重臣馮素弗墓,并不能說明玻璃制品應用于普通民眾生活,排除C項;該文物能夠佐證當時絲綢之路上中西經濟文化交流,不能體現統治者推動民族交融,排除D項。故選A項。14.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公元8世紀后期的世界。材料“阿拉伯人在古巴比倫人、埃及人和希臘人的傳統和實踐基礎上,增添了印度人和中國人的化學知識,推動了地方化學工業的發展,生產出蘇打、明礬、硫酸鐵等化工品”體現的是阿拉伯人在傳播東西方文明的過程中,助推了當時社會的發展,說明的是文明交流促進社會進步,C項正確;阿拉伯帝國建立于公元632年,時間不符,排除A項;當時阿拉伯人扮演東西方文明交流的橋梁角色,非世界中心地位,排除B項;材料與絲綢之路的輻射作用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15.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原產于中國的茶葉在歐洲逐漸盛行,主要是因為東西方商品貿易的影響,促進了文化傳播,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等級秩序,排除B項;材料反映了商品貿易促進文化傳播,未體現文化融合,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人口流動影響社會習俗,排除D項。故選A項。16.答案:B解析:表格數據變化的情況是:從康熙到嘉慶年間,中國赴日本商貿的船只數銳減,中國對日本出售的生絲、絲棉織品及皮革急劇下降,而糖、藥材等數量有所上升。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日本江戶時代末期,也就是19世紀末,繅絲已經是日本農村地區的重要副業,在日本開港后的海外貿易中,制成的生絲曾是日本出口的主打商品。特別是由于其原材料“蠶繭”是完全由日本國產的,所以繅絲對日本的貢獻非常大,B項正確;A項僅展示中國赴日商貿,既不符合表格也不符合船只數銳減的情況,排除A項;C項不符合此時期的歷史背景,此時西方殖民對中日商貿的破壞力十分有限,排除C項;D項是中國近代的情況,排除D項。故選B項。17.答案:(1)影響:使亞非拉傳統文化遭到沖擊;美洲、大洋洲等地文化甚至發生替代性變化;使歐洲語言、宗教全球化;“西方文明成為人類文明頂點”(或“西方文明至高無上”)的謬論甚囂塵上;使世界文化呈現出本土性和多元性交織的特點。(2)原因:發達國家的低出生率;亞非拉國家的高出生率;技術、教育、投資移民等趨勢;發達國家移民政策放寬。雙重性:一方面促進了多元性的文化交流,傳播了本土文化和價值觀,提升了國家文化包容性;另一方面,移民也面臨著文化適應難題,以及自我認同和文化認同等問題。解析:(1)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世界。影響:根據材料“它在全世界留下了‘西方文明’的絕對主導地位”可分析出使亞非拉傳統文化遭到沖擊;根據材料“使今天的美洲、澳洲、西伯利亞等地都已經成為歐洲移民后代占統治地位的地區,美洲的印第安人和澳洲的土著居民已經成為絕對的少數族群”可分析出美洲、大洋洲等地文化甚至發生替代性變化;根據材料“歐洲語言宗教的全球化”可分析出使歐洲語言、宗教全球化;根據材料“西方人甚至根深蒂固地認為,西方文明是人類文明的頂點”可分析出“西方文明成為人類文明頂點”(或“西方文明至高無上”)的謬論甚囂塵上;結合文化的多元性可分析出使世界文化呈現出本土性和多元性交織的特點。(2)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二戰后的世界。原因:結合所學可分析出發達國家的低出生率,亞非拉國家的高出生率;根據材料“逐漸接受了大量的來自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區的移民,包括素質較高的技術移民、留學移民、投資移民等”可分析出技術、教育、投資移民等趨勢;結合發達國家的移民政策可分析出發達國家移民政策放寬。雙重性:結合人口遷移與文化交流可分析出一方面促進了多元性的文化交流,傳播了本土文化和價值觀,提升了國家文化包容性;結合移民文化可分析出另一方面,移民也面臨著文化適應難題,以及自我認同和文化認同等問題。18.答案:(1)特點:通過殖民者親自攜帶等方式;受當地文化的影響;過程艱難曲折;范圍廣(具有全球性);通過宗教傳播等多種方式進行(或傳播途徑多樣性);結果具有兩面性。(2)變化:侵略目的公開性;侵略力量強勢性;侵略途徑多樣性;侵略手段隱蔽性。啟示:推陳出新,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實施嚴格的準入制度,筑牢保護民族文化的防線。解析:(1)特點:根據“在新大陸,由于土著人或者被剿滅,或者被驅逐到窮鄉僻壤,英國人就可以親身把本國的文化帶到新大陸去。”得出通過殖民者親自攜帶等方式;根據“但是他們發現,在自己的文學、服裝、醫藥中接受了印第安人文化的許多特點。”得出受當地文化的影響;根據“但是大多數中國學者拒絕西方科學和天主教。”得出過程艱難曲折;根據“在其他地區,對待西歐文化的態度有所不同。土耳其人很看不起西歐文化,主要緣于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長期仇恨。在印度,葡萄牙人引進了宗教裁判所”得出范圍廣(具有全球性);根據“主要緣于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長期仇恨。在印度,葡萄牙人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