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蕭梁詞中的簫聲意象_第1頁
淺析蕭梁詞中的簫聲意象_第2頁
淺析蕭梁詞中的簫聲意象_第3頁
淺析蕭梁詞中的簫聲意象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淺析蕭梁詞中的簫聲意象

蕭是中國最古老的管樂器之一。據說蕭的發明與舜有關。《世本·作篇》(茆泮林輯本)曰:”簫,舜所造。其形參差像鳳翼,十管,長二尺。”所以,簫又有”鳳簫”之稱。這種由長短不等的竹管依序排成二列,用繩子編起來或用木框鑲起來制成的簫叫排簫,古代的文獻中也稱作簫。“排簫還有一種是底部管端開口的,稱之為洞簫”(P49)。王褒的詠物名篇《洞簫賦》“一方面寫了簫曲調的多樣性,同時又反復渲染它悲凄哀怨的基質:‘哀悁悁之可懷兮,良醰醰而有味。’體現的是以悲為美的風尚”(P166-167)。隨著時代發展,同時也根據樂器演奏的需要,簫的形制又有所變化。隋唐時期有大簫、小簫,宋以后又有橫簫、豎簫之別。簫與人們的生活發生著密切的關系,它逐漸成為一種文學意象,被文人們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文學作品中反復出現。據粗略統計,在全宋詞中有200多位詞人使用這一意象。在全宋詞中,我們可以看到簫有那么多的美稱:“簫鳳”、“雙鳳簫”、“鳳簫”、“鳳凰簫”、“紫簫”、“紫玉簫”、“玉簫”、“瓊簫”、“彩簫”、“碧簫”、“短簫”、“洞簫”、“鸞簫”、“玉參差”……這一方面是由于簫的材料、品種不同,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們對簫的無比鐘愛。簫本身的曲調多樣,又經過詞人融入個人主觀情感的加工創作而產生了多元化的意象。文人們借助樂音的聲情,創造出情景交融的文學意境。全宋詞中對簫意象的運用,大致可分為以下三種類型:(一)簫常常被作為仙樂的演奏樂器,成為人們想象那逍遙的仙界的憑借。這種意象的生成,源于一個關于簫的美麗傳說。《列女傳》卷上記載:“簫史者,秦穆公時人也。善吹簫,能致孔雀、白鶴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妻焉。日教弄玉作鳳鳴。居數年,吹似鳳聲,鳳凰來止其屋。公為作鳳臺。夫婦止其上,不下數年,一旦皆隨鳳凰飛去。”這個故事使人們將簫與仙樂聯系在一起,也使簫與琴瑟相和的愛情結下了不解之緣。蘇易簡的《越江吟》(神仙神仙瑤池宴)描寫傍晚時分,春風吹拂,桃花片片飄落,神仙們開宴瑤池。金殿里眾仙歡宴,沉醉于縹緲的仙樂中,洞簫聲遠,繚繞不絕,神仙們醉于酒也醉于樂,紅顏醉態爛漫可愛。此情此景令人神往。丁謂的《鳳棲梧》(朱闕玉城通閬苑)中描寫月明星稀,春色深深淺淺,閬苑里仙客擺宴,蓬萊殿處處花滿,蟠桃堆滿果盤。簫瑟篌笙合奏出美妙、悠遠的音樂。簫成了演奏仙樂的重要樂器之一,被賦予了神秘的色彩,它的身上寄托了人們無限美妙的想象。簫史與弄玉的美好愛情故事也為文人們羨慕不已,只是現實中的伴侶往往聚少離多,結局不盡如人意。所以文人們在詩詞中常常化用典故,化喜劇為悲劇。大多表現的是現實中相親相愛的人雖曾經有過像這對簫侶一樣恩愛纏綿的時光,而今卻形單影只,只能無奈地緬懷那段逝去的美好光陰。晏幾道《浣溪沙》(翠閣朱闌倚處危)和蔡伸的《憶瑤姬》(微雨初晴)、《玉樓春》(碧桃溪上藍橋路)三首詞都以簫史與弄玉的愛情比喻現實中兩心相知的愛人,只是,故事中“簫侶”的愛情有著美滿的結局,而現實中的兩個人卻往往相隔兩地,只能“念去年,曾共吹簫侶”,或回憶“花底深盟曾共語”。傳說中雙雙飛升成仙的簫侶與現實中不能如愿的愛情的對比,使詞蒙上了一層哀傷的色彩。(二)簫常常與鼓連用,來描寫繁華的景象和熱鬧的場合。《釋名》曰:“簫,肅也,言其聲肅肅然,清也。”由于簫擁有莊嚴渾厚的音響,因此西周時期的祭祀常使用排簫。簫鼓屬于鼓吹樂,即由一種吹管樂器和打擊樂器來合奏。漢代有大量的鼓吹樂,主要用于宮廷禮儀、宮廷宴樂和軍事活動。“‘簫鼓’,因它用排簫與建鼓合奏而得名,一般也用作儀仗音樂,有時樂工可以坐在鼓車中演奏……亦可用作軍樂。”(P64)魏晉時期陸機的《鼓吹賦》就對它的演奏有過描述:“稀音躑躅于唇吻,若將舒而復回。鼓砰砰以輕投,簫嘈嘈而微吟。”唐代詩人李白有《雜曲歌辭·發白馬》:“將軍發白馬,旌節渡黃河。簫鼓聒川岳,滄溟涌洪波。”肅肅然的簫聲伴著激昂的鼓聲,激勵著澎湃的士氣,充分體現了盛唐精神。這說明在唐代簫鼓還用于軍隊中,來鼓舞士氣。或許到了宋代,簫鼓合奏已漸漸流行于民間。因為在全宋詞里,我們看到簫鼓連用,多用于宴飲助興或描寫繁華景象和熱鬧的場合。這里以柳永《望海潮》為例: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詞中描寫了杭州的繁華景象。錢塘柳多如煙、橋美如畫,江畔長堤綠樹環繞,江中波濤澎湃。都市里熱鬧繁華,人們生活富足。西湖景色更是清秀美麗,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人們在湖上泛舟,采菱角、采蓮蓬,還有人吹起了笛子。地方官也出來了,一邊欣賞山水美景,一邊聽著振奮人心的簫鼓,醉心于一派繁華富庶的太平景象。宋詞中關于簫鼓的場景數不勝數。如:“鰲山聳、喧天簫鼓。”(柳永《迎新春》)“醮臺清夜洞天嚴,公宴凌晨簫鼓沸。”(柳永《玉樓春》)“曉日迎長歲歲同。太平簫鼓間歌鐘。”(晏幾道《鷓鴣天》)“宴亭永晝喧簫鼓。倚青空、畫闌紅柱。”(張先《山亭宴慢》)“酒熟梨花賓客醉,但覺滿山簫鼓。”(張先《破陣樂》)“彩山涌起翠樓空。簫鼓沸春風。”(賀鑄《偶相逢》)“回想夾城中。彩山簫鼓沸,綺羅叢。”(賀鑄《小重山》)“向人圓月轉分明。簫鼓又逢迎。”(張炎《風入松》)(三)簫悲凄哀怨的基質,使它在詞中更多地表現離別的哀傷凄苦、相思的苦悶絕望,烘托哀婉凄絕的氣氛。“簫的音量較小,音色柔和,甘美而幽雅,適于獨奏和重奏。吹奏音量小是由于簫本身結構所致。簫的吹孔很小,并且依管壁厚度向內傾斜,這樣吹奏時氣流一大反而吹不響了。簫適于演奏低沉委婉的曲調,寄托寧靜悠遠的遐思,表現細膩豐富的情感。”李白的《憶秦娥》有“百代詞曲之祖”之稱,詞的開頭即是“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深夜里,美貌的女子被如泣如訴的簫聲驚醒,抬頭望,一輪孤月正照著秦樓。哀怨的簫聲悠悠不絕,女子不禁想起年年柳色青青的灞陵橋,那是“你我”分別的傷心之地。龔自珍《己亥雜詩》47首有“怨去吹簫,狂來說劍,兩樣銷魂味”。隨著歷史文化和傳統的積淀,簫不再只是一種樂器,簫聲代表了一種幽怨悲凄的情緒,簫的文化意蘊逐漸豐富,慢慢深入文人騷客的內心。綜觀全宋詞,簫聲更多地代表的是一種凄美的無奈,它被作為詞人抒情的依托,寄托了離別的哀傷凄苦、相思的苦悶絕望。先看柳永《笛家弄》:花發西園,草薰南陌,韶光明媚,乍晴輕暖清明后。水嬉舟動,禊飲筵開,銀塘似染,金堤如繡。是處王孫,幾多游妓,往往攜纖手。遣離人、對嘉景,觸目傷懷,盡成感舊。別久。帝城當日,蘭堂夜燭,百萬呼盧,畫閣春風,十千沽酒。未省、宴處能忘管弦,醉里不尋花柳。豈知秦樓,玉簫聲斷,前事難重偶。空遺恨,望仙鄉,一餉消凝,淚沾襟袖。詞的上片寫樂景。清明過后,天氣開始晴朗暖和,花園里花兒綻放,路上青草的氣息彌漫在空中,真是春光明媚的好天氣!人們將舉行禊禮的筵席擺在水邊,劃船嬉戲。水中游船穿行,岸上盛宴歡騰。池塘銀光道道似揮毫渲染,長堤金光閃閃似匠心織繡。風流倜儻的王孫貴族們手攜妖艷的歌妓游賞玩耍。對此佳景,離人怎能不觸目傷懷,勾起舊事呢?下片由樂景轉哀情。在如此美好的春景中,公子佳人攜手相伴,而你我卻相隔兩地。想來分別已那么久了。那時我們在京城,蘭堂夜燭如晝,畫閣春風拂面,呼盧的喝彩聲、喚酒聲此起彼伏,喧囂不停。絲竹管弦、宴飲歡笑使我忘卻了秦樓上孤獨的你可能正手執玉簫低低傾訴著。嗚咽的簫聲如何能消解內心的愁緒?只能愁上添憂,憂上添愁。往事已成空,你我兩心相悅、親密無間的時光已一去不復返。回望那往昔的溫柔鄉,而今已煙消云散,只留下無盡的憾恨,只是嗚咽的簫管似乎還在傾訴著綿綿不絕的哀怨,那聲音隱約還響在我耳邊。我久久地凝望,不覺淚濕衣衫。這首詞里,女主人公在無人相伴的深夜,難以排遣寂寞,便手執簫管吹出幽怨的曲子,縱使玉簫吹折,愁緒亦難解。主人公由今日之景勾起往日之情,以樂景襯哀情,倍增其哀,意境深沉悠遠。詞人通過幽怨的簫管吹出無限的憾恨,吹出無邊的愁情,營構出一片凄婉深沉的意境。還有蘇軾的《臨江仙》(疾愈登望湖樓贈項長官):多病休文都瘦損,不堪金帶垂腰。望湖樓上暗香飄。和風春弄袖,明月夜聞簫。酒醒夢回清漏永,隱床無限更潮。佳人不見董嬌饒。徘徊花上月,空度可憐宵。詞中,簫聲成為一種引起悲傷的元素,撩撥起詞人內心的孤獨情緒,使詞人難以入睡。病愈的他登上望湖樓,此時明月當空,春風輕拂衣袖,感覺很愜意。突然有簫聲傳來,內心泛起隱隱的感傷。于是就借酒麻醉以便入睡,可睡著不久又醒來。周圍是無盡的黑夜,縷縷簫音似斷似續,滴漏的聲音卻愈加清晰,一聲聲滴在心頭。佳人不在身邊,我孤零零一人愈感夜之漫長難耐。忽見天上月兒徘徊在花上,它也和我一樣無人陪伴,孤度良宵。在全宋詞里,這類使用簫意象來表達離別或相思之哀傷凄苦的作品不勝枚舉,如:李清照的“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孤雁兒》)吳文英的“還記暗螢、穿簾街語悄。嘆步影歸來,人鬢花老。紫簫天渺。”(《繞佛閣》)“河橋徑遠,玉簫吹斷,霜絲舞影。”(《水龍吟》)張炎的“望花外、小橋流水,門巷愔愔,玉簫聲絕。鶴去臺空,佩環何處弄明月。”(《長亭怨》)“一葉江心冷,望美人不見,隔浦難招。認得舊時鷗鷺,重過月明橋。溯萬里天風,清聲謾憶何處簫。”(《憶舊游》)賀鑄的“十二闌干今夜月,誰伴吹簫。”(《浪淘沙》)朱敦儒的“塵昏青鏡,休照孤鸞舞。煙鎖鳳樓空,問吹簫、人今何處。”(《驀山溪》)劉燾的“惆悵夜久星繁,碧空望斷,玉簫聲在何處。念誰伴、茜裙翠袖,共攜手、瑤臺歸去。”(《八寶妝》)蔣捷的“無限倚闌愁,夢斷云簫,鵑叫度青壁。”(《應天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