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記敘文閱讀之標題義與作用(沖刺2023年中考語文之查漏補缺)(原卷+解析)_第1頁
04 記敘文閱讀之標題義與作用(沖刺2023年中考語文之查漏補缺)(原卷+解析)_第2頁
04 記敘文閱讀之標題義與作用(沖刺2023年中考語文之查漏補缺)(原卷+解析)_第3頁
04 記敘文閱讀之標題義與作用(沖刺2023年中考語文之查漏補缺)(原卷+解析)_第4頁
04 記敘文閱讀之標題義與作用(沖刺2023年中考語文之查漏補缺)(原卷+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Word文檔下載后可自行編輯1/104記敘文閱讀之標題義與作用(沖刺2023年中考語文之查漏補缺)(原卷+解析)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04記敘文閱讀之標題的含義和作用

例:

閱讀下面選文,完成下面小題。

半個父親在疼

葛亞夫

①這些年,感覺時間在不停提速,尤其是對父親。在他身上,歲月的沙漠化一年深過一年,從牙齒到骨骼,他所有堅硬的部分,都迅速鈍化。走在路上,每遇見老人,我總會忍不住多看幾眼,有時,還會從他身后追到身前——我總覺得,他是我父親。

②老了的父親,失去辨識度,老成所有老人的樣子——干瘦,呆滯,不茍言笑,但年輕時,他棱角分明,一頂光頭,哪怕在十里外咳嗽一聲,我也辨得出是他。

③小時候,我諢號葛維攪。“維”是輩分,“攪”是搗蛋,我的調皮“有口皆碑”,基本上,只要有摩擦,罪就在我,且總以我被父親摁在地上打結束。這俗套的劇情,常讓我懷疑父親是假的。那天,我跟著父親壓紅芋,甚得他歡心。老師路過地頭,隨口說我兩句。父親順手抄起扁擔抽向我。我反應很快,但雙腿沒能跟上,被扁擔上的鐵鉤鉤到,劃出一道血印。

④我抱著腿,疼得像熱鍋上的螞蟻,蹦蹦跳跳。父親捉住我,把我摁到地上,攬一把萋萋芽,嚼碎,敷在傷口上。我不經意間看見,他有力的手,比我的腿顫抖得還厲害。

⑤原來,當我疼時,父親也在痛。我的一半疼痛,一直由父親默默領受。

⑥父親脾氣暴躁,一半是母親點燃的,一半是因癬疾煎熬。年復一年,開春,癬就援著他的身體開枝散葉。不知聽誰說的,用燒紅的銅錢燙,就能把癬斬草除根。在一盞抖動的燈火前,他捋起袖子,讓我燒銅錢燙癬。我做不到,他就自己來。牙一咬,眉一豎,火紅的銅錢往手臂上一摁。一股焦肉味吱吱亂竄,撕咬得燈火弓起腰,啃噬得我心如刀絞。

⑦父親拍拍我的頭,滿面春風地說,一點也不疼。我滿臉淚痕,痛得不能自已。

⑧我從未想過,當父親疼時,我也會痛。父親的一半疼痛,從此由我默默領受。

⑨做了父親后,我回去得少了,但經常念及父親,想象我這個年齡時的他,想象孩子這個年齡時的父親。起初是做反面教材,警醒自己別像他。慢慢地,我諒解了父親,開始與他和解。無論在基因上,還是在生活里,我身上都有他的影子。

⑩前不久,父親的腿不堪勞損,鬧起罷工。我帶他看醫生,背他上樓、下樓。起初他很不適應,肌膚和骨骼都極不情愿地抗拒我。很快,他認了,回家時,他竟趴在我背上睡著了。在家門口,我扭頭看他,他酣睡得像個孩子。我和父親,互換了三十年。

家里的地板剛拖過,很滑。我和父親摔成一團。父親醒了,齜牙咧嘴地問我,摔得痛嗎?孩子一手扶著我,手打地板,念念有詞。我滿面春風地對他們說,一點也不疼。

(選自2021年第24期《讀者》)

選文標題有什么作用?

沒置懸念,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含蓄地揭示文章中心,表現父親對“我”的愛。

本題考查文題的作用。

初讀文題“半個父親在疼”,讀者不理解為什么是“半個父親在疼”,設置懸念,激發讀者閱讀興趣;

文章寫父親為“我”敷藥,“我”的一半疼痛,一直由父親默默領受著;父親燙癬,父親的一半疼病,“我”愿默默領受;父親不抗拒“我”背他上樓、下樓,父親有一半是“我”,“我”有一半是父親;結尾句“我和父親,互換了三十年”,體現的是父與子為對方考慮,父子之間是心靈相通的,“我”能體會到父親疼痛、不容易,想幫父親分擔一半的疼痛;父親也能體會到“我”的疼痛,也想幫我分擔部分疼痛;可見文題“半個父親在疼”含蓄地揭示文章中心,表現父親對“我”的愛。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題目往往揭示全文的重點內容,暗示文章的主旨,有的標題還是文章的行文線索。把握好標題的含義和作用,就能夠很好的理解文章內容。

理解標題的含義:

理解標題的含義,要在理解全文,把握文意的基礎上進行,要結合標題的特點進行分析。

(1)明確標題的本義——即標題中詞語的含義、概括的內容、點明的寫作對象

(2)拆解題目,確定題目關鍵字——句子一短語一詞語一字(一般是限制性、修飾性的詞語)

(3)結合文章內容,分析關鍵字深層含義——一看是否修辭;二看是否雙關;三看是否象征;四看內容:五看是否隱含情感;六看是否有線索。

記敘文標題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幾種:

(1)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2)揭示文章中心,確定文章的感情基調。標題中往往會出現表示情感或作用的詞語。

如:《再塑生命的人》。

(3)交代文章線索。標題往往是物且在文中多次出現,貫穿全文。如:《背影》。

(4)交代寫作對象。如《藤野先生》。

(5)新穎別致或設置懸念,吸引讀者閱讀的興趣。

(6)含蓄雋永,具有象征意義。如:《一棵小桃樹》。

1.

閱讀散文,完成下面小題。

被月光抱住

肖復興

①德智是我的發小兒,從小學到如今,我們一起度過了六十多年的漫長時光。一晃,從小孩子就晃蕩到了白發蒼蒼。

②春天又來了。德智在微信里說,要快遞給我一罐“太平猴魁”新茶。我說,別寄了,明天要有空,咱們在天壇碰面吧。

③上一次碰面,也在天壇,同樣剛開春。轉眼過去整整兩年。會朋友,或有人找,一般,都會約在天壇。天壇,成了我的“私家會客廳”。滿園古樹,滿園清風,何不快哉!

④小時候,我和德智兩家離天壇都很近,常來這里玩,不是捉蛐蛐,就是捉迷藏。如今,各自搬家,遠了,但到天壇來還是輕車熟路。到的時候,看見德智正沿著東門內的長廊里來回走,東張西望,在尋摸我呢。兩年前,也是他先到,讓我慚愧。

⑤一塊兒坐在長廊里閑聊,多日不見,話自然稠起來。

⑥德智從小喜歡書法,他曾送我一本顏體字帖,又送筆和紙,希望我也練練。字帖和筆紙都落滿灰塵,我始終也沒去練,盡管身旁有老師。

⑦高中畢業,我去了北大荒,德智被分配到北京市肉聯廠,炸丸子。六年之后,我調回北京教書,他還在肉聯廠,圍著一口碩大無比的大鍋炸丸子。我笑他,天天可以吃丸子,多美呀。他說:美?天天聞著這味兒,早就想吐了。

⑧那時,我正在創作一部長篇小說,取名叫《希望》,每天下課回家寫一段,晚上到他家那間只能放一張床和一張小桌的小屋找他,得意洋洋地讀上這一段。他認真聽完,然后,給我看他寫的毛筆字。就這樣,上下半場交換位置,比試武藝,相互鼓勵。30萬字的小說寫完了,最后,也沒有任何希望,成了一堆廢紙。他寫了一幅大大的橫幅楷書,貼在他屋的墻上:風景這邊獨好。

⑨坐在長廊的椅子上,天馬行空,忽然,德智問我:“張書范,你認識嗎?”

⑩我知道這個人,書法家,楷書寫得不錯,當過北京書法家協會的副主席。

德智說:“有一次,偶然間,我寫的一幅小楷讓張書范看見了,連問是誰寫的?知道是我寫的之后,他問:你加入書協了嗎?我說沒有。他立刻叫人找了一份入會申請表給我。我就這么加入了北京書協,完全靠人家張書范的舉薦呀。”

我說:“也是你寫得好,才會有張書范的慧眼識金?!?/p>

德智連連擺擺手說:“以前,我根本不認識人家;往后,再沒有見過人家。你看,我入會,沒送過一點兒禮,太簡單了吧。”

我說:“好多事情,就應該這樣簡單。現在,有些地方,風氣不正,才鬧得復雜了。”

德智輕輕嘆了口氣,說:“你說得對,正因為這樣,我一直想感謝人家,這么多年過去了,一直惦記著這事。”

我笑著對德智說:“他早就退休了。也許,他早忘了這件事了呢。”

德智瞅瞅我說:“我可沒忘啊?!?/p>

有些事情,有人覺得小,有人覺得大;有人牢牢記住,能記一輩子,有人卻很快就忘得干干凈凈,一般還會賴時間無情。其實,并非人的記憶力有好壞,反倒是記憶有選擇性。

和德智分手,我在天壇又轉了一圈,走到祈年殿前,忽然想起,剛讀詩人李南的一首短詩《半夜醒來》:

有一句諾言/至今也沒有兌現//有一個人/想忘也忘不掉//有一本書/始終沒有讀懂它的真諦//有一處風景/盤踞在旅途的盡頭//有一只流浪狗/風雨中沒能帶它回家//有一件往事/改變了今生航向//半夜醒來,只見窗外月光涌進/緊緊地把我抱住。

其實,并非任何人半夜醒來,都會被月光緊緊抱住的。我想,德智會的。半夜醒來,明澈澄凈的月光,總會把他緊緊地抱住……

(選自《河北日報》2022年4月24日,略有改動)

為什么選用“被月光抱住”作為文章的題目?

2.

點亮靈魂的燈

李漢榮

①李叔同(弘一法師),是近代中國少有的圣人之一。我讀他的傳記,知道他也是由迷而悟,由俗而圣的;需要修行,也需要不斷突破、升華,并在升華而達到的境界里全身心沉浸,身心俱凈,表里清澈,靈與肉均進入另一種狀態。那或許是榮辱皆忘、魂天歸一的大化之境,或許是悲天憫人、慈愛盈胸的大愛之境。

②在他未成圣之前,也即他“俗”著的時候,從他的照片里看,他那時不過是一個高雅的、有出息的“俗人”而已。而到他心有所屬以后,李叔同漸漸變成了弘一法師,從照片上看,他終于完全退盡俗氣,整個兒看,從形與神,靈與肉,從看不見的精神內核的深處,透露出的是無比高潔的、完全精神化了的氣息。那個肉身的李叔同、世俗的李叔同似乎已經蒸發了,留下的是一個純粹的弘一法師——一個從自己內心深處發出精神之光來照耀這個世界——這樣的人,就是生命被信仰照亮的人,也就是“道成肉身”。他的身體成為了一座廟宇,守著這座廟不是他活著的目的,他是要在這廟里點亮一盞心燈,供奉一顆偉大的靈魂,并用這心魂的光芒照亮存在的暗夜,照亮一切未明的事物,讓生命和宇宙彰顯出神圣的意味——這才是活著的目的和意義。

③說到“肉身”這座廟,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座?,F在的人越來越注重肉身、越來越輕淡靈魂,以至于許多人僅有一具無靈之軀了。肉身的裝飾、肉身的充填、肉身的快感,成了唯此為大的事,而肉身之內,只剩下層出不窮的欲望和本能沖動。許多哲學家說現代商業社會的人不過是一些沒有靈魂的“欲望之軀”,可謂點中要害。我們看到,多少人把肉身這座廟裝飾得五色迷眼,打造得金碧輝煌,而廟里除了欲望,卻沒有靈魂的位置,沒有燈的位置,基本上是一座空廟、一座黑廟。想來,真是有些虛妄,我們千方百計收拾著一座這樣的廟,到頭來廟一倒,就什么都沒有了。天生了人的肉身這座廟,人一方面要維修好這座廟,同時要在廟里點敬靈魂之“燈”。點亮靈魂的燈,能使我們意識到頭頂的星空和內心的道德律的深沉召喚;點亮靈魂的燈,能讓我們感悟到不因我們離去而消失的永恒的東西——那種莊嚴感、神圣感。

④試想,如果肉身這座廟里,沒有“燈”的光芒,這座廟會是怎樣的廟?幾面肉墻,一堆脂肪之外,還有什么呢?或許圍繞肉身,會得到一些短暫的快感,但不會有那種意味深長的美感;會得到一些淺薄的滿足感,但不會有那種天長地久的意義感。人生的意義,必須在“靈魂到場”的境況下才會發生。物質并不能自動生成意義,石頭是硬的、靜止的,水是軟的、流動的,在一雙物質的眼睛里,它們只是物而已。而在一雙靈魂的眼睛里,石頭是建造宇宙神廟的材料,它見證了宇宙運動的神秘過程,它是時間的密碼;水起源于我們的想象力不能抵達的上游,水流過世世代代人的身體和眸子,水里面保存著智者的眼神,保存著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嘆息和他投進水里的沉思的眼神,水保存著多少流淚的眼神和喜悅的眼神。與水相遇,你是與多少眼神相遇?掬水在手,你是把多少流逝的人生掬在手中?你看月亮升起,你會想起唐朝的月亮如何升起,唐朝的月光是怎樣盛滿詩人們的酒杯;你看見山路上的車前草,你會想起《詩經》里的車前草,想起世世代代車輪前,那搖曳著、芬芳著的車前草,于是這車前草就連接起古今的道路,我們不過是行走在古人的腳印里。由于靈魂的到場,事物就逸出了它實用性、有限性的枷鎖,我們透過世界的物質運動的軌跡,感悟到更深奧和莊嚴的精神運動。就這樣,到場的靈魂,主持了我們與世界相遇的儀式,人生是有意義的過程。反之,如果靈魂不在場,一切都是幽暗的、混亂的,都是無意義的。

⑤再回到李叔同。他的傳記里,寫他每次入應前,都要拿起凳子抖一抖,然后才落座,他怕壓死歇棲于凳子上的小蟲子。圣人之心,既至大可以包容宇宙,又至小竟然憐憫一粒小蟲。他的靈魂告訴他,眾生平等,無論一個巨人一頭大象還是一粒昆蟲,都是無限宇宙中“呼吸的一瞬”,都是無數磨難經歷中才擁有的生的一瞬,何其不易,何其當惜。他知道,在無限巨大的宇宙里,那些小的、弱的隨時被忽略,隨時都會受傷害,它們更值得同情和憐惜。

⑥李叔同晚年有一幅他的背影照,他行走在小路上,前面是幽深的林木,他正往林中走去,那安靜無言遠去的背影,都像寫滿了話語。如果他轉過身來,我會看見一張怎樣的臉呢?那臉或許與背影一樣安靜,甚至看不到確切的表情,但是,如果我們用心凝視,用靈魂解讀,會從他的表情里,看到月亮從夜的深處投來的表情,看到鹽從海的內部提煉出的表情,看到蓮從淤泥里面升起的憂傷而芳香的表情。

⑦靈魂就這樣為生命引路,并且塑造著生命的姿態和表情。我從李叔同的前后照片,清楚地看見靈魂是怎樣深刻地改變一個人,包括他的情感、行為、氣息,甚至面貌和背影。點亮靈魂的燈,那是榮辱皆忘、魂天歸一的大化之境,那是悲天憫人、慈愛盈胸的大愛之境。靈魂到達怎樣的境界,生命才擁有怎樣的境界。只有高處的靈魂,能引領我們到達生命的高處、深處。

⑧這樣形神兼備的臉和儀態,顯然不只與營養和服飾有關,更主要與信仰有關,與教養有關,與德性有關。當信仰缺席,教養荒廢,道德退位,沸騰的欲望乘虛而入成了主角,而它,欲望,如狼似虎的欲望,如油煎火燒的欲望,又能塑造出怎樣的臉,雕刻出怎樣的表情呢?

簡析“點亮靈魂的燈”的含義,說說文章以“點亮靈魂的燈”為題有哪些作用。

3.

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

大槐樹的見證

①久聞河北省河間市齊會村有棵大槐樹,今天我終于站在了它的樹蔭下。這是一棵歷經700年風雨,仍枝繁葉茂、生意盎然的大槐樹。這是一棵被日本侵略者的炮彈攔腰炸斷,本已枯死,又奇跡般再生的國槐。它見證了抗日戰爭期間冀中地區最為激烈的一場戰役。

②在賀龍、關向應所率八路軍120師連續粉碎日軍三次圍攻后,1939年4月23日上午9時,敵人又在炮火掩護下對齊會村發起了攻擊。進村的道路上有一座小橋,小橋失守后,村中央最高處的大槐樹就暴露在敵人的火力網前。我們的戰士隱蔽在大槐樹后向敵人射擊,敵人的輕重武器一起射向大槐樹,樹上留下無數彈痕,一顆炮彈正好打在樹干上,大槐樹被攔腰炸斷。一個個八路軍戰士把鮮血灑在大槐樹下,但他們毫不畏懼,經過浴血奮戰,來犯之敵大部被殲。此次戰役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大槐樹見證了八路軍的英雄氣概,也見證了我們的勝利。

③大槐樹還見證了一個外國人如何“把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當作他自己的事業”,他就是白求恩同志。戰斗打響后,白求恩將“戰地手術室”設在大槐樹前線附近的真武廟里。炮彈接二連三在手術室周邊爆炸,盤子里的手術器械被震得亂響,廟門口掛著的白布門簾也被炮火燒著了,白求恩仍鎮定地做著手術。齊會殲滅戰打了三天三夜,白求恩連續工作69個小時,救治了115名傷員。今天,小小的真武廟已成為紅色教育紀念地。

④大槐樹見證的不僅有炮火硝煙,還有人間正道。

⑤在齊會戰役八路軍參戰部隊名單中,赫然寫有獨立第二旅旅長魏大光的名字。盧溝橋事變后,冀中地區出現了這樣的情狀:有的幾千、幾百人,有的幾個人拉起個隊伍,便自稱“司令”。魏大光就是這時期涌現的“司令”,但他一心一意跟定共產黨,參加了齊會戰役,身先士卒,大槐樹目睹了他英勇的身姿。不久后他在與日寇作戰時壯烈犧牲,年僅28歲。而與他同時期的那些“司令”們,有的卻當了漢奸,最終受到人民的懲罰。百年以來中國大浪淘沙的歷史有一個規律:跟定共產黨,就走上了光明的道路。大槐樹見證了這一規律。

⑥大槐樹被日寇炸斷之后,第二年未見發芽,誰知轉年它竟從根部萌發了新的枝條。仿佛是要見證我們的民族從災難走向復興,它又長成了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當年村中小橋附近,如今建起了齊會戰役紀念碑。整潔的廣場,漂亮的二層村舍,享受著新時代和平生活的村民們,他們正忙碌地建設著自己的家鄉。80多年前長眠地下的先烈們,不就是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嗎?

⑦我撫摸著大槐樹蒼勁的樹干,心中對先烈們說:大槐樹作證,今天的齊會如你們所愿,今日的中國如你們所愿!

(選自《光明日報》:郭華有改動)

本文為何以“大槐樹的見證”為題?

4.

缺氧氣,但不能缺志氣

①“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選擇!”1958年,21歲的吳天一響應黨中央“支援大西北”的號召,帶著這句誓言來到青海。

②那時的青海,遍地荒漠,滿目蒼涼。面對艱苦的自然環境,面對肆虐的高原疾病,吳天一像胡楊樹一樣,把根深深扎在青藏高原,以碧血丹心守護高原人民的生命健康,被藏族群眾譽為“馬背上的好曼巴(醫生)”。每當談起自己的經歷,吳天一總是說:“中國的高原醫學搞得好,不是我吳天一有多了不起,而是高原人民了不起,青藏高原了不起。這里,是我科研事業的‘江河源’!”

③吳天一清晰記得,一名退伍軍人被緊急送到醫院,他呼吸困難,臉色發紫,大口大口的白沫從口鼻中噴出……醫生們兩天兩夜沒合眼,也沒能挽回他的生命?!皯饒錾?,敵人的飛機大炮沒把我打倒,在高原上得了這種怪病,看樣子是挺不過去了!”患者離世前的這句話,刺痛了吳天一的心。

④此后,這種要命的“怪病”接連出現。吳天一意識到,這不是尋常的肺炎、肺充血癥,而是高原低氧環境中的特發性疾病。當時,國內關于高原醫學的研究還是一片空白。吳天一暗下決心,要闖一闖這片“無人區”!經驗表明,只有對自然人群的普查率達到90%以上,才能準確掌握疾病的人群分布和患病因素。而在高原上,牧民的氈房動輒相隔幾公里,調查之難可想而知。

⑤“群體調查,一家也不能落!問題,可能就在這一家。”話音未落,吳天一蹬上皮靴,戴上氈帽,躍上駿馬,冒著冰雪風沙,向最高最遠的地方奔去。吳天一邊治病、邊調查,這項調查持續多年,覆蓋人群達10萬。在系統摸底基礎上,吳天一首先提出了“高原心臟病”“高原紅細胞增多癥”等理論,鉆研出符合我國實際的高原病防治措施。

⑥吳天一寫了一篇介紹高原藏族人群的科普文章,發表在《光明日報》上,這篇短文竟給他帶來了意外收獲?!皡翘煲?,你在美國的父母來電話找你了!”1981年的一天,吳天一剛從昆侖山西大灘考察歸來,同事興奮地告訴他。

⑦原來,早在1948年,吳天一11歲時,就同遠在美國的所有親人失去了聯系。30多年來,他獨自生活、求學、參軍、從醫。

⑧機緣巧合,大洋彼岸的妹妹翻看報紙時,“吳天一”的名字令她怦然心動。一番輾轉聯絡,電話兩端,無盡唏噓。父母和妹妹向吳天一傾訴相思之苦,呼喚他來美國定居。

⑨吳天一渴望團聚,但他放不下摯愛的事業,更放不下青藏高原和這里的人民?!案咴t學只能誕生在青藏高原,我不能離開這里!等攻克‘高原人類適應和高原病防治’的課題后,我再去看望你們!”在給父母的信中,吳天一寫道。這又是一次無悔的選擇。

⑩常年穿行于高山、草地、冰川,吳天一數不清遭遇過多少回事故。如今84歲的他,雖全身曾14處骨折,卻步履穩健;雖經歷兩次耳膜穿孔、多次白內障手術,卻耳聰目明。每年,他都堅持帶隊到“黃果樹”(黃南、果洛、玉樹)等地義診。

2021年6月底,吳天一由西寧啟程前往北京,參加“七一勛章”頒授儀式。透過飛機舷窗,他深情凝望著這片扎根63年的土地——昔日的荒山,早已變了模樣;戈壁灘上,胡楊林蓬勃生長;一條條江河,在高原流淌,百折不回,奔向遠方……

(選自《光明日報》,有刪改)

請簡要分析文章標題“缺氧氣,但不能缺志氣”的妙處。

5.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與稻田重逢

謝枚瓊

①兒時記憶里,散布在村子里的每一塊稻田,都像家里的孩子一樣,有自己的名字。村里人的心思似乎都撲在稻田里,喚起孩子的名字,一貫粗嗓門,而說到稻田呢,開口閉口則是“俺家的長豐大丘”“屋門口的三灣丘”……完全是一副溫柔的聲調。

②老家地處丘陵地帶,村民往往按其形狀和所在地或其他緣故,給一丘丘稻田命名。三角形的就叫三角丘,長方形的就叫長條丘,荷葉狀的叫荷葉丘。在昌蒲洼的田就叫昌蒲丘,在尖子山腳的就是尖子丘。從荒地上揮汗如雨地拓出來的,那就叫新開丘好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③每一丘稻田即是每一家的孩子,這是一點也不夸張的比喻。稻田像個碗,裝著村子綿長的日子。

④站在老屋門檻外,一抬眼就能看到長豐大丘。長方形,顯得規整,足有五畝三分。大丘的上面就是椿樹塘,只要塘里有水,這田里的收成就不愁了,所以叫它“長豐”還真不是沒來由的。一腳踩進黑油油的泥里,一股爽溜溜癢滋滋的感覺從足底直抵心里頭。長豐大丘以前可是誰家都想耕作的一塊田。分田到戶時,爺爺靠運氣抓鬮分得了長豐大丘,高興得不亞于中了頭彩,一天里少不了要去田邊轉上幾趟。鄰居槐三爺見了,半是調侃半是妒忌地講:轉什么轉呢,別人又搬不走你的田。

⑤田是好田,種田的亦是好手。爺爺在長豐大丘干得風生水起,一年兩季里,稻子穗穗金黃飽滿。

⑥后來,村里對田地進行調整,長豐大丘被槐三爺家的后輩新初分去了,爺爺為此郁悶了好一陣子。當時爺爺已八十高齡,可他還是喜歡到田邊去轉悠轉悠,有次新初隨口說了一句:“老伯你就莫操長豐大丘的閑心嘍!現在種田也有新法子了呢!”給爺爺嗆得半天不吭聲。自此,他的心思便轉移到了自家屋后的菜地里。

⑦自上世紀90年代起,外面的世界越來越精彩,村子里的年輕人如新初,大都加入打工的行列南下北上。一片熱鬧聲中,稻田的名字逐漸變得暗淡。起始,兩季稻改成一季,后來有的田連一季也不種了,任其雜草叢生。那時的爺爺經常搬把竹椅子倚門而坐,望著長豐大丘嘆著氣。椿樹塘多年不曾清淤,塘堤也日漸破舊。

⑧爺爺奶奶過世后,父母隨我住到了縣城,一年到頭已難得回老家一趟。長豐大丘,以及那些曾經被村里人視為命根子的稻田,在我的腦海里漸漸淡去。只是父母還會在家里,不時提及一丘丘稻田的名字。我理解和田地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的父母對于田地的那份情感。他們骨子里和爺爺一樣,把自己的一生與田地緊緊地聯系在一起。父母的語氣里自有一份難以排遣的無奈。母親自言自語道:有什么法子呢?又沒有哪個愿意來種。

⑨陽春三月的一天,正是水桐花開的時節,母親意外接到了新初打來的電話。原來新初回到了村里老家,他不想再南下打工了,打算回來好好種田,問母親閑置在村里的田能不能讓給他種。新初許諾,下次給家里送新米來。父親在一旁搭話:“一粒米都不要你送,只管種好?!毙鲁跻种撇蛔「吲d的心情,話也多了起來。他告訴母親,現在種田可輕松多了,他已經添置了嶄新的農機農具,什么耕整機、插秧機、施肥機,都配了好幾種了,政府給補貼了上萬元,自己花不了幾個錢。特別是鄉里專門派了督導組下到村子里,幫著把基本水利建設搞好了。椿樹塘的塘堤都抹上了水泥,再也不用擔心會垮塌了。

⑩一個陽光明媚的周末,我駕車陪父母回家。父母望著車窗外的鄉野田疇,滿目的青色讓他們的話匣子再也關不住了。他們指點著視野里那一丘丘稻田,大灣丘、四方丘、楓葉丘……像久別后的重逢,如數家珍。

他們最關心的當然還是長豐大丘。站在老屋前的地坪中,一眼就能看見長豐大丘里浮起的那一層盈盈新綠,著實讓人一番驚喜。稻田的名字再度在小村叫響,一陣微風從田野上吹過來,我仿佛嗅到了稻花香的清新,讓人陶醉。

(選自《人民日報》,有刪節)

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文章題目“與稻田重逢”的妙處。

6.

迷途的山陽

李海慶

①當兩個異鄉人找到山陽的時候,山陽正緊貼著樹身仰頭瞇眼望著樹冠。樹頂枝葉繁茂,時而傳來烏雀歡悅的啁啾聲山陽和著烏雀吹起悅耳的口哨,動聽婉轉的聲音傳向密林深處,經久不息。山陽吹著口哨,心里想著那支橫笛。

②那天,他在山下的樂器行里,一眼望見柜臺里那支古香古色的橫笛,腳步便躑躅了。他摩字著玻璃窗向里看,目光灼灼,當他看到橫笛下方標簽的價格時,長長地嘆了口氣。鄢橫笛的樣子便恒久地鐫刻在山陽的心里了。山陽時時夢到橫笛長出雙翅,像鳥雀一樣飛到自己身邊。

④當兩個異鄉人拿出幾張紅彤形的紙幣后,山陽便毫不猶豫地答應了,那幾張紙幣足以買下那支橫笛。山陽接過紙幣,緊緊地捏了捏,然后揣進內衣口袋,生怕紙幣會飛走。兩個異鄉人要山陽帶著他們進入山林,再把他倆帶出來,這要求再簡單不過。

⑥山陽山里生,山里長,是地地道道的山娃子。山陽是山中的活地圍,每一道溝壑,每一片山林,都深深地烙在山陽的心里。爹娘都出了山村去外面打工,只有爺爺伴著山陽留在山村。爺爺會帶山陽去山林里采蘑菇、拾干柴、摘山果。山林里的每一處林蔭路,都留下過山陽的腳印。這山林稱得上是山陽的家呢!

⑦山陽走向通往森林深處的小徑,兩個異鄉人背著碩大的背包,緊隨其后。在這片山林里走了十幾年,山陽從不知道累。走了幾里山路后,兩個異鄉人就開始氣喘吁吁了,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掉。山陽詫異他倆體力不行,為何進山還背那么大的背包?

⑧又走了幾里山路,山林逐漸濃密,樹林陰翳,鳥雀也漸漸多了起來,林間回蕩著悅耳的啁啾聲,感覺很遠,又感覺很近。兩個異鄉人忽的停下腳步,豎耳傾聽。聽了好一會兒,兩個異鄉人對視一眼,微笑著點了點頭。他們就地蹲下,放下背包,取出里面的東西——一個鳥籠,還有數張折疊起來的網。

⑨倆人直起身,在鳥雀的嘈雜處繞著圈開始圍網,不一會兒,便圍成了一個大大的圓。山陽站在大圓的中心,環視四周,無論往哪個方向看,都會看到無數個洞,那無數個洞看似出口,卻是一個又一個陷阱。山陽張大嘴巴,宛若一只驚恐的鳥雀,不知該如何是好。

⑩數張網結在一起,鋪天蓋地圍過來,把這片山林圍了個水泄不通,天瞬間暗下來,像一個長長的黑夜就要來臨,讓人窒息得喘不過氣。

異鄉人身邊的一只黑匣子里,傳出各種鳥雀的歡叫聲,那呼朋引伴的聲音,讓山林比先前更加熱鬧。山陽忽的明白了,那黑匣子里的聲音是誘餌!果不其然,黑匣子傳出的聲音宛如一聲聲召喚,樹梢上的鳥兒展開雙翅,向大網低低地飛過來。山陽著急地跑過去想伸手阻攔,卻被異鄉人猛地拉住。山陽眼睜睜地看著一只又一只鳥撞到網上,被網兜住,掙扎,凄聲啼叫。山陽閉了眼,一滴眼淚劃過臉頰。

一只,兩只,三只……每一只鳥撞到網上,山陽的心便有種被刀子扎痛的感覺。山陽被異鄉人緊緊地摁住,動彈不得,他也如撞到網上的鳥兒,想大聲呼喊,卻沒了絲毫力氣。

兩個異鄉人帶著笑,觀望著自己的戰利品。一個異鄉人對另一個異鄉人說,看,那只紅羽白嘴的,賣一只就夠咱哥倆一年的花銷了。另一個異鄉人感嘆,不虛此行啊!

山陽也看到了那只紅羽鳥,翎羽鮮艷奪目,像一團火,在烈烈地燃燒,灼痛了他的雙目。

兩個異鄉人心滿意足地將網住的鳥雀裝進鳥籠。

踏上歸途,山陽雙腳沉重,似掛上了重物。怪了,原本對山林了如指掌的他,發現山路忽然變得錯綜復雜,無法判斷是哪條路通往山下。山陽迷迷糊糊地在山里繞了好幾圈,兩個異鄉人不滿地嘟囔他,卻又無可奈何。山陽的心亂了,腳步亂了,樂器店里的橫笛長出雙翅飛走了,那只紅羽鳥扇著雙翅飛進了他的心。

走著走著,山陽的腳步忽的加快,踏在碎葉上沙沙直響,兩個異鄉人踉踉蹌蹌地緊隨其后,滿身是汗。山陽越走越快,有了飛一般的感覺,像長了雙翅。終于,他的身影消失在兩個異鄉人的視野之中。

異鄉人怒罵山陽,追蹤他的蹤跡,大汗淋漓地尋找著出路。

終于,他們看到了明亮的光,是山林的出口,出口處有幾個人站在那里,他們的身后是一棟房屋,門口掛牌上寫著“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站”。

兩個異鄉人癱坐在地上。鳥籠的門打開,背包里的東西散落一地,幾張紅彤彤的紙幣,粘在網兜上。

紅羽鳥飛回天空,盤旋,歡唱。

山陽吹起了口哨,口哨聲動聽婉轉,像極了悠揚的笛聲。山陽吹得淚流滿面。

(選自《小小說月刊》2021年第2期,有改動)

通讀全文,說說題目“迷途的山陽”的含義。

.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04記敘文閱讀之標題的含義和作用

例:

閱讀下面選文,完成下面小題。

半個父親在疼

葛亞夫

①這些年,感覺時間在不停提速,尤其是對父親。在他身上,歲月的沙漠化一年深過一年,從牙齒到骨骼,他所有堅硬的部分,都迅速鈍化。走在路上,每遇見老人,我總會忍不住多看幾眼,有時,還會從他身后追到身前——我總覺得,他是我父親。

②老了的父親,失去辨識度,老成所有老人的樣子——干瘦,呆滯,不茍言笑,但年輕時,他棱角分明,一頂光頭,哪怕在十里外咳嗽一聲,我也辨得出是他。

③小時候,我諢號葛維攪。“維”是輩分,“攪”是搗蛋,我的調皮“有口皆碑”,基本上,只要有摩擦,罪就在我,且總以我被父親摁在地上打結束。這俗套的劇情,常讓我懷疑父親是假的。那天,我跟著父親壓紅芋,甚得他歡心。老師路過地頭,隨口說我兩句。父親順手抄起扁擔抽向我。我反應很快,但雙腿沒能跟上,被扁擔上的鐵鉤鉤到,劃出一道血印。

④我抱著腿,疼得像熱鍋上的螞蟻,蹦蹦跳跳。父親捉住我,把我摁到地上,攬一把萋萋芽,嚼碎,敷在傷口上。我不經意間看見,他有力的手,比我的腿顫抖得還厲害。

⑤原來,當我疼時,父親也在痛。我的一半疼痛,一直由父親默默領受。

⑥父親脾氣暴躁,一半是母親點燃的,一半是因癬疾煎熬。年復一年,開春,癬就援著他的身體開枝散葉。不知聽誰說的,用燒紅的銅錢燙,就能把癬斬草除根。在一盞抖動的燈火前,他捋起袖子,讓我燒銅錢燙癬。我做不到,他就自己來。牙一咬,眉一豎,火紅的銅錢往手臂上一摁。一股焦肉味吱吱亂竄,撕咬得燈火弓起腰,啃噬得我心如刀絞。

⑦父親拍拍我的頭,滿面春風地說,一點也不疼。我滿臉淚痕,痛得不能自已。

⑧我從未想過,當父親疼時,我也會痛。父親的一半疼痛,從此由我默默領受。

⑨做了父親后,我回去得少了,但經常念及父親,想象我這個年齡時的他,想象孩子這個年齡時的父親。起初是做反面教材,警醒自己別像他。慢慢地,我諒解了父親,開始與他和解。無論在基因上,還是在生活里,我身上都有他的影子。

⑩前不久,父親的腿不堪勞損,鬧起罷工。我帶他看醫生,背他上樓、下樓。起初他很不適應,肌膚和骨骼都極不情愿地抗拒我。很快,他認了,回家時,他竟趴在我背上睡著了。在家門口,我扭頭看他,他酣睡得像個孩子。我和父親,互換了三十年。

家里的地板剛拖過,很滑。我和父親摔成一團。父親醒了,齜牙咧嘴地問我,摔得痛嗎?孩子一手扶著我,手打地板,念念有詞。我滿面春風地對他們說,一點也不疼。

(選自2021年第24期《讀者》)

選文標題有什么作用?

沒置懸念,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含蓄地揭示文章中心,表現父親對“我”的愛。

本題考查文題的作用。

初讀文題“半個父親在疼”,讀者不理解為什么是“半個父親在疼”,設置懸念,激發讀者閱讀興趣;

文章寫父親為“我”敷藥,“我”的一半疼痛,一直由父親默默領受著;父親燙癬,父親的一半疼病,“我”愿默默領受;父親不抗拒“我”背他上樓、下樓,父親有一半是“我”,“我”有一半是父親;結尾句“我和父親,互換了三十年”,體現的是父與子為對方考慮,父子之間是心靈相通的,“我”能體會到父親疼痛、不容易,想幫父親分擔一半的疼痛;父親也能體會到“我”的疼痛,也想幫我分擔部分疼痛;可見文題“半個父親在疼”含蓄地揭示文章中心,表現父親對“我”的愛。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題目往往揭示全文的重點內容,暗示文章的主旨,有的標題還是文章的行文線索。把握好標題的含義和作用,就能夠很好的理解文章內容。

理解標題的含義:

理解標題的含義,要在理解全文,把握文意的基礎上進行,要結合標題的特點進行分析。

(1)明確標題的本義——即標題中詞語的含義、概括的內容、點明的寫作對象

(2)拆解題目,確定題目關鍵字——句子一短語一詞語一字(一般是限制性、修飾性的詞語)

(3)結合文章內容,分析關鍵字深層含義——一看是否修辭;二看是否雙關;三看是否象征;四看內容:五看是否隱含情感;六看是否有線索。

記敘文標題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幾種:

(1)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2)揭示文章中心,確定文章的感情基調。標題中往往會出現表示情感或作用的詞語。

如:《再塑生命的人》。

(3)交代文章線索。標題往往是物且在文中多次出現,貫穿全文。如:《背影》。

(4)交代寫作對象。如《藤野先生》。

(5)新穎別致或設置懸念,吸引讀者閱讀的興趣。

(6)含蓄雋永,具有象征意義。如:《一棵小桃樹》。

1.

閱讀散文,完成下面小題。

被月光抱住

肖復興

①德智是我的發小兒,從小學到如今,我們一起度過了六十多年的漫長時光。一晃,從小孩子就晃蕩到了白發蒼蒼。

②春天又來了。德智在微信里說,要快遞給我一罐“太平猴魁”新茶。我說,別寄了,明天要有空,咱們在天壇碰面吧。

③上一次碰面,也在天壇,同樣剛開春。轉眼過去整整兩年。會朋友,或有人找,一般,都會約在天壇。天壇,成了我的“私家會客廳”。滿園古樹,滿園清風,何不快哉!

④小時候,我和德智兩家離天壇都很近,常來這里玩,不是捉蛐蛐,就是捉迷藏。如今,各自搬家,遠了,但到天壇來還是輕車熟路。到的時候,看見德智正沿著東門內的長廊里來回走,東張西望,在尋摸我呢。兩年前,也是他先到,讓我慚愧。

⑤一塊兒坐在長廊里閑聊,多日不見,話自然稠起來。

⑥德智從小喜歡書法,他曾送我一本顏體字帖,又送筆和紙,希望我也練練。字帖和筆紙都落滿灰塵,我始終也沒去練,盡管身旁有老師。

⑦高中畢業,我去了北大荒,德智被分配到北京市肉聯廠,炸丸子。六年之后,我調回北京教書,他還在肉聯廠,圍著一口碩大無比的大鍋炸丸子。我笑他,天天可以吃丸子,多美呀。他說:美?天天聞著這味兒,早就想吐了。

⑧那時,我正在創作一部長篇小說,取名叫《希望》,每天下課回家寫一段,晚上到他家那間只能放一張床和一張小桌的小屋找他,得意洋洋地讀上這一段。他認真聽完,然后,給我看他寫的毛筆字。就這樣,上下半場交換位置,比試武藝,相互鼓勵。30萬字的小說寫完了,最后,也沒有任何希望,成了一堆廢紙。他寫了一幅大大的橫幅楷書,貼在他屋的墻上:風景這邊獨好。

⑨坐在長廊的椅子上,天馬行空,忽然,德智問我:“張書范,你認識嗎?”

⑩我知道這個人,書法家,楷書寫得不錯,當過北京書法家協會的副主席。

德智說:“有一次,偶然間,我寫的一幅小楷讓張書范看見了,連問是誰寫的?知道是我寫的之后,他問:你加入書協了嗎?我說沒有。他立刻叫人找了一份入會申請表給我。我就這么加入了北京書協,完全靠人家張書范的舉薦呀?!?/p>

我說:“也是你寫得好,才會有張書范的慧眼識金。”

德智連連擺擺手說:“以前,我根本不認識人家;往后,再沒有見過人家。你看,我入會,沒送過一點兒禮,太簡單了吧?!?/p>

我說:“好多事情,就應該這樣簡單。現在,有些地方,風氣不正,才鬧得復雜了。”

德智輕輕嘆了口氣,說:“你說得對,正因為這樣,我一直想感謝人家,這么多年過去了,一直惦記著這事?!?/p>

我笑著對德智說:“他早就退休了。也許,他早忘了這件事了呢?!?/p>

德智瞅瞅我說:“我可沒忘啊?!?/p>

有些事情,有人覺得小,有人覺得大;有人牢牢記住,能記一輩子,有人卻很快就忘得干干凈凈,一般還會賴時間無情。其實,并非人的記憶力有好壞,反倒是記憶有選擇性。

和德智分手,我在天壇又轉了一圈,走到祈年殿前,忽然想起,剛讀詩人李南的一首短詩《半夜醒來》:

有一句諾言/至今也沒有兌現//有一個人/想忘也忘不掉//有一本書/始終沒有讀懂它的真諦//有一處風景/盤踞在旅途的盡頭//有一只流浪狗/風雨中沒能帶它回家//有一件往事/改變了今生航向//半夜醒來,只見窗外月光涌進/緊緊地把我抱住。

其實,并非任何人半夜醒來,都會被月光緊緊抱住的。我想,德智會的。半夜醒來,明澈澄凈的月光,總會把他緊緊地抱住……

(選自《河北日報》2022年4月24日,略有改動)

為什么選用“被月光抱住”作為文章的題目?

(1)生動形象,富有詩意,引起閱讀興趣;(2)月光的明澈澄凈與德智美好純凈的精神品質相一致;(3)(點明主旨,深化主題。)表述了的美好愿望,具有美好精神品質的人會得到美好生活的厚愛和善待。

本題考查題目作用的分析。

本文題目“被月光抱住”新穎有趣,富有詩意,令人想起唐詩宋詞的意境,能激發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結合文章結尾的“我想,德智會的。半夜醒來,明澈澄凈的月光,總會把他緊緊地抱住”,表現了德智美好純凈的心靈和精神品質像月光一樣明澈澄凈,能“被月光抱住”;

結合第段中“其實,并非任何人半夜醒來,都會被月光緊緊抱住的”,點明了文章的主旨——“好人有好報”,表述了希望具有美好品質的人能得到生活美好的報答的愿望,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2.

點亮靈魂的燈

李漢榮

①李叔同(弘一法師),是近代中國少有的圣人之一。我讀他的傳記,知道他也是由迷而悟,由俗而圣的;需要修行,也需要不斷突破、升華,并在升華而達到的境界里全身心沉浸,身心俱凈,表里清澈,靈與肉均進入另一種狀態。那或許是榮辱皆忘、魂天歸一的大化之境,或許是悲天憫人、慈愛盈胸的大愛之境。

②在他未成圣之前,也即他“俗”著的時候,從他的照片里看,他那時不過是一個高雅的、有出息的“俗人”而已。而到他心有所屬以后,李叔同漸漸變成了弘一法師,從照片上看,他終于完全退盡俗氣,整個兒看,從形與神,靈與肉,從看不見的精神內核的深處,透露出的是無比高潔的、完全精神化了的氣息。那個肉身的李叔同、世俗的李叔同似乎已經蒸發了,留下的是一個純粹的弘一法師——一個從自己內心深處發出精神之光來照耀這個世界——這樣的人,就是生命被信仰照亮的人,也就是“道成肉身”。他的身體成為了一座廟宇,守著這座廟不是他活著的目的,他是要在這廟里點亮一盞心燈,供奉一顆偉大的靈魂,并用這心魂的光芒照亮存在的暗夜,照亮一切未明的事物,讓生命和宇宙彰顯出神圣的意味——這才是活著的目的和意義。

③說到“肉身”這座廟,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座?,F在的人越來越注重肉身、越來越輕淡靈魂,以至于許多人僅有一具無靈之軀了。肉身的裝飾、肉身的充填、肉身的快感,成了唯此為大的事,而肉身之內,只剩下層出不窮的欲望和本能沖動。許多哲學家說現代商業社會的人不過是一些沒有靈魂的“欲望之軀”,可謂點中要害。我們看到,多少人把肉身這座廟裝飾得五色迷眼,打造得金碧輝煌,而廟里除了欲望,卻沒有靈魂的位置,沒有燈的位置,基本上是一座空廟、一座黑廟。想來,真是有些虛妄,我們千方百計收拾著一座這樣的廟,到頭來廟一倒,就什么都沒有了。天生了人的肉身這座廟,人一方面要維修好這座廟,同時要在廟里點敬靈魂之“燈”。點亮靈魂的燈,能使我們意識到頭頂的星空和內心的道德律的深沉召喚;點亮靈魂的燈,能讓我們感悟到不因我們離去而消失的永恒的東西——那種莊嚴感、神圣感。

④試想,如果肉身這座廟里,沒有“燈”的光芒,這座廟會是怎樣的廟?幾面肉墻,一堆脂肪之外,還有什么呢?或許圍繞肉身,會得到一些短暫的快感,但不會有那種意味深長的美感;會得到一些淺薄的滿足感,但不會有那種天長地久的意義感。人生的意義,必須在“靈魂到場”的境況下才會發生。物質并不能自動生成意義,石頭是硬的、靜止的,水是軟的、流動的,在一雙物質的眼睛里,它們只是物而已。而在一雙靈魂的眼睛里,石頭是建造宇宙神廟的材料,它見證了宇宙運動的神秘過程,它是時間的密碼;水起源于我們的想象力不能抵達的上游,水流過世世代代人的身體和眸子,水里面保存著智者的眼神,保存著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嘆息和他投進水里的沉思的眼神,水保存著多少流淚的眼神和喜悅的眼神。與水相遇,你是與多少眼神相遇?掬水在手,你是把多少流逝的人生掬在手中?你看月亮升起,你會想起唐朝的月亮如何升起,唐朝的月光是怎樣盛滿詩人們的酒杯;你看見山路上的車前草,你會想起《詩經》里的車前草,想起世世代代車輪前,那搖曳著、芬芳著的車前草,于是這車前草就連接起古今的道路,我們不過是行走在古人的腳印里。由于靈魂的到場,事物就逸出了它實用性、有限性的枷鎖,我們透過世界的物質運動的軌跡,感悟到更深奧和莊嚴的精神運動。就這樣,到場的靈魂,主持了我們與世界相遇的儀式,人生是有意義的過程。反之,如果靈魂不在場,一切都是幽暗的、混亂的,都是無意義的。

⑤再回到李叔同。他的傳記里,寫他每次入應前,都要拿起凳子抖一抖,然后才落座,他怕壓死歇棲于凳子上的小蟲子。圣人之心,既至大可以包容宇宙,又至小竟然憐憫一粒小蟲。他的靈魂告訴他,眾生平等,無論一個巨人一頭大象還是一粒昆蟲,都是無限宇宙中“呼吸的一瞬”,都是無數磨難經歷中才擁有的生的一瞬,何其不易,何其當惜。他知道,在無限巨大的宇宙里,那些小的、弱的隨時被忽略,隨時都會受傷害,它們更值得同情和憐惜。

⑥李叔同晚年有一幅他的背影照,他行走在小路上,前面是幽深的林木,他正往林中走去,那安靜無言遠去的背影,都像寫滿了話語。如果他轉過身來,我會看見一張怎樣的臉呢?那臉或許與背影一樣安靜,甚至看不到確切的表情,但是,如果我們用心凝視,用靈魂解讀,會從他的表情里,看到月亮從夜的深處投來的表情,看到鹽從海的內部提煉出的表情,看到蓮從淤泥里面升起的憂傷而芳香的表情。

⑦靈魂就這樣為生命引路,并且塑造著生命的姿態和表情。我從李叔同的前后照片,清楚地看見靈魂是怎樣深刻地改變一個人,包括他的情感、行為、氣息,甚至面貌和背影。點亮靈魂的燈,那是榮辱皆忘、魂天歸一的大化之境,那是悲天憫人、慈愛盈胸的大愛之境。靈魂到達怎樣的境界,生命才擁有怎樣的境界。只有高處的靈魂,能引領我們到達生命的高處、深處。

⑧這樣形神兼備的臉和儀態,顯然不只與營養和服飾有關,更主要與信仰有關,與教養有關,與德性有關。當信仰缺席,教養荒廢,道德退位,沸騰的欲望乘虛而入成了主角,而它,欲望,如狼似虎的欲望,如油煎火燒的欲望,又能塑造出怎樣的臉,雕刻出怎樣的表情呢?

簡析“點亮靈魂的燈”的含義,說說文章以“點亮靈魂的燈”為題有哪些作用。

點亮靈魂的燈,那是榮辱皆忘、魂天歸一的大化之境,那是悲天憫人、慈愛盈胸的大愛之境。

概括全文主要內容,李叔同因為點亮靈魂的燈而成圣。點明文章主旨,呼吁讀者點亮靈魂的燈,讓靈魂為生命引路,并塑造生命的姿態和表情。形式新穎,激發讀者閱讀興趣。

第一問:考查篩選信息。根據第⑦段中的“點亮靈魂的燈,那是榮辱皆忘、魂天歸一的大化之境,那是悲天憫人、慈愛盈胸的大愛之境”可提煉作答。

第二問:考查題目的作用。聯系第②段中的“從他的照片里看,他那時不過是一個高雅的、有出息的‘俗人’而已。而到他心有所屬以后,李叔同漸漸變成了弘一法師,從照片上看,他終于完全退盡俗氣,整個兒看,從形與神,靈與肉,從看不見的精神內核的深處,透露出的是無比高潔的、完全精神化了的氣息”可知,題目點明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李叔同因為點亮了靈魂的燈而由一個俗人變成了一個圣人。聯系第⑦段中的“靈魂就這樣為生命引路,并且塑造著生命的姿態和表情”“點亮靈魂的燈,那是榮辱皆忘、魂天歸一的大化之境,那是悲天憫人、慈愛盈胸的大愛之境。靈魂到達怎樣的境界,生命才擁有怎樣的境界。只有高處的靈魂,能引領我們到達生命的高處、深處”可知,題目點明了文章主旨,呼吁讀者點亮靈魂的燈,讓靈魂為生命引路,并塑造生命的姿態和表情。另外,題目“點亮靈魂的燈”形式新穎,引起讀者的思考,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3.

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

大槐樹的見證

①久聞河北省河間市齊會村有棵大槐樹,今天我終于站在了它的樹蔭下。這是一棵歷經700年風雨,仍枝繁葉茂、生意盎然的大槐樹。這是一棵被日本侵略者的炮彈攔腰炸斷,本已枯死,又奇跡般再生的國槐。它見證了抗日戰爭期間冀中地區最為激烈的一場戰役。

②在賀龍、關向應所率八路軍120師連續粉碎日軍三次圍攻后,1939年4月23日上午9時,敵人又在炮火掩護下對齊會村發起了攻擊。進村的道路上有一座小橋,小橋失守后,村中央最高處的大槐樹就暴露在敵人的火力網前。我們的戰士隱蔽在大槐樹后向敵人射擊,敵人的輕重武器一起射向大槐樹,樹上留下無數彈痕,一顆炮彈正好打在樹干上,大槐樹被攔腰炸斷。一個個八路軍戰士把鮮血灑在大槐樹下,但他們毫不畏懼,經過浴血奮戰,來犯之敵大部被殲。此次戰役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大槐樹見證了八路軍的英雄氣概,也見證了我們的勝利。

③大槐樹還見證了一個外國人如何“把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當作他自己的事業”,他就是白求恩同志。戰斗打響后,白求恩將“戰地手術室”設在大槐樹前線附近的真武廟里。炮彈接二連三在手術室周邊爆炸,盤子里的手術器械被震得亂響,廟門口掛著的白布門簾也被炮火燒著了,白求恩仍鎮定地做著手術。齊會殲滅戰打了三天三夜,白求恩連續工作69個小時,救治了115名傷員。今天,小小的真武廟已成為紅色教育紀念地。

④大槐樹見證的不僅有炮火硝煙,還有人間正道。

⑤在齊會戰役八路軍參戰部隊名單中,赫然寫有獨立第二旅旅長魏大光的名字。盧溝橋事變后,冀中地區出現了這樣的情狀:有的幾千、幾百人,有的幾個人拉起個隊伍,便自稱“司令”。魏大光就是這時期涌現的“司令”,但他一心一意跟定共產黨,參加了齊會戰役,身先士卒,大槐樹目睹了他英勇的身姿。不久后他在與日寇作戰時壯烈犧牲,年僅28歲。而與他同時期的那些“司令”們,有的卻當了漢奸,最終受到人民的懲罰。百年以來中國大浪淘沙的歷史有一個規律:跟定共產黨,就走上了光明的道路。大槐樹見證了這一規律。

⑥大槐樹被日寇炸斷之后,第二年未見發芽,誰知轉年它竟從根部萌發了新的枝條。仿佛是要見證我們的民族從災難走向復興,它又長成了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當年村中小橋附近,如今建起了齊會戰役紀念碑。整潔的廣場,漂亮的二層村舍,享受著新時代和平生活的村民們,他們正忙碌地建設著自己的家鄉。80多年前長眠地下的先烈們,不就是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嗎?

⑦我撫摸著大槐樹蒼勁的樹干,心中對先烈們說:大槐樹作證,今天的齊會如你們所愿,今日的中國如你們所愿!

(選自《光明日報》:郭華有改動)

本文為何以“大槐樹的見證”為題?

本文以“大槐樹”為線索,文中多次以“大槐樹”“見證”過渡,開頭、結尾也以“大槐樹”呼應,以“大槐樹的見證”為題可統領全文。(以上四點答出三點即可)

本題考查標題的作用。

結合文章第①段“它見證了抗日戰爭期間冀中地區最為激烈的一場戰役”、第②段“大槐樹見證了八路軍的英雄氣概,也見證了我們的勝利”、第③段“大槐樹還見證了一個外國人如何‘把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當作他自己的事業’,他就是白求恩同志”、第④段“大槐樹見證的不僅有炮火硝煙,還有人間正道”、第⑤段“大槐樹見證了這一規律”、第⑥段“。仿佛是要見證我們的民族從災難走向復興,它又長成了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第⑦段“大槐樹作證,今天的齊會如你們所愿,今日的中國如你們所愿”可知,全文圍繞著“大槐樹”來寫,因此“大槐樹”是文章的線索。文章的開頭、結尾、②-⑥段的開頭、結尾都包含有“大槐樹見證”,由此可見,文章多次以“大槐樹”“見證”作為開頭、結尾及過渡,而且首位都是以此為呼應,據此可知標題“大槐樹的見證”可統領全文。

4.

缺氧氣,但不能缺志氣

①“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選擇!”1958年,21歲的吳天一響應黨中央“支援大西北”的號召,帶著這句誓言來到青海。

②那時的青海,遍地荒漠,滿目蒼涼。面對艱苦的自然環境,面對肆虐的高原疾病,吳天一像胡楊樹一樣,把根深深扎在青藏高原,以碧血丹心守護高原人民的生命健康,被藏族群眾譽為“馬背上的好曼巴(醫生)”。每當談起自己的經歷,吳天一總是說:“中國的高原醫學搞得好,不是我吳天一有多了不起,而是高原人民了不起,青藏高原了不起。這里,是我科研事業的‘江河源’!”

③吳天一清晰記得,一名退伍軍人被緊急送到醫院,他呼吸困難,臉色發紫,大口大口的白沫從口鼻中噴出……醫生們兩天兩夜沒合眼,也沒能挽回他的生命。“戰場上,敵人的飛機大炮沒把我打倒,在高原上得了這種怪病,看樣子是挺不過去了!”患者離世前的這句話,刺痛了吳天一的心。

④此后,這種要命的“怪病”接連出現。吳天一意識到,這不是尋常的肺炎、肺充血癥,而是高原低氧環境中的特發性疾病。當時,國內關于高原醫學的研究還是一片空白。吳天一暗下決心,要闖一闖這片“無人區”!經驗表明,只有對自然人群的普查率達到90%以上,才能準確掌握疾病的人群分布和患病因素。而在高原上,牧民的氈房動輒相隔幾公里,調查之難可想而知。

⑤“群體調查,一家也不能落!問題,可能就在這一家。”話音未落,吳天一蹬上皮靴,戴上氈帽,躍上駿馬,冒著冰雪風沙,向最高最遠的地方奔去。吳天一邊治病、邊調查,這項調查持續多年,覆蓋人群達10萬。在系統摸底基礎上,吳天一首先提出了“高原心臟病”“高原紅細胞增多癥”等理論,鉆研出符合我國實際的高原病防治措施。

⑥吳天一寫了一篇介紹高原藏族人群的科普文章,發表在《光明日報》上,這篇短文竟給他帶來了意外收獲?!皡翘煲唬阍诿绹母改竵黼娫捳夷懔?!”1981年的一天,吳天一剛從昆侖山西大灘考察歸來,同事興奮地告訴他。

⑦原來,早在1948年,吳天一11歲時,就同遠在美國的所有親人失去了聯系。30多年來,他獨自生活、求學、參軍、從醫。

⑧機緣巧合,大洋彼岸的妹妹翻看報紙時,“吳天一”的名字令她怦然心動。一番輾轉聯絡,電話兩端,無盡唏噓。父母和妹妹向吳天一傾訴相思之苦,呼喚他來美國定居。

⑨吳天一渴望團聚,但他放不下摯愛的事業,更放不下青藏高原和這里的人民?!案咴t學只能誕生在青藏高原,我不能離開這里!等攻克‘高原人類適應和高原病防治’的課題后,我再去看望你們!”在給父母的信中,吳天一寫道。這又是一次無悔的選擇。

⑩常年穿行于高山、草地、冰川,吳天一數不清遭遇過多少回事故。如今84歲的他,雖全身曾14處骨折,卻步履穩健;雖經歷兩次耳膜穿孔、多次白內障手術,卻耳聰目明。每年,他都堅持帶隊到“黃果樹”(黃南、果洛、玉樹)等地義診。

2021年6月底,吳天一由西寧啟程前往北京,參加“七一勛章”頒授儀式。透過飛機舷窗,他深情凝望著這片扎根63年的土地——昔日的荒山,早已變了模樣;戈壁灘上,胡楊林蓬勃生長;一條條江河,在高原流淌,百折不回,奔向遠方……

(選自《光明日報》,有刪改)

請簡要分析文章標題“缺氧氣,但不能缺志氣”的妙處。

概括出青藏高原氧氣稀薄的狀況,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質;題目新穎,激發讀者閱讀興趣。

考查對標題的理解和作用分析。通過第②段“那時的青海,遍地荒漠,滿目蒼涼。面對艱苦的自然環境,面對肆虐的高原疾病”的內容可知,標題首先概括為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的氣候特征,突出了環境的惡劣;通過第⑤段中“‘群體調查,一家也不能落!問題,可能就在這一家。’話音未落,吳天一蹬上皮靴,戴上氈帽,躍上駿馬,冒著冰雪風沙,向最高最遠的地方奔去。吳天一邊治病、邊調查,這項調查持續多年,覆蓋人群達10萬。在系統摸底基礎上,吳天一首先提出了‘高原心臟病’‘高原紅細胞增多癥”等理論,鉆研出符合我國實際的高原病防治措施”的內容可知,突出人物“有志氣”的精神品質;同時,以“缺氧氣,但不能缺志氣”題目新穎,不落俗套,也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5.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與稻田重逢

謝枚瓊

①兒時記憶里,散布在村子里的每一塊稻田,都像家里的孩子一樣,有自己的名字。村里人的心思似乎都撲在稻田里,喚起孩子的名字,一貫粗嗓門,而說到稻田呢,開口閉口則是“俺家的長豐大丘”“屋門口的三灣丘”……完全是一副溫柔的聲調。

②老家地處丘陵地帶,村民往往按其形狀和所在地或其他緣故,給一丘丘稻田命名。三角形的就叫三角丘,長方形的就叫長條丘,荷葉狀的叫荷葉丘。在昌蒲洼的田就叫昌蒲丘,在尖子山腳的就是尖子丘。從荒地上揮汗如雨地拓出來的,那就叫新開丘好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③每一丘稻田即是每一家的孩子,這是一點也不夸張的比喻。稻田像個碗,裝著村子綿長的日子。

④站在老屋門檻外,一抬眼就能看到長豐大丘。長方形,顯得規整,足有五畝三分。大丘的上面就是椿樹塘,只要塘里有水,這田里的收成就不愁了,所以叫它“長豐”還真不是沒來由的。一腳踩進黑油油的泥里,一股爽溜溜癢滋滋的感覺從足底直抵心里頭。長豐大丘以前可是誰家都想耕作的一塊田。分田到戶時,爺爺靠運氣抓鬮分得了長豐大丘,高興得不亞于中了頭彩,一天里少不了要去田邊轉上幾趟。鄰居槐三爺見了,半是調侃半是妒忌地講:轉什么轉呢,別人又搬不走你的田。

⑤田是好田,種田的亦是好手。爺爺在長豐大丘干得風生水起,一年兩季里,稻子穗穗金黃飽滿。

⑥后來,村里對田地進行調整,長豐大丘被槐三爺家的后輩新初分去了,爺爺為此郁悶了好一陣子。當時爺爺已八十高齡,可他還是喜歡到田邊去轉悠轉悠,有次新初隨口說了一句:“老伯你就莫操長豐大丘的閑心嘍!現在種田也有新法子了呢!”給爺爺嗆得半天不吭聲。自此,他的心思便轉移到了自家屋后的菜地里。

⑦自上世紀90年代起,外面的世界越來越精彩,村子里的年輕人如新初,大都加入打工的行列南下北上。一片熱鬧聲中,稻田的名字逐漸變得暗淡。起始,兩季稻改成一季,后來有的田連一季也不種了,任其雜草叢生。那時的爺爺經常搬把竹椅子倚門而坐,望著長豐大丘嘆著氣。椿樹塘多年不曾清淤,塘堤也日漸破舊。

⑧爺爺奶奶過世后,父母隨我住到了縣城,一年到頭已難得回老家一趟。長豐大丘,以及那些曾經被村里人視為命根子的稻田,在我的腦海里漸漸淡去。只是父母還會在家里,不時提及一丘丘稻田的名字。我理解和田地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的父母對于田地的那份情感。他們骨子里和爺爺一樣,把自己的一生與田地緊緊地聯系在一起。父母的語氣里自有一份難以排遣的無奈。母親自言自語道:有什么法子呢?又沒有哪個愿意來種。

⑨陽春三月的一天,正是水桐花開的時節,母親意外接到了新初打來的電話。原來新初回到了村里老家,他不想再南下打工了,打算回來好好種田,問母親閑置在村里的田能不能讓給他種。新初許諾,下次給家里送新米來。父親在一旁搭話:“一粒米都不要你送,只管種好?!毙鲁跻种撇蛔「吲d的心情,話也多了起來。他告訴母親,現在種田可輕松多了,他已經添置了嶄新的農機農具,什么耕整機、插秧機、施肥機,都配了好幾種了,政府給補貼了上萬元,自己花不了幾個錢。特別是鄉里專門派了督導組下到村子里,幫著把基本水利建設搞好了。椿樹塘的塘堤都抹上了水泥,再也不用擔心會垮塌了。

⑩一個陽光明媚的周末,我駕車陪父母回家。父母望著車窗外的鄉野田疇,滿目的青色讓他們的話匣子再也關不住了。他們指點著視野里那一丘丘稻田,大灣丘、四方丘、楓葉丘……像久別后的重逢,如數家珍。

他們最關心的當然還是長豐大丘。站在老屋前的地坪中,一眼就能看見長豐大丘里浮起的那一層盈盈新綠,著實讓人一番驚喜。稻田的名字再度在小村叫響,一陣微風從田野上吹過來,我仿佛嗅到了稻花香的清新,讓人陶醉。

(選自《人民日報》,有刪節)

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文章題目“與稻田重逢”的妙處。

①暗示文章內容:“我”一家在住進縣城遠離稻田之后回鄉再見稻田,新初不再南下打工而返鄉種地。②暗寓人物情感:用擬人手法,把稻田當成朋友來寫,生動地寫出對稻田的眷念以及再見稻田的欣喜。③暗含文章主題:時代發展讓人們遠離稻田又再次親近稻田,寄托著“我”對鄉村振興的美好期待。(意思對即可)

考查標題作用分析。

(1)聯系第①段中“兒時記憶里,散布在村子里的每一塊稻田,都像家里的孩子一樣,有自己的名字”的內容可知,題目“與稻田重逢”首先暗示本文的主體內容是與“稻田”相關的,是寫農村生活題材的作品;

(2)“與……重逢”包含“相逢”和“再相逢”的兩層含義,這樣就會引發讀者思考“相逢”是何意?“再相逢”又是何意?題目引發讀者思考,激發了閱讀興趣;

(3)聯系第⑨段中“新初回到了村里老家,他不想再南下打工了,打算回來好好種田,問母親閑置在村里的田能不能讓給他種……他告訴母親,現在種田可輕松多了,他已經添置了嶄新的農機農具,什么耕整機、插秧機、施肥機,都配了好幾種了,政府給補貼了上萬元”的內容可知,文章重點落在“再相逢”上,從文章寫作重點上也是在此,歌頌了新時代農村的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