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建筑史-近現代史-課件-筆記-教案_第1頁
外國建筑史-近現代史-課件-筆記-教案_第2頁
外國建筑史-近現代史-課件-筆記-教案_第3頁
外國建筑史-近現代史-課件-筆記-教案_第4頁
外國建筑史-近現代史-課件-筆記-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外國建筑史之近現代史古典復興18c60’s-19c末考點:建筑思想

浪漫主義18c下半葉-19c末考點:建筑思想

折衷主義19c中-20c初考點:建筑思想

建筑特征博覽會18c末-19c后半葉考點:水晶宮

埃菲爾鐵塔

機械館

工藝美術運動19c50’s-20c初考點:英國

向往中世紀

紅屋

新藝術運動19c70’s-19c末考點:高層

一點·考研暑假班外建史篇賴特草原住宅20c初考點:代表作

表現派20c初考點:愛因斯坦天文臺

未來派20c初考點:思想風格派1917考點:烏德勒支住宅構成派一戰前后考點:俄國

第三國際紀念碑現代建筑派1920‘s—1950s考點:格羅皮烏斯

柯布西耶

密斯

雅典憲章

CIAM

二戰后時代背景:1640年開始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標志著世界歷史進入了近現代階段。而到了18世紀末,首先在英國爆發了工業革命,繼英國之后,法、德、美等國也先后開始了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對城市與建筑的影響:19世紀,人們不再對文藝復興傳統及其理論頂禮膜拜,一是與日俱增的經驗主義,瓦解了文藝復興美學的理想結構。二是歷史學與考古的發展加強了人們的鑒別能力,開始用一種相對主義的觀點看待傳統,對不同時期的建筑一視同仁。歷史真空就此形成,各時期風格蜂擁而至。工業革命產生了新的問題,提供了新的建造方式與新形式,工程學與建筑學分化。工程學更加善于創新,積極回應時代。工業時代產生了新的建造任務,火車站、摩天樓等都沒有明確的先例可循。缺少文脈的建筑創新進一步加劇。工業革命破壞了傳統手工業市場,在產品制作上,機器是人的手腦眼分離,標準化和制作者熱情喪失。建筑創作中的復古思潮:

是指從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末在歐美流行著的古典復興、浪漫主義與折中主義。古典復興:由于對民主共和的向往,喚起人們對古希臘、古羅馬的禮贊,而向羅馬共和國借用英雄的衣裳,主要是公共建筑和紀念性建筑。(1)法國---羅馬復興,如巴黎萬神廟,雄獅紀念碑,馬德萊娜教堂。法國古典復興建筑追求外觀上的雄偉壯麗,內部則常吸取東方各種裝飾或洛可可手法---“帝國式”風格。如部雷、列杜---偉人博物館,牛頓紀念碑,農村公安隊宿舍。(2)英國---希臘復興,如不列顛博物館,愛丁堡中學。(3)德國---希臘復興,如柏林勃蘭登堡門,柏林宮廷劇院,柏林老博物館。(4)美國---羅馬復興,如美國國會大廈。浪漫主義:1.先浪漫主義時期18c60年代~19c30年代更多對現實的逃避,追求田園生活,模仿中世紀的寨堡或哥特風格,追求非凡的趣味和異國情調。如埃爾郡的克爾辛府邸,威爾特郡的風蒂爾修道院的府邸,英國布賴頓的皇家別墅。2.哥特復興19c30年代~70年代對國家民族意識的優越感,以哥特風格為主,如英國國會大廈,英國斯塔夫斯的圣吉爾斯教堂,倫敦的圣吉爾斯教堂,曼徹斯特市政廳。折衷主義: 任意選擇與模仿歷史上的各種風格,把它們組合成各種式樣,亦稱“集仿主義”。折衷主義的時代背景與折衷體現的方面折中主義賦予建筑形式一定意義,成為商品經濟時代的廣告效應,舊的古典元素組合成新的構圖,建筑就表現為語言混雜,比例權衡,集仿主義的風格特點。特征:新材料與結構與舊形式的矛盾不同功能建筑賦予不同的建筑風格各風格語言混雜世界博覽會的兩次突出的建筑活動1851年英國倫敦博覽會的“水晶宮”展覽館開辟了建筑形式的新紀元。外形為簡單的階梯形長方體,并有一垂直的拱頂,各面只顯示出框架和玻璃,無任何多余的裝飾,整座建筑只用了鐵、木、玻璃等幾種材料,施工歷時九個月。“水晶宮”雖然功能簡單,但在建筑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1.用新材料、新結構,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新型式,使技術與藝術高度統一,開辟了建筑形式的新紀元,標志了新建筑的出現,"水晶宮"是世界上第一座新建筑。2.采用了金屬結構與玻璃材料,顯示了兩種材料和結構的巨大作用,對后世的影響很大。3."水晶宮"是裝配式建筑的始祖。它完全采用現場組裝,顯示了裝配構件在建筑中的優越性,規格盡量少,便于批量生產。4.建筑的各個方面,各個立面,只展示鐵框架和玻璃,沒有裝飾,完全表現機械生產的本能。5.時間短,體現了建筑的高速度。鐵塔與機械館1889年巴黎世界博覽會的埃菲爾鐵塔(當時世界最高:328m)機械館(當時世界跨度最大:115m)埃菲爾的最高與機械館的跨度最大展示了建筑技術的革新,以及建筑空間的機械化。將機械化與人的活動相聯系。分別用了垂直于水平輸送裝置。巴黎是個古典建筑傳統的城市,埃菲爾與蓬皮杜的形象與市貌格格不入,有著巨大的時代差異,同事都體現了工業技術的發展。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歐美對新建筑的探求:工藝美術運動:亦稱手工藝運動。19世紀后期英國出現的設計改革運動,提倡用手工藝表現自然材料,以改革傳統形式,反對粗制濫造的機器產品。在建筑上主張建造“田園式”住宅來擺脫古典建筑的束縛。因建筑風格打破傳統手法,根據功能需要自由設計平面與造型,又得名為“自由建筑運動”。代表人物是拉斯金和莫里斯。代表作品是魏伯設計的紅屋。新藝術運動(裝飾藝術運動):19世紀80年代始創自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它的特點在于運用自由曲線模仿自然形態。代表人物有凡·德·費爾德、霍爾塔等。在建筑風格上反對歷史式樣,采用流動的曲線和熟鐵裝飾的表現方法,試圖創造合適工業時代精神的簡化形式。但由于僅限于在建筑形式上尤其是室內裝飾的創新,而未能解決建筑形式、功能、技術之間的結合,因而很快就逐漸衰落。進步性:不把目光局限于石材雕塑上,而是探索了新材料(鐵花飾)。局限性:只限于藝術形式和裝飾手法,只在形式上反對傳統而已,并沒有全面解決建筑形式與內容的關系,以及與新技術的結合問題。青年風格派:新藝術運動在德國稱為青年風格派,主要在慕尼黑。維也納學派:在新藝術運動的影響下,奧地利形成了維也納學派。主張新結構、新材料必會導致新形式的出現,反對歷史式樣在建筑上的重演。分離派:維也納學派中的一部分成員成立了分離派,宣稱要和傳統決裂。主張造型簡潔與集中裝飾。維也納一位建筑師路斯主張建筑以實用為主,提出“裝飾就是罪惡”。芝加哥學派:主要觀點是形式追隨功能,強調功能的重要性,但不反對裝飾,裝飾表達功能(同結構、基本空間關系有關的功能)。在建筑造像上去想簡潔與創造獨特的風格。

代表人物詹尼、沙利文。結構成就是高層金屬框架結構,箱型基礎。代表作品沙利文芝加哥C.P.S.百貨公司大廈,第一賴特大廈。成就:1.突出功能在建筑中的主導地位,明確了功能形式的主從關系,為現代建筑摸索了道路。2.探索新技術在高層建筑的應用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使芝加哥成為高層建筑的故鄉。3.建筑藝術符合新的技術特點,里面簡潔,符合新時代工業化的精神。4.工程技術上創造了高層金屬框架結構和箱形基礎。5.建筑設計上肯定了功能與形式之間密切的關系,建筑造型上趨向簡潔、明快與適用的獨特風格,采用了寬闊的“芝加哥式”橫長方形窗。德意志制造聯盟;目的;提高工業制品的質量以求達到國際水平。宗旨:促進企業界同美術家、建筑師之間的共同活動以推動設計改革。目標:改進設計、提高產品和建筑質量,肯定標準化和用機器大量生產的方式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現代主義:戰后初期影響較大的有表現派、未來派、風格派和構成派。德國、法國、荷蘭以及十月革命后最初幾年的蘇聯是這些新流派最活躍的地方。表現派未來派風格派構成派

表現派:代表人物:門德爾松主要觀點:用象征手法表達時代精神。建筑上常采用奇特、夸張的建筑體型來表現或象征某些思想情緒或某種時代精神。代表作品:德國愛因斯坦天文臺---門德爾松局限性:表現派主張革新反對復古,但他們是用一種新的表面處理手法去替代舊的建筑樣式,同建筑技術與功能的發展沒有直接關系,故戰后初期興過一陣就消退了。與象征主義有聯系,都用多元化的設計思想與塑性建筑形象。未來主義派主要觀點:未來派首先是一種詩歌運動,然后擴展成繪畫和雕塑,未來派畫家吸收立體主義手法,從而將對片段的效果,對空間和形狀的闡釋、抽象以及現實元素吸收。用立體主義展現物體不同角度表達持續時間和物體在環境中延續的不同狀態。贊賞資本主義的物質文明,贊美現代大城市,對現代生活的運動、變化、速度、節奏表示欣喜。將動態引入三維空間,從運動的角度出發,引入四度空間概念。風格派:產生時間:1917年產生地點:荷蘭代表人物:蒙德里安,里特維德主要觀點:認為最好的藝術就是基本幾何形象的組合和構圖,將空間抽象化,建筑不是一個封閉的六面體,功能空間從核心出離心甩開,出現高度,寬度,時間與空間,抽象成最基本的點線面,組成無主題的空間代表作品:荷蘭烏德勒支住宅---里特維德構成主義派產生時間:一戰前產生地點:俄國代表人物:馬列維奇,塔特林建筑觀點:將空間引入雕塑,模糊了雕塑與空間的界限代表作品:第三國際紀念碑影響:將抽象藝術進一步發展,追求空間本質,對空間當中的運動,時間和空間抽象化,對于現代建筑以空間為中心,四向度的空間,多變的體型等都有著深遠的影響。現代主義建筑20年代,面臨政治動蕩與住房短缺,提出用工業化解決問題。50年代,重理偏情,多元化發展,在不同領域,技術,材料,形式理念等充分探究,發展最高潮時期80年代,受到新建筑流派批判,建筑的歷史性地理性,以后現代與解構的顛覆性最大。后現代顛覆了現代的純粹體型,以類型學改變了建筑形式,結構徹底否定了形式的意義。國際現代建筑協會(CIAM):這是1928年,格羅皮烏斯、柯布西耶和基甸等在瑞士建立了由8個國家的24個建筑師組成的國際現代建筑協會。基本觀點:建筑是與人類生活有密切關聯的基本活動;建筑師的使命是用新建筑反映現代精神、物質生活;建筑形式隨社會、經濟等條件的改變而改變;要謀求調和各種不同的因素,把建筑在經濟與社會方面的地位擺正。宗旨:堅持研究與創作的權利,樹立獨特見解。格羅皮烏斯:是現代建筑、現代設計教育和現代主義設計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公認的新建筑運動的奠基者和領導人之一,現代主義建筑學派的倡導人之一,“包豪斯”的創辦人。設計理念:1.主張革新反對復古,建筑應隨時代向前發展,不能從形式上追求風格。2.強調現代工業對建筑的影響,提倡走工業化道路,堅持裝配化生產。3.不斷前進的美學觀,主張唯心的抽象藝術。4.在建筑教育上從基本技術出發,讓學生先掌握技術,在熟練的基礎上發揮想象力。5.同時注重建筑的藝術性,認為建筑設計不僅要滿足物質上的需求,還要滿足精神上的需求。包豪斯校舍:包豪斯教學用房,主要是各科工藝車間,四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面對主要街道。包豪斯生活用房,包括學生宿舍、餐廳等,6層。職業學校,是一個四層小樓,同教學樓用過街天橋相連。設計思想1.包豪斯校舍是把建筑的實用功能作為建筑設計的出發點,包豪斯的設計體現了由內而外的設計思想和設計手法,這體現了現代主義建筑重視建筑的使用功能并以此作為建筑設計的出發點,提高建筑的科學性,注重建筑使用時的方便和效率。2.校舍采用靈活不規則的構圖手法,校舍是一個多方向,多體量、多軸線、多入口的建筑物,并充分運用了建筑構圖中對比的手法,從而造成了生動活潑的建筑形象,這體現了現代主義建筑主張創造建筑新風格,堅決反對套用歷史上的建筑樣式。3.按照現代建筑材料和結構的特點,運用建筑本身的要素取得建筑藝術成就,這點也體現了現代建筑注意發揮新建筑材料和建筑結構的性能和特點,并廢棄表面外加的建筑裝飾。包豪斯校舍是現代建筑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建筑理論:

1新建筑宣言融合古典之模矩精神及黃金比例與純粹主義中的現代機械美學﹔提出住宅機器的概念,說明房屋是住人的機器,強調建筑須遵循用途和機能的原則,強調空間必須遵守計劃配置。2.新建筑五點底層挑空---獨立基礎的柱子架空底層(自然與空間的穿插與滲入)自由平面---承重柱與墻分離(墻無需支撐上層樓板)自由立面---立體主義的層次性、透明性、拼貼性(可以獨立于主結構)水平窗帶---橫向的長窗于柱間展開,窗戶水平的環繞四周;強調穿透性;結構系統的合理表現屋頂花園---將公共空間與自然于屋頂結合。3.《走向新建筑》激烈否定19C以來因循守舊的復古主義,折衷主義的建筑觀點與建筑風格,極力主張創造表現新時代的新建筑。主張建筑走工業化道路,甚至把住宅比作機器,并且要求建筑師向工程師的理性學習,是現代建筑經典之作。柯布西耶:4.光輝城市社會主義的生活共居模式,單元模矩化;前身概念是的工業世界與自己的馬賽公寓;其放棄原本環繞街廊的公寓大樓而取代以規律退縮而直線進行的居住形式,以利于標準化生產,單元亦有花園露臺及二層樓高之空間,如此便可利用一連續帶狀居住形式,以工業化模矩完成一種最大彈性住宅為空間準則。5.模數理論:使建筑的整體和細部的尺寸與從人體尺度出發形成的比例關系相符合。6.機器美學:追求的并非機器般的功能和效率,而是機器般的造型(外部輪廓簡單,內部空間復雜)。“房屋是居住的機器”薩伏伊別墅: 柯布的設計觀念:建筑是四維的活動,不限于三維,它天生與時間和變化相關,當人們在穿越其中的時候能夠逐漸理解一個建筑的形式,能比較各種有透視感的片段,將它們以變化著的感受捏合成一個整體。移動和變化占據了薩伏伊別墅設計概念中的核心位置。郎香教堂:

是柯布西耶晚年神秘主義傾向的代表作品。教堂規模很小,且造型奇特,平面墻體幾乎全是彎曲的,完全掙脫了現代建筑的理性原則,立面各不相同,還有一面傾斜的墻體,上面開滿形狀各異大大小小的窗洞,有一個突出的大屋頂,有兩層鋼筋混凝土薄板構成,在邊緣處合起來,向上翻起,整座建筑為石砌,外表面為白色粗糙面層,屋頂保持混凝土本色,入口縮在傾斜墻體與一個塔體的折縫之間,整個教堂的體型和空間處理的都十分特別,曲折歪曲,處處閃耀著神秘色彩,朗香教堂是象征性的建筑,具有神秘主義成分,客觀上反映了現代西方宗教的特點,是一種對時代的嘲諷。勒·柯布西耶一生中建筑思想的變化 第一階段:20---30年代功能主義,被稱為功能主義者。1923年出版《走向新建筑》一書,否定了19世紀以來因循守舊的建筑觀點,主張創造表現新時代的新建筑,他歌頌工業革命,倡導機器美學。1926年,柯布就自己的住宅設計提出新建筑5個特點。第二階段:40---50年代,戰后初期粗野主義。柯布一直在法國,戰爭時期在鄉間。戰后建筑風格突然改變。政府要求設計新型密集式住宅,解決戰后住宅問題。尤其喜歡在鋼筋混凝土拆模后,不做任何處理。露出毛糙混凝土面的本來面目,是水泥的野獸派。粗野主義的特點即是體態沉重、表面毛糙、構造粗魯、構件之間碰狀沒有任何裝飾。第三階段:60年代,象征主義,塑性造型,用抽象的象征手法,與混凝土的塑性,創造了神秘主義的空間。賴特:賴特對現代建筑有很大的影響,但是他的建筑思想和歐洲新建筑運動的代表人物有明顯的差別,他走的是一條獨特的道路。賴特對現代大城市持批判態度,他很少設計大城市里的摩天樓。流水別墅:1936年賴特設計,是有機建筑理論的杰出代表。別墅建在瀑布上方,三層,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各層的大小形狀各不相同,利用鋼筋混凝土的懸挑能力,向各個方向遠遠懸伸出來。在水平和垂直的對比上又添上顏色和質感的對比,再加上光影的變化,使建筑體形變化生動。最成功的地方是與周圍自然風景緊密結合。賴特建造的一處居住和工作的總部。是賴特有機建筑的代表。西塔里埃森坐落在在沙漠中,這組建筑形象十分特別,粗糲的亂石墻、沒有油飾的木料和白色的帆布板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是一組不拘形式、充滿野趣的建筑群,好像是從那塊土地長出的植物。西塔里埃森古根漢姆博物館:體形特殊,上大下小的螺旋型,美術作品沿坡道陳列,觀眾循著坡道邊上邊看,在這里,建筑第一次表現為雕塑性。一層流入一層,代替了通常那種呆板的樓層重疊,處處能看到構思和目的性的統一,但這些與博物館的功能性質相違背。有機建筑論:有機主要指形式的創造。是內在的自然的、本質的。有機建筑是屬于自然的,為自然而創作的建筑。1.建筑與自然環境的有機:對待環境,應與大自然和諧,就像從大自然生長出來一樣,是優美環境中的一部分,與周邊環境結合緊密,力圖把空間向室外伸展。2.整體與局部的有機:設計每一個建筑,都應該根據各自特有的客觀條件形成一個理念,把這個理念從內到外,貫穿于建筑的每一個局部,使每一個局部都互相關聯,成為整體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3.實體與空間的有機:他認為建筑的實質在于內部空間,它倡導著于內部空間效果來進行設計,“有生于無”屋頂、墻和門窗等實體都屬于從屬地位,應服從所設想的空間效果,這就打破了過去著眼于屋頂、墻和門窗等實體進行設計的觀點,為建筑學開辟了新的境界。4.材料與建筑的有機:對待材料既要從工程角度出發,又要從藝術角度理解各種材料的不同天性,發揮每種材料的長處。5.裝飾與建筑的有機:認為裝飾不應該作為外加于建筑的東西,而應該是建筑上生長出來的,像花從樹上生長出來一樣,他主張力求簡潔,但不像某些流派那樣認為裝飾就是罪惡。密斯:1.同傳統建筑決裂,探求新建筑原則和建筑手法,認為建筑設計必須滿足時代現實主義與功能主義的需要。2.重視建筑結構和建筑手法的改革,提倡工業化,一切問題包括藝術問題就會迎刃而解。3.提倡少就是多,少:精簡,達到“高貴與永恒”,其中的含義包括簡化結構體系,精簡構件,產生可做任何用途的空間。4.凈化建筑形式、精確施工。5.形式:強調結構的邏輯性,即結構的合理使用與忠實表現。結構體系決定建筑形式,并非功能。6.功能:主張功能服從空間,建造一個實用、經濟的空間,在里面配置功能。7.空間:早期突出“流動空間”,受賴特與風格派的影響,一種向心的流動感(基本柱子規則網絡,不承重墻體靈活穿插);后期走向“全面空間”,帶來一種古典主義的對稱形體。巴塞羅那德國館隔墻有玻璃和大理石的兩種,位置靈活,形成半封閉半開敞的空間,室內、外相互穿插,形體處理簡單,沒有任何線腳,不同構件和不同材料之間不作過渡性處理,簡單明確,干凈利索,突出材料固有顏色、紋理和質感。范思沃斯住宅:通用空間取消建筑內墻和柱,用一個大而無阻擋的空間來容納多種不同活動。完全是一個玻璃盒子,中間有一個小的封閉空間,其他地方全部開敞,白色鋼鐵構架,巨大的玻璃幕墻,簡單到無法附加的地步,是他“少就是多”的完美體現,也是他國際主義風格達到一個新高度的標志。阿爾托:

對包豪斯、國際主義風格的人情化改良,注重人的心理需求,探索人文的設計方法,用熟悉的設計語匯,創造出完全不同的感受和功能效果,在建筑與環境、建筑形式與心理感受方面取得特殊成就。他是多才多藝,有民族氣節的建筑師、規劃師,溫和的修正了20年代正統現代主義的創作思路,民族化、人情化大師。他的作品不浮夸,不豪華,也不追隨歐美時尚,創造出獨特的民族風格,有鮮明的個性。瑪利亞別墅:阿爾托通過建筑布局的松散和集中來聯系自然,阿爾托更多強調自然特性,布局自由,功能清晰,交通滲透,自然地場地空間介于城市化和鄉村化之間,最接近人的部分用天然材料。現代主義多元化1.對“理性主義”進行充實與提高“理性主義”是指形成與二次世界大戰之間的以格羅皮烏斯和他的包豪斯學派和以柯布等人為代表的歐洲的“現代建筑”。它因講究功能而有“功能主義”之稱。對“理性主義”進行充實與提高:1.講究功能技術的同時,結合環境與服務對象的生活興趣需要;2.采用對功能、技術、社會、經濟、形式、環境綜合統一的方法。2.講求技術精美的傾向講求技術精美的傾向是戰后第一個階段(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下半期)占主導地位的設計傾向。在設計方法上屬于比較“重理”的,人們常把密斯為代表的純凈透明與施工精確的鋼和玻璃方盒子作為這一傾向的代表。基本主張:1.結構邏輯性:結構就是一切2.全面空間:功能服從于空間,提出“全面空間”3.強調“條理性”設計思想方法:外形純凈與透明、清澈地反映著建筑的材料、結構與它的內部空間。4.“少就是多”:全部用鋼和玻璃來建造,簡化結構體系,精簡結構構件,凈化形式,精確施工。3.粗野主義傾向是五十年代下半期到六十年代中暄噪一時的建筑設計傾向。建筑特點:1.常采用粗糙的混凝土2.夸大沉重構件3.建筑體量碰撞在一起4.粗野主義是同當時社會的現實要求與條件相關的,客觀對待現實。5.提出大量、廉價、快速的工業化美學觀6.以材料的真實表現作為準則7.經濟地,從不修邊幅的鋼筋混凝土的毛糙、沉重與粗野感中尋求形式上的出路。4.典雅主義的傾向;典雅主義傾向同粗野主義并進,但藝術效果相反,但兩者從設計思想上來說都是比較“重理”的。建筑特點:“典雅主義”致力于運用傳統的美學法則來使現代的材料與結構產生規整與典雅的莊嚴感,使人聯想到古典主義或古代的建筑形式,所以又稱為“新古典主義”。5.注重“高度工業技術”的傾向注重“高度工業技術”的傾向是指那些不僅在建筑中堅持采用新技術,而且在美學上極力鼓吹表現新技術的傾向。較確切地是指那些在上世紀50年代末才活躍起來的,把注意力集中在創新地采用與表現預制的裝配化的標準化構件方面的傾向。建筑特點:1.用最新的技術、材料2.美學上表現新技術,標榜“機器美”3.能夠快速與靈活地裝配、拆卸與改建4.在設計上強調系統設計和參數設計6.講究“人情化”與地方性的傾向其設計方法是戰后“現代建筑”中比較“偏情”的方面。是一些既要講技術又要講形式,而在形式上又強調自己特點的傾向。這些傾向的動機主要是對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理性主義”所鼓吹的無條件地采用與表現新技術以及形式上的雷同的反抗。建筑特點:1.突破技術范疇而進入人情、心理的領域2.重視人們的生活和心理感情3.傳統材料結合新結構、新材料4.處理親和、多樣5.空間有層次、變化豐富6.建筑體量符合人體尺度,建筑化整為零7.講求個性與象征的傾向 其動機和“人情化”與地方性一樣,反對“二戰”之間“現代建筑”在風格上的千篇一律、客觀共性。手段多樣,大致有三:1.運用幾何形構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