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格致中學鼓山校區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1頁
福州格致中學鼓山校區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2頁
福州格致中學鼓山校區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3頁
福州格致中學鼓山校區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4頁
福州格致中學鼓山校區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福州格致中學鼓山校區11—12學年下學期期中考高一歷史考試形式:閉卷;考試時間:90分鐘;滿分:100分組卷人:曾紅群核對人:曾紅群審核人:王森班級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座號__________成績___________一、單項選擇題(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1.古書記載,有先賢“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成為農業的始祖。這位先賢是(

)A.大禹B.神農氏C.李冰D.鄭國2.李良是戰國時期秦國的一位農夫,他可能使用過的日常生產生活用品是()A.鐵鋤B.曲轅犁C.翻車D.棉衣3.唐詩《田家》中寫道“倚床看婦織,登垅課兒鋤。"這反映了()A.農村商品經濟的發達 B.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C.家庭手工業規模擴大 D.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4.中國古代農業長期領先世界。下列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出現的先后順序是:(

)①①石斧②青銅鏟③鐵犁④一牛挽犁⑤二牛耦犁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②④⑤C.①③②⑤④D.①②③⑤④5.商鞅變法規定“戮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這里的“本業”指的是()A.工業B.手工業C.農業D.商業6.電視連續劇《喬家大院》展現了晉商喬致庸的傳奇一生。晉商等商幫活躍的時期是()A.秦漢B.隋唐C.宋元D.明清7.我們一般將史料分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生當時所產生,可較直接作為歷史根據的史料;后者是指經過后人運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詮釋.研究中國古代絲織業的發展情況時,不可以作為第一手史料的是()A.考古學家在河南安陽墓葬中發現的商代玉蠶B.甲骨文中有“蠶"、“桑”、“絲”等文字C.《詩經·衛風·氓》寫道:“氓之蚩蚩,抱布貿絲.”D.劉克祥《簡明中國經濟史》記載:“商周時期的蠶桑生產和紡織手工業者己相當發達.”8.右圖為宋代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印記,其上部文字為:“濟南劉家功夫針鋪”;中部文字為“認門前白兔兒為記”;下部文字為“收買上等鋼條,造功夫細針,不誤宅院使用,轉賣興販,別有加饒,請記白"。從該“印記"中能夠獲取的準確歷史信息是()①該針鋪屬于私營手工作坊②針鋪經營者具有較強的品牌意識③該“印記"具有商標廣告作用④官營手工業重視產品質量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9.某收藏家收藏的瓷器有邢窯白瓷長頸瓶、青花釉里紅嬰戲碗、粉彩開光花尊的真品。該收藏家生活的朝代應不早于()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10.鴉片戰爭后,傳統的自然經濟最早解體的地區是()A.黃河、長江流域B.北京、西安等大城市C.東南沿海地區D.中西部地區11.清政府諭令“多設織布、紡綢等局,廣為制造",表明清政府己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這一政策的調整發生在()A.鴉片戰爭之后B.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后C.甲午中日戰爭之后D.辛亥革命之后12.清末考取狀元,但未貪戀官場,而選擇了實業救國,被譽為“狀元實業家”的是(

)A.梁啟超

B.李鴻章

C.張謇

D.榮德生13.中國古代對外貿易中“厚往薄來”“倍償其價"現象反映的是(

)A.殖民貿易B.民間貿易C.朝貢貿易D.官民貿易14.分析1912-1922年《民國初年紡織業發展情況》,從中能夠得出的正確結論是()A.民國初年民族工業特別是紡織業得到了發展B.南京國民政府采取的有效措施導致了這一時期的發展C.陳啟源(沅)在這一時期創辦了繼昌隆繅絲廠D.這一時期中國的民族工業形成了完整的體系15.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的經濟結構發生巨大變化。新出現的經濟形態有()①自然經濟②外國資本主義經濟③民族資本主義經濟④官僚資本主義經濟。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16.國民黨統治后期,造成民族工業的發展陷入困境的原因不包括()A.國民政府的惡性通貨膨脹政策B.官僚資本的壓迫和繁重的捐稅負擔C.美國對中國的經濟侵略D.國民政府實行“幣制改革”17.一張照片就是一段歷史。右邊照片反映了1953~1956年中國農村的重大歷史事件.它就是A.土地改革B.農民踴躍報名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C.人民公社化運動D.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8.火花是貼在火柴盒上的招貼畫,也是其商標.根據你的觀察,這組火花應出現于()A.鴉片戰爭后B.甲午戰爭后C.民國建立后D.抗日戰爭后19.“煉鐵何難復煉鋼,超英趕美可非狂!手工操作君毋笑,中國人多力量強。"這首民歌創作的時代背景是()A.國民經濟恢復B.“大躍進"運動C.土地改革運動D.人民公社化運動20.某同學收集整理了“文化大革命”期間部分年份工農業總產值變化的數據()年份1966~19671967~19681972~19731974~1975比上年增長一9.6%一4.2%9.2%11.9%①“文化大革命”初期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②1971年后經濟開始迅速回升③周恩來、鄧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間極力糾正“左"傾錯誤④“文化大革命"雖然是一場政治動亂,但仍促進了經濟的發展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21.電視劇《當家的女人》中有這樣一個情節:村長帶人搜查各家各戶私養的羊、兔,“割資本主義尾巴”.女主人公菊香說:“都說上邊政策已經放寬了,你們怎么還這樣做呢?"該情節反映的歷史時期大致是()A.20世紀50年代初B.農業合作化時期C.文化大革命初期D.20世紀70年代末22.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標志是()A.1956年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完成后B.“文化大革命”結束后C.中共八大D.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23.20世紀80年代初,某外國公司意欲到政策條件比較優越的深圳投資,因為深圳是()A.經濟特區B.沿海開放區C.民族自治區D.特別行政區24.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的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是()A.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B.深化國企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C.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D.建立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25.建筑是時代的縮影。下列屬于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的是()26.清朝末年,山東濟南人李林東到朝鮮謀生,由于燒得一手家鄉菜,他選擇以開餐館為業,生意很紅火.如果從菜系上來劃分,他所燒的菜應該屬于()A.魯菜B.川菜C.粵菜D.淮揚菜27.戊戌變法時期,維新人士宣傳變法思想所主要使用的武器是()A.廣播B.電視C.報紙D.電影28.衣食住行等作為社會文化的載體,展現時代特有的精神風貌.在1925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現的社會生活場景是()A.報童在街上叫賣B.汽車在馬路上穿梭C.人們用移動電話相互問候D.穿著西裝的男子在吃西餐29.1877年,福建巡撫丁日昌架設了中國第一條電報線。這條電報線架設于()A.北京B.臺灣C.山東D.新疆30.2009年10月1日,建國60①電影②電視③廣播④互聯網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福州格致中學鼓山校區11-12學年下學期期中考高一歷史答題卷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60分)題目12345678910答案題目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題目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二、非選擇題(4大題,31題14分,32題8分,33題8分,34題10分,共40分)31.(14分)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三“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材料四朕(雍正帝)觀四民(指士、農、工、商)之業,士之外,農為最貴。凡士工商賈,皆賴于農,以故農為天下之本務,而工賈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爭尚華巧,必將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畝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大清會典事例》(1)據材料一指出我國封建時代農業主要采用什么耕作方式?(1分)這種耕作方式最早大約出現在何時?(1分)古代中國自然經濟模式的基本特點是什么?(2分)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朝代、哪個城市商業繁榮的景象?(2分)當時的“市"已突破了哪些方面的限制?(2分)

(3)判斷材料三的詩句反映的是我國古代手工業中什么行業的成就?(1分)這首詩可能是哪個朝代詩人的作品?(1分)

(4)材料四中,清政府以“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畝之中少一耕稼之人"為由推行什么經濟政策?(1分)這種政策最早開始于何時?(1分)你怎樣看待這種政策的推行?(2分)

32.(8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華商在上海創辦了六家絲廠,資本總額120萬元,而同一時期,法國商人在上海開辦的寶昌絲廠一家就有資本110萬元,接近上海六家華商絲廠資本的總和。材料二發昌機器廠制造小火輪船時雖然“俱用華人”,但是自身的技術力量還很薄弱,“發動機系英國制造”。到80年代,受外商企業的排擠,發昌機器廠日趨衰落。后來,它被英商在上海開辦的耶松船廠吞并。材料三洋商見我工商競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計阻抑,勒價停市.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繅絲、紡織各廠,無不虧折,有歇業者,有抵押與洋商者.材料四90年代,天津武舉李福明在北京開辦一家機器面粉廠,使用外國進口蒸汽機磨,每天能磨面粉200石。京城官府見機器面粉廠生意興隆,就存心勒索。李福明不甘忍受壓迫,到官府去講理。結果,官府給他扣上“私設磨坊”、“哄鬧官署”等罪名,革去他的武舉功名,“交刑部照例治罪"。李福明的機器面粉廠被迫關閉。——以上材料轉摘自《中國近代現代史資料選編》(1)材料一、二說明了近代早期民族企業的哪些特點?(2分)(2)材料三、四分別反映了什么現象?(2分)(3)綜合上述材料和答案,歸納中國民族工業發展過程中的基本處境。(2分)造成這種處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33.(8分)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①全國農業總產值1979-1984年增長455。40%。②全國糧食產量由1978年的3.04億噸增加到1984年的4。07億噸。③鳳陽縣糧食產量三年三大步:1980年產糧5。02億公斤;1981年產糧6.70億公斤;1982年產糧7.15億公斤。——摘自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二教材(1)材料一反映了哪兩個歷史事件?(2分)造成了什么危害?(l分)(2)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取得突破,當時農村實行的政策是什么?(1分)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該政策產生的積極作用。(2分)(3)從農村的經濟體制改革中,你能得到什么啟示?(2分)34.(10分)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變遷,折射出社會進步和近代化的進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變遷簡表鴉片戰爭前鴉片戰爭后的新變化長袍馬褂中山裝、西裝等中餐西餐馬車、轎子人力車、火車、電車、汽車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戀愛、新式婚禮材料二在北京以及各省省會城市,出現了所謂“四合院歐化”,即在保留傳統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點洋化:簡單的裝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紙絹,復雜的搞點外國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傳統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優點情調。可謂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摘自《圖說中國百年社會生活變遷》(1)根據以上材料,概括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生活在哪些方面發生了變化?(3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社會生活變化的特點是什么?寫出導致變化的因素。(5分)(3)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歸納近代社會生活變遷對中國社會的積極影響。(2分)參考答案題目12345678910答案BABDCDDADC題目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CCCADDBCBA題目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DDAABACCBC31。(1)鐵犁牛耕(1分)春秋戰國時期(1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生產的基本模式.以家庭為生產單位,男耕女織是主要的形態,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滿足自身需要和交納賦稅.小農經濟是中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2分)(2)北宋東京時間、空間上的限制(3)制瓷業唐朝(4)重農抑商政策戰國一積極:重農抑商政策在封建社會初期對當時農業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維護社會穩定、鞏固新興地主階級政權起了積極作用二消極:使社會經濟的活力受到壓抑,而新的經濟因素和生產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