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屆高考文言文實詞推斷之因形求義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高考文言文實詞推斷之因形求義
教學目標
1.了解漢字形體演變六階段及其代表字體;
2.把握漢字寓意于形的本質特征,體會漢字中滲透和積淀的文化精神;
3.通過對字形結構的分析推斷詞義,結合語境深入地理解文詞內涵。
教學重難點
掌握因形求義的文言實詞推斷方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一)商標里有學問
中國郵政標志借鑒了甲骨文中的“中"字寫法。
(二)動物名稱有學問
示例:
1.問題:企鵝為何中文稱其為企鵝?請觀察字形。
明確:從人,從止。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一個人,下面是“止”(腳),表示這個人在踮起后腳跟,有企立、企足的意思。本義:踮起腳跟。
2.聯想遷移法
企者不立。(《老子》)
企鵝這一命名傳神的展現出了這一動物的行走姿態。
二、漢字的字形演變
漢字承載語言,記錄文化,為我們留下了久遠的民族記憶。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如果從已形成體系的殷商甲骨文開始算,漢字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漢字作為具有嚴密系統的表意文字,形、音、義統一于一體,它的形體結構和意義有著密切的聯系。而要解讀文言文,掌握識字、解詞的方法,我們應當充分利用漢字因義構形的特征,利用漢字的字形來推斷漢字的意義——因形求義。
因形求義:通過字形把握本義,再由本義出發去梳理引申義,從而形成詞義系列。
(一)漢字的形體演變
問題:在漢字數千年的發展歷程中,漢字從字符的構形到書寫體勢,經歷了多個階段的變化。同學們,你知道漢字經歷了哪些階段的發展變化嗎?
明確:漢字形體的演變,是人們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不斷對它進行改造、改進而約定俗成的結果。
【六個階段及其代表字體】
商代的甲骨文——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的通稱。商代和周代都有甲骨文,但現已發現的甲骨文大部分屬于殷商時期,因而人們習慣上把甲骨文視為殷商文字的代表。
周代的金文——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的總稱。金文的發展,與青銅器的藏禮(寓禮于器)作用有著密切的關系。西周時期,達到鼎盛。
戰國時代的金石竹帛文——統稱戰國文字。戰國文字的材料眾多,字體也極為異樣,因而無論哪一種附著物上的字體,都不能代表這一時期的所有文字,所以這一時期的文字不能像商代甲骨文、西周金文那樣以其附著物來命名,只好以時代來標稱,統稱為戰國文字。
秦代的小篆——小篆是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后實行“書同文"政策時頒行的標準字體。
漢代的隸書——包括草隸即章草。
魏晉至今的楷書——包括行書與今草。
秦代小篆及其以前的字體統稱古文字。漢代隸書及以后的字體統稱今文字。
(二)六書
漢字的表意功能,是由字符的內在構形來體現的,字符內在構形相當復雜,但是有一定的規律。能大體闡明這些規律的,就是我國傳統文字學中的六書說。六書是漢代人根據對小篆的形體分析而歸納、總結出來的六條造字原則和具體的造字方法。其中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將六書名目修正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在《說文解字》中,許慎開創了按字形結構編排字典、辭書的先例。《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是中國最早的系統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語文辭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
1.象形
許慎:“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象形是一種圖畫式的造字方法,象,即描摹。詰詘說明象形的造字方法是描繪物體的輪廓圖形。
包括獨體象形、合體象形。
(1)獨體象形
子:象小兒在襁褓中,有頭、身、臂膀,兩足象并起來的樣子。本義:嬰兒。
獨體象形辨析:
明確:
日、月、山、羊、
牛、鹿、豕、犬
人、止、又(右手)、禾、黍(去皮后稱黃米)
豕、犬——兩字區別在尾巴。
禾、黍——區別在穗、籽粒。
【小結】無論是取象物體的整體還是局部,總是突出物體的特征,讓人一眼就能看出所象是何物。
(2)合體象形
有些象形字較為復雜,所象之物不能用簡單幾筆就突出其特征而讓人一目了然,還需要把所象之物密切關聯的另一物體也連帶著“畫"出來才好識別。
合體象形辨析:
明確:
向,畫出房屋墻上的方洞,本義是窗子;眉,目起襯托作用,看出眉毛之形;
瓜,要畫出瓜藤;而,要畫出人的下巴,表示下巴上的胡須;
果,把木畫出來,表示樹上結的果實;州,要畫出水流,表示水中的小島;
旦,上面是一個日,下面表示大地,旦就是一輪旭日從大地之上冉冉升起的樣子。
(3)省體象形
戶:門剖開留一半。就是門戶的戶。
2.指事
許慎:“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
指事是在象形的基礎上加指事符號以標識字意所指只是所象之形的局部而非整體的造字方法。
指事字辨析:
明確:
刃,比刀多一畫,字意指向刀的利刃;
本,木下一畫,指明本義為樹木之根,末指樹梢;
寸,腕關節下面一點的寸口;
亦,在“大"(人)旁加兩點,指示兩腋所在,“腋”的本字,本義,人腋窩;
上、下,長畫像一個長形的物體,把空間分為上下兩部分,表示抽象概念。
【小結】象形和指事其實都是構形單一的獨體字,前人把它們稱為“文"。而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體字組合而成的合體字稱為“字”。那么如何由“文"派生出字?這就涉及到會意和形聲兩種造字方法。
3.會意
許慎:“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
(1)以形相會的會意
辨析:
明確:
武,從止,從戈,據甲骨文,人持戈行進,表示要動武。
休,從人從木,人倚樹下,休息。
從,從二人,一人在前,一人在后緊緊跟隨。
牧,表示手執鞭撲放牧。
寒,金文外面是“宀"(mián),即房屋;中間是“人”;人的左右兩邊是四個“草",表示很多;下面兩橫表示“冰”。寒冷是一種感覺,人們雖能感覺到,但是卻看不見。于是古人就采用上述四個形體來創造這個字,人踡曲在室內,以草避寒,表示天氣很冷。
取,從又從耳,本意是捕取。合起來表示用手割耳朵。上古在作戰或狩獵中,殺死敵人或野獸須割取左耳以計數獻功。
逐,象人(腳)在豕等動物后面追逐的樣子。“止"小篆改從辵(chuò)。本義:追趕。
【關聯教材】
①奉
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史記·項羽本紀》)
會意。小篆字形,從手,從収(gǒng,雙手),最上面像一串玉或樹蓋子。是用手捧物的意思。本義:兩手恭敬地捧著。后作“捧”。
②莫
莫春者,春服既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莫:從日,從茻(mǎng)。太陽落在草叢中,表示傍晚時分、日暮降臨。太陽消失不見,便是沒有。古人慢慢地就用“莫"表示沒有、不的意思。在漢字的發展和演變中,“莫”既表示沒有,也表示傍晚,兩個意義相差很大,容易混淆。于是,古人對“莫"字進行了分化,用“莫”表示沒有的意思,再在“莫"字下面加上一個“日”,造出“暮"字,表示傍晚時分。
③暴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勸學》)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六國論》)
小篆字形,上面是“日”,中間是“出",一左一右兩只手,最下面是米。米儲存在糧倉里,時間久了容易受潮。太陽出來了,人們就用雙手把米捧出來,放到廣場上晾曬,這就是“暴”的來源,它記錄下了古人在太陽下曬米的生活經驗,呈現出一幅鮮活的勞動圖景。后來,古人給“暴"增加了一個日字旁,變成“曝”,一是專指“曬"。二是用于“曝光”(顯露)。“暴"的用法,充分展示出古人在詞義引申中的想象力,“暴”的本義是曬,曬在大庭廣眾之中、朗朗乾坤之下,于是就有了顯露的意思,用于“暴露"等詞。而“暴”字里酷熱的陽光,代表一種強有力的狀態,因此“暴"也用于“殘暴、強暴、暴政”等詞。
④厭
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暴秦之欲無厭。(《六國論》)
厭,形聲。從廠(hǎn),猒(yàn)聲。廠,象山崖石穴形。由“犬、肉、甘"三部分合起來,會意,表示“吃飽”“滿足"。本義:吃飽。后作“饜”。
(2)以意相會的會意字
辨析字義:昶、甦、糴、糶。
明確:昶,白天時間長;甦,蘇醒、死而復生;糴,買進糧食;糶,賣出糧食。
4.形聲
許慎:“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形聲是由兩個文或字復合成體,其中的一個文或字表示事物的類別而另一個文或字主要起標聲作用的造字方法。在所有的漢字中,形聲字占到了九成以上。
以事為名:依事類而定其名字。先確定它在萬事萬物中的屬類,屬類確定后就用這個屬類的文或字來作新造字的主義的部分。形聲字的義符只能表示某種意思的范疇,而不能標明形聲字的具體含義。
取譬相成:根據口語取一個讀音相同或相近的文或字來作新造字的標聲部分。
示例:
①景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范仲淹《岳陽樓記》)
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景:形聲,從日,京聲。本義:日光。
【以日為義符】
昭、晴、晞、昕:明亮、天氣晴朗、曬干、天剛明。
晚、昧、暗、晦:傍晚、昏暗不明、昏暗、夜/晚。
②行
一兔走衢,萬人逐之。(《三國志》裴松之注)
及衝,擊之以戈。(《左傳·昭公元年》)
歸空城兮,狗不吠,雞不鳴。橫術何廣廣兮,固知國中之無人。(《漢書》)
然侍衛(衛)之臣不懈于內。(《出師表》)
行:象形,本義:道路。
【以行為義符】
術:從行,術聲。本義:城邑中的道路。
衢:從行,瞿聲。本義:四通八達的道路。
衝:從行,重聲。本義:交通要道。
衛(衛、衞):會意。宿衛巡迴其道。本義:保衛;防護。
5.轉注。
許慎:“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轉注就是輾轉互注,兩個字的意思可以相互接納、相互解釋。“建類一首",依據事類建立統一的部首。“同意相受”,同一部首所屬的字中,若意思相同,彼此可以相互解釋。
舉例:考、老;追、逐;逆、迎;呻、吟;考、老;橋、梁;蹲、踞。
6.假借
許慎:“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讬事,令長是也。"
語言中的某個詞沒有它的專用字,而只是依照聲音(相同或相近)把這個詞所表示的事物寄托在表示其他事物的文字上,即借用已有的他字來記錄。
如:《詩經》中借“思”來表示語氣“sa"。
《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sa),雨雪霏霏。
《詩經·周南·漢廣》:漢有游女,不可求思。
【小結】轉注和假借為用字法。古人用字寫詞時本有其字而不用,卻用一個音同音近的字來代替的現象。
假借:本無其字的“依聲托事”。
通假:本有其字的“依聲托事"。
三、因形求義
憑借對字形的分析來判定本字及其本義。(形訓)
練習:指出以下句子中加點字的字義。
1.迨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墻。(《項脊軒志》)
明確:爨:燒火做飯。異爨:分灶做飯。
2.或植杖而耘耔。(《歸去來兮辭并序》)
明確:耘,形聲。從耒,云聲。耔,培土。本義:除草。“耘耔”泛指從事田間勞動。
耒,象形。古代的一種翻土農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頭,用以松土,可看作犁的前身。耒是漢字部首之一,從“耒"的字,與原始農具或耕作有關。
3.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出師表》)
殽有二陵焉。(《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離騷》)
險以遠,則至者少。(《游褒禪山記》)
泰山之陽,汶水東流。其陰,濟水東流。(《登泰山記》)
(1)問題:加點的字有什么共同之處?
明確:它們的偏旁都是“耳刀旁”。這個偏旁與耳朵沒關系,來自“阜"。《說文解字》:“阜,大陸也。山無石者,象形。”“阜"最初的意思就是巍峨高大、層層堆疊的涂山,因此,漢字中以左“耳刀旁”為偏旁的漢字往往與山有關。
(2)明確字義
陟:會意,甲骨文字形,從阜,從步。左邊是山坡,右邊是兩只向上的腳,表示由低處向高處走。本義:由低處向高處走;升;登高。
降:兩腳趾就下走。
陵:陵是更加高大土山。在古代,“陵"還可以指帝王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湖南省衡陽縣第五中學2025屆高三第一次診斷性考試試題物理試題試卷含解析
- 上海城建職業學院《特色文化傳承》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潞安職業技術學院《有限元法基礎》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泰州職業技術學院《針灸醫籍》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北京地鐵廣告常規媒體介紹-刊例價
- 某方便面生產企業管理報表的優化與工作效率的精進
- 電壓傳感器考核試卷
- 環境污染治理中的公民參與考核試卷
- 礦產勘查項目管理考核試卷
- 文化藝術產業的創意人才培育與激勵機制考核試卷
- 《2B-3型谷物播種機的結構設計》12000字
- 教學設計:鑄牢民族共同體意識
- 交通設計(Traffic Design)知到智慧樹章節測試課后答案2024年秋同濟大學
- 初級社工師《社會工作實務》考試(重點)題庫300題(含答案解析)
- 高速渦輪牙鉆手機行業市場發展及發展趨勢與投資戰略研究報告
- 2025哈爾濱亞洲冬季運動會主題宣講課件
- 2025年中國裝配式鋼結構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 2024年第四季度 國家電網工程設備材料信息參考價
- 信訪業務知識培訓課件
- 化療藥物外滲預防及護理
- 年度得到 · 沈祖蕓全球教育報告(2024-2025)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