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田地區皮山縣高級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語文試題(原卷版)_第1頁
新疆和田地區皮山縣高級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語文試題(原卷版)_第2頁
新疆和田地區皮山縣高級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語文試題(原卷版)_第3頁
新疆和田地區皮山縣高級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語文試題(原卷版)_第4頁
新疆和田地區皮山縣高級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語文試題(原卷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皮山縣高級中學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學段素養調研高二語文(考試時間:150分鐘試卷滿分:150分)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迭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一、現代文閱讀(36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材料一天文學并不是新開拓的科學,它的淵源可以追溯到人類的遠古時期,我們從現代天文學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發現它的痕跡。也許在文字產生以前,人們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長和動物的行蹤來判斷季節,這種物候授時是早期農業生產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紀50年代,中國一些少數民族還通行這種習俗。物候雖然與太陽運動有關,但由于氣候變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錯位幾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時比起后來的觀象授時就要粗糙多了。《尚書?堯典》曾這樣記載觀象授時,上古的人們便以日出正東和初昏時鳥星位于南方子午線標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時虛星位于南方子午線標志仲秋,等等。當人們對天文規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歸年長度以后,就能夠預先推斷季節和節氣,古代歷法便應運而生了。據史料記載,夏商時期肯定已有歷法,只是因為文字記載含意不明,其內容還處于研究之中。春秋戰國時期,流行過黃帝、顓頊、夏、商、周、魯等六種歷法。它們的回歸年長度都是365.25日,但歷元不同,歲首有異。從西漢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學的發展、完善時期,出現了許多新的觀測手段和計算方法。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來準確推算太陽的位置,隋朝劉焯用等間距二次差內插法來處理日月運動的不均勻性。唐代一行的大衍歷,顯示了古代歷法已完全成熟,它記載在《新唐書?歷志》中,按內容分為七篇,其結構被后世歷法所效仿。西漢天文學家落下閎以后,渾儀的功能隨著環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風時,已能用一架渾儀同時測出天體的赤道坐標、黃道坐標和白道坐標。除了不斷提高天體測量精度外,天文官員們還特別留心記錄奇異天象的發生,其實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為關心的內容,所謂“天垂象,見吉兇”,把它看成上天給出的瑞象和兇象,并加以趨避。宋代和元代為古代天文學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頒行的歷法最多,達25部,其中郭守敬等編制的授時歷最為優秀,連續使用了360年,達到中國歷法的巔峰;數據最精,許多歷法的回歸年長度和朔望月值已與現代理論值相差無幾,在世界處于領先地位;大型儀器最多,其中蘇頌的水運儀象臺集觀測、演示、報時于一身,是當時世界上最優秀的天文儀器;恒星觀測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進入明代和清代后,中國天文學開始停滯不前。這里有政治、經濟等社會原因,也有天文學本身的原因。從天文學本身來看,首先,當時中國的天文儀器只能滿足肉眼測量的極限,除非加上凹凸鏡片,精度不會提高,而采用凹凸鏡片的望遠鏡技術是在歐洲誕生的。其次,中國古代擅長代數計算,在解決天體位置與推算值彌合問題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從幾何結構進行理論探討,與此相反,古希臘天文學則是側重幾何學的。對中國明清時代的天文學進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卻有助于我們今天的發展。(摘編自陳久金、楊怡《中國古代的天文與歷法》)材料二歷法源于天文,古代天文與歷法是一回事。夏、商、周三代處于觀象授時時期,直到戰國初公元前427年發明《殷歷》“甲寅元”(四分歷),中國才進入歷法時代。觀察太陽的運行規律,古人形成了“日”與“年”的時間概念。太陽東升西落,一個白天一個夜晚合為一日。中國古代最主要紀日的方法是干支法,即運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組合成六十甲子循環紀日。據可靠資料,公元前720年,春秋時期魯隱公三年二月己巳日至今近三千年,干支紀日從未間斷過,成為世界上迄今所知最長的紀日文字記載。古人立竿測影,日影最長的一天定為冬至日,夜晚最長。日影最短的一天為夏至日,白晝最長,每年春夏秋冬循環一次。《尚書·堯典》載“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表明夏商時期古人已確定回歸年長度為366日,即從冬至到下一個冬至的時間(稱為一“歲”)。至遲到春秋時期,后人更加精確測定回歸年長度為365又1/4日。歷史上采用過的紀年方法有王位紀年法、歲星紀年法、太歲紀年法、年號紀年法、干支紀年法等。自漢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到民國(1911年),年號紀年法與干支紀年法一直并用,如1898年戊戌(干支紀年)變法,是光緒二十四年。月相的變化使先民掌握了時間長度“月”。至遲到春秋時期觀測出月相從滿月(望)到下一個滿月平均需要29.53日。12個月約為354日,與回歸年365又1/4日相差11日。每三年差33日多,超過一個月。古人為調配月與回歸年的長度,采用了“置閏”的方法,保證月份與季節的相應。春秋時期,天文學家已經掌握了十九年七閏的規律。調配年、月、日的關系,是中國古代歷法的主要任務,也是歷史上頻繁改歷的原因。古人通過“觀象授時”,至戰國時已形成完整的二十四節氣。這是一套農事歷,指導農耕生產,每一節氣均與二十八宿、北斗的運行、土圭測影長度、各地物候相關聯。(摘編自光明日報《中國古天文歷法學》)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一項是()A.天文學不是一門新的科學,它在人類的遠古時期就已經形成了,我們很容易從現代天文學的基本概念中發現它的一些知識和觀念。B.從西漢到唐代中國古代天文學逐漸走向成熟,除了留心記錄奇異天象外,還不斷提高天體測量的精度,后者是帝王更為關心的內容。C.宋元時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鼎盛時期。頒行的歷法最多、數據最精、大型儀器最多、恒星觀測最勤,且有些處于當時世界領先地位。D.干支法是指運用十天干、十二地支組合成六十甲子進行循環紀日一種紀日法。它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紀日方法,同時也是世界上迄今所知出現時間最早的紀日法。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先后流行過黃帝、顓頊、夏、商、周、魯等六種歷法,它們的回歸年長度相同,但是不同歷法的歷元和歲首仍有不同。B.中國古代天文學產生時間早于歷法。天文學可以追溯到人類遠古時期,而歷法源于天文,直到《殷歷》的出現才標志著中國進入了歷法時代。C.中國天文學停滯不前的原因是復雜的,其中采用凹凸鏡片的望遠鏡技術產生于歐洲,這是中國天文學停滯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D.戊戌變法發生于光緒二十四年,不同在于前者屬于干支紀年,后者屬于年號紀年。這說明在1898年還存在著年號紀年和干支紀年兼用的現象。3.不屬于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研究范疇的一項是()A.記錄星象預測吉兇 B.觀察天文預測節氣C.測量天體坐標位置 D.研究天體內部規律4.根據材料內容,簡要概括“觀象授時”的含義和意義。5.簡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脈絡。(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陶淵明寫《挽歌》(節選)陳翔鶴在六朝時,宋文帝元嘉四年,陶淵明已經滿過六十二歲,快達六十三歲的高齡了。近三四年來,由于田地接連豐收,今年又是一個豐年,陶淵明家里的生活似乎比以前要好過一些。尤其是在去年顏延之被朝廷任命去做始安郡太守,路過潯陽時,給他留下了兩萬錢,對他生活也不無小補。雖說陶淵明叫兒子把錢全拿去寄存到鎮上的幾家酒店,記在賬上,以便隨時取酒來喝,其實那個經營家務的小兒子阿通,卻并未照辦,只送了半數前去,其余的便添辦了些油鹽和別的家常日用物。這種情形,陶淵明當然知道,不過在向來不以錢財為意的陶淵明看來,這也算不得什么,因此并不再過問。在身體健康方面,雖說陶淵明自四十一歲歸田以后,即“躬耕自資,遂抱羸疾”,但在六十歲以前,他卻仍然不斷地參加部分勞動。只是當他滿過六十歲之后,他才把鋤頭交給兒子,說:“不成不成,手腳骨頭都松了,使用不得力,這些事只好交給你們來做了!"此后即很少自己動手,只早晚間負手到田壟間去看看桑麻禾黍,一面溫習溫習自己心愛的詩篇。這一年潯陽的秋天,來得似乎比哪年都早;每到早晚間,八月里的瑟瑟秋風便使人倍加有畏縮之感。這天早晨,天剛放亮,陶淵明便起來了。昨夜他在床上翻騰了一整夜。昨天在廬山東林寺給他的不愉快的印象實在太深了,這不能不逼使他去思考一些問題。因為他去廬山,本來是想同慧遠法師①談談,同時也想在廟里住上幾天,靜靜腦筋,換換空氣。卻不料一到東林寺,就遇見那里正在大辦法事,來燒香的人,真有如穿梭一般,進進出出,十分鬧雜。而尤其令他不愉快的,便是那盤腿打坐在大雄寶殿正中的慧遠和尚的那種近于傲慢、淡漠而又裝腔作勢的態度。這與他平時的為人是完全兩樣的。他頭戴昆盧帽,身披緋色羅袈裟,前后左右還圍著一大群年輕俊美的小和尚,手中各持著銅唾盂、白玉柄塵尾、紫絲布巾帨等類的東西,儼然是另一種達官貴人的派頭。只見他半閉著眼睛,兩手合十,讓香客們在他座前四禮八拜,臉上紋風不動,連點表情都沒有;真不知他是在睡覺呢還是在閉目養神。法會一會兒正式開始了,首先由僧徒們高聲唪誦一通《無量壽佛經》,然后又由劉遺民②來大念一遍他自己作的所謂“發愿文”,次即由白蓮神社③中的社友們一齊向慧遠和尚頂禮膜拜,然后又由會眾大聲宣揚一陣“南無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的佛號,便算散會。這時他才微微地動了一下眼皮,在鐘鼓齊鳴中,喃喃念道:“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普提薩婆訶!”念畢這種神秘而又令人難懂的咒語之后,他什么也沒有說,便下得座來起身入內了。對于那些匍匐在地面上的會眾,連正眼都不曾看一眼,更不用說和氣地來同大家打招呼了!這種毫不理會大家的態度,給陶淵明以一種大有“我慢”之概的印象。而這種“我慢”,又正是慧遠本人對陶淵明時常提起,認為是違反佛理的。“淵明公,你看這個念佛法會怎樣?”到禪堂里坐下喝茶時,劉遺民對他這樣地問。還不等他回答,周續之④接著便說:“真正是名山勝會,世間少有啊!我看淵明公還是加入我們白蓮社的好。慧遠法師不是說你加入之后,還是特許可以喝酒嗎?”“對,對!還是加入的好。‘潯陽三隱’⑤中有兩位都已經加入,淵明公再加入,那便算是全數了!”只聽得張野、張銓、宗炳、雷次宗等陶淵明儒學中的朋友,當時所謂知名之士的,都一齊異口同聲地來勸說。“讓我再想想看。人生本來就很短促,并且活著也多不容易啊!在我個人想,又何必用敲鐘敲鼓來增加它的麻煩呢?”陶淵明邊說邊立起身來,打算出去。“你不坐坐,吃過午齋,去同法師談談再走嗎?”大家齊聲說。“不用啦,今天人多,他也很忙,改天再來。”陶淵明記得自己昨天正是這樣起身回家的。雖說“肯負爐峰(香爐峰),旁帶瀑布”的東林寺離陶淵明的住處柴桑山的栗里只不過二十多里地,可是陶淵明這次走起來卻覺得比往常任何一次都吃力。他停停走走一直到將近黃昏時候才回到了家。在喝過一碗稀粥之后,他便上床睡覺了。他一方面雖然覺得自己腿酸腰疼,疲乏不堪,但一方面想睡卻又睡不著。而更可惡的是那種“鐺、鐺、鐺、鐺”的東林寺的鐘聲,于蒙眬半睡中,還不住陰一下陽一下的在他耳邊鳴響。“看來東林寺以后是不能再去啦,這些和尚真作孽,總是想拿敲鐘敲鼓來嚇唬人。最可笑的還有劉遺民、周續之那一班人,平時連朝廷的征辟也都不應,可是一見了慧遠和尚就那樣地磕頭禮拜,五體投地!是不是這可以說明,他們對于生死道理還有所未達呢?死,死了便了,一死百了,又算得個什么!哪值得那樣敲鐘敲鼓地大驚小怪!佛家說超脫,道家說羽化,其實這些都是自己仍舊有解脫不了的東西。”陶淵明就像這樣地想著想著,直翻騰了一整夜。(有刪改)[注]①慧遠法師:東晉著名佛學領袖。法師,對佛教僧侶的敬稱。②劉遺民:東晉隱士,陶潛的朋友。③白蓮神社:慧遠、劉遺民等在廬山結社專修念佛法門,因掘池植白蓮,故稱白蓮社。④周續之:東晉隱士。⑤潯陽三隱:陶淵明、劉遺民、周續之,因三人同隱居于江西潯陽而得名。6.下列關于小說中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A.六十多歲的陶淵明隱居在江西潯陽,過著清貧、閑適但滿足的生活,喝酒、作詩、散步成為他老年生活中的樂趣。B.陶淵明本打算去東林寺拜訪慧遠法師,再小住幾天,不料那里正大辦法事,人多吵鬧,慧遠法師又很忙,他只好改天再來。C.陶淵明在廬山法會上,看到自己昔日好友慧遠和尚一副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我慢”之態時,他心里感到失望。D.陶淵明拒絕了朋友讓他加入白蓮社的邀請,也謝絕了幾位朋友的挽留,提前回了家,并決定再也不去東林寺了。7.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前兩段的描繪,再現了陶淵明的日常生活場景和心理狀態,為人物的活動提供了場所,為故事的發生提供了背景。B.小說詳細敘述了陶淵明去東林寺經過,通過描寫陶淵明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來表現陶淵明的思想和性格。C.陶淵明從東林寺回來,走了二十多里地,他“覺得比往常任何一次都吃力”,只是因為他年紀大了,體力跟不上了。D.小說結尾“直翻騰了一整夜”與前文“昨夜他在床上翻騰了一整夜”相照應,也強調了陶淵明從東林寺回來后的反應。8.陶淵明從東林寺回來后,為什么表示再也不去東林寺了呢?請結合小說簡要分析原因。9.小說是如何塑造陶淵明的形象的?請結合小說簡要分析。二、古代詩文閱讀(28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第二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老子》第十一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老子》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老子》第三十三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老子》第六十四章)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是以圣人A處無為之事B行不言之教C萬物作焉D而不辭E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11.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輻,車輪中連接軸心和輪圈的木條,古時的車輪一般由三十根輻條構成。轂,車輪的中心部位,周圍與輻條的一端相接,中間的圓孔用來插車軸。軾,車廂前邊可以手扶的橫木,扶軾低頭是表示敬意。B.黔首,指百姓。古代百姓的稱謂還有“布衣”“黎民”“生民”“蒼生”“鯫生”等。C.在古代家和國是有區別的,家指諸侯下面分的大夫建立的地;國指天子分封的諸侯建立的地。而當時周天子統治的整個“天下”被稱為“邦”。隨著漢語的發展,在“興國安邦”中“邦”和“國”已是同義詞,都是“國家”的意思了。D.古代漢語中有些與走路有關的詞語,有其特殊的含義。如“鯉趨而過庭”的“趨”,是小步快走,表示恭敬;“跨者不行”的“跨”是跨大步;“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的“跬”是跨出一腳。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老子》把很多現象提煉為一系列的對立項,如美與丑、善與惡、有與無、難與易、長與短等,認為所有這些對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B.《老子》運用三個例子來說明“有”和“無”的關系,并認為“無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為有了“無”,“有”才能發揮作用。C.《老子》認為自以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D.《老子》認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勝人”比“自勝”更加難得,這是極富哲理的判斷。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2)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14.老子說“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應該怎樣看待老子“無為而治”思想?(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柳州城西北隅種柑樹①柳宗元手種黃柑二百株,春來新葉遍城隅。方同楚客憐皇樹②,不學荊州利木奴③。幾歲開花聞噴雪,何人摘實見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還堪養老夫。[注]①唐憲宗元和元年,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刺史,10年后又從永州貶到更偏遠的柳州做刺史,最后于柳州病逝,這首詩就寫于柳州任上。②皇樹,即柑樹,屈原喜歡柑橘,在《橘頌》中稱柑橘為“后皇嘉樹”,贊美它有“受命不遷”的堅定品格。③三國時吳國太守李衡曾遣人種柑千株,臨死時交代兒子說,他“有千頭木奴,可以足用”。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詩人身為刺史,卻親自種樹,且一種就是“二百株”,首句寫出了詩人對柑樹的喜愛之情。B.第二句描寫柑樹新葉“遍”綴枝頭,既寫葉的繁茂和勃勃生機,也暗示詩人對前途的信心。C.頷聯兩處用典,一褒一貶,既點明種柑樹的原因,又含蓄表達詩人高潔堅貞、不求獲利之情。D.頸聯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柑樹開花比作“噴雪”,把柑樹結出的累累碩果比作“垂珠”。16.后人評價柳宗元的詩歌“言淡而意遠”,請以尾聯為例簡要分析。(三)名句名篇默寫(本題共6分)17.默寫。(1)在《〈論語〉十二章》中,既強調榜樣的良好作用,又強調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大學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強調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百姓,一切都要以修身作為為人處世的根本。(3)《春江花月夜》中寫出個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延綿長久的,表明詩人雖然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并不頹廢與絕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他們大都當過放羊娃。他們現在看見這些亂石,覺得每塊石頭都像綿羊,綿羊的耳朵好像還在動,綿羊好像還能發出咩咩的叫聲。他們笑著摸了摸石頭,要跟這些亂石作一次長長的對話,要讓這些亂石為多彩的愿景添上最美的一筆。反正不管怎么看,他們都像一群藝術家。是他們,破開了石頭,雕琢著石頭。不知何時,歌聲起,一人唱,眾人和。歌的節奏就是打石的節奏,①。他們雖然性格各異,有的張揚,有的低調,有的幽默,有的②,但他們都很自信,他們的心里都有一片滾沸的激情,他們都在凝神篤志地打鑿著石頭。他們的歌,越唱越響。山川、大地、樹林、草木也跟著律動。當他們唱到最動情最亢奮時,仰頭向天,物我兩忘。這時候再看看他們吧,他們目不視手,他們的眼睛好像只是在望天望云;他們動作純熟,③,完全成了盲打盲敲,但手下卻錘錘都準確無誤。他們唱著打著,打著唱著,越唱越忘情,越打越迸發出生命的激情。在鐵錘和鋼鏨的伴奏下,在動聽的歌聲中,月亮升起來了,月光如水,潑了滿地,也潑在石頭上。18.“他們都像一群藝術家”中的“像”字,與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像”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對于一個在北京住習慣的人,像我,冬天要不刮風,便覺得像是個奇跡。B.就說那個野蔥吧,香氣和家蔥一樣,味道像剛結出來的李子,苦澀得使人難受。C.繞過這個山頭,它就像從天上掉下來的似的,突然出現了。D.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